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家庭教育家长十大困惑
调查:当前家庭教育家长十大困惑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父母家教需求,为父母科学育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省妇联、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在天涯社区、网易、奥一网、大洋网、广东女性E家园、广东省妇联家教通等各大网站,联合发布当前家庭教育家长十大困惑调查问卷,向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困惑调查。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把“扶持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纳入我省十项民生实事中,由省妇联牵头组织开展家教知识进社区(乡村),家教知识进家门,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传播尊重友爱儿童的新儿童观、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呵护关爱少年儿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省政府十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民生项目”,更好地服务广大家长,省妇联、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将通过网上调查,梳理出家庭教育家长十大困惑,邀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为广大家庭父母解疑释惑,传授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
●困惑一:【是无条件的爱,还是为爱附加条件?】
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他漂亮,也不是因为他可爱,仅仅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正因为如此,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当看到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爱,甚至无休止地索取爱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无条件的爱 ”与“无条件的溺爱 ”的分界在哪里?我们不禁常为爱附加条件:“你乖我才爱你!”、“你考了100分我才爱你!”„„
●困惑二:【怎样预防孩子染上网瘾?】
网瘾的后果令人害怕。但现在的社会不懂电脑等于文盲。究竟怎样才能两全其美,既让孩子掌握电脑知识,又能抵御虚拟世界的诱惑?孩子多大接触电脑比较好?
困惑三:诚实的孩子会不会吃亏?
圣人说“诚实是一切人性美德的基础”,我也要求孩子要诚实,孩子如果对我撒谎,我会很愤怒。但我也担心,诚实的孩子会不会吃亏?现实当中,撒个小谎便得好处咱也没少见过,诚实吃亏咱也见不少,我该坚持教导孩子诚实吗?我自己都做不到诚实,我怎样教孩子诚实呢?
●困惑四:该不该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
我也知道比较不好,但是忍不住,不比较孩子能自觉追求上进吗?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总要激励他不甘落后,不比较怎么激励?其实,我们逃避不了比较:考试就有比较;孩子也跟同学比较谁的球鞋是名牌、谁家的汽车最高档、谁爸爸的官最大„„虽然我拿他与别人比,他很不高兴。比较确很伤人的自尊,但除了比较,我怎样激励他?难道由着他沉沦?
●困惑五: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还是督促孩子按时休息?
现在的孩子真是“压力山大”,功课到晚上十一、二点还没完成,再熬下去,休息肯定不够。如果让孩子放下作业,既怕孩子回校挨老师批评,又怕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我也心疼孩子压力大,但我敢减负吗?我减别人不减,自己的孩子岂不吃亏?虽然担心过度学习会影响孩子的身体,但不抓紧学习又会影响前程,真纠结啊。
●困惑六:该不该让祖辈带孩子?
隔代教育一直颇受争议,我是想自己带孩子,但工作确实忙,根本没时间与孩子沟通游戏。就算知道祖辈带孩子有问题,我也不好出声,免得得罪老的、苦了小的。这孩子与事业不可兼得,也只好将就吧。一些问题等他大一点再来纠正,但是,到时候纠得过来吗?我很担心。
●困惑七:什么才是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
如今教育孩子,古今理论各持一词,中外观点互不相让。美国出了个“虎妈”,其实就是中国式典型妈妈。这样的妈妈放在美国,世人称奇,放在中国,熟视无睹。试问,中国妈妈,谁没“虎妈”的影子?我不想当“虎妈”,可是我没办法。孩子发展路子已经定在那里了,名园—名校—好工作—好生活。在好生活之前,哪一步少得了考试?哪一段不看成绩?说是素质教育,弹钢琴也是要过级的,哪一级不需要勤学苦练?电视里,欧美儿童成天玩,身体棒棒,笑容满面,我心里很苦涩。让自家的孩子脱离中国式儿童发展模式?我有胆量试一试吗?我输得起吗?
●困惑八:孩子为何与我们对着干?
孩子小时候你讲十句他才动一下;大了以后你讲一句他顶你十句;再大一点你问十句他不答一句„„孩子到底怎么啦?我们该如何跟孩子沟通?现在的孩子懂得比大人还多,特别是在新科技、新产品上。我既为孩子的长大高兴,又为自己的“失势”担心。孩子会不会瞧不起我?我的话还管用吗?我还凭什么来管教他?我已经发现,对孩子的教育,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了。我该怎么办呢?
●困惑九:我怎么越来越像我父母?
最近流行一个观点——“父母皆祸害”。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深受父母祸害的“受害者”,所以我要求自己,决不像我父母那样对待我的孩子。但是,我发现,我父母的话会不知不觉从我嘴里说出来。天呐,我从受害者又变成祸害者了。我真伤心啊,我妈也说,你还不是和我一样,教子就这老三套!都什么时代了,过去的教育方法肯定不适合现在,但我为什么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呢?
●困惑十:如何向孩子表达更多的爱?
现在生活日渐富裕了,我们有条件给孩子更多的“爱”。我们平时忙,没时间陪他,所以,孩子要什么我们就买什么给他。但孩子不懂事,不领情,对于礼物,小时候还看看,读小学后,连看都不看了。对我不说冷若冰霜吧,也是不冷不热。这些礼物都表达了我们的爱,难道还不够吗?如何向孩子表达更多的爱??
●困惑十一:家庭教育到底要教育什么?
全国妇联作过调查,98%的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我们确实也尽到了为人父母的本份:我们供养他好吃好穿的,满足他玩乐的,为他选了好的学校,也努力督促他好好学习、完成作业。教育不是学校的事吗?与家长有关系吗?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育什么呢?家长学校通知我们去学习,我哪有时间啊?我已经读完十几年书了,还不够吗?我学这些个婆婆妈妈的学问有必要吗?这不是学校把教育责任推给家长吗?
●困惑十二:人生大事,该不该让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要中考了,我们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即使花钱择校,我们也愿意让他去重点高中“借读”。但是,孩子却告诉我们,如果理想的重点高中不上线,他就在职高中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就读,因为他认为优秀“蓝领”也挺棒。这可是影响一生的抉择,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吗?求学是人生大事,该不该还让孩子做主呢?
●困惑十三:怎样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早教、名园名校、琴棋书画一个也不能少,不光孩子累,陪太子读书也是一件苦差事。现在都只要一个小孩,谁也输不起啊,一招输,全盘输。早教要趁早,营养要最好,若要成富贵,不能输起跑。对孩子的教育倾尽全力,还是怕孩子竞争不过人家,但孩子往往不领情,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怎样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困惑十四: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将来就没有希望。为了孩子爱学习,好话说尽、家教请遍、重金择校,但孩子对学习总是无精打采,成绩总是榜上无名,家长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呢?
●困惑十五:夫妻之间教养孩子的方法不一致怎么办?
夫妻俩学历都很高,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教育理念和方法各持己见。书上也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夫妻要保持一致,但看到爱人在“毒害”孩子,就忍不住要出手干涉,夫妻俩为教育孩子没少吵架,甚至还闹过离婚。有没有办法化解这个矛盾呢?
●困惑十六:要避免孩子受各种伤害,除了担心家长还能怎样做?
现在社会上伤害孩子的因素很多,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拐卖欺骗、黑色网吧、校园暴力等等,让家长对孩子安全提心吊胆。我们也要工作,不可能老盯着孩子,学校也不管校外的事。但除了担心和焦虑,我们还能怎样?
●困惑十七:该不该让孩子交异性朋友?
现代社会离不开人际交往,特别到青春期以后,异性交往总带有一丝青涩味。我们并不反对异性交往,但对“早恋”却小心提防。不仅怕早恋影响了学习,更怕早恋酿成苦果。孩子的秘密我们想窥探,孩子的行踪我们想掌控。但孩子却很讨厌这些,把他逼急了,麻烦可大了。做父母的真为难啊。
●困惑十八:我看到孩子不吃饭就发愁
现在物质丰富了,孩子吃饭却成了问题。正常吃饭磨磨蹭蹭,吃饭就像受刑。不该吃的却兴高采烈,不准吃还偷着自己买来吃。有人建议孩子吃不下,就不要硬逼他吃。但不吃营养够吗?好歹逼他吃点,还不至于缺乏营养。这吃饭怎么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困惑十九:怎样赏识孩子才会进步?
