第一篇:电容器 平行板电容器的教案示例
电容器
平行板电容器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2.掌握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3.认识一些常用电容器;
4.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影响电容的因素是教学中的重点。
2.学生不常接触电容器,缺少实际知识,在接受本节课讲授内容时有一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静电计,带绝缘支架的导体圆板(两个),起电机,电介质板(泡沫塑料板),示教用各种电容器。验电器(一个),验电球。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问题,靠近带电物体A的导体(B接地)上带有感应电荷。整个装置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我们称这种装置为电容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容器
(1)构成: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相互靠近的导体可组成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欲使电容器储存电荷,首先应对电容充电,充电后还能放电。(2)充放电
①充电:使电容器两极带异号电荷的过程。实验1
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
把金属板与起电机断开,用验电球C与A板接触后再与验电器金属球D接触,金属箔逐渐张开。可知A 板上带有电荷。然后,放掉C上多余电荷,让C与B接触后再与D接触,可见原来张开的金属箔逐渐闭合,可知A、B带异号电荷。
分析:起电机两极带电荷后,电势在带正电荷一极较高,负电荷一极较低,与电容器两极接触时,由于起电机两极与电容器两极不等势,将发生电荷定向移动,引起电荷重新分布,直至起电机两极与电容器两极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为止。这时电容器两极与起电机两极分别等势,从而电容器两极间电势差等于起电机两极电势差。同样,也可用电源(电池)对电容器充电,与正极相连的电容器极板带正电荷,与负极相连带负电荷。
②放电:使电容器两极失去所带电荷。
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容器两极,让两极板上正负电荷发生中和。实验2
先用起电机对AB板充电,然后用导线连接A、B板,用验电球和验 电器检验A、B板上有无电荷。电容器容纳电荷多少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
可类比于水容器(柱形),Q电量类比于水体积,电势差U类比于水深,U越大,Q越大,水体积与水深度比值为横截面积不变。理论上可
称为电容。
(3)电容①定义: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量特性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电容器一极的带电量与两极板电势差之比来量度。
说明: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容器,C(类比于横截面积)不变。这是量度式,不是关系式。在C一定情况下,Q=CU,Q正比于U。
③单位:法拉(F)
1F=1C/V 常用单位有微法(μF),皮法(pF)1F=106μF=1012pF 2.平行板电容器电容
电容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1)构成:两块平行相互绝缘金属板。可强调一下:①两极间距d;②两极正对面积S。
描述一对平行板的几何特性。
注意说明,两板所带电量应是等量异号的(前面实验已证明)。
(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实验3
先说明静电计的作用:指针偏角越大,指针与壳间电势差越大。
充电完毕后,断开极板A、B与起电机连线,Q不变,改变A、B极板间距离,可见板间距增大时,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大,板间距减小时,静电计指针偏角减小。
U减速小,C增大。
实验4 改变AB两板正对面积S
可观察到
S增大时,指针偏角变小;
S减小时,指针偏角变大。
②理论和实验可精确证明:C∝S 实验5
固定A、B位置不变,把电介质板插入,可观察到电介质板进入过程中,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小。
电介质一般指绝缘物质,无自由电荷,电荷可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当绝缘物质处于外加电场中时,这些电荷受力,其分布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在靠近正极板表面上出现负电荷,在靠近负极板表面上出现正电荷。这些电荷不是自由电荷,而是被束缚在电介质上,不能自由移动。这些束缚电荷使板间电场削弱,两板间电势差U降低,从而使静电计指针偏角减小。
③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时比不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大。为静电力恒量。
这里也可以用能的观点加以分析:电介质板插入过程中,由于束缚电荷与极板上电荷相互吸引力做功,电势能减少,故电势差降低。
(4)平行板电容器内电场:
实验6(建议)在一块金属板上固定一些细尼龙丝,把两金属板平行正对放置,并用起电机使两板带电,可见尼龙丝几乎垂直于板且相互平行地立起来。从细尼龙丝的分布情况,可看出板间电场的特点。
①板间电场可看作匀强电场:E=U/d
U为两板间电势差,d为两板间距。②场源关系
Q不变,板间电场强度E与板间距无关。U不变,电容器始终与电源两极相连,E与d成反比,Q=C U,Q与d也成反比。
3.常见电容器展示,介绍纸介电容器、可变电容器与平行板电容器的联系。
(三)复习巩固
已知电源电动势E,电容器电容C,电阻为R,开关S闭合对C充电至稳定状态。
问:有多少电量通过R?(εC)
保持开关S闭合,把电容器两极板间距变为原来的一半,这一过程中,又有多少电量通过R?(εC)
(北京二中 范京)
第二篇:电容器充放电教案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课堂教学
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组织教学完毕后,教师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问。生:老师,这节课您要给我们照相吗?
