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一)

时间:2019-05-15 08:0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一)》。

第一篇:《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一)

《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李学军 杭州第二中学分校 陈海玲执笔

一.背景与起因

2007年5月11日,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教学设计课题组第四次会议在浙江省黄岩中学举行,根据课题组研究计划的安排,杭州市子课题组带去了一节研究课,课题是人教A版《算法》起始课,研究课由陈海玲老师执教。该课按照总课题组研究制定的《课堂教学设计》体例和要求进行设计,经过

集体研讨、试教和三次修订。

算法起始课开设后,课题组成员对做了评析,指出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其

中有些还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整理、研究了课题组各位专家的评析后,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二.算法起始课过程简介

为能清楚地表达我们的反思,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借助教材章头图引出课题

投影人教A版算法一章的章头图。

陈老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的章头图。前景放着算筹、算盘和计算机,是什么

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

是算法!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算法的有关知识。

(二)兴趣设景,初识算法:

问题1:一个农夫带着一条狼、一头山羊和一篮蔬菜要过河,但只有一条小船.乘船时,农夫只能带一样东西.当农夫在场的时候,这三样东西相安无事.一旦农夫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菜.请设计一个方案,使农夫能安全地将这三样东西带过河.在师生对话中,通过电脑演示:得出解决该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农夫带羊过河.第二步,农夫独自回来.第三步,农夫带狼过河.第四步,农夫带羊回来.第五步,农夫带蔬菜过河.第六步,农夫独自回来.第七步,农夫带羊过河.陈老师:这里解决问题的步骤就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算法。

至此,让学生对算法有了初步认识。

(三)借助解决问题,引入算法概念:

问题2:“鸡兔同笼”是我国隋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个有趣而具有深远影响的题目: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

雉兔各几何?” 师生活动:得出: 第一步,设有只鸡,只兔,第二步,列方程:第三步,解方程组得:,第四步,答:笼子里有鸡23只,兔12只。

陈老师:从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看,解决问题可以分若干步来完成:

第一步,设.第二步,列.第三步,解.第四步,答.这四个步骤构成了一般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算法。

问题3:你能写出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吗?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把求解过程一步步地表达出来。得

第一步:

得:– 2y = – 24 , , 的步骤

第二步:解得

第三步:(1) 4 –(2)得:2x = 46,第四步:解得 x = 23,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 陈老师小结如下:

1.以上求解的步骤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2.本题的算法也适合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

问题4:写出求方程组解的步骤。

这是在复习解具体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步骤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易于得

到:求解过程的步骤。

第一步,得

.第二步,解第三步,得,得..第四步,解,得.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陈老师:

.1.本题的步骤就是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2.在写出此步骤基础上,我们将上述步骤进一步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输入计算机,就能用计算机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了。陈老师现打开程序,展示程序画面后说:我事先按照上面算法编写了程序,请你们任报数据,我让计算机直接给出方程组的解。

此时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算法的了解,感受算法是与计算机相联系的,也体

会学习算法的作用与价值。

(四)分析归纳,得到算法概念

问题5: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表达算法的含义?

先让学生在上面体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算法概念的理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出人教A版的算法定义: 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的概念,引入了下列问题。

问题6

(1)写出交换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中的液体(A水、B酒)的一个算法.

(2)写出求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算法.问题6,由学生动手写出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写出的算法是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

(五)算法应用,体会思想:

问题7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陈老师:提出下列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步骤,从而自然地完成一个算法的设计,并用自然语言表示出来。

1.什么是质数?

2.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

3.你在回答这个数是不是质数前,你在头脑中经历了怎样的思考、操作过

程?

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出问题:

4.计算机如何判断整除呢?从而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算法.5.能否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不是质数?

6.判断7是否是质数的算法和判断35是否是质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7.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整数n,能否设计一个算法对n是否为质数做出判

断?

对第7点,学生已知道要判断一个大于2的整数n是否为质数,只要根据质数的定义,用比这个整数小的数去除n,如果它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而不能被其它整数整除,则这个数便是质数,反之就不是质数。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得出:操作只要用2~(n-1)去除n,而将判断的过程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算法:

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第二步,用2去除n,得到余数t.若t=0,则2能够整除n, n 不是质数,算

法结束;否则,进入第三步.第三步,用3去除n,得到余数t.若t=0,则3能够整除n, n 不是质数,算

法结束,否则,进入第四步.„ „

第(n-1)步,用(n-1)去除n,得到余数t.若t=0,则(n-1)能够整除n, n 不是质数,算法结束;否则, n是质数.陈老师:从2~(n-1)都在重复同一件事, 因此,可以用递归语言进行表达.在完成上述算法表达的基础上。

陈老师小结:

1.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算法, 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按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描述,每一步做一件事情.这样描述的算法体现按部就班有序性的特点。2.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复进行的步骤,可以用递归语言进行描述.用递归语言进行描述时,通常分三个步骤:首先要给一个初始值,接着表达重复做的事

情,最后要进行终止判断.3.打开根据上面算法编制的演示程序,由学生报数,计算机解决是否为质

数问题。

问题8.用二分法设计一个求方程的近似根的算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的方法,回忆二分法的基本思想,并通过以下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算法。1.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是通过求对应函数的近似零点得到的,所以首先要建立函数,而且要有具体精确度要求,因此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2.二分法分的是什么? 3.如何确定新区间的端点?