我们参加家庭教育专家讲座,“赏识”是经常被专家提到的育儿原则。但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的“赏识”有点不屑。常常觉得自己的赞赏只能带来一时的快乐,对孩子的进步促进不大。难道赏识失效了吗?
●困惑二十: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吗?
孩子似乎有点不良行为,如:偷同学的文具、撒谎、打架、逃学等等。他们是坏孩子吗?怎样转化他们呢?说教已经没用了,打骂也用过了,孩子没有效果。我们怎样教?
第二篇:家庭教育困惑与成功经验
时间:10:00—10:30
地点:搜狐网络大厦·大演播室
嘉宾: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
搜狐教育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做客今天的搜狐教育会客厅。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中小学马拉松《搜狐教育会客厅》访谈接力赛,非常高兴关注今天上午的节目。今天中小学马拉松《搜狐教育会客厅》访谈接力赛请到的第一场嘉宾是新东方执行总裁陈向东先生、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
教育中心主任 施钢先生。
首先请两位为我们贴上今天第一场访谈的关键词。感谢两位嘉宾,两位嘉宾已经把今天家庭教育关键词贴上去,第一场关键词就是家庭教育。很多80后独生子女已经升级成了家长,他们所面临的孩子更是新新人类,如何避免火星撞地球的惨剧在家庭教育当中发生。今天请两位嘉宾为我们做详细解读。陈先生您
接触孩子和家长当中有没有反映,具体哪个年龄段孩子最难管,是青春期还是幼儿园小朋友?
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我接触家长当中一类反映七岁到八岁小孩是最难管的,我们都知道从幼儿园,到了小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适应过程,觉得很新鲜,很好奇,但是他可能过了一年之后,可能我们目前的评价机制,就会对学生贴标签,家长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叛逆反映。第二点跟孩子青春期到来相关,一般初一初二,十四五岁男孩出叛逆问题比较多,与我们孩子阶段性相关,中小学毕业到了初中,到了初一之后,一般记忆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差异是不大的。但是到了初
二、初三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评价能力就开始产生差异。如果这个过程当中,男孩和
女孩相关教育跟不上的话,这里可能出现相应的叛逆。这一方面施教授有更多权威的解读。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直接从难管角度来讲,我同意刚才陈老师分析,但是从发展角度上来讲,其实人生发展第一个关键期在三岁左右。因为太小,可能家长提不起来难不难管,一吼就害怕了,但是这个时候很难相处。因为三岁左右儿童在自我人格慢慢开始独立与外界区别的时候,很多当爸爸妈妈有感觉到,这时候的孩子,尤其男孩有强烈的攻击倾向,是行为上过化的东西,需要通过撕纸拆东西区别他的存在,这是孩子人格发展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相处好坏直接取决于到了七八岁进入学龄过程中有无同伴的关系,女孩子11岁左右是不是跟很多大人有逆反和对抗起到关键作用。最关键三岁左右
是很重要的时期。
搜狐教育主持人:不知道那句俗语对不对,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有一点意思,人格开始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搜狐教育主持人:年轻爸妈在孩子三岁左右特别关注孩子行为能力,还有日常的表现。不管三岁,七八岁,还是青春期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现在家长根据时代发展会遇到一些更新的内容,比如说孩子很早的跟小大人似的,因为看的动画片,接触到的网络,接触到大人的世界非常多,而且还有像网络游戏,网瘾,现在父母和孩子沟通上,哪些话题会是禁区呢?
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我在做家长方面,我觉得我不是特别成功的。我的女儿是八岁,然后有一天就说:“爸爸,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帮买本书”。我说什么书,“《笑猫日记》,我不知道那本书存在,那天特别盲目,答应她了,但是没有买到,孩子说爸爸承诺我买的书,你没有买到吧?当时我楞住了,不好意思,爸爸工作太忙了,检讨自己,一定要原谅自己。女儿说你知道《笑猫日记》有多少本吗?又问住我了,我们中间容易犯一个错误。我们都在说一个家长,或者一个大人在忙碌,在忙碌自己的事业,在赚取自己的财富,在赢得自己的社会名声,好象自己在成长了,恰恰忽略了个人成长家庭成长,特别是和孩
子成长之间关联性。
如果一味为了自己所谓的成长发展而成长,而忽略了你的孩子那一半成长发展的时候,可能就会出很多的问题。你刚才问那家长与孩子在对话当中有什么样的禁区的时候?我的理解大概有几个。比方说孩子他最害怕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笨。第二个最害怕家长说你怎么总是不听话,或者你怎么总是给我惹事啊。能
不能人我省一下心,能不能把自己的事管好,你看人家的孩子。
我想在中国接触七八岁,八九岁这种孩子当中接触这种语言最多的,发现这种冲突对抗比较多的。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环境的一种变化,我们现在的男孩、女孩特别是女孩子的青春期都有提前的趋势,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发现面对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会有他很多的秘密。比如他可能会有一些不良的爱好,或者打游戏,或者谈男朋友,女朋友,或者做一个什么恶作剧等等,这时
候他是不愿意让家长知道的。
家长如果能够与孩子无保留的沟通,那是多大成就。而恰恰家长太忙了疏忽孩子沟通交流,突然一天发现孩子出了问题,说你怎么能够交男朋友,或者怎么能够打游戏呢?有没有你的前途,还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等等,马上就产生对抗和冲突。我见过大量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现象,“问题孩子他和他父母之间是冲突的,是冷漠的表情,是对抗的心态。如果孩子是“问题孩子”的话,我突然想
家长是不是“问题父母”。
搜狐教育主持人:家长忙着自己的成长,把孩子成长忽略了,双方成长不同步,不兼容的。这样也就造成了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只能简单粗暴的指责。想请问施老师,家长怎么样做到和孩子共同成长,有没有好的方法。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关于禁区的问题,陈老师讲了很多观点,包括主持人的提问,明显带有教育当中所说成人化的东西。从理论上讲大人和小孩之间没有禁区,所有禁区都是成人化标准设定了一个界限,决定此时不该问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句话同我于早年很关注于女中学生早恋的时
候,我们国家很著名的冰心老师女儿吴清给我们说过早就不恋,恋就不早,其实是一个意思。
我们认为是禁区它就是禁区。谈论禁区有一个切忌误区,以大人之心度小孩之腹。所有孩子问到最尴尬问题有关性的问题,有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我曾经在另外媒体上做过这样的节目,人家问我施老师问过这样的问题吗?我说当然问过了。我记不清楚,刚刚记事的时候问过我妈妈从哪里来的,我妈妈回答是从树林边捡来的。主持人问那么因为这个问题自卑过吗?我说真没自卑,因为我底下有一个弟弟小不到两岁,我妈妈回答是从河边捡来的,就没有自卑。但是同时做节目,坏了,我就老自卑,因为她的妈妈回答是从垃圾筒捡来的。现在都有毛病,衣服穿两天就要闻闻有没有垃圾味,这就是典型大人不会回答的时候,反
而误导孩子。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经典个案,四岁左右男孩问妈妈我从哪里来,这个妈妈有心理学基础的,他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儿子这个问题非常到位,但是妈妈一时回答不了,得请教专家做功课回答你。这个妈妈问了一些懂行的人,找自己认为一个很好的答案,把孩子交到身边,一五一十给孩子讲了。孩子听完之后小嘴一崛这么麻烦,我隔壁小林说他是从山东来的。禁区问题当中,家人往往用成人评价揣摩孩子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我认为没有禁区,这一次澳门开两岸四地心理健康的会议,我们业内有一句话叫“尊贵是宝,平等是金。”大人学会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带着没有问题的眼光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交流就是畅行无阻的。反过来带有评判的世界,总是对其应该不应该,对还是错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这个沟通就会受阻,孩子听不进去。他那个世界看的东西跟你是不一样的,沟通和交流这一方面,大人真的得学会蹲下身子来,当你用八岁孩子跟你沟通,你是试图用八岁年龄段跟他交流沟通的时候,你的尊重就有了,平等就有了,可能变说为听,这个很关键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您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您的孩子有没有问过?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我的孩子没有这样问过,比这个问题还要雕琢一下,我的孩子是我爸爸妈妈带我们孩子,有一天爸爸妈妈身体不好回老家修养,平时我爱人上卫生间把门关上,有一天上卫生间没关门。我孩子非常认真看完妈妈上完卫生间,为什么爸爸解手你要站着,你要坐着呢?
