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语言教学要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探析语言教学要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论文关键词: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 语言水平方法习惯
论文摘要: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外的读思写,然而目前大多数中专生却不懂得如何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只是把课外阅读当成单纯的消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也忽略了对学生这一方面观念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使语言教学陷入了困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只有大力发挥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学生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就是关键所在,本文着力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作为基础课的中专语文教学一直在一条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一方面是中专生源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对中专生文化素质水平要求的提高。在这种矛盾下,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适应社会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正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并将之辐射至广阔无限的课外阅读学习。在此,简要地谈谈我对此想法的思考。
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哪里来?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两种学生,是他们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思考。一类是教师们普遍厌恶的所谓“学困生”,可在这群“学困生”中也有“另类”,他们不爱听课,不做作业,可他们却是图书馆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课没听过几节,让人意外的却是他们的语文考试成绩虽然谈不上优良,却“居然”能挤入及格的行列。不用听课也能学语文,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何在?”另一类则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上课十二分的专注,笔记工整,作业按时完成,学习态度是无可挑剔的。可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按你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一项都认真落实了,可成绩为什么总是平平,上不去呢?”对啊,为什么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与取得的成绩不能成正比?这不是违反教学规律了吗?直至我把这两类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情况放在一块对比,才发现其中的答案。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思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一味的注意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辨别,结构的剖析。这些都仅仅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呢?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任意分割,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以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提高?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的读思写上面,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学科工具,向课外阅读获取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教材的讲解分割成一个个目标来完成,不停地灌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这些就像石板上的沙子,风一吹都跑光了,完全不能扎根于学生脑中,变成他们自身的积淀物。更可怕的是,这种教法不仅没有激励起学生充实自身的兴趣,反倒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教材应是一座桥梁,一座引领学生通往广泛课外阅读,并从中吸取无限知识之桥。
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得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入手。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热情(上文提到的学困生中的“另类”)。在国外阅读学研究
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感到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致盎然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为自己而阅读,毫无心理压力。而课堂阅读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那是因为这时的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为做“条块”式的分析而阅读,为老师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心理负担。可见要让学生对教材阅读感兴趣,就应该还他们阅读的自由,提高他们的感悟,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而作为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让他们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
二、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条块”式分析,增强感性理解,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自己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应由培养学生读、疑、思、议四种能力着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质疑、思考、议论,对作家作品进行自主地理解和感受。
1.自主阅读。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看书,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选定阅读教材的内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感受教材。如《提醒幸福》一课,许多同学看到题目就已有疑问:“幸福需要提醒吗?”于是我就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第一次感性阅读后,我紧接着不失时机地抛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为什么需要提醒?”,引导学生根据感性认识,对课文的主要部分再进行重点阅读,让他们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中闪烁着的哲理光辉,感受作者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逐渐达到与作品内容形成共识,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和思想净化。学生在这种无压力、有共鸣的阅读中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大胆质疑。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和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在质疑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方能在领悟时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应感到欣慰。因为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造。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疑,鼓励他们疑,让他们疑有所值、疑有所思、疑有所悟。
教材是有弹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学生一定的空白,给学生以思想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持续的“疑”中填补知识的空白,提升语文素质。利用阅读了解更多信息,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的独特知识储备。“疑”是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它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设置问题的能力。
3.善于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是拓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思”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联想,扩散思维,探索问题。如在教戏剧《雷雨》时,不少同学对周朴园、周萍父子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纷纷七嘴八舌地“声讨”这两个负心汉,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周萍可恨不
容置疑。他可怜吗?”顿时热闹的课堂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有同学站起来告诉我,“其实周萍可恨,但更可怜。”“为什么?”“因为他的悲剧是由他父亲一手造成的”“他无法选择,无法摆脱,苦苦挣扎,只有用死来寻求解脱一切”“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家庭,封建家长制的受害者”……。经过思考,大家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思”中思维得到了拓展。
