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CT教学
“TCT”是英文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的英文缩写,指“创意思维训练”。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创意经济背景下,“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经,“创意”也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工具和竞争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和素质基础。但“创意思维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而是需要自小培养;不是只在形式上提倡,而是需要具体的方法。“杨之光美术中心”自2002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与国际化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接轨,把符合现代青少年心理特征和爱好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把培养人的创造力作为最终目的,运用现代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研发出一套区别于以往美育概念的教学体系——《少儿TCT美术课程》。
当孩子学会看图识字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贴着“标签”成长,人就没有了“创意”。我们的“TCT”就是要帮助孩子们摘掉标签,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开始对事物有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和全新的诠释能力。《少儿TCT美术课程》起点高,方法妙,效果好,教学过程常常是从“设问”到“众议”,从“思考”到“表现”,把孩子从一个熟知的有限空间带入了另一个“天马行空”的无限空间,即从单一性思维发展到多维及发散性思维,对事物可以有一种超越“习性”的看法。通过学习《少儿TCT美术课程》,不仅能让三、四岁的孩子通过“涂鸦”或游戏、玩耍的形式来启迪右大脑的开发,还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儿童大胆地摘除所有事物固有的“标签”,进入一个“用心”去看事物的创意空间,更能够使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排除对“绘画写实误区”的恐惧,大胆跨越由儿童转向青年的心理障碍,循序渐进地达到“创意思维”的形成,并且具备了“创造”的勇气与能力。
《少儿TCT美术课程》有过相当多的成功经验,它辐射到其他学科,对文字理解、写作想象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数学解题在思维方式上能有多种途径去解答。成功例子有:由广州市教育局、财政局、珠心算协会主办的广州市第九届小学“儿童珠心算技术比赛”中,黄欣蕾同学荣获一年级组的团体及个人冠军。她爸爸高兴地告诉我们,就是在杨之光美术中心学习了“创意思维美术课程”,使他的女儿在比赛中有较好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一举夺冠;不少家长也表示:孩子学了这门课程以后,在写作文时,文思敏捷,描写的内容有声有色,也很有创意。
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只注重技法训练的传统美术教育已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创作的思维.过程比作品最后的效果来得更重要。由于在完善思考的同时且妙趣横生,因此《少儿TCT美术课程》不仅把“美术”当作一种达成创意思维的有效手段,更使其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体验”。它按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分别设置训练课程,其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其它学科的辐射性足以说明了《少儿TCT美术课程》不是一个在茶余饭后,或是在保证了主科之后可有可无的学科,也不仅仅是用来培养审美能力和修养的,而是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小播下“创意”的种子,将改变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
《少儿TCT美术课程》能有效地达到培养“创意思维”的目的,这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各大著名品牌企业和公司均要求主管级以上的部门人员要拥有“一个艺术家的头脑”和“一双艺术家的眼睛”。这并非指要像艺术家一样能创作出很棒的作品,而是指需要一种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我们相信:《少儿TCT美术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必将对当今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的导向起到一个航标的作用,因为它对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人而言,可谓是终生受用。
第二篇:TCT模块教学法FAQ
TCT模块教学法FAQ
1、TCT 模块教学法的教案和传统课堂 2 小时的讲义相比,有什么优势?
与传统的 2 个小时的课堂讲义相比,TCT 教案有以下优势:更加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多次激发学习动力(1 次改为 3 次);当堂小循环(提升课堂效果);符合教学四项基本原则 ;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的个性课堂。
2、专题部分与能力部分的区别在哪里?
简单地说,专题部分就是可以提供比较明确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就能通 过适当的练习把题目做好;能力部分不涉及太多明确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一些比较宏观的 操作方法,学生知道了这些方法,如果不经过大量的练习和长时间的培养、积累,依旧很 难把相关题目做好。以语文为例: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五六个,学生掌握了这五六个作用,在回答与环境描写相关的题目时,就会很快比没有掌握时进步很多,“环境描写的作用”即 可作为专题;而“提升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便属于能力,即使教师告诉了学生如何才能在 作文中把环境描写写好,学生还是不容易马上就能提升这一能力,需要按照教师提供的操 作方法经过长期的感悟、积累、练习才能有所进步。
3、TCT 教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何体现?如何让家长知道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等方 面做出了努力?
