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共5则)

时间:2019-05-15 08: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第一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能力目标: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情感目标: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

2、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3、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教学课时:2课时

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册。

板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壮志未酬的愤慨

教学反思:

第二篇:2015-2016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1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荡荡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 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恰在此时,夕阳西照,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落日”“孤 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

2.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

紧承“江南游子”,词作由即景抒情完全转入人事人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激情。在这里,作品不再用即景抒情之法,而是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包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而感情的具体内涵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样作品便更加深沉浑厚,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第三篇: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朱德才

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軒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時稼軒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鬱憤之氣。此詞為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地;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

詞的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起韻寫水用賦筆。鳥瞰千里,水天相接,一派清秋景象,突出雄渾之美。次韻寫山用比喻,寫其風流多姿,如美人頭上碧色玉簪和螺形髮髻,突出清秀之美。「獻愁供恨」,倒裝句式並移情入景,變賞心悅目為滿懷愁恨。蓋江山雖然美麗多嬌,惜乎已成南北分裂之局。觸景生情,在有志之士看來,不過倍增國愁而已。詞情由此轉換,自然引出眺望山水而愁恨填膺之人──「江南游子」。

「落日」七句寫「江南游子」。特色有二。一以景烘托: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生發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情調和氛圍。二出以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把憂憤之情深深自見。在闊大蒼茫的背景上,呈現於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憂憤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就筆法而論,「落日」七句,文不加點,急促迫切,而又一氣呵成,有發聾振聵、震撼人心之力。就章法而言,前段「獻愁供恨」句轉折「無人」兩句煞尾,既切「登臨」題面,感嘆世無知音,又不明言「登臨」之意,為下片抒懷留出餘地。此即所謂上片煞拍「住而不住,收而未盡」,深得作詞三昧。

下片抒懷,詠嘆壯志空懷之悲,落實「無人會,登臨意」句意。但通篇不使一直筆,而運用三個故實曲折道來,最是辛詞當行本色處。「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用張翰棄官南歸事。《世說新語‧識鑒》謂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棄官南歸。「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買田置房。「劉郎」,指劉備,事見《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見陳登,陳登久不與語,使許臥下床,而自臥大床。許汜訴於劉備。劉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陳登的字)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嘆事業未就,年華虛度。結句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朝桓溫北伐,途徑金城,見當年手植柳樹已有十圍之粗,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人論辛詞,素有「掉書袋」之譏。實則不然。中國古典詩詞向有用事傳統,關鍵不在用事與否與用事多少,而在所用是否得當。稼軒此詞之用事,顯然屬成功之列。它不只增加了句意的容量,使內蘊更為豐厚,而且用來貼切而不流於生僻。特別是連用三事而手法錯綜多變,讀來更覺文情搖曳,姿態靈動。「休說」三句系反用故實,「怕應」三句正面取意,而「可惜」三句則作半面語縮住,寄「人何以堪」於言外,最富韻味。要之,非如此用筆,不足以體現一波數折、一唱三嘆那種迴腸蕩氣之美,此即上文所稱「豪而不放」。不學張翰秋風思歸,鄙棄許汜求田問舍,是反襯自身復國壯志。「可惜流年」筆鋒陡轉,年華虛度,壯志難酬,此即上文所謂壯中見悲,或謂由壯而悲。

或曰僅此一意,何需如許筆墨?此正是慢詞有別於小令處。令詞主含蓄精練,慢詞則尤重鋪敘,即以「賦法」為詞。至若如何鋪敘,則因人而異,因篇而殊,各具特色。此篇賦登臨之意,十二句而疊用三故實,卻又並非平鋪直敘或一瀉無餘,用心

爱心

专心 而是極盡翻騰變化、沉鬱頓挫之能事,語盡意不盡,意在言外,耐人尋味。故《海綃說詞》謂此詞「縱橫豪岩,而筆筆能留」。《譚評詞辨》也說:「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詞的終拍,怨無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也別具深婉之旨。以美人烘托英雄,乃傳統美學情趣,但用來卻有正側、虛實之別。蘇東坡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係側面實寫。蓋小喬為周瑜之妻,實有其人,赤壁破曹時尚在,詞以美人襯托周郎談笑破敵的英雄氣概和風采。辛詞不同,屬正面虛寫。蓋細究其意,實無人可托,也並無美人來為己搵淚。對此,既不能視為欠嚴肅,又不能解得太實太死,如有人以為「英雄之淚本應灑向沙場,而今只能讓妓女來擦」。我以為,此處應理解為無人撫慰志士之心,唯有獨自哀傷。要之,乃世無知音之嘆。如是,則既與上片一結「無人會,登臨意」,詞脈貫通,詞意拍合,從而通篇融成一氣,又使詞作融入一種剛柔相濟之美,生發出一種「當行本色」的審美情趣。

(引自《中國文學名篇鑒賞辭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 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断鸿声里

无人会

倩何人

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

内容+手法+感情

(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

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宋金以淮水为界。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炼字 动作描写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重要?

