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要以读书为本
语文教学要以读书为本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围绕读书来展开,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是教学生读书,千方百计的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把课内和课外贯通起来,让读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轴,这样做也许对摆脱语文教学的困境有所帮助。
一、不重视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致命伤
我们的语文课上一些老师只会提问,而老师所提的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少起码的思维深度。
二、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应该是读书,道理很简单,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读书来完成。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中获益良多的人。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读书!学校教育应将读书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多写。读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在阅读当中学会阅读,在阅读当中学会思考,在阅读当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我觉得读书本身,能够使人收获所能收获的一切。
第二篇:论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为本
论幼儿园要以幼儿为本
【摘要】布鲁纳在1999年的Reggio国际研讨会上说:让教育造福于我们的儿童、造福于我们的文化,并通过它把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理想,对未来的希望充分地表达出来。幼儿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能动发展着的人。幼儿的活动直接受教师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幼儿发展为本”。那么在幼儿园的管理及活动中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并全面贯彻落实这种思想呢?笔者将在这里做出阐述,希望可以给同仁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设环境、全面发展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一个幼儿园的园风、气氛和人际关系都通过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来反映,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环境不能被量化,但是可以积极创设,创设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宽容。
无论多么美好的教育方案、教育观念,都要通过师生的交往来实现,幼儿教育同样如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与交流会影响到幼儿对教师的态度与幼儿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幼儿的关系,把自己当做幼儿良好的协作者与合作者,用爱去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每天约束限制他们的成人。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去接近幼儿,为他们创设民主自由的活动空间。教师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尽量顾及到每一个幼儿,努力建立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幼儿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本保障决定于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幼儿要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就必须有教师对幼儿诚挚、深切的爱,增强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并能获得与父母交往之外的其他交往经验,从而增强幼儿亲近社会的情感。爱是教育的前提,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生长素就是爱。对幼儿来说,爱是友谊的象征,是安全的保障,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努力向上的动力。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必须爱孩子,主动接近幼儿,蹲下来与他们说话,让幼儿感受到一种平等与尊重。在课上,要做到教态亲切,感情真挚,使幼儿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在课下,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主动接近幼儿,关心幼儿,与他们聊天,给他们讲故事,让幼儿感受到关注而不会孤独。其次,要真心体贴幼儿,既要关心幼儿的成长教育问题,还要注意幼儿的生活问题。如幼儿每天的睡眠、用餐、喝水等生活活动,都要做到事事关心、事事细心,另外,还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情况,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正能体现出教师母爱般的师爱。第三,要正确引导幼儿。教师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帮助幼儿明辨是非,认识善恶美丑,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儿纯真美好的心灵。另外作为幼儿个体,也有本身的需要与兴趣,不能忽视他们的需要与兴趣。教师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尊重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要用包容的心来爱幼儿,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2.幼儿与幼儿之间合群融洽,真诚相待。
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会接触很多同龄的小伙伴,因此同伴关系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他们时间更有共同语言,他们会有意无意的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某些幼儿的行为表现会成为其他幼儿的榜样。因此,教师处理好幼儿关系也尤为重要。在处理幼儿关系时,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幼儿情感交流的情境,增加幼儿接触的机会与时间,引导幼儿有效地处理冲突,化解矛盾,让幼儿潜移默化的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原则,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信任、团结和谐。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个人品质、性格特征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幼儿非常敏感,他们能注意到极其细微的变化,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相互理解,都会影响幼儿的认识与态度。所以,幼儿园应该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园风,即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团结、和谐、向上的师风。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文化修养,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处理好师师关系,团结、友善、真诚、互助,让整个幼儿园充满一种正能量,并相互传递。
4.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支持,民主平等。
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家庭与幼儿园,只有家园合作,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络网,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做到更全面的了解幼儿。这样就会赢得家长的理解与认可,家长会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家校合一,使幼儿感受到家的温暖,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1.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
