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与我的语文教学
读书与我的语文教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以来成为我读书的动力,读书又为我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生性喜好读书,虽然毕业时我的专业是英语,但我却总是不务正业莫名其妙的对各类书籍都感兴趣。以前教英语时工作读书我两不误。现在教语文却几乎没有时间读书了。真是莫大的遗憾。尽管如此,原有阅读储备仍为我的教学如虎添翼!
一、教育学、心理学是教师必读的书。
如果一位教师不读教育学不读心理学,就如同一位建筑师不会画图一样。教育学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手段、教学大纲到教学环节、甚至连教学流派都有涉及。从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到现在师范生通用的《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也很清晰的看到了各个时期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概况。也就是说教学中所涉及的大多数内容都可以在教育学中找到相应的介绍。对于学生的把握,我们则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更多的突破点。作为一位教师,我个人认为读一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对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很有益处。这本书无论从编写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或许是因为引进的海外教材缘故。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是从提出问题,继而引导读者去解决问题。然后再思索总结。例如第十三章 为学而教 开篇是“你会怎么做?”当看到这几个字时,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会去思考——为学而教我会怎么做。在你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接下来就一步步介绍计划、教学形式、教师、课堂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学。最后总结教师走向专业化。最为精彩的是:每个章节都有教师案例簿。让人在具体的案例中轻松的学到有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而这些知识会让我们成为典型的研究性教师!
二、语文教师一定要读读《朗读手册》
现在大部分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不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主要原因是学生读书少。读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能明理修性,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书籍就像一位不会说话的导师,教给你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在我还未带语文之前,我就听说过潍坊的韩兴娥两周能教完一本教材。当时感觉是语文和英语相距甚远,没有认真学习她的可学之处,更没有探究过其中的奥秘。读了她的《让孩子特上阅读快车道》才明白韩老师的过人之处。才相信她和她的海量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领导者,更是敲开语文素养的大门的神秘钥匙。在韩老师的《让孩子特上阅读快车道》中提到:她的成绩得益于《朗读手册》。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是美国人写的,里面提到的大量优秀书籍都是美国原产。但我仍然从中受益匪浅。阅读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的教育工作,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不是简单的教几篇课文就可以做到的。新时代要求我们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服务。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交给孩子阅读技巧。无疑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一生。《朗读手册》中就提到大量的关于一些因阅读而品行改变或者因阅读成就的一批优秀人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这其中的奥秘大概只有认真读书的人才能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有着爱读书的老师,才会有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尤其是对待小学生更是如此。让读书伴孩子成长,让读书陪教师前行。教学和读书相辅相成,才能水涨船高。为做学者型、创新型的教师,为育健康、快乐的学生,让读书陪伴一生吧!
第二篇:读书与我的教学演讲稿
读书与我的教学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我已为人师一年多了。常常想起儿时的那首歌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很庆幸,我长大后真的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更是学生幸福的引路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最亲切的;最有智慧;最伟大的人。我们也曾说,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看到那么多教师的付出后,我理解了,老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那么教师职业到底是苦是乐?它能够如我们所言给教师带来幸福的体验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多少年来都被用来赞颂教师的无私、奉献。千百年来,它记载了老师的欢乐与艰辛。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一种最感人、最无私的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赞美!但是,“至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的坚韧与牺牲,却又隐隐地让我们觉得悲壮。蜡烛的亮度随着资源的减少而不断减弱,直至枯竭!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那“不断补充、不断付出”的特征,却无法从蜡烛身上得到体现!所以我说,我不愿仅仅是一支蜡烛!
蜡烛只在奉献,但却不会创新!蜡烛甘于付出,却从不求收获!当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当我们在心田上不断耕耘,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收获的可能更多!“每节课都是一次挑战、每节课就是一餐收获的盛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奉献,因为从中我不断品味着创新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我和我可爱的学生已经共度了一个四季轮回、近四百个晨昏,无数个分分秒秒。初登讲台时紧张、羞涩、,按部就搬;到而今上课时的轻松自如、激情澎湃。我由一个青春飞扬的大学生,变成学生心中的充满师道尊严却也不失活泼亲切的大姐姐。“教学相长”我的每一点进步又怎能离了他们?