2、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绪。“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这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词人大量用典故,有人评价“有掉书袋之嫌”,你如何看待?

1、下阕一共用了多少典故?请分别概括。(表格)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2、这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每句典故都有各不相同的意蕴,准确传达出作者思想情绪。用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表达辛弃疾耻于归隐,一心报国的壮志雄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忧惧的叹惜年华逝去、北伐无期,请缨无路的痛苦。

3、为什么词人不直接表达感情,而要用典故的形式呢?

言简意赅,充实内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形象,贴切自然。

五、探讨拓展 英雄泪

1、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为何流泪?

辛弃疾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永遇乐》)

“弃疾” 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为国弃疾祛病。

2、“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声音。提问: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学生发言

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六、结语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老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

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

奏响生命的绝唱

附【板书设计】

游子思乡之哀

山河破碎之忧 登临意

光阴虚掷之伤

英雄泪

无人理解之痛

报国无门之恨 朝廷无能之悲

第五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郑州44中 汤苹

【学习目标】

1.体会词作长于用典的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特点。3.体会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重难点: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词中的典故,把握用典的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臧克家在济南的辛稼轩纪念馆撰的对联导入:“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凭借着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们将热血举过头颅,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一颗爱国心,空余英雄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穿越千年,体会一个落魄英雄的纵横老泪。

二、走近作者,把握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国安,率抗金义军渡过淮河南归。但是,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4年,他在建康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报国之志不能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之作。

三、诵读感悟,理解内容。

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朗读指导。教法为示范朗读法、学法为自由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为《十面埋伏》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如遥岑远目、玉簪、鲈鱼、搵英雄泪

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的韵脚均为去声,应该读得浑重有力一些。下片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并为下一个环节,再读诗歌,把握感情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环节:再读课文,探究内容。首先通过三个问题带领学生赏读上片:

问题1:作者登临建康赏心亭时,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江天——壮阔雄浑。远山移情、落日、断鸿自比——壮阔悲凉的秋景图。板书:苍茫悲凉黄昏秋景图。问题2: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着什么样的行为?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把吴钩看了——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干拍遍。——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集团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朗读指导: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接着通过一个问题带领学生赏读上片:

下片:上片是作者登临所见之景,下片是作者登临的所想所感。那么作者在下片想到了什么人?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作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下片作者运用典故的意图。

通过“休说”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反对张翰辞官归隐,表达了自己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羞见”一词则表达了自己并不会像许汜那样谋取私利,而以国事为重的情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桓温北伐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心愿:所忧虑的只是国家多难,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小结:上片写景抒情,描绘苍凉悲壮的秋景图,抒发思乡愁、报国志;下片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年事已高依然报国无门的苦闷。正如郭沫若的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第三个环节:诵读感悟,内化情感。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诗意之后,我主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读出情感,内化情感。同时抽出一两位同学进行配乐朗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诵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单声部,和声部,也可以诵读、表演相结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诵读涵咏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进入审美情境。【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

景: 壮阔悲凉的秋景图

下片

典: 张翰归隐

思念故土

报国无门

许汜求舍

桓温叹树

【作业设计】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答案:“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2)这首词融经铸史、驱遣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譬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对刘备称赞孙权的故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3)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2.推荐阅读(1)《读稼轩词》 江山千古 英雄难觅 谁的豪放歌声似虎 气吞万里

断云依水 百鸟无言 襟衫湿透 故人问我何处成愁 残破的秦砖汉瓦

回首

千古事灰飞烟灭 那人已瘦成 一册薄薄的宋词 惟如铁的心 在格律中 化为剑啸 至今铿锵

(2)梁衡《把栏杆拍遍》

下载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很少遇到辛弃疾的诗歌。对他长于用典的诗歌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学习辛弃疾的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要让学生......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

    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吟诵探究教学设计 学校:景泰县第二中学 授课教师:张正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人论世,回顾辛弃疾生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高一必修)(优秀范文5篇)

    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稿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两首》)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教学目标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共五则范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中 学科:语文 课时:1 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

    高二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