幼儿喜欢活动,也离不开活动,幼儿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形式,组织安排一些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幼儿可以有选择的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喜好探索、尝试,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获得崇拜与自信。如小班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一些生活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物品,如草莓、西瓜、饼干、汤圆、鸡蛋、油条、香蕉、等等食品,成立食品“小超市”。中大班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能力范围,设计活动内容,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系列活动,如编织系列、纸杯系列、瓶子系列、服装设计等,让幼儿体验到动手的乐趣,这些种类繁多、形象独特、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使每个幼儿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2.创设展示个性的“自由墙”。
“自由墙”是展示幼儿自由与个性的空间,它没有固定的要求,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个幼儿自由创作。如创设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环境背景时,有的幼儿有的幼儿用泡沫塑料等剪出鱼的形状,再套包装袋,做成了一条条鲜活的大鲤鱼;有的幼儿用雪糕棍、蛋糕盘,通过剪、贴、粘刻画出南飞的大雁;有的幼儿用牛奶瓶盖通过拼、粘组成了可爱的小鸡、美丽的花朵、滑稽可笑的猫和老鼠、大眼睛的蜻蜓和蝴蝶„„这种创设使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体验,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创设遵循了参与性、启发性、效应性等基本原则和规律,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创设幼儿作业展示栏。
除了在院内、班内为幼儿创设丰富愤然活动空间外,还应该给幼儿布置一些
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主题作业,并将幼儿的作业搜集整理并展示他们可以随时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幼儿获得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
二、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工作之中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也会不断转化观念,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全面的发展。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名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成都的提高。坚持个别指导,以满足不同特点、不同爱好,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教师的自信力
幼儿园给予每一位教师以尊重、信任、宽容和必要的爱护,善于倾听,认真分析,遇到问题不是一味的埋怨指责,而是共同探讨妥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教师更多的是鼓励与赏识。努力为教师搭建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会有足够的创造勇气与毅力,就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因此,用欣赏的眼光,接纳每一位教师,营造一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工作。这样就能更充分的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2、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
教师队伍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教师工作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精深;有的教师特别喜爱幼教事业,事业心强,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有的思想活跃,开拓性创造性强,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当然也会存在不同的缺点,因此,我们充分了解每一位教师,在工作
安排上扬长避短,给每位教师创设施展才华的空间,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教师的优势。
3、放权、放手、放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团结出智慧,团队的合作可以发挥无穷的力量,因此,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布置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其能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自主地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让教师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起其旺盛的工作热情。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总之,幼儿园的各项业务工作离不开新《纲要》的理论指导,离不开实际工作中的大胆摸索,敢于创新,幼教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年第20期。
5、马拉古奇著,张军红等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台湾光佑文化事业滚粉有限公司1999年版。
第三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
向言林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能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
许多语文课,往往都是教师从开始讲到结尾,从段意讲到中心思想,一切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能否迁移运用,其情感和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教师顾及甚少,因而造成低效劳动。这种教法,忽视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规律。
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精讲,尽量给学生多挤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比教师讲懂的东西要弄得明白,记得扎实。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细心读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效果很好。引导学生读书,我们除采取悟读法之外,还采取朗读法,让激昂处还他个激昂,优美处还他个优美,深沉处还他个深沉。悦耳的朗读、浓情的感染,能使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课堂上,我以读为主线,采取各种读的形式和方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考。要求学生自己仔细揣摩所读课文的“理”,体会重点词句、重点语段的思相内容及情感变化。
读,能够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智力。再加上学生自已理解,自己记忆,自己思维,自己想象,学生的语感能力将大大提高,进而为运用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少提问,多点拨
课上设计的问题多了,不但弄得整篇文章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杂乱无章,而且占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训练的时间。教师的短距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不动脑筋地应付教师的问话,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问题设计得要牵一发而动全局,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叫纹丝不动?邱少去为什么要纹丝不动?