精心、完备地准备每一节课的过程,我在资料的海洋中遨游、在思索的过程中提高,本身的知识就得到了拓展和巩固。课堂上,孩子们闪烁的白莲花般的思想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天马行空任我行的思维让我的想法更加新颖;
公开课上,孩子们频频举起的双手、一双双写满自信眼睛,让我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让我的课也自信起来;
开学两周后,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已经适应了新的语文课堂、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次小作文练习中,我让同学以《李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对我的建议和评价。
有的学生说:老师,您是一位认真的老师。某天,我看见其他的老师都在聊天,而只有你在认真地备课,我觉得很感动。
有的学生说:老师,也许您还不是很了解我,但是我已经偷偷地把你当作我的好朋友了。我觉得您很亲切。您的长头发很好看。笑容也很灿烂。
还有的学生说:上次看见你在自习课上帮学生辅导拼音的时候,我内心很震撼,因为我还记得我初中的老师对那些不会拼音的人说:这是你们小学老师的事情,找他去!
还有同学说:老师,“响鼓还需重锤敲”、“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当我犯了错误时,希望您能严厉地批评我,并教我改正的方法,这样,我进步会快些。……
阅读着他们的心声,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他们的肯定、鼓励,他们对我教学的建议,甚至是他们尖刻的批判,都让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赫尔曼·黑塞说:真正的修养就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找到生活的意义。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的精神和心灵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享受教学带给我的一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体验。
因此,我不愿仅仅是蜡烛,因为我要在耕耘中创新;我不愿仅仅是蜡烛,因为我要在浇灌中收获!在与学生“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的交流中,难道进步的只是学生吗?不,我们的生命也在这交流中得到了成长、我们的灵魂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教学中我们一起体验着创新的快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交流中我们一起用爱编织希望、用心装载歌声。我们的生命在创新中得到升华,我们的价值在收获中变得丰盈。
第三篇:读书与我的教学演讲稿
读书与我的教学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我已为人师一年多了。常常想起儿时的那首歌谣《长大
后,我就成了你》。很庆幸,我长大后真的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更是学生幸福的引路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最亲切的;最有智慧;最伟大的人。我们也曾说,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
看到那么多教师的付出后,我理解了,老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那么教师
职业到底是苦是乐?它能够如我们所言给教师带来幸福的体验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多少年来都被用来赞颂教师的无私、奉献。
千百年来,它记载了老师的欢乐与艰辛。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一种最感人、最无私的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赞美!但是,“至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的坚
韧与牺牲,却又隐隐地让我们觉得悲壮。蜡烛的亮度随着资源的减少而不断减弱,直至枯竭!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那“不断补充、不断付出”的特征,却无法从蜡烛身上得到体现!
所以我说,我不愿仅仅是一支蜡烛!
蜡烛只在奉献,但却不会创新!蜡烛甘于付出,却从不求收获!当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
索、当我们在心田上不断耕耘,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收获的可能更多!“每节课都
是一次挑战、每节课就是一餐收获的盛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奉献,因为从中我不断品
味着创新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我和我可爱的学生已经共度了一个四季轮回、近四百个晨昏,无数个分分秒秒。初登讲
台时紧张、羞涩、,按部就搬;到而今上课时的轻松自如、激情澎湃。我由一个青春飞扬的大学生,变成学生心中的充满师道尊严却也不失活泼亲切的大姐姐。“教学相长”我的每一点
进步又怎能离了他们?