T 能力部分便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教师可以把这一部分做得趣味性强一 些,能让家长看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4、有时候 TCT 中的两个模块就上够了两个小时,可以只上两个模块吗?如果一堂课是 TCC,后面两个 C 是否可以不拆开,合成 1 个模块上课?
不可以。如果采用 TCT 模块教学法备课,教案需要有三个模块。如果两个模块就可以 上两个小时,需要在这两个模块里找出三个重点,组成三个模块。保证 40 分钟左右一个循 环,这与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长短有密切关系。
5、TCT 三个模块之间一定要有关联吗?
建议尽量要有逻辑上的关联,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
6、TCT 三个模块中,40×3 的时间分配不好把控,如较优秀的学生同步复习不需要 40 分钟,较差的学生则会超时,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同步部分,可以包括新课辅导,可以包括对学校里新课的巩固,也可以包括上次 作业的讲评。如果优秀的学生同步复习不需要 40 分钟,教师还可以在这一部分讲评上次作 业;如果较差的学生超过了 40 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两个同步模块。
7、有时候文科一篇阅读拓展开来讲,可能就要 40 分钟。如果学生希望 2 个小时全讲作文技巧,那么怎么分 3 个不同模块呢?40 分钟的模式对高三的学生适用吗?
TCT 模块教学法对任何年级任何学科的学生都适用。即使是 2 个小时全部讲作文技巧,教师也应该能找出 3 个重点分为 3 个模块来讲,这样方能重点突出,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规 律。
8、习题复习、讲评课如何把握 40 分钟一循环的问题?
即使是习题复习与讲评,也可以在 2 个小时的课堂中将讲评的内容分为 3 大部分,以 3次有趣的导入提升学生的兴趣,以 3 次总结突出讲评的重点。
9、小学学生,或者程度很差的学生,2 个小时只能选择很简单的几道题。如何分配在 3 个 模块中呢?
这样的学生,或者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是理解力太差,教师需要在教案中添加一 些趣味性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把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体现在教案中,这样 可以很好地丰富教案。同时,TCT 模块教学法只要求教案包括三个模块,并没有规定教案的长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案的长短。
10、有些口头导入的内容在上传的学案上面无法体现,所以家长看到的是空白页,这样会不 会给家长留下不认真备课的印象?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建议最好把口头导入的内容择要写在教学案上。
11、有时候知识讲解和练习很难分开,一定要分开吗?很多教师因为时间紧,把“回顾总结” 部分省去不讲的做法是否正确?
TCT 教案每个模块的四个小部分是标准化的,希望大部分时候教师们按这四个小部分来备课。个别时候,根据内容需要,也可以把这两个部分合起来。但是导入部分、总结部分 一定不能少!
“回顾总结”是 TCT 教案的一个亮点,如果不总结,只有教师滔滔不绝地在讲,怎么 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呢?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不是课堂上讲得最累的教师,而是时刻关注学 生掌握情况的教师。所以,总结部分一定不能省去。
12、导入比较费心思,如何才能做好导入呢?导入跟所讲的内容没有关联可以吗?
导入部分比较考验教师,一个经常思考、经常观察生活的教师导入起来就比较简单,所以要想把导入部分做好,要求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生活中处处留心、积累的习惯。其次,校区学科组也可以做一些导入方面的培训,在教研会上分享一些比较好的导 入,同时,也可以参考优质教案库中的导入。导入部分要尽量与所讲的内容相关联,否则便削弱了导入的意义。
13、我习惯每次课后都给学生布置实词,每次课前必定有十几分钟时间检测,这个内容可以 放入同步吗?
可以。可以在同步模块中专门设置一个“每周实词巩固”版块。
14、第一次课上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专题等部分该如何做?
新流程不仅对教师做了要求,而且也要求咨询客服等部门的配合。教师在给新学生备 课前,一定要从 CC 处拿到一两套学生的试卷。
15、很多教师的教案内容经常上不完怎么办?
教案用不完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内容准备多了,可适当留一些给学生课后完成。同时,刚开始确实容易做的过多,用过几次之后,应该对每个学生课上需要多少内容还是有把握 的,教案就不会做得那么多了。
16、毕业班学生有时会临时要求教师讲一些指定的内容,教案的时间安排被打乱,该怎么办?