4.交流、议论。议是升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互相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及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讨论中有时不防当一个陪衬人,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唱主角。如果真正给予学生自由的话,他们常常能得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经验,并从中大有收获。他们可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如《雷雨》中,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他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前抛弃她,三十年后又不认她;他不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来还一直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摆设和侍萍为他缝补过的旧衬衫?将学生至于矛盾的旋涡中,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相互启发,在促进探究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了升华。
三、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③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2.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①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②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等;举行阅读竞赛、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③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我们相信通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使他们真正学会运用“阅读”这一语文工具去提高自身语文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学生阅读指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性论文).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2.中学语文教学法.武汉师院,西南师院,北京师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3.王丽.中学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4.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摩罗,余杰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5.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江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第二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
向言林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能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
许多语文课,往往都是教师从开始讲到结尾,从段意讲到中心思想,一切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能否迁移运用,其情感和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教师顾及甚少,因而造成低效劳动。这种教法,忽视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规律。
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精讲,尽量给学生多挤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比教师讲懂的东西要弄得明白,记得扎实。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细心读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效果很好。引导学生读书,我们除采取悟读法之外,还采取朗读法,让激昂处还他个激昂,优美处还他个优美,深沉处还他个深沉。悦耳的朗读、浓情的感染,能使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课堂上,我以读为主线,采取各种读的形式和方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考。要求学生自己仔细揣摩所读课文的“理”,体会重点词句、重点语段的思相内容及情感变化。
读,能够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智力。再加上学生自已理解,自己记忆,自己思维,自己想象,学生的语感能力将大大提高,进而为运用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少提问,多点拨
课上设计的问题多了,不但弄得整篇文章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杂乱无章,而且占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训练的时间。教师的短距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不动脑筋地应付教师的问话,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问题设计得要牵一发而动全局,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叫纹丝不动?邱少去为什么要纹丝不动?
2、“我”是怎么想的?邱少云又是怎么做的?两个问题可以统领全篇,做到了少而精。如遇到学生不发言时,教师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吧,撬开学生的嘴吧。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通过“众星捧月”、前后联系、层层剥笋等不同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己质疑的习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三、少灌输,多训练
语言是交际工具,而遣词造句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关键。只凭教是学不会的。正如骑车,大家都懂怎么骑。但要掌握这种交通工具,不练几次,摔几跤,是学不会的。要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够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比学骑车更难。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除此,别无选择。
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要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难点,注重选准训练点,选好训练方法,加大训练力度,训练到位。教师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少研究写的什么,多研究怎么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体会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让学生读作者夸小象的句子;
2、看小象拉车玩车的课件;
3、读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
4、表演阿玲指挥小象的动作。让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中去理解作者的意图,摸索遣词造句的规律,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少统一,多分类
素质教育的要义中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注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分类要求,分层指导。
1、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提高。
2、课堂提问。要注意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难度大的问题请优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请后进生回答。
3、语言训练。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方法,尽可能给后进生提供获得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4、课堂作业。要分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在质和量上有不同的要求。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练习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给后进生吃偏饭,助一臂之力。对后进生切忌“拔苗助长”,对优等生应该扬鞭策马。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五、少听讲、多参与
学习如果只有“听”一种途径,单调刺激,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容易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好的导语,设置悬念,幽默恢谐,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鹅》一课时,用谜语导入新课。老师说:“头戴红帽子,身着白袍子,脚穿红靴子,唱歌伸脖子。”学生猜出后板书课题“鹅”,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就是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描述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情境之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到教材中去体会教材。如:在学习《曼谷的小象》一课时,教师一边利用电教手段演示曼谷美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一边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体会曼谷的小象的聪明乖巧。这样教学,能巧妙地将教材、学生、教师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在思维流动过程中,又纳入新的知识的情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叶圣陶老先生讲:“作者原有境,入境始于亲。”创设美、趣、智的教学环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
儿童具有创造性。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为成人所欣赏,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能力。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如《三过家门而不入》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结合插图说说禹为什么三过家门面不入?