2、“我”是怎么想的?邱少云又是怎么做的?两个问题可以统领全篇,做到了少而精。如遇到学生不发言时,教师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吧,撬开学生的嘴吧。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通过“众星捧月”、前后联系、层层剥笋等不同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己质疑的习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三、少灌输,多训练
语言是交际工具,而遣词造句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关键。只凭教是学不会的。正如骑车,大家都懂怎么骑。但要掌握这种交通工具,不练几次,摔几跤,是学不会的。要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够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比学骑车更难。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除此,别无选择。
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要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难点,注重选准训练点,选好训练方法,加大训练力度,训练到位。教师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少研究写的什么,多研究怎么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体会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让学生读作者夸小象的句子;
2、看小象拉车玩车的课件;
3、读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
4、表演阿玲指挥小象的动作。让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中去理解作者的意图,摸索遣词造句的规律,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少统一,多分类
素质教育的要义中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注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分类要求,分层指导。
1、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提高。
2、课堂提问。要注意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难度大的问题请优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请后进生回答。
3、语言训练。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方法,尽可能给后进生提供获得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4、课堂作业。要分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在质和量上有不同的要求。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练习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给后进生吃偏饭,助一臂之力。对后进生切忌“拔苗助长”,对优等生应该扬鞭策马。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五、少听讲、多参与
学习如果只有“听”一种途径,单调刺激,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容易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好的导语,设置悬念,幽默恢谐,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鹅》一课时,用谜语导入新课。老师说:“头戴红帽子,身着白袍子,脚穿红靴子,唱歌伸脖子。”学生猜出后板书课题“鹅”,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就是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描述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情境之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到教材中去体会教材。如:在学习《曼谷的小象》一课时,教师一边利用电教手段演示曼谷美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一边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体会曼谷的小象的聪明乖巧。这样教学,能巧妙地将教材、学生、教师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在思维流动过程中,又纳入新的知识的情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叶圣陶老先生讲:“作者原有境,入境始于亲。”创设美、趣、智的教学环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
儿童具有创造性。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为成人所欣赏,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能力。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如《三过家门而不入》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结合插图说说禹为什么三过家门面不入?
2、禹第二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形怎样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教学中也可以采取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体裁,补充情节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还可以通过给背景,作铺垫,议人物,引导学生编写童话,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体验创造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仅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不能代替。学生要自信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导
--《失街亭》教学后的思考
高三年级
语文教师
田园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是学生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就出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达到上述的境界呢?通过小说《失街亭》的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导”这条准则。
一、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
首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学生只有爱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但要是学生爱上老师,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
二、积极创设切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热情鼓励,让学生动起来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我看标准不是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学生是否真正的动起来了。学生在动,说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了。
