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句子翻译 学案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句子翻译
编写者:张利哲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2.利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3.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学而思★
一、课标导学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风格不变”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中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灵活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换、调、补、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二、温故知新
范例演示,翻译下列例句并且要归纳出各句的特点。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7、怅恨久之。
8、夫战,勇气也。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策之不以其道。
1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忌不自信。
1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马之千里者
1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8、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1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学海拾贝
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特点
四、小试牛刀
试一试,翻译下列句子。
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竖子,不足与谋。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五、出手试招
【思考】
1、命题者会选择什么类型的句子翻译呢?
2、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些句子作翻译题? 【中考真题】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003年)
2、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05年)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006年)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07年)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008年)
6、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009年)
7、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2010年)【我的发现】
【试一试】
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翻译。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惑而解★
典题互动
【我的预测】假如你是命题者,试着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翻译。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封地)焉,曰:“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 悟而得★
中考链接
[甲]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24.给加点字注音(2分)
叱咄()
翌日()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2)色愈恭,礼愈至
至:
(3)濂具以实对
具: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
26.下面含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2分)A.帝密使人侦视 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 D.善者与臣友 27.翻译下面句子。(2分)
诚然,卿不朕欺。
28.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乙]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2分)
我收获,我快乐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③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译: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⑤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②牛何之(宾语前置)
③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
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③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自己死去)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二、例题: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
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7: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而已:罢了。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且夫:再说,而且。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
1、......的原因,2、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无以......为:用不着。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如,如果。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以故:所以。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翻译句子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翻译句子
高三
陆萍
【教学目标】
1.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3.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 教学设想】
1.依据湖北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 “ 信、达、雅 ” 三字翻译目标和 “ 六字翻译法 ” 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一则短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翻译】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平常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凡事几乎都是说「好」。曾有人问起他「最近还安康吗?」他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好。」又有一次,某人告诉他有关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听了竟说:「很好。」见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责备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而出于尊重,才把儿子的死讯告诉你,那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对他说很好的道理呢?」听完妻子的话,他响应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二、文言文翻译标准:
1、“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三、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1)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1)(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2)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强”修饰“筋骨”。
6、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1)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六、针对高考中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得分要求,确定得分点,各个击破。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句子共九分,分三道小题即三个句子,每题三分。一般情况下,每个句子中有两个得分点,每个点一分,整个句子句意正确得一分。
得分点一般就是:重点的字---通假字
重点的词---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重点的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例如:2013年安徽卷: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013年湖南卷: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对付)敌,得无(恐怕)非计乎!
2013年湖北卷:尔岂亿(猜想)我为不能邪?顾吾弓差软。
【实战演练】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不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2、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所以撞他。【直击高考】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2013年天津卷节选)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
【翻译】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有吃东西,敬恒问:“朋友去世就这样悲伤,恐怕有点过分了吧?”潜斋长叹着说:“是因为没法为他治丧啊。”敬恒说:“请让我替先生办这件事。”沈甸华的出殡下葬都是敬恒安排的。
2、(2013年福建卷节选)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翻译】我因此默默回忆,往日韩愈先生登华山,走到绝顶上,被阻塞,无法返回,嚎啕大哭了好几天。听到他哭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了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未必有。从今天这件事看来,那么韩愈嚎哭这件事不是虚假的。
【拓展迁移】翻译下面整篇文言文。
(阮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翻译】阮籍秉性极孝,母亲去世时,他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方(听说阮籍的母亲去世)要求终止这盘棋,阮籍却要留着这盘棋一赌输赢。接着饮酒两斗,大声一号,吐血几升。等到母亲快要下葬时,吃了一只蒸熟的小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母亲作最后的诀别,一直到说不出话,大声一号,于是又吐血几升,过度哀伤,形体消瘦,几乎到了没命的地步。阮籍又能够用青眼和白眼看人,见到拘于俗礼的人,就用白眼对待他。等到嵇喜来安慰他时,阮籍用白眼对待,嵇喜十分不高兴的回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就带着酒夹着琴去拜访他,阮籍高兴,就用青眼对待嵇康。因此,拘于礼法的人都十分恨他。
阮籍的嫂嫂准备回娘家,阮籍与嫂嫂相见并与嫂嫂告别。有人讥笑他的这种做法,阮籍说:“这些俗礼难道是为我设的吗?”邻居家有个美貌少妇,在柜台前卖酒。阮籍曾前去买酒喝,喝醉了,就睡在这个美貌少妇的旁边。阮籍自己已然不知避嫌,少妇的丈夫了解(阮籍的行为),也就不起什么疑心。兵家的女儿有才气且有姿色,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不知道她的父亲和哥哥,径直前往她家哭泣,发泄尽自己心中的悲哀才回来。那种外表坦荡内心纯朴的人,都是这种情况。
【巩固强化】《高考总复习首选用卷》考点十五 71页 “三年高考题精选”。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翻译句子专题复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 “ 信、达、雅 ” 三字翻译目标和 “ 六字翻译法 ” 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 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也就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一路飙升:2002年开始,文言文翻译由选择题变为考生直接翻译文段或句子,分值增加到5分;2004年增至8分;2005年、2006年增至9分,2008年江苏卷是9分,全国卷及大多数省市卷已增至10分,可谓占了文言文阅读的半壁江山。那么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
二、考纲阐释: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能力层级为B级。此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义。另一方面是“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三、考场体验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
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
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
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
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
“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瑞雪兆丰年”
四、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
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
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 “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五、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
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
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六、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⑧“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6、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七、巩固练习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②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七、课后作业