他问这个问题不到五岁,我爱人很棒,说你爸爸是心理专家,你问他,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我下班回家,孩子问我这样的问题,孩子问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简单回答,大人一定怀有好奇心跟孩子交流。我说儿子你特棒,为什么想起问爸爸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他说不止看过你这样,我们幼儿园也是这样,我说这个问题非常棒,很认真观察生活的一个人。但是这个问题没有想好怎么回答你,我说想想怎么回答你。后来具体怎么回答,我写了一篇博文告诉他的,幼儿园应不应该男女分厕问题。其实孩子自发
性性别区别跟他的人格稳定是同步的,一个孩子在三岁左右,他已经开始有社会化的,完全是身体差异上,性别差异的时候,这时候成人如何引导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关键的。在家庭教育当中,或者亲子教育当中
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搜狐教育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时候,要蹲下来,跟孩子有一个平等的交流,这是一个动作上的。还有一个在回答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的说对或者不对,或者这件事情没想好就不回答
你。或者找了一大堆的专家资料把小孩弄蒙了也不行,这也是平等交流很好的案例。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父母要带有好奇心,跟孩子沟通去交流,父母要善于发问,善于跟他分享,不是简单说是或者不是,这个东西不对,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这就是一个不平等的交流。
搜狐教育主持人:现在普遍的社会评价都是用好和坏很简单区分,父母眼中有好孩子坏孩子,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奥数英语考第一名就是好孩子,淘就是坏孩子,家长这种评判会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当然,我记得我慢慢陪伴我孩子过程中,刚才陈老师说一个观点我特别同意,亲子教育当中存在两方面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家长与孩子相伴成长,我们能丢掉我们那个时代成长带给我们的印记和创伤,特别是一些个性化评判标准在陪伴自己孩子成长。你要先掏空,所以在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的评判显然是带有社会压力的。我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他的期末考试的时
候,语文成绩考了92.5分,陈老师如果听了我孩子考92.5分什么概念。
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还不错嘛。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但是我再告诉你他们班平均成绩是97分。
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这和我们家孩子成绩差不多。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为什么这么问陈老师,我现场演绎了大人怎么评判小孩,我的太太刚刚跟我问你一样,我可告诉你语文考了92.5分,我第一反映不错啊,可是他们班平均分97分,他几乎跑倒数去了,那个话刚听很生气。我等她发完火很安静跟她讲,媳妇,冷静的讲,你仔细想想,一个一年级的小孩,97分跟92.5分之间有多大的差距?除了这个数字概念上差距之外,你能说儿子不聪明,可能这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对他辅导少了,或者考试临考前管得少了一点,稍微多管一个晚上可能考98分,这是孩子的错还是我们的错?她慢慢平息了,我讲的就是这个。我们是顾及了我们的面子,是一个对比产
生的效果,这种攀比会严重损害孩子自尊性。
其实我在工作当中接触过很多十岁左右的孩子,都比较反感的一个事情,我的爸爸妈妈老拿我跟邻居家某某孩子比,你看人家小孩怎么怎么样,是很烦这个事情的。我后面写了一篇文章,攀比打掉的是孩子自尊心,攀比打掉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你老说人家孩子好,他就怀疑是不是我不好,或者爸爸妈妈不够爱我,会失去爱的感觉。这种爱的失去和恐惧对幼儿心理安全感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告诉一个小孩八加一等于多少,孩子说八加一等于十,老师同学可能会哈哈大笑。而比较有先进理念的说,这个老师会他回答的问题其实离准确答案就差一个数啊。一个是欣赏,一个是宽容,一个是标准答案似的教育,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我在搜狐微博上有这么一条,一个国际课程,是联合国他们教科文里面去打造的。这个课程是为移动的家庭的子女和全世界优秀中学生统一设计的。这个课程叫培养学生12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欣赏,第二种态度是承诺,第三信心,第四合作,第五创造,第六求知,第七包容,第八热情,第九自立,第十政治,第十一尊重,第十二宽容。
这十二个心态当中没有一个心态让你非要考试得第一名的,我们知道人生当中它的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会有第一名。即使今天在这个方面不是第一名,并不意味着未来不是第一名。我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他高考考了三年,即使考到第三年的时候,他的数学也就是十几分,而最终这时候被北大录取是当年英文比较好。北大录取体制靠英文、数学等等加分,那北大肯定不会录取俞敏洪的,那中国就会少了一个新东方。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他干农活总是第一名,插秧插得最快,第一名,家长说最棒,插秧第一名。
这时候他知道我在社会当中属于我的第一的。同样像我自己,我是农村的,小时候上学是复试班,小学一年级二三年级是一个教室,自己小学四年级时候经常写错别字,父亲说河南秀才错字布袋,马上五年级马上成为好的学生。我和爱人说的也是一样,孩子90多分非常不错的,小时候的孩子如果这一方面不好的话,说明别的地方是好的。这一方面稍微有差距的话,恰恰为他后面的进步和成长有更多的空间,等他有进步夸奖他该有多好啊。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我们要蹲下身子来跟孩子对话,蹲下身子来眼
光才能和他的眼光交流,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蹲下来,你的心这时候也和孩子一样拉平了,这时候用孩子心和他对话交流。
第三点,你其实在蹲下身子来的过程当中,也是对大人你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你自己的很多认知
进行一个重新归零,清零过程中,建立更好的平等对话的沟通平台。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我记得讲课的时候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妈妈跟我讲真实的个案,这个妈妈参加心理学培训的时候,跟我临座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她的一个女儿在五岁左右的时候,他们俩很忙,妈妈和先生全是公职人员特别忙,经常容易加班。他们以前是错开休息今天她加班,丈夫不加班,在孩子六岁之前夫妻双方都陪伴孩子很重要,后来夫妻统一错一个时间带孩子玩。困难
出现了,星期五明天爸爸妈妈都休息带你出去玩,孩子会非常非常开心。
问题来了,每一次去很开心,一般五岁左右的女孩夫妻俩牵着孩子中间走,去开心,玩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哭着闹着要回家,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次牵着玩的时候,一低头不小心看到女儿鞋带开了,妈妈蹲下身子系鞋带,一个大人蹲下身子高度跟五岁左右女孩差不多高。这时候她才发现,原来这个高度,她根本看不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好玩的东西,这个孩子全是看到熙熙攘攘逛商店的大人的屁股,非常无聊。这时候一下子在跨在爸爸身上,然后说妈妈那个地方有什么好看的,不闹回家了。如何平等关注孩子,赏识孩子,宽容孩子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做到蹲下身子跟孩子打交道,在孩子高度跟孩子平等交流,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情绪,今天生活情绪压力很大,特别是孩子犯错的时候,首先先要处理自己这个愤怒,你怎么怎么这样做呢?其实一点用都没有。跟孩子交流过程当中首先要止怒。搜狐教育主持人:把家长从高度和思想上都要变成孩子的心态。非常高兴陈老师给我们分享12个联合国推荐的心态,您的工作当中有没有跟国外家长和孩子密切接触,国外的家长和孩子更像朋友成分多一
些,有没有值得中国家长来分享的。
陈向东【新东方执行总裁】:对啊,我们看西方的影片,看到那边的父女,母女,特像朋友,我们这边就特别像家长和孩子,这跟西方过去几百年倡导的平等,倡导的家庭的很多东西是密切相关的。我想这个在整个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比方说像咱们施教授等等,现在我们也在变化特别是随着整个中国的民众的教育素养的普遍的提升,也特别包括今天这个节目,我们在培养大家的素养,提升整体的教育孩子水平,这个教养提升之后,我们发现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里面,见过很多新东方学习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到母女两个,或者父子两个,觉得关系特别亲切,特别亲密,特别有西方那种感觉。因为我们毕竟是在过去的一二十年才有这种积极的变化。所以我想我们如果中国的教育,要想有更大的提升的时候,那么就要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等教育中间有更好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的家长有很多很多的转化和转变,在这个转化和转变过程当中,最重要一点家长的榜
样作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叫榜样呢?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家长能够平等待人,孩子看到的是平等待人的一个典范对象,同时家长再把平等待人应用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用平等待人思想对待人。我们两个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点,换句话说有一些孩子家庭稍微贫穷一点,我们教育孩子,比如孩子你得好好学习,用心学习,然后孩子就说爸爸为什么要用心学习啊?是不是用心学习可以赚到很多钱?我说不对?赚钱其实重要,但是它不是最
重要的。你用心学习,学到很多知识,就相当于你吃饭有力量,有力量之后,你都能够帮助别人。能够帮助到别人多快乐啊,你看你现在,谁在帮助你啊,家里爷爷奶奶在帮你,比如爸爸妈妈有时候走不动,爸爸要抱你,有一天你要抱别人。但是你有体力了,你能够抱动别人,当你用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别人帮助,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这时候价值很大,别人都需要你。天天开心,今天又帮助别人了,这样就很好。到现在我发现我有一个进步,我的女儿以前和我相对疏远的,因为她发现爸爸很忙,最后我也试图
在新东方稍微和孩子对话,我看到一个说法爸爸和女儿一块洗澡,有人说七到九岁,晚上我要回家早的时候,和女儿一块散步,出去跑步,跑得一身臭汗。我说孩子一块洗澡,孩子兴奋得一起来洗澡,爸爸激动兴奋,爸爸太爱你,拿着小嘴亲了半天,那时候有泪。有时候家长成长和进步蛮重要的,突然发现再累也是值了,这个背后还是榜样。试图更多的陪伴孩子,可能做起来很难,但是相对挤时间多一点陪陪孩子。同时和孩子真正的融入他,用正确世界观教育他。我们家因为有爷爷奶奶,我爸妈在我们家,我们家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国外生的,我们家人很多,我们父母说标准的河南话,有一个家长曾经给我建议,陈向东为了你的孩子更好成长,得把你父母送到老家一段时间。孩子正在学语言关键时期,结果你的父母说的河南话,这个孩子出来一口河南话,将来在外面怎么跟人沟通交流。我说你犯一个重大错误,人活着之所以能够很好的活着,是因为他具有爱的力量。一个孩子我要从小培养大爱的能力,知道谁在帮他,谁给他提供支持,我们这个孩子现在这一块做得特别好。谢谢奶奶,就是用这种心态,刚开始学习可能会差,普通话不是那么标准,做不了主持人,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会做一个合格的人,时间越长之后会做得越好的。搜狐教育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给我们做的分享,两位平常言传身教,对其他人孩子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刚才提到教育,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可能对孩子有一定影响。下一个话题提到隔代教育,年轻的家庭一定要把孩子托给父母教育,有老的观念和新的教育方法的冲突,下一场有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和人
