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江三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江三峡教案》。

第一篇: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三)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五)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

如将《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景物描写上作一个比较。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同的是《雨中登泰山》以登山进程为序,空间感强,而《长江三峡》是日记体游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航船进程为序,时间、空间感都很强。

比较阅读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将选材、立意、布局、写法、语言等诸方面加以比较,讨论异同。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文题及作者;导入新课。

问:关于长江三峡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自由举手回答。教师简略介绍。)教师启发讲解。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2.读预习提示第2段。三峡是瞿塘陕、巫峡、西陵峡的合称。三峡山陡、流急、滩险。3.《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4.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巍巍大坝,横跨在峡江之上,像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摘自《北京周报》社编印的《三峡水利枢纽》

(二)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请学生朗读)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文章字词讲解及训练。1.课本上有注解的字词处理。(1)启碇,“碇”可与“淀”作比较,做注音、组词训练。(2)滟滪,课本只有注音,还可作如下补充:

滟滪堆原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塘峡口的江心,是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夏季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国名胜词典》(3)绛紫,“绛”,ji4ng(4)云蒸霞蔚,可以从词的结构上分析,它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双音词构成的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还可再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对“蔚”字的理解。如“蔚为大观”。(5)峨冠博带,可再从词的结构讲解,以加强对这个词的理解。(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应对“壑”字的音、形、义作必要的讲解: “壑”,h8山沟。

杜甫《咏怀古迹》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补充注解。

(1)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2)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3)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5)眺望:往远处看。“眺”,ti4o(6)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根据课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划出文章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5段。第四部分:第6~9段。2.讲解本文的分段原则。(当学生划分有错误时,可以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启发。)

(1)本文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轮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每过一峡都可独立成段。分段落时要注意过渡的段落和语句。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头望处,已是巫山。”再如第6段:“十点„„穿过了巫峡。„„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2)关于第5段的归属。第5段的首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这一段归到上文部分。

(3)课文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提示我们分四部分。这样看来,除了作者对三个峡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在开头或结尾分出一部分。文章开头是总写作者过三峡的感受,文章结尾写“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这段当然要归到过西陵峡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作者在《长江三日》11月17日这样写道:“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胸中。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想,一个作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作者在谈到《长江三日》的创作过程时就这样写道:“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我把看到的与想到的及感情所渗透的都记了下来,就产生了《长江三日》。”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七)分析第三部分。1.朗读课文(3、4、5段)。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八)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参考答案: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九)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注: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平日习作问题提出若干要点。)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一)(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进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______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3.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可知第一段是作者在三峡航行的总的感受,可作第一部分;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三峡的,可以三个峡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概括内容。

2.精读描写三峡着笔最多的几处,是不难领会其中的诗情、画意的。至于哲理,那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那迎着险滩逆流而上的木船,难道不能引起你的联想、给你启示吗? 3.此题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个人的理解,各抒己见。

(四)疑难讨论。

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航行的美好而愉快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瞿塘峡峰顶的云霞变幻,气象万千。第三部分(第3~5段):写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第四部分(第6~9段):写西陵峡的三个险滩。

2.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3.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共9分,各3分)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共10分,各2分)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共12分,各2分)4.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共10分,各5分)5.泄、青、崆岭,崆岭。(共8分,各2分)6.z!,屈原,m@。(共9分,各3分)7.嫱,香溪,元,呼韩邪,ch2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共14分,各2分)

8.由西向东的航程。(9分)9.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共10分,各2分)

10.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10分)〖小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勋、《刘白羽散文集》等。

(二)长江三峡。

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在三峡中最短,但最险峻。江水的最大流速达每秒8米,每小时20多公里。峡口有夔门,古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巫峡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水道迂回曲折,两岸奇峰兀立,曲折幽深。舟行其间,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驶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

西陵峡又称巴峡,在湖北境内,自官渡口到南津关,这里滩多水急,断续相连。过去,这一带触礁沉船的事故层出不穷,青滩北岸还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解放后,这些险滩经过整治,数千吨轮船都可以安稳通过,险滩已经成了历史陈迹。

(三)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

(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夔州歌十绝句

(一)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张育勤 设计)

第二篇:《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二、课前预习

1、‚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2、‚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4.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5.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6.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7.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8.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2.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3.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4.泄、青、崆岭,崆岭。5.zǐ,屈原,mì。6.嫱,香溪,chá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7.由西向东的航程。8.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

