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中考复习之文言文实词练习题
中考复习文言实词综合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类活用的词语
1、狐.鸣呼曰
2、空谷..传响
3、斗.折蛇.行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9、手自笔.录
10、其一犬.坐于前
11、妇抚儿乳.
12、不能名.其一处也
13、有仙则名.
14、腰.白玉之环
15、恐前后受其敌.
16、一狼洞.其中
17、虽乘奔.御风
18、名.之者谁
19、皆指目..陈胜 20、尉果笞.广
21、陈胜王.
22、置人所罾.鱼腹中
23、愿为市.鞍马
24、处处志.之
25、神弗福.也
26、一鼓.作气
27、驴不胜其怒,蹄.之
28、鞭.数十,驱之别院
29、策.之不以其道 30、入.则无法家拂土
3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2、将军身被坚.执锐.
33、吾与汝毕力平险.
34、人恒过.
35、如鸣佩环,心乐.之
36、恢弘..志士之气
37、亲.贤臣,远.小人
38、互相轩邈..
3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0、所以动.心忍.
性。
41、闻.寡人之耳者
42、无案牍之劳.形
43、望峰息.心
44、凄.神寒.
骨
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6、吾妻之美.我者
47、渔人甚异.之
48、如鸣佩环,心乐.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4、由是感激..(《出师表》)
5、两股.战战(《口技》)
6、夜篝.
火(《陈涉世家》)
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8、借第..
令毋斩(《陈涉世家》)
9、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11、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12、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4、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15、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16、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18、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9、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0、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2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2、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23、临表涕.零(《出师表》)
2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25、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26、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7、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2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29、芳草鲜美..(《桃花源记》)30、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1、而后喻.(《孟子》二章)
32、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33、征.于色(《孟子》二章)
3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5、何坐.(《晏子使楚》)
36、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37、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38、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三、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板印书籍
2、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8、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9、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人皆伏其精练
12、火伴皆惊忙
13、缚者曷为者也?
14、困于心,衡于虑
15、甚矣,汝之不惠
16、项为之强
17、同舍生皆被绮绣
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9、将军身被坚执锐 20、以土砾凸者为邱
2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2、诎右臂支船
23、必能裨补阙漏
2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5、徐公来,孰视之
26、对镜帖花黄
27、河曲智叟亡以应
28、圣人非所与熙也
29、才美不外见 30、乡为身死而不受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2、其真无马邪?
3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4、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5、便要还家
36、邹忌修八尺有余
3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8、而置之其坐
39、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0、孰为汝多知乎
41、满坐寂然
42、四支僵硬不能动
4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44、属予作文以记之
45、曾益其所不能
46、蝉则千转不穷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安: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衣食所安
③风雨不动安如山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
比: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②其两膝相比者
③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病: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③
寡人反取病焉
策:① 执策而临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策勋十二传
诚:①帝感其诚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伐无道,诛暴秦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益慕圣贤之道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发:①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③征于色,发于声。
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 ⑥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方: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今齐地方千里 ③方出神
④今方来,吾欲辱之
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夫环而攻之 ③夫齁声起 ④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扶:①便扶向路
②出郭向扶将
赋:①更若役,复若赋
②岁赋其二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固: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加:①而山不加增
②弗敢加也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许:①杂然相许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高可二黍许 ④曳屋许许声
卒:①卒买鱼烹食
②卒用其人 ③月余亦卒
夷:①其船背稍夷
②言和而色夷
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已: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可以已大风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舟已行矣
所以: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分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亡:①广故数言欲亡
②国恒亡
素: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吴广素爱人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数:①又数刀毙之
②珠可历历数也
③扶苏以数谏故
甚:①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流辈甚称其贤
第二篇:2011年中考文言文实词归纳
2011年中考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归纳
1.书(shū)(1)书本。.余幼好书。(《黄生借书说》).(2)书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3)公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4)文字,字条。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5)书写,题写。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中(zhōng)(1)半,一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2)中间,里面。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3)射中,投中(读zhòng)。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4)考中,录取(读zhòng)。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哈蟆想吃天鹅肉”来!(《范进中举》).3.去(qù)(1)除去。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2)离开。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3)过去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4)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5)去世,死亡。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6)表示行为的方向。到„„去,问„„去。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次(cì)(1)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表示次数。
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3)按次序。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5.亡(wáng)(1)死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2)灭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失去,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4)走失。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5)逃亡,逃跑。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6)同“无”(读w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6.比(bǐ)(1)比较。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2)比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3)挨着,紧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4)近。古代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5)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7.及(jí)(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子鱼论战》).(2)等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到,达到。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8.少(shǎo)(1)稍微。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2)不足,缺少。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3)数量小,不多,少量。同“小”。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亭记》).(4)排行在后的(读shào)。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5)年轻(读shào)。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6)不久,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狼》).9.负(fù)(1)背,以背载物。①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②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2)依傍,依仗。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10.会(huì)(1)聚会,会集。
①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恰逢。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会宾客大宴。(《口技》).(3)心得体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4)民间某种互助的集会。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范进中举》).(5)古郡名。指今浙江大部和江苏南部(读kuài)。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11.名(míng)(1)名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2)著名。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3)说出,说明。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4)名声,名誉。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5)命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6)题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12.坐(zuò)(1)犯法,犯罪。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故事两篇》).(2)因为,由于。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3)同“座”。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4)指在座的人。
