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文阅读之考点三——文言断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对文言断句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3)情感与价值观:深化学生严谨求实地学习态度,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汲取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断句方法,能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教学安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趣味断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请学生思考这句话有几种意思)
二、文言断句的含义
文言断句,旧时习惯上称作“句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韩愈)“句”,指一句话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读”,指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句读”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
三、考纲解读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和命题热点。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近三年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呈上升态势。
从题型看:一是客观题,选出画“/”线断句正确一项;二是主观题,给句子画“/”断句。
从材料来源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请其他典籍。全国卷命题更倾向于客观题和所选文段。从考查重点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展示学习目标)
四、断句步骤:
1、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3、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五、具体方法探究
步骤一【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叙述文章抓情节、人物关系,议论文章抓观点、逻辑关系。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步骤二【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然后根据总结出的断句方法,抓住文言文的一些标志性特点进行断句。
【对点例证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粗体字的词性)方法一:标名代,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2 “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对点小练1】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对点例证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方法二:抓对话,找动词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白、语、对等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对点小练2】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方法三:看虚词,找位置
【对点例证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常在句首的疑问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则、以”等也可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画圈圈,“者”“也”作用要明辨。
【对点小练3】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对点例证4】
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4、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5、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方法四:察修辞,辨句式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辞采,常常运用对偶、顶针、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行文中语句整齐对称,常常用四六句式和固定句式,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1)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2)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3)其它固定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何(以)……为” 【口诀】(1)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2)句式整齐记四六,文言断句技巧多。(3)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对点小练4】名 不 正 则 言 不 顺 言 不 顺 则 事 不 成 事 不 成 则 礼 乐 不 兴 礼 乐 不 兴 则 刑 罚 不 中 刑 罚 不 中 则 民 无 所 措 手 足 【答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方法五: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断句标志】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答案】
步骤三【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六、课堂小结: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七、合作探究《状元桥》P89对点小练一
八、布置作业:完成《状元桥》P89对点小练
第二篇: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断句 教案
高三语文组 张黎相
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民间小故事:
无 鱼 肉 也 好 无 鸡 鸭 也 好 每日 三 餐 青 菜 不 能 少
二、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方法例析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张胜闻之,恐前语(yǔ)发,以状语(yù)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小试身手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题分析: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句首——夫 其 惟 盖 凡 窃 请 敬 „„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 „„ 分句中——以 于 为 而 则 乃
例题分析: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5.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小试身手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四)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例题分析: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试身手: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题分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试身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方法总结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三、试题回放与拓展练习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011广东卷)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四、作业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3.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4.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5.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6.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二、主观解答题组(27分)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太_宗_谓_太_子_少_师_萧_瑀_曰_朕_少_好_弓_矢_得_良_弓_十_数_自_谓_无_以_加_近_以_示_弓_工_乃_曰_皆_非_良_材_朕_问_其_故_工_曰_木_心_不_直_则_脉_理_皆_邪_弓_虽_劲_而_发_矢_不_直_。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1.选C 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2.选D 解答本题运用排除法。由“以„„故”可排除A、B项;由最后一句“吾意决矣”推知第二句也应为“吾意决矣”,由此得到答案。语句可标点为:“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3.选B 做此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语气词“也”排除A项与D项,再结合语意与语境选出答案。
4.选A 对照四个选项,关键是“时”和“咏”,“时”如和前面连接,就解释为“„„的时候”,与后面相连,就理解为“当时”或“这时”,根据上下文显然应该与后者相连顺畅;“咏”应指张咏,根据上下文,百姓并不是被张咏胁迫,所以“咏”应该属于后一句的主语。5.选B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6.选B 由“冲屡立战绩”在文中讲不通,可排除A项;“坐”为动词,宾语为“细事”,判断D项不正确;由“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可知承立虽然统领精锐的军队,但是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判断C项错误,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
7.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8.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9.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10.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1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12.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13.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
第三篇: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断句教案
一、导入
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这么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脸,秃头, 于是找秀才理论去。秀才却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女麻脸 /无头发 /乌黑皮肤 /白白痴痴 /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另外又有一个故事,说有位教书先生热心教穷人的孩子读书,而且卓有成效,地主知道了,也要请他教自己的孩子。他就提出条件,并写在纸上,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吝啬地主一看,请这位先生很合算,就答应了。每天给先生吃青菜豆腐,而且许久也不付钱。一天,先生忽向地主提出要吃鸡鸭鱼肉,还要讨钱。地主拿出当时写的合同说:“你不是不要鸡鸭鱼肉。也不要钱吗?”先生说“你呀,全读错了。”先生读了一遍合同,地主听了目瞪口呆。
先生是怎么读的呢?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可见,有时不同的点断,表达的意思也就改变了。
二、明确目标
对我们来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察。不仅07、08、09高考试题涉及文言文断句,2010年的课改后第一次高考试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
