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作用,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 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 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第二篇: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答题技巧
一. 教学大纲对阅读理解的要求
(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上的基本要求: 1.能阅读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材料,理解其大意。
2.能独立阅读所学语言知识范围内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3.阅读速度要求每分钟50-70词。
(二)中考阅读理解的考点
1.文章的话题—略读文章,领会文章大意的题 2.文章的中心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文章的细节—扫读或细读文章,以获得某些特地信息或准确的寻找所需细节的能力。
4.文章的寓意,结论-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或推断出文章的结论 5.生词词意,猜词—对生词词意的判断能力
(三)中考阅读理解考察的文体
1.记叙文—抓住人物,地点,时间,情节发展线索。
2.说明文—要以事物为中心进行思考。抓住事物的特征,用途,相互关系等。
(四)解题思路与技巧
1.快速浏览全文,掌握大意。2.仔细审题,分析比较选项。
3.带着问题复读,捕捉关键信息,解答问题。4.再读全文,核对答案。二.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
从近几年的中考阅读理解情况看,短文体裁多样,题材各异,文章涉及科学知识、社会文化、政治历史、人文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充分体现其时代性、实用性。短文难度逐年加大。常见题型有主旨题、细节题、推断题、猜测词义题和正误判断题。
做阅读理解练习应先看问题,弄清考点。在阅读短文之前,快速浏览问题,以便在阅读短文时做到心中有数,快速、准确地捕捉所要信息。先易后难。做题时不必拘泥于书中所呈现的语篇顺序,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如可先做细节题再做推断题,因为细节题大多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推断题则需对短文进行深层理解,再作判断。
(一)主旨题
主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意图的掌握。做此类题时,应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充分理解主题句的意义。短文往往围绕主题句展开,主题句通常出现在短文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二)细节题
细节题是用来进一步表达主题,体现中心思想的,往往针对短文某个细节来设题。做此类题时,应快速捕捉信息,可能是一些事例、数字等,阅读时要有针对性。
(三)推断题
推断题就是根据某个事实推断结论,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推断力。这类推断通常包括:数据事实推断、常识推断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和倾向等的推断。做此类题时,应根据短文中的相关语句,对与事实有关的细节加以分析,找出线索,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比较,从而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四)猜测词义题
猜测词义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正确判断灵活变化的词义能力。一般情况下,推断词义的题目中所出现的单词,大多数是学生未曾见过的生词,学生需要在该词出现的上下文中去寻找线索。通过阅读上下文,断定该词的真正含义,然后将这个释义代入文中,检查是否贴切,仔细比较直到得出该词的确切的含义。
1.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猜词。有时文章借助关联词(如because,as,since,for,so,thus,as a result,of course,therefore等等)表示前因后果。例如:
You shouldn'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for it wasn't his fault.通过for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原因(那不是他的错),可猜出blame的词义是“责备”。
2.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
通过同义词猜词,一是要看由and或or连接的同义词词组,如happy and gay,即使我们不认识gay这个词,也可以知道它是愉快的意思;二是看在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中使用的同义词,如Man has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planets Venus,Mars,and Jupiter with the help of spaceships.此句中的Venus(金星)、Mars(火星)、Jupiter(木星)均为生词,但只要知道planets就可猜出这几个词都属于“行星”这一义域。通过反义词猜词,一是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副词,如but,while,however等;二是看与not搭配的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如:He is so homely,not at all as handsome as his brother.根据not at all...handsome我们不难推测出homely的意思,即不英俊、不漂亮的意思。
3.通过构词法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总会遇上一些新词汇,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词意,而它们对文章的理解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如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这些问题便不难解决了。
4.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例如:But sometimes,no rain falls for a long,long time.Then there is a dry period,or drought.从drought所在句子的上文我们得知很久不下雨,于是便有一段干旱的时期,即drought,由此可见drought意思为“久旱”,“旱灾”。而a dry period和drought是同义语。这种同义或释义关系常由is,or,that is,in other words,be called或破折号等来表示。
5.通过句法功能来推测词义
例如:Bananas,oranges,pineapples,coconuts and some other kind of fruit grow in warm areas.假如pineapples和coconuts是生词,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们大致的意思。从句中不难看出pineapples,coconuts和bananas,oranges是同类关系,同属fruit类,因此它们是两样水果,准确地说,是菠萝和椰子。
6.通过描述猜词
描述即作者为帮助读者更深更感性地了解某人或某物而对该人或该物作出的外在相貌或内在特征的描写。例如:The penguin is a kind of sea bird living in the South Pole.It is fat and walks in a funny way.Although it cannot fly,it can swim in the icy water to catch the fish.从例句的描述中可以得知penguin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鸟类。后面更详尽地描述了该鸟类的生活习性。
(五)正误判断题 正误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具体事实、信息的理解能力。一般是根据文章的事实或细节,给出一个句子,判断其正误。这类题比较直接,难度相对较小。做此类题时,应先看题,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寻找所需要的信息。三.完型填空的特点及解题技巧(一)完形填空的特点
完形填空题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测试题型,它在中考英语试卷中一般不少于部分值的百分之十。题型可以根据测试的需要,将一篇短文中的十至十五个单词或短语去掉,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三个或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使短文中的句子通顺,意思完整。完形填空题的测试目的是考查考生借助短文保留部分、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和其他知识重现短文愿意的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当考生阅读该题型时,必须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相关知识,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习惯表达等为依据,对自己在短文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选出正确的选项,完成填空。