少倾,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5)空,徒然。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13.间(jiān)(1)中间,当中。其间千二百里。(《三峡》).(2)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3)一会儿(间读jiàn)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4)房屋的间数。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参与(间读jiàn)。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6)隔开(间读jiàn)。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7)夹杂(间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8)悄悄地(间读jiàn)。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4.易(yì)(1)容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2)更换,交换。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15.信(xìn)(1)信实,诚实。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2)确实,的确。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3)相信。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16.是(shì)(1)正确,认为正确。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2)这,这个,这样。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3)是,表示肯定判断。①疑是地上霜。(《静夜思》).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17.将(jiāng)(1)将要。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扶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3)助词,无义。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4)将军,将领(读jiàng)项燕为楚将,数有功。(《陈涉世家》).(5)率领,带领(读jiàng)。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18.绝(jué)(1)断。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2)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3)尽,完,消失。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4)绝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事看雪》).(5)极点。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6)极其,十分。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7)杀尽。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榆》).19.故(gù)(1)原因,缘故。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②楚王问其故。(《公输》).(2)本来,原先的。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3)所以,因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4)故意,特意。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20.既(jì)(1)已经。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2)“已经”发生的事,可用“后”译出。①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②既醉而退。(《五柳先生传》).(3)尽,终了。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日喻》).21.独(dú)(1)唯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单独,独自。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22.度(dù)(1)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2)计量长短的尺寸,尺码。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郑人买履》).(3)估计,推测(读duó)。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权衡,衡量(读duó)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23.诚(chéng)(1)诚心,真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果真,如果。①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24.或(huò)(1)有的。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记》)....(2)间或,有时。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3)或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4)倘使,假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25.固(gù)(1)顽固,固执。汝女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2)原本,本来。吾义固不杀人。(《公输》).(3)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6.若(ruò)(1)如同,像,好像。①关山度若飞。(《木兰诗》).②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2)你,你们。①若毒之乎?(《捕蛇者说》).②若为佣耕。(《陈涉世家》).(3)哪。
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4)假如。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5)比得上。
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②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27.病(bìng)(1)疾病。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2)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生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4)耻辱,羞辱。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故事两篇》).(5)疲劳。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孟子·揠苗助长》).(6)担忧。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28.微(wēi)(1)细小,细微。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2)稍微。
①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核舟记》).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3)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隐匿,引申为偷偷地,悄悄地。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童区寄传》).....29.数(shù)(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3)多次,屡次(读shu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计算(读shǔ)。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30.鄙
(1)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31.方(1)方圆。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向。尝极东方。(《墨池记》).(3)正当。方其出海门,仅如银线。(《观潮》).32.能
(1)有才能。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2)能够。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3)才能。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33.疾(jí)(1)病。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2)缺点。必有窃疾矣。(《公输》).(3)快速,敏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4)强,猛。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34.顾(gù)
(1)回头看,看见,环视。顾野有麦场。(《狼》).(2)探望,拜访。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②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3.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5.策(cè)(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登记,记录。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6.朝(cháo)(1)朝拜。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2)朝代,漫长的年代。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3)朝廷。
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工之侨献琴》).(4)早晨(朝读zhāo)。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37.就(jiù)(1)靠近,凑近,接近。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活板》).(2)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3)造就。以就懿德。(《乐羊子妻》).(4)参加。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芋老人传》).38.道(dào)(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2)行程,路程。中道崩殂。(《出师表》)
。.(3)道理,规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4)讲,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学说。圣人之道,卒子鲁也传之。(《为学》).(6)仁义,道义。①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7)同“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8)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9.属(shǔ)(1)类,种类。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2)引申指同是一类,类似,相似。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3)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4)部属。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5)跟随。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细柳营》).(6)连续(读zhǔ),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7)通“嘱”,嘱托(读zhǔ)。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0.遗(yí)(1)遗失,丢失。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②右手秉遗穗。(《观刈麦》).(2)丢失的东西。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妻》).(3)遗留,留下。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愚公移山》).(4)赠与,给予(读wèi)。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第三篇: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考纲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绍兴中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3 分)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二)解释什么叫句读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三)句读的重要性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1)趣味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2)
《吝啬的财主》: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3)《机智的客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四)经典例题,感悟断句,总结方法。例1: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参考答案: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名词、对话、对称、虚词)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总分)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请学生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 让学生把方法讨论一下。
(五)断句妙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②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六)牛刀小试: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 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经过5分钟的练习后,再校对答案。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
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作业:
完成课堂资料中的句读练习。
第四篇: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4.教师小结: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5.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2.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1)坐通座,音zuî,座位;(2)直通值,音zhí,价钱;(3)反通返,音fǎn,回归;(4)惠通慧,音huì,聪明;(5)不通否,音fǒu,不;
(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8)见通现,音xiàn,露出;(9)要通邀,音yāo,邀请;(10)知通智,音zhì,智慧;(11)具通俱,音jù,都;
(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就
(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答案](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成功,达到目的(4)即,就(5)走向,走上(6)上,登上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覆盖 5.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6.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答案](1)否。小小大大之意。(2)是。偏义在“马”,“牛”为衬字。(3)是。偏义在“亡”,“存”为衬字。(4)是。偏义在“母”,“父”是衬字。(5)是。偏义在“姥”,“公”是衬字。(6)是。“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7.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4)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6)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8.教师小结:(1)通假字(2)偏义复词 9.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