民大学哲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路军老师为我们做一个隔代教育的解读。
第三篇: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8大注意事项
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
1、你是孩子的“克隆”对象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对于0—3岁的婴幼儿而言,这种影响尤为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和主要优缺点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这一时期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走路姿态、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所以有人说,孩于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只顾吃喝玩乐,生活自由散浸,甚至行为不轨,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当妈妈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忠诚、正直等良好品质时,孩子就建立了一套价值体系,这是他的无价之宝。其实,最好的道德标准是妈妈自己的行为。如果妈妈自己待人不真诚,无视别人的权利,爱记仇等,她的孩子也不会有良好表现„„ [妈妈应当为孩子做些什么][全文阅读]
2、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采用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倘若一个劲地讲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肠腆、安静。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较适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征求的语气说出来„„ [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全文阅读]
3、孩子一样有自尊心
有些父母从未意识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不经意中就伤害了孩子。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尊重孩子不仅能促进其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其创新精神与自我行为控制。自尊心受到损害的孩子,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并培养其自尊心。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不及他人之处,不责备,不讽刺,可用其他长处来激励孩子。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 [“心罚”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全文阅读]
4、从小教起,从小改了
0—3岁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和最基础的时期,此时可塑性大,培养良好的品德及性格最易取得成效。同样,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最容易。但是,如果错过了幼年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当前,有些中小学生行为品德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幼儿期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当所致。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气氛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学龄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成熟,并有很大“可塑”性。所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抓起„„ [孩子任性是家长之过][全文阅读]
5、别总盯着孩子的缺点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孩子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往往是父母惯用负强化所致。
有些人会认为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事实上确有些极端的父母是蓄意把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以为可以激励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无疑人生是有比较才有竞争,但若一个人的竞争对象是自己四周的人,在班级内要打败其它同学,在同事当中要踩低所有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会很痛苦,去到那儿都会是四面楚歌„„ [常把孩子和别人作比较的坏影响][全文阅读]
6、决不为孩子护短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有不少父母只爱听表扬和赞颂之辞。如果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往往很不高兴。当自己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孩子隐瞒。有的父母还想方设法为孩子开脱、辩解,甚至指责别人。其实,这不是爱护孩子的正确做法。一则由于父母护短,孩子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则别人不再反映情况,不利于父母全面了解孩子。但是孩子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总会表现出来。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将来铸成大错,父母会悔之莫及。
7、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有些父母认为”不打不成才“,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一则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有损其身心健康,并可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二则孩子因为慑于暴力,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三则孩子的模仿力强,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纳人。所以,父母采用高压手段来“征服“孩子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致因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恨情绪,进而造成父子双方对立,这其中很有些学问„„ [惩罚孩子的七条原则][全文阅读]
8、不把电视当成“保姆”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父母为图省事,把电视当成孩子的全日制“保姆”,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一则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会直接妨碍亲子间的语言和感情交流,也不利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二则成天让孩子看电视,势必减少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对视力也有不良影响。三则看电视所需要的是被动注意力,若看得太多,不利于发展认真学习的主动注意力,以致学习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做事易于出现疲劳。因此,孩子看电视要有选择,时间不宜太长,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陪看”。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
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我替孩子说句公道话,我们大人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仔细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每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
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比如看电视,不让孩子看,首先大人要作出表率。
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
一个孩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4、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5、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6、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屈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7、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考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8、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几种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言传(教)与身教
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言教)就是通过语言对子女进行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言传(教)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如:聊天或谈心、说服孩子做某事、口头布置任务、同孩子通信、留言、立家规等。身教,就是家长为子女做出榜样和示范来教育孩子、带动孩子的教育方法。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
(二)聆听与沟通
言传(言教)时,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比孩子了解的更多的事实,知道更多的道理,为了孩子好嘛,理应说得多一些,家里变成了家长的“一言堂”,不管孩子的感觉和想法。但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时,则手足无措,老是问孩子“你怎么啦?”“为什么不舒服?”等问题。结果呢,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子女埋怨家长不理解自己。
问题出在家长没有掌握聆听与沟通的技巧。
所谓积极聆听,是由家长主动地反馈自己所听到的信息,让孩子明白不仅家长听到了,而且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谈话内容,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时,家长要积极地聆听,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与孩子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使自己成为孩子的真正朋友。
(三)鼓励(表扬)与惩罚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更是如此。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前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鼓励、正面教育为主,批评与惩罚为辅。