精心、完备地准备每一节课的过程,我在资料的海洋中遨游、在思索的过程中提高,本
身的知识就得到了拓展和巩固。
课堂上,孩子们闪烁的白莲花般的思想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天马行空任我行的思维让我的想法更加新颖;
公开课上,孩子们频频举起的双手、一双双写满自信眼睛,让我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让我的课也自信起来;
开学两周后,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已经适应了新的语文课堂、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次
小作文练习中,我让同学以《李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对我的建议和评价。有的学生说:老师,您是一位认真的老师。某天,我看见其他的老师都在聊天,而只有你在认真地备课,我觉得很感动。
有的学生说:老师,也许您还不是很了解我,但是我已经偷偷地把你当作我的好朋友了。
我觉得您很亲切。您的长头发很好看。笑容也很灿烂。
还有的学生说:上次看见你在自习课上帮学生辅导拼音的时候,我内心很震撼,因为我还记得我初中的老师对那些不会拼音的人说:这是你们小学老师的事情,找他去!
还有同学说:老师,“响鼓还需重锤敲”、“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当我犯了错误时,希望您能严厉地批评我,并教我改正的方法,这样,我进步会快些。
……
阅读着他们的心声,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他们的肯定、鼓励,他们对我教
学的建议,甚至是他们尖刻的批判,都让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赫尔曼·黑塞说:真
正的修养就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找到生活的意义。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的精神和心灵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享受教学带给我的一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体验。
因此,我不愿仅仅是蜡烛,因为我要在耕耘中创新;我不愿仅仅是蜡烛,因为我要在浇灌中收获!在与学生“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的交流中,难道进步的只是学生吗?不,我们的生命也在这交流中得到了成长、我们的灵魂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教学中我们一起体验着创新的快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交流中我们一起用爱编织希望、用心装载歌声。我们的生命在创新中得到升华,我们的价值在收获中变得丰盈。
第四篇:读书与我的教学
借力读书
给力教改
——读书与我的教学
阆中市民族小学校
母 丹
在教育的征途上,我已走过了十个春秋。“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这句话对我影响至深。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课程改革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所以,最应该担负起读书的重任,让读书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记得初为人师的我就担任小学毕业班的语文兼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每天面临的是语文教学和繁琐的班级管理问题,每天回到家里,我都觉得身心疲惫不堪,有时彻夜难眠,一直在思考怎样把这个班级管理到最好。从事教学管理退休在家的老父亲看到我好强的心态,就推荐给我一本赵国忠编写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我感谢父亲,我更感谢《透视名师课堂管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同时也讲述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怎样开阔教师人文视野,拥有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当时所带的班级在当时毕业考测中名列片区第一,我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这本书就像一道闪电,它劈开了我僵直困顿的教师生涯,照亮了我专业成长的前行之旅,点燃了寻找职业幸福感的心灵火炬,同时也激起了我对读书的热望。
作为一名语文的老师和班主任,我十分理解教师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班主任。我们很多人在生命透支,糟糕的是我们不懂如何偷懒。工作的每个时刻都在紧绷,回家后便全线的瘫痪。我们的确很苦,的确很累。但是,我想:如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疏于读书、懒于思考、拒绝写作,不仅会丧失教师的优势,而且我们将遗憾地看到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忙碌碌年复一年之后,除了一些久积尘封的备课笔记本之外,忙碌辛苦的生活还会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和创新。
当代中国教育大家朱永新在《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中说:“勤于学习,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一个平时不读书的的老师,他的教学语言会很单调,他的知识面会很狭窄,他的教学方法会很陈旧,他的课会枯燥无味。研究名师大家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课无不是声情并茂,旁征博引,张口就来;他们驾驭课堂无不是淡定从容,游刃有余,充满智慧。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有了融合贯通,巧思妙用的能力;就有了教学中“活水潺流随处萧,东风花柳逐时新”的流畅与创新。
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
利用业余时间,我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这些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的分析,并根据作者多年从教经验与教育理论,为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个人更是在实践中获益终身„„这样,生活中的鲜活材料都像汩汩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然后我又将这些清澈的泉水到如课堂,推动我的教学改革。一种学习的快乐荡漾在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上,教室中时时充满着盎然生机„„因此,我多次代表片区到市级竞教,同时也被评为省级语文教学骨干教师,小语协会会员,市级优秀辅导员。
在家里,我的小书架上有很多专业的书籍。而随着工作的深入、角色的转变,书架上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满、不断的转变!但不管怎样,必读书、书必读!当我在教改路上遇到困难时,我需要读书、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创新;而在教改之路顺畅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行路艰难甚至无路可走的情形随时都会出现„„于是,我对自己说“永不停息的读书、学习吧!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生存的方式!”
