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

时间:2019-05-15 09: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

第一篇: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

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设问

反问

借代

对偶

夸张

衬托

用典

互文

反复

叠字

列锦

一、比喻

1、类别:明喻、暗喻、借喻

2、作用:

A

有突出事物特征,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形象生动;

B

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例一:

《江上看山》

(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析: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二、比拟(拟人、拟物)

作用: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一: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

此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二: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析:

此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三: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析: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双关(隐语、谐音)

作用:

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例一: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二: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道是无晴却有情”。

四、借代

1、特征: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2、作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很多,如

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 “终岁不闻丝竹声” 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中的鞍马代“客人”(白居易《琵琶行》)。

④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中以“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

例: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她们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另外,古诗中还有许多例子,如:

①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

②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③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

④ “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⑤ “石壕村”代穷苦百姓;

⑥ “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

五、夸张

1、特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一: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例二: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杜牧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六、对偶 作用:

1、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2、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设问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 《双调·蟾宫曲 怀古》 元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作用: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

《叠题乌江亭》 宋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用典

1、作用:

使作品语言含蓄、洗练、委婉和使人联想翩翩。

2、类别:

① 点化前人语句;

② 引用神话故事 ;

③ 运用历史故事。

例:

①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④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十、互文

1、含义:

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常见的互文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当句互文。(8)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10)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1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互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

词中“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洛阳午桥)、“平泉庄”(洛阳郊外)、“东山”(浙江上虞)。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字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名相的志趣,放情山水,喜爱歌酒。其深层含义是用历代名相的英雄业绩,激励友人韩元吉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历史上裴度督师破蔡州,李德裕削藩平泽潞,谢安淝水破苻坚,功业显赫,彪炳千秋。只有把三句联在一起吟诵体味,才能深入把握其内涵。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三句鼎足为文,相辅相成:辇下、山中、海上的风光、岁月和心情。可意译为:怀念那故都(临安)风光、繁华岁月,心情凄怆;回忆那山中(隐居)生活、寂寞岁月,心情惆怅;惦念东南沿海的抗敌志士,那里的旖旎风光,战斗岁月,令我心情激昂,无比向往。真是百感交集,“哪堪独坐青灯”!作者刘辰翁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者”,诵此三句,可窥一斑。

诗成鬼神愁,落笔龙蛇走,才展山川秀。

(大食惟寅《 [ 双调 ] 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

此曲的作者是阿拉伯人,他在曲中称誉张可久的才华不凡,在“词林”“独占鳌头”,“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所引三句不宜各自孤立地解释,应结合起来理解。其大意是:先生施展才情,落笔成诗,凄楚处令鬼神忧愁,欢欣处令龙蛇飞舞,秀媚处山川似锦。“诗成”、“落笔”、“才展”完全可以合三为一。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 [ 双调 ] 夜行船。秋思》)

这三句选自套曲中的《离亭宴煞》一曲,作者将当时富贵场中的争名夺利者比作纷攘忙碌的蚂蚁、蜜蜂、苍蝇。“密匝匝”、“乱纷纷”、“急攘攘”三个形容词异句而互文,交相补充,即蚁、蜂、蝇都是“密匝匝”、“乱纷纷”、“急攘攘”。“密”、“乱”、“急”分别从数量、秩序、情态三方面写出了追名逐利者的可耻、可鄙,予以无情的嘲讽。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鼎足互文”是一种简练经济的修辞手法,于有限的文字中包含丰富的意义;且语言含蓄,往往需要读者咀嚼一番才能领会其中的意蕴。这就给欣赏者留有补充、联想的余地,让他们在赏析品评中享受一种“发现”的满足。至于其三足鼎立的形式,更是对双句互文的一种超越和“出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十一、叠字(迭字)

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十二、列锦

1、含义:

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

《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第二篇:诗歌的修辞

诗歌的修辞

一、隐喻

可以说,比喻是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而诗歌的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比喻主要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回喻等。比喻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

