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留在延安的红故事
毛泽东留在延安的红故事
毛泽东戴的红星帽
一九三六年七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保安采访中国工农红军的过程,也是他思想改变的过程。他对红军帽子上的红色五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红军的官兵着装一致,感动了他。所以,当他到了陕北苏区后便珍爱地穿上了红军服饰。在他给毛泽东拍照时,毛泽东并没有戴帽子,就在他的创意下,专门把自己佩有红星的八角帽让毛泽东戴上,并且还特意把帽子整理了一番,将毛泽东的长头发整理到帽子里边„„
这张照片斯诺回北平洗印好后,第二年由海伦采访延安时捎来,毛泽东非常喜爱这张照片,此照在全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斯诺采访编纂成《红星照耀中国》的书名,就表明了作者的用意。斯诺非常珍视这顶帽子,因为它伴随斯诺走过了“红色中国”的许多地方,这是斯诺思想变化的象征,也是斯诺与毛泽东最初交往的见证。一九四一年斯诺回美国后,就把这顶帽子珍藏起来了。斯诺逝世后,他的夫人通过邓颖超把这顶帽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去瞻仰。
毛泽东初到延安
一九三七年一月党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为安排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务,田一民受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委派到延安处理公事(田一民是杜的秘书),田到延安后在公务办事期间,由当时苏区主席林伯渠安排他晋见毛泽东。田一民当年23岁,他在延安见到了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住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李家院里,窑的主人李修文让出了三孔石窟窑。窑是从石头上凿出来的,窑的六个面有五个面是石头的,窑内盘有土炕,因毛泽东不习惯热炕,故在土炕上垫了一块木床板,床上放着清洁的棉被,炕沿上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小炕桌,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和茶具,墙上挂有~幅大的作战军用地图。田一民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落座后,便和毛泽东拉起了家常,毛泽东问起田一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十分亲切、和蔼。这时窑主家的儿子李建堂手端一小碗腌菜送来,说是他母亲叫送给毛主席的。毛泽东便给田一民介绍这家窑洞主人是位开明人士,我们住人家的石窑都不花一分钱,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在为抗日出力,我们搞统一战线,完全是为抗日救国的,并介绍说这位有文化的李建堂是个郎中,很有本领„„田一民从这位伟人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根本不象国民党反动派所描述的那样令人憎恶,而是谈笑风生、平易近人、纯朴大方、和蔼可亲。在他们谈话快要结束时,田一民提出要为毛泽东拍张照片,毛泽东慨然应许了。他们一同走到院子里去拍照。当时田一民用的照像机是法国生产的AGFA牌的,胶片是FIIMPACK要一张一张地抽换拍照。毛泽东站在院中,看着这个青年在慌忙地摆弄操作,他对田一民说:“不要急,慢慢来嘛”。正当田一民在相机中看到来了一只鸡,他想赶走时,毛泽东却摇了摇手说“不要赶,留上小鸡在身后更有生活气息”。就这样,田一民为毛泽东拍下了这张来延安最早的照片。此照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用在了《毛泽东自传》的封面上,可惜封面上的照片用翻了,后来在几处也用过此照,有的将照片上的小鸡给处理掉了。毛泽东在李家院阴暗潮湿的石窑里住了近半年,他在这里写成了他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和小八路
一九三九年春,身兼抗日军政大学教员的毛泽东乘小车去东关清凉山下抗大讲课,车到抗大门口停下来,只见从抗大门里跑出来两个小战士,他们是跑来看汽车的。当车里下来是毛泽东时,他们立即惊喜地叫起了“毛主席,毛主席”,这时毛泽东对着这两位小战士笑着说“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说着便对他俩在自己的手上写划着毛泽东三个字,这两个小战士认真地看着毛主席一笔一划教他们写毛泽东三个字。毛泽东问他们“你们多大啦?”,小的立即说“十四岁”,大的接着回答:“我十五岁了”。毛泽东又问“你们这么小,为什么要参加八路军呢?”他俩齐声回答“为了打日本鬼子”,小的(十四岁)叫刘长贵,山西人,在抗大校部当服务员:大的(十五岁)叫安定宝,东北人,是抗大东干队队长张学士的通讯员(张学士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弟)。
安定宝同志后来在前线战斗中牺牲了,刘长贵同志解放后在辽宁鞍山钢铁公司搞保卫工作。毛泽东与梁漱溟交谈
一九三八年,梁漱溟来延安访问,毛泽东见到梁后,说出二十年前他们曾见过面,当时梁是北大讲师,而毛是图书馆的小小管理员,梁常到杨怀中家串门,开门的就是毛泽东,后毛就成了杨家女婿。梁漱溟从一个大学教授变成了知名的学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没料到,当初那个替他开门的湖南高个子青年如今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梁漱溟惊愕之余,产生了一种老熟人相逢的感觉。毛泽东热情豪爽地笑声,使梁的拘谨片刻化为乌有。
梁漱溟与毛泽东就抗日战争的前途,国共两党合作和国家统一的问题作了长谈。毛泽东对梁提出的问题讲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梁打心眼里佩服。
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和梁漱溟二人观点截然相反,争论激烈,互不相让,但都没有动气。毛泽东坦诚相见的姿态和虚怀若谷的气度给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时而踱步,时而端坐,时而靠在床上,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互不相让的争论,但双方却心情舒坦,如同老友交谈。
毛泽东和吴满有的交往
