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捕蛇者说 送东阳马生序 口技》 比较阅读 用
《捕蛇者说》中考试题集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1)然得而腊之()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2分)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文: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3分)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彻:
齿: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1)俶尔远逝
译
(2)斗折蛇行
译文:
(3)犯寒暑
译文:
4、填空、简答。(3分)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人名)。(1分)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和 形成强烈反差。(2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岁赋其二()
(2)几死者数矣()
..(3)更若役()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2(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1、选文作者是
(人名)。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
》。(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
3、选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③ 将哀而生之乎()②殚其地之出()..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又安敢毒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 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4、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1.选择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谨食之,时而献焉(sì)食:吃 C.曩与吾祖居者(nǎng)曩:从前 D.蒋氏大戚(qī)戚:悲伤
2.文中“殚其地之出”的“殚”的意思是,“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
3.“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斯役”指的是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4.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号呼而转徙
(2)以尽吾齿
5.(1)依据选文内容,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蒋氏以捕蛇独存
B.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弛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2)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的哪一句话展开的?
6.“余”问蒋氏:“若毒之乎?„„”蒋氏在叙述了60年来乡邻们和自己的遭遇后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从这句话来看,蒋氏是否怨恨捕蛇这差事?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是进也忧,退也忧
人不知而不愠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理解文段内容,按要求填空。
(1)本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述,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2)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两次对比,请用一句话(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对比的结果。
9.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0.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8.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要标一处)(1)虽鸡狗不得安宁焉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谨食之,时而献焉()
(2)以尽吾齿()..
(3)则熙熙而乐()
(4)今虽死乎此()...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
其真无马耶
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这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
”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其()
谨()
之()
齿()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译文: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B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大概两次
C.一年里犯死罪的人只有两个。
D.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人只有两个。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参考答案:
一、1、(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
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二、16.D 17.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8.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评分标准]:第16题3分。第17题3分。第18题3分。
三、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3)冒着严寒酷暑
11.(1)唐柳宗元(2)动静结合 “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四、(共12分)18.(1)每年
(2)几乎、多次
(3)更换
(4)冒着
(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19.(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分。意思对即可。“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20.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2分。)
21.(1)苛政猛于虎也。(2分,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
(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2分。意思相近即可,“目的”(躲避苛政),不避“危险”(猛虎伤人)各1分。字数不同,意思对得1分;字数相同,意思对,但结构完全不同,得1分。)
五、(7分)(4分)
柳宗元
《小石潭记》或《黔之驴》 5.(2分)说这些活(时),神情好像很悲伤。
6.(3分)外形
毒性
药性
六、19.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20.D
21.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22.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 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七、19.使„„生(存)一天天
怨恨(3分,每词1分)20.(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就早已困苦不堪了。(共3分,意思对即可,错漏字词,改变句意酌情扣分)21.C(3分)
22.共3分,选段中有三处对比: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驰然而卧”、“熙熙而乐”形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形成对比。(考生答出任意一处对比,给2分)作用:突出(衬托)了“赋”的不幸甚于“役”或突出(衬托)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答出其中一种作用给1分)。
八、1.B 2.尽
困苦不堪
3..捕蛇
4..1(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2来过完我的岁月。
5.(1)AD BF CE(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6.蒋氏并不怨恨捕蛇这件差事,因为他认为:即使现在死在捕蛇上,比起乡邻的死已经晚多了,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7.C 8.1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2第一次: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自己却“以捕蛇独存”。第二次:乡邻们鸡犬不宁,自己则“弛然而卧”“熙熙而乐”。9.D
10.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九、8.(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9.(1)小心(谨慎)
(2)年龄(岁月)(3)快乐的样子
(4)即使 10.B 11.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十、1.那
小心的 它(代蛇)
年龄(岁月、日子)2.(献蛇)回来就可以很有味的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 3.A
4.B
4.问答题(1)
(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写
(2)为什么要写蛇之“毒”?
(3)如此之毒(危险),永州的人为什么还要争着去做?