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正如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强调的“关于诗歌,我自己已说过很多,但是最主要之点在于诗是一种隐喻——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或者借用另一件事来说一件事”。

华莱士·史蒂文森:“毫无关系之物稍做调整就是它物的一个隐喻”。亚里士多德:“在四个事物的情况下,当第二个事物与第一个事物的关系犹如第四事物与第三个事物的关系时,第四个事物就与第二个事物成类比关系。”(B 与 A 的关系对应于 D 与 C 的关系时,D 与 B 便形成隐喻关系。)隐喻的好处就是“普通的词语之蕴涵我们已经知道,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修辞学》)。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诗,象征主义诗歌等等都是隐喻性的。一首诗看起来没有运用一个比喻,但它仍具有某种隐喻的性质。“明喻”好理解,而隐喻的特点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我们一读即知,这首诗的意义决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那么,它究竟意味的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它的隐喻性质。

合理的甚至精妙的比喻的使用能够使诗歌更形象,也更具说服力和哲理性,如著名的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通过比喻相当有力地表达了对文革时代的反思与反抗。

本体和喻体互换,即本体和喻体循环往复,前一句的本体成为后一句的喻体,前一句的喻体成为后一句的本体,又称互喻,回喻,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博喻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事物或情感,故名博喻。例一: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例二: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邹荻帆《蕾》)

二、通感 “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如波德莱尔把自然万物视为向诗人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波德莱尔:《感应》)。通感的使用对于诗歌而言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互相交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

三、矛盾修辞(悖论)

“矛盾修辞”,指的是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矛盾修辞也可称为悖论性修辞,英美新批评派特别看重这种诗的方法,称“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典型的例子如《死亡赋格》:“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

再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诗《错误》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矛盾修辞:“(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趸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中运用了诗的“矛盾修辞法”,从而产生了更丰富和复杂难解的意味。为什么这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呢?因为这样一种幻觉引起了等待者的心跳和美丽动人的期盼,给寂寞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和光亮,然而同时,这种“美丽”又带有一种“错误”的性质,又有点让人悲哀,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种“美丽”既给等待的人带来失望,又加深了“一个无法归抵的浪子的悲哀”。此外,著名的朦胧诗人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也是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慢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的这首《神女峰》不仅是诗歌分行的杰作,同时也因为成功使用了矛盾修辞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相当有力地揭示了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沉重和被虚假的道德伦常所规范的畸形的内心世界,也同时抒发了新一代的女性对自身命运的重新思考,对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反抗与怀疑精神。

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同样是教师在教学和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就应留意“嘶哑”这个词和“喉咙”之间的关系,而二者之间正好是一个矛盾修辞,可以说,它正是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所在。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民族矛盾无比尖锐的背景下,爱国诗人艾青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并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诗的深沉和悲痛的舒缓基调。这种在暴风雨中歌唱的嘶哑的嗓音,这黎明前的不停息的坚强的带有流血的嘶哑的喉咙的歌唱尽管不是那么优美悦耳的,或故作高亢的,但却是无比真实地、疼痛的、深厚的、悲剧性的。

四、象征

象征(symbol):诗歌的基本艺术构成方法。象征,基本上可以看作用具体物象符号表达抽象的精神或情感。象征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比喻是从具体(喻体)到具体(本体),而象征则是从具体(象征物)到抽象(所象征的情感思想)。

象征一般可以分为传统象征和私人象征。传统象征主要有杜鹃、子规、梧桐、阳关、折柳、玫瑰、雄鹰、大雁、百合、丁香、十字架等。私人意象则是伴随着 19 世纪以来社会的进程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而产生的,更强调诗人的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也更具有私人性和隐秘性,阅读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私人象征往往不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这种象征更具有隐密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如“一夜大风吹掉月亮/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田野飘浮在向下的阴沉里”(欧阳江河:《冷血的秋天》)。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成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是 19 世纪以来的现象,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文本就是著名的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狂热!”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无疑会增加诗歌情感的复杂性、普遍性和哲理性,例如“黎明时我们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已不在人世,/那只野兔,那个做手势的人”(米沃什:《偶遇》)。在那个清晨与一只野兔的偶然相遇中,人生的偶然,命运的短暂和人世的变迁就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了。