坚持以鼓励、正面教育为主,就是要充分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特别是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时,哪怕一点点,都应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正面引导,就是引导孩子用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克服其消极面,减少缺点和错误。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要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完整的、正确的表扬应包括三个部分:(a)孩子的行为、(b)家长的感受、(c)该行为对家长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述包含三个部分,即:(a)描述不可接受的行为或缺点;(b)表明家长的感受及(c)孩子的行为对家长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或是结果)。奖励和惩罚,通常被看作是家长的权力的体现。孩子越幼小,家长对他们拥有的权力就越大。一开始,奖励的效果还挺不错,惩罚也是如此。然而,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发现奖惩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过去曾有效的奖赏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无几,而面对惩罚,孩子却开始抵抗或反抗。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家长便发现自己已没有什么方法能教育孩子了,有的家长便开始放任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在孩子青少年时期时经常发生争执的原因所在。
家庭教育的几种具体方法
家长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实施长期的训练和教育,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家庭教育首先是培养性教育,下面介绍几种具体方法:
一、参观访问法
指家长有目的地把孩子带到社会中去观察、学习,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参观访问获取知识,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一般做法有:
(1)利用节
假日带孩子就地参观,深入社会。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事迹展览会、革命领袖故居等等;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作品的展览会。
(2)带着孩子探亲访友,或专门访问熟悉的先进工作者,模范人物,让孩子感受到他人高尚的心灵美。
(3)参观访问之后,教孩子以日记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这有利于促使孩子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使书写能力得到训练。
二、鼓励法
是家长勉励孩子,使之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不断进取的一种方法。鼓励是注重孩子的才华和力量,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的过程,是通过对孩子的一种合理的期待以激起孩子不断求得进步的内在动力。孩子在家长的鼓励
中享受到真正的爱,产生安全感,获得快乐。从而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同时也能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可用“我喜欢你处理那件事的方法”“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出色”、“你想得真周到”、“看来你在这事上真的非常努力”、等话语表示对孩子的鼓励,家长要善于发现并指出孩子的特长和才能,向他们提出发挥才能的建议和提供表现的机会。在肯定孩子的成绩时,应强调他们的进步和努力。此外,家长鼓励孩子应以平等的口吻而不是用家长权威主义的态度,如“我告诉你”等。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表示犹豫或面对失败束手无策时,家长的鼓励易于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帮助孩子的有效手段。
三、启发法
指家长针对孩子的实际采用积极诱导方式,以激起孩子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方法。孩子向家长提出问题,或者家长有意识地用多种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吸引孩子去观察,产生疑问,家长并不作正面的直接回答,而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诱导和帮助孩子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去思考、探索,求得答案。它不仅能激起孩子求知欲望、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的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能力与习惯。启发孩子的思维可以采用比较、类比、反证、反问、联想等多种方法。
四、重建条件反射法
重新建立、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取代旧的条件反射。是家长用来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新的好习惯以改掉原有坏习惯的方法。条件反射是习惯形成的基础。要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新的好习惯,必须要依赖于新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不断地强化和重复。如孩子习惯于用“哭”的方式去赢得家长的注意与关心。要想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就要改变孩子一哭便问长问短的做法,而是等他停止哭泣并讲明自己的要求时,才与他搭话。这个新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孩子便明白:“哭”无济干事,只有好好地向父母讲才会得到关心和帮助;当重建的条件反射经过不断地强化与重复,便形成一种新的好习惯。而坏习惯最终也因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失,新习惯便取而代之。重建条件反射有时也能治疗孩子的胆怯心理。如一个孩子不敢在大人面前说话,一说话脸就红。家长说服并鼓励他在大人面前多说话,为他提供多与大人接触的机会。当孩子在大人交谈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发,胆子便会大起来,乐意与大人交谈了。
五、自我教育法
指在家长的启发诱导下,青少年按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不良思想行为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它包括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我鼓励、自我指导、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等方法。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仅是促进其成长的外因,必须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转化为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起到教育作用。其主要环节有:(1)帮助孩子明确努力方向,激起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欲望。(2)指导孩子运用自我评价法找出自己的优缺点。(3)指导孩子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订出自我教育计划,给自己提出培养、发展哪些优点,改正哪些缺点的要求和实施措施。(4)监督并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计划。在指导孩子自我教育过程中,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有计划地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运动法
是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方法。(1)家长应制定合理可行的体育活动计划。(2)为孩子提供一定的体育器具,如羽毛球、乒乓球、各种棋类等。(3)坚持和孩子一道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六、旅游法
是家长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观赏、学习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他们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方法。是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综合性的方法。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美,容易激起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此外,远足旅行,登高望远,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也磨炼了意志,因此,旅游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丰富了情趣,增强了体质,也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道德理想教育。在旅游中,家长应指导孩子选择最佳的观赏角度,使他们懂得如何观赏。给孩子介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对辅以有关神话、历史传说的叙述,强调它们的审美价值,激发孩子观赏旅游兴趣,促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还应教孩子学写旅游日记,把所见、所闻、联想及时记下来,使之养成习惯。
当问题出现时父母该怎么办
导语:当你的乖宝贝忽然爱上了“无理取闹”,或者女儿从某一天起开始害怕黑暗,作为父母,你到底是需要咨询医生,还是淡淡一笑说:“这么大的小孩都这样。”……
孩子们要么过分淘气,要么过于安静,或者突然变得爱发脾气。本来熟悉的孩子忽然变成了一个未知世界,让爸爸妈妈紧皱眉头,不知道自己的宝贝到底为什么?想什么?要什么?
其实,就像我们开车去旅行,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也难免要进入因为身体或者心理发育而产生的不同阶段。
1.小小反抗者
“我的女儿3岁。她从不肯做我让她做的任何事,她常常回嘴,没有礼貌,而且以违反我的意志为乐。”
从孩子第一次对你说“不”开始,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在你不经意之间已经走入了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新时期——逆反期。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非常不愿意别人再来干涉自己。
孩子这种逆反的心理通常会在3岁左右达到顶点。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我”,或者“我要……”并且事事都想占据主动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可能会改变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上,(比如上幼儿园),你一定要做好迎接反对和挑战的心理准备——“期待”你的宝贝用各种各样的,有时往往是非常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你怎么来帮助他: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为你的孩子提供“自己当家作主”的机会。比如早晨起来穿什么衣服,早餐吃蛋糕还是炒饭……当孩子表现合作的时候,你一定要夸奖他。同时,对于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合适,你一定要划出清楚的界限。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固执,你就要帮助他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他是因为感觉受到强迫或者遭到挫折才变得如此固执己见。有的时候,对过分倔强的孩子你也需要给他点小小的惩戒,批评或者剥夺他的某项权利(比如取消下午的冰激凌)都是不错的办法。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一向都很乖很合作,但突然变得不听话和好斗,那么一定是他的情绪出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有什么事情让他很不高兴:比如家里出现的某种变化,或者是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问题。一旦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将重新恢复平静。还有一些情况需要你特别注意并且要想办法来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些情况包括:孩子不仅是对你,而且对包括保姆和其他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表现出逆反;在幼儿园捣乱;会突然地大发脾气等等。
