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高考文言断句和翻译
广东高考文言断句和翻译
1、(2011年广东)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评分说明】共12处,每错3处扣1分。
【标点如下】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补充注释】
①鬻,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②训,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③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④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⑤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⑥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答案】(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2、(2010年广东).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3、(2009年广东)⒐断句和翻译。(10分)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传第六十九》
⑵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4、(2008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2007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整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
断句要注意:
(1)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答案: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5、(2007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断句:(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2006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6、(2006广东)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文言句读的能力。这个文段中的“曰、矣、人、事、矣、况、乎、吾、事、虽、而、古人”是断句的标志。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第二篇:文言翻译断句强化练习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3、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4、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5、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6、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7、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
8、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9、为人大须学问
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0、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11、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1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13、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14、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5、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16、陈万年教子谄谀
(陈)万年尝病召咸(其子)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17、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衣敝衣而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8、贤妻桓少君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19、魏徵论自制
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20、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21、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芳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22、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23、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24、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 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 矣
25、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第三篇:《文言翻译与断句》教案
文言语句翻译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13年江西省高考文言文翻译内容及评分细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家”,居住(定居、住在),1分;“谙”,熟悉(了解、清楚、懂得)1分;大意2分。(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费”,花费(费用、花销、耗费、费用),1分;第一个“以”,在,1分;大意2分。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或”,有的(有时、偶尔),1分;“须”,长胡须(有胡须),1分;大意2分。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直译),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 之 管。
│ │ │ │ │ │ │ │ 郑国人 让 我 掌管 他们的 北门 的 钥匙
意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就是“意译”。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方法2——留
适用范围: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示例: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客有吹洞箫者
练习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 “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师,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方法3——换
适用范围:古今同义的字词,只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必须用该词的今义去替换;通假字换成本字
示例: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 信任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因此 不一定 3)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 最好保留原文的一个词语,这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做法,也最符合直译的要求。练习2: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 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练习1:思令不虞大军卒至。
译文:思令没有料到敌军突然到来。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祀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 练习1:遂通五经,贯六艺。译文: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偏爱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我就要长久地被行家取笑了。方法4——删
适用范围: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 1)夫赵强而燕弱。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何罪之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练习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不能穷尽那游览的乐趣。方法5——补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句子成分。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谓语)3)竖子,不足与谋。(宾语)4)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南。(介词)练习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的旁边。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方法6——调
1)古之人不余欺也!2)求人可使报秦者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定语后置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逃跑啊。(判断句)练习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介宾结构后置)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请你来解题: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曰:“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主要考察翻译六字法中的哪几个?
留 删 换 调 补 对
换: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主要的方法是组词】
调: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文言文翻译口诀:专有名词照原样,(留)单音词语译成双,(换)语序不当要调整,省略部分要补上,某些虚词可删去,上下对译要恰当。试译下文中的有关语句: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译文:
1、早晨起来,(妻子)便暗中跟踪丈夫所到的地方,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
2、(妻子)和他的妾一起讥讽她们的丈夫,在庭院中相抱着哭泣,但是丈夫却不知道这回事,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依然)在妻妾面前骄傲地夸耀。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命一道翻译题,并定出评分标准。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评一评: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4分)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5分)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就会徒劳无功)
总 结: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练习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他。(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没有一个人同情我。(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还会同情我吗?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于)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在他面前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第四篇: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试题答案】
为下列各文段加标点。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第五篇:高考复习:2011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高考复习:2010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08年高考题
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解析 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
3.(08福建)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解析(1)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
(2)第一段话要抓住“舍之则藏”这句话来理解。第二段话要抓住“独行其道”四字来理解。比较出二人处世态度的不同:一个是归隐,一个是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4.(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案 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解析 ①句中,“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此处可译为“您”。“豫”是“快乐,高兴”的意思。“然”是“„„的样子”。②句中“治”是“治理”的意思。“舍”是“舍弃”的意思。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 抓住关键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2.(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3.(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4.(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 5.(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答案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属地。
解析 本题共有三小则语段翻译。第一则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见。此即为“王道”。第二则,“困”表被动,“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则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是活用动词“向东走”。此“国”当不同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解释为“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
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9年联考题
1.(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近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 在 齐 楚 间 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陔余丛考·野老》)
答案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注 云/
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 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故 号 野 老/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
4.(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答案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5.(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2009年9月更新
1.(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答案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答案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以 善 雍 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答案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 以 善 雍 齿 / 雍 齿 / 高 祖 之 仇 /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 以 故 后 封 陵(/)为 安 国 侯。
4.(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 语 笑。
答案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2008年联考题
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可 不平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答案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
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2.(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②,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③。王命相者趋④射之,狙执⑤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⑥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⑦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
【注】 ①狙(jū):猕猴。②委蛇(wēi yí)攫搔(jué zào):“搔”字以“爪”代“虫”,音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③搏捷:接住。④趋:通“促”,急。⑤执:同“即”。⑥敖:通“傲”。⑦助:通“锄”。
(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敏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
(2)颜不疑回来后以董梧为师,铲除自己的骄色,取消音乐歌舞,辞别显贵高名。
3.(08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答案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参考译文】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的句子断句。
不 得 行 绝 粮 从 者 病 莫 能 兴 孔 子 讲 诵 弦 歌 不 衰。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答案(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①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2.(06东城综合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3.(07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按要求完成(1)(2)两题。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
(1)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五处停顿,请加标点断开。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2)翻译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②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答案(1)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译文: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下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不是有益于治理国家的事。)
(2)①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
②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柳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
4.(06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答案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5.(06福州高三质量检测)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英雄之言(唐)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2)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3)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答案(1)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
(2)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3)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参考译文】
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