例如,我在教授《失街亭》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1、上课前,我先展示出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刘备、孙权、曹操的照片轮流切换。与此同时,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在教室里回荡。一下子,学生的情绪与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呢? 我先请几名同学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要求用整齐的句式表述出来,可以相互合作。之后明确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这样,既锻炼了概括能力,又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和诸葛亮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和诸葛亮这个两个人物形象。
而后,我又放了一段《三国演义•失街亭》中马谡的神态。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又被提升了一步,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表述的非常好。有一位同学还总结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课前没有准备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都会成倍增长。
3、对于专题讨论------街亭的失守究竟是谁的过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通过刚才的人物形象分析,很明确,马谡和诸葛亮就是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关键人物,两人对街亭的失守,都负有责任,马谡勇于承担责任,诸葛亮也勇于自责,那么,如果问:两人的过错,谁更严重?大家说,是谁?大家一起回答,我要听到每位同学的声音。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历来就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正反两个命题,针锋相对地互相辩论:正方:失街亭过在马谡;反方:失街亭过在诸葛亮。请大家选择其中一种命题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好,大家先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可以局部先讨论一下。
现在,摘抄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如下:
有人认为,街亭失守的责任在于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作为一军的主帅,既知街亭是北伐成败的咽喉要地,而且魏军统帅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猛将张合为先锋,却派刚愎自用的马谡把手街亭,岂非失策?况刘备有言在先:“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街亭的失守是否过在诸葛亮呢?否。
早在孔明南征时,马谡就曾经发表过高明的见解:“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与诸葛亮的看法不谋而合。当时,诸葛亮为感慨地说:“幼常(马谡的字)足知吾肺腑矣!”诸葛亮顾忌司马懿深通谋略,为蜀之大患。马谡又向诸葛亮献反间计。结果,反间计成功。司马懿被魏主削去兵权。从这些事例来看,马谡也并非庸才,因此诸葛亮借助于他,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在部署部队时,深知街亭关系甚重,反复强调街亭的重要性,直到马谡以全家性命担保立下军令状之后,方才委以重任。这正表现诸葛亮的谨慎小心。他深知马谡有“言过其实”的毛病,才有派平生极为谨慎的王平为辅佐,并再三叮嘱,要在路口下寨,并嘱咐将军事地图及时送回。这些都说明诸葛亮的精明和谨慎。作为主帅,他对失败也有充分的考虑,因此才派魏延、高翔做接应,只派赵云、邓芝出疑兵于箕谷。这些军事部署无不表现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深谋远虑。
尽管街亭失守,但并不能把街亭失守的责任归咎于诸葛亮。失街亭的责任明明是在马谡的刚愎自用、“违亮节度”。如果马谡切实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办事,司马懿必会按兵不动。谁能预言蜀兵必败,街亭会失呢? 当这个学生发言结束以后,大家给予他热烈的掌声。随之而来的,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学生们又纷纷表述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导下课,学生们仍然是兴趣盎然。也许用不着过多的语言,这样一段辩论词,就充分证明了这节语文课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它确实让学生动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其实,学生的动与不动,关键在于老师。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做不出什么来,那是你错了,你太小看我们的学生了。事实上,只要以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只给学生一丝阳光,那他们也会灿烂。
我们应该切记: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和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心中要多装着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徐锡的主动性,以使其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作业二:
培训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要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就这一问题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变。
1、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例如讲商品的含义,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在商店买了一支钢笔,把它送给同学,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把握商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这比老师单纯讲效果要好的多。政治课应该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生活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说。
2、不单纯重背诵,更重理解。传统的政治课是老师念完课本,学生去背就可以,这种方法已经过时。我们应该把繁杂的,冗长的内容知识一层一层地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每一单元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用最少的词语概括课本内容,让学生把课本读薄。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而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还要注意抓关键词语,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整体教学过程都要注意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会了多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准确把握。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像电影导演,由像一个评论家,作为导演要准确把握课堂走向,作为评论家,要准确分析学生观点,在肯定学生正确观点的基础上归纳、升华。
第四篇:高校后勤服务要以规范为本
高校后勤服务要以规范为本
山东大学后勤分党委 连 伟
