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四)读书学习:“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
(四)读书学习:“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
那个时候,我们社员经常和知青在一起学习。我记得当时学习毛主席的文章比较多,《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等。我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组织给他们上课,但是实际上,我也是和他们一起学习。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衡量对错的标准,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始终要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那些错的,那些对人民无益的。这篇文章不咋长(陕北方言,不怎么长),我见近平反复地看,反复地读,爱不释手。我当时还在心里想:这个娃娃咋这么爱学习呢!
在梁家河插队的这段时间,近平还阅读了大量书籍。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他看得真是太多了!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近平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那时候在我们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近平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晚上看书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但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热情。我们都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
我喜欢到知青窑洞去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近平带来的很多书。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现在回忆起来,近平他们住的那个窑洞特别温暖,也特别神奇,就像是知识的宝库。
有时候上山干活,近平也在兜里装一本书,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在拉话,他就拿出一本书来看。晌午回窑洞歇一会儿,近平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会儿书。我觉得,一方面是近平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读书也带给近平无限的力量。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我家里很穷,从小到大,身上没有过一分钱零花钱,更没有钱买书。所以,我很羡慕近平有那么多书,我在他们窑洞里的时候,很想看看那些书里写的都是什么,一开始不敢多翻,只是小心翼翼地翻两页。后来熟悉了,我就拿起来翻翻看看。近平见我对书有兴趣,就跟我说:‚铁锁,你喜欢看什么书就拿去看。‛我连忙点头,心里非常高兴。
我最先看的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对这本书我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我想,一个‚为什么‛我都不知道,学会了十万个‚为什么‛该有多了不起。书中有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从小生活在山沟里,对外边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出家门最远就是到文安驿,连县城都没去过。《十万个为什么》是有插图的科普读物,我在书上看到飞机、看到汽车、看到轮船,就高兴得不得了。
我还从近平那里借过物理、化学课本。此外,他那里还有很多古典文学和历史名著。我看过《三国志》,因为是文言文,里面的好多字我都不懂,遇到不懂的,我就问他,无论问什么,近平都很耐心地教给我。我还看过高尔基的《母亲》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些书都是近平从北京带来的,他都借给我看。
很快,一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知青有的返城,有的招工,有的当兵,大部分都走了。我晚上跑到近平那里去,他还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只要有时间,他都捧着一本书看,看到很晚才睡。
——武晖《“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同他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他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据我了解,近平读书学习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后来,大部分知青离开了,窑洞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们在炕上有各自的床位,中间隔着一个炕桌,炕桌上有盏煤油灯。白天干了一天活就已经很累了,晚上吃过饭,我如果觉得累,就睡觉了。而近平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怕影响我睡觉,就把灯移
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近平在一个场合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讲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年在窑洞里近平学习辩证法的时候,也曾谈起过这个问题,即不要把辩证法简单化。矛盾的不同侧面是不可分离紧密联系的,互相作为存在的依据。辩证法的精髓固然是对立统一规律,但实际上,对立统一除了对立还应考虑统一,唯物辩证法本身就包含事物的互相关联与事物的发展,还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规律。简单孤立地谈问题一个方面而不顾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肯定是有片面性的。如果认为辩证法的内容仅仅就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
——雷榕生、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我们初到梁家河时,还只有初中生的文化程度。初中课程里并没有讲过世界史。近平在阅读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涉及不少名词和事件,都与欧洲历史相关,看到以后觉得很生疏。近平就找到苏联出版的《中世纪史》来看。这部书他好像是从当地一位教员家里借到的。在这本著作中,从东、西罗马帝国,从查理大帝,到法国、德国、英国的近代雏形,都有相对完整的讲述,这本著作也讲到了东方各国历史的演进和变化过程。通过对这部书的学习,近平对欧洲诸国的发展史有了初步认识。
近平还有一本常用的工具书《新编新知识辞典》,1952年出版的,这是一本非常厚的工具书。辞典里面收录了大量重要词条,并有简要清晰的介绍。像‚神圣罗马帝国‛‚苏沃洛夫‛‚二月革命‛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近平在阅读其他著作时,经常拿这本书作参考。
——雷榕生、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近平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他读过《离骚》,读过《古诗源》,读过《李白诗选》《三曹诗选》等。他很喜欢曹孟德作品的悲壮苍凉,喜欢建安乐府感情真挚、朴实无华、气势雄浑的风格。对于词作,他更喜欢读辛弃疾。有时他读古典诗词读得兴奋了,就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的时候也会朗诵。他的记忆力很强,读过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若前一天晚上读到了他喜欢的诗词,第二天他就会背给我听。一方面是他确实喜欢诗词的韵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验自己的记忆力。我作为听众听他背诵,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总体上看,他比较偏爱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诗词。当然,像李白那种飘逸浪漫型的,他也很喜欢,李白那首《将进酒》我就听他背诵了多遍。
