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9:1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3年12月1日—2014年2月1日 学校名称: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 江洪涛 研究成员:

王朝智(组长),李佳煜,古海薪 吴茂兴,贺子恒,江伟东。

项目涉及有关工具:

1新浪、2雅虎、3百度、4MSN Spaces、5天涯、6网易部落。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如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调查实录、文献资料研究等)

1、问卷调查

2、文献资料研究

三、论文总结

一 研究背景:

1.1研究的目的: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 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因此我们我们决定对网络博客对青年学生影响这一课题进行调查.1.2研究的意义:

博客对与中学生影响到底是有利的还是有坏处的。为什么怎么多的中学生喜欢博客。对与博客的深入调查。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如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调查实录、文献资料研究等): 2.1问卷调查

Q1.性别: A.男 B.女 Q2.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Q3.你是否使用过博客(如QQ空间/MSN空间或其他博客网站)并在上面写东西? A、是 B、否

(如果回答“是”请继续回答后面的题目,如果回答“否”,请跳到第11题开始答。)有使用博客,请填写4-9和13题 Q4.你使用博客多长时间了? A、不到1年

B、1年 C、2年 D、3年及以上

Q5.你目前正在使用的博客有多少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及以上

Q6.你目前是在以下哪些平台写博客?(可多选)A、QQ空间 B、5Q校园网 C、搜狐博客 D、新浪博客

E、百度博客 F、MSN G、其他______________ Q7.你的博客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以下的哪些方面?(可多选,但不超过三项):

A.心情记录, 情感专题 B.个人生活记叙、旅游游记

C.书评、影评、音乐鉴赏类 D.评论社会热点或社会现象

E.小说、散文或者杂文、笑话、幽默、趣事等 F.衣食住行类信息

Q8.你会写博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单选)A.让别人了解自己不为人知的想法或情感。B.是一个你可以随意宣泄的空间。C.传递、分享一些信息。D.记录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

E.通过在博客中诉说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找到自我价值。F.消磨时间。

G.其他:_____________ Q9.你在你的博客中发表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方面是什么?(可多选,但不超过三项)0.笑话,幽默,趣事、名人。A.你周围的亲戚、同事、朋友们的事情。B.你的衣食住行,兴趣爱好

C .对人、对事、对时局、对政治所持的观点、看法和评价

D.你与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的关系 E.你的各种心情和情感话题。F.你的隐私内容。G其他____________ Q10.你认为博客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单选)A.可以多了解其他人。B.可以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C.了解信息,看到与众不同的观点。D.休闲娱乐 E.消磨时间 F.其他

没有使用博客的,请填写11-13 Q11.(单选)

A、没时间写.B、不想暴露自己太多.C、不知道要写什么.D、觉得写了也没有什么意义。E.没有接触过博客。

Q12、你浏览的博客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以下的哪些方面?(可多选,但不超过三项)A.心情记录, 情感专题 B.个人生活记叙、旅游游记

C.书评、影评、音乐鉴赏类 D.评论社会热点或社会现象

E.小说、散文或者杂文、笑话、幽默、趣事等 F.衣食住行类信息

G.学术问题探讨,信息和知识的分享 H.其他:

Q13、你认为博客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单选)A.可以多了解其他人。B.可以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C.了解信息,看到与众不同的观点。D.休闲娱乐.E.消磨时间.F.交流、沟通的作用 G.其他: 2.2 文献资料研究:

博客系统,即会员注册后登录,可开设自己的博客,管理员可推荐精彩博文、评选博客之星、统计博客日志等,用户可随意更新和编辑自己的博客模板。博客(Blog)是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载体,是 web2.0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 零机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使用特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博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这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是实时交流式的网上互动,即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二是便捷的交互方式,即通过先进 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克服地域的限制,让文章发布者和网页浏览者能够体验到网络的 传播速度。

四.论文总结:

任何时尚文化都具有双重效应。从性质上来说,博客文化反映了时尚的时代特征,满足了青少年文化的需要,丰富了青少年文化生活。首先,博客文化为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全社会沟通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的资源,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博客更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工作手段,使教育更及时、广泛、直接和深人。在博客世界里,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博客比较准确地把握青年一代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博客文化有助于提高青年一代的工作效率。与传统的网络传播载体网站、E-mail、QQ、BBS相比,博客的信息组织更加自由,用户发布自己的日志文章所受到的约束更少。针对某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看法而不受其他舆论以及版主的影响。在各种博客网站发文很容易,同时由于超链接发布工具及XML技术和RSS标准的存在,使得网站之间文章引用变得更加自如,博客不再是信息的孤岛。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青年人之间信息的传播效率。