首先,如果上课时学生迫切要求教师临时讲某一内容且用时较长,教师可以在学生的 学案上标明,原本教案中来不及讲的某一模块可以布置为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放到下次课 讲。那么,下次课就可以少备一个模块,课堂上还是 3 个模块。如果学生习惯性地每次课 前需要问一些学校里的难题,教师可以在教案中 T 同步模块酌情留出十几分钟“答疑解惑” 的时间。
17、有时候教师不了解学生学校里讲到哪里了,同步部分就很难备课,该怎么办?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校里的动态,甚至提醒学生或者家长养成每周几给教师发短信 告知教师学校进度的习惯。既方便了做同步部分,又加强了师生、教师和家长的联系。
同时,每次教案不一定都需要设置同步模块。
18、TCT 模块教学法中没有作业部分的设置,怎么解决作业这个问题?作业讲评放在哪一模块呢?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留一些习题给学生;作业讲评放在同步模块。同时,不提倡教师给学生布置太多作业。有特殊要求的学生除外。
19、TCT 制作用的时间很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TCT 教案中的知识点讲解、练习两部分在传统的讲义中同样也有,与传统的讲义相比,TCT 教案更加强调了导入、总结这两部分的重要性。其中,总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上回顾重要知识点,不会增加制作教案的时间。导入部分见问题 12。
第三篇:TCT检查的几点认识
有关TCT几点误解的正确认识
一、检验学范畴:
TCT项目本身就属于临床检验学范筹,一般医院检验科(化验室)即可直接进行开展检测,无需相关病理检验资质。详见最新的权威性的规范性文件,《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第353至358页大篇幅内容。因为它是宫颈分泌物之脱落细胞的检验,而不是病理组织活检的确诊,其实跟一般的阴道分泌物的检查相类似。故TCT不是病理组织活检的诊断,不属病理学范畴,是属检验学范畴的一般检测。
二、操作简单:
TCT项目操作简单,3分钟自动制片加上2步染色过程,即可制作出高质量的细胞涂片,供诊断的细胞背景清晰,细胞舒展薄层、均匀平铺,染色鲜明;因此制片质量的提高,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特别是宫颈癌可得以早期的发现,给女性患者带来了福音。TCT是脱落细胞学检验的一大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制片方法的漏诊和误诊率高、制片时间长,染色效果差,操作步骤繁琐等缺点。
三、零风险:
因为TCT采用的是早期的,提示性、建议性的报告方式,而且我们看到什么就报告什么,即使看到了什么也应委婉地报告结果;所以不会出现像其他非此即彼的断然性检查结果,仅仅是以“阴性或阳性”,极易因系统误差或偶然误差而造成错误结果,带来不必要的风险。TCT的检测结果与病人的自身情况(病情的发展有关)、妇科采样质量等都有关系,它是个系统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我们对所采集样本进行制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所作出的报告仅仅对该标本负责,而且有图可据,有理可依。因此TCT的检查项目对检验人员来说是完全安全的,绝对可靠的,当然是零风险的。
四、报告方式委婉:
由于我们大都是基层医疗单位,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医疗建议,有助于患者尽早地得到有效治疗;我们没有进行病理确诊的资质、能力和必要(倘若确需确诊,也必须到专科、大医院,行病理组织活检(手术)进行病理分析,而且一般由多名专家合议后才可作出确诊性报告);而我们仅对脱落细胞进行炎症性分析,观察脱落细胞的核桨比变化,以及细胞的病变情况;因此做TCT我们绝对不发表任何确诊性报告及其相关信息。发布TCT检测报告时,多使用以下词语:镜下可见、镜下未见、疑是等等词语,按所见图片内容进行报告,不作超出图片内容以外的相关说明,但可依据图片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医疗建议等,如:建议定期复查、建议治疗后定期复查等。即使发现有把握可以认定为癌变细胞的时候,我们一般也不直接报告见到癌细胞,而是报告:镜下可见疑是高度病变细胞,建议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复查,建议做活检行病理确诊等等。
第四篇:教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行为动词“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行为动词“认识”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核心概念是“厘米”,包含的知识点有认识1厘米的长度以及几厘米的长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观察、去想象,然后通过充分的交流,初步认识1厘米以及几厘米。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对厘米的认识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教材分析
1、《认识厘米》是冀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3.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是通过创设阿福的新衣的情境,本节课则是通过将不同大小格子中的铅笔进行对比,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大量的操作、体验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随后又安排了实际测量,在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估测和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打好基础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但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一)课前探究部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简单讲述)
老师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你们想听吗?
