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抒怀教案大全

时间:2019-05-15 08:1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夜抒怀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夜抒怀教案大全》。

第一篇:旅夜抒怀教案大全

《旅夜抒怀》、《客至》

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1)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旅”是旅居之意。此诗是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2.通过“夜”字察实景

(1)体味一下作者在首联、颔联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2)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课堂拓展 自学《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明确:⑴喜。

⑵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 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⑶这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中带有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

第二篇:杜甫旅夜抒怀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第三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三.细品精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1.通过“旅”字知背景

(学生介绍背景)

“旅”是旅居、寄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

(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2)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孤寂)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注意:在分析此句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垂”和“涌”的推敲,帮助他们归纳出此景的特点——雄浑阔大)

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 “涌”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澎湃的江水涌动,借此突出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

过渡:(刚才有同学在分析景物特点时,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情感。这个思路非常好。因为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都是为了抒情。)3.通过“书怀”悟情感

⑴作者面对此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抒情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⑵试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明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感叹身世的孤苦。具体分析如下:

①“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解释前两句)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从“岂”和“应”可读出)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讨论:对于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有人认为,诗人感到的是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也有人认为是诗人感慨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4、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可做示范:

首联:低沉 颔联:高亢 颈联:悲愤 尾联: 关键是要用你的心去品读

(先学生先齐读,老师播放音乐;再个别学生试读。)四. 课堂小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复述)

1、知人论世

2、通过诗文题目鉴赏

3、抓主要意象

4、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五.拓展延伸——比较鉴赏

问:试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等方面进行比较)1.情感上:

A.相同点在于,两诗都感叹身世孤苦,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与“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B不同点在于,《旅夜书怀》主要有不为世所用的愤慨,而《登岳阳楼》在身世之悲中融入了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出沉重的悲伤。

2.写作手法上:

A.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将一己之悲融入雄浑壮阔的大自然中来抒发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沉郁顿挫的悲壮风格。顿挫:停顿,转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思考:为什么这两首诗中作者在第二联中都写到了雄浑壮阔之景?

B.不同点:《登岳阳楼》在极阔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危感。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浩浩荡荡的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境界。(对比)

《旅夜书怀》中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江水、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凄怆之情(反衬)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最后作者用沙鸥自比,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六. 结束语:

同学们,品读完杜甫的诗歌之后,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杜甫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虽然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苦难;但是,杜甫却用他那枯瘦的手蘸起了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纪录了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并且在这种艰难中执著地怀有满腔的热血。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需要像杜甫这样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学情说明】

高二(19)班为文科普通班,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个性化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归纳所学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先齐读,再自由读)

三、细品细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从题目入手解读作品:

①通过“旅”字知背景——知人论世 ②通过“夜”字品意境: 抓意象:细草、微风、危樯、舟等

咬文嚼字:对“垂”“涌”的推敲 ③通过“书怀”悟情感

(三)、学生再读:

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学生在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自由地表达出来。(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

(学生先齐读,再配乐朗读)

四、小结

五、拓展探究——比较阅读

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在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四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背景简介 “旅”字看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艺术特色

1、小结一下,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四、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2、《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诗人最后凭轩老泪横流,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雄浑宏大,情感悲凉深沉了,正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小结课堂。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第五篇: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四、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五、情读,体会情感 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1、个读

2、范读,诵读指导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3、齐读

板书: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4、小结: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板书:——沉郁顿挫

六、当堂训练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教学预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如果说《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来抒发愤激不平之情,那漂泊两年之后的杜甫,这份愤激这份不平这份不甘心不见了,只有那浓的可以化成墨汁一样的悲凉,像一阵一阵巨浪淹没杜甫。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也是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七、拓展延伸

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预设: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八、课堂总结: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本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

下载旅夜抒怀教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夜抒怀教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

    《旅夜书怀》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 惠亚刚 孙维刚 孙鹏苏 王芳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

    旅夜书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知人论世,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题 《旅夜书怀》 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

    旅夜书怀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高一语文旅夜书怀 第 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人物形象 2.在诵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背诵与默写 1、自由朗读并背诵《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