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考纲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绍兴中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3 分)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二)解释什么叫句读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三)句读的重要性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1)趣味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2)
《吝啬的财主》: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3)《机智的客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四)经典例题,感悟断句,总结方法。例1: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参考答案: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名词、对话、对称、虚词)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总分)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请学生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 让学生把方法讨论一下。
(五)断句妙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②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六)牛刀小试: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 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经过5分钟的练习后,再校对答案。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
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作业:
完成课堂资料中的句读练习。
第二篇:文言文复习之断句专题教案
文言文复习之断句专题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1.示例讲解; 2.课堂练习及订正; 3.以再练习形式巩固。【信息技术运用】
相应内容做成PPT课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高考题型感知
【2017全国高考语文I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016全国高考语文I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考点解析】这两道是高考中的文言文断句题,考查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
二、步骤总结
1.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3.标志(抓词语,观句式)4.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
5.可以不用一项一项断,而应该四项同时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快速断句。(一般有一或二处难区别,应从语法结构和句意上分析)
三、具体方法指津
(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二)具体方法: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例1】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答案】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
【小结方法1】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1)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2)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注意下列代词: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 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练一练】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D 【解析】这句话中有名词“宰相李揆”“休烈”“国子祭酒”,动词“矜”“忌妒”“嫉”“奏”,句子的意思是宰相李揆因为休烈和自己同位而忌妒休烈,上奏将休烈放在比自己低的位置上。所以断句如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小结方法2】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1)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 断句。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 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练一练】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答案】A 【例3】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答案】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小结方法3】对话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 “曰”“云”“言”“谓”等,在它们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练一练】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布置作业】
完成《核按钮》断句部分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
四、具体方法指津(续)
【例4】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答案】由是观之 / 无恻隐之心 / 非人也 / 无羞恶之心 / 非人也 / 无辞让之心 / 非人也 / 无是非之心 / 非人也 / 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 / 犹其有四体也。
【小结方法4】特殊句式法
找出特殊句式(排比、反复、对偶,对称,对比,顶真及固定句式),根据规律,尝试断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常用固定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 也”,„ 者也等。
◆反问句式:不亦„ 乎、何„ 之有、安„ 哉(也)、孰与„ 乎、岂„ 哉、奈何„ 乎等。
◆固定结构:如„ 何,奈„ ?何,若„ ?何,得无„ 乎,无乃„ 乎,况„ 乎,何以„ 为,◆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练一练】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例5】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 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选自《贞观政要》)
【答案】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 / 晏子请数其罪云 / 尔养马而死 / 尔罪一也 / 使公以马杀人 / 百姓闻之 / 必怨吾君 / 尔罪二也 / 诸侯闻之 / 必轻吾国 / 尔罪三也 / 公乃释罪。
【小结方法5】根据总分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布置作业】
完成印发的强化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三课时
五、讲解订正核按钮断句部分练习。
六、讲解订正印发的强化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核按钮》断句部分练习。
2.自读必修2的《兰亭集序》,完成印发的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知道断句的重要性。
2、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能给简易的课外文言文断句。
3、感受汉语的趣味,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文言文断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当然高考中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事实上降低了断句的难度。即便如此,断句对我们的同学来说也非易事。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的基本思路是“以例归纳方法,以练发展能力”。习课的特点是练习量比较大,从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断句能力有了提高。
应当承认,不少练习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如何让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后的课堂应当更加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如果他们都学好了,课堂的效果就好了。
教学实际中补充了断句的一条根本原则:一套主谓宾结构断一句。这条根本原则要求学生对语法基本知识有比较好的掌握,文意理解能力也不能缺失。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属于2013年四川高考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之“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教学难点及突破】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突破的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迁移巩固—深入质疑。【教学资源】
1、《2013年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
2、配套学案
3、课件
4、相关高考试题 【教学时间、内容、过程】
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故事激趣
1、相传明代的书画家祝枝山,在某一年的除夕,应邀给一家财主写了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
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2、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还有答案: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二.明确学习目标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高考考点:阅读浅易的古诗文,理解文本内容(断句、翻译)本节课学习目标: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三、高考链接,获取信息
回访高考题:2012年重庆卷(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行之/以蓄成其得。-----翻译:人要蕴蓄才德,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行才能成其大。从圣贤伟大的事迹,以观其利用之道;藉圣贤不朽的言论,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识古圣先贤的言行而实得之,并融会贯通,以蓄成其善德。
学生讲断句的依据,师解析:这里有虚词、句式
(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而”“以”等字。
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四、自主做学案,自主探讨断句方法,师强调
板书:1.找主干 2.找虚词 3.找对引 4.找句式
5、找顶真 6.找排偶 7.找反复 8.找总分
五、课堂强化训练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写出方法。
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点拨] 触忤:亦作“触迕”,迕,逆,不顺从。