9.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分析课文:

1.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四、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启碇(diàn)绛(jiàng)紫 隽(jùn)秀 秭(zǐ)归

B.夔(kuí)州 潋滟(yàn)

婀娜(nuó)离弦(xián)

C.缥缈(miǎo)汨(bì)罗 崆(kōng)岭 澎湃(pài)

D.抛锚(miáo)跋涉(shè)

瞿(qú)塘 对峙(zhì)

★解析:A 启碇(dìng)

C 汨(mì)罗

D 抛锚(máo)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吸摄 峭壁 寒喧 莽莽苍苍 B.叠嶂 山峦 廖廓 峨冠博带

C.恪守 迷惘 寰宇 美髯白皙 D.颤栗 雷霆 漩涡 神奇怪涎

★解析:A 寒暄

B 寥廓

D 神奇怪诞 答案: C 3.文中引用了不少传说、民谣、古诗,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形象地突出三峡的险要。B.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C.增强文章的抒情气息,开拓作品的思想意境。D.渲染作品的艺术气氛,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像。★解析:不是突出三峡的险要。

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个粉碎。现在,巨礁虽早已炸掉,但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射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的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绎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4.选段开头引用了杜甫《夔州歌》和古时的歌谣,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说明瞿塘峡口自古以来一直是三峡的最险处,更渲染了瞿塘峡之险。

5.文中画线的‚突然隐去‛‚像闪电样‛,是因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因为船行得特别快,而且阳光是‚一注‛,所以阳光像闪电样射下并且乌云突然隐去。

6.‚迷蒙云雾之中‛为什么会出现‚一团红雾‛?为什么江流的中心有一条曲折的‚闪光的道路‛? 答:

★参考答案:因为云雾在层峦之上,阳光可以照到,在日光的映照下显出红色。长江两岸山峰高耸,挡住了光线,因此只有中间山峰遮不到的地方才有光亮。山峰又高低不一,所以留下的光路也曲曲折折的。

7.指出下面语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射在左边峭壁上。

答: ★参考答案:比喻的手法,闪电般的阳光,形象地衬托了峭壁的险峻。

8.简析这一段文字采用的写作手法。

答:

★ 参考答案: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瞿塘峡的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在字里行间。

五、布臵作业:完成《45分钟训练》

第三篇: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a、准确理解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

b、把握作者通过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长江在四川盆地东面,横切巫山山脉,在万山丛中汹涌奔腾而下,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大峡谷。三峡群峰夹峙,悬崖千丈,风光雄伟壮丽,风景如画。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奇观的改天换地

随着2006年5月20日世界第一坝——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原来的两岸山已经不及原来耸立,很多沟壑险滩都已经消失,视觉上可能比原来差很多。还有,原来水道狭窄,现在更像是湖。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三峡大坝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中国散文家,军旅作家。北京人。

作品以题材重大、具有强烈时代感、富有斗争激情和雄健气度取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出版《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等。

其散文立意高远,格调豪迈,与他战争年代的作品一样充满政治激情和时代气息,在艺术上还力求把诗和政论结合起来。

三、课文说明

本文选自《长江三日》,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作者乘“江津”号自重庆顺流而下,穿过三峡的沿途见闻与感受。文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瑰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四、品读鉴赏

一、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请同学们将文章朗读一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并说说你的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游历三峡时的内心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瑰丽的瞿塘峡所见到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段—第5段)主要写巫峡的神奇秀美的景观。

第四部分:(第6段—第9段)写作者所经历的西陵峡之险。

二、细品课文

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找出本段的关键词。

总领全篇

雄伟

瑰丽

“雄伟而瑰丽”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作者对三峡景色的总概括。

(2)“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雄伟而瑰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感 “通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

“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是通感。

“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这句话为全文打下了激越而瑰丽的感情基调。第二段:瞿塘峡

特点:像一道闸门——雄

表现手法:拟声绘色

(一)文章如何写瞿塘峡口的“险”的?

先总起交代,“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接着引用杜甫的诗句及歌谣,写出其险;再写其“万水奔腾”的水势,写出其险;最后再想像其雷霆万钧的气势,突出其险。

滟滪:长江瞿塘峡峡口的巨石,1958年整治航道时已炸平

(二)朗读第二自然段“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 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①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这些语句写得怎么样?

