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 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再现:
师: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从1----3自然段中细细品味。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它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么,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这段话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很伤心、难过、痛苦。
师:对,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你读得语气低沉,并强调了“唯一”,我感觉到了你的难过。请同学们都这样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那难忘的告别场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生:认真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感情。
师:对,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来上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了一节课,上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感觉学生理解得还挺不错,心想第二课时应该上得比较顺利。谁知稍有点出乎意料,在重点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能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但对于感情朗读却有些不尽人意,所以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引导,以致于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顾得上指导感情朗读。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找得相当好,这也算对本课的缺憾作了点补偿吧!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建国路小学霍纪格
一、主题背景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而且要指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首《英雄赞歌》让我们想起了在抗战年代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战士们。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国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8年,许多志愿军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英雄邱少云被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二)、了解抗美援朝(出示图片)
1、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些抗美援朝时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
那战火硝烟的年代。(出示课件)看完这些图片后,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学生交流看后感受)
2、师:志愿军战士的勇敢,朝鲜人民的深情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八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我们怎么能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一幕感动。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
(读后学生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哪个人物感动了你?说说理由。
2、指名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动。(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他们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段,读后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生读书中的话
(2)大娘做的那件事最令你感动。(生读)生谈体会。
(3)理解“雪中送炭”
A、什么是“雪中送炭”?
B、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雪中送炭”?
C、那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
D、师:大娘不仅给志愿军送来了食品,更重要的是送来了鼓励、希望和信心。
E、指导感情朗读
(4)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A、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B、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的心里会怎样呢?(很痛苦)
C、指导感情朗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5)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为了帮志愿军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生读后)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这么多?所以说朝鲜人民对待志愿军——(生齐声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B、师:他们的情谊我们能忘怀吗?齐读最后一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呢?”和陈述句作比较,指导感情朗读
(6)师小结本段: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却胜似母亲。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师范读志愿军的话)
(7)学生感情朗读志愿军的话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段,小金花做了什么?
A、(找出在勾画在书上)(小金花和妈妈救出了老王,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
B、指名读
(2)妈妈牺牲后,A、小金花哭了吗?(生答)
B、师:是啊,小金花是刚强的,可是就在和志愿军叔叔分手的今天,小金花哭了吗?(生答)
C、指名读文中的句子。
D、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指导感情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读这段
3、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第三部分,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什么?(大嫂为挖野菜别炸伤了腿,只能拄着双拐走路。)
(2)读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3)师: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在志愿军心目中,大嫂同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分别的今天,大嫂舍不得让志愿军走啊!
(4)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第四部分
(1)师:朝鲜的亲人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那我们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
(2)生答(我们的志愿军在战场上忍饥挨饿,浴血奋战,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
5、学习第四部分。
(1)师:八年的血雨腥风共同走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此时如果你是列车上的一员,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对朝鲜大娘说什么?
(3)那如果你是送别队伍中的一员,你又会说什么?