4.如何表达出反复二分区间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用递归语言表达)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解决该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形成本例算法。解:设所求近似根与精确解的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005,算法:

第一步,令

.给定精确度.第二步, 给定区间,满足.第三步,取中间点第四步,若

则含零点的区间为

.;否则含零点的区间为

.是方

.将新得到的含零点的仍然记为第五步, 判断的长度是否小于或者

是否等于0.若是,则

程的近似解;否则,返回第三步.

在得到算法后教师带领学生看书,阅读课本第4页上有关内容,并说明按以上步骤,我们将依次得到课本第4页的表1-1和图1.1-1。

(六)借助问题,归纳小结:

将本节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达到回

顾和总结的目的.

问题9:你能举出更多算法的例子吗?

问题10:与一般解决问题的过程相比,你认为算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三.算法起始课出现的问题:

算法起始课开出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归纳评课中各位专家的意见,本节课主要有下列问题:(1)问题选择不当,干扰目标实现

如问题

1、问题2和问题6(1)等都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悖,使用这些问题,不仅干扰了目标的实现,而且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同时也占用了课堂时间,造成教材安排的问题、思考和例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2)混淆解法与算法两个概念

如问题2的解决过程只是一种解法, 问题7中, 判断7和35是否为质数也是在解特殊的问题, 其过程确实与算法有联系, 但根据教材的算法定义,这只是

一种解法.(3)教材编写用意未能体现 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问题3至问题

4、问题7和问题8都取自人教A版,教学中我们用了这些问题(例),但没有真正理解编写者的意图,从而未能充分地发挥教材中这些问题(例)具有的作用。

(4)教师讲的多, 学生活动过少.由于共安排了10个问题, 因此,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就少了, 这使得学生没经过体验、感受就“得到”了结果,没经历操作、思维就“解决”了问题。造成概念形成的不自然,也在无意中放弃了让学生真正感受算法作用,体验算法价值的机会,同时,借助算法起始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设计也未能安

排。

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起始课中,但若不加以解决,则会延伸到整章算法教学之中,因此有必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出分析,从而使算法教学能符合教学目标

和教学要求。四.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本节课经过本市一些教师的共同研究,但仍然出现了以上问题,原因何在?

概括地分析如下:

问题(1)是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而造成的; 问题(2)是对算法知识的理解未到位而产生的; 问题(3)是对教材编写的意图未能真正理解而引起的;问题(4)既涉及到教学观方面的问题,也是前面3个问题综合起来必然会

导致的结果。具体地分析:

选择的入手点是我们对本课所作出的教学设计,由此出发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解析,目标分析和教学问题诊断中已经出现了问题,根据这些形成的教学过程设计也必然会产生问题。

1.对算法定义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考虑到, 算法至今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 因此, 在内

容与内容解析中引入了两种定义:

算法是规则系统一种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尤指一种为在有限步骤内解决问题而建立的可重复应用的计算过程。(概念的内涵 广义)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概念的内涵 狭义)

这里前一段取自网上某篇文章,是所谓的算法广义定义,第二段的定义取自人教A版教材(我们称为狭义定义)。

同时, 在教学设计的教学问题诊断中, 我们提出: 本节算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按照指定的要求一步步解决的;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所遵循的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括号的处理规则等,都是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算法实例。初中学习的方程组的解法等,也是算法的典型体现。高中学习的必修1中求函数零点的二分法的解题步骤、必修5中线性规划的解题规律等更成了算法的经典问题。还有数列的求和、质数的判定、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等,都涉及到算法。

基本这些理解, 使得算法起始课出现下列三项偏差:

(1)泛化概念:

教学设计时,我们根据算法的广义定义引入了问题

1、问题6(1),试图表明算法并不神秘,也表明算法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由问题1入门,会使学生形成的算法概念未能紧扣教材给出的算法概念,会使学生建立的算法概念出现泛化,即看到“算法”会联想到“农夫狼羊菜”之类问题,不仅占有了课堂教学用时,而且会造成对算法特征、作用和基本结构的忽视。(2)冲淡概念:

问题2至问题3是由“鸡兔同笼”问题带出特殊的二解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设计时我们认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两次接触算法的情境,一是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算法,二是解特殊的二元一次方法组的解法就是算法。设计依据算义的广义定义,似乎源于教材又开发了教材,但教学实施中造成了新的问题:不仅占用了课堂教学用时,剥夺了学生概念形成前对概念内涵的感受,而且,做了一件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事,把原本可以在解决特殊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借助教材思考,引出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算法的过程延长了,而这样设计下的延长,仅突出了“步骤”,而没涉及算法概念中存在的其它要素,无疑冲淡了

学生对算法概念的认识。

(3)混淆概念:

两种定义的引入, 无意中淡化了课本的定义, 使得教学中未能扣住教材定义中“解决某一类问题”和“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等关键词,把问题

1、问题2等问题的解法都称为了算法,造成特殊问题的解法与一般问题的算法混为

一谈。

2.对算法作用的理解

在内容与内容解析中,我们缺少对算法引入意义的解析,因此,教学设计时,用了章头图,但未能真正发挥该图的教育、教学价值。同时,尽管采用了教材中的所有问题,但没有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算法的作用、价值和优势。

3.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 经过目标解析和教学问题诊断后认为: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算法思想,会用自然语言表达一些具

体问题的算法。基于这样的认识: 为突出重点,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的问题都围绕着让学生体会算法思想,如问题1至问题4都有这样的用意, 在概念引出后安排的各个问题中, 一方面保持着这一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学会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 8个问题构成的问题链中,似乎扣住了重点,但深入剖析问题就出现了:

算法思想是重要的,但不是起始课一节课就能形成的,把教学重点放在这里,显然偏离了本节课的目标,放弃了应该重点抓住的算法概念形成,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这两项任务, 可谓是该做的事没做好,做不了的事则做了。又由于安排了各方面共8个问题, 造成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得多, 学生思考不充分, 从而使学生失去了概念形成前充分感知概念内涵的机会, 既造成了学生形成的算法概念泛化,也未能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算法特征。也由于安排的问题过泛, 造成教学中,丧失了利用算法教学材料训练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的时机。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是本节课的一项重点,但在用自然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有使学生体会算法特征,理解算法概念的任务,也有使用学生了解算法内在的基本逻辑结构的任务,更有使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这些目标显

然没有挖掘出来。

4.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进行了教学问题诊断后提出:

教学难点是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和对算法的描述,尤其是对循环问题的递归语言表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更加难以掌握。

基本这一定位,教学设计时,不仅使用了教材中的所有问题(例题), 还引入了其它问题, 其中大部分是我们认为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或容易理解的问题, 如

问题

1、问题2和问题6(1)等.难点的确定是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得出的,采用上面问题是想要借助学生熟悉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克服难点,但实际教学中,新增了这些问题无疑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链”增长,教师讲解用时过多,学生思维活动时间减少,这种操作怎能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呢?其次,这些问题的引入,是似乎是破除了算法的“神秘

感”,但也曲解了算法概念。

“循环问题的递归语言表达”是本节课中必定要碰到问题,学生初次接触这类问题,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必需要给学生充分体验、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先感知它,认识它背后的循环结构,但教学设计中沉长的“问题链”没能创设这

种思维活动情境。

反思中,我们也明白了,我们解决难点的教学方式与真正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的教学方式是南辕北辙的。这里既有我们对算法知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我们

教学观方面的问题。

综合上面分析,追究问题出现的本源,主要是我们对算法知识理解出现了问

题。

算法对我们讲是全新的章节,教师们不会受经验影响造成教学过深、过宽等现象,但也会因为对算法知识体系、结构等的理解出错,造成教学偏离目标。

五.反思所得: 因为有了这节研究课,也因为有了专家的评课,才使我们通过反思,对算法

和算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人教A版采用的算法定义实际为算法的起始课提供了一个标尺,由定义出发,容易理解算法与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解法是“授之以鱼”,即是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过程,或者说解法是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步骤,解法一般要有答案。

算法是“授之以渔”,即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步骤,而且是实现人机联系的方法,有着明确性、有限性和有序性等特征,算法不一定要有答案(可以交给计

算机解决)。

由此出发,在问题选择时,就会扣住“解决某一类问题”,“能用计算机解决”这些基本要素,就不会采用哪些无关的、会冲淡目标实现的问题。教学中也能挖掘材料的价值,揭示算法特征,展现算法的作用。

2.本节课有两项主要任务,1)在迁移特殊问题的解法得出一般问题解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 2)在由特殊问题的解法得出一般问题算法的过程中,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的原有的经验与体验往往会分隔两者的联系或混淆两者的区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会发生在:学生从关注特殊问题的解法转到

关注解决一般问题的结构的过程中。

由此出发,教学中在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中,必需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时间,要设计相应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效。要知道难点不是靠题海来解决的,因此,需要重视教材,教材中虽然只有三组问题,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活动情境,如果用好了,难点就会自然解决。