(4)蒋氏的家况如何?说明什么?作者的反映如何?说明什么? 蛇之异?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
(2)又安敢毒耶(▲)
(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
(4)备水旱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15.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
16.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4分)(1)使„„活下去(2)怨恨(3)两次、两顿(4)防备(答对一个给1分)
14.(4分)(1)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向”、“病” 译错一个扣1分)
(2)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虽然”、“池”译错扣1分)
15.(1分)甲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乙文:希望统治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1分)相似处:希望统治者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维护国家统治。
16.作者从反面指出其危害:认为百姓生活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即百姓不能安居乐业。)(1分);当百姓饥寒交迫时,就顾不上廉耻了,什么事都会干。(即百姓不能遵纪守法)(1分)
论贵粟疏翻译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第二篇: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待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宝石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就这样。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待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宝石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就这样。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待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宝石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就这样。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用
送 东 阳 马 生 序(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自主学习。
1.作者和作品简介。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4.自行翻译课文,可以求助。
三、交流展示。
1、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
2、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找出本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3.与之论辨同“辩”,指谈论道理
四、探究点拨。
1.请概括各段段意。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五、巩固提高,120分。
一)理解性默写,共11分。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5、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
7、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这样评价的依据是:(1)流辈甚称其贤。
(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8、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9、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10、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11、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二)语段阅读第一段。(共5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5分)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寓逆旅()礼愈至()至()舍俟()其欣悦腰()白玉之环缊袍敝()衣
2.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 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 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5分)
3、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分)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
勤奋学习。
4、本段可分为5层,请简要概括各层主要内容。(5分)
第1层(开头……余因得遍观群书):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
第2层(已经成年……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况。
第3层(当余之从师也……久而乃和):写求师的行路之苦。
第4层(寓逆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叙述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第5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段。
5、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2分)
7、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6分)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3分)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
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分)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1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2、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
示?(4分)
(1)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
为乐。(2)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2分)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1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3分)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
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
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3分)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语段阅读第2段,共35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县官日有廩稍之供(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2)岁有裘葛之遗(夏衣; 给予)
(3)无冻馁之患矣(饥饿 ;忧患)(4)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分)
讲述今天的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从与自己的对照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3、“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4分)
四个方面: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无求师之难;书目齐全。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5、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6、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并说说这种对比手法的作用。(10 分)
(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突出主旨,鲜明而有说服力。
7、“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
心和毅力。
8、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
什么道理?(3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9、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3分)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四、语段阅读第3段,共24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2)乡人子谒余(拜见)
(3)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4)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5)自谓(说)
(6)论辩(同“辩”,指谈论道理)(7)是可谓(是)
2、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2分)
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3分)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
刻苦读书。
6、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3分)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
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7、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3
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8、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4分)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
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
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学 砚()硕()师 叱()咄()俟()忻()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衾()被()绮绣
臭()烨()然
缊()袍
耄()老 谬(称
廪()
裘()葛()之遗()
谒()撰()贽()僵劲()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3)日在食(“食”通)
(4)与之辨论(“辨”通)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
假:古义,今义)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
今义指)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
今义:(chòu))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四、学习心得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一、课前积累: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成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第一版块: 意会——言传
1、运用“五读法”,即“读标题、读引言、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部分疑难点。
三、第二版块: 落实——巩固
1、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①注音:嗜学加冠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②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一词多义:
之以
弗之怠()无从致书以观()走送之()计日以还()
益慕圣贤之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当余之从师也()以衾拥覆()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④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尝趋百里(古义:今义:)卒获有所闻(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
⑤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手自笔录笔:
2、生齐读课文。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四、第三版块:诵读设疑
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巩固练习: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假:走: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得鱼腹中书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③至理名言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稍:②不敢稍逾约稍:⒊请写出一个表现马生读书刻苦的句子。⒋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⒍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㈡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⑴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⑵缊袍敝衣敝: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以:⑤以衾拥覆以: ⒊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⒋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B、有司业、博士为之C、县官日有D、腰白玉之环
⒌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⒍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⑵右备容臭:古义:今义:今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1.《课堂作业》1----4题。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1.识记重点字注音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五、研读赏析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1)感情朗读全诗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的人》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导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过程:
(一)积累: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2、诗歌内容鉴赏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作用: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⑤ 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⑥ 还有什么手法吗?
(四)综合学习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诵读赏析】
1,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2,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3,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5,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7,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熟读成诵】:先自己背,互相检查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2、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3、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
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10、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