完形填空题通常有语言知识、判断推理和综合运用等题型。语言知识型以考查考生对各种语法规则、句型和句式等在文章中的正确运用为主。判断推理题型以考查对篇章的整体理解,上下文段落的衔接,逻辑思维与判断推理能力为主。综合型是对考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考完形填空呈现以下特点:完形填空题 1.以考查考生对语篇理解题型增多。
2.考查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用法与辨析的比例在逐渐加大。
3.对连词的考查题也在增加,主要考查考生对行文逻辑的掌握及文句之间关联词的理解。
4.对时态和冠词用法的考查在逐年减少。
(二)完型填空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完形填空题与单项选择题不同,它给的是一篇意思较为完整的短文。做该题型题型时,首先应跳过空格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这样可以对文章的体裁,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个大致的了解。由于完形填空题完形填空题是一种有较高的障碍性阅读理解,所以通读一遍仍有模糊感觉,这是很正常的。考生切不可急躁,尽量稳定自己的情绪,再快速读一至二遍,注意短文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2.领会句义,斟酌选项。考生应以全文为背景,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正确理解每个句子的句义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然后,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从4个选项中选出一项进行试填。试填时应做到:瞻前顾后、综合分析、多角度思考。考生可以从词义用法、固定搭配、逻辑推理和上下文的联系等方面去考虑。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后,应再把全文通览一遍。细心检查所选答案能否使短文上下连贯,前后呼应,词句通顺,使短文意思完整。检查时还应从语法、惯用法、逻辑推理和事情发生的情节等方面进行考虑,以达到准确无误之目的。
考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还应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完形填空题的10至15个空中,一般难度较大的有2至4个。在答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答题的速度,不要为一个小题去冥思苦想,该跳过的先跳过,把有把握的空先填上。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思考范围的缩小,剰下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第三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010年11月30日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
(一)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2011年中考命题作文题型透析
1.单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单字题的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但也增加了考生审题时犯错误的机会,所以要慎重审题。
(2)审题思路点拨:写独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要么写它的本来意义,要么写它的比喻意义,要么写它的引申意义,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点就行,这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读”,可写它的本来意义“读书”,也可写它的比喻意义“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在“读”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宾语,或在其前后分别缀上适当的词语,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2.双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两个字的词语。这类文题写作范围较大,题旨有时不够明朗,比如,“蜡烛”、“习惯”、“幸福”、“攀登”等。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
(2)审题思路点拨: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双字题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审题时,在不改变原题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加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加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写作范围就明朗多了,然后他就选取 “奶奶的变化”这个角度,写奶奶从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到自己上街加入老年秧歌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再如写《心愿》,可选取“我的心愿”、“老师的心愿”等角度来取材立意。
3.短语题。
(1)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如“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用心看世界”、“风雪路上”、“我学会了关心别人” 等。一般来说,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比如,在单字题“看”的前面添加状语“用心”,在后面添加宾语 “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短语题“用心看世界”,短语题由于具有一定的修饰补充限制成分,所以题旨相对比较明朗。
(2)审题思路点拨:遇到短语题,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审题时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文题则不同,除部分题目如“她有一颗纯真的心”之类外,相当数量的文题都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则很难把文章写具体了。如果是动宾式短语,可补上主语,如“看电影”,可补“我”、“我们”、“张叔叔”等;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补“不听话”、“真淘气”、“很聪明”等;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如“幸福的家”可补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
4.句子题。
(1)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2)审题思路点拨: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补充成分较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这个题目中,“同学”这个宾语点明记叙的对象;“女”字表明这个“同学”的身份,选材应注意女性的特点;“一个”点明“同学”的数量,写两个或多个显然跑题了;“最近”限定时间范围,写“最近”以外的时间就不符合题意;“我班”二字,提供了空间范围,应写本班的故事才对应得上;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而不是尚未来到或将要来到,倘若把“了”字改换为“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相比较而言,像“我的妈妈”、“风筝是这样制作的”“有志者事竟成”等,题意简明,审题时曲折少,省力些
2011年中考半命题作文题型透析
一、命题方式探微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一部分内容,学生要根据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从形式上看,有两种命题模式:一是题目独立出现,如,“_________ 的滋味”。二是题目与提示(导语)相结合,如,“我不依恋_________”,文题前有温馨的提示:“因为不坚持,天空中的云才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依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因为不停留,小溪才能涓流不息。”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1)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_____。(2)命后半题。如,_________的瞬间。(3)命中间部分。如,_________真_________。(4)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 _________的时候。