讲述故事:主人公科利亚刚刚5岁的时候,只会数到十。他妈妈要带着她去别的地方了,所以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四年过去了,妈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这个时候科里亚已经是一个9岁的大孩子了。
他回到家里惦记着他的木匣,于是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你们说他能挖到他的木匣吗?
小朋友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预设: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10步的长度也变了,所以找不到了。
如果你是科利亚,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更好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吗?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说尺子。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师:对啊,小朋友身边都有尺,它呀,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直尺都是不一
样的,你们能找到彼此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吗?再和老师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何相同之处。
1.认识直尺。
观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将直尺放在一起观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交流各组的发现(以下顺序可互换))
①直尺上的数字:
(出示直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把直尺上的数字。老师的是尺的一部分,你的尺上数字是从几到几的呢?生回答
师:数字有多有少,但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你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0”开始的(师指出是“0”刻度线)
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了吗?
②直尺上的竖线: 生:很多竖线
师:是的,有很多竖线,我们把尺上的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长刻度线下面都对应着一个数字,对应几就是刻度几,这就是刻度1、2、3„„(课件展 示)
2.认识1厘米。
(1)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两个字母,cm,(课件突显两个字母)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师:它表示的是厘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师:1厘米有多长呢?它就藏在我们的直尺上。
1厘米是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课件,红色横线展示)
(2)师:除了这一段是1厘米,直尺上还有1厘米吗,你能自己找到吗? 找一找,说一说„„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是刻度6到几也是1厘米呢? 预设:生回答:刻度6到7,刻度6到5也是1厘米。
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评价学生真不错,我们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会有不同的收获哦。(3)刚才找了尺子上的1厘米,接下来老师把1厘米从尺子上变出来,看谁看得最仔细。师实物投影示范: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分别对准刻度线0和1,然后保存手指不动,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拿起来,横放竖放,放远放近,问学生这是1厘米吗??然后告诉学生,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
学生自己试试看,再放到尺子上比比。记住了吗?(4)直接手势比划出1厘米,再调整。
轻轻地闭上眼睛,1厘米有多长呢,记到脑子里去了吗?
接下来请你们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教师直接对学生的比划进行纠正)(5)身边的1厘米
师:那你们用比划出来的1厘米来量一量身边或者是身上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预设: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手指宽,纽扣,图钉的长,书本的厚度,橡皮,田字格的一边长,小正方体„„ 老师也找了些东西藏在这些数字下面,你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判断。
当出示小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验证一下,把小正方体放进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指面之间,看看是不是1厘米。
师:找了那么多1厘米长的物体,那你们觉得长度是1厘米的东西怎么样?
预设:很短,很小。师: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几厘米。(提醒学生尺子放好)(1)课件出示2厘米的线段(下面有尺子)谈话:你知道这条线段多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它有2个1厘米,所以它是2厘米。预设2:它从0到2,所以是2厘米。
师评价:对啊,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它包含了2个1厘米,所以是2厘米。马上就把我们刚才交的好朋友1厘米用上去了,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真棒!
(2)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习题)这条呢?出示4厘米的线段(尺子在下面),这是几厘米呢? 提问:4厘米里包含()个1厘米呢?
