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
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培养良好习惯的根本在于规范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龄前儿童即将面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单单是书包变大了、上学时间变长了、作业变多了、玩耍时间变少了,更重要的是,上学的时间、上课的过程、作业的完成,都不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随意了。简而言之,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的实质就是,松散转变为严谨,随意转变为规范。
一、学习习惯源自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源自严谨规范的生活作风和务实求是的生活态度
“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再现。”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学习习惯不会差到哪去;一个生活上松散、疲遢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学习中有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入手。“习惯是一种巨大、顽强的力量。”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
二、良好的习惯源自规范意识的培养
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必须有规矩。在影视剧里,尤其是古装戏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规”、“家法”等字眼。现在虽然很少能听到这样的词,也很少有哪个家庭会制定完整的家规或是将家规系统地进行书面化,但我依然认为,一个没有规矩的家庭,是很难教育和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孩子。
规范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规范意识是习惯形成的根本。现今社会,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规矩。法制是什么?法制就是用规矩来制约人的言行。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就无所畏惧、不受任何约束,那么他长大成人后,他如何来适应社会、法律、道德对他的制束,这时,要么他从头开始适应,要么与之相抗衡,这两者都不是负责任的家长愿意看到的,前者是个痛苦的过程,后者必定带来悲惨的结局。因此,孩子从小要学会适应规矩的约束。
在学龄前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可以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从按时作息开始,并逐步引申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去。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规矩的存在并去有意识地遵守它。这会比养成不良习惯后再去纠正要好得多,因为,矫正教育远比开发教育(养成教育)要困难和痛苦。
当然,规矩是用来约束人的,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规矩应该如何制定有个度的问题。太严了,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变得唯唯喏喏,惟命是从,毫无主见;太松了,起不到教育和约束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孩子践踏规矩的勇气,使孩子更加任性妄为。规矩的度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涉及到家庭的习惯、孩子自身的特点等等,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能力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小学、随之即来的中学、还有点遥遥无期的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胜人一筹,至少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高人一等。说白了,就是要有比常人更强的学习能力。
我认为,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注意力、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培养应着重放在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高上。
注意力的实质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学习的必需能力之一。提高孩子专注度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使孩子静下心来,二是孩子静下心后能投入地去做某一件事。
学习的必需能力之二是记忆力。学习是记忆与遗忘反复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记得更久。通常,记忆分为听觉记忆、触觉记忆和视觉记忆。其中视觉记忆是最核心的记忆力,绝大多数的知识来自于视觉记忆。因此,培养和提高孩子视觉记忆的能力尤为重要。杜先生在讲座里介绍了一个游戏:拿一幅简单的图画,给孩子观察10秒左右,然后家长把图画拿开,根据图画内容提问:画里有什么东西?画里有哪几种颜色?等等,让孩子根据记忆回答……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再拿一幅稍微复杂的图画,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观察(15到20秒),并在看图画前先告诉孩子看完之后是要提问的,这时,孩子就会主动地去细致观察图画。当然,对孩子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有所得,使孩子能够并愿意自己去主动观察记忆。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其实,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游戏比比皆是:坐出租车下车后,车开走了,问孩子车的颜色、车牌号等等。
四、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实现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也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才会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成果并使之不断扩大。家长可以通过听讲座、看书、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育儿知识和经验,还可以通过家长间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1.要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切忌简单、教条、粗暴
幼教即“诱教”,家长应当以引导为主,在教育方式上,不仅仅是说教,更要连哄带骗,必要时要压,孩子才会往好的方向变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简单照搬别人家教孩子的成功经验或是书本上的专家意见,都是不可取的。
例如,孩子沉迷电脑、电视,家长不能堵,堵是堵不住的,应该用规范来引导和约束孩子。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是为了接受信息,甚至是为了在小朋友中有吹牛的资本而已。对于看电视,完全可以天天看,但要定时看,要在家长的掌控下看,玩电脑也是如此。就像打疫苗一样,所谓疫苗,就是小剂量的毒素,使人产生抗体。我们把电脑游戏、电视节目比作病毒,但我们又无法阻断孩子与其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家长的掌控下,给他定时定量地打一点小剂量的疫苗又有何妨?具体的做法,就因人而异了。
2.要有计划、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切忌随意性教育
家长应该做有准备的教育,事先设想孩子可能的反应,做好应对预案。制定科学的标准。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要想好了再在上面做画,不要画完了再修改。