2、禹第二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形怎样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教学中也可以采取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体裁,补充情节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还可以通过给背景,作铺垫,议人物,引导学生编写童话,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体验创造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仅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不能代替。学生要自信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导
--《失街亭》教学后的思考
高三年级
语文教师
田园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是学生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就出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达到上述的境界呢?通过小说《失街亭》的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导”这条准则。
一、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
首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学生只有爱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但要是学生爱上老师,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
二、积极创设切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热情鼓励,让学生动起来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我看标准不是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学生是否真正的动起来了。学生在动,说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了。
例如,我在教授《失街亭》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1、上课前,我先展示出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刘备、孙权、曹操的照片轮流切换。与此同时,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在教室里回荡。一下子,学生的情绪与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呢? 我先请几名同学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要求用整齐的句式表述出来,可以相互合作。之后明确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这样,既锻炼了概括能力,又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和诸葛亮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和诸葛亮这个两个人物形象。
而后,我又放了一段《三国演义•失街亭》中马谡的神态。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又被提升了一步,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表述的非常好。有一位同学还总结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课前没有准备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都会成倍增长。
3、对于专题讨论------街亭的失守究竟是谁的过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通过刚才的人物形象分析,很明确,马谡和诸葛亮就是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关键人物,两人对街亭的失守,都负有责任,马谡勇于承担责任,诸葛亮也勇于自责,那么,如果问:两人的过错,谁更严重?大家说,是谁?大家一起回答,我要听到每位同学的声音。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历来就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正反两个命题,针锋相对地互相辩论:正方:失街亭过在马谡;反方:失街亭过在诸葛亮。请大家选择其中一种命题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好,大家先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可以局部先讨论一下。
现在,摘抄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如下:
有人认为,街亭失守的责任在于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作为一军的主帅,既知街亭是北伐成败的咽喉要地,而且魏军统帅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猛将张合为先锋,却派刚愎自用的马谡把手街亭,岂非失策?况刘备有言在先:“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街亭的失守是否过在诸葛亮呢?否。
早在孔明南征时,马谡就曾经发表过高明的见解:“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与诸葛亮的看法不谋而合。当时,诸葛亮为感慨地说:“幼常(马谡的字)足知吾肺腑矣!”诸葛亮顾忌司马懿深通谋略,为蜀之大患。马谡又向诸葛亮献反间计。结果,反间计成功。司马懿被魏主削去兵权。从这些事例来看,马谡也并非庸才,因此诸葛亮借助于他,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在部署部队时,深知街亭关系甚重,反复强调街亭的重要性,直到马谡以全家性命担保立下军令状之后,方才委以重任。这正表现诸葛亮的谨慎小心。他深知马谡有“言过其实”的毛病,才有派平生极为谨慎的王平为辅佐,并再三叮嘱,要在路口下寨,并嘱咐将军事地图及时送回。这些都说明诸葛亮的精明和谨慎。作为主帅,他对失败也有充分的考虑,因此才派魏延、高翔做接应,只派赵云、邓芝出疑兵于箕谷。这些军事部署无不表现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深谋远虑。
尽管街亭失守,但并不能把街亭失守的责任归咎于诸葛亮。失街亭的责任明明是在马谡的刚愎自用、“违亮节度”。如果马谡切实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办事,司马懿必会按兵不动。谁能预言蜀兵必败,街亭会失呢? 当这个学生发言结束以后,大家给予他热烈的掌声。随之而来的,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学生们又纷纷表述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导下课,学生们仍然是兴趣盎然。也许用不着过多的语言,这样一段辩论词,就充分证明了这节语文课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它确实让学生动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其实,学生的动与不动,关键在于老师。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做不出什么来,那是你错了,你太小看我们的学生了。事实上,只要以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只给学生一丝阳光,那他们也会灿烂。
我们应该切记: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和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心中要多装着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徐锡的主动性,以使其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作业二:
培训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要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就这一问题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变。
1、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例如讲商品的含义,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在商店买了一支钢笔,把它送给同学,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把握商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这比老师单纯讲效果要好的多。政治课应该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生活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说。
2、不单纯重背诵,更重理解。传统的政治课是老师念完课本,学生去背就可以,这种方法已经过时。我们应该把繁杂的,冗长的内容知识一层一层地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每一单元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用最少的词语概括课本内容,让学生把课本读薄。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而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还要注意抓关键词语,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整体教学过程都要注意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会了多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准确把握。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像电影导演,由像一个评论家,作为导演要准确把握课堂走向,作为评论家,要准确分析学生观点,在肯定学生正确观点的基础上归纳、升华。
第三篇:语文教学要以读书为本
语文教学要以读书为本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围绕读书来展开,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是教学生读书,千方百计的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把课内和课外贯通起来,让读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轴,这样做也许对摆脱语文教学的困境有所帮助。
一、不重视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致命伤