学生感到挺新鲜,有学生问。
师:是的,我想给你们拍一张反映课堂学习生活的照片,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哦„„
课堂气氛顿显活跃,学生们份份下意识地摆好姿势。教师举起相机,对准全体同学,按动快门,相机发出耀眼强光,学生精神振奋,余兴未衰。
师:在我按动快门的一瞬间,你们已经注意到了相机发出强烈的闪光,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回答。
生:相机闪光灯瞬间有强电流通过吧?!。
师:是啊!大家真聪明!可是大家知不知道闪光灯的瞬间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纷纷摇头,露出疑惑并欲探究的表情。
师:好吧,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三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教师板书课题:电容器的充放电。课代表分发实验讲义。
点评:通过创设距学生生活感知很近的真实情境,巧妙自然地渗透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部分: 师: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充放电实验的操作,学会识别实验中所用仪器,观察仪表指针变化,分析电容器充放电的物理过程,总结充放电的基本结论。下面我把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介绍一下。这节课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检流计一块,伏特表一块,低压直流电源一台,充放电线路板、导线若干。检流计要串联接入线路中,若右偏,说明电流由“+”极流入,“—”极流出;左偏反之。要把伏特表并联接在电容器的两边,注意“+”极接高电位,“—”极接低电位,测量前估计检流计和伏特表的量程,实验前电容器不要带电。大家先阅读一下实验讲义,就可以开始做了。学生看讲义理解。一段时间以后,每个小组清点所在实验台的器材,并加以识别。然后,学生间按要求相互配合,接好实验电路,教师检查完后开始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按要求反复三次操作,将结果记录表一与表二中(表一与表二略)。教师将各组实验的进程及正确率列入各组评比加分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换开关K拔到1位置,观察仪表指针偏转情况,填写表一。转换开关K拔到1位置后,立即转到2位置,观察指针偏转情况,填写表二。关闭电源,结束实验操作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图1)
图1
实验电路图
师:请同学们关闭电源。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从刚才这个实验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停止实验,关闭电源。教师出示投影片,启发学生。
师:检流计指针偏转由最大一直减小到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与电容器相连接的电路电流由最大减小到零。师:那么,电路中的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师:大家能用电子的移动情况来解释这一现象吗?我们看看哪组同学说的更有道理。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学生还画出了电路图进行研究。
师:好,哪组同学能到前面发言,解释表一的现象? 师:请2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表一现象:当电容器接通电源以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与电源正极相接电容器极板的自由电子将经过电源移到与电源负极相接的极板下,正极由于失去负电荷而带正电,负极由于获得负电荷而带负电,正、负极板所带电荷大小相等,符号相反,见图。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所以开始电流最大,以后逐渐减小,在电荷移动过程中,电容器极板储存的电荷不断增加,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C等于电源电压U时电荷停止移动,电流I=0,见图2和图3。
图2
(b图)
图3
师:很好,由同学分析可知,在电源作用下,电容器的充电使其两极板上储存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电荷,电流由最大减小到零,电压由零增加到电源电压,且电流与电压方向一致。教师板书充电结论。
师:哪组同学能解释一下表二的现象?