(4)带着这种感情读最后三段
6、师总结: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教后分析
这篇课文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由于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们很难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我首先出示一组抗美援朝时的图片以使学生很快的入情入镜,看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样给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在教学课文时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来了解课题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品读课文时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最使自己感动的人物,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情感。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抓住“雪中送炭、唯一”两个词语来体会,首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本意,说说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词,再体会文中的含义,层层深入地理解,并从中体会大娘为什么这么做,当学生已经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当学生已经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时,在理解难舍难分的分别情景时就很容易了。有了第一段的情感铺垫,在学习第二、三段时学生就很容易入情入境。逐步感受到朝鲜人民的伟大胸怀。文章的结尾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是直接描述依依惜别时的场面。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虽说学生们能够入情入镜理解课文的情感,但由于一些环节的设置不合理,比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学生能说出三个代表人物就可以了,让学生说出感动的理由,有的学生去读课文,耽误了一些时间。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偏重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体会,没有设置出几个有条理的问题来有层次的体会,又耽误了一些时间,以至于结尾时非常仓促。我预先设计的环节在读完最后三段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志愿军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体会一下志愿军的心情;在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朝鲜人民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来体会朝鲜人民的心情,然后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学生的情感可能体会的会更深刻。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涉及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情景再现:
师: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从1----3自然段中细细品味。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它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么,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这段话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很伤心、难过、痛苦。
师:对,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你读得语气低沉,并强调了“唯一”,我感觉到了你的难过。请同学们都这样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那难忘的告别场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生:认真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感情。
师:对,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来上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了一节课,上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感觉学生理解得还挺不错,心想第二课时应该上得比较顺利。谁知稍有点出乎意料,在重点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能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但对于感情朗读却有些不尽人意,所以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引导,以致于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顾得上指导感情朗读。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找得相当好,这也算对本课的缺憾作了点补偿吧!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案例分析
《再见了亲人》案例分析
一、谈话导入
1、上课前,有个词语,我们讨论一下,大家看(板书:亲人),同学们读一下。齐读“亲人”,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师)为什么?(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师)很好。请坐,还有吗?(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师)对!外婆、外公也和你有血缘关系。(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师)一点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生)我爱我的亲人,亲人也爱我们。(师)对,同学们,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生)一齐点头
2、师过渡: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生)我认为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有困难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不得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板书:再见了亲人)
二、整理问题,理解课文
1、齐读课题:通过课前预习课文,说说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大娘 小金花 大嫂)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的)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想信学习了课文之后你便能找到答案。
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默读课文1、2、3自然段,想一想,她们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读书)指生填:
投影1: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那个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投影2: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投影3: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娘?
感情朗读。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了,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战士们怎能忘记?在离别的时刻,老妈妈还不顾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看,这是75岁的老大娘和我们的战士张习武挥泪告别。
投影4:图片
投影5: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师:谁来读这段话和大娘告别?大娘就是停不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请求她,谁读?大娘就是不肯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再来恳求她,谁来?大娘还是不肯走啊,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命令她,谁来?(一生读)齐读。
(2)看第二段,那个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投影6: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从中看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指生读小金花的话,够不够狠?谁再来?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不把她称为亲人呢?
(3)自由读第3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你的感受。
师:是啊,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她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哪!亲人仅仅是这三个人吗?是所有朝鲜人民。
(4)朝鲜人民这样无私地奉献着她们的爱,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从文中找找看。
投影7: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师: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板书:伟大友谊鲜血凝成胜似亲人)5、8年的情谊,怎能舍得马上分开?投影:分手图
投影出示: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友谊。
师:看到鲜血,我们会想到战争。这个故事的人和事就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时期。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请看大屏幕。
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点什么?(生自由说)投影出示:最后三段,齐读。
师:这是我们志愿军的心声,朝鲜人民也会对我们怎么说?名称换了,话语没有变。再读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声音——再见了亲人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对亲人一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给予我们爱的人,为我们付出代价的人)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 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案例分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分析
马先玉 2014、6、3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介绍《志愿军军歌》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5、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6、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
9、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板书:挖野菜致残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五)通过本课教学可以看出:
(一)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气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力求做到激发和促进;要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本的多维内涵,学会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到结论。
“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亲人?朝鲜亲人为什么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
“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另一方面,朝鲜亲人之所以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同样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在保卫朝鲜人民,在帮助他们赶走侵略者。”
(二)语文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健康、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语文学习的过程,要变成对生命的点化、升华的过程。这样,语文课才成其为语文课,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并快乐着。
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感动,在和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在诵读中获得精神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找到了和语言学习良好的结合点,在课堂中获得生动的阐释。
(三)语文教学必须寓教于文。
在教学时,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到的。在对课文的最初的朗读中学生获得了故事性的感受,完成了对课文的初步感悟,了解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后续的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和讨论中,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另一方面,朝鲜亲人之所以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同样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在保卫朝鲜人民,在帮助他们赶走侵略者”;在而后的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中,学生从精神上认同了这种牺牲和付出,从情感上体验到了这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是对语言的理解、品味、涵咏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精神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