近平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近几年他在访问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时,都曾提到过他所读过的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他所列举的,都是他认真读过的作品。我印象中,巴尔扎克和莫泊桑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他都很喜
10刘伯承、叶剑英等,都对《战争论》中的精辟论述了如指掌。抗战时期,毛泽东更是要求全军认真研读,并要求对《战争论》虚心求教,不得有丝毫懈怠。《战争论》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慧眼‛,是指‚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以及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被称为眼力或慧眼,后者就是果断‛。一个具有‚慧眼‛素质的军事指挥家,有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条件下高瞻远瞩看待问题、分析局势,带领国家与军队取胜。当然,那个时候的近平,还只是一名身在农村的普通知青。然而,那时涉猎这些著作,对他的启蒙、对他以后的成长,无疑打下了坚实基础。
——雷榕生、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阅读《罗斯福见闻秘录》一书时,近平饶有兴致地注意到当时的后起大国美国如何在相当长时间内锋芒内敛,积蓄力量,最终利用矛盾,因势利导,平稳过渡,从守成大国英国手中顺利得到世界霸主地位的过程。书中详细记录了在这个过程中,罗斯福总统深谋远虑,有序有为,外交手腕运用得有声有色。在一连串的重要国际会议中,他一方面坚决支持同盟国英国、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物质和军力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双边与多边会议场合,宣扬新的世界政治经济规则,不为盟友英国恢复旧制,只为美国开创新篇。外交手腕上,借承认苏联斯大林在东欧与亚洲的势力范围拉拢‚斯老伯伯‛,使‚得道多助‛的美国始终处于对英国外交的主动地位。充分运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占据道德高地纵横捭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句‚同盟者就是竞争者‛,阐明了国际政治和大国博弈的真谛。近平还读了《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这部书展示的是1943年后太平洋战争美日双方的苦斗过程。在阅读中,他仔细推敲了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两国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所做的战略决策预案,比较与估量了双方战略决策的得失。应该说,在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在决策、战争资源的拥有和战争资源运用能力诸方面,日方劣势明显。特别是对当时大规模海空战争形式和战法的认识,日方明显落伍很多。太平洋战争中的海空交战,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运用航空母舰和兵舰进行海战的问题。美军通过科学的运筹、比较和分析,在战争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技高一筹,正确运用了‚蛙跳战术‛和攻击日方大规模运输船队等行之有效的战略和策略,最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战果。
还值得提到的是,近平还读了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基辛格早年的论文,如《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年)、《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等。通过研习这些论文,近平深刻感觉到:美国这个国家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国家,美国军队也是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军队,美国的智囊政治家也是密切关注实际的研究型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军事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在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美国都会有具有世界眼光的智囊和研究型人物考虑和提出如何应对新形势、提出新对策,及时转变原有政策。如果低估美国
314
去峨眉山、都江堰,包括二郎庙的时候,我发现习近平有一个特点:凡是那里门上的对联,不管是峨眉山寺庙里的,还是青城山的,他几乎都很认真地抄写下来,然后细细品味。我们在峨眉山上住了三夜,还见到了大学生毕业来当尼姑的,近平还和她们聊,你们为什么不上学而来当尼姑?原来有的是厌世了,有的是家里逼婚,还有的是想通过这个考一个宗教学院,也是一个出路。在寺庙借住的时候,我们还遇到一些僧人,近平也和他们聊:你们在这儿守着这个寺庙怎么解决生活问题?你们每天想的是什么?等等。
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从他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再联系他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都说明近平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黑荫贵《“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心得体会
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伟大祖国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细思当下,回望历史,书中都能清楚找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干什么,时时刻刻将解决群众困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建沼气池、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到了极致。他不喊苦不喊累,敢想敢干,靠着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当时的梁家河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真切感受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许多与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多讲一些当前的国家政治,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有国才有家”这一根本,努力做一名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第四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广河县教育局
马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富有创见的讲话,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列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读习近平在原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感悟的访谈录,是我们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把钥匙。