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太宗曾罢朝/(语法结构-动宾)怒曰/(对话标志词)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句首标志-对象词)(对话标志词)谁触忤陛下/(句首标志-疑问代词)(帝曰/(对话标志词)岂过魏征/(句首标志-疑问代词)每廷争辱/我使常不自得/(句首标志-人称代词)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对话标志词)(句首标志-对象词)皇后何为若是/(句尾标志词-复音虚词)对曰/(对话标志词)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句首标志-疑问词)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2、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答案点拨] 臣闻齐桓公之郭/(语法结构-动宾)问父老曰/(对话标志语)郭何故亡/(疑问代词)曰/(对话标志语)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句尾标志词)公曰/(对话标志语)若子之言/乃贤君也/(句尾标志词)何至于亡/(句首标志-疑问代词)父老曰/(对话标志语)不然/(语法结构)郭君善善不能用/(修辞-对仗)恶恶不能去/所以亡(句首标志-复音虚词)(章法结构-分说总承)
翻译:我曾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当地百姓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百姓们说:„因为国君喜欢好人但是厌恶恶人的缘故。‟桓公说:„向你们所说,他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啊,怎么会被别人所灭呢?‟乡亲们说:„不是那样的,郭国国君喜欢好人但是不加以任用,厌恶恶人但不能除去他们,所以就亡国了。
3、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答案点拨]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修辞-对仗并列)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故以孝事君则忠/(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修辞-对仗并列)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翻译:(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P119的“跟进练习”(1-3)板书设计
找方法 理步骤
1、找主干(名词)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看虚词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察对话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辨句式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5、据修辞
6、依总分
课后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自评等级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全体学生达成度高。ABCD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教学反思:
第四篇: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标志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试题形式:
(1)用“/”断开(2)加标点
二.课前激趣:◇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石室诗史」 赵元任
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施拾是十狮尸,适施石室。石室湿,施拭室。施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三.断句,总结方法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2分)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共有四处应该停顿的地方,断对2-3处给1分,4处都对给2分)小结1: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注意: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一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例: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练习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小结2:找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断开。“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愚以为”“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词也多用于句首。
小结3:看对话、引文标志:“曰”
“言”
“云”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练习: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小结4:观句式。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练习: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和词类活用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例如:
1、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属上,就断错了)
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断句步骤总结: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
“言”
“云” 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通读全文,进行检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课堂练习: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四)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九)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君子们的到了这地方啊,我没有曾不相见的啊。”从学生处见到了孔子。出来了说:“你们几位为何担忧失去官职呢?天下的无道也很久了啊,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做人们的导师。”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调动百姓,百姓就会和谐。(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被人哀悼。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译文: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 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九)【解析】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第五篇: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江阴市成化高中
吴菊珍
一、导入
今天教室里多了听课老师,大家紧张吗?先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吧:有个领导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发言,讲到某句话时,台下顿时哄堂大笑。领导生气了,又是拍桌子又是敲话筒,骂:“笑什么!年轻人不好好学习可不是什么好事,现在连和尚也都有文凭,何况干部呢?”台下人一听,笑得更厉害了。这位领导到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引得大伙发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出领导闹笑话的原因)
这位领导没断准句,在工作中闹出了笑话。我们也由此看出,不同的断句,意思也截然不同。大家不妨再看看这句话(投影,让学生自己体会)好,为了避免扭曲意思,闹出笑话,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了。那么,何为断句呢?
二、介绍断句及《考试说明》对断句的考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古文原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在句意结束时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之一。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第11题就出现了这种题型。(投影)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断句题将出现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实质上,这两个考查点是密切联系的,能正确断句了,文段大致内容就能理解了。所以重点还是在前者。我们最近的一些练习卷中已出现了相关的题目,但是大家做下来的情况却不是很乐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准确地为文言文断句呢?今天我们就结合例题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结合例题,介绍方法。请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愬:同“诉”,诉说,诉苦。
③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④纺:系。
(一)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下面,同学们就大声自由朗读,抓住文段中的重要实词,了解文意。
提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明确:属记叙性文段。
记叙性文段就会有人物事件,那我们先来抓住这些主要之点。
提到的人物:董叔,叔向,董祁,范献子。这样断定文中共提到四个人。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得是董叔想通过与范氏的婚姻关系往上攀援。再看结果。董叔自取其辱,还被曾劝阻过这门亲事的叔向奚落了一番。这样,我们完成了第一步基础工作——读文段,通文意。
(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我们不妨一起来找找例题中的名代词,先把其中的一些断句工作完成。
(三)理解古文大意是抓关键实词,古文中的虚词也不能忽视了,因为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1、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看虚词,找位置。明确了这个规律,我们再接着完成我们的断句工作。
(四)实词虚词都在断句中派上了用场,那句式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当然有。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这些固定句式,我们在断句时就要看清楚,千万别在不需要划斜线的地方去划条线哦,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
我把这一步总结为明语法,辨句式。我们例题中没有涉及到上述特殊句式,那我们就跳过去,接下去看方法。
(五)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我们来看看例题中,有没有这些结构。
明确: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它准确断句了,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
综合这些方法,我们最后来给例题准确完整地断句。断句结束,这段话的意思就更加清晰了。
四、牛刀小试
根据这几条方法,我们来尝试着为下面几句话断句。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的注意之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不过大家也不用怕,考试时由于时间限制,估计只会让我们断几句,不会很难。如果大家能按老师的建议去做,我想大家一定能顺利通过这一关。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