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登鹳雀楼》有感
读《登鹳雀楼》有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千古名诗,脍炙人口,又富于哲理。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受益一生的灵丹妙药,它时时提醒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无止境,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是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前两句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个字中,让我们读后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欲穷”“更上”两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也让我从一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人,成为了一名谦虚好学、奋发上进的好学生,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背熟,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就洋洋自得起来。心想:瞧我多厉害,背得那么熟练,我开始渐渐疏远课文。但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正好出现了这课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我顿时傻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拍打自己的脑袋,都于事无补。下午老师开始报分数,我屏住呼吸,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严厉的声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你忘了吗?”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要是我不骄傲,努力复习,我怎么会一落千丈呢?
从此以后,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骄傲,开始在学校里用功读书,只要稍有懈怠,我就会看看这首诗,然后便会充满力量,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因为这首诗的原因,我已经从一个人见人烦的学生,变成了谁见谁都喜欢的小学生呢!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诗一样,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尽收眼底,就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如果你想有丰富的知识,想被别人瞧得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一,引
1、看图,介绍鹳雀楼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观察观察屏幕的图片,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生:一轮红红的太阳。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生:鹳——雀——楼;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2、介绍作者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知道诗的作者是—— 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登——鹳雀楼。
3、板书课题。
4、出示目标
5、读目标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提示
2、检查自学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3、谁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学生字?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4、幻灯片讲解登、鹳、依三个字
5、砸金蛋、读词语
6、字词学会的真快!古诗会读吗?
(小手如林,老师指名三个小朋友读,字音读得很准确,但是节奏和感情把握不到位。)
7、合作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真棒,愿意跟王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王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生跃跃欲试,师生一起读课题:登——鹳雀楼)师:白日——依——山——尽,生:黄河——入——海——流。师:欲穷——千里——目,生:更上——一层——楼。(观众鼓掌)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大声):想!师:白日——依——山——尽,(较之上一次,间隔更长,声断气连,节奏明显夸张)
生:黄河——入——海——流。(学生模仿老师节奏,开始摇头晃脑)师:欲穷——千里——目,生:更上——一层——楼。
8、师:很好玩吧。我们再换个方式玩玩?(生热烈响应。)
师: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师:(低声)白日——依——山——尽,生:(高声)黄河——入——海——流。师:(低声)欲穷——千里——目,生:(高声)更上——一层——楼。(此次合作,古诗的意境皆出。)
9、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啊,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男女声模仿师生合作的方式朗读一遍,很有韵味。)师:就像这样,大家一起来一遍吧。(学生集体朗读一次)
师:孩子们,我记得你们美文诵读的时候啊,总是领诵有合诵,咱们要不要来分角色朗诵一次呢?
10、(师指名两个学生担任领诵,在黑板上的古诗上写出领诵者的名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首古诗短了点,听起来不过瘾就结束了,老师把它加长点。师:明白怎样合作吗? 生:明白。
(学生再次合作,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角色参与的不一样,朗读的感情层层加浓,使整个朗诵充满了震撼。)
自学提示
师:现在你们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景物,用诗歌中的词语在旁边写一写。(学生观察图画,写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找一个孩子到黑板上写)
师:你们都写了哪些词语呢?读出来吧,看谁写得多。生1:黄河 白日 山 生2:海流 山 白日
师:孩子,海流是什么词语呢?我们一般说海洋或者河流,这里的海流是指向大海流去呢。(笑)
板演的孩子讲解写的内容。问什么这样写。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再做个小游戏吧。猜一猜。
师:好厉害的小孩子啊。哪个愿意来当老师,让大家猜猜诗句。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啊,想说哪句就说哪句。
生
1、我说三句,你们猜。第一句:滚滚黄河向着大海奔腾而去。生:黄河入海流。
生1:第二句:要想拥有千里眼,就往上爬吧。(众笑)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2:我也说三句。夕阳靠着山边慢慢下沉 生:白日依山尽。
生2:学习有进步了,就好比—— 生:更上一层楼。
三、指导书写。
师:今天我是领教了二(2)班小朋友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让我心服口服。会背了也明白意思了,能不能默写下来呢?要想写正确啊,先要做做准备。请大家观察生字。
(学生认真观察登”和“依”字。)
师:请仔细观察两个字的笔顺,伸出小手在桌面上书空书空。
描红两个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写准确。(学生描红,老师巡视。)学生开始写。生生互评
五、课时目标检测
六、拓展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作业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随机采访学生)
2、轻松一下,唱唱古诗吧。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第三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姓名:靳燕霞
第四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五篇: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s版第二册
25、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会认字导课。
1、板书“登”
2、师: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这个字,发音上需要注意什么?请大家一起来读两次。
3、谁能试着用“登”组词。
4、大家组得真好,这个字就表示从低处到高处。大家能试着用手做出“登”的动作来吗?(师跟生比划,用手向上)
5、师:边做动作边和我说“登高”“登山”
6、师:今天,就让我们去登鹳雀楼吧。(师补齐“鹳雀楼”)跟师读题目。
