īūǖ(小学拼音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8: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īūǖ(小学拼音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īūǖ(小学拼音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第一篇:īūǖ(小学拼音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听写aoe。

3、说说这三个字母叫什么。

二、引出新授内容

1、指导看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教学语境歌,出示: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他驮,鱼儿见了乐呵呵。

三、教学īūǖ读音和写法

1、教学ī。

(1)读音。出示蚂蚁图,告诉学生,蚂蚁的“蚁”变成第一声就是ī的读音。教师范读三遍。然后讲述发音方法。教学顺口溜:牙齿对齐īīī。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

(2)ī的书写。看笔顺图,说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一遍,学生跟着书空。(3)在书上描红两遍。

2、教学ū。

教学方法同上。读音与“乌龟”的“乌”相似。顺口溜:嘴巴突出ūūū。

3、教学ǖ。

教学方法同上。读音与“小鱼”的“鱼”相似,把第二声变成第一声。顺口溜:嘴巴翘起ǖǖǖ。

四、巩固练习

1、告诉学生īūǖ也是单韵母。

2、看口型,拿卡片。拿对了,齐读三遍。

五、作业

抄写īūǖ各一行。第二课时、一、复习

指读卡片:aoeīūǖ.二、教学īūǖ的四声。

1、教学ī的四声。

(1)讲述书写规则:ī加声调时要省写一点。(2)出示ī的四声。(3)教师领读: 第一声:yi衣服。第二声:yi阿姨。第三声:yi椅子。第四声:yi注意。(4)指名读ī的四声

2、教学ū的四声。

(1)教师在四线格上写ū的四声,指出ū的中格,声调符号写在上格。(2)指名读ū的四声。(3)引导用ū的四声组词。

3、教学ǖ的四声。(1)范写ǖ的四声。(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试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错的音。(4)引导用ǖ的四声组词。(5)开火车读ǖ的四声。

三、比较单韵母的不同形体。

1、出示:a—o,然后指名读。

2、指名说说a和o形体有什么不同。

3、齐读,体会形体的不同。

4、其余几组方法相同。

四、比较带调韵母的读音。

1、出示:ā-ǎ、í-ǐ、ú-ǔ。(1)指名读。

(2)说说横线两边的单韵母读音有什么不同。(3)齐读。ā-ǎ、í-ǐ、ú-ǔ

2、出示:ó-òé-èǘ-ǜ。(1)指名读。

(2)说说横线两边的单韵母分别怎么读。(3)齐读ó-òé-èǘ-ǜ。

五、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篇:登高(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 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

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第三篇: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

二、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作业:

1、学案中的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翻译背诵全文。附板书

第四篇:小学拼音教案

姓名:刘荣菁 学号:20120531440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年级:2012级 班次:9班

《汉语拼音第三课bpmf》教案

一、章节内容:《b p m f》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拼音部分第三课,也是声母教学和拼读的起始课。

课文共有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主题是乐乐和爸爸妈妈坐火车去“拼音王国”旅游。第二部分是音形提示图区。第三部分是书写区,包括字母b p m f的笔顺图示及四线格中的书写规则。第四部分是练声区,包括音节拼读和音节词拼读。第五部分是识字。

二、课 时:两课时

三、教学目的:

1.学生能学会认读b p m f。

2.学生能学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b p m f。3.学生能学习拼读音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生能认清b p m f的形。2.学生能发准b p m f的音。

3.学生能学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b p m f。4.学生能掌握b p m f的拼读方法,正确拼读音节。难点:

1.学生能发准b p m f的音。

2.学生能掌握b p m f的拼读方法,正确拼读音节。

五、教学方法:激趣法、示范法、朗读法、练习法、提问法、演示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十一”国庆长假跟爸爸、妈妈外出旅游了吗?你们都去过了哪些地方?