3.本节课是概念课,而概念的形成需要“延迟”,需要先给学生思维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概念的内涵,从而使概念形成水到渠成。算法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需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从概念的特征方面

去真正理解概念。

由此出发,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问题链”要围绕上述要求进行,使“问题链”能产生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能一环一环相扣,引导学生理解算法概念。

4.算法起始课,需要让学生了解算法的作用,体会算法的价值。中西古代数学有明显的不同,古希腊数学是演绎数学,由演绎产生的数学,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中国古代数学十分重视算法,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数学。在算盘代替算筹,计算机代替算盘的进程中,工具变化了,但算法不仅保留下来

了,而且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算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是联系人脑与计算机的桥梁,正是有了算法,我们才能进入信息社会。

由此出发,教学设计时,就会充分发挥好章头图的作用,开启其文化功能,融入教学过程。

5.算法引入新课程,确实在于它是与时俱进中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而能力的培养是“教”不会的,需要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亲历问题解决来实现,教师的作用就是在 “问题链” 的设计中,借题创景,提供学生亲历的机会。

上述认识如何实现?在反思中,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人教A版教材在本节的编写中,已经提供了实现上述要求的可能,关键是能否理解教材编写的意

图,用好教材.人教A版教材起始课共设计了三个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例),第一个, 即上面问题3到问题4,第二个即上面的问题7,第三个是上面的问题8。从解决特殊问题的解法,提练出解决一般问题的算法是三个问题的共性,但三个问题又有

着各自的侧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由问题3的解法,可以发现加减消元法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复(求x与求y结构相同),由此,在教材思考的引导下,学生容易得出问题4的解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把问题4的解法定义为算法,学生能体会解法与算法的区别,能感受到算法并不神秘,也能理解算法定义中的一些要素,从而对算法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

问题7中,如果让学生先探索特殊问题的解法,很容易发现解决问题中有重复的过程,也能以此为基础,实现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同时,也能发现从特殊到一般时,这个重复过程仍然保持着,此时,学生经历了感知算法内涵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十分有利于促进理解算法概念及其特征的情境,此外,也使学生体验了

逻辑思维,经历了观察、发现。在由特殊进入一般时,类比特殊问题的解法,写出步骤,会出现省略号。教师此时追问:计算机能看懂省略号吗?这既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定义中,为什么要涉及到计算机,也可以引出算法明确性的特征。

教师继续设问:对重复的过程,算法可以如何表示?这就非常自然地涉及循环结构问题,在得出问题的算法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算法的作用,算法比解法优越之处,也能使学生体会算法为什么在信息时代能重新得到重视,为什么能成为高中必修知识之一,另一方面,也自然显示出了算法的顺序性,明确性和有限性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的概念。

问题解决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小结。归纳了下列所得:1)解决该类问题的算法确实优于解决特殊问题的解法;2)有了解决该类问题的算法,虽然我们没有当场看到结果,但其结果的出现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3)算法的三个特

征。

问题8面上讲是解一个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但实际得出的是解一般的一元高次方程一个近似根的算法.由特殊问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回忆高一所学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先不给精度要求,组织学生试用自然语言写出算法,在学生体验到,二分法操作可以使根存在的区间越来越小时,教师追问:若不加控制会如何?此时,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需要引入控制量?学生也会有指向地学习如何进行控制?

这样设计的学生活动,可以使学生结合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可以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更可以使学生亲历体验产生问题,从而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接受新知。在这样的设计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算法的形成过程,暴露这一过程,体验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面对问题,有方法、有途

径去得出算法。

以上实际是问题8含有的重要功能。同时,本问题也自然涉及到算法的特征:明确性、有限性和有序性,若能借题发挥,能促进学生理解算法概念,认识算法

作用。

此外,问题7和问题8在得出算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如顺序、条件分支和循环,这虽然不是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此时自然地出现后的揭示是十分需要的,是这两个问题可以开发的另一个点。一是由于后续的算法学习,侧重的是问题中存在的算法结构,因此,揭示可以起铺垫作用,二是,揭示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必然涉及到算法的条件、循环结构,故需要引入计数变量,从而借助循环简捷地表示重复出现的量,这显示了算法独有并擅长的功能。由此,足以说明算法的作用、优势,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算

法。

人教A版算法起始课的内容,简言之:有三组“特殊到一般”的问题,解决特殊问题的过程中不在于仅仅得到解,而在于借助解法的迁移得到一般问题的算法;不在于关注特殊问题能得出解,而在于借助解决特殊问题让学生生产思维活动,为解决一般问题,暴露障碍, 生产疑问提供条件。这是教学设计中,选择问

题,用好问题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更明确了下面观点: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有意探索它的多种算法,更不需要进行算法优劣的比较,这不是新课程算法教学任务。要看到按教材要求完成本章教学,算法优劣问题可以不教自会,反这,教学中有这样的安排,则会冲淡目标,忽视本质,增加负担。

总结反思,所得到的是对算法及算法教学十分有价值的理解,这对把握算法起始课教学,对算法整个章节的教学都会产生良好的启示作用。

六.第四次活动的研究成果

回顾本次活动,还有三点收获,这提炼于:研究算法起始课教学过程,和对其的反思过程,对后续数学新课程实验具有指导作用。:

1.新课程实验需要专家引领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偏差如何解决?