我们的语文课上一些老师只会提问,而老师所提的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少起码的思维深度。
二、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应该是读书,道理很简单,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读书来完成。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中获益良多的人。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读书!学校教育应将读书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多写。读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在阅读当中学会阅读,在阅读当中学会思考,在阅读当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我觉得读书本身,能够使人收获所能收获的一切。
第四篇: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中心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中心,立足于课内文本阅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美妙境界,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课内的学习已经燃起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这时应及时将他们引领到文学的广阔天地中,进入奇葩争艳的文艺花园。围绕课本提供的主题,每篇课文给学生提供多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如再学习了异域风情的单元后,我带领学生领略了外国的美丽风光和异域文化,学生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了课外阅读,维也纳,感受了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学习了走进主席 主题语文实验,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能让学生的阅读面更宽,日记本更厚,知识面更广„„大量的阅读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时,教师也能从中收获许多,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也同样体验着成熟的艰辛与付出的快乐。这就使为师者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夜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于是教师应以更高的要求对待教学这份工作,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主题语文实验中。不虚度一日,亦不轻视每一节课的工作,教师不仅是在为学生而工作,也是在走着自己的生命旅程。应此,我们愿做一缕春风,一阵细雨,一个耕耘者,盼望在笑春风的桃花开后,有秋的果实缀满彼此
一、提出问题
1.课程的新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定位在工具与人文两个性质的前提下,语文素养替代语文能力而成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试图对人文性缺失的状态进行根本性扭转。人文性的凸显让语文教学自然回归到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的培养上,教学目标直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上。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则定位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引领他们尽量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人生涵养,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基。
2.教学的新问题:语文学科性质、学科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建议都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较好地回答,然而“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象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8年的课程改革,尽管课标及教材的编写者们在引导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阅读教学仍只限于改良层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在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仍然在一课一课地学,老师没有感受到教学的轻松,学生没有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没有实现生命成长的目的。教材在教师的解构中成了“片断”知识,教师倾注的大量精力成为了学生的学习沉重负担,教师全部的热情转化为学生严重的精神压力。而语文教学中增设的许多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仅仅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外围战,没有涉及阅读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仍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对于如何将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和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统一起来;如何更好地从为学生的学设计教学的角度来“用好”现有的教材、整合各种信息资源、设计课堂流程;对于怎样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追求教学最优化还缺乏足够认识。
3.阅读的新定位:探究阅读教学的本义,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学生体会揣摩、交流研讨、总结提高的阅读实践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在文本内容理解的层面上,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要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将语文阅读转换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需要教师成为学生阅读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规避以往教学中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要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教学的新思路:主题阅读是课程标准的孪生兄弟,是新课程教材建构的思路,围绕课程标准几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都不约而同地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重组了文本,意在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阅读对话和探讨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种阅读策略较之原先的“单篇阅读”,显得较为厚实,且更具饱满的力度。这种教材编排形式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老师能够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建立新的教材阅读教学思路,因此“主题阅读教学”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如何突破零碎散落的文本教学,将单一的内容在统一的主题下进行重组;增大了的教学密度和教学容量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如何利用获得的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如何在主题材料的阅读中实现语文能力的获得和知识的系统建构。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主题阅读教学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
5.实践的新策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新旧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的是寻求阅读教学在主题为背景的时代要学会资源整合。首先是对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新课程专家提出的对教材的态度应该从以往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过渡,主题建构的单元教材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进行主题资源的组合、增删,资源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各领域,为语文阅读教学营造了对话交流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遇,引发了学生质疑问难和阅读的期待。其次是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思路。要克服单篇阅读教学的习惯,整体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建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走出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篇一篇地阅读作品,不能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建构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符合效益要求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达到真正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实现对教材的重构,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二、概念界定
1.主题词源:“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国内流行的写作教科书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题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大意、具体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结论。(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87年第5期《从主题、意说到“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