7cm厘米有(7)个1cm,6个1厘米是(6)厘米,8厘米里面有8个(1cm)。小结: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0开始测量,有几个1厘米它就是几厘米。(3)测量长度,估计长度。
A、请学生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写下来,师巡视测量方法。
找出错例和正确的测量方法,投影展示,说说你赞成哪种测量方法?为什么? 再请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是多少? B、在量之前,谁能来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呢?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提问:这次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友情提示吗? 测量的时候尺子一定和测量的物体要放平,从刻度0开始测量。
4、画一画
学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呢?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吧。
生自己操作,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桌相互交换量一量是否是5厘米。、课件展示画法,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连起来。自己再画一条喜欢的线段,喜欢几厘米就画几厘米
5、拓展提高:红色彩带的长度(坏的尺子)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抢答)。(课件展示5厘米)
生可能会出现5厘米和6厘米两种答案。
师:我听到两种答案,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有争论。但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要尽量想办法说服他们。(先请认为是6厘米的说)
预设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预设2: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
(四)课堂总结部分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2.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以后我们会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知道厘米是用于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如果老师想测量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想知道校园的长度有多长,我们也用我们的学生尺一下一下测量吗?看来是不行的,太麻烦了。其实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五)课后作业部分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在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用的是课本上有趣的情景图,把它变成动画片的形式播放作为本课的引子,同时听故事的天性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的陌生和抽象,因此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建立起1厘米这个长度观念就非常重要了。我在教学设计上第一步是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第二步是捏一捏,通过实物感知1厘米,先让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再用手捏一捏,又一次直观感知1厘米。既充分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步是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能够熟练的看出物体的长度是多少。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在量一量这个环节我感觉不是太好,缺少学生展示的机会,只是让学生合作量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有的学生用的是错误的量法,却没能充分利用这一课堂资源,如果利用好的话应该更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的理解。“测量时一般从0刻度开始量”这一知识点,都是我在反复的强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教这种课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同时在时间设计上也不是很很合理,后面都感觉没有什么可讲了,都是学生在谈收获,应该多设计几个练习测量的题目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学习的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向有经验教师学习,向名师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教学
第三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STS”气候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比沙漠昼夜温差不同的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索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联系实际,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器材:两个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两个相同的烧杯,水,煤油,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你烧过水吗?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吗?跟水升高的温度有关吗?分别是什么关系?能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生:讨论,回答
(1)同样温度的一壶水比半壶水烧开的时间长,表明升高相同温度时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把10℃的一壶水在同样的炉上加热至80℃比加热至50℃需要的时间长,表明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质疑: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等呢?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讨论:如果用水和煤油来研究上面的问题,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展开讨论)
归纳:用两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给质量想的的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的加热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就多
问:怎样获得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生用天平或量筒)怎样知道水和煤油升高了相同的高度?
(生:用温度计测出初温和末温)
进行探究: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观察温度计示数,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煤油的温度升高的较快)
再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加热中,二者吸热什么关系?)
生: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升高的温度高
讨论:要想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该怎么做?
(将给煤油加热的酒精灯移走,继续给水加热)
推想:当继续给水加热,等水升高的温度与煤油相同时,加热时间比煤油的长,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推想、讨论得出结论: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
师:能否把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质疑:刚才实验证明水比煤油的吸热能力强,那么怎样表示不同物质这种吸热能力上的差别呢?
点拨: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用,必须使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才行,为了方便,我们把相同的质量都取1㎏(单位质量),升高相同的温度,都取升高1℃,这样条件下比较出的物体吸收热量,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比热容
启发:根据以上点拨,你能说出什么叫比热容吗?
(学生回答——补充再答,形成正确概念)
板书: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
讨论:根据比热容的定义,你能写出比热容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确定或修订并板书)
板书: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
说明并板书: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生:阅读P132比热容表,回答问题
① 通过阅读比热容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② 你能说明谁的比热容的含义吗?
③ 水比其它物质比热容打,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量相同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或质量相同的水月其它物质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温高的温度少)④ 根据水的比热容打的特点,你能说出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吗?你能加以解释吗?
(三)热量计算:
问题: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现把质量为2㎏、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在班上交流、总结、形成公式)
解析:铝的比热容表示:1㎏的铝的温度升高1℃时u,吸收的热量是0.88×103 J,则2㎏铝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
0.88×103 J×2=1.76×103 J 2㎏铝温度升高100℃-30℃=70℃时,吸收的热量为:
0.88×103 J×2×(100-70)=1.232×105 ↓ ↓ ↓ ↓
即 c × m ×(t -to)板书;Q吸=cm(t-to)to为初温,t为末温
讨论:如果物体降低温度,放出热量,放热公式怎么写?