毛泽东结交的农民朋友中,有一位是著名的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
一九四四年农历正月初十,吴满有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为毛主席开荒代耕两石细粮(一石麦子、一石小米)。毛泽东接受了吴的请求。从这时开始,吴满有每年都要把丰收的最早最好的一石麦子和一石小米,亲自送到中央办公厅。
一九四五年春节,吴满有把自己喂的一头猪,杀了也全部送给中央办公厅,自己连个猪头也没有留,大年初一吴满有一家节省地吃着糠窝窝,这一事实让村里的乡亲们感动得都流了泪。因为吴满有一家交的公粮竟是全村一半之多„„毛泽东多次给他写信,或邀请他去交谈,帮助吴满有总结经验,制订生产计划。同时,也了解农村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成了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一九四六年三月,毛岸英在吴家枣园期间,跟劳动英雄吴满有学劳动,他和吴满有的儿子吴凌旭是同龄人,一同务农、作息,二人关系很好,整天形影不离。一天岸英突然病倒了,发高烧,头上冒汗、昏迷不醒、口吐白沫,吴满有不顾一切,连夜和弟弟吴满旺、儿子吴凌旭、干儿子杨培柱四个人轮流背着岸英去中央医院,天很黑,一路上用麻杆点燃照路,及时到了医院,得到救治,医生说多亏他们送来的及时,不然会有生命危险„„为此江青非常感激吴家父子。又有一次岸英和凌旭同回延安,正逢延安有文艺演出,江青让他们留下看演出,可是,毛主席严格要求不让岸英留下,要他回吴家枣园,理由是岸英是“劳动大学”的学生,却让狗娃(凌旭的奶名)留下了。
当吴满有得知毛主席爱吃辣椒时,他就用窑脑畔上向阳的好地专门给毛主席种了一块辣椒,他细心管理,用的最好的农家肥——鸡粪。每天晚上等岸英、凌旭他们睡着后,吴老才自己挑水给辣椒地浇水,使辣子长的非常好,当岸英得知吴老深夜还挑水浇地时,他也想去帮吴老劳动。可是吴老怎么也不让他去,不让岸英劳累。到辣椒成熟时,吴满有把他种的辣椒送给毛主席。毛主席高兴地说“只有吴满有种的辣椒才是正宗的„„”到秋后吴满有还把他种在地畔上的南瓜送给毛主席尝,由于他会耕作、管理,这些南瓜又甜又粘,惊讶的毛主席和江青总是夸吴满有,要他把这些耕作经验推广到农民家户去。在吴满有过生日那天,中央办公厅、西北局、边区政府和延安县、乡干部一行十多人都去了吴满有的家,为吴老祝贺。去的领导人有林伯渠、高岗、汪东兴等人,他们还带着锦旗和奖状之类的东西,毛主席就是这一次为他在奖状上题写了“天下有名”的贺词。
有一天毛主席身体有一点感冒,他也是闲不住,一时想到了吴满有,便叫了小车,到吴家枣园去看看吴满有,当车行到燕沟后拐岔时,车子不能走了,毛主席就下了车骑上了马准备去吴家枣园。过高家砭时,中央通讯兵骑马赶来,说有急事,把毛主席挡回去了。这才使得毛主席没有去成吴家枣园。
在解放战争开始前,毛主席对吴满有说道,现在部队,急需增员战士,而基层招兵难度较大,吴满有对毛主席说“没有群众的子弟,那只得去我们的子弟了,我的两个弟弟已经参军了,如果毛主席你叫岸英去,我就叫凌旭也去”。就这么一句话,二位老人击了掌,毛岸英和吴凌旭两人同时参加了八路军,一同走上前线。在同一个部队里行军打仗。他们二人总是相互关照,毛岸英将他从苏联回来时斯大林赠给他的呢子大衣送给了吴凌旭,这件珍贵的文物,一直保留在吴凌旭身边。它证实毛泽东与吴满有老一辈的友情在毛岸英与吴凌旭下一代身上延续着„„
杨步浩给毛主席代耕
杨步浩是横山逃荒来延安的难民,父亲在解放前就饿死了,边区时期他能翻身,能勤劳治富,过上好光景,他认为多亏了毛主席和共产党。他当上劳动英雄,在劳模大会期间,听说毛主席也和大家一样,参加劳动生产,也要完成公粮任务,杨步浩非常感动。当下要求代替毛主席和朱老总交公粮,他想要毛主席和朱老总有多一点时间为人民谋幸福,就这样得到首长们的同意后,他从此每年要替毛主席、朱老总交一石公粮。后来毛主席派人去请杨步浩到家里做客,毛主席和这位纯朴的农民拉了许多贴心的话。杨步浩和毛主席共进了午餐,饭桌上,毛主席请他提意见,杨步浩连声说:“没有,没有.主席太好了,延安老乡都说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哩!”
杨步浩给毛主席、朱老总代耕交公粮一直到一九四七年。在一九四六年的元宵节,杨步浩率领他们乡的农民秧歌队专程到王家坪给毛主席拜年,还献上了《人民救星》的金字大匾。
后来,王震同杨步浩成了竞赛的对手和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他们决心用军民携手闹生产的行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毛泽东和张思德
一九三五年参军革命随中央红军到陕北的张思德,由通讯营调到中央警备团教导大队当警卫战士。一九三七年他来延安后曾在延安县柳林乡三郎岔的北沟村给警卫团伐薪烧炭。
一九四四年张思德调去安塞石峡峪烧炭,是队长兼技术指导。
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因窑崩塌壮烈牺牲,享年29岁。
张恩德牺牲后,毛主席很悲痛,并指示要为他开追悼会,会上毛主席给张思德献了花圈,还向灵柩鞠了三个躬,追悼会上,毛主席的讲话就是他那名著《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一位普遍的战士张思德能得到毛泽东的如此敬重呢?因为毛主席两次见过张思德,便对这位普通战士有了非凡的感触:第一次:大冬天毛主席的汽车陷在了磨盘沟的冰窟窿里,张恩德跳进水里用石块砸冰、垫石使车开出,毛主席疼爱地暖过他的手,并问了他的名字。第二次:在庙沟(枣园后沟里)盖大礼堂时,张恩德不顾一切抢上去用自己的肩头顶住下滑的大梁,使战友们免遭砸伤,而他两眼充血,倒在了地上。毛主席立即派人去枣园找医生,并让战友们把他抬到自己的窑洞里,中午张思德在毛主席那儿吃了饭,他们拉了许多话„„下午收工后,张思德和战友们离开了毛主席。从张思德的言行里就不难看到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应具备的品格,体现出是毛泽东思想培育出新的延安人。
毛泽东和华君武谈论漫画创作
华君武是在上海沦陷后,看到斯诺的《西行漫记》后瞒着母亲,在好友黄嘉音的帮助下奔赴延安的。到延安后,他见到延安确实是新天地,这里生活虽然苦,但官兵平等,人们精神上极为满足和愉快,当分配他在鲁艺文学院工作后,他一住就是七年。
一九四二年农历四月初一,延安美协在北门外俱乐部办了讽刺画展,毛泽东邀请画展的主要作者华君武、蔡若虹、张谔等到杨家岭作客,在充分肯定画展的同时,对如何画讽刺画与华君武进行了一番讨论。原来展出的作品中有华君武画的一幅叫《一九三九植的树林》,枝叶都被牲口啃光了。毛泽东说“我看这只能叫清凉山的植树。因为延安许多地方植的树都是好的,漫画是否可以画对比画,一幅画栽植好的树,一幅画栽植差的树,通过对比让人明白应当怎样做。不要把局部画成全局。”华君武当时年轻,直抒己见地说:“画对比画可以,但都那样画讽刺画就不突出了”。华君武问毛主席,鲁艺里有些人在洪水时下河捞西瓜回去自己吃,可不可以画讽刺画,毛主席说:“在鲁艺内部可以画得尖锐一些。如果要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需要慎重。对人民的缺点只能采取热情批评帮助的态度,不能采取无情揭露和冷嘲的办法„„”