这堂课我们就结合前面复习中所学到的有关文言知识,探讨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三、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通读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先易后难,前追后究,逐步缩小范围。
这里的“易”就是凭语感,凭规律,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规律和方法,把断句化难为易。
(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做材料一练习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小结:这里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二)找虚词,定句读。
1例如《游褒禅山记》——学生读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凭借什么词断的句子?虚词 其中的虚词
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 句首的有:夫;
分句首的有:以、则、而、故。
2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现在我们积累一些常见标志性词:
句首标志词
发语词:夫、盖、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
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句尾标志词: 者、也、矣、哉、耳、乎、焉等
对话标志词:曰、云、言、道、白、对、谓等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做材料二
(投影)(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三)找顶真,定句读
1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问:这两句断句有什么特点。
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顶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材料三
看05高考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山”与“山”形成显性前后相承关系,而“山北峰”与“峰北寺”则形成隐性相承关系。
(四)据排偶,定句读学生读例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些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3 材料四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五)依总分,定句读材料五:
故知胜有五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老而无妻曰鳏 / 老而无夫曰寡 / 老而无子曰独 / 幼而无父曰孤 / 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2归纳: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总分结构。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材料六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第一处引语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为“骠骑将军”,内容为“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结束。
第二处引语也是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仍是“骠骑将军”,内容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
(七)看句式,定句读
常见的固定句式:
……者……也
不亦……乎
何……之有
如……何
奈……何
无乃……乎等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板书:文言断句
找名代,定句读
依总分,定句读
找虚词,定句读
对话、引文,定句读
找顶真,定句读
看句式,定句读
据排偶,定句读
通读文段,先易后难,前追后究
三、综合练习
一、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亡,走失)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将,动词,带领)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参考译文】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救赵却吝惜粮食,为国家的长远考虑,这样是不对的。”
三、读书 / 始读未知有疑 / 其次则渐渐有疑 / 中则节节是疑 / 过了这一番 / 疑渐渐释 / 以至融会贯通 / 都无可疑 / 始是学 / 云 / 无疑者须要有疑 / 有疑者却要无疑。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用网不能逮住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水,蚂蚁就可以称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长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
六、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 5 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中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君子很少考虑顺利的方面,对于一切的困难却考虑的周全,君子有所求的时候会有选择的去求人,而无论什么人有求于君子,君子都会帮助。君子富有的时候并不表露,依然和没有什么一样。
预知胜利,可有如下五条:知道自己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胜;以有备之师而对疏懈之敌的胜;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预的胜。
第四篇:文言断句 教案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2、3、让学生清楚了解文言文断句考点及考试题型。
通过讲练方式,让学生较好掌握巩固文言断句的常用技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好文言断句的秘诀在积累。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2012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已明确考“古文断句题”。考试题型: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点明这两种题型的区别)牛刀初试:
1、(2011•重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解析:标点: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允许学生错得难看点,对例1不做很详细的讲解。学生解答完后,读一遍,自我判断正误;更正后,再读。感觉来自平日的积累。)指点迷津:
方法1:观句式(修辞)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默觚•学篇》)【答案】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1、通读文段,找出文段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如:乌有(哪有)„乎、对偶、排比
2、学生演练。
3、师生解答。疑义点:“披(翻阅)五岳之图”后要不要断,引入高考评分标准。
4、学生齐读。)方法2:抓词语(虚词)
3、(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参考译文)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射者所戴的皮袖套,车两旁的帘子。就犹如牙齿有了嘴唇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了。今天灭了赵国,明天忧患就会波及齐国楚国了。况且解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退却秦国军队,是显赫的名声。不努力干这种事情,反而吝啬自己国家的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指国君),错误啊!
(1、快速浏览文段,圈出文段中的虚词。
2、学生解答,师生评点,该生读。
3、回忆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末。举已学文句。
补充: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圆圈(。)
“也”“者”常常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牛刀再试:
4、(20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参考译文】(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5、(2011•浙江)(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用斜线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答案】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参考译文:)(文瓘品性严肃正直,从未曲法宽容,)各部门上奏的议案,文瓘都用心纠正反驳,所以皇上对他委以大任,有时他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向皇上汇报工作,皇上一定问:“与文瓘商议过没有?”如果没有,皇上就说:“你去找文瓘一起商议。”要是回答说:“已商议过了。”皇上都立即批复认可。
6、(2007•浙江)(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1、2、3、做4-5(6)题,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断句,并在每断处标明你所运用的方法。分析、讲解、读文段。
总结,只有读懂才是硬道理。要想断正确,除介绍的两大方法外,还要充分调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去解题。得法于课内,功夫依然在课外。
我的学习心得:
第五篇:高三文言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一、设计设想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程和方;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三)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四)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例1:刻削之道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例2: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 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
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
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逍遥游》
〔注释〕
1)拙:笨。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
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样子。
7)枵然:虚大。
8)掊:击破。〔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4.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
高考文言文断句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民间小故事:
无 鱼 肉 也 好 无 鸡 鸭 也 好 每日 三 餐 青 菜 不 能 少
二、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方法例析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句首——夫 其 惟 盖 凡 窃 请 敬 „„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 „„ 分句中——以 于 为 而 则 乃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四)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方法总结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三、试题回放与拓展练习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011广东卷)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