五、反讽

反讽大体就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或者说是正话反说。可以结合海子的诗《明天醒来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来理解反讽这种修辞:“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我的脚趾正好十个/我的手指正好十个/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地/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我黄昏时坐在地球上/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地球在你屁股下结结实实/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就是一颗梨/在我形成前/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安放在肩膀上/造我的女主人荷目远去/成群的阳光照着大猫小猫/我的呼吸/一直在证明/树叶飘飘// 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半葬半截/来到村口或山上/我盯住人们死看/呀,生硬的黄土,人丁兴旺”

第三篇:古典诗歌教案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涵。古典诗歌是诗歌朗诵的“高端”,具有与朗诵其他文体及现代诗歌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古典诗歌朗诵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我们朗诵必须充满感情。诗言志。人们常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情怀,足见人的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东西。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光靠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诵读的重要意义。而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声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创造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将(qia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括号中的字为人教版选修中与苏教版不一样之处。

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将进酒》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呼唤自己的同伴来送 1

上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头脑中应了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节奏逐渐。“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诗人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

是诗的铺垫,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诗人借题的牢骚话,也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让“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寂寞”,是说被世人冷落,是为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兼以自况。这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家当买酒,消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年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第四篇:东方古典诗歌

内容简介

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展示出方人五颜六色的情感浪花和绚丽多彩的思虑萌动。它以启悟人生的哲理、关切人生的忧思,给人以历劫难平的印象和宗教崇拜的冥想。

东方古典诗歌诱发了古代东方人民的艺术想像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更深刻、更自由、更有意义。读者或听众则通过欣赏诗歌,将实际生活中的美好或丑恶、伟大或平凡、高尚或卑贱、崇高或渺小,真实或幻象等种种人生体验变为已有。只要人们想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感,就首先会想到诗,只要人们阅读并欣赏过这些诗,就一定会徜徉于诗的海洋之中,使之在情感的博大宏深了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或觅得力量的源泉,重新被激活而奋起。

目录

总序

序言

埃及

恩纳

尼罗河颂·第一首

献给阿顿神的圣歌(节选)

亡灵书(节选)

搬谷人的歌谣

一个人与他的“巴”的辨论(之三)

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第一块泥板 三(A)

吉尔伽美什·第八块泥板(节选)

希伯来

雅歌·第二首

雅歌·第五首

耶利米哀歌·第四首(节选)

诗篇·恶卫是我的牧者

箴言·智慧赞

约伯记·第一轮对话(节选)

先知书·亚卫应许世介和平

多比传·多比雅之祈祷

传道书·万事都是虚空

印度

梨俱吠陀·阿耆尼(火)

梨俱吠陀·雨云

梨俱吠陀·蛙

梨俱吠陀·夜

阿达婆吠陀·相思咒

阿达婆吠陀·爱情咒

蚁垤

罗摩衍那·第十三章(节选)

广博

摩诃婆罗多·莎维德丽传二八一(节选)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插话节选)伐致呵利

三百咏(一一O)

马鸣

佛所行赞·第五章·出城品(节选)迦梨陀娑

云使·后云(节选)

提鲁瓦尔卢瓦尔

古拉尔箴言·政治篇·友谊(节选)胜天

牧童歌·第九歌

格比尔达斯

„„

伊朗

阿拉伯

阿富汗

日本

朝鲜

越南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泰国

第五篇:诗歌鉴赏修辞教案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高二级语文组 岳新彦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熟悉诗歌鉴赏中各类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各类修辞手法于诗歌鉴赏中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教学方法: 导学案

“五字”教学法

设问:

1、在高考中我们需要掌握哪些修辞手法?