这番平等的交流对华君武教诲不小,分清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使得他以后的漫画创作上避免了片面性。再则主席提示到中国的文学艺术,必须有民族的特色才能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使故他在往后的漫画创作上有了明确的阶级立场。
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一九四六年元月七日,毛岸英乘机回到延安,毛泽东喜出望外,他赶到机场,一把抱住离别了十九年的儿子。许久,他才仔细地瞧着岸英说:“你长高了”。回到中央机关,办公厅安排岸英到中灶吃饭,毛泽东对他说:“你妹妹李纳从小就吃大灶,你这么大了,还要我提醒吗?”于是毛岸英就直接上大灶吃饭去了。
一九四六年农历正月元宵节上午,毛主席乘车带领毛岸英到延安县南区合作社去拜年、视察、采访„„毛泽东在路上简单地给毛岸英介绍了南区合作社的一些组织起来搞合作的经验,特别要他去认真采访合作社办的半日制民小教育。
一九四六年三月为了让毛岸英上好“劳动大学”,毛主席特地安排了毛岸英到吴家枣园去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所在的地方劳动锻炼,向农民学习。毛岸英临走时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备马要送他,可是毛岸英怎么也不肯,而是自己背上行李愉快地去了。第二天他就跟上吴满有下地学农掏地,吴见岸英肯吃苦出力,便心疼地让他慢慢来,岸英却说:“全国农民整天都在这样干着,祖祖辈辈不知他们干了多少年,我这才刚开始,算什么呢?我必须样样学你们,才能学好,才能毕业啊!”中途毛主席还把吴满有请到王家坪询问岸英在农村的劳动情况,吴满有夸岸英真肯吃苦,现在跟我们农民一样了。随着季节农时,毛岸英犁地、送粪、赶毛驴、播种、锄草、施肥、收割庄稼等农活样样都会。因为毛岸英学农活很认真,当时很受群众喜爱,到秋后他背着自己生产的小米高兴地回来了。
李鼎铭为毛泽东看病
李鼎铭到杨家岭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赶快放下手中的笔出门迎接,并紧紧握住李的手久久不放,说“快进屋,快进屋”。这时李鼎铭没有动,他望着毛泽东,毛笑呵呵地说“我还是毛泽东,没有变,你在审什么?”李认真地问道:“主席,你的胳膊有病吗?是怎么伤的?”毛泽东惊讶地反问:“鼎铭先生,你怎么知道我的胳膊有病?”李回答“咱俩握手时,我从你的手温、手劲和肤色上感到的。”毛泽东敬佩地说“鼎铭先生真乃是华佗公再现啊!”说着,他吃力地抬了抬胳膊,又在空中慢慢地摆动了几下,说“不是伤,是关节炎发作痛得抬不起来,这回发作时间长了,一直都不见好。”李“疼则不通,通则不疼,你看过了吗?”毛“看过,吃过不少西药,总不见效。”李:“让我给你看看怎样?”毛“好啊,就劳先生了,”回到窑洞,李便给毛主席切脉说“我们中医切脉,就像西医用听诊器一样。”毛泽东点头赞同地说“我相信中医的,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是我们的国宝哩。”李鼎铭对毛泽东对待中医的高度评价非常激动,他说“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中西医结合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毛泽东兴奋地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在井岗山就说过这个话,以后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起来,鼎铭先生,你看能行吗?”李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行,行!”
李鼎铭给毛主席切脉时,桌上只给垫了几本书,李四周看看,江青意会到书本有点硬,便把李纳的小枕头拿来垫上。切过脉后李说:“主席,时间长了,症状不轻,需吃四服汤药才能痊愈。”毛主席惊讶地问道:“四服药就能痊愈?”江青也惊讶地问:“四服药就能治好?”李有把握地说:“四服足够,不需多吃。”于是李便给毛主席开了药方„„当李走后,毛主席身边的人,不同意主席吃中药。这时毛泽东把手一挥,执着地说:“我就敢吃,我就要吃李鼎铭开的中药。”
过了几天,李鼎铭又去看望毛泽东,这时毛泽东挥着胳膊,高兴地说:“你看,四服下肚,胳膊挥动自如,一点也不痛了。”接着他幽默地说:“鼎铭先生,你真乃神医投世啊!”“不敢,不敢,我对中国的中医学,只是略知一二啊!”李还劝毛泽东平时应该多活动,因为动则松,松则通,通则灵„„
以后毛泽东有病就请李鼎铭来治,还把李鼎铭介绍给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人。
一九四一年在延安南关的保健药社,成立了国医研究会。吸收了边区各县中医药工作者,成立的中医学术团体,当时李鼎铭任国医研究会名誉会长。该会筹建了中医院,还建了函授学校,培养了中医人才。国医研究会每周开展一次学术活动,由当时名中医做学术报告,还设立中医训练班,培养中医中药技术人才。特别是组织的医疗队下乡开展“防疫治病、济世救人”、“宣传卫生、破除迷信”、“改造庸医、取缔神汉”的活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毛泽东和保育院的儿童
毛泽东对儿童非常疼爱。在一个星期天,保育院回家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毛泽东和她们一块照了这张照片。照片上左是毛泽东的女儿李纳,右边的女孩和前排小女孩是两姐妹,她们是机要科长叶子龙的女儿,叶子龙的妻子江英是枣园小学的第一任教师。
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给枣园农民拜年后和村民接触就多了,特别见乡长杨成福不识字,连他的八岁儿子杨民也没上学,是因为没有学校。毛泽东便表态说,教员他回去和中央办公室的同志商量一下,让他们派个同志来当教员,就这样江英同志当上了枣园村小学教师,并兼任乡政府文书。
枣园的中央机关医务所,从这时起制定了新的规定,枣园乡的群众都可以来此看病,而且是随到随看,一律免费。
毛泽东撤离延安
为了粉碎蒋胡匪军出兵三十万大肆进犯陕甘宁边区的阴谋,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延安军民有序地坚壁清野和转移„„
三月十二日,一群敌机在延安上空扫射、投弹,一颗炸弹落在毛泽东住处不远的地方,炸弹炸掉了院里大树的一块皮。情况紧张,毛泽东仍镇定地看文件,一个警卫战士拿来一块弹皮让毛主席看,并劝他到防空洞里去,毛泽东接过弹片,风趣地说“嗬,这个很好,可以打两把菜刀„„”
三月十六日,敌人进犯到南泥湾一带,同志们劝毛主席早点离开延安,毛泽东从容地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有什么可怕的?”