2.忧郁少年
“我儿子刚刚上学前班。他总是有那么多的忧虑和担心——担心作业,担心考试,甚至担心会地震。”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事事担心的短暂时期。小一点的时候,他们担心会和父母分开,担心要去上幼儿园。再大一些,他可能会担心死亡。到了7岁左右,孩子的担心就会更“丰富”一些,而且常常还包括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新闻报道说有大风、飞机失事等等都会引发孩子们的不安。
你怎么来帮助他:
不要对你孩子担心的事情表示蔑视,但也绝对不要夸大。帮助孩子从一种诚实但是能够带来安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的,确实有的地方会地震,但是这种可能非常非常少。”同时,你还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忧虑。比如你可以问他:“你自己想一想,如果听到很大的雷声,你会怎么做来使自己不那么害怕?”类似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觉得他自己能帮助自己,从而减轻了担心。另外,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担心的人,千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你的担心在孩子那里往往会加倍严重。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孩子的忧虑情绪表现得没完没了,很长时间都不能缓解,或者是导致了一些身体反应:比如失眠或者恶心。还有就是担忧和害怕已经干扰了孩子正常的上学或者是其他一些日常活动。这些症状都表明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3.宝贝永动机
“我5岁的儿子似乎永远都坐不住——无论是在幼儿园,在电影院,甚至是在饭桌旁。”
活跃、精力旺盛、几乎没有一刻闲得住,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是成长发育的必须。因为孩子们需要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也需要学习如何能够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运用自如”。这种活跃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岁到3岁之间。而某些孩子则会表现得格外精力过剩。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他们渐渐地也就不会那么烦躁不安了。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你怎么来帮助他:
良好的行为管理是关键。你需要为孩子旺盛的精力找到发泄的出口。比如每天抽时间带他去操场玩,或者周末来一次短途旅行。同时,尽量避免带他去人群拥挤嘈杂的地方,以免给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要带孩子去那些需要时间保持安静的地方(比如电影院和图书馆),要尽量缩短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尤其是要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最后一条——作为父母,你必须要习惯孩子的这种“活跃”。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如果孩子表现得特别不安静,容易冲动,而且很难集中注意力,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咨询大夫了。因为这些可能预示着孩子有某种内在的疾病。
4.容易受惊的小猫咪
“我4岁的孩子曾经因为害怕邻居家的狗所以从来不肯到院子里去玩。现在,他又开始怕黑了,晚上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
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在童年的岁月里来了又去,而那些让孩子们害怕的东西则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常常变化——刚开始是大的噪音、冒着热气的洗澡水、京剧里的大花脸或者是怪兽。慢慢长大之后,有的孩子可能又开始怕高,或者害怕拥挤的地方。
某些恐惧,比如怕黑,通常会随着孩子生活时期的变化而产生——比如搬了新家或者刚开始上幼儿园。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敌意和攻击,他们的恐惧通常是没来由的。
你怎么来帮助他:
找个机会跟孩子谈一谈他的感受,不要一味只是嘲笑或者蔑视他的胆小。为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来,妈妈拉着你手,你就不害怕了。”告诉孩子他有能力战胜恐惧,而且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他对抗恐惧的能力会越强。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恐惧已经引起了身体的不适反应或者恐惧的情绪持续好几个月还不能缓解,你恐怕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5.小斗士
“我的儿子刚满3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斗士。去公园玩的时候,他喜欢把所有挡在他前面的小朋友推到一边。如果有人胆敢惹他,他甚至会打人。”
好斗是孩子们性情的一种,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好斗的孩子往往会将这种性格表现在整个童年时代。男孩通常都会比女孩更容易诉诸武力(这点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好斗也有可能是短期行为——孩子们生气、害怕或者悲伤,搬了新家,不愿意去上幼儿园……都有可能导致小小的暴力行为。而这种情况通常在孩子不好的情绪得以缓解之后也就消失了。
你怎么来帮助他:
对于普通的“暴力行为”,你只要清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以及你希望他怎么做就可以了。同时你如果为了让孩子印象深刻,也可以来点小小的处罚,比如取消了午睡后的动画片。如果孩子打人,在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坏情绪导致你的孩子做出这种暴力行为的同时,也问问他是否想过被打的那个孩子的感受:“你知道被你推开的那个小姑娘为什么哭吗?”“如果你有礼貌地请她让开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除了引导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也是个好办法,这将最终帮助你改善孩子的行为。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那些可能导致受伤的暴力行为,那些以欺负别的孩子为目的的行为都是父母们应该警惕的。如果你发现孩子对周围的人或者事表现出敌意,那就更需要留心观察或者请求专业的帮助了。
6.害羞的小天鹅
“我5岁的女儿非常害羞。她喜欢躲在众人后面,而且很少说话。很多时候,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她的存在。”
有的孩子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大约有5%的孩子天性羞涩,这些孩子在参与活动,走入新的环境,或者与新的人接触的时候往往需要先用很长时间来了解情况,在确认安全之后才会进入。有人认为羞涩是天生的,而且不会很快改变。研究显示有3/4的天生羞涩的孩子会将这种个性保持到8岁,有的甚至到14岁。
你该怎么做: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越是害羞的孩子越需要宽松安慰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环境认可孩子安静的个性并且允许他存在和自由发展,而这种宽容是帮助孩子改变羞涩心理的最好方法。
所以,永远也不要责备一个害羞的孩子或者强迫他做令他不舒服的事——比如让他欢迎一位他并不熟悉的亲戚或者把他独自留在朋友家里。如果你想送孩子到朋友家参加聚会,那么最好先邀请朋友和其他孩子到你家里来玩,这样可以给你的宝贝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你要注意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他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舞蹈课或者小制作班。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如果孩子拒绝参加所有的集体活动,出了家门几乎一言不发,拒绝上学,没有任何原因地表现得神情茫然……这些现象都需要你的高度警惕。
学会调适,沟通无极限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基本社会群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枝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定是亲于关系有问题。因为在一个人所有的支持系统中,家庭是最大的动力源泉.如果孩子与父母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遇到问题会愿意向父母讲出来,父母与孩子沟通顺畅,彼此信任,父母给予孩子的帮助,就会发生积极作用.否则,孩子有问题也不敢说,因为说出来父母做出的反应反而会增加压力,所以宁愿自己去挣扎,后果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亲于关系有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想型的亲于关系,使亲于间沟通严重受阻,并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们应学会自我调适,学习艺术地与子女沟通,争取做到沟通无极限。
那么,先让我们看看目前在亲于关系中存在哪些长期被忽视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有嚼些类型家庭的亲于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音符,作为家长看看自己是否会对号入座。
一、亲子关系中的家庭问题类型
1.权威型
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由父母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结果一旦形成,父母将会迷茫,‘我们全心全意为了他,一直希望他出人头地,我们为他花了那么多钱,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结果为什么这样?”我有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常对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说:“女儿,你一定要刻苦学习钢琴,而且要天天练,老爸要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事实上,女儿对弹钢琴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我就不止一次听她悄悄说要把钢琴烧掉。其实,学习钢琴只是满足父母的虚荣,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讲,这也许根本没有兴趣可言,甚至在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用处,真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长呦。
2.暴力型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在一次教育访谈中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他竟以为打孩子时避免易受损伤部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比一名工人父亲显得更“文雅”和“科学”的地方。父母通过暴力手段“惩罚”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试问,棒下又怎能出孝子呢?