二、审题思路点拨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草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2)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一要求异求新,二要避俗求新,三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题才能独树一帜。(3)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陆点”,比如,写“感悟_________”,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生活”这一类的词语,写起来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2011年中考材料作文题型透析
1、命题方式探微: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中考与高考材料作文有所不同,高考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命题进行写作,而中考考查的角度多种多样,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或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即命意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2、审题思路点拨:这里重点谈谈“命意作文”的审题思路。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基本上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图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2010年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38.龙岩2010年中考作文题:我想对你说或人生需要磨练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不少于650字,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不得抄袭。
(1)以“我想对你说”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人生需要磨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39.晋江2010年中考作文题:
请以”竭尽全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2、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40.江西南昌2010年中考作文题:我读__________
要求:
1、横线上填写“一本书的名字”。
2、作文字数不少于600。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老师名,学生名。41.济南2010年中考作文题:几点___在心头
42.2010年青岛中考的作文题延续了往年的“二选一”类型,考生在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作答,一个题目是话题作文,围绕“习惯”给出了三段话,第一段话是字典中对“习惯”一词的解释定义,第二段话是培根一句关于习惯的名言,第三段话则是关于习惯的民间谚语,要求考生以“习惯”为话题作文;
另一个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让我久久不能忘怀”。43.淄博2010年中考作文题:生日快乐 44.枣庄2010年中考作文题:发现诗意
我们身边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里,总有一些弥足珍贵或让人心仪的因素,这个因素可以称为诗意。诗意也许是最亲近的人给予你的爱意,也许是不经意间心灵受到的触动,也许是蓦然回首时记忆里的一缕温情„„„
请以“发现诗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选取最熟悉的场景、细节,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③不得抄袭;④600字左右。45.东营2010年中考作文题:____给了我____ 46.烟台2010年中考作文题:总想对你唱支歌 47.潍坊2010年中考作文题:共享„„ 48.威海2010年中考作文题:美在路上
请以“美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49.济宁2010年中考作文题:我的初中生活 50.泰安2010年中考作文题:想起了_________
一年又一年,春草绿了;一年又一年,春花红了。一年又一年的南风吹拂,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了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亲爱的同学,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亲情友情的滋润,有成功快乐的伴随,也有烦恼挫折的困扰„„请用你手中的笔,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它成为你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1)请以“想起了_________”为题,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必需出现,请用××代替。
51.日照2010年中考作文题:______的滋味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一定经历过许多事情,有进步的喜悦,成功的自豪;也有落后的沮丧,受挫的烦恼;还有„„
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以“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现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52.临沂2010年中考作文题:我失去了______ 53.德州2010年中考作文题:以偶像为话题
以“偶像”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最少600字。
54.聊城2010年中考作文题:自视 55.2010年山东滨州中考作文二选一:
1:那一次,我真的很棒!2:以心声为话题
59.武汉2010年中考作文题:思考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题目自拟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一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名师点评:
洪镇涛:寓言式的材料,从小橡树成长经历折射出青少年发展中的一个问题,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那些来自外力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必去管他。这就使我们自然联想到当前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不切实际地提出要求和期望。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考生也会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
周文涛:跟今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在主题上不谋而合,都是表达一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对考生具有积极的励志意味。
60.黄石2010年中考作文题:那一缕春风,写篇记叙文,600字以上。
周文涛:比较有诗意的题目,需要考生具有类比联想的能力,发挥余地也比较大。春风可以代表生活中很多让我们奋起、感动、觉醒的事物。
61.襄樊2010年中考作文题:二选一,2个题目分别是半命题作文“阅读,让我_________”和一段材料作文。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阅读,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阅读,使人胸襟开阔,豁达大度;阅读,使人目光远大,只存高远。在阅读中,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我们会拥有崭新的发现;在阅读中,我们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请以“阅读,让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65岁的老人想从北京市步行到上海参观世博园,她觉得这样游览世博园才有意义。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到达了目的地。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这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是否曾吓倒过您?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老人平静地答道:“没什么呀,一步一步地走路是不需要什么勇气的,关键是你的目标要明确,要清楚到哪儿去!”