一学生发言。
生:开关闭合,通过导线的连接作用,电容器正负极板电荷中和掉。
师(结合图4进一步讲解):总结的非常精辟。当K闭合时,电容器C正极正电荷可以移动负极上中和掉,负极负电荷也可以移到正极中和掉,电荷逐渐减少,表现电流减小,电压也逐渐减小为零。
图4
生:老师,我们可不可以由表二现象得出“电容器在放电过程中电荷逐渐减少”这样的结论? 师:体会得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结论。充电的电容器电荷逐渐减小过程称为电容器放电过程,且电流、电压由最大减小到零,方向相反。教师板书结论二。学生将结论填入实验讲义。教师:好,我们今天的研究到此结束,谁还能发现我们开课提出的问题与本次课两个结论有何关系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
生:闪光灯发出强烈闪光的原因是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储存能量通过闪光灯突然释放的结果。)
【通过实验,进行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操作情况并给予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合作气氛热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以演示法为辅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电容器充放电难点,得出了电容器充放电的基本结论。同时紧扣情境创设,前后有机呼应。】 巩固练习部分:
教师放投影片,出练习题。
1、如图5所示:问S刚闭合瞬间,哪个电压表示数大?充电完毕时哪个电压表示数大?电流表在何时示数最大?
图5
2、思考题:在检修收音机或电子仪器及电力系统高压整流设备时,切断电源需把滤波或整流用电容短接一下,为什么?
生(回答1题):V2,V1,刚闭合。生(回答2题):让充电容器放电,防止放电电流损坏仪表及其它元件。
师:回答得很好。本次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实质就是储存和释放电荷的过程,表现为电流、电压的变化。如果我们把实验电源改成交流,那会怎么样呢?大家回去可以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一下。师:今天的作业是“试说明电容器充放电物理过程”。下课!
【巧留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电容器简介
电容器简介
一、电容器的主要性能
电容器的电气性能一般有四个主要参数,它们是:
1标称电容量及偏差
某一个电容器上标有220nT,表示这个电容器的标称电容量为220nF,实际电容量应220nF±5%之内,此处T表示容量误差为±5%。若T改为K,表示误差为±10%;改为M表示误差为±20%。2额定电压
电容器上还标有额定电压值,在不注明的情况下,均指直流额定工作电压。电容器在工作时,其上承受的直流电压应小于额定电压。选择电容器额定电压的原则如下:
1)低压时,实际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的比率可以高一些。
2)高压时,实际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的比率要低一些。
3)工作于交流状态或直流上的脉动交流成份比较大时,比率要选低一些,频率越高,比率越低。
4)要求可靠性高时,比率要选低一些。
3绝缘电阻
理想的电容器,在其上加有直流电压时,应没有电流流过电容器,而实际上存在有微小的漏电流。直流电压除以漏电流的值,即为电容器的绝缘电阻。现在CL11、CBB22等塑料薄膜电容器的绝缘电阻值可达到5000MΩ以上。电容器的绝缘电阻是一个不稳定的电气参数,它会随着温度、湿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损耗角正切值
损耗角正切值,简称损耗或写成tgδ。当交流电流通过电容器时,其上有一个交流电压降,对于理想的电容器,其两端的交流电压乘上流过的电流所得的值称为无功功率,此时,电容器不会发热。实际的电容器会产生微小的热量,其发热的功率称为有功功率。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之比称为损耗角正切值。例如CBB22型电容器的损耗约在万分之五左右,也就是说发热功率占无功功率的万分之五。在电压值为基准的矢量图上,不发热的电流超前它90°,发热的电流与它同相,正好是直角三角型的两个直角边,发热的电流(阻性电流)与不发热的电流(容性电流)之比即为损耗,也就是正切值。电容器的损耗受工作频率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均随频率的增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例如:某电容器在1kHz时比在100Hz时的损耗还要小。除了以上四个主要参数外,还有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电容量的温度系数。实际电容器的电容量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有的电容量会变大,称为正温度系数的电容器;有的则变小,称为负温度系数的电容器。温度系数用温度变化一度时,电容量的变化比率来表示,单位为PPM/℃。PPM表示百万分之一。例如:CBB22的温度系数约为-300PPM/℃,则表示每升高一度,电容量减小万分之三即003%。如果温度上升40℃,则003%×40=12%,容量要下降12%
二、电容器的分类: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主要的电容器分成三类,并称为主流产品。
1电解电容器
电解电容器属老产品,近年来的改进主要是体积越做越小。铝电解电容器的电性能较差,损耗tgδ在100Hz时约为5%~10%左右,容量的稳定性和温度系数也差。这种电容器主要应用在电源滤波和要求不严的低频电路中。使用者要记住的是:同样的容量,大体积的要比小体积的损耗小;同样的容量,高压的比低压的损耗要小;不同的容量,小容量比大容量的损耗要小。钽电解电容器(CA型)电性能包括损耗、容量的稳定性和温度系数,要比铝电解好得多。但价格也要高些。
2塑料薄膜电容器