3.溺爱型
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他们总说:“孩子小,不懂事o”这样一说就原谅了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一心想让孩子活得幸福,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父母溺爱孩子原本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面对种种诱惑,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换来的却是永不知足。所以,当前有句话很有道理,想与家长们共勉:再富不能富孩子。
4.忽视型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某班有个男孩上课从不注意听讲,特别好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不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还经常惹是生非,同学、家长、老师对他十分头疼,其父母早就成为学校的常客了,每次回家都免不了上演一场家庭武打剧。后来,这孩子索性玩起了失踪。一位老师指点了该家长: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管欠揍,更应考虑他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后经心理医生诊断,证实了那位老师的猜测,家长这才如梦初醒,后悔莫急。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的存在。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家长不可忽视,更不能粗暴对待。
5.漠视型
漠视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确实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二、夫妻只知忙于自乐。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此时的孩子所需要的便是关注,他们将采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往往到后来,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二、亲子关系如何调适与沟通
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人们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也在增加,通常家庭应该是最安全和最平静的“港湾”。如果家庭里亲子关系的沟通出现障碍,孩子由于学习的压力、交往的困惑、心中想要得到的或要实现的东西不能如愿、孩子们有时也会有莫名其妙心情不好的时候等原因,都会使孩子们产生类似 的问题。孩子回家少言寡语,父母稍微多问几句就嫌烦,更烦的是问学校学习的事情,这说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出现了问题。做家长的要学会二条:一是学会有效的亲子沟通;二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一)学会有效的亲子沟通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是一切家教的前提。让孩子发自内心感到父母是最可靠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平等关系是激发动力最可靠的力量。帮助孩子走出焦虑,家长要转变姿态,变教育者为同盟军。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家长都没有理由指责孩子。孩子出现问题时,就是陷入了泥潭,找不到上岸的路径。这时,最好的救孩子的办法就是家长也进到河里,让孩子感到你与他同在,你会跟他一起往岸上走。有了最亲近信赖的人在身边支持,他会勇气大增。加上你熟悉上岸的路径,孩子会很快爬上岸来。做孩子同盟军,请每天抽出一小时来陪孩子聊天,玩耍,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思想,这对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很有益。不过,平等关系并非说孩子有了错误不能批评和惩罚,只是惩罚的频率不要太高。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放弃权威成为朋友
放弃自己的权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人是很难改变控制他人的愿望和放弃自己的观点的。作为父母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要认识到孩子同样是独立的个体,记住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而不是灌输,遇到问题要与孩子讨论,阐述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参考,同时指出孩子在此问题上的不足。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去尝试错误,真正让孩子自己领悟到是非,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
2.还其自由培养独立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因为孩子动作幼稚、笨拙就轻易剥夺孩子动手的兴趣。否则孩子一旦离开大人,就会对整个世界都缺乏安全感。班上有个七岁孩子,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小大人”,家务事几乎样样会干,不但自己整理房间,还和妈妈一起制定营养菜谱。上学、放学自己走,回家后也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学习。他不但做事有条理,还很有主见。引得不少家长十分羡慕,纷纷向他父母讨教。得来的答案是:别怕他摔碎碗,相信他,放手做。是呀,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多少家长敢想却不敢做的心声。无论多小的孩子,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自己做。孩子每次做事成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也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了。管得越多害处越多,父母应放开孩子的手脚,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父母要缓慢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依赖会使人丧失处世安全感,而独立会使人不断获得信心。
3.善特孩子成长过失
人都会犯错,成长中的过失更是一种必须支付的学费。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社会经验不丰富,难免做错事.家长应该适当做出批评,更应循循善诱,帮他们分析过失的原因,并告知今后怎样去做。粗暴的责罚,尤其是暴力是绝对禁止的。平和、宽容地对待孩子,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营养。这样,孩子不因无意的过失而担心父母的责备;不因独特的做法而受到父母的约束,他们在成长中会更有自信。
4.适度关心善于倾听
每位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但不能期望要求太高,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不是问学习情况问得越多越好,给孩子请的家庭教师越多越好。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身体,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一家人白天辛苦一天,晚上坐在一起吃饭,家长不要一开口就问孩子学习,考试情况,催孩子快点吃,吃完饭抓紧做功课,而应和孩子聊聊他所感兴趣的东西,父母要懂得并尊重他们的世界,愿意接受全新的思想和潮流,要学会多倾听,少唠叨。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向父母吐露心曲,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来找父母.要记住,善于倾听才。能换来主动倾诉,沟通从倾听开始。
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是光有好心、爱心就可以了,还要讲究沟通交流的时机和技巧:(1)家长不要错过在孩子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倾听孩子诉说的机会,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急着去讲道理,或者去埋怨、唠叨、指责。有时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或者是希望家长分担一点什么。也有一时心情不好,过两天又没事了。亲子之间如能做到经常交流,彼此诉说,问题会少得多。(2)对孩子要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多给孩子细心的爱的传递与关怀,少些攀比和抱怨。(3)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人们往往因为相互之间的不理解,才会有许多的误解和困惑。(4)家长要尽可能地和孩子在一起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二)家长要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并要为孩子做榜样
家长也要认识自身的情绪,要善于调理自身的情绪。父母要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除了讲究沟通的技巧外.更主要的还在于父母自身的言行和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家长也要重视教育孩子理解、孝敬父母,培养孩子自理、自控,自立的能力。
愿家长们早日学会自我调适,与孩子沟通无极限,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健康社会力量。
家长应科学对待孩子的学习分数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每一位家长都能使自己的关心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调查表明,目前社会上家长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确有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如果对孩子的学习分数采取理智的科学的态度,则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
一般说来,家长对孩子分数认识的误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以分数高低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从形式上看简单直观,一目了然。
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于是乎各种奖励接踵而来。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因此在批评帮助时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的恶果。
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为:有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
以上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有些家长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数的高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有的家长,机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也有家长机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有许多家长在学期初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了解测试目的。测试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题的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就预示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第二,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认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 在引导孩子的学习上,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要注意扬孩子的优势,把孩子拨尖的功课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某些弱项的功课补上来,一味地责怪常常会事与愿违。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核心的问题是要求我们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人总是有长处和短处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学习上行,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样才可以鼓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如果眼睛只盯着孩子的短处,哪壶不开提哪壳,经常性的批评他们,而对他们的优势课目又忽略不计,那么就容易触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是苦痛而不是乐趣,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正确认识成才的规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一些个性。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孩子与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的擅长操作,有的擅长理论,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抽象思维。这种种不同的情况,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因势利导,不可违背客观规律,凭想当然办事。当然我们讲正确认识成才规律,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并不是该学的一些基础东西也不学了,而是说当孩子真正尽力之后,要对孩子多一点宽容,要在他们擅长的哪些课目上争取多一点分数,而不要只是盯着某门课,让孩子一条道走到黑。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还要注意提壶的场合和时机。有时家长批评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错在时机和场合不对。人有脸树有皮,别看孩子小,他们也是有自尊心的,有些家长经常当作亲戚朋友的面损自己的孩子,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当作同学和老师的面指出孩子的许多问题,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实只要我们大人讲得对,又注意时机和场合,孩子还是听得进的。比如在单独的场合,在孩子比较高兴时平心静气的给他指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他某门功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你稍微点一点,他就知道了,我们常说“响鼓不用重锤敲”,也许在对待孩子的弱势课目上也是如此,不信,你试试。
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策略 朋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来玩,小家伙有个癖好——摔东西,只要她的小手够得着的东西,抓起就往地上扔,然后开心地“咯咯”笑个不停。大人们则忙不迭地抢在她前面保护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烂漫,无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这么任性。现在我的儿子乐乐已经16个月,每次带他出去聚会,朋友们总是赞叹不已。照看他的阿姨也由衷地说:乐乐真的很懂事。我真为他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欣慰,因为我这个做老爸的努力有了结果。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性温和、听话的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
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策略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他说对不起;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父母应给孩子的十大礼物
有关专家建议,优秀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以下十大礼物:
1.爱: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2.规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应该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不管你什么时候再犯这样的错误,我都会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因为在孩子整个成长中,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榜样。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着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4.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现令你难以理解,你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还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5.表扬、批评恰当: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称赞是重要的,但如果言过其实,反而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健康发展。相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说一声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习惯:父母注重身体、饮食卫生,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建议:让孩子定期去医院接受必要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每周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期盼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