洪镇涛:题一谈阅读的意义,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很难写出个性化的认识和体验,很可能流于泛泛而谈。题二启发学生诠释“有个明确目标,并且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能成功”的道理,同样考生很难写出个性化的认识和体验,很可能流于泛泛而谈。
周文涛:题一导向特别好。人类前进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尤其是站在前人思想积累的肩膀上,没有阅读是不可能做到的。题二强调为了目的,哪怕吃苦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命题老师思想比较开放。
62.2010年十堰中考作文题:以《这也是一种爱》为题,写篇记叙文,600字以上。
洪镇涛:让考生写一次寓责备于爱的经历,面比较窄,如无准备,考生可能一时搜寻不到相关题材。
周文涛:带有逆向思维的意味,有一定的难度。命题老师花了一番脑筋,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命题角度。
63.2010年荆州中考作文题:请以“曾经错过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请将你的故事与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请以“曾经错过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洪镇涛:提示考生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启发考生检视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忆出一则刻骨铭心的故事。这道题如果不是宿构和虚构,可以写出各具个性的生活感悟。
周文涛:强调错过,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意的事情相对较少,每个人都有错过、挫折和遗憾,给考生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表现生活中的成功、如意,远不如表现错过遗憾更感人。
64.宜昌、神农架2010年中考作文题目:美丽的智慧
材料:《智慧的美丽》略。请以《美丽的智慧》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600字以上。
洪镇涛:以材料来引发考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应有话可说。
周文涛:美丽包含了善良,智慧就是真,把三者结合在一起,是个很好的命题,但让初三学生写这样的题目,很有挑战性。这样的作文题,适合在作文竞赛。65.荆门2010年中考作文题:这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
洪镇涛:虽然限制较多,但考生应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但这样的题目由于很普通,给宿构提供了很大空间。
周文涛:强调感动,初衷不错。但写这样的文章,太容易宿构。66.孝感2010年中考作文题:二选一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以“等待”为话题,写篇作文;
2、以“比金子还珍贵的_______”为题进行作文。
洪镇涛:题一题意含蓄,有深度,优秀学生可能写出好作文,但许多考生可能无从下笔。题二题意明白一些,似乎启发学生写亲情和友情,但考题若能明示为好。
周文涛:题一既有现实生活基础,又有一定理性高度,生活就是如此。题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价值判断,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简单地再现生活,而对生活现象应有自己的价值判断。67.黄冈2010年中考作文题: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以“我多想_______”为题,写篇记叙文;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材料《木偶》略。
68.咸宁2010年中考作文题:二选一,命题作文:《亮出自己》;话题作文。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亮出自己》;
话题作文:材料略。根据材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洪镇涛:题一让考生写一次曾经显露自己才能的经历。有这种经历又值得一写的考生恐怕不会太多,许多考生恐怕无从下笔。
周文涛:亮出自己,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处理突出个性,又能和谐融入环境的问题,这是现代人思考的困境之一。引导初中生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但亮出自己好写,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就比较难想到了。
69.随州2010年中考作文题: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洪镇涛:面很宽,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有话可说。但题目过于宽泛,容易宿构。
70.恩施2010年中考作文题:二选一
1、以《细微处见真情》为题,题材不限,800字左右。
71.天门、仙桃、潜江、江汉油田2010年中考作文题:把_______装进行囊。
周文涛:把人生看做旅途,选择人生前行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个题目挺好的。好就好在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在思考生活,还要前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题目在感性的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理性的话题。初中生到高中生绝不仅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体现了人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个话题可以促成考生深入思考生活。语文:
把握重点 巧用方法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
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
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当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中有所侧重。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制定计划 勤于复习
中考临近,有些同学开始紧张慌乱起来,对下一步的语文复习感到有些困惑,总觉束手无策。在此,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就语文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意见,希望能为同学们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5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烘托等等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烘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渲染环境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伏笔照应 设置悬念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修辞格 字词锤炼 以小见大 句式选择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反复
对偶
设问
反问
借代
引用
反语等
第四篇: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的阅读要】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 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人物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的一种类型。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探究能力是《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的考点,《考试大纲》说,指出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本文就从如何做“哪些”题和如何做探究题两个角度谈谈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类文的答题技巧。一般有四个题,123为内容题4为探究题
首先谈如何做“哪些”题。题型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题目: 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1: 内容题 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江苏省通州市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苦闷灵魂的呼声》
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6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人物传记类文本都有“哪些”题,那么怎样做人物传记类文本中的“哪些”题呢?我们先来看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题目的答案: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从上面的答案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信息:
(1)分值6分,回答了4个方面。这告诉我们,6分的题目,回答的角度绝不可能只1个角度,一般要有3个角度。
(2)用(1)、(2)、(3)这些序号排列答案。这告诉我们,这种序号排列答案的答题形式更有助于阅卷教师较快找到得分点,这能够取悦于阅卷教师,容易得到“感情分”。
(3)黑体字部分,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告诉我们,答案有一定的蛛丝马迹可寻。