在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学习过课程标准,其中,有关算法的内容不止一次的学习过,其中,“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神秘”等观点已经深深印入脑海。也研究过教材,可以说是反复地进行研究。但心中无尺度,使得这些学习如同在无指向的大海中航行。

显然,这里十分需要专家的引领,正因为我们的课题组汇集了一批课程专家、教材编写者和优秀一线教师,才有了纠偏的可能,才有了真正理解新知的机会。

2.新课程实验必需重视教材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 用好教材。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有下面

省悟:

我想到问题(包括思考、例题)为什么教材中没用?

不是编写者不知道我知道的问题,而是编写者采用了更好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时,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自己(如果是在集体研究,则共同讨论)::为什么要安排这个问题? 安排此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该问题能从哪些方面发挥价值,产生作用?等,.3.新课程实验中教师的功夫显示在“变”上

网络上资源十分丰富,许多资源确实可以有效支持我们的教学,但采用或引用前,不加论证,不做研究,仅凭感觉,就有可能干扰我们的设计思路,产生目

标偏差,甚至背离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有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在将教材内容开发成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研究的侧重之一,是如果把教材问题(含思考,例题)变为可行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效的(符合教学目标)、可操作的(其他教师能使用)的“问题链”,设计者的功夫不在于能比教材多增加什么新问题,而应体现在于符合上述要求的“变”上。

经过反思,我们有了省悟、有了收获。虽然反思只围绕算法起始课进行,但所得的结果确有普适性,将会是指导算法教学的宝贵资源,也会促进我市的教学

设计研究步入正轨。

第二篇:立体几何起始课教学设计

《立体几何起始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刘长海

【教材分析】

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一门数学学科,而三维空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现实空间.所以,学习立体几何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现实世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课程的延续与提高,重点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几何本质的理解,本章在内容的编排及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与以往的处理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本章内容的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强调借助实物模型,通过整体观察、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空间图形的本质;重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能力,注意适度形式化;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完善思维结构,发展空间想像能力.(1)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模型和利用计算机软件呈现的空间几何体,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掌握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的方法和技能.

(2)因为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之前学习过平面几何,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又都来自于日常空间的抽象,并且研究的对象有部分重叠,因此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过程中一定会受平面几何知识的影响.又因为平面几何中的结论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立体几何中,有的在立体几何中还成立,而有的却不成立,但在立体图形的一个平面上,平面几何的所有结论又全都可用.因此,在立体几何起始课上,有必要向学生讲清这一点,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

(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空间图形,为理解和掌握图形几何性质的教学提供形象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明确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初步了解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会看空间图形的直观图;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联系与区别,初步了解立体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试验、互相讨论等环节,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等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具体情形的分析,归纳得出一般规律,学生具备初步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设立多种情景引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形成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了解立体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难点:克服平面几何的干扰,了解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了解立体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空间和图形”时,已经认识了一些具体的棱柱(长方体,正方体),对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也比较具体、直观,同时还学习了一种空间几何体的平面表达方法——三视图,三视图的学习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价值.

学生的一些惯性思维也会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形成障碍,学生考虑问题时,思维可能会停留在平面上,缺少在三维空间条件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教法分析】

1.由于是起始课,因此多采取直观的演示幻灯片、使用书本、铅笔、木棒、立方体等模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避免过度抽象.思辩论证、度量计算等手段在后续课程中再采用;

2.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等手段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3.从多种具体情形出发,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采用模型或软件,使学生的想法能够即时得到实现,所想即所见,快速形成正确认知,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为什么要学习立体几何?)问题1: ①是否存在三条直线两两互相垂直?若存在,请举出实际中的例子.②到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______.③用5根长度相等的木棒(或火柴)搭正三角形,最多搭成几个正三角形?用6根呢?

(学生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然后请学生回答.)生 ①存在.教室墙角处的三条直线两两互相垂直.②在平面上是圆,在空间中是球.③5根长度相等的木棒(或火柴)可最多搭成2个正三角形.6根长度相等的木棒(或火柴)搭成三棱锥,可最多搭成4个正三角形.师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表明在现实世界中只研究平面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冲出平面,走向空间,迎接挑战,有信心吗?” 生 有!