2.主题定义:“主题”在《辞海》中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具体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在材料的内在串连线,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3.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和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经验,在与多个文本(素材)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与重理解,实施课程以主题形式建构一种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4.行为策略:把主题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行为研究探究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主题阅读教学的行为与策略就体现在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补充或根据自定主题选择文本,组合文本,选编与主题同一题材的范文佳作,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中迁移主题阅读时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形成快速把握文本主要信息,感悟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语言积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达成课内阅读能力向课外迁移的目的,达成自主内化的目标。
三、研究依据
1.教育理论:为理性地思考和探索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与策略,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伊始,就集中力量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等。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内容的革新和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主题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
2.课程理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它的孪生兄弟,课程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组织课题组全面成员一起阅读了《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两书,重新接受语文学科课程论的思想,深入研读了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把课程论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取出来植入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中去,内化为大家的教学行为。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内容再提取出来进行学习与研究,“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些课程思想有效地引导了课题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创新。
3.母题理论:母题理论与主题阅读教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比较神话学中的“母题”概念:“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这个源于汤普森的定义,将母题与原型划上了等号,将母题与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联系起来,增加了母题的范围。我们课题所说的母题与之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课题中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以生、死,聚、散,喜、怒、哀、乐,时间,自然等串成阅读材料,或者可以以某一条线来串起一串珠式的材料而整合成的阅读材料。母题就是整合而成的材料魂魄,不含倾向性,无褒贬意义的母题,一经作家的处理,在母题投放入作品时印上作者的褒贬,就有了倾向性即作品的态度和立场,从而上升为主题。在这个意义上,母题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
四、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尤其是主题阅读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对于学生成长来说,主题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产生的思想交锋多了,观点的碰撞激烈了,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围绕特定主题,阅读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落实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而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具体目标在于教师围绕主题,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阐释主题内涵的语言魅力,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获得异样感受。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的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形成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的圆。通过阅读这些材料与信息,这些材料或信息可以是文本(教材)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以“文件包”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以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最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
2.研究内容:主题阅读教学探讨的主题建构教学区别于以往一篇带多篇无主题的大量阅读,而是使多篇文章汇聚于一个焦点,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摆脱了以往教师教学一篇作品和十篇乃至更多的作品、学生阅读一篇作品或多篇作品,阅读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困窘局面。站在大文化大教育的背景下,把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生活的范畴,提供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是高、广、深的思想认识,渗透人文的精神,渗透情感的体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因此,主题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了教师长期在两者如何统一和纠缠中的困惑。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就是要从精神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教师要将文本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主题的确立,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一是建构教学主题。主题阅读课堂教学要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首先要抓住“共振点”,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文本(情感、思想、知识类„„)努力挖掘所蕴涵的主题。因为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学生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一完整,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在整合中成长。二是整合相关素材。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善于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一整理,并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教师要更新对“语文”的认识。语文课不仅仅是语文。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是舍本逐末,只有语文的语文课会味同嚼蜡。因此,这里的相关资源不仅仅指文本,它包括音乐、图片等,虽然这些不属于语文的范畴,但在高素质的教师眼里,不会因为它不姓语而把它拒绝在语文的课堂之外。教师善于将素材有机地统整于主题阅读教学的情景和“场”中。
五、研究原则
1.整合实践性原则:实施同一主题建构、一篇带动多篇的整合,实施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关注多学科的融合,关注学生情感、心理、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2.有序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要开放有序,师生关系要平等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3.生命主体性原则: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感悟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独立的探究、衡量、比较、鉴别,提出自已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4.操作发展性原则:实施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每一个主题材料的整合阅读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促进各类学生的长期发展。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3.实验法:实验以七、八年级为主,建立实验与对照班,开展主题阅读点上实验与面上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多开展个别主题内容教学在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为主,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