这一段描写,如诗如画,绚丽多彩,令人陶醉。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一段描写的作用。

(1)承上启下,由上文写瞿塘峡之险,过渡到下文写巫峡的秀美。

(2)上文写瞿塘峡之险,这里写峡外之美,行文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三)思考:从第二段看,作者在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自己所见到的景物时有什么特点?

1、景随时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安排描写对象

2、步移景异: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3、同景换角:不断变换着视觉的角度

瞿塘峡雄

第三段至第五段:巫峡

特点:秀

表现方法:大量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通感

(1)第四段中引用神女峰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a、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景物描写的空间;

b、用神话传说突出了巫峡的神奇之美

c、调节了叙述的节奏,加深了意境

(2)第五段开头第一句“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a、统领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拉开本段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序幕,比如:“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像是满山的杜鹃”,“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巫峡

第六段至第九段:西陵峡

特点:险

着重写自己的感受

(1)朗读第七自然段,用文中原句概括西陵峡的特点。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2)这部分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a、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b、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c、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西陵峡 你能背诵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这首诗吗?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主体归纳

(一)思考: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人类并没有被大自然“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吓倒,而是在“挑战险境中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

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的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景秀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

第四篇:《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学生谈从“风光片”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第五篇:长江三峡 教案

《长江三峡》

刘白羽

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能力

1.熟练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2.写景状物能抓住景物特点。

3.能够分析出本文以时空的变化为顺序的组材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川之美,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研读本文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描写三峡奇观的特点。教学难点: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课时安排: 1课时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十块钱上印着的是哪一处风景名胜吗?(学生回答:长江三峡)。没错,就是长江三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长江三峡的幻灯片。(播放幻灯片,约2分钟)

(幻灯片结束)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板书:长江三峡

刘白羽)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白羽(1916——2005)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曾两次赴朝鲜。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是一篇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游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的第二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再将文章细看一遍,看完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问:三峡之旅给作者总的感受是什么?(文中一句原话)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引导学生回答出统领全篇的这句话“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进行分析,问:同学们能否看出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可能回答比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句话不仅用了比喻,将三峡比喻成一支交响乐,而且还用了通感,‘雄伟’和‘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从‘飞翔’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在航行中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山陡流急的形势。同学们想想,是不是如此?

四、分析描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景观的段落(重点)①“同学们,‘三峡’是指哪三峡呢?”借此展开分析。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来进行一场想象中的三峡之旅。板书: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②“在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是否已经了解到这三个峡各自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尽量往雄、秀、险靠拢,逐个进行详细分析)

“瞿塘峡的特点是雄奇,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移步换景、引用、拟声绘色)

③“接下来,我们来到巫峡,作者在这里引用了神女峰的传说,有同学在写《徐州颂》时就引用了关于云龙山的云龙的传说,想一想,有什么作用呢?(作用:丰富了作品内容,颇具浪漫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④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五自然段,谈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巫峡的秀美呢?”(抓关键语句:“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 比喻、通感)

⑤如同文中所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那么西陵峡又是如何呢?(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作者是如何写出了西陵峡的“险”?(自己的感受:“初下泄滩,那万马奔腾的江水让你突然感到它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旋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剑一样迅速飞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茫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⑥在叙写西陵峡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疏有密,有缓有急。)

五、揭示文章哲理性:“在苍茫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

以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问:你觉得,在文中,作者试图表现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下载长江三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江三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创设氛围】 过去有个财主不识字,请了一位老师来教儿子。老师教他写字,写上一划时,老师告诉他这是“一”字;写上二划时,告诉他这是 “二”字;三划就是“三”字......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二、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

    长江三峡公开课教案

    篇一:《长江三峡》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主要学法与教法课前准备 学生为旅游管理专业,语文基础相比较其他专......

    八.《长江三峡》教案

    八.长 江 三 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通过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4体会作者散文......

    《长江三峡》的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第一课时......

    长江三峡教案2

    《长江三峡》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

    2《长江三峡》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三册教案浦培根 长江三日 刘白羽 [学习目的] 1. 了解《长江三日》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 掌握“引用”修辞......

    2017《长江三峡》教案.doc

    长江三峡 刘白羽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