2.这次呀,乐乐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火车去“拼音王国”旅游,在“拼音王国”里乐乐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乐乐别提多高兴了!(贴出情境图)你们看,都有哪些新朋友呀?小火车经过了哪些地方?(重点说出“b”“p“m”“f”,通过教师重读“b”“p”“m”“f”四个音,使学生初步感知单韵母b p m f的发音。)3.(出示图画)出去旅游多开心呀!不过还要注意保护文物。我们一起来念首儿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可让学生多念几遍“山坡”、“大佛”、“广播”、“摸”)。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拼音就藏在这首儿歌里,板书:b p m f。学会了它们小朋友们就可以自己去拼音,去读书了。

(二)展开:学习b p m f。1.检查预习

(1)指名试读b、p、m、f。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四个字母叫声母,发音要轻些、短些。2.教学声母b的音、形、写、拼读。

好!我们来看图:(课件出示小女孩听广播。)

(1)师提问:看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呢?(生答:图上画的是小妹妹,她在听广播。)

(2)师:着重示范引读“广播”“b”,跟老师一起说:“广播。”

(3)那么把“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一些就是“b”的读音。(范读)(4)认字形:大家看b像图中的什么呀?(大菠萝、广播)

(5)认识一位特别的朋友:四线三格。观察这两个声母在四线格里的位置怎样?各有几笔?应怎样写才漂亮?老师范写。生练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注意提醒执笔的笔姿和写字的坐姿,注意四线及上、中、下格。)

(6)教学声母b在四线三格中的写法。(注意笔画顺序、在格中的位置)

3.教学声母p:我们再来看课本插图。

(1)图中的男孩子在干什么?跟老师一起说“泼水”。

(2)再看课件中的男孩在干什么?跟老师说“上坡”。

(3)把“泼水”的“泼”和“上坡”的“坡”读得轻短一些。

(4)多种形式读“p”。

(5)大家看”p”像图中的什么啊?

(6)教学声母p在四线三格中的写法。(注意笔画顺序、在格中的位置)

4.区分“b”和“p”。(出示PPT图画)

(1)你们看b和p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呢?

学生自编儿歌。(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左拇指朝上,bbb;右拇指朝下ppp。)(b和p莫看错,一个站,一个坐,坐着是b站着p)

(2)(师拿一张纸,放在嘴前,对着它发音b、p)生注意观察,你发现什么了?

我们把手放在嘴前,自己试一试,体会体会。(生练习)

5.学生自学m和f。

(1)汇报:图上有什么?

(2)试读。

(3)小老师领读。

(4)m像图中的什么?

(5)编儿歌。(两个门洞,m m m.)

(6)同样方法学f。

(7)书写m和f。(一根拐棍,f f f。)

6.巩固练习

(1)我们已认识了四位声母朋友,谁能把他们的名字告诉大家呢?

(2)齐读儿歌

(3)与生活建立联系,加强记忆。

你们读得真棒!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个奖品!(师拿出一个红纸剪成的苹果)

这可是个神奇的苹果!(师将苹果对折后,举在黑板前)你发现了什么?(师再将苹果翻过来,又问:这回呢?)

多么神奇,多么有意思呀!(师将苹果奖给读得好的孩子)

在你的家里、学校里、公园里,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东西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四个声母朋友特别像?

(4)做动作模仿,加强记忆。

我们能做个动作来模仿这些声母朋友的样子吗?

(5)猜谜语,巩固记忆。

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再做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猜谜语”。如果你猜到了,就把谜底大声说三遍。

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

7.教学拼读音节。

图片展示,拼读。

头发(fa)、冰(bīng)箱、办(bàn)公室、大米(mǐ)、风(fēng)扇

8.教学拼音儿歌。

学拼音要注意,四线三格要分清。伸头不顶第一线,伸腿不抵第四线。中格书写要饱满,写出拼音才好看!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呀!即认识了四位声母朋友,又学会了拼读音节,还在音节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些汉字。今后我们还会认识更多的拼音朋友,认识更多的汉字。

七、作业布置:

作业超市:(选做一样)

1.把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们在四线三格中写给爸爸妈妈看。2.把学的拼音儿歌背给家长听。

3.把家中的带b p m f读音的物品找出来,贴上拼音字母标签。

八、教具:教科书、多媒体PPT、直尺、白纸、剪刀、红纸。

九、板书设计:

b p m f

右下半圆,bbb

右上半圆,ppp 两个门洞,mmm

一根拐杖,fff

第五篇: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邱龙涛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下载īūǖ(小学拼音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īūǖ(小学拼音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

    登泰山记(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姚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有关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知识。 二、快速、准确地筛选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信息。 重 点:目标二 难 点:对时间旅行的把握 课 型......

    拼音教学教案

    拼音教学教案全集 汉语拼音 1 a o e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很朴实又很美的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教案:《化石吟》(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推荐五篇)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