和许多新兴事物的诞生一样,博客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博客真正进人中国大众视野的不是“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而是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木子美**。两年前,木子美将记载个人性生活经历的《遗情书》在“博客中国”上发表,让博客概念在中国开始走向大众。也正是“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菊花姐姐”13,等一系列的网络博客狂花般地出现,才让人们更加关注那些热烈追捧网络狂花的青少年。可以说,博客不仅仅是青年人简单的私人倾吐空间,对青年人而言“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安排”。

博客文化的兴起容易使青年一代的思维缺乏理性。“自由、开放、共享”是博客精神所在。博客与传统的网络媒体相比:一是具有个性化,做博客是一个自由状态人的自发行为。二是具有感性化,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文章没有内容、字数,甚至质量的苛求,只是个人用文字捕捉自我刹那间的所思、所想、所感。博客的这些特点正好迎合了思想多变的青年人,诱导青年一代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青年一代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造成青年一代“过度自由化、规则法纪意识淡薄”思潮的泛滥。一些精神空虚、迷茫的青年人更是乐此不疲。

博客文化的多元性给学校以及传统媒介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的地位带了的挑战。由于博客发展非常迅猛,青年一代对信息的选择性将空前增加。所有的博客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每个博客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以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博客平台,传统权威已不复存在,多样化的博客世界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将使学校以及传统媒介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二篇:《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尤溪五中 肖淑斌(执笔)

前 言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自己的语言中时刻注意说好文明用语。我充分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礼仪读本》。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并且以互动问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纵观我校教育中,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食品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 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而学校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会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但不能自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礼仪的行为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结合我校创建“明理”特色校,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他律变为自律,真正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

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 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中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高三(1)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等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中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课题准备阶段(2013.9)(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全面启动阶段(2013.10-2014.1)(1)展开调查,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

(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深入研究阶段(2014.2-2014.5)(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4(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2014.6)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并将“中学生文明礼仪操作细则”编入了《学校管理规程》一书中。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构建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班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为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学生庭文明礼仪”评比标准,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 庭。

第三阶段为走向社会,细化延伸阶段。将文明礼仪在校园与进家庭,走向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深化,制定了“中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并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推出了文明礼仪“四项十六条”和“两要两不要”来细化此项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要求落实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开发了中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

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编写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低年级“文明礼仪”口语交际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接受水平,教材依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对教材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涵盖:接待礼仪、就餐礼仪、观看礼仪、集会礼仪、上课礼仪、出行礼仪、交际礼仪等。本书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开设了中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并将此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科学地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文明礼仪”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避免了随意性,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较有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三)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明显提高

三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学生的礼仪素养有了明显的提

高。我们欣喜地发现,整个学生群体在礼仪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文明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1、校园文明礼仪改善:碰见老师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师生亲切招呼,已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请”“谢谢”“对不起”成了我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课间活动文明守纪,做到轻言轻语,不高声喊叫,轻手轻脚,不追逐奔跑。中午就餐做到用餐无声音,盘内无剩菜,桌面无饭粒,场地无残汤。校园整洁美丽,赏心悦目。学生举止文明,说话彬彬礼仪,相互谦让,同学友好互助等方面有了可观的进步。

2、家庭文明礼仪改善:礼仪教育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在家长的反馈中,在孩子的文明礼仪体验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礼仪教育给家庭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和谐的音符。孩子们孝敬父母,不再跟父母顶嘴;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3、社会文明礼仪改善:每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都让我们 做领导和做老师感到安慰和光彩。外出看电影,队伍整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观看电影文明守纪。外出春游,同学们良好的文明言行受到了景点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我校的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如:护绿、敬老等。参与活动时,从孩子们的谈吐和举止中体现出较强文明意识,他们爱护环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举止文明;受到了社区领导和居民们的高度评价。学生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精心浇灌的文明礼仪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班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了我班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因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成效,上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荣誉称号。

五、研究效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较好地促进了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以及课题组教师的成长。

(一)学生层面:

形成了制度,养成了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经过提炼,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文明行为,用制度来保障活动 的有效开展。学校每学期都扎实地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通过上光荣榜,颁发荣誉证书,拍照上墙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模范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全校同学文明素质的提高,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在学生的文明养成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明礼仪文化。另外,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课堂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和同伴合作时、参加各种学习讨论时、回答问题时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也和师德建设相结合,要求教师保持应有的教学礼仪,不体罚、变相体罚、谩骂侮辱学生,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作用。

2、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 和总结。

六、讨论与思考

在两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产生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借此提出,就教于方家。

(一)文明礼仪教育应该家校协同据了解,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在家却是另一番样子。中学生的礼仪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的文明素质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礼仪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促使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与学校的教育一致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持之以恒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懂礼仪,知规范,但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负面环境的影响等也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

七、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第三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