塑料薄膜电容器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电容器,现已成为主流产品(淘汰了以往的纸介电容器)。
薄膜电容器的容量上限可以很大,如电动机启动用CBB60、CBB61型电容器,容量可达几十微法。薄膜电容器主要有两种材料,聚酯(涤纶)CL型和聚丙烯CBB型。每种材料主要有两种结构;箔式CL11、CBB11和金属化CL21、CBB21、CBB22等。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从型号上看出它们的材料和结构。例如:CL21则表示这个电容器的材料是涤纶,结构是金属化。CL11型是数量最大的一种低价产品。箔式结构是指电容器用塑料薄膜和铝箔叠在一起卷绕而成,导电电极为铝箔。金属化结构是预先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在薄膜上蒸发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然后用这个薄膜卷绕成的电容器,导电电极为蒸发的金属膜(大多仍为铝膜)。在同样规格情况下,金属化电容器的体积要比箔式的小。金属化薄膜电容器有自愈特性,即电容器中塑料薄膜某一点若存在缺陷,加电压时会击穿,则此处的金属膜会蒸发掉,而不会产生短路现象,从而使电容器仍能正常工作。金属化电容器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引出线是从喷了金属的端面引出,从而使电流通路很短,所以也称为无感电容器。
损耗:CL型和CBB型电容器在外形上差别不大,但在损耗这一电性能上差别较大。涤纶电容器的损耗较大,在1kHz时典型值约为50×10-4,与纸介电容器相当。聚丙烯电容器的损耗(1kHz),指标大约是10×10-4,实际上一般小于5×10-4,约为涤纶电容器的十分之一。
绝缘:CL型和CBB型绝缘性能都特别好,优于其它电容器。例如,一只CBB22型100nF电容器,其绝缘电阻可超过五万兆欧。
温度系数:CL型与CBB型电容器的温度系数大体上都为300PPM/℃左右,但是CL型为正温度系数,CBB型为负温度系数。前面介绍过CBB型电容器在温度升高40℃时,容量要下降12%左右。所以这两种电容器都不能制成精密电容器,最高精度只有±5%(J)。有时候,电容器上的标记不清,若要辨别真假CBB电容器,可以利用CL型和CBB型温度系数方向不同的原理来辨别,可以用手掌型数字电容表和电吹风来进行试验。先把电容器接到电容表上读出冷态时的电容值,然后用电吹风加热电容器,注意温度要调低一点,如果电容器的容量变大,说明是CL型电容器,反之则是CBB型电容器。顺便提一下,所有的非极性薄膜电容器均为负温度系数,例如聚苯乙烯电容器。
3陶瓷电容器
陶瓷电容器分为三个品种:1类瓷CC型,2类瓷CT型,3类瓷CS型。1类瓷、瓷介电容器电性能最好,一般工作在高频领域。绝缘和损耗也都非常好,温度系数也很小。陶瓷电容器与其它电容器不同,介质是属复合材料,所以改变材料的配方可调节温度系数。所以1类瓷、陶瓷电容器除了标明容量外,还要标明其温度系数以及温度系数的误差。例如:标有CH、C表明其温度系数基数为0,H表示温度系数的误差为±60PPM/℃,如标有PJ,P表示温度系数基数为-150PPM/℃,J表示其误差为±120PPM/℃,有时也用电容器顶上的颜色来表示温度系数。黑色的温度系数最小,红色、橙色……依次次之。温度系数越小的电容器,其体积要大一些,所以一般情况下,1 类单片高频瓷介电容器的最大电容量不会超过1000pF。2类瓷和3类瓷陶瓷电容器又称为铁电陶瓷。它们的特点是材料的介电系数特别高,所以制成的电容器容量特别大,而体积又小。例如:铁电陶瓷电容器的损耗和绝缘这两个参数,比CL11型要差5倍左右,容量的温度系数也较大。例如:E型温度特性的电容量变化率为+20%~-55%,F型为+30%~-80%,只有B型较好为±10%。容量的温度特性具有居里点,温度在30℃左右时容量最大,温度降低和温度增高时,容量都急骤下降。所以这种电容器只能用在要求不高的地方。对于陶瓷电容器,同样的电容量和工作电压,体积越大的电性能越好。
4非主流电容器
(1)云母电容器(CY型)
以前在高频领域主要应用云母电容器,后来逐步由高频陶瓷电容器取代。云母电容器应用的减少不是因为电性能不好,而是因为云母矿源稀少,制造云母电容器生产工艺复杂造成的。云母电容器的电性能非常好,所以云母电容器可以制成标准电容器。
(2)聚苯乙烯电容器(CB型)
聚苯乙烯电容器是最早的塑料薄膜电容器。由于聚苯乙烯本身耐潮湿,电容器外表一般不进行环氧树脂包封和染色,呈本色透明状。国产品种主要是箔式,圆形结构。聚苯乙烯属非极性材料,具有优良的电
性能,工艺良好的聚苯乙烯电容器,绝缘性能是最好的。此外,聚苯乙烯电容器的温度系数也比其它塑料薄膜电容器好,可以做到优于-150PPM/℃的水平,但由于不耐热,体积大,工艺性能不好等原因,未能普及使用。
第四篇:教案--电容器的连接
电容器的连接
所用教材:职高高一,电工基础
目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 2009年1月第15次印刷 教学分析
“电容器”选自职高电工基础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电容器的串联与并联、电容串并联后总电容的计算公式,这些内容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混合电路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本书中有着十分基础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及单个电容的计算公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些都为电容器的连接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学情、教材,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掌握电容器串、并联的性质及等效电容的计算。
(2)通过分析电容的连接关系,提高同学们对电路分析的能力及方法。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和教材分析,理解电容器串、并联性质为教学重点;能够熟练的进行相关计算为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2 6.1 环节一 回忆旧课,导入新课
本环节中,通过回忆旧知识电容器基本概念及计算,层层加深,导入新课电容器的连接。