教育的随意性还体现一些生活细节上,比如,平时孩子都是按时作息,然而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了,家长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要招呼客人,你自己去看电视吧。”孩子说:“那我想多看一会儿?”“没问题,你想看多久就看多久,自己看着办吧!”于是,通过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出现了小裂痕。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家长因心情不好,对孩子随意地下一些指令,或是对孩子的小错误喋喋不休;看到天气不好,怕孩子在幼儿园里着凉了,中午就去提前接回来;本来应该是陪孩子看《智慧树》的时间,因为一部肥皂剧,让爷爷奶奶带孩子去肯德基消夜……这些,都是随意的教育行为,家长在行为之前没有考虑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只是想到一时得失,长此以往,随意性教育成为习惯后,孩子自然也就会养成做事随意、不爱动脑、任性妄为的习惯。
3.要有平和的心态,切忌盲目维护家长权威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家长的心态和观念。孩子通常会或多或少地有些任性,家长在应对时不能以犟对犟,尤其是作父亲的,“你小子犟,你老子我比你还犟!”这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家长一定冷静下来,换个角度,从孩子的立场上出发,用一颗童心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过分。其实,对孩子适度容忍,适当地向孩子示弱,不失为一个规避矛盾和冲突的好办法,还能给孩子被尊重的感觉。
家长的心态要平和,99%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99%的孩子却注定平凡。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尤其不能一日三餐地用殷切希望去感染孩子的耳朵。家长的目标应该是“把孩子推向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平台”,而不是教会孩子这样那样的知识和技能。
平和的心态还表现在一些小事情上。有时,家长会对孩子的一些话反应过度,比如孩子说:“我今天很不高兴,在幼儿园某某小朋友欺负我了。”性急的家长甚至会立刻拉着孩子去找老师。其实,孩子向家长诉说,可能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即使是孩子真的受了委曲,家长没有必要摆出一副为他撑腰壮胆的架势,毕竟,孩子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日后谁能保证一帆风顺?挫折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谈到这里,不得不谈一谈“培优”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培优。但应注意:一是不要项目过多,孩子在体力上要能承受。二是不要强人所难,家长有时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孩子去学习弹琴、画画,虽然在报名之前,也和孩子“商量”过,但这种商量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因素,有时几乎是诱导孩子下水,甚至还有直接扔下水的。这不是学游泳,一旦孩子发觉他并不喜欢他要长期做的事,会带来很多后续的矛盾。三是不要轻易让孩子为某项技能“献身”,确有天赋的,可以全身心投入。很多技能的学习都是有遗传性的,一个祖宗八辈都五音不全的孩子,你带着他去学唱歌,似乎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在他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才定型,学龄前儿童专项技能,如琴棋书画等等应该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
4.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切忌将孩子横向比较
家长们常常会“对别家孩子的优点两眼放光,对自己孩子的缺点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平心而论,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的东西比他们要少得多,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况且,“孩子就是父母自己的产品,连家长都不满意,还会有谁去欣赏他呢?”“夺食、占爱”是动物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孩子有缺点、有不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要正确看待和容忍孩子的不足,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发自内心地肯定、赏识孩子,要把孩子的优点最大化后讲出来,告诉他“你真棒,爸爸像你这么大时比你差远了”。其实,有时在成人眼里孩子的缺点并非缺点,而是他天生的素质和本领。耀阳在家里经常为做某件事跟我们讲条件,我觉得这很好,懂得讲条件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的技能之一,我从不纠正他,只要他的条件讲得合乎道理,不违反原则,一般我都会同意。
在孩子面前,要少做横向比较(与同龄人比),多做纵向比较(与孩子的昨天比)。要看见孩子的表现,更要发现孩子的改变,尤其是对孩子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不遗余力地去肯定,不吝赞美之辞地去褒奖,在肯定孩子的优点的同时,尤其不要当众(或当面)指出孩子的缺点。家庭教育要“一对一”,批评教育、“打孩子”更要“一对一”,绝对不能打完孩子再抱着孩子去哄,说什么“打疼了没有”之类的话。
不过,放大孩子的优点并不等于无视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更应该及时发现,加以引导纠正,对于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比如孩子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满地打滚、又哭又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如孩子对批评反应过度等等,就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必要时,可以使用一点点“家庭暴力”。
5.要充分掌握并利用孩子的心理,切忌斗“勇”不斗“智”
孩子通常都会有逆反心理,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弱点。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作家,每天都在窗前伏案创作,他抬头就可以看到潺潺的溪流和静谧的树林。然而有一天,来了一群孩子在小溪边玩耍,他们打水仗、扔泥巴,而且每天都来。宁静被彻底地打破了,作家几乎无法工作。这时,他走出门去,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很需要你们在这里玩耍,你们打水仗、扔泥巴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这样吧,你们以后每天都来,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孩子们欣然应允。过了两天,作家说:“这段时间我手头比较紧,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角钱了。”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又过了两天,作家说:“孩子们,最近物价上涨得太快,我的钱实在是不多了,这样吧,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角钱,你们看怎么样?”这时孩子们纷纷离去,边走边嚷:“我们不干了,这么点钱就想让我们为你劳动,想得怪美!”于是,作家又得到了他想要的宁静。
6.要树立威信,切忌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
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信,孩子必须“有所畏”,也就是要怕人。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无所畏、不怕人的孩子将首先被淘汰和抛弃。