4.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教育教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 完成课题组时间 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申200课题组实验报告,组织课题组核心组成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报 7.6—8 负责人 理论学习,特别是认真研读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
文学科课程论、认真研究了和主题密切联系的母题理论。开题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确立子课题,制定实施计划,指导子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实验老师进行“块集成”的主题材料建构,引导实验老师学会用教材教;开展实验班教学与对照班的比较,在实验中调整研究方案、完善研究方案;组织200实施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开设观摩课、研究课,组织了课题组成员赛课活动;7.9—200段 研究人员 组织了全区师生同台主题阅读朗诵比赛;建构主题阅读课堂教9.7
学基本范式;组织课题组成员主题阅读教学资源、课题研究论文和优秀教学设计征集活动;建立主题阅读课题建设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tiyuedu,通过博客平台建立课题研究的交流空间;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书面材料。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进行中期评估,聘请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王维生、宋明镜两位老师来我区现场听课指导主题阅中期论200邀请相证 9.3 关专家
读教学,并对课题研究中期活动进行指导;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改进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形
课题组
成中期资料,展示教学成果。
成员
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资料;召开课题结题
邀请相鉴定会,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形成了基本范式,促关专家 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效果明
课题组显。课题组负责人完成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四篇,均发表在省级
以上刊物,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均有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成员
表。结题鉴定 2009.12
八、研究成果
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托主题开展阅读教学,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形成的是阅读教学的策略,体现出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把研究成果概括为行为的变化、策略的形成、效果的显现。行为策略变化在教师,效果显现在学生。
1.改进了课堂教学行为:课题研究引发了课题组老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首先,面对主题串起了大容量的文本资源,传统的知识传授行为在“集成的文本块”面前失去了优势。老师们教学行为自觉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人本位转变,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了为学生的学设计教学。其次,面对多文本的主题多层面、立体化的探究活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宜出现在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这些实践体验过程给学生带来热情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成为了为学生学的设计者,成为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上,知识能力的系统形成上,完成了授之渔的形象转变,教学成为了交往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再次,面对教材的长期束缚和庞杂的课外信息束手无策的局面,在主题阅读教学的理念指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出现了,我们可以探究雨与自然、雨与社会、雨与文学、雨与文化,“雨”主题作品整合与阅读把师生带进了对雨的理解的全面建构。朱自清《春》中的一幅“春雨图”从单独体味那江南雨季的静默走到了春雨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感受与体验,杜甫的《春夜喜雨》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清清柳色新”这一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雨主题文化的立体辐射。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那个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形象,学生在广阔的更为丰富的语文空间学语文、用语文的场景呈现在主题阅读的课堂上,拓宽了阅读的视野,完善了知识体系。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带动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促进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提高,为此,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的专题博客,通过网络平台促进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思维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地撞击出亮丽的火花。首先,体现在学习带来的教学理念的变化。能够充分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痼疾,并用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武装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行为。二是主导主体的有效落实。教师明白了自身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重要意义,要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合作伙伴,我们就必须站在主题相关联的资料包的更高处,才能做好协作者。因此,语文老师们把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作为工作之余的主要活动,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审美层次要上去。一言堂的课堂行为已消失在课题组成员的课堂上,在主题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能力、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可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
3.形成了教学基本范式:主题阅读教学的模式完全打破了以往那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考——生交的单
一、单向的传输方式,建构了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的、多向的、发散的教与学模式。即:
教学过程:切入主题 展开阅读 回归主题 主题材料形成过程:确定主题 收集加工 细品佳作 选择比较 付诸实践
阅读过程:品读比较 处理信息 积淀情感 活动体验 交流展示 感情升华
以“主题阅读教学资料包”为核心,在三大过程主线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或寻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情感需求、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确定主题。其次,围绕主题,教师搜集或师生共同搜集文本资料,并加工处理、细品佳作,对相关联的作品进行比较、整合,形成教学资料包,组织主题阅读教学。再次,通过阅读实践过程解读教学资料包,以主题活动展开阅读过程,师生根据确定的文本进行品读和比较,积淀情感,寻找共性,然后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实践参与,使情感得到升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以主题为依托,带着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形成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信息量,达到一篇带多篇的效果,实现一定的量中读出一定的质来,悟出规律的教学目标。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在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中成为师生整合教材、活化教材的重要手段,达成了教材篇与篇乃至于课外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使每个主题阅读资源包成为一个知识链、知识块,改变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4.开发了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题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目的之一就是有效推动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逐渐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已将课程资源的研究从宏观角度思考转换到了具体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上,在主题为线的基础上更有利于串起相关联的文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建立起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网络资源之间搭建了有效的联系,把阅读的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把教材主题单元有效地整合了起来,引导师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构建了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充实了教材、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课题组成员开发、利用了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主题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比如:母爱、雨、柳、月亮等,其中有四季风物、人类情感、文学意象,这些主题阅读教学资料包不仅为学生全面、多视角地阅读了解主题的内涵,也带给了学生较好的文化体验。