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一:看中考试题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枝江市七星台二中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专题
写在前面的话:
2012年中考离我们越来越近,未雨绸缪,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中考复习的大潮中,去冲击我们的梦想。
文言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的复习将紧紧围绕中考的要求来进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部署,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一定要牢记落实二字,将所有的知识真正掌握,真正牢记于心。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取得进步!
第一部分:看考题:看宜昌市近五年的中考文言文考试试题。1、2007年
一、经典之旅。《诗经》颉英(10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删减)安如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①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前不觉得怎样,现在觉得幽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现在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而且是开在山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②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看见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水里。桃花总是这样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嫩红隔着新绿,娇艳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高兴,竟说不出因由,也许中国人的骨子里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③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⑤失意才子诗歌放荡,虽有不得志的牢骚之意,但这牢骚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心里的酸楚。
⑥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不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却没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⑦《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⑧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锻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一个孩子看见这天地间每一片叶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许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这样,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并不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艳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甚至只是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幽美难言‛而不说‚优美难言‛?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理由。(2分)
2、第②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一句写杏花的唐诗意境十分相近。请写出这句诗。(2分)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3、《诗经》曾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2分)
4、既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那么,请你结合第⑨ 段内容说说‚灼灼‛一词到底好在哪里?(2分)
5、根据第⑦段的内容的提示,将下边的句子填充完整(2分)
《桃夭》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 而且因为
三、经典之旅.《论语》心得(10分)
《论语》的温度 □于丹
①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②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③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④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⑤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tí)(hú)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⑥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⑦古有‚ ‛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⑨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⑩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意思。(2分)
12、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请用第⑥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3、解释‚予欲无言‛中‚欲‛的意思。(2分)
14、请用‚/‛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天 何 言 哉 四 时 行 焉 百 物 生 焉 天 何 言 哉
15、读第⑦段,根据加横线句子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充一句俗语。(2分)
16、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3分)
17、如果第⑩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3分)
18、查阅工具书,写出相应的拼音和汉字。(2分)
‚佶屈聱牙‛中加点字的拼音依次是 和。
‚(tí)(hú)灌顶‛中括号内的字依次是 和。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2、2008年
自然之风物(8分)观 月(有删改)◆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2分)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2分)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2分)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3、2009年
一、观山水之美景(16分)[甲文] 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文]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故云甲庐山者。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7.‚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臵。(2分)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8.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9.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4分)
10.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2分)
11.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2分)
12.[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2分)
13.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4、2010年
一、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16分)[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6.[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2分)
7.请根据[甲诗]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2分)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就()殚()若()或()
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2分)
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2.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2分)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5、2011年
一、领会杉树之直节,仰慕君子之德行(16分)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揭()阴()
柯()安()
7.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答句:。
8、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9.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2分)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注意保存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10、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
11、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
12、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12
第二篇: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考纲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绍兴中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3 分)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二)解释什么叫句读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三)句读的重要性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1)趣味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2)
《吝啬的财主》: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3)《机智的客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四)经典例题,感悟断句,总结方法。例1: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参考答案: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名词、对话、对称、虚词)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总分)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请学生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 让学生把方法讨论一下。
(五)断句妙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②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六)牛刀小试: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 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经过5分钟的练习后,再校对答案。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
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作业:
完成课堂资料中的句读练习。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文言文综合复习一
●《唐雎不辱使命》
(一)重点字词释义 唐雎不辱.使命 大王加惠.. 非若是.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逆.寡人者 唐雎对.曰 轻.寡人与 故不错.意也 布衣..之怒 使.唐雎使.于秦 虽然..,受地于.先王 徒.以有先生也 寡人谕.矣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请求给安陵君扩大领土。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6.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阅读理解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答: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答: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5.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秦王: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热爱祖国。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字词释义
委.而去.之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 不以兵革..之利 池.非不深也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得道者...多助 多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
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
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答: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
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字词释义 管夷吾举.于士. 行拂.乱其所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空乏..其身 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所以.. 动.心忍.性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空乏..其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使他受饥饿、贫困之苦。4.行拂乱其所为。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6.人恒过,然后能改。译: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以后,才会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阅读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要不亡则相反)3.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从卑微穷困历经磨难而成长为明君贤臣。4.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释义 二者不可得兼..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万钟..于我何加.焉 蹴尔..而与之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故不为苟得..也 使.人之所恶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乡.为身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二)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呼尔而与之。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5.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三)阅读理解
1.《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人的本心是什么? 答:舍生取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答: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清末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
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曹刿论战》
(一)重点字词释义 齐师. 伐.我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再.而衰,三而竭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公将鼓.之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 公将驰.之 小惠未徧.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小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
就没有了。
4.夫战,勇气也。译:作战,靠的是勇气。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去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报上。
(三)阅读理解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
5.“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答:“将鼓”“将弛” 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9.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四篇:最后复习必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搜索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①②③④
自学方法点击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时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⑥按时:学而时习之。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2)涕:(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回放3:(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2)腰()(3)既()(4)袖()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成语:
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参考答案: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â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2005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200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
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1.(4分,各2分)(1)D(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200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
训练3:(2004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参考答案:1.6分(1)2分(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2分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2.4分宽对即可。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训练4:(2004年温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子可去()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④遂班军而还()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B.岂荀巨伯所行耶?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训练5:(2004年绍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参考答案:1.D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训练6:(2004年无锡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训练7:
(2005年青岛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1.(1)离开(2)等到,至。(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项不得分)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训练8:(2005年舟山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⑶父以足受,笑而去()⑷谷年十有五()⑸是负义也()⑹乃载祖归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⑴听到⑵从上往下看⑶终于⑷曾经⑸离开2.⑴之①的②它,指蜘蛛⑵以①用②把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训练9:(2005年济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训练10:(2005年南京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参考答案:1.(2分)(1)热水(2)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分)2.(2分)C3.(4分)(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每句翻译正确,得2分)4.(3分)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聪慧(1分,意思同即可)
第五篇:备战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答案
备战中考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cú)疲弊()不懈()陛下()恢弘(hóng)忠谏()菲薄(fěi)(bó)
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费祎()以遗(wèi)陛下裨补(bì)猥(wěi)自枉(wǎng)屈
夙(sù)庶(shù)竭驽(nǔ)钝咎(jiù)咨诹(zī)(zōu)昭(zhāo)遗诏(zhào)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涕:眼泪。今:鼻涕。
6、布衣:平民。今:布做的衣服。
7、秋:时。今: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四.一词多义:
1、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
2、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4、行:性行淑均(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军队)
5、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6、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7、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
8、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五.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六.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动用,意思是发扬扩大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4、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5、深入不毛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一致。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4、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7、“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8、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9、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
八.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时刻,希望刘禅“思危”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四、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四段举荐贤臣,五段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
教训;次句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举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六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
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
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
第八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九.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卦阵、三气周瑜
㈢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
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⑺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⑻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㈣诸葛亮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课外拓展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3、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
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