三月十八日,敌人迫进延安南三十里铺,下午四时先头部队已接近延安城,毛泽东还是那样安静办公,批阅文件和电报。傍晚.周恩来请主席动身,毛主席说:“好吧,吃罢晚饭再走,敌人要来延安,就请它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把书放整齐,叫胡宗南也来看看马列主义。告诉胡宗南,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
晚七时许,毛泽东从容地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毛泽东的干女儿卜兰兰
转战陕北,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靖边的小河村住了四十多天,这段时间正逢夏至、小暑、大暑,是一年里最炎热的季节。村里有个小女孩叫卜兰兰,当她和小伙伴学习认字去贾家院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时见到了毛主席,兰兰便称呼“干大”(靖边横山一带群众把长辈不叫“叔叔、姨姨”而是叫“干大、干妈”)。毛主席说:“我比你爸都大,你就叫我大伯好了”。就这样,毛主席由于小纳纳不在身边,就认了这个农家小姑娘卜兰兰做了他的干女儿。起初,兰兰还有点怕这位身材高大的“大伯”,可是到后来,相处久了,兰兰学习进步快,说出一口标准的陕北口语,毛主席听到后,认真的学说陕北话,有时直把毛主席逗的大声发笑。兰兰也学一两句毛主席的湖南口语,毛主席又是一阵大笑,兰兰也跟着笑„„仅在这四十多天里,兰兰就学会了六百多个字。兰兰为了感谢毛主席,她在毛主席走过的脚印上量出尺寸,要给这位“大伯”做一双布鞋,兰兰心灵手巧,在她妈妈的指点下很快地独自做了一双布鞋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非常高兴,说“这是我女儿给我做的,要穿。兰兰学习好,还会做针线活,了不起。我的女儿是有本领的!”为了回谢兰兰,当天下午,毛主席就留下卜兰兰和她的妈妈、弟弟在毛主席家里吃了饭。
八月一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要离开小河村,毛主席给了兰兰家一条裤子,几尺鞋面布,还给兰兰和她弟弟一些本子、铅笔。兰兰哭着要跟着走,兰兰的父亲说“人家行军打仗很忙,你不是给人家添麻烦哩。”毛主席见到兰兰哭得很伤心,便对她说“长大了,不要哭了,听你爸爸的话,等我回延安后,给你们写信,再让你爸爸把你送来好吗„„”就这样,毛主席拉着兰兰的手,一同走出村。卜兰兰一家和村里的乡亲们站在高坡上,送毛主席他们离开了小河村。
全国解放后,村里人对兰兰说:“你干大现在是全国的主席,你到北京去找他,还没你什么?”于是兰兰便把想去北京,找毛主席的事告诉了她父亲,而她父亲却认为兰兰不懂事,他说:“你不记得,毛主席在咱这儿时,每天夜里灯都不灭忙的办公事,现在是全国的主席,管的比咱边区地盘大的多,他老人家肯定更忙,那还有时间跟你这个娃耍笑哩。你记着毛主席临走时说的,他来了信,我再送你去吧。”
兰兰是个诚实而听话的孩子,当她想起她“大伯”的时候,就在村口送他们的那个高坡上呆呆地向东方望去„„
毛主席逝世后,兰兰伤心地哭了一整夜,她再也见不上“大伯”了。这就是卜兰兰二十九年期盼的结果,那短短的四十多天,快乐地和毛主席的相处,给卜兰兰留下了终生的怀念!