学生回答并板书: Q放=cm(to-t)师:两公式合并为:
Q吸(放)=cm△t,其中△t =t-to(吸热)△t =to-t(放热)练习:质量为500g的铝壶里装有2.5kg20℃的水,问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把这壶水烧开需多少热量?
师:知道学生阅读教材:“STS”气候与热污染,了解不同地质温度差异大的原因,并解释“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比热容概念有何认识?
2、在探索物质吸热能力的过程中有何收获?
四、布置作业:P134 1、2、3、4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受力面积
②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公式单位
④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②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自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知识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和应用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器材:“压力小桌”一张、海绵一块、钩码一盒、图钉一只、布条一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P26图14.1—1和图14.1-2 为什么小小的蝉能把口器深深地插入很硬的树皮里,而庞大的骆驼为什么能够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没有陷入很深呢?是蝉的口器产生的压力很大,骆驼对沙漠的压力小吗?要明白其中道理就要学习压强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师: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会产生压力,手推黑板会产生压力„„那么你对压力有什么认识?
演示:①将一根表面粗糙的棉布条水平地松松地拉直,上面放一只钩码,观察现象
②将布条斜着松松拉直,上面放一钩码,观察现象
③将布条竖直松松拉直,用手指压布条,观察现象
讨论:①以上三种情况,布条都受到了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相同吗?
②由观察的现象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③观察布条形变的方向,与布条原来所在的平面(或形变前的表面)是什么关系?(垂直)这说明了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在受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提出猜想
让用一端削过的铅笔抵在两个手指之间,用力向中间压,两手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增大压力,手指感觉有何变化?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受力面积大小和压力有关
2、确定实验方案:
要研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即: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在桌上放钩码v,增大桌子对海绵的压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再保持压力大小不变,将桌面放置在 海绵上增大受力面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学生实验
按探究方案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得出初步结论
4、各组交流后,回报实验初步结论,教师总结
归纳板书:
4、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师: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压强
压强越大,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板书: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师:那么我们多大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字母“P”表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问:压强的定义与什么定义相似?(单位面积是什么意思)
计算:5㎡的表面上受到的压力是1000n,根据定义求压强:
压强=1000N/5㎡=200N/㎡
问:根据算式能否把压强的公式写出来:
板书:
2、公式: P=F/S(说明单位)问:根据压强公式,你知道压强的单位是什么吗?
板书:
3、单位:牛每平方米(N/㎡),即帕斯卡,简称帕(Pa)
例题:P72(题略)
解:F=G=2.5N S= 4.7×10-2㎡ ∴ P=F/S = 2.5N / 4.7×10-2㎡ = 53.2 Pa(三)增大和减小压强
师:根据P= F/S 知 P与F成正比,与S成反比,由此你能说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吗?
板书:增大压强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讨论
1、P76 想想议议 蝉和骆驼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讨论
2、P78想想议议 各图中实例各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讨论
3、你还能举出生活生产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实例吗?
三、小结
让学生回顾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物理上怎样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四、作业:P79 2、3、4、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蚌埠—我可爱的家乡 》。
我的家乡在蚌埠,那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是个可爱的地方。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此,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少见而珍贵的。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怀远县的石榴晶莹剔透;五河县的螃蟹远近闻名;固镇县的绿豆饼香甜可口;蚌埠蚂虾街的大蚂虾吃到你过瘾,满口留香,恋恋不忘;还有特产珍珠怡让你的嘴吃了比蜜还甜!同时,你还可以见到我们蚌埠最有名的特产—珍珠呢!那一颗颗珍珠纯洁无瑕,不掺一丝杂色,甚至可以和当时的和氏璧媲美,所以,蚌埠又称珠城。
我的家乡风景秀丽。美丽的珠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汤和墓、白乳泉、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更是你周末度假的好去处。新建的淮河文化广场是我们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会展中心、图书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都坐落于此。你若是登上张公山,站在望淮塔,俯览今日的蚌埠大地,到处是生机蓬勃,春意盎然。所以,蚌埠也是一个让你留恋忘返的地方。
我的家乡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公路四通八达,京福、宁洛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方便快捷;新机场早已建好投入使用;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将给蚌埠拉来一座“高铁新城”,高速列车将把蚌埠带入“高速时代”,为蚌埠的高速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所以,蚌埠也将是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蚌埠,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淮河岸边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