(用生动有趣的问题创设情境,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二)研究探讨(立体几何主要研究哪些问题?)问题2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对象:平面图形.内容:点、线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画法、相关计算及应用.)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内容是什么? 生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空间图形.师 人们在建造房屋、修建水坝、研究晶体的结构、在计算机上设计三维动画等都需要立体几何.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生活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小结.)

(1)比较图

1、图2,哪个更像正方体?

生 图2.因图2都是实线,像是平面图形.(2)在图1在指出∠A1D1C1、∠A1AD的大小..生 它们都是直角

(3)在图1中,点B1在直线AD上吗?直线BB1与直线CD相交吗? 生 点不在直线上,直线与直线不相交.这表明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画法上的差异,在直观图中判断图形的形状不能沿用平面的眼光,要看得“深远”,要有立体感.(4)在图1中,设AB=1,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以及正方体的体积.生 四边形的面积是1,正方体的体积也是1.师 由此,我们知道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空间图形;内容:空间图形的画法,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计算角的大小,线段长短,面积、体积的大小.1.直观图

例1 我们看下面的两幅图,他们有什么区别?请你分别用书和笔表示出来.

(三)思想方法(如何学习立体几何?)1.转化思想

例2 例2.如图,在长方体中ABCD-A1B1C1D1,AB=3.AD=2,AA1=1.①求的BD1长;

②求∠DBD1的正弦值.师 对.把所要求的两个量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求解,即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便于计算求值.例3 在例2长方体的顶点有一只小蚂蚁,沿表面爬到顶点,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师 很好.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小蚂蚁到底能不能想出办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考虑到把本来不在同一平面的问题转化为同一平面问题求解.在立体几何中,需要计算空间图形里角的大小、线段的长度等,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把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即转化思想.课堂练习

(1)如图,三棱锥S-ABC中,底面ABC是等边三角形,SA=SB=SC=a,∠ASB=∠BSC=∠CSA=30°,一只蚂蚁从顶点A出发绕侧面一周再回到A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课外练习

(1)几何学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自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古埃及,因尼罗河的泛滥要求丈量土地的面积到如今从土木建筑到家居装潢,从机械设计到商品包装,从航空测绘到零件视图„„空间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几何学的发展进程.(2)链接高考(2013高考北京理第14题)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BC的中点,点P在线段D1E上,点P到直线CC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教后反思】

序言课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好序言课,对学生学好这门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立体几何起始课,如何上呢?我们要从学生身边的“存在”讲起,引导学生观察身在其中的教室、校园,从中选取我们要学习的空间点、线、面、体.这样引入立体几何,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的视野由平面发展到空间.不过于追求学生数学语言的科学和严谨,而是力求使学生感受体会立体几何的体系和研究思想,不是一开始就让抽象的符号语言把学生吓住,而是使学生感受到立体几何就在身边.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注重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问题.如在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中,通过学生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的直观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画法上的差异;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运算,向学生说明了在研究空间图形时不能只依据直觉做出判断,要充分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这部分教学设计,深入浅出,阐明了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在数学思想方法中,用具体的、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揭示本质.(2)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助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所以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索化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学习过程.如在引入中通过小实验,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在数学思想方法中,在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学生经历的是探索的过程,领悟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得到的是自主探究的结果,体验的是实践成功的喜悦.总之,本节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入手,利用模型和幻灯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抽象的起始课上得具体、生动,内容丰富.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成功地拉开了立体几何教学的帷幕.参考文献

[1] 贾海燕.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上好每一章起始课.高中数学教与学.[2] 文卫星.立体几何引言课教学设计.数学通报.[3] 陶维林.研究章引言上好起始课.中国数学教育.[4] 李建标,吴建洪.快乐地学习立体几何——从“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开始.数学通讯.《立体几何起始课》点评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吴 锷

姚圣海老师的《立体几何起始课》的教学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结构严谨,富有新意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沿用课本的素材,而是通过题组1,学生从问题和游戏中感受到了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的不同,让学生产生了“冲出平面,走向空间”的欲望.而题组2,苏州元素的引入,让学生倍感立体几何就在我们身边,正方体中的点、线、面为学生勾勒出立体几何所研究的宏伟蓝图.其后三个例题构成的题组3,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了在空间中是怎样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考方法.这样的设计,结构严谨,富有新意.

2.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模型,创设情景,通过对精心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串,引发探究,让学生了解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并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感,一系列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联系与区别,初步了解立体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教学过程可谓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3.追求数学本真,突出思想方法

姚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数学直觉,追求数学本真。从游戏棒搭建三棱锥、正方体的线面关系到蚂蚁在长方体表面上爬行的最短距离,都是以具体几何模型为载体,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结合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处处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类比的思想、划归思想.注意到了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理性的判断,鼓励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的观点、方法与语言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起始课[最终版]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

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四篇:语文起始课 语文教学常规

语文起始课

一课时:交流情感,明确任务,培养习惯,受益终生

一、师生问好后,师做自我介绍:看到我站在讲台上,你们就知道了什么?对,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叫--------我将和你们完成七年级或者说初一的语文之旅,希望在收获知识、能力的同时,我们的旅途也能充满快乐!