每多家长是通过“打”来树立威信,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孩子是可以打的。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打”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都知道,马戏园的驯兽师有两个东西——鞭子和袋子,袋子里装的是食物,鞭子不是用来打的,而是用来吓的。打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怕人而不是怕打。树立威信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有所畏惧,成年人是由敬生畏,孩子则是畏而生敬。鞭子只是一个规矩的象征,是一个不能越过的雷池,不是一个工具,如果家长体罚孩子过于随意,那只能理解为家长是在宣泄情感、释放压力,而不是在教育孩子。
除了“威”,家长还要取“信”于孩子。家长切忌轻易许诺孩子,免得在孩子心目中成为一个不讲信用的家长。家长不轻易表态,说话“慢半拍”,是避免家长随意性教育的方法之一。
7.身教胜于言传,切忌言行不一
家长的行为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自我约束,自我调整,以身作则。例如,孩子在学说话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经常把他带到成人堆里,日子一长,孩子一是说大人话,很成熟,二是说粗话,这都不好。还有,有的孩子接话很快,老师、家长话音刚落,就听到这个孩子接话发言,这也不好。通常,“接话最快的学生不会是最好的学生”,嘴用得多,脑就用得少,说话多半没经过思考。家长对此就要注意纠正,千万不要以此为乐,更不要鼓励。
家长还要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不能说粗话,自己却脏话连篇;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自己却在街道上随地吐痰;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自己却乱穿马路;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自己却为一点点小事与人争强斗狠……这些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疏忽的细节。
8.父母要共同参与孩子教育,切忌由老人全盘包办。
现在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很难全身心地教育孩子,便把孩子的看管、教育等等事情全部交给老人去做,这虽是情非得已,但也是不可取的。
我是做教育的,我大学毕业初为人师时,就听一位前辈讲:“现在是五年一代沟,别说我们和学生有代沟,就连你们这些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娃娃老师,和学生之间都会有代沟。”事实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如今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发展十分迅速,稍有懈怠,就有种“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感觉。通常,老人在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上会比年轻人要慢一些,这就会使整个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出现部分脱节,甚至会影响家庭和睦,另外一些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也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教育是整个家庭(家族)的工程,父母必须积极参与,共同承担。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孩子情感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一旦出现情感缺失,以后很难弥补。因此,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有条件要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带,老人只能帮忙带。
五、健康的体魄和坚毅的品质是陪伴孩子一生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然而,学习是件枯燥无味而又十分艰苦的事情。日复一日的强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付出仍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因此,“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成就人生的基石。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比我们那会儿强了不知道多少,但似乎更容易生病。在这一点上,除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高之外,我觉得中医的理论颇有道理:身体的强健不仅仅靠肠胃吸收营养,更要靠人体的经络将吸收的营养输送到需要营养的各个器官。简而言之,就是“肠胃好,经络通,吃窝窝头都滋补”。而经络通畅的关键在于锻炼身体,因此,除了带孩子多接近大自然,还要引导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知难而退”不是个褒义词,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遇难即退,这样孩子才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第二篇: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营造气氛
为了增进幼儿的阅读兴趣,家中要多放图书,少看、甚至不看电视。儿童从书堆长大总较在电视熏陶中长大的爱阅读。也许家中有多少书,对孩子一生中会读多少书有密切的关系。家中可以将书放在孩子房间较矮的书架上,这样能引发他们浏览的兴趣,而且要为孩子准备的书所谈及的主题应该是涉猎极广的。在家中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让孩子安心阅读也是重要的。
以身作则
孩子总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的父母,特别对幼儿来说更是。若父母不爱阅读别奢望你的孩子会喜欢阅读,多多谈论这一方面的事,你的孩子也会照做。试着每天念书给孩子听,要不然至少一星期要念几次,而且让他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
例如每晚在孩子睡前在房间十至十五分钟一起阅读、分享。孩子年纪尚小,不能明白我们的分享,但她已习惯了,没有打扰我们,当我们分享时她有时会玩玩其它玩具,大部分时间自己也拿喜欢的书籍来看,读孩子听,直至他上床睡觉。
第三篇:学习习惯培养工作总结
学习习惯培养工作总结
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进行新课改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我班的具体做法
我班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中心,以任课教师为主,抓住本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不足及客观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直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任课老师适时在班级中开展有关能督促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如:比一比谁的坐姿好,评一评谁的作业整洁等,以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通过晨会、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载体,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我充分利用周一班会课,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本周具体要求和检查重点。
3、总结评比,鼓励先进。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总结每次活动的情况,评比出小组先进个人或进步个人,并通过班会、宣传栏对先进或进步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取得的可喜成效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如下:
(一)、课前准备的习惯:
1、大多数同学已经学会应用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并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同学们对学习用品已懂得珍惜、保护,并做到小心使用,不乱扔、不故意损坏。
3、每一位同学已学会根据课程表进行准备好下一堂课的学习用品。书放在桌子的两侧角上,草稿本、作业本等放在书下,笔盒与书成直角,桌面无其余杂物。
4、预备铃声响后,同学们立刻就座位上坐好,调整好心绪,集中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
(二)、专心课堂的习惯:
1、上课时,大多数同学都做到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自觉遵守上课的纪律。插嘴、做小动作的同学少了,同学们都做到了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情绪饱满,精力集中。
2、读写时,大多数同学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两足着地。
3、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到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对方在专心听他讲话。
4、大多数同学做到上课严肃认真、多思善问,有什么不懂的都能大胆地提出来。
5、越来越多的同学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6、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协作,都能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并积极与小组队员合作研讨。
7、同学们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8、大多数同学学会了上课做笔记的方法,笔记规范、清晰,善抓要点。课上能适当在书旁记下重点,课后及时补充。
(三)、认真作业的习惯:
1、几乎所有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做到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能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错了,能及时改正过来。
2、大多数同学能保持作业整洁:写作业前检查手、桌子是否干净,作业时做到不借东西,安静作业不抬头。书写姿势也很规范:能将笔按要求握好,身子坐直,胸离桌面一拳,头正、肩平、臂开、足安,并逐渐做到了姿势不对不写字,摆好姿势再写字。很多同学写的字笔画清楚,不涂改,一笔成型。同学们都能保持作业本不卷角,发现作业本上有错误,及时看清正确答案,并认真订正不延迟。
3、同学们学会了欣赏别人的好作业,并以之为榜样进行学习。
4、大部分同学对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大胆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耻下问,直到弄懂为止。
(四)、勤于阅读的习惯:
1、很多同学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能做到随时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直到看懂为止。
2、在平时阅读时,大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随时圈点,批注的习惯,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或疑问处。
3、很多同学把课外书带在身边,在闲暇时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吸收知识,已经养成每天阅读不少于15~30分钟的习惯。
第四篇: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初探
“习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做法或社会风尚”。[俄]乌申斯基认为,“经常把人所获得的经得住他以前所经不住的某些感觉或一系列感觉的能力叫做习惯„„日常口语中,还把由于经练习而强化的某种能力叫做习惯”。可见,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和能力的总称。它具有选择性(个性),反复性和持久性,有时还带有强制性。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不少论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在内在动机的自我激励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过程。
那么,自主学习习惯就应是在一定兴趣爱好或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动或被动养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不容易改变的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它包括求知意识(兴趣),学习目的(目标),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
柏拉图说:“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下进行的,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进步对知识的更高要求,家长成龙成凤的期望,学校升学的压力等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近利”而教,学生为“近利”而学,教学活动几乎演变为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把书本知识直接灌进去的简单的手工劳作,这不仅与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背道而驰,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甚至于遏制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和发展。
17岁就登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坛的王小平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习惯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机体越年轻,习惯就越能扎下根来”(乌申斯基)。初中生大多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机体和思维都非常活跃的阶段,且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个性逐渐养成,因而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的时期。
在“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激活内驱力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 1
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合作探讨——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杜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仅是一个个的事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文本信息,因而我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一是强调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二是强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强调合作,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为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步走:课前勤,课中“懒”,课后细。