一个教师究竟能够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让我们与书本同行,它将带你去飞翔;让我们与书本共舞,舞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教育人生吧。
第五篇:多媒体与我的语文教学
多媒体与我的语文教学
高平市建宁乡 建南小学:姬秀芳
邮编:048403 语文沉积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汉语言这门工具,还要使其从教材中感受语言上的人文气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想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我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新教材主张情景教学,紧靠语言仅仅不够,而创设情景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的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如,我在上《借铅笔》这次口语交际时,首先放无音动画,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再给动画配音,评比最佳,补充不足,最后表演,放音对比。学生很容易的进入了借铅笔的交际情景。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比传统听说交际练习好的多。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来说特别陌生。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6》时,学生对好几个词不懂,有的可以通过看插图理解,有的插图也不明显,学生问我 “地铁”是什么,其实我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后来有了多媒体,我通过录像和图片展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无需讲解半个字。《世界多美呀》一课,学生很难理解小鸡眼中的世界,我便用多媒体把小鸡孵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鸡,做做动作,看看外面。学生对课文学习增添了兴趣,再来朗读、学习课文兴致颇高,体验深刻。背诵也很快。我深感多媒体的神奇。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如《我叫“神州号”》一课教学时,我事先搜集了有关神州号的图片资料和影片。上课时,提取相关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再进行朗读体验,走入文本,声情并貌。
又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我先让学生朗读感受东方明珠的美丽与壮观。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上海的夜景及东方明珠的有关资料,再次朗读,读出感受。既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许多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等题材的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自行搜集资料也不容易,又很难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更难得到启示。这就需要多媒体帮忙了。教师可以调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包括影视,图片,文字等。
三、多媒体给课堂增添了趣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致索然,自然事倍功半,而教学中的低兴趣必然导致与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功能背道而驰!多媒体使课堂不在无味,使趣味的增添建立在文章情景,课文思想感情上。
识字教学多枯燥无味,在教学象形字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形象,生动,科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强化记忆。
四、多媒体不可滥用。
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她表达方式的间接性。间 接性恰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这样看来,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优缺点并存了。如《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用多媒体演示乌鸦叼石子往瓶子里放的过程,就不如学生亲手实践这一过程体验深刻。又如诗“白发三千丈”,岂能直观演示一个有三千丈白发的老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当然也不可用多媒体演示,只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本,联系生活,理解诗意。
试想,如果一堂充斥于学生感官的都是些声音、图像、动画、电影、是否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假若如此,学生对文字语言还有灵敏的感受能力吗?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如果让学生先看关于春天的录像,再进行口头说话,思维就会受到控制,交际内容只限于看到的。如果让学生到户外去找春天,闻、听、看春天。回来和同学交流,然后整理并讲给大家听。思维会空前开放,内容也会丰富多彩,声音、味道、景物甚至于联想都会说出来。课堂效果会远远优于多媒体的运用。因为这时学生动用了眼、耳、鼻等所有的感官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切身感受。
看来,一味地直观未必是好事。多媒体课件也不是用的越多越好,特别是在需要学生超越时空,自由发挥的时候!
因此,我们对多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有选择地运用,要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给学生思维想象、创新培植合适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