毛泽东把人民挂在心上
沙家店战役胜利后,全歼胡匪六千余人,我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毛泽东又筹划着全国的大反攻„„这时中央机关转移到了佳县朱官寨,这村子小,战前又遭胡匪军的洗劫,一片荒凉。毛泽东这时就住在一个破旧窑洞里起草《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真不巧,全村唯一的一个碾子,偏偏就在毛泽东住的这窑洞的窗前。
一天清早,毛泽东见老乡们用人力推碾子而不套用毛驴,是怕用驴太吵,会影响主席办公、休息,毛泽东却抱歉给群众添麻烦了,给警卫员说,以后再不要妨碍乡亲们了,该怎做就怎做,他还主动帮助乡亲们推碾子和扫碾盘,老乡们看了毛泽东干的还挺在行,就夸毛泽东真像个劳动人„„
一会儿,秘书送来电报,电文是华东野战军已经越过了陇海线,直抵淮河流域。毛泽东忙摊开地图,因窑里光线不足,毛泽东搬了个凳子坐到门口,把地图铺在膝盖上,仔细查对地名,就在这时几个电影团的同志悄悄地趁主席未觉察,迅速从窗口给毛泽东拍了两张照片,这时毛泽东听到机子响便抬起头来认出了程默和凌予风他们,忙招呼他们进来,和他们一一握手。并一再告诉他们,多去拍些我们的战士和人民群众„„
毛泽东和谢觉哉在佳县神泉堡
毛泽东在佳县神泉堡时,一天,谢觉哉去看望他,他俩好像几年没见面似的,二人兴致勃勃地谈个没完,一谈就是大半夜,并在第二天还拍了照。
十月二十九日,他二人边谈、边走地又来到了白云山,这次他二人在白云观主庙真武祖师殿前,见到了新贴的佳县人民政府保护文物的布告,这是上一次他俩批评了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同志后,佳县人民政府立即照他们的指示颁布的上山游览或上庙会者一律都得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告示。下山后二人一再嘱咐对方要注意身体,这时毛泽东才把连他的医生、卫士都不知道的情况说给谢老听,毛泽东说他有时疲倦的连洗澡都不能支持,有时他写完文件,手指麻木,手心发冷,需要躺下休息几个小时才能恢复过来„„谢老双手紧握毛泽东的手,心里知道毛主席是为全国解放的事,而不能停下来休息的,他也没法停下来,毛主席只能尽他的力量去办理„„一阵子过后,他们俩什么都不说了,只是深情地用他们的双手紧握着、摇动着、勉励着。可是环境条件那能让主席悠闲呢?谢老最后还是放高声调说“你得保重啊!”毛主席理会地点头微笑着„„他们就这样分手了。
毛泽东过黄河离开陕北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转战时,消灭了胡宗南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已转入全面反攻,为了革命发展,决定东渡黄河,离开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陕北和陕北人民。
三月二十三日,天气晴朗,黄河上风平浪静。中午时分,一支约有数百人的队伍来到了吴堡县川口园则塔黄河渡口滩头。部队负责人汪东兴和早已准备好的船工接了头,船工负责人是位有经验、有能力的共产党员薛海玉。没有出现原计划的意外,便有序地开始上船、起航。说也奇怪,往日从岸头上船,还得搭块木板,今日水位高而平静,人一踏步就上了船。薛海玉在指挥船工认真操作,可他一眼就认出了毛主席,他真想问声毛主席,可是重任在肩,党纪在心„„
在行船中毛主席表情严肃,没有说一句话,他是在思考决策?还是追忆在陕北依依不舍的十三载呢? 大约二十分钟船就平稳地渡过了河,到达了对岸山西省临县高家塌村的黄河滩头,毛主席就下了船。
薛海玉紧跟着毛主席走了二十多步,忽然毛主席站住了脚步又慢慢地回头,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他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这句话使薛海玉这位陕北汉子欣喜若狂。为了证实自己没有听错,他还向毛主席身边同志询问过,“确实没错!”这下子把薛海玉高兴的眼眶里溢满了泪花。
毛主席还对滚滚的黄河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来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黄河东渡,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二十八年后的薛海玉以老区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当他见到毛主席遗容时,薛海玉悲痛至极、泣不成声。那二十八年前的事,还就像是昨天。毛主席还坐在他撑的渡船里。下船后,他跟在毛主席身后,还听到“陕北是个好地方”的宏亮声响,这是永世不可磨灭的记忆啊„„
摘自:《延安文学》 2007年第5期
第二篇:延安故事
决不可成为特殊的公民
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精神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既是大生产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又是参加者;不仅号召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体军民树立了光辉榜样。
大生产运动开始时,中央机关生产委员会也研究部署了中央机关的生产任务,并将这个报告送毛泽东批阅。毛泽东聚精会神地看完了这个报告,提笔在报告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对着这个问号,他凝神沉思了好一阵,让警卫员请来中央办公厅主任兼机关生产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富春同志,这个报告中怎么没有规定书记处几位同志的生产任务呢?”李富春回答说:“我们考虑书记处的几位同志工作太忙。所以„„”毛泽东打断李富春的话说:“不、不、不,这不能成为理由。不能因为工作忙就站在生产之外嘛!”
李富春连忙解释:“书记处的同志要抓那么多的大事,哪能事必躬亲呢?”毛泽东笑着摇摇头说:“不,该躬亲的事,一定要躬亲。”他点上一支烟,重重地吸了几口,若有所思地说:“目前,我们全党集中精力抓两件大事,一是整风,二是生产,这是整个革命链条上的两个中心环节。如果抓不好这两个环节,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革命链条;就无法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坚持抗战;就无法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对于这样的大事,我们不能只是发发号令,而必须身体力行,必须用实际行动为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作出榜样。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就更没有理由将自己置身于大生产之外!”接着又说,“我们动员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参加生产运动,我们应该首先站在生产的前列。我们决不可成为特殊的公民!”
毛泽东的意见被采纳了,中央领导同志都分得了任务。毛泽东也分到了生产任务,只是因为不能走得太远,便在杨家岭他居住的山脚下分了一块地。地虽不多,但靠近河沟,地板硬,石头多,工作之余,毛泽东便扛着镢头去挖。警卫员怕他过于劳累,也扛着镢头去帮忙。毛泽东劝阻他们:“你们有你们的生产任务,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一点地,你们都干完了,我就没有干的了,我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呢?”