8.学习动力:要注重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大的压力会影响他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幼儿期就开始指导孩子阅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9.幽默感: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10.伙伴关系:孩子需要和同龄或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耍,你所要做的是适时给他们一些指导。
建议:不要总是让孩子关在家里做一些早已设计好的游戏,要鼓励他多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孩子才能更快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发展自己的能力。
父母的16个“能”与“不能”
孩子,我能为你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许多东西是我能给予你的,许多东西又是需要你自己去努力获得的。
我能给于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我能教你与亲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不能强迫你这样做。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我能对进行性教育,但不能保证你保持纯洁。我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险的,但不能替你对他说不。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我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他。
我能告诉你做人的优良品质,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我能责备你的过失,但不能保证你因此成为有道德的人。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孩子,我能为你做很多,因为我爱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还是要由你自己做出那些重要的决定。为此,我只求灿烂的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如何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方法一故事引导法
小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着迷,不如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他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一讲;有时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配合“生物钟”法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规律,也就是“生物钟”。不妨和孩子商量着一起制定适合他“生物钟”的作息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一旦定下来就严格执行。
方法三奖励促进法
指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这是运用学习动机中的强化理论,激发孩子养成按时作业的时间观念,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方法四签订“合同”法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
孩子一定要做的50件事
在宝安图书馆借了一本王星凡写的全彩漫画版的《孩子一定要做的50件事》,觉得很不错,这本书分为漫画、书虫物语和小毛球故事奇宫三大部分,通过漫画和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做的50件事,生动有趣,可读性高,现介绍给大家,希望我们教师和家长都来和孩子一起看看这本书。
孩子一定要做的50件事是:
1、发挥想象力,写一篇童话。
2、种一棵树,与小树一起长大。
3、养一只小狗,与它成为好朋友。
4、去看大海,聆听海的故事。
5、每天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6、为自己设计一个美好的理想。
7、认真准备礼物,为爸爸妈妈过生日。
8、对爱你和帮助你的人说“谢谢”。
9、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对不起”。
10、真诚帮助别人,快乐度过每一天。
11、自己的事自己干,锻炼自立能力。
12、在你生日的那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13、关心爱护你的兄弟姐妹。
14、与老师谈心。
15、用真诚的语言欣赏和赞美朋友。
16、珍惜时间,做一个勤快的人。
17、面对困难或挑战,勇敢地试一试。
18、每天一则日记,记录童年的精彩片断。
19、做事认真细致,避免粗心大意。20、自我推荐,参加学生干部竞选活动。
21、早睡早起,告别瞌睡虫。
22、平时努力学习,不临时抱佛脚。
23、制定一个克服坏习惯的计划。
24、利用假期去体验一次真正的农村生活。
25、让音乐成为永远的朋友。
26、每个月去一两次书店。
27、爱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8、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
29、为自己种下一颗诚实的种子。30、与别人合作完成一件事。
31、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捐给希望工程。
32、经常问为什么,学会独立思考。
33、专心致志学习,开开心心玩耍。
34、保护视力,拥有明亮的双眼。
35、坚持锻炼身体,做一个健康的人,36、爱护环境,当一个环保主义者。
37、爱清洁,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
38、去郊外踏青,亲近大自然。
39、参观博物馆,增长见识。40、培养自己的毅力,永不放弃。
41、自己动手,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42、克服健忘,做一个记忆高手。
43、掌握一些考试技巧。
44、大胆地向陌生人介绍自己。
45、让电脑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46、寻找优秀的学习榜样。
47、掌握一定的文明礼仪知识。
48、自我反省,不在同一地方跌倒。
49、学会辨认真相,提高安全意识。50、参加升旗仪式,树立爱国精神。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这一点可以说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因而美国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相当强。让孩子自由选择也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
在美国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也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美国,父母从孩提起就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
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划,在我国大人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了会笑嘻嘻的,高兴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的技巧和知识。
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也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怎样对待孩子早恋
家庭教育,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孩子早恋。现实中,个别孩子陷入早恋,确实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一丝阴影,轻则
第四篇:当前党政干部的理论困惑
当前党政干部的理论困惑——基于1020位党政干部的调查
来源: 人民网-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
此次针对党政干部群体的调查为随机书面问卷,有效调查人数1020位。该问卷增设了“您对理论学习的期待是什么”、“您当前的理论困惑是什么”两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党政干部在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困惑较多,具体有:
一,理论如何打动群众,73.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深感困惑。从方式和内容上看,当前一些理论宣传没有创新,大多报刊杂志的理论栏目版式陈旧,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内容不够贴近现实;理论文章大多充满说教语气,高高在上,缺乏感情,没有吸引力,板着面孔,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打动群众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受调查干部指出,目前的理论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比较充足的,但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在高端权威的理论刊物和普通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桥;面向群众、能为之解疑释惑的理论文章和书籍较少。理论文章应该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来,而不是专家学者们关起门来想当然。有时候即使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政干部,对一些高深的理论文章也难以把握,更难以担当起向群众解释清楚的职责。很多党政干部建议,应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呆板晦涩的文件语言,很难使群众入耳入脑。对老百姓进行理论宣传,应该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不要搞太多的名词、太多的概念,以致把理论弄得玄而又玄,让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理论如何与工作结合,指导实践。69.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感到困惑。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党政干部表示,他们最需要看得懂、说得清、用得上的理论。如果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要上下沟通意见,要争取财政等支持。我们经常碰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没出来,真着急!”一位从事干部培训多年的党校教授告诉人民论坛记者,当前基层干部在上理论课的时候,觉得老师泛泛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解渴、不过瘾,他们最想探讨现实热点问题,最想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学习重形式轻实质,为学习而学习,缺乏效果。55.1%的受调查干部有这方面的困惑。一些党政干部指出,当前理论学习不少是流于形式,真正有需求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比较少,以致造成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学习的心理疲劳。在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理论学习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学习计划欠科学,结合实际少;形式较单调,成效不明显;学习理论喊得多,做得少,往往是文件来了传达学习一阵,求新不求深,过后就放下,并没有认真学进去。
四,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有待创新。51.6%的受调查干部对此存在困惑。理论学习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没有深入实践,学习的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应当改进理论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广大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可以把学习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评定体系,从利益上促使领导干部学习兴趣的增加;有干部建议,可以寓教于乐,把理论用新的形式来承载,比如说举行辩论会、播放主流电影等等。学习效果不是简单学习多少小时或者写多少心得体会就可以衡量的,必须以工作成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要看是否推进了实际工作的发展;评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是上级组织,而更多的应该是下级组织、学习者个人、广大人民群众等。要把先进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思想引进党政干部对党的理论学习的评估中。
五,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重视不够。50.4%的受调查干部有此困惑。尤其是一些部门领导同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误区,认为理论宣传是说教,只是为了上级要求而学习,为了宣传而宣传,主动性不够。还有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可以说是“论理色变”。有的党政干部认为,搞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们的事,自己人微言轻,阅历浅薄,轻易放弃理论思考;还有的党政干部有“三怕”的顾虑:一怕自己思维浅薄出“洋相”;二怕“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三怕结论错误贻误工作。对此,有专家指出,党政干部的实践经验对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妄自菲薄。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 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成新平:在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论学习还存在着从本本到本本的现象,还有的脱离实际,拘泥于个别词句,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理论创新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才是我们理论创新、理论宣传报道的着力点。否则,简单地做政策的注释,只会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说不到群众心里去,就发挥不了理论应有的功能。
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宣传部副部长张雪珊: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不学理论、不学技术、忙于应酬、忙于打牌的干部可以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超的牌技而是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理论和创新理论,亲自做笔记、亲自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踏踏实实地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落到实处。
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北京房山区政策研究室张斌:当前理论宣传有时候不注意互动交流,只是以教训的口气进行宣讲,看不到群众思想活跃、掌握信息多的事实。形式上文章太长、文风呆板,不吸引人。现实中,理论研究队伍严重老化,许多掌握重要课题的同志虽然水平高,但早已脱离教学、科研第一线,知识结构老化;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挂名,并不研究;有些老师理论课讲得很沉闷;有些老师自己知识视野不开阔,理论更新不充分,论证不严密,讲起理论来缺乏底气。这样的宣传大概只会适得其反。建议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张晓侠:目前对于党的理论的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充足的。问题在于,从内容上看,理论创新不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不明显;从传播途径来看,理论本身太严肃,高高在上,没有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不易读、不好读,老百姓自然就不读。如何增强全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趣,最核心的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从理论宣传的角度来讲,媒体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它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但现在党报离高端太近,离群众太远,自然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建议把理论学习成绩纳入职称等评定体系,增加大家理论学习的动力。
既要高举时代旗帜,又要富有时尚气息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李育平:我认为理论创新既要做到理论符合实践,又要引导实践;既要高举时代旗帜,又要富有时尚气息。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要包装好理论,使之成为普通群众乐于接受、真正有用的武器。百家讲坛为什么能火?就是在于形式包装。同样,理论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形式来得以普及。
第五篇: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经验
没有“虎妈”也优秀 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经验
文章导读:美国专家根据他们的教育理念给中国家长的10条教子经验。
首先交流一下美国教育的三个理念,美国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接下来美国专家给中国家庭教育的10条教育意见,中国家长们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还是有很多是咱们可以吸取的。10条教育意见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