课前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仅如此,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备他们可能就某个点而生出的某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课中“懒”,实则是“活”。改变已往那种老师包办代替或设“陷阱”似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尽量“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表扬与适当的引导。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一环。课后细,即总结细,反思细。仔细分析过程的利弊,详细总结学生的得失,找出亮点,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作适当的补救。此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进教学修为,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主要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外,其它文章大多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充当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
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为避免“学生说说笑笑,课堂热热闹闹,要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则茫茫然,语文课变得玄虚起来”的现象,我事先在学生中组织了两个备课小组,不给任何资料,完全由学生去理解;为把握课堂真实情况,确保课堂纪律,还安排了4个学生进行记录(其中包括两个好动的学生)。从同学的记录、课后作文、学生“老师”的反映以及学习心得交流课(检查学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的情况来看,这一堂课非常成功,学生们不仅自主解决了字词,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做人不能虚伪,要诚实),了解了安徒生的一生,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延伸,由文本走入了现实,就“骗子为何能行骗成功”,“皇帝为什么要穿‘衣服’游行”,“当时你若在场,你会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讲了历史上的一些以假为真的故事。他们自主设计和回答的某些问题虽然显得有些幼稚甚至
不得要领,但事前担心的纪律问题并没出现,几个表现较差的同学在那堂课上异常积极。一位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寡言少语,课堂上极少主动发言的男生,在课后写的作文《生动的一节课》中这样写道:“这是我学习生涯中由同学来当老师,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来回答的第一节课。我觉得我又找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我将会从这个新的起点开始继续努力。我会永远记住这一课,永远,永远„„”。这种学习形式少了些机械的问答,没有了老师的思维的束缚,多了些自由的空气、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讨中不断完善认识,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习空间,开阔视野——强化学习习惯
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读、写、听、说、思是语文学习的五种基本形式,学习过程中仅仅深挖教材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面向广阔的语文世界去获取知识,开拓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猎取知识的途径,又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
为开阔视野,本年中我指导学生完成了两个主要工作:一是组建了一个班级图书室。学校阅览室藏书极其有限,在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同时,动员同学每人借出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室,利用中午和下午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或摘录,这一作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风气逐渐浓厚。
二是阅读名著。基于学生的经济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四个组,每一组购一套名著,四个大组交换阅读,要求每月读完一本,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阅读名著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受到文学名著的熏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只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可。每月一次的读后感交流,都能发现学生新的认识和变化,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还矫正了部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行为习惯,激活了思维。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人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家长监督检查等,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经过一年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不少学生已开始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要求,他们自己去购买了《论语》、《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外国名著进行阅读,并时不时的向老师请教。阅读和交流课外读物已成了不少学生的一大兴趣和爱好。
第五篇: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听的习惯。听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只有先听到,才会学着说出来。听应该包括学生听原声磁带,听老师上课的英语讲解等,平时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歌曲,看英语原声电影(这个老师可以做一些推荐),看英语节目等,并模仿发音,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感,和养成好的听英语的习惯。
2.说的习惯。在口语教学中,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多对他们提问,让他们习惯说英语,哪怕只是一两个词。也可以以比赛的形式上口语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口语。当然,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最好能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样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3.读的习惯.首先,老师要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朗读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英语语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也要让学生多读教材外的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并且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写的习惯.老师平时还应该每单元都布置一定量的写作作业,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后,鼓励他们写英语周记,用英语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
老师还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课前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并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