他的衬衣都被汗水湿透了,还不停地干着。警卫员关切地劝他休息一下,毛泽东笑着说:“不要紧,这算什么累,劳动锻炼,就是要出点汗水!”地挖完后,毛泽东又在田边垒起水坝,准备引水浇地。地整理好后,毛泽东先后种植了辣椒、西红柿、土豆、南瓜等蔬菜。菜苗出来后,出身农家的毛泽东管理非常细致,经常浇水、施肥、锄草,蔬菜长得茁壮、水灵。每当收菜时,毛泽东亲手采摘,用筐子背上交给食堂,并向管理员详细了解一共交了多少斤,还差多少斤。按中央机关规定,每年每人的蔬菜任务为360斤,毛泽东年年都超额完成了。
1942年6月,斯大林派飞机送医务人员到延安,并给毛泽东捎来了一些礼品。第二天飞机返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并让人缝了个小布袋,装上他自己种的红辣椒,请机组人员转交斯大林。毛泽东微笑着说:“延安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就给斯大林同志这点礼品,表示我的谢意吧。”毛泽东给斯大林的不仅仅是一袋红辣椒的谢意,更重要的是送去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秘诀,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
信念的力量
在民族空前危机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来自延安的政治主张,唤醒了敌后的千千万万进步青年。
“到延安去!”成了当时中国最时髦的口号和最能体现自己政治觉悟的见证„„这样,跨越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就成了抗战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时有诗人是这样形容奔赴延安的决心和阵容:“万重山,险又难,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那些在长途跋涉、穿越封锁线的青年,用更激昂的诗句相互鼓励着前进:“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
31岁的陈学照,留学法国,博士学位。她后来回忆说:“我对国民党没有一丝一毫的幻想,在他们那里,看到的只是贪污腐化。”苦闷和仿惶中,她来到延安。但延安的艰苦生活和文化差异,使这位身穿法式大衣,头戴贝雷帽的女记者,不久离开延安去了重庆。但在那里,腐败的社会,艰难的生计又使她第二次重返延安,这一次,她再也没有想到离开延安„„后来,她成为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女党员。颇有名气的上海青年摄影家吴印咸,应邀参加《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的摄影,来延安前他明确表示拍完片子就回上海。等片子拍完后,不想赤化的吴印咸竟向党组织递上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据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统计,通过他们这里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超过1万人,仅1935年3个月,就有2300多进步青年从这里奔向光明„„这份保存在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的投奔者名单,不少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和爱国青年,他们中有:茅盾、艾青、高士其、萧
三、刘白羽、华君武、贺敬之„„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到延安,就如鱼得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之花„„
那时的延安,物质生活并不富有,延安,你是怎样让他们义无反顾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柯仲平在1939年写的《延安与青年》一诗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诗中写道:“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青年回答:我们不怕走烂脚底,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怕就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这首诗生动地说明,这种力量不是别的,就是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是靠着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路线,靠着广大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才成为理想的化身,中国的希望,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
我们编发这篇来自延安的、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让我们至今读起来还是那么感人。就像诗中所写,“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就是因为共产党人他所具有的先进性,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比起延安时期,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们还要不要这种艰苦创业精神?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今天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好多,但在今天,我们更缺乏、更需要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要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让她在我们生活中闪光。
第三篇: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 读后感
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讲话有感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毛讲话的引言部分,揭示会议目的: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主要讲到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毛阐述的文艺工作者的以下问题不但适用四十年代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而且对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和中国青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一)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我们应毫不动摇的坚持这个立场。
(二)态度问题。对于敌人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应该赞扬。因为人民也有缺点,所以文艺工作者应当帮助改造人民。
(三)工作对象问题。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来自人民群众,来自根据地,根据地农民占有大多数,所以文艺工作者要学习并且理解农民的语言,以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要改变思想,积极向农民学习。
(四)学习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得出结论,文艺工作者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包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因为有些文艺工作者偏爱小资产阶级,因此要帮助他们改造,由偏爱小资产阶级转为偏爱无产阶级。
坚决批判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要鼓励革命文艺家深入群众,同时要让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毛泽东在讲话中的一些要求和结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他的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文艺工作者和中国青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我们的问题的中心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二)文艺服务于群众,有利于群众的,就是好东西。这体现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
(三)革命文艺家的根本任务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要跟得上时代变化不能只关注个人感情 要服务大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
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要有知错就改的态度 有鲜明立场不断实践。
毛泽东要求全面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清除文艺工作者受到的资产阶级的影响,不能只关注个人感情 要服务大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体现了毛泽东的狭隘性。不可否认这是由当时的时代决定的,但是对资