二、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1.学生拿出语文课本,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在封面、封底设计上的区别,了解本册课本的构成,启发学生感性地感知语文的特点。(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含蓄的、美丽的等等。)

2.教师归纳,总结。屏幕出示袁卫星的一段话: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3、语文的重要性

三、指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悟、多体验习惯及任务: 1.课前预习

a.记准课文题目和作者

b.标自然段序号,在文中圈出“读一读,写一写”及注释中出现的字词。C.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注上拼音,解释出意思(准备字典、词典)D.朗读框中提示语、课文、研讨与练习,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准备上课

1)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摆放好课本、笔记本、文具和工具书。

2)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等待老师进教室。3.课堂学习

1)要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良好学风。

2)排除各种干扰、不影响教学进度,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3)自学时,小组成员要密切合作,自觉、迅速完成自学任务。(安排分组,同桌两人一小组,前后桌4人一大组,组长轮流当,一人一周,组长职责:讨论时负责安排发言顺序、记录人、小组发言人,维持讨论纪律;每天早晨早读前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必要时可适当指导,然后汇报给课代表;早读时,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全背过后自己再背给课代表听)

4)要充分、积极、热烈地讨论问题,大胆阐明自己的认识,提出疑点,写出简明的发言提纲。

5)积极发言,要讲普通话,迅速回答,勇敢地讲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认识也是有益的启发。

6)做好笔记,及时记下重要内容和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未记全的笔记课后再补记上。(准备一个课堂笔记本)

7)课堂学习气氛要热烈,既能遵守纪律,又能动手、动口、动脑。

4.课后作业

作业类型及要求:

作文(一般命题)一学期完成七次

周记,每周至少两篇,一般只规定话题范围,不定题目,周一、三早读前交。随堂作业本:每周最少两次,当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或大课间交,一般分层布置(每题后注明哪个层级的做该题)。写作业时,先居中写上课题、作者,然后抄上作业题目,按要求作答。

晚上作业,基本上每晚布置,写在指定的本子上,第二天早读前小组长检查或课代表收交,老师抽查。

作业要独立、自觉、按时完成,有错的要改错(在批号下先写上改正,加冒号,再写正确答案2遍),格式规范,卷面整洁,书写美观。用圆珠笔或中性笔写。

5、教学设想:

A、课前三分钟演讲:按座次,演讲内容及形式:①自我介绍;②谈广告语;③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④讲典故或成语故事;⑤精彩片断赏析;⑥发布新近的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⑦课本剧表演。在学习了一些课文后,可以组织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演,如《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孙权劝学》等。

演讲要求:①普通话表达;②仪态大方;③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最好脱稿。B、早自习先由课代表带领学生齐声朗读指定内容,再自己背诵。

第五篇:语文起始课 语文教学常规

语文教学常规

第一课时:交流情感,明确任务

一、师生自我介绍,自由交流感情:

1.教师在自我介绍时从自己名字的每一个汉字入手,阐释自己名字的寓意,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介绍自己的名字。

二、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1.教师安排学生课前准备好一本语文课本,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在封面、封底设计上的区别,启发学生感性地感知语文的特点。

提示:学生会从画面的特点,字体的特点,背景的区别,背景颜色等方面总结出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含蓄的、美丽的等等。

2.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学六年学习语文的经历,谈谈自己对语文的认识。3.教师归纳,总结。屏幕出示袁卫星的一段话: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三、指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

朗读——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积累——善于观察,广泛阅读,勤做笔记。感悟——了解背景,领会意图,体会情感。体验——回归生活,放飞想象,合作交流。写作——积累素材,借鉴方法,勤于动笔。

四、交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1.阅读:学习教材,能结合自身经验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课本后面列出的课外阅读的书目,有条件的同学可把这些书买到,终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同学们将这些书集在一起,互相传阅。

2.写作:能条理比较清楚的写人记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随笔,每周一篇,不命题,周一交。

作文(一般命题)一学期完成七次

注意: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不少于500字,力求突破600字。

3.活动:按照教材提示,根据综合性学习,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包括:成立文学社团,办文学小报。平常还可结合语文单元教学举行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开展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诗、每天三分钟的演讲等活动。

第二课时:培养习惯,受益终生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

1)读导语、课文、注释和思考与练习,大概了解新课内容,基本上能确定学习重点。

2)做预习作业、注音、解词以及查找有关新课的资料,有充分的准备才上新课。

2.准备上课

1)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摆放好课本、笔记本、文具和工具书。

2)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等待老师进教室。

3.课堂学习

1)要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良好学风。

2)排除各种干扰、不影响教学进度,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3)自学时,小组成员要密切合作,自觉、迅速完成自学任务。(按班级人数合理分组,可4-6人一组)