那么,答案的蛛丝马迹在哪里呢?这要看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具体文本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表现人物的方法就是蛛丝马迹。表现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时候,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入手也能够寻求到题目的答案。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以上所讲,几乎纯粹是考试的技巧,但这些技巧恰是很多问题的答案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得做出答案。以上所讲,对做其它文本的“哪些”题也有帮助。但是,要想更科学合理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还需要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入手。平时多总结,多培养概括能力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探究能力,《考试大纲》指出了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阅读全文,把握文本内容
传记类阅读要抓住传主的经历,可从时间、事件上把握,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这是阅读把握文本的基础,只有在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探究文本的深层意韵、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题干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前提。对于探究性问题或个性化、创造性解读,更应该审清题目要求,是对文本文体特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还是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个性化解读,一定要分清,避免只结合文本而忽略联系生活的要求。
3.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依据。
探究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探究的源头仍然离不开文本本身,千万不要误解探究是考查文本以外的知识能力,可以天马行空。其实不然,探究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文本的,由文本出发而延伸的,因此,解答探究问题也不能耐脱离文本,应该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中的依据。
4.联系已知,阐述个人见解。
探究往往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或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解答时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5.中肯公允,客观准确作答。
探究试题,一般要求考生要表明字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无论同意或否定某种观点,我们在解答时都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可模棱两可,或是或非,都要中肯、公允、客观。其次,要注意准确的用语,不可出现错误的语句,同时,注意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术语。(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2: 内容题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3: 内容题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韩公祠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1.下面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潮州的韩公祠、韩山、韩水都是因为潮州的人民纪念韩愈的功绩,同时以此为韩愈洗清冤屈并对朝廷表示抗议。
B.作者认为的人生的逆境大概可以分为四种,韩愈是处在人生的逆境中第二、第三两种逆境。
C.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韩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E.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2.文章第6小节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
3.结合全文,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4文章第2小节说:“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遭遇大祸反而成就了业绩。请举例予以评析。
参考答案:
1.AD(A,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D,古文运动跟潮州没有必然联系。)
2.①韩愈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十分不顺,这是“悲”;②但韩愈能走出个人低落的心境,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做出了诸多业绩,这是“壮”。③如果韩愈没有为老百姓做出贡献,老百姓也不会纪念他。
3.⑴为官不说假话:针对宪宗迎佛骨冒死进谏;⑵为文不说空话:倡导古文运动,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⑶为政务求实绩:为潮州人民做的四件实事,亲自参加平定叛乱,晚年时还亲自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
4.司马迁,史铁生等人遭遇身体的、精神的灾祸,反而写出了传世的文章,可谓遭遇大祸反而成就了业绩。举例要有古代的例子和现当代的例子,大意对即可。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我们在统计分析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却较少,而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却失分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
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
二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
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徐老师友情提示:这些解题思路仅供参考,不是说掌握了这些解题思路就能学好语文,它只是应试背景下的一种无奈之举,希望能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应试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学好语文是要靠不断的语言积累,大量的阅读,不断的创作练习,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典型题解法
(二)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三、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四、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五、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六、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七、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八、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九、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十、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十一、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十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十三、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十四、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十五、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十六、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十七、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十八、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十九、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二十、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二
十一、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二十二、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十三、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二十四、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二十五、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十六、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二
十七、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二十八、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二十九、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三
十、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典型题解法
(三)三
十一、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
十二、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三
十三、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三
十四、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三
十五、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三
十六、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三
十七、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三
十八、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