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订好五年计划
人生订好五年计划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芸芸众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人,稀里糊涂,终其一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无目标,也无追求,吃喝拉撒睡之间,走到尽头。
第二种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会儿雄心万丈,一会儿随波逐流,几经起落,最后,自认平庸,仰天长叹:“此生运气太差,如果有下辈子,定当如何如何。”
第三种人,除去少不更事和老糊涂两个阶段,在人生旅程的关键时段,始终头脑清醒,目标明确,行动有力。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他们的人生最有价值,也最有收获。
第一种人,我们忽略不计,因为他不想有所成就,谁也不能强迫他做什么,他也没有改变生命历程的欲望。我们讨论的议题是,第二种人如何进步为第三种人,即帮助那些想成功的人,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生中真正有效的时间不多,干事业的黄金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为25~55岁。25岁前是受教育和准备时间;55岁后基本上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人生的根本问题可以界定为:如何利用有效的30年时间,获取人生的最大收益。
资源(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经不起挥霍,需要科学规划。小到一家公司,大至一个国家,都有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我们一辈子的有效时间大致可以看成30年,就是说,可以制定6个五年计划。一般而言,人生轨道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般要解决定位问题。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特长?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个行业适合我?我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发展?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和社会,尽快地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要在行业中站住脚,获得一个初始位置,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有一个安定的心态,逐渐积累各种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人脉关系等。
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成为单位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获得较高的位置,有一定实力,可以调动很多资源,找到做事业的感觉。并且淘到第一桶金,房子、车子问题应该全部解决,有成功人士的感觉,并获得社会认可。
到了40岁,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时候,要上的台阶是从小康到富裕,必须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在单位中,要进入决策层,在行业中,要有影响力,正是纵横捭阖、呼风唤雨之时。
第五个五年计划中,发展与守成并重,因人而异,有的人高歌猛进,有的人求稳持重。这个阶段基本是把持大政方针,放手让年轻人打拼。
五十而知天命。第六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一般说来,个人的创造力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以现代社会的节奏,多半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当然,也有老当益壮之士,不在此列。
这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对号入座,而且再做细分,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将目标化整为零,如此这般,才能对得起数十年的大好时光。
尽人力,听天命,有时候成败很难说清。关键是,不能稀里糊涂地过这一辈子,只要头脑清醒,全身心地投入,无论成败,此生无憾。社会规则3则
则1:跟人决定前途
民初名妓小凤仙,要是找个民工,扫黄就被扫走了;
她找蔡锷,就流芳千古; 要是跟孙中山,那就是**。
所以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跟谁干。
准则2:时间决定性质
赵四小姐16岁去大帅府,去1年,是奸情; 去3年,是偷情;
一去30年,那就是千古爱情。
很多事情不是不做,而是要看做多久。
准则3:关键岗位要有自己人
男子去提亲,女方家长:请自我介绍。A说:我有1000万;B说:我有一栋豪宅,价值2000万;家长很满意。就问C,你家有什么?C答: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孩子在你女儿肚子里。AB无语,走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核心竞争力不是钱和房子,是在关键的岗位上,要有自己的人。提前祝春节快乐
第二篇:人生订好的五年计划
人生订好的五年计划
我们一辈子的有效时间大致可看为30年,就是,可以制定6个五年计划。一般而言,人生轨道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般要解决定位问题。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特长?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个行业适合我?我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发展?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和社会,尽快地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要在行业中站住脚,获得一个初始的位置,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有一个安定的心态,逐渐积累各种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人脉关心等。
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成为单位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获得较高的位置,有一定的实力,可以调动很多资源,找到做事业的感觉。并且淘到第一捅金,房子、车子问题应该全部解决,有成功人士的感觉,并获得社会认可。
到了40岁,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时候,要上的台阶是从小康到富裕,必须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在单位中要进入决策层,在行业中要有影响力,正式呼风唤雨之时。
第五个五年计划中,发展与守成并重,因人而异,有的人高歌猛进,有的人求稳持重。这个阶段基本是把持大政方针,放手让年轻人打拼。
五十而知天命。第六个五年计划来临之际,一般说来,个人的创造力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以现代社会的节奏,多半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当然,也有老当益壮之士,不在此列。
这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对号入座,而且再做细分,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将目标化整为零,将时间化零为整,如此这般,才能对得起数十年的打好时光。
尽人力,听天命,有时候成败很难说清。关键是,不能糊里糊涂地过这一辈子,只要头脑清醒,全身心地投入,无论成败,此生无憾。
第三篇:人生的六个五年计划
人生的六个五年计划
人一辈子的有效时间大致可以看为30年的光阴,也就是说可以制定六个五年计划,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一生,清醒地给自己制定出合理的长、中、短期的计划和目标,然后按既定方针,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数十年的旅程步步走过,芸芸众生在此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糊里糊涂型,终其一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无目标,也无追求,吃喝拉撒睡之间,就走到了尽头;第二种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会儿雄心万丈,一会儿又随波逐流,几经起落,终致自认平庸,仰天长叹:此生运气太差;还有一种人,在人生旅程的关键时段,始终头脑清醒,目标明确,行动有力。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第三种人的人生最有价值和收获。我们用“T”来代表时间,用“S”来代表事业,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
坐标系中的三条曲线A、B、C分别是上述三种人的人生示意。A线在一个较低的点上水平向后移动,没有向上的突破;B线比A线略强,但高度有限,且起伏不定;只有C线平稳向上,一段时间上一个高度,取得较大的成就。
在坐标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不论你做什么,时间不会停止脚步,它会按固定的速度把你拉向终点。也就是说,不管你的OS值是进步还是退后,OT值都是在一直前进,直到戛然而止。
第一种人我们忽略不谈,我们讨论的议题是第二种人如何进步为第三种人,即帮助那些想成功的人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剔除少不更事和老糊涂的无效时间,我们一生中的真正有效时间并不多,做事业的黄金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为25~55岁的这30年间。人生的根本问题就可界定为如何利用这有效的30年时间而获取人生的最大收益。
资源(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经不起挥霍和浪费,对任何资源最有效配置和利用的前提是科学的规划。小到一家公司,大至一个国家,都会有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和每个的计划,年初的计划会议和年终的总结会议大家都司空见惯。但很少有人会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一生,清醒地给自己制定出合理的长、中、短期的计划和目标,然后按既定方针,一步步地实现目标。如上所述,我们一辈子的有效时间大致可以看作30年的光阴,也就是说可以制定六个五年计划。每个人有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但一般而言,人生的轨道还是有以下的规律性东西: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般要解决自己的定位问题。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和特长?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个行业适合我?我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发展?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和社会,从而尽快地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要在所选的行业中站住脚,获得一个初始的位置,并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有一个安定的心态,并逐渐积累各种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人脉关系等。第三个五年计划,则就要成为单位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获得较高的位置,有一定实力,可以调动运转很多资源,找到做事业的感觉,淘到第一桶金,房子、车子问题应全部解决,有成功人士的自我感觉并获得认可。