高校后勤的工作效率直接反映着学校的面貌,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后勤今后社会化改革的工作重点应突出放在抓服务质量,练好内功上面。” 服务质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着手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笔者认为服务的规范化是问题的根结,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一方面是“外化”,即尽可能地将高校后勤服务项目委托社会优秀服务企业来承担,另一方面是“内化”,即积极借鉴和学习社会优秀服务企业的管理经验以优化高校后勤现有的服务项目。无论是外化还是内化,社会化改革都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建立和完善起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效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才是高校后勤改革应坚持并不断追求的方向。片面性地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本质,搞一刀切,忽视服务质量这个根本,后勤社会化改革无从谈起,建设一流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无从谈起。
就全国范围来看,较之社会优秀企业相比,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普遍不高,这不是局部现象,也不是个别原因,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后勤干部员工的优质服务意识没有到位,后勤的服务依然缺乏比较健全和科学的规范。而这一点也恰恰反映出高校及高校后勤内部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尚缺乏充分的认识,改革的深入程度还缺乏实质性进展。
经济型后勤要靠规范求效能,服务型后勤要靠规范求地位。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外在表现,就是由传统的计划管理型后勤向经济服务型后勤的转变。经济型后勤的管理内涵就是服务管理,经济型后勤的主体行为就是服务行为。所以,这一转变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后勤的服务质量是否能满足学校的要求和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传统的计划管理型的后勤服务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缺乏细化的服务标准,缺乏严格而周密的服务程序和科学的监控措施,更缺乏积极的服务热情和服务特色,导致后勤的服务行为随意性大,运营成本和服务岗位性意识差。转型期的高校后勤,如果想力求转变和改进以往的粗放服务,就必须从后勤的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服务监控等方面入手,逐步而系统地规范自身的服务行为,从而提高服务的效能,竞争服务的市场,赢取学校和师生的认可。服务是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行主题,规范是后勤服务质量得以不断提升的有效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的规范化程度也必将是检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为此,高校后勤应该把服务规范意识的树立作为一项基础性、首要性的工作加以落实,后勤系统基层组织的一把手要作为所在单位服务规范的第一责任人,坚决把服务规范化管理作为对后勤干部工作能力和实绩的重要考评标准,坚决把服务规范同一般服务人员的绩效利益直接挂钩。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的面较广,行业性比较强,在全国高校中,尚没有一套成熟的后勤服务规范,它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成文,服务规范与服务业绩是怎样的具体量化关系,应如何设计监督规范实施的工具?作为一项研究上的空白,非常值得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就其内容,笔者研究认为,一个完整的后勤服务规范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服务监控。对构成一个完整的后勤服务规范而言,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其成文形式,应力求突出高校后勤服务自身发展性、创新性、规范性、实效性的特色。具体创建过程中尤其要坚持以下两点:
一是,后勤服务规范要坚持以后勤文化理念为支撑。
行为规范是组织文化的外延,后勤优质服务规范必须有优秀的后勤文化理念作支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就是高校后勤从行政后勤向经济后勤转变的过程,后勤在学校运营体系中的功能将由单纯的管理服务型向管理经营服务并存(且以经营服务为主)型转变。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要求后勤的运作理念也要做适应性改变。要以理念作为工作的指南,转变服务观念,规范服务行为。在规范的过程中融入、提炼高校后勤的服务文化,用优质服务的新理念更新后勤人的思想,指导后勤人的行为。鉴于服务项目的差异性和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应鼓励后勤系统的各服务部门,结合自身的服务特点和实际,完善和重构各自的服务理念,形成在大服务理念统领下各服务项目独具特色的后勤服务理念体系。
二是,后勤服务规范应坚持创新性和务实性并重。
后勤多年来有价值的管理经验是服务规范的基础,应该以扬弃的精神进行系统地归纳、提炼、总结,根据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的实际情况,去粗存精,废旧立新。同时,后勤服务的规范化过程,也是对社会优秀企业的服务规范予以借鉴并积极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横向的比较,高校后勤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标准,不断完善和细化自身的服务程序,这就要求在后勤服务规范的创建中坚持做到创新性和务实性并重,要认识到,无论是继承高校传统后勤已有的宝贵经验,还是内化社会已经成熟的先进经验,只要坚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都应是有价值的创新。
第五篇:管理外包员工要以共赢为本
管理外包员工要以共赢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通过委托外部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特别是由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践证明,如果要让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么把一些外部服务商做得更好的事情,毫不迟疑地外包出去。这样,企业便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极大地提
升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范域的竞争能力。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2001年以来,一批大学毕业生与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签约。“他们工作在摩托罗拉,薪酬和管理在亚太兰特。”显然,这批大学毕业生就是以外包人员的身份进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并且,除摩托罗拉自己的员工外,与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在同一场所内工作的人员,还有另一家外包服务提供商——汇通公司派遣的员工。
不过,亚太兰特外包员工的薪水,要略高于汇通公司派遣的员工。2004年12月,摩托罗拉发给亚太兰特一封邮件,称有关派遣17名工程师的外包服务合同不再延长。2005年1月11日,摩托罗拉又召开会议,要求这17名员工必须与亚太兰特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将停止其在摩托罗拉的一切工作。
对于此举,亚太兰特的外包员工揣测道:“可能是想让我们中的一些人与汇通签约,从而继续为摩托罗拉工作。”结果也正如这些外包员工所揣度的那样,1月14日,17名员工找到亚太兰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当然,亚太兰特是不会吃这个哑巴亏的。这样,又经过一番波折,直到3月25日之后,才如摩托罗拉所愿,原亚太兰特的员工与汇通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是不甘受辱的亚太兰特,祭起了法律的武器,将摩托罗拉推上了被告席。于是,2005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才有了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诉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一案的发生。