本主义的全面否定,还是会阻碍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告诉我们事物具有两面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毛泽东的讲话存在不足之处,但从时代出发,总体上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以后很可能成为文艺工作者。纵观今日中国文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说,所谓大家,非黄即暴。何况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作家越来越多,而作品却越来越次。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因为中国作家缺少悲天悯人的资质,写作日趋商业化,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情感生活,脱离了群众,何谈为人民服务呢? 我们关注历史的同时,更该注重现实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
第四篇:延安的故事
《延安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延安的故事》,我了解了一位保卫延安的英雄——彭德怀将军.从书中,我认识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彭德怀将军。彭德怀将军是一个伟大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公仆,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勤务员。是毛主席始终共患难同甘苦的亲密战友之一,是对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最忠实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运用实际指挥的高级将领之一。长期革命斗争的锤炼使得他富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良品性,他朴厚、博大、真诚、正直,严肃却又慈爱,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他以这样的精神品质来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把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党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为中国走向解放、统一之路而奋斗。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禁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离不开它。彭德怀将军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并且也这样地教育他的同志们。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这种革命精神才会在人们心中永驻,才会被后世发扬光大。
彭德怀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第五篇:中共中央与毛泽东进驻延安纪实
中共中央与毛泽东进驻延安纪实
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移驻延安是时局转换发展的形势需要。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旗镇,标志着中共中央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西北。中共中央机关先后在瓦窑堡(今子长县)、保安(今志丹县)居住了一年多。“西安事变”后,经过协商,国民党东北军撤出延安(当时称扶施,1937年2月撤销肤施县并入延安县,两个县委亦合并,先后在延安城内建立中共延安市委,后建立延安市政府,初属中共陕北省委,后属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所余国民党民团一部分逃走,一部分起义。
1936年12月18日,即周恩来飞抵西安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派以王观澜为首的代表团,接管了延安古城。
一
12月25日,蒋介石由西安飞回南京,即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纵兵西进,伺机发动内战,威逼陕甘。中共中央为了给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以实际援助,采取了“非不得已不开火”①“改正其”‘左’的宣传”的和平方针,“但军事方面,仍极力备战,绝不放松,”命令主力红军进抵关中的淳化、三原、耀县、泾阳、咸阳集结待机。这样,既粉碎了蒋介石挑起内战的阴谋,又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南部区域扩展到洛河左岸,解放了镇原、宁县、正宁、旬邑、淳化等五座县城,奠定了后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囊形地带的基本版图。并令红“十五军团……开至商县待即。②”中共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与红军的主要将领多在关中地区,主要的注意力窥视蒋军西进,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首脑机关由保安南移,在所急 需。因此决定:“1937年1月10日中央离开保安”。1月9日晚,毛泽东电告在西安的周恩来、博古、在云阳的彭德怀、任弼时等同志,说:“我1月10日动身保安,以四天到达延安。”保安距延安170多华里,因沟深,路窄,天寒地冻,马蹄打滑,不能快走,当天走了七十多里,在安塞县的寺儿台的小村庄的窑洞宿营,后经高沟口,碟子沟三个村塞,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在行军的第二天,还联名电告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说:“红军主力以出商洛为宜,该路击破即可转入豫西,敌中左两路无能为矣。……如主力用于渭北,则战略上处被动地位,战术上亦有许多困难③”1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又电告恩来与博古:“我们本日到达延安。”(这份电报藏在中央档案馆)当时中央机关主要有: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张闻天等)组织部、宣传部,常务委员会(李维汉)、审查委员会(董必武)、保卫部(许建国)联络局(李克农)、出版局(廖承志)白区工作委员会(周恩来、林育英)东北军工作委员,职工运动委员《新中华报》社(白仲华)、总西北执行局(刘长胜),全总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饶漱石),中央秘书长(张文彬)等。这些机关初驻凤凰村,毛泽东等先后居住在李建堂和吴宏恩等部分居民腾出的房子和窑洞内,中央军委驻王家坪,除借居民室外,自己动手又挖了137孔窑洞和建造210间平房与9孔石窑。所属单位分布城周围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1938年11月20日因日寇飞机轰炸,中央机关搬至杨家岭、枣园,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住王家坪。直到1947年3月18日中央撤离延安,中央机关在这儿生活战斗了十年多的时间,转战陕北途经佳县数百个村庄,居住了37个地方,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 河前往河北西柏坡村。
中共中央以延安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谱写了极为光辉的篇章。
二
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移驻延安,为延安军民群众所热烈欢迎,1937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当毛泽东、张闻天等一行中央领导人,身着灰色军装,头戴八角帽,风尘仆仆,顶风冒雪从安塞的招安川下来,到了延安北的兰家坪沟口,顺小路斜道下至杨家湾南边的大石头旁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群骑马结彩的年轻人,由一位头扎白毛巾的小伙子率领打先,猛的从一头紫红色的骡子背上跳了下来,风风火火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红色的信贴,递给了警卫员贺清华同志,贺转身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打开边看边笑着说:“你就是抗日救国会派来的马生有副会长?”
“噢,我就是,北门外的欢迎群众从上午直等到现在了,可把你们等着了。”马生有急促促的满面笑容地说。
“这就是毛主席!”贺清华向马生有介绍说,马生有在裤腿上擦了一下手,热情地向毛主席紧握,激动地说:“毛主席?毛主席,我可把你们盼来了,叫我先回去向大伙报个讯,报个喜讯!”毛主席说了一声:“噢!”招了一下手,马生有几个纵上骡子背,两腿一夹,发出:“啷啷呛呛”的铜铃声,直奔了南去。肤甘县抗日救国会会长兼南街民兵政委高启祥与其他几位代表,牵着马陪着毛泽东和张闻天一行,带路从大石头处顺路而下,踏过延河冰桥,爬坡到了大砭沟口(今盲哑学校处)向北门走去的几里路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群众,当时 的延安市民并不多(约3000多人),还从甘泉(富)县来了一队队一行行的群众代表,有张村驿的,有直罗镇的,还有东村与道作埔的,他们有不少人见过毛主席,知道毛主席来延安,就天不明起身,踏着薄雪,绕着山路,冒着朔风严寒,迎接党中央与毛主席的到来。