到了40岁以后,就要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了。这个时候要上的台阶是从小康到富裕,必须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在单位中要进入决策层,在行业中要有影响力,正是纵横捭阖、呼风唤雨之时。
第五个五年计划,可能会发展与守成并重,因人而异,有的人还高歌猛进,有的人则求
稳持重。这个阶段基本是把持大政方针,放手让年轻人打拼了。
五十而知天命。第六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一般说来,各位的创造力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了,以现代社会的节奏,多半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
以上所说是一些笼统的规律性的东西,具体到各位身上,自然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且,再做细分,则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要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将目标化整为零,将时间化零为整,如此这般,才能对得起这数十年的大好时光。
尽人力,听天命,有的时候成败很难说清。可关键是,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过这一辈子,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全身心地投入了,那么无论成败,此生无憾。
第四篇:五年计划
“十一五”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是从2006~2010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建议》共分十个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建议》提出,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O一O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的出炉:
金秋的北京天朗气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8日在这里举行。全会研究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举国关注。这次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立足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部新近问世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书》,体现了中国公众对“十一五”规划的热烈
关注。412万中国公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一个个真知灼见,相继被吸纳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之中。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据此,《意见》提出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
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
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议着手编制的。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并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再次酝酿编制“六五,计划。之后,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就“六五”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1982年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了“六五”计划草案,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同时作出了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个计划面奋斗的专门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是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未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个《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提交1985年9月的党代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根据《建议》,对计划安排又反复研究、平衡、测算,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就制订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是第一次。
“七五”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方针:(1)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2)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间的综合平衡。(3)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效益和速度、质量和数量的关系。(4)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5)坚持恰当地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6)坚持把建设重点转移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7)坚持把发展科学、教育
事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智力开发。(8)坚持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把国内经济建设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结合起来。(9)坚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0)坚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1)坚持在各项事业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
“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开展,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2、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3、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计划规定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到199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粮食42500-45000万吨,棉花425万吨,发电量5500亿度,原煤l0亿吨,原油1.5亿吨,钢5500-5800万吨,全社会各种货运量94亿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2960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500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760亿元,其他投资l200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6000亿元。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五年内培养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八五”时期中国的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稳步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煤炭、水泥、棉布、电视机、粮食、棉花、肉类。居世界第二位的是钢和化学纤维。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
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分别是: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第五篇:五年计划
知道想要什么,清楚正在干什么
—— 郑州大学化学系
转眼间大学四年时光已接近尾声,不过还能很清楚地记得刚进入大学时的一点一滴,还清楚地记得报到时的场景,记得第一次年级会地点是在化学系实验教学中心前面,记得军训,记得那时候王老师让我们写《大学四年规划》等等,说到这里,真的要感谢王老师,感谢王老师在我们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将来是要继续深造的,并且让我们写下了《大学四年规划》,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在规划中写到“考研是必须的,如果有可能还会继续读博”,这些让我们在心中不自觉的就有一个“我要考研”的目标。因为目标明确,所以这四年过的比较充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速度可以慢,但方向不能错!四年过去了,王老师又提醒我们下一个五年规划,我感觉这个很重要,只有写出来心中才能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方向感,有目标感!
下面我就来畅想一下我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吧!首先很荣幸能够被中科院化学所录取,这也从大方向上确定了我的努力方向。既然选择了继续深造,那么将来很有可能就是搞科研,所以读研期间就有更多的知识需要补充。大家都明白,导师只能从大方向上给你一些指导,然而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要靠自己,一定得培养自学能力。在专业知识的获取方面一定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入,更加迅速。认真对待实验工作,严谨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科研精神。除此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会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不成功,成功只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读研期间的实验工作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沉浸其中,那也有可能是别有一番滋味的),这就需要我们能耐得住寂寞,能坚持下去。还有,就像人们常说的“三十岁以前你找病,三十岁以后病找你”,天天的实验工作对身体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我会制定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坚持锻炼身体。
在坚持严谨对待实验的同时,也不会停止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的学习不仅要体现在读外文文献上,还要练习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因为如果将来有机会,并且条件允许的话要到国外去深造一下,毕竟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国外要比国内更前端一些。暂时只想到这么多的计划吧,将来可能还会有更详细的规划,总之,在大学四年里培养的良好习惯肯定不会丢,一些坏的毛病会慢慢改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正在干什么,脚步可以慢,但是方向不能错!”这句话适合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会时刻记住这句话,让它陪伴我的一生,时刻警醒我,时刻鞭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