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

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 “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善于调节情绪。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 [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 [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 [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 [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 [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中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提升农村中学生幸福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以生为本,发挥学校职能,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做学生思想工作,动员中途辍学的学生,让学生重回校园,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第五篇:中学生服饰结题报告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对中学生穿名牌服装的看法

结题报告

本组研究的课题是:对中学生穿名牌服装的看法。

本组组长:李健龙 组员:周正易钟川,张露丹,熊露,陈莹瑶,周雨新,曹书源,蔡洪熙

一 问题产生背景

国内的、国外的服装都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特别的年轻人的服饰更是五花八门,他们追求的是时髦,是潮流、是前卫,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重视的是独特,他们穿的服饰讲究别具一格,具有异域风情的。

二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追求名牌服饰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尽可能地消除中学生这种盲目追求名牌的意识,消除这种借名牌服饰来炫耀甚至攀比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

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穿衣服很随便,他们不重视独特,只在乎朴实、干净,但是在中学生中有较大一部分同学都热衷于名牌,在他们眼中穿名牌衣服是最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气质与地位,他们认为名牌的衣服就是现在无论是样式、质量、颜色等等一切衣服所具有的性质中最最好的衣服。

三 研究方法 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得出中学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础,端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四 研究过程

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分析当今社会上中学生穿着的流行趋势,学生畅谈自身的体会及认识 然后通过 问卷调查 采访 查阅资料 进行深一步研究

五研究调查结果:

消除中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服饰的心理 端正中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

并且让组员谈谈自己的设想、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体会

六问题拓展(或建议或收获与反思)

1.在校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活动方式有黑板报、手抄报、电子刊物、图片展、影像资料等。

2.主动帮助同学解除炫耀和盲目攀比的心理。3.组织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七 组员心得体会

李健龙:过分注重穿着打扮回影响我们的学习,一个人对穿着的经历投入过度会分散学习精力,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学习上!还会产生无谓的攀比心理,这是不自觉产生的!还有,在注重自己的穿着时,就会对别人的穿着关注,这样也会分散注意力!

易钟川:作为一个学生还是穿着朴素就好!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打扮!

周正:我欣赏中学生这样的穿着打扮: 自然,整齐,美观美观,大方,校服搭配的好就ok,协调,有阳光的感觉衣服穿着整齐斯文,大方,得体朴素,整齐不过分修饰.曹书源:我认为中学生应该这样打扮:简单整洁,不追求成人化的打扮 大方,得体 周雨新:在校园里的青少年,穿着打扮大部分充满朝气。展现出了青少年的活力。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体会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学习知识上最重要的。以知识的充实来武装大脑,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样你的美是从内到外的发散,那是永远也去不掉的美,真正的美。

熊露:适当的打扮一下自己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一个大方、洒脱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的表现。“美”人人都爱。作为青少年,我们不但要拥有外在美,心灵的美更为重要。在我们以后走向社会中,我们的心灵美会为我们创造许多的机遇。

张露丹:世上本无美丑之分”。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追求美的心情与权利,不能,也不应该受限于你的年龄、职业、或是性别。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潜意识里的一种渴望,和对自己的一种持续不断的关爱。

陈莹瑶:人总希望展现自我最美好的一面,并且有时是煞费苦心的。然而,造物弄人,上天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面容和身材,似乎在我们一出生,就有了美丑之分,而这也被所有爱美的人们视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把自己的不完美归罪于上天的不公平。

蔡洪熙:在这里,我要诚恳地说一句:“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我一直相信,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你的每一个缺陷的同时,一定给予你另一个优点。也许你没有矫人的容貌,但有高挑的身材,没有清秀的五官,但有细腻的肌肤等等。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并将它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所以说我们中学生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打扮。

八 提出问题

1.请问这次的活动对你们的穿着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也了解到了其实中学生穿名牌服饰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学会节约朴实。

2.请问这次活动能启示你们要从实际出发并能理性消费吗?

答:能。这次活动告诉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名牌和虚荣心而不理性消费,我们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尽量做到勤俭节约,崇尚朴实。

九 教师留言

该组同学准备充分,过程详细,课题研究的方案严谨。该课题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中学生服饰仪表》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高二(6)班

课题名称:《中学生服饰仪表》

指导老师:张小华

课题成员:罗婷 程嗣蒙 杨欢 张帆 程峰 徐可 李杰 连志显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还将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想把握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在未来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研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的工作,为迎接一新课该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我校作为南昌市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可贵的经验,为我们本学期实施“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生对校服的态度

当前在中国,或者说在俺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意穿校服,如果没有院校的规定,很少有人主动穿校服,单就校服本身来说,在价格,款式和舒适度上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公立院校的校服较民办学校的校服还有一段差距,学生们对校服的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在款式和色彩上,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能体现学生个性的校服。