5.促进了阅读习惯养成。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长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题阅读教学就能通过开发的“教学资源包”以“块”的形式向学生延伸集成式的知识和能力系统的形成训练,以达成学生良好的模块思维和阅读习惯。首先,是在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搜集整理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形成平时阅读的整体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自主制定主题,自主选择与主题相关联的材料,进行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体验,形成阅读实践行为。其次,是通过课堂主题阅读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延伸阅读的空间,把语文阅读真正由课内移向课外,把课外阅读读到位、读扎实。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实验情况调查,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自觉根据主题搜集相关作品,主体把握主体,整体感知文本的比例明显比对照班要高。
九、总结反思
1.结论:主题阅读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要达成了师生围绕主题,进行的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行为。学生在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而形成的圆上进行阅读训练,阅读内容以“文件包”的形式通过阅读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实现了阅读中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主题品味的立体,达成主题研究、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建构了主题阅读的教学范式、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开设了大量的教学观摩课、课题研究课、课题赛课,举办了全区范围的师生同台主题朗诵竞赛、组织了主题阅读教学设计、论文、主题材料包创作征集,课题组负责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篇与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2.思考: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还有如下工作有待加强:一是《主题阅读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理论支撑仍不到位,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时不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仍出现问题的低起点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教学行为的缺陷。二是案例分析与研究做得还不足,要进一步提高案例研究的水平,要多做录像课的微格分析,来剖析和研究问题,提高案例分析与教育随笔的质量,使其更具有典型性与指导性。三是子课题设置过多,有的子课题负责人不能担起研究的任务,造成个别子课题没有最终形成相关研究的结论,子课题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压力没到位。四是对于课题成员的研究和实践指导还显得力度不足,对于有些问题研究中措施有不到位的现象,形成操作层面的研究停留于较浅的层次上。五是主题阅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和知识层面。但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却出现了相对的缺失,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也使部分学生的阅读大多停留在“语言赏析”和“阅读感悟”的层面上,缺乏必要的深度,以致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评价形式。
第五篇:教学设计:为语言化妆
九年级作文有效教学探究
为语言“化妆”
主备人:付薇
一篇作文,出现“太阳”,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太阳”,出现“月亮”也很好;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不错;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可以;但千万不能给读者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
——阅卷老师如是说
知识链接: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因此,我们作文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才能文采飞扬,摇曳多姿,人见人爱。
“文采”本指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现多指经过修饰和润色而富有表现力和优美感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探究提升语言表现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语言“化妆”。
2、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妙法,提升语言的表现力,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
一、看一看,想一想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两组句子,A句与B句有什么不同?哪一组更好?好在哪里?
A1、桃树、梨树、杏树,都开满了花。
B1、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A2、雨淅沥地下着。
B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下面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
古语云:“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
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
懈的毅力,那么祖逖(tì)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
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
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3、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句子,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使句子更有表现力。
A、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魅力是调色盘里翻飞的油彩,魅力是蒙娜
丽莎迷人的微笑;魅力是。
B、(扩充句子)溪水流向远方——
4、想一想
能为语言“化妆”的妙方是:
二、评一评,想一想
1、同学们来评一评,看看自己喜欢哪个语段,为什么?
A、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弯身下去,尚不大难。……
他用两手抓着上面,两脚再向上蹬;他的身子向左弯曲,很努力。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B、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
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
2、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再找出经典文章类似的片段,从语言表达方面进行赏析。....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出示PPT课件),用恰当的修饰语填空,使语段更有文...
采。
①早晨,阳光照在大地上,白鸽
在天空中飞翔,蝴蝶
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续写下面任意一则材料,请用几个恰当的动词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发言时请同学们先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用“我注意运用了等动词,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我当时心情”的句式来自我评价。)
A、在紧张的初三生活中,又盼来了星期六“大解放”,放学铃刚响,我„„
B、星期一早晨,我睡梦正酣,突然,耳边传来妈妈的叫声:小明,七点上
课,现在已经六点五十了!我„„
我选():
4、想一想
能为语言“化妆”的妙方是:
三、品一品,想一想
1、李美霖同学非常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独具慧眼的你一定能从她的作文片段中
发现句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交流交流吧!.....
①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生命
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
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的点点落红。
2、调动你的知识储备,仿照例子试一试,给A句加入恰当的古诗词句变为B句,让它更有文化韵味。(温馨提示:所选诗词名句一定要切合语境、切合情感。)
例:
A、我们只有树立远大志向,才能成就一番宏伟的事业。
B、我们只有树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志向,才能成就一番
宏伟的事业。
A、我喜欢静谧的感觉,更向往悠闲的意境。
B、我喜欢“人迹板桥霜”的静谧,更向往“,A、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庐山瀑布,泰山绝顶,还有那黄河九曲,长江三峡,以及那秀丽江南。
4、想一想
能为语言“化妆”的妙方是:
四、议一议(小结)
聪明的你一定能从今天的课堂上有所收获,总结一些让文章语言更富表现力的锦囊妙计,快来说说吧!除了这些,还有其它妙法吗?
五、读一读
“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向生活学习,向美文学习,多做课外摘抄,多记诵诗词歌赋,广采博学,增加语言积累,让笔下文采飞扬!
六、悟一悟
请同学们运用提升语言表现力的多种妙法,修改你最近写的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