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务室消毒灭菌制度
医务室消毒灭菌制度
校医室消毒制度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
1、所使用的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是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证”的产品,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2、消毒液消毒:体温计用75%酒精溶液浸泡30分钟至1小时;手用2%戊二醛配1:20浓度浸泡1至2分钟:金属、橡胶、塑料等医疗器械用2%戊二醛原液浸泡60分钟;一般医疗器械用2%戊二醛原液浸泡或擦拭10分钟。病人被服和医用纺织品用1:5配比浓度浸泡20分钟。
3、学生饮用具用消毒粉消毒。
4、用消毒液消毒过的物品最后要用蒸馏水过一次。
5、高温高压锅消毒:将所需要消毒物品放入锅内,按所需要求消毒。并要随机抽样作效果测定。
6、消毒物品要定点分隔放置,并有明显标志,超过规定时间要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诊室消毒:
1、每天扫地一次,每周一次环境卫生大清洁,物品摆放要整齐、清洁、室内无蝇、蟑螂、蚊虫,无污水污物垃圾,无卫生死角。
2、定期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用小型消毒喷雾器局部针对性消毒。
3、病人呕吐物排泄物要用漂白粉精等药物严格消毒处理。
4、以传染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止血带、压舌板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才可使用。
第二篇: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血液透析室、肛肠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关的措施。
(二)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原始记录。
(三)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制定有无菌技术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二)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三)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规范与合格的标志目录及使用范围,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二)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三)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
(四)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上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按传染病常规隔离,传染病人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八、病人床单元、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九、治疗室、配餐室、病房、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弃物置硬性容器内,标识清楚、交接登记,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特殊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中密封,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
第三篇: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1)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2.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3)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4.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换药碗、消毒瓶、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止血带、雾化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5.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6.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7.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8.病人床单位、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9.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0.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弃物置硬性容器内,标识清楚、交接登记,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特殊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中密封,焚烧处理。
第四篇:医务室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1、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清洁、穿护士鞋;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
2、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等按规定时间灭菌与更换消毒液。
3、手术室、产房、婴儿室、隔离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等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4、传染病人及保护性隔离病人所住的病室应定时进行消毒,所用的家具、器皿、被服、餐具等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以便处理。
5、病区要求做到一床一套湿扫床,床头柜一桌一布,每次用后经消毒液浸泡后备用。
6、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用的拖把擦布,应严格区分(拖把应有明显标记)。
7、凡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均需经消毒液浸泡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浸泡时要求液面满过注射器,拉开注射器内栓,使注射器内吸有消毒液)。
8、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都要实行床边及用具等隔离制度,做到病人一览表有标记。
9、病人住院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如便盆、尿壶用后进行消毒;暖水瓶、脸盆、拖鞋等,出院后必须经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10、病室冬季应每日清晨及下午打开气窗二次,每次15-30分钟进行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
第五篇:医务室消毒隔离制度
峪宏中学医务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为防止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在诊疗前要做到一诊一洗手。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所有消毒物品均需注明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不超过一周。无菌器械、敷料缸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正确合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四、治疗室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拖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五、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
六、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实行隔离制度,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峪宏中学 2016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