马生有赶回之后,把骡子拴在树上,跑到最前边迎接。当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同志一行走近群众队伍的先头时,夹道两旁的吹鼓手,嘀嘀哒哒地吹开了,并分散插在队伍的中间。顿时,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红军大学与学生们的歌声、笑声、市民队列以及小学生的队伍欢呼声,响遍街巷。毛泽东神彩奕奕地健步走进延安城。肤甘县苏维埃主席刘秉温和党支部书记刘振邦等扛着由毕仲辉楷书的“欢迎党中央、欢迎毛主席”的红彩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满街贴着用红黄色书写的油光纸标语,欢迎群众举着早准备好的三角红纸旗,上边写着“欢迎党中央,欢迎毛主席”的同一文字。张和堂老师指挥学生唱起了“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歌曲和陕北的“信天游”,红军大学学员也唱起了革命歌曲,接连不断地唱了一段又一段,此伏彼起,一片喜庆,热闹非凡。
当时红军官兵一致,上下一致,毛主席穿着和士兵的穿着没有两样,街道两旁的爷爷奶奶急着在队列中辩认,向孙子们指着:“那位是毛主席!“啊,”那就是毛主席!”“毛主席!”群众喊了起来,毛主席一会儿向这边的群众点头热情招呼,一会儿向那边的群众招手、点头,一会向群众回头说:“大家好!同志们好!乡亲们好!”有些从不出门的媳妇、姑娘、婆姨们也都争着拥上街头,有的挤进市民队伍,有的在人群中点着脚儿伸长脖子辩认毛主席。唢呐声、锣鼓手、欢呼声,把毛 主席的回敬声全掩没了,听不清,解不下,认不准,欢乐的人群,一直把毛主席等一行人迎进到延安抗日救国会的五间房内休息、洗尘。
毛主席与张闻天一行中央领导人,在抗日救国会备好的下马宴间谈笑言欢、亲切交谈。大约六、七点钟了,夜幕下降,五间厅内灯笼高悬,犹似佳节,宴席的饭菜是从“三仙园”的饭馆预先订好的,由陈万福、吴振兴用饭盒子食落箱抬来的。王观澜、李见珍、王春圃(江华)陪毛泽东、张闻天等一行人入席,每桌八个席位,共两桌十六人。同毛泽东一桌的有曹华山、马生有、白辉民(延安市委书记),张闻天同席的有朱德、李德和马海德等。“三仙园”的陈万福和吴振兴忙着端碟子送碗,主要是一些海菜与甜菜,也有红烧肉与烧豆腐等,主食是花卷馒头与小米粥。毛主席问端盘子的陈万福:“你一月挣几个钱?”陈万福回答说:“我不是经理,我是饭堂的伙计,‘三仙园’开张不长时间,现在城内红了,城外还没红,城内城外还不通,吃饭的往来客流量还受限制,党中央现在来了,生意会一定好起来的。”毛主席听了点头。饭桌上的米酒用黑瓷碗舀着喝,王观澜、吴振兴等向毛主席敬酒后,又向张闻天、朱德、李德、林彪一杯一杯的敬酒,气氛非常热烈,张闻天最后说:“感谢抗日救国会的同志们的盛情款待!”宴会持续到晚上八时左右。这天夜间毛泽东住在附近的天主教堂内。贺清华为毛泽东备好了洗漱水;当夜毛泽东向在西安的周恩来、博古等拍发了:“我们本日到达延安”的电报。
第二天,毛泽东搬到凤凰村,住进了李建堂腾出的石窑洞。那是一孔依山而凿进的石穿洞,潮湿阴暗,木炭火燃了一天,还得用木板隔着墙壁,一边是炕,一边办公,贺清华 忙个不停,帮着贺志珍母子拾掇屋内的一切陈设,妇救会主任申小玉还帮着管孩子(李敏是保安出生),毛泽东总喜欢逗逗抱抱这位毛娇娇(李敏奶名),申小玉为娇娇弄来了小裤子;北街街长周至善和抗救会的高启祥、王治国等忙着到张闻天家看看,又到毛泽东窑内拉话,上午10时许,马玉宴请毛泽东加贺志珍全家,毛泽东总是忙着与各种人物接触,了解各种情况。
四
毛泽东与张闻天一天下塌之后,迅速而又妥善地处理着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制定了宣传进城政策,召开政治局会议。14日下午哥老会的陶麻子领着一群人敲锣打鼓送来了头慰劳猪,摆在政治局会议室的石楷上。毛泽东问这头猪花了多少钱,陶麻子说从地主的猪圈内拉来的,没花钱,毛泽东即差人查问究竟,结果弄清楚这头慰劳猪是从一家穷苦百姓家的猪圈内跑出来的,毛泽东即让照价赔偿,赔礼道歉,借机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谈得最多的还是延安党组织的几个同志,反映国民党的军队撤走已20多天了,可那位县长高仲谦还住在宝塔山,时而还在街上串来串去,群众要求赶他走,并说国民党的反动民团一部分人,逃跑前在北关大砭沟内活埋了五个红军战士,党内一部分同志和一些革命群众,要求捉拿凶手,我们也应活埋他十个、二十个的杀人凶犯。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是常理,为死难的红军复仇。针对这些反映与情绪,中央机关进城后,稳定群众,明确政策,应该是头等大事。于是,毛泽东借机向大家讲解除了当前党的政策,国难当头,抗日救亡是头等大事,宝塔山的那位县长不用赶,更不能再互相残杀了,我们应尽量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是当前首要国策,过去蒋介石打内战,搞那个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就是消灭红军,屠杀共产党人,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的义举,就是要逼他抗日,承认八项主张,才放他回南京的。因此,当前我们的口号就是团结、民主、抗日,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反对独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才能建设新中国。毛泽东一席话,把大家讲得乐呵呵的。窑洞内不断的有地方干部和群众,反映情况。一直到夜深了,人还不断。
15日上午,中央机关进驻延安的第三天,毛泽东出席由张闻天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主题就是讨论研究延安工作及其各项政策等问题。会议一开始,先由王观澜汇报来延安后的二十多天我们的工作情况,李见珍汇报进城的社会情况。毛泽东发言说:“延安工作方针与方法基本上是好的,产生了好的影响,应该继续这一方针。现在不打土豪、土豪喜欢;保护商人,商人喜欢‘取消苛捐杂税,使贫民喜欢。以后应进一步使群众更加喜欢,使土豪的喜欢减少。应该使在延安工作的同志明了,延安工作对全国有影响,延安的各种具体工作都应把握这一原则。关于延安的政权形成问题,抗日救国会只是暂时的,这里最好是不派县长,应成立抗日革命委员会,将来要成为苏维埃政权。因为这是我们首都所在地,不应与人共管。”关于金融问题,毛泽东说:“认为用白票就不能用苏票④用苏票就不能用白票混用,我认为中心问题是从外面办货来的问题,用合作社的方式来调剂当今还是可行的。⑤”政治局会开得很热烈,直开一个上午。会议决定16日召开延安群众大会。会议地址是在大操场,由毛泽东、朱 德、张闻天等领导人讲话,王观澜与群众代表讲话。宣布了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毛主席讲话重心强调团结、民主、抗日形势与任务。
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机关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脑中枢,中国革命的司令部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的千百万革命青年,民主、进步人士,纷纷前来,把延安称之为抗日进步民主、进步的红色灯塔,塑造人类纯洁心灵的革命圣地,中华民族解放的北斗星,千方百计奔向延安形成了一股时代的社会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尤其是“抗大”、“陕公”、“鲁艺”、“女大”等院校开办,使延安成了培养革命进步人才的熔炉,集中了中华民族之精英,为抗击日寇、消灭敌人,培育了骨干力量、成为后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钢骨铁梁。所以,毛泽东把延安比作英国的伦敦,寓意深刻,就是说,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它的政治影响着英国众多的殖民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也有很多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当然不是殖民地,但需要一个“首都”作为政策中心,则是一样的。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前夕,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议论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的地位说:“延安之所以重要,一因打日本,一因蒋介石在重庆,即都是偏安之局。⑥”
今天,在纪念中央机关与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之际,使延安这块革命圣地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发出更加灿烂光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以江泽民总书记的领导,我们应更好地发扬延安精神,以实际行动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
注:①②⑤《毛泽东年谱》第779、642页。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第7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④白票,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苏票,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
⑥《全国解放战争史专题研究》田为本著,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69页。
原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与实践》1997年第一期(总第45期)53-56页,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