2、诗歌鉴赏中,遇到修辞类考题,该如何作答?

一、导入

高考中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含义: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二)分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考纲要求八种)

顶真、互文、叠字、双关、裂锦、反复、对比、用典、衬托(界限不明)..............

(三)详解: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对象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表示相似的词语叫比喻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使用比喻修辞,浅显易懂,化抽象为具体,使所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使用比拟,可以使所写的事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特别是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个性,且能使人感到亲切,使所写的事物更具有感染力。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使用借代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对称美。从内容上看,表意集中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使用议论,可使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三、结合诗句解析修辞(初步感知修辞妙用)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拟人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言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为爱梅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生动形象的写了出来。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 诗中用“绿”“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张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之深重。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偶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得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流水声,写出了水势的浩大和气象的万千变化。从中,亦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排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排比而下,加强了语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思乡思亲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设问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愁之多。而结尾设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8、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 这两句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设问

这两句开篇设问,带动全篇。点名诸葛亮的祠堂就在锦官城外松柏苍翠的地方,引领下文。

1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博喻 排比 设问 这两句,使用博喻的手法,一连使用三个比喻,将抽象的愁比作具体可感的烟雨,风絮,梅雨,形象生动。又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而下,加强了语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重。结尾设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四、鉴赏诗歌(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③中。

① 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③碧伞-指荷叶。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明确:比喻,拟人。“碧伞”使用比喻修辞,将荷叶比喻成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的形 2 状和功用。“犯愁”,将荷花人格化,赋予荷花人的情感。天已入暮,但暑气未减,连池塘里的荷花也为酷热犯愁,她把脸庞深藏在圆如伞盖的荷叶下面,深怕烈日的余威毁坏了她娇美的面容。看似“犯愁”,却呈现出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对荷花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明确: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人催促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意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然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以含蓄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五、方法总结

(水无常形器有形,题无定式思有式。)

结合以上知识的复习和演练,总结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设题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试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试分析。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或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充分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模式:手法 + 分析 + 情感

(三)注意事项:

1、看清题目是明考题还是暗考题。

2、关于答案的数量。首先,要分清楚“一”和“多”,“哪种”,只能答一种,“哪些”要多角度切入。

再者,要分清楚主次,“主要”一般写出一种,至多两种,“哪些”要多写,先主后次。

3、注意答题范围。是分析全篇还局部(某联、某句、某片)。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比喻。用“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用“日”比喻君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人当道,蒙蔽君王的深灰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感慨。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借代、反问。“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简练含蓄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感情。

4.下面诗歌用了什么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对比,作者把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进行对比:农民为一年的生计而忧虑,豪门权贵却沉溺在笙歌竟日、曼舞终宵的奢侈荒淫生活中,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的极端腐朽堕落的本质。

5.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答:衬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鹰矫健、刚劲、高傲、威武形象。

6.此诗用了什么手法?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答:反衬,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突出了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7.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反衬,用钟磬音反面衬托山的寂静。突出寂静的氛围。

7.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鉴赏这首诗的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答:对比,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9.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答: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训练题(学案)

1.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2009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下面诗歌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下面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6.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7.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9.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1.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2.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3.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4.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答: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下载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重点难点:通过例题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例析与......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静 一、经验 在将诗歌鉴赏之炼字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了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了解诗歌中的各种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

    古典诗歌鉴赏之六表达技巧描写技巧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六表达技巧 第三节描写技巧 一、知识回顾 二、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抒情方式 、修辞手法、描写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诗句如何用了这种手法。......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语文教材所以选择了一些优秀的诗篇授于学生,其重要目的是通过这“一枝枝红杏”让学生感......

    古典诗歌复习指要

    古典诗歌复习指要 (一)、要熟悉古代诗歌分类以及相关的文体知识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其后两个小题题(10分) 鹧鸪天(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