6.2 环节二 对比学习,讲授新知
首先,通过回忆电阻的连接及等效电阻的计算公式,对比电容器的连接及计算公式有什么不同,再由电容的基本计算公式步步论证出电容器串并联的公式。
力求让学生明白理解电路的分析过程,进一步能学会分析电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6.3 环节三 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举出例题,先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由老师讲解。由此提高对电容器串并联等效电容计算的能力,达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目的。板书设计
采用条目式板书,力求体现知识的完整性与条理性,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4.2 电容器的连接
一、电容器的串联
二、电容器的并联
2/2
第五篇:《电容与电容器》教案
第七节 电容器与电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物观察与演示,在计算过程中理解掌握电容器的相关概念、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电容器的概念、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难点:电容器的电容的计算与应用
三、教具
常见的电容器示教板,带电羽的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介质板,感应起电机,电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要点:场强、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等。
(二)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问题,靠近带电物体A的导体(B接地)上带有感应电荷。整个装置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我们称这种装置为电容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电容器
(1)构造: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
(2)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操作: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充电。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充电电流。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联系,两个极板间有电场存在,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贮存在电场中,称为电场能.操作: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放电.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放电电流.放电后,两极板间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提问:电容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 【板书】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 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2、电容
与水容器类比后得出。说明: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容器,C(类比于横截面积)不变。这是量度式,不是关系式。在C一定情况下,Q=CU,Q正比于U。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2)公式:
(3)单位:法拉(F)还有微法(F)和皮法(pF)
1F=10-6 F=10-12pF(4)电容的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由导体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是不是带电无关.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1)[演示]感应起电机给静电计带电(详参阅P29图1。7-4)说明: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与一个导体相连,把它的金属外壳与另一个导体相连,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可以量出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势差U.现象:可以看到: ①. 保持Q和d不变,S越小,静电计的偏转角度越大, U越大,电容C越小;
②. 保持Q和S不变,d越大,偏转角度越小,C越小.③. 保持Q、d、S都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板,静电计的偏转角度并且减小,电势差U越小电容C增大.(2)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与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真空
介质
4、常用电容器(结合课本介绍P30)
(四)巩固新课:1对本节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2、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
3、阅读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