青春是形成信仰的佳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之一,也是形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的黄金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到1975年10月离开。从15岁到22岁离开,人生的第一步,风华正茂的年纪,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在延川的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同志基本信仰、基本观念和“人生目标”形成时期。习近平回忆他这段岁月的时候就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观念,形成的很多的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是强调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陕北高原是我的根”,“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 应该说,在延川的知青岁月这个“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一个启承点”中,习近平形成了他坚信并愿意为之终生奋斗、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这里,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和担当的情怀由朦胧到清晰、强烈。在这里,培养了他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形成了他人生道路的“既定不变的目标”和“基本观念”:他“既定不变的目标”就是“为人民做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他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是群众”、“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共产党干部应该怎么样”,以及对“法治和制度的崇尚”,等等。这些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后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艰难是锻造坚强的熔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习近平插队落户前后时期,陕北一带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当时下放知青后来回忆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宁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不难想象,习近平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的生活环境比起来,会有多么大的不同。也就是因为在当时延川县的知青家庭里面,习近平父亲的级别最高,家庭遭遇的冲击最大,习近平插队当农民以后,在入党、上大学方面遇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的知青都大得多。但是,他从来不诉苦,不抱怨什么,从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凭着超常的坚韧和苦干精神,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在这里,他先后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五关”。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经历了这些困难后,习近平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正如他自己回忆所说的:“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
基层是孕育伟大的土壤。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正是在“文革”那个动荡年代,在延川县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在同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培养了习近平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处变不惊和乐观自信的品质、不畏艰难和勇于挑战的勇气,以及敢于担当、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品格。习近平后来说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他还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坚如磐石般的沉稳、乐观和自信、高超的政治智慧,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 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特别是敢于动硬、敢于出招,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风党貌为之焕然一新。从总书记这些意志、气度和精神上,可以看到他年轻时拼搏奋斗的经历,特别是知青生活磨练对他的影响。
为民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和当地的老百姓真正融为了一体,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群众,树立了群众观念,培养出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要多为老百姓,多为群众办实事!众所周知,“文革”时期,习近平的父亲被迫害,他也被扣帽子、被歧视。1969年1月,他是作为所谓的“黑帮子弟”,从北京来到陕西延川县插队落户。延川的乡亲们把习近平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教他生活、教他干活,并且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熏陶着年轻的习近平的心
灵。“我人生逆境中、最需要各方面帮助的时候,延安人民向我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当地的干部和老乡们,一直都在帮他摆脱种种不利局面,也就是在梁家河的这些年,他先后摘掉了“黑帮子弟”的帽子,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后来入团、入党,当村支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习近平同这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等他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社员一道辛勤劳动,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1975年,习近平同志被推荐上清华大学深造,临走时大家舍不得他走,依依惜别。习近平也哭了,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扎根农村一辈子吧。”在7年的知青生活中,习近平受过那么多委屈和苦难,他都坚强地挺过来了,这是习近平知青岁月中唯一一次当着众人的面流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流泪是舍不得乡亲们,这其中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融合,是精神上融为一体后的难舍难分!“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人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却没有离开,心里留下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和牵挂。习近平把他与延川梁家河群众的鱼水之情,升华为他人生中“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作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我在总书记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7年的知青生活悟到了很多,扎根教育基层,服务责任学校,履行工作职责,促进学校发展,是督学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用心做事,开拓思路,让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到延伸是我的夙愿。
2017年10月19日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王东平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