4)要充分、积极、热烈地讨论问题,大胆阐明自己的认识,提出疑点,写出简明的发言提纲。

5)积极发言,要讲普通话,迅速回答,勇敢地讲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认识也是有益的启发。

6)做好笔记,及时记下重要内容和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未记全的笔记课后再补记上。

7)课堂学习气氛要热烈,既能遵守纪律,又能动手、动口、动脑。

4.课后作业

1)先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仍未弄懂的疑点要及时解决。

2)作业要独立、自觉、按时完成,有错的要改错,格式规范,卷面整洁,书写美观。

3)总结本课内容,摘抄好词、好句和优美段落,写读后收获、感想以及对课文不同的理解。

5.课外活动

1)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认识社会,开阔视野,丰富校园生活。

2)经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阅读书报。根据教学计划一学期要阅读3—6本课外书,不少于40万字。同时,准备读书笔记本,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积累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二、提高听说的能力 1.听——关于读书笔记

古人早有论述。“泰山不弃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揭示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直接地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语文积累是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更是语文创造力形成的前提。

所以课堂上与课下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要求:

1)记录课堂上老师要求纪录的知识点,能力点等。记录课堂外自己读书中发现的美词好句及语文常识性的东西。

2)记录本上写好积累的日期及出自。3)要求书写工整规范。

4)及时交流,互相学习,并且及时掌握。2.说——关于课堂问题的回答和课前三分钟演讲

1)课堂问题的回答

课堂上回答问题待标一个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低以及学习能力的高低,所以回答问题要有良好的风格和习惯。这里推荐几种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用语: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可以这样„„我想说说我的看法或想法„„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回答,一般是老师所问问题的结束语。让学生养成回答问题全面完整的好习惯。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 都需要学生表达的完整性,都需要看题干的表达。

2)课前三分钟演讲

所谓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①提前布置,严密组织。演讲顺序由语文课代表安排,或按座次,或按学号等;②要求脱稿,不走形式。脱稿演讲,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③承认差异,尊重个性。④鼓励为主,恰当点评。⑤控制时间,适当变通。一般说来,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间应掌握在三分钟左右,时间过短不足以把问题讲明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说辞难以服众;而时间过长则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其它的教学环节。

演讲内容及形式:①自我介绍;②谈广告语;③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④讲典故或成语故事;⑤精彩片断赏析;⑥新闻发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聚焦热点,课前由一二名学生发布新近的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⑦课本剧表演。在学习了一些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演,如《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孙权劝学》等。

演讲要求:①普通话表达;②仪态大方;③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3、读——诵读国学经典、传统名篇佳作

1)时间安排:上课前和早自习由课代表带领学生齐声朗读直至成诵。

2)内容安排:教材上的诗词和文言文,现代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唐诗》300首、《论语》、《三字经》、孟子的作品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由选择)3)宽容评价:评价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采取激励措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竞赛、知识问答、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

4、写——写好字、写好文 1)写好方块字 ①简单笔画指导:

如: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写成圆点。

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②时间安排:每天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具体时间自定)③内容选择:与阅读结合,可以写背诵的诗词、名篇佳作等。(也可据学生实际选择书写内容)

④评价:定等级,分期张贴展览。2)写好文章——小练笔、周记、大作文 ①小练笔结合教学内容随时进行。

②周记要求:每周一篇,题目自拟;每周一早上上交。③大作文:根据单元教学主题或教学实际确定写作内容,原则一学期七篇。

下载《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算法》起始课的教学反思(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体几何起始课

    立体几何起始课 北京第八中学 陈孟伟、黄炜、彭红、刘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明确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初步了解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会看......

    高二起始课

    高二起始课 教学目标: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 、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欢迎 住在城里......

    起始课教案

    起始课教案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并运用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介绍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与小学语文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

    《起始课教案》教案

    教学内容:一、讨论学习纪律二、制定学习计划三、建立互助对子四、认识学习伙伴(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收集学......

    历史起始课

    历史是一门复杂的社会学科,它是过去历史时空内历史现象的综合再现。因此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也比较多,因此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就有所取舍,叙述的比较简略,趣味......

    排序算法教学反思

    《选择排序》教学心得 教学内容: 选择排序的算法思想 选择排序的实现过程 选择排序的编码实现 总结和思考:大数据背景下的排序 排序(Sort) 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

    《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简便算法》教学反思推荐简便算法出现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在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之后,简便算法是本章乃至与本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对简便算法的理解是简便......

    起始课教学设计 简案

    语文起始课教学设计 维度目标: 1 明确本学期语文的学习任务、要求。 2 回顾小结自身语文方面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3 通过交流与学生拉近距离,引导学生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