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刘 珊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遇那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三、教学评价:
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动力:环境影响、父亲影响、人生价值观,展开教学。在感悟发愤的原因的过程中,随机穿插司马迁是如何发愤的,从而感悟发愤的内涵,感悟为什么《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感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追求。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适时补充史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1、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
五、教学时间: 2教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4、齐读课题。
环节
一、初读感悟,整体把握
二、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组词。
(2)用钢笔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临写书上的生字。(3)指名接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意。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研读:钻研并读阅。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是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3)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第3自然段):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第5自然段):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同学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环节
二、理解课文——精度感悟,重点突破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3)齐读最后一段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拓展训练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勤奋 不忘父命
司马迁: 刻苦 发愤 忍辱复命 写《史记》
努力 坚持不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不足之处:
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第二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龙街小学郭美仙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重视文本表现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才会被语文教学打动,被语文教学感染,被语文教学震撼。本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教学时,学生的情感是直根于品读、感悟、体验、表达的基础之上的,是层层深入的,尤其是课堂上我引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诵读。特别是导读,释放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他们把司马迁创作时的激情全都释放了出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精神家园”,读出美妙的情感乐章。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研读第3自然段来感悟“发愤”是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文中对司马迁受辱之事介绍很简略,对司马迁遭受酷刑之事,又不能对学生讲得很透彻,有隔靴搔痒之感,所以尽管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读了,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但学生对司马迁的悲愤、耻辱、痛苦还是没有深入的感受,对“发愤”的理解也就无法深入了。另一方面是文中重点写了司马迁的想法,学生对写《史记》的意义以及死得要有价值的人生观是缺乏认识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感觉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等精神也是比较牵强的。
对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掌握,及其他方面的学习和掌握还是让我满意的。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第四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知道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因,深刻领会司马迁遭遇酷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学习,激发自身情感,做司马迁式百折不挠的人。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文字、课文插图、配乐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文
1、出示图片:《史记》
师:大家看,这部著作的名字叫什么?(板书:《史记》)
你知道它是谁写的吗?(板书:司马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2、揭示课题,板书:
12、发愤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再读一次,想想就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主要问题有:《史记》这本书主要写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说发愤写?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二、精读课文
1、学习描写《史记》的语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既多又好,相信大家学了本文,一定能从中获得答案。让
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去读读课文,先看看哪些语句是介绍《史记》这部著作的?读完后用横线划下来。
(生自由读划,师巡视,与学生交流,并及时纠正读书姿势)
(2)指名读所划句子。(相互补充)
(3)出示句子: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
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
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4)师: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好好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①跨度之长:3000余年
师:3000余年长吗?指导读好句子,注意3000余年这个词。
②时间之久:整整13年(板书:十三载)
③字数之多:52万余字
(5)齐读这两句,读出对《史记》这部鸿篇巨制的赞叹。
2、理解写作的原因
(1)师:司马迁为何要花费毕生的心血撰写《史记》呢?同学们再仔细读读1、2
小节,看看究竟为什么。
(2)交流,指名:
①喜欢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说明他喜欢历史故事,《史记》的主要内容正是记载历史故事的,读出激动之情)
②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他做了哪些事情?
板书:勤读广搜(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③牢记父亲的嘱托。(板书:家父遗愿永不忘)
父亲怎么说的?指名读。什么表情?要注意哪些词语?(千万不要忘记)师与一学生模拟对话。
牢记父亲的嘱托后,他每天忙着干什么?(指名读下句)
是啊,他继续勤读广搜,他更坚定了撰写《史记》的志向,以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板书:立志向)
3、齐读1、2小节。
三、作业:《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用“因为„„所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边说边出示)指名。
注意引导,相机板书:勤读广搜立志向家父遗愿永不忘
我们用这两句话来说一说。(出示)
3、这两个原因中哪个更重要?让我们来听听父亲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
二、精读课文。
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完成的史书哇!”
(1)谁能用朗读把司马谈的殷切期望表现出来。
指名感情读。(什么表情、什么语气、什么语速、什么期望)
(2)齐读。
(3)如果你就是司马迁,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指名)
(4)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谁能用他的这句名言来对父亲说?
(5)让我们一起高声朗读司马迁的这句豪言壮语。(齐读)
2、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这句话正是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发出的感慨。
(1)请大家自己认真地读读课文第三小节,然后画出与这句话相对应的一段心理描写。(生读划,师巡视)
(2)指名读,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段心里描写共几句话?哪一句和名言的意思一样?指名读。一个人的死应当怎样,而不能?再读。
第二句是什么句子?(反问)请你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四两句是什么句子。(感叹句)请你读一读。一定要活下去是为了什么?活下去重要还是写完《史记》重要。读出递进。
谁来连起来把这段心理读好。
齐读。
(3)“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想到死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第三小节开头三句话。(指名)
“飞来横祸”什么意思?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飞来横祸?文中怎么说。
究竟受了怎样的酷刑,居然让司马迁想到去寻死觅活的呢?同学们有所不知呀!请大家一起听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点击播放)
你认为司马迁遭遇了什么?(冤枉、耻笑、羞辱、摧残、奇耻大辱„„)
(4)因此,(出示,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5)他在蒙受了如此的奇耻大辱之后,为何又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
是啊,《史记》是司马迁从小勤读广搜立下的志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家父的遗愿,《史记》还没有写完,我怎能死呢?他想——再读。
(6)从此,司马迁忍受着巨大的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
书中这幅图正是刻画了司马迁在狱中奋笔疾书的身影。
出示,指名读。“想到这里,„„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他把什么埋在心底?把什么重担挑在肩上?你想到了哪个成语?板
书:忍辱负重这个词就是“发愤”这个词最好的解释了。
(7)请大家想象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呢?
往下续写。
出示:盛夏,;
寒冬,一二两组写盛夏,三四两组写寒冬。
(8)配乐朗读。齐读第三小节,然后根据情况各选两三个接下去读。
师范读第四小节。板书:功成名就万古扬
(9)凝视着画面,我们不妨给这幅图写一副对联,好吗?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引用名言,可以自己创作,写在课文插图左右。
(可以两人读上联,两人读下联)
老师也忍不住送一幅对联给这位伟人,我请同学们一起读好吗。
(10)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说:
三、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总结四个自然段的大意。再次齐读创作诗。
2、齐读课题。
四、作业
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勤读广搜立志向,家父遗愿永不忘。
忍辱负重十三载,功成名就万古扬。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答案: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守封禅,游历各地。这些经历为司马迁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受到了酷刑,遭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师:(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A、出示(文字2)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1)、出示要求: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3)、交流汇报。
(4)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最后,我想把孟老先生的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出示“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