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称,它与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效期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摩托罗拉终止了与亚太兰特公司的合作,却将其派去的17名工程师全部留在公司工作。亚太兰特公司认为,摩托罗拉是在明知工程师们与亚太兰特存有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亚太兰特的员工为其工作,侵犯了亚太兰特的用工权和企业经营权。
假如这个媒体报道基本属实,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17位工程师的合同还没有到期,并且,这些工程师并没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在法律的框架下,与亚太兰特达成解除合同的共识,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却强行将他们留用,肯定是非法的行为。因为,只有当这些工程师与亚太兰特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情合理地解除劳动合同后,摩托罗拉才能聘用他们,否则是不能聘用的,更何况还是明知对方合同尚未到期。
姑且不论亚太兰特与摩托罗拉孰是孰非,但是,由该案例中引致的外包员工管理,确实让人深思。根据媒体报道,从上班第一天起,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就发现自己胸前的厂牌是绿色,而摩托罗拉自己员工戴的却是白色的。更由于亚太兰特对外包员工管理的失位,又没有就此与摩托罗拉进行管理沟通,或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对外包员工进行相关课题的培训。
这样一来,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将摩托罗拉的做法视为歧视,当在情理之中。所以,每次在食堂吃饭,员工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两派:白牌一派、绿牌一派。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如是地说道:“除了和上司在维修工作中的接触外,白牌绿牌都各自活动,没什么交叉。”
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亚太兰特的外包员工每天都在摩托罗拉工作,但是,来自于摩托罗拉的各种暖人心活动,却无法惠及到这些外包员工。可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产生如此严重的员工隔阂,摩托罗拉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竟然会声称,对外包人员管理的职责主要在于一线经理,对此她不了解,不便发言。
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年会上,Galeparker主席就已经明确地指出:“人力资源部门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传播人力管理技术,担当员工群体的沟通、宣传和倡议者角色,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竭的源泉是人才。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无论是朝向经度还是朝向纬度,都愈演愈烈。为了应对如此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随着人才战的愈演愈烈,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任何一个组织要拥有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必须永续不竭地开发组织所拥有及可能拥有的一切人力资源。那种关于将“人力资源外包”,理解为“既然外包出去了,就将一切都撒手不管”等诸如此类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而事实上,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者将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是实行外包管理业务的组织,企业的人事行政机构更应该要重新界定好自己的角色,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投组织所拥有的一切员工之所好。
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设法以组织所拥有的良性企业文化去凝聚企业员工与外包员工,携手朝向企业所
拥有的共同愿景一道成长。还要特别注意,在外包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担当员工群体沟通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要大力强化起来。因为在外包活动中,要牵涉到发包方与受包方两个对等的行为主体,并且人际交往又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外包后,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双方沟通与互动,来管理外包员工。只有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并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成为决策层重要的智囊团,人力资源外包后的优势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才成为企业唯一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已经是大势所趋,若要获得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毕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更多牵涉到的是人,而不是物。并且,人才的概念并不是静态的、固化的。所以,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运营时,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
考虑到员工不仅需要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而且也需要得到提升自我与发展自我的充分表现。这样,在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做出更多的思考和理性的规划。
倘若要深究起来,亚太兰特诉摩托罗拉案之所以发生,还是在于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不能平缓自己的心态,立足于双方都能做强做大、共赢发展的正确理念。以前,业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大多都是持盲目的乐观态度。受此引致,流行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业务,泛盖到人事代理、员工招聘、培训教育、薪酬管理、职业规划、社会保险、福利、津贴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亚太兰特诉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一案的发生,业内将会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慎地看待人力资源外包这一西方舶来的管理创新品。并且,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企业的管理部门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不能由组织的“权力中心(PowerCenter)”,变迁为组织的“服务中心(ServiceCenter)”,正在成为问题的关键。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格局,也正在得以重整。传统观点认为,组织应选择那些不涉及企业机密的繁琐事务性工作,外包给外部专业运营商。而对于那些涉及到组织秘密的管理业务仍然由企业内部组织去处理。但是,随着组织与外部服务商双方共赢格局的建立,外包业务将渗透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制度规划、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薪资及方案设计、教育训练、员工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