完成《*******》P***练习
第五篇: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
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失误例谈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从这些年的考试和练习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合”,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倒装句(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等),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成:(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行淮北的政策在淮南,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介词结构“于淮南”放回到动词“推行”的前边,正确的翻译是:(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六、该译成古义的没译成古义
有些词语尽管古今都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班固《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的“让”虽然古今都用,但词义却缩小了,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所以,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七、该意译的没意译
在文言语句中,表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的词语,直译会造成语意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般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译成:我进入关中,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也不敢占有。
“秋毫”本义是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这里是比喻,比喻细小的财物。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进入关中,连细小的财物都不敢占有。
八、不该增加的随意增加
一般说来,文言语句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加一些内容。否则,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造成失误。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
译成:王公火冒三丈,声色俱厉,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在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这样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文言语句翻译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在翻译时,只要我们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努力避免以上失误,提高得分完全是有可能的。
注重解题过程,提高翻译质量
——文言翻译六步法
针对学生文言翻译常见失误,我建议教给学生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一、读。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
句不离篇,文章是句子大的语言环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
此外,最好把考查的几道题也读一读,对了解文章内容会有帮助。
二、思。联系需译句子前后文,揣摩句意。
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一个句子大意都弄错了,译文就无得分可能了。
一段话中的句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语意连缀起来的。语意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后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因此,我们应该着眼语意,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信陵君窃符救赵》)
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还是“唯独”?从句子的关系出发,“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前一句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理解为“难道”,就与前文的“纵”相呼应,构成语意的递进。后一句联系前文,“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可知译成“唯独”正好构成转折关系,上下也连贯。
又如:(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这一句单独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诸侯有在此的吗?或诸侯有活着的吗?观照上下文看,前文是:“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由此可知,触龙是由赵国推及诸侯进一步发问,他的问题是一个省略句,完整形式应当是:诸候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理解到这一步,大意才不会出错。
三、察。观察句子是否是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被动句、对称句,或其它固定结构。
提醒自己把这些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明确对译出来。
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对称句。因为根据对称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意思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可以更准确推断词语意思。这是判断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例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勾践灭吴》)
翻译的难点在“水”字,“车”和“舟”相对,“水”和“旱”相对,“旱”是“天旱”,便可推想“水”是另一种自然灾害——“天涝”。
四、析。分别句子语法结构,看是否有倒装、省略、词性活用。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我们才明确什么地方要“增”,哪个词该“删”,哪些语序要“调”,哪些词活用要翻准确。
如:裴矩遂廷折,不肯面从。(2003语文高考全国卷)
“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面”。
又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考察“见”、“问”、“答”等动词谓语,才会正确补出括号中的主语或宾语。
再如: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法判断可知“自信”是宾语前置,应是“信自”。而不能把它和现代汉语的“自信”混为一谈。
五、译。根据前面几步的分析准备,把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写出来。
六、检查修改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是否有词语漏泽;
2、语句是否完整、通顺;
3、语意是否和上下文连贯。
相信做好了以下六个环节,译出的句子在大意、句式、关键词等踩分点上就会减少许多失误。
那如何有效复习高考文言文
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三大阶段进行:
一、整体把握阶段
(一)、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
(1)词 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 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例如四部书可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
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
我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
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二、立足文本,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不能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而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
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谢”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B项中的“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见”。“往见”这个义项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曾学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高中课文《促织》也学过:“成妻具资诣问”。D项中的“食”常用意义是“吃”、“食物”、“给吃、喂养”等,根据上下文,应是杜环的妻子捧粥给常母吃,所以解为“给……吃”。初中课文也有“给吃、喂养”之意的例子,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又如第二道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不难看出,用来作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齐桓晋文之事》《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句子。
由此可见,解答课外问题是离不开课内知识的。忽视课本的复习显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课本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并注意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那么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就稳操胜券了。
那么,怎样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呢?其途径是,在复习课文时,应该把涉及到考点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第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由于在上一阶段已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知识树,如果每复习一篇课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识要点放在知识树中对应的位置上去,并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不断地让知识树枝繁叶茂起来。
三、实战操练阶段
依据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选好文言文短文进行实战操练。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为此,我们应注意下面的两大方面:
第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特点方面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字数在四五百左右。所选文段多是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古代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很理想的文段。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它类型的散文的阅读训练。
因此,我们在选取用来练习的文言文段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第二、文段练习应注意的方面
一些老师在复习时为了贪多求快,在做材料练习时,只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后的练习就行了,至于文章有没有起码是大致的读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识点有没有掌握等则很少过问了。这种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我认为,在做材料练习时应让学生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应能就阅读材料依据考纲考点设计好有关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对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加以理解、巩固,对词法、句法的理解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对翻译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为纯熟;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带动学生去读懂全文,这不但为做文后的练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生扩大文言文阅读面进而更多地获取读文言文的语感提供了条件。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仅仅掌握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是不够的。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规定的实词与虚词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另外,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让学生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做材料练习时就更应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要让学生能在考场快速答题,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应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平时就应注意让他们体悟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为例谈谈:
考试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我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另外,在整个备考复习阶段应贯彻始终地切实落实好识记古代文学常识与背诵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工作。特别是背诵文言文篇目,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学生在默写方面拿好分,还能使学生形成较良好的文言语感而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拿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