学校在着装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在服饰上的攀比现象,但是,既然校方有所规定,也应该征求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调查问卷见附录)表明有45%的被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校服,有31%的被调查学生不喜欢校服,有24%的被调查学生无所谓,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在不断的发展,款式和色彩都在趋向多元化,由原来的一年四季都是同一套变化为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多套校服。

三、中学生眼中的名牌

现在的中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服饰,穿着的档次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学生买名牌服饰,如果是冲着质量去的话,那是情有可原的;另一方面中学生虽然并没有因此而盲目地追求时尚,还是比较理智的,而家长尚能较为理智为中学生选择合适的价位,但从调查的统计中警示人们对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不可轻视。中学生作为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消费群体,有自身的消费心理,同样拥有消费名牌的权利,但他们在名牌消费上却容易走入误区,以影响学习、造成攀比心理、给家庭增强负担等。

名牌产品的价格往往贵出一般产品,作为工薪层来说,面对这些价格惊人的产品一般是承受不起的,追求名牌,无疑加重了家长负担;同时,学生追求名牌,不仅使自己学习精力分散,而且还加重了攀比思想,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损失不就大了吗? “十五而志,三十而立”,我们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转折时期,与其追求一时时髦,何不珍惜青春,立大志,树理想,严格要求,努力学习,攀登知识高峰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该抛开攀比之念,在人生黄金时代塑造一个朴实无华的自我,一个真正靓丽的自我。

四、中学生服饰搭配的原则

1、舒适

不论你如何搭配,舒适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干净、整洁

干净是指衣物上没有污渍、异味、掉色等问题。整洁是指衣物整齐、大方、得体、无破坏整体美感的褶皱等。着装干净整洁可以让人有“纯净、美好、信任、安全、舒适”等审美享受。

3、合身

穿戴者必须对自己身体的号型有一定的了解;对“各服饰的尺码”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服饰的尺码换算”有一定了解;对颜色的过度、代表意义和颜色搭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4、协调

服饰搭配要协调,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服饰协调美主要表现在:色彩要协调,场合和风俗的不同,衣服颜色的选择有所不同;上下装的颜色也要协调,他们可以是互补色、同类色、临近色;风格要协调,服装在功能和款式上要具有统一性。如西装和皮鞋,运动装和运动鞋;举止要协调,美是一种心理活动,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审美对象表达的信息产生联想,从而有了“外形美”、“协调美”、“心灵美”、“境界美”等方面。

五、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服饰搭配习惯

对中学生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中学生应严格按时令着装,春夏秋冬四季都应该明显的区别,如,夏季着装应体现凉快为基本,以不太露为原则;冬季着装以保暖为原则;春秋虽然可以相对随便一些,但也要体现中学生活泼、向上的风格。

2、中学生不可追求奇装异服,穿便装也不可太随便,一般要遵照以下几方面要求:⑴女生不能穿超短裙或太露的衣服,上衣不能过短,领口不能过低,不准穿紧身衣裤;⑵男生不能穿短裤、背心上学。⑶男女生穿衣都要遵循朴素大方、实用美观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中学生的精神与风采。

3、中学生要根据参与不同活动,选择不同样式或风格的服装,如出席吊唁或追悼仪式,要穿黑衣服或穿白衣服,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如参加升旗仪式,全体同学都应该统一穿校服;如参加早操或上体育课时,要穿运动服。当然,校服可以说是中性服装,无论什么活动穿校服都是合适的,所以学校鼓励同学们都穿校服。

4、学生着装的要求应遵循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生穿戴要整洁、朴素、大方,不佩戴首饰、不穿高跟鞋。

5、服装应平整洁净,扣子齐全,不能有开线的地方,内外衣都应勤洗勤换,例衣领袖口要保持清洁状态,下摆扎在裤内,内衣、内裤不能露出。此外,对鞋袜要像对衣服一样重视,不能身上漂亮而鞋袜污脏。穿衣基本配套合适,从色彩、款式、材料上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尺寸大小符合自己的体形特征。

六、我们的体会

这次调查顺利的完成了,虽然有些累,但更多的是快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学生对名牌服饰的情况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交际水平,也让我们学会了调查、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有很大的收获,不仅了解了现在中学生与名牌服饰的关系,还丰富了我们的课间生活,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要告戒广大青少年,穿名牌的时尚应适可而止,不要单单为了时尚攀比,而沉迷于名牌服饰,不要单单为了风度,就乱花父母的血汗之钱。同时在这里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加以指导。

下载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3 《中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尤溪五中 林圣斌执笔 前 言 林圣斌于2013年9月申报小课题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帮助,得到了课题组全体教师的支持......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历史课题组 2014年9月28日 课题名称: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 自历史组申报的《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