7、师:(指读“楼”)看看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8、师:大家真会观察,古代的楼大多是木质结构,所以“楼”字用“木”做部首。大同著名的应县木塔就是我国保存最久的纯木质楼之一。
二、知诗文。
1、师:那我们今天要登的鹳雀楼是什么样子的呢?想看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欣赏一下鹳雀楼。
2、课件播放鹳雀楼图片配乐。
3、师讲解:夕阳光芒映照下的这个剪影就是鹳雀楼,它在山西省的永济县。每当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就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就得了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这座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4、师: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了这座楼,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大家想读读吗?(课件出示诗文)
5、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6、谁愿意站以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师评:初读这首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真令人佩服。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
三、读诗韵。
1、师:古诗要想读好,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老师来做个示范,听听我是怎么读第一句的?(白日/依山/尽)
2、师:你听得真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着屏幕读一次第一句。(课件:白日/依山/尽,)
3、大家能自己试着读一读后三句,标出后三句的节奏符号吗?(生自由练读加符号。)你们是怎么加的?谁来读出来?(生读)
4、师:你标得真准确,读得也清楚。老师在屏幕上也加出来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完整的诗。(师评:嗯,诗的节奏出来了。读得真有诗味。)请大家看着屏幕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悟诗情。
(一)分析前两句诗文。
1、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好像也和诗人王之涣一样来到了鹳雀楼上,站在鹳雀楼上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呢?(课件出示:鹳雀楼图。)
2、师: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读读诗,从诗句中找找答案。(白日,山,黄河。)
3、师:你是从那句诗中找出来的?(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这两句,并提示,“看到的景物”)
4、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白日,山,黄河变红。)
5、师:学诗光读诗还不够,还要边读边想象。董老师现在来读读这个句子,大家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带手势读两遍“白日依山尽。”)
6、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师:说得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没有了,就是诗中哪个字告诉我们的啊?(生:尽)
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太阳落山了,没有了的意思。注意这个字是前鼻音,齐读两次。
B、师:谁再说说读第一句诗,你还看到了什么?(生: 靠着山落下去的。)师:你真会看风景,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C、师:现在我们把诗句表现的情景再黑板上表示出来。(师板画:连绵起伏的山)师:这是山西地区晋中南连绵不断的山。老师这儿还有一轮白日,谁上来贴一贴。它应该贴在哪儿呢?(一生贴)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你能抓住诗中的字来领会意思,真会读诗。(师板书“依”)师:“依”就是靠的意思,跟老师读“依”,读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依”是形声字。师:你真会发现。)
D、师:大家想想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是慢慢的)师:它为什么落得这么慢,它还想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它还想看美丽的风景……)E、师:你能通过读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表达出来吗?(个别生读,女生读,一起读。师评: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啊!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
7、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黄河。师板画黄河)谁来读读这一句。(生读)师:水流得慢了,大家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气势恢宏吧,想看看吗?
8、课件出示黄河图片配惊涛骇浪声。师解说: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如骏马般奔腾再中华土地上,流经九个省。因流经黄土丘陵区,携带大量泥沙,河水变黄而得名。流经我们山西省时,河谷骤然变窄,水流变急,气势宏伟壮观。让我们一起听听那滔天的海浪声。
9、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课件出“黄河入海流。”)(生读,师评:多有力啊!水流得多急啊!多么汹涌澎湃啊!)
10、听了大家的读,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汹涌澎湃啊!你们想对黄河说什么呢?(课件出“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_______.”)
(二)课中操。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吧。听说最近大家刚学了一首歌唱祖国国旗的歌,让我们唱出那份自豪吧。(生表演唱)
(三)分析后两句诗文。
1、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像是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啊。于是,我更不想走了,我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想看更多、更美、更远的景色,可是还是看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能想个好办法吗?(生:再上一层楼。)
2、师:你真聪明,和诗人想的一样。(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更”注音。红字标:想到的。)
3、师:原来想让自己眼睛看得远,那就只有再上一层楼。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读)师:恭喜你,已经登上去了。你也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一层,第三层。你也登上去了,祝贺你。
4、师:还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鹳雀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我们一起登一登。(生齐读。)
5、师:哦,都登上去了。(课件出图。)现在我来采访一下,你们登得那么高,都看到了哪些新的景色啊!(生:远处的山……)
6、师:你们怎么看到这么远,这么多的美景呢?(生说。)
7、师:这真是站得高,望得远啊!(板书:站得高,望得远。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字“”站得高,望得远。)
8、师:“站得高,望得远。”这也是诗人写下这千古名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看得更多、更远、更美的景色就得更上一层楼。那如果想再学习上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我们要怎么做呢?(生说)
9、师:师啊,只要能按大家说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我们也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了。
五、熟读成诵。
1、师:老师这里有一位专业播音员的朗读,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课件播放动画。)
2、师:让我们也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课件播图,配乐)
3、现在能看图试着背下来吗?(生背)
六、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真好,最后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下课。(课件:祝同学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