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优2史记经典名句
史记经典名句(培优2)
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注释】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够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实行。
【赏析】司马迁引用此谚语是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神明的,但不能早先防范受刑的灾祸。吴起游说魏文侯利用险要的形势不如给人民以恩德,但他在楚国执政时却因为刻薄少恩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司马迁认为这是很可悲的。后来,人们引用此谚语来指那些能实际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就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2、隐忍就功名。
【注释】选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就:使成功。功名:功业和名声。
【译文】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功业。【赏析】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为替父兄报仇,曾困顿窘迫,甚至讨饭度日,但他克制忍耐,最终破楚复仇,不是刚毅的大丈夫怎能达到这种地步?司马迁对此深有感慨,他受腐刑而不屈服,隐忍苟活写出《史记》,成一家之言,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生活道路不会史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坚韧不拔,刚强自信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3、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让:辞却,拒绝。就:成。众庶:百姓。
【译文】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流没有挑拣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赏析】这就是李斯就秦国借韩国水工郑国间谍案而驱逐客卿一事给秦王政的一封谏书,即《谏逐客书》。当时,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入秦效力的客卿逐渐增多,影响了秦国宗室贵族的权势。于是秦国秦国宗室规则于秦王政十年借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做间谍被发觉而发难,煽动秦王政驱逐一切客卿,以图赶走“外来户”,从他们手中夺回失去的权势。秦王政果然下令逐客,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临走,他愤然给秦王政上了这封谏书。在谏书中,李斯以泰山、河海做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逐客”为一大失策,分析了用客与逐客对秦的利害关系,系秦国的安危、秦王的帝业于笔端,证明了客卿在秦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说服力强,达到了深刻打动秦王政之心,而使一代雄主当即收回成命的劝谏目的。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注释】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赏析】此语出自《论语
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5、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注释】选自《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兴:兴盛。衰:衰弱。安心:心情安定。【译文】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险。【赏析】虽然人人希翼时时幸运、平安,事事顺利。“万事如意”,这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会和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利时要时刻想着困难、挫折甚至打击会伴随而至,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摧人奋进,积极进取,面对困难才能无所畏惧,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6、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注释】选自《史记
游侠列传》。信:信用。诚:真心实意。
【译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赏析】这是司马迁对游侠品格的精辟概括。他认为游侠的行为举止虽然不依循于正义,但他们说话讲信用,行动勇敢果断,答应人家或者承诺人家的都必定真实,不贪生怕死,敢于赴汤蹈火,救人危难,在经历一番生死搏斗之后,则不夸耀自己的能耐,不矜夸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可以赞美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做人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它时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是克服冷漠孤寂的良剂。惟有讲求信用,讲求真诚,才会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帮助。只有当机立断,果断处事,抓住时机,付诸行动,才会有信心去接受生活赋予我们的每一个挑战。
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赏析】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何理想,以后的史实也正面了齐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确。
第二篇:《史记》经典名句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将军列传》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孔子世家》 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管仲列传》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屈原列传》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项羽本纪》
•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83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 1 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刺客列传》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经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元 胡天游)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第三篇:古代史记的名言名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
先考虑国家大事,然后再顾及个人恩怨。
至诚则金石为开。—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
真诚所至,最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动。
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猛烈的大风中展现草的刚劲,引申指越恶劣的环境越显坚贞的品格。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宁静修身,节俭修养品德。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晋·陈寿
人谁能不死,为国捐躯,大忠大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
不辞劳苦,默默贡献,至死方休。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北齐·刘昼刘子
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兰草可以被焚烧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可融但不能改变它的刚韧。引申
指坚贞的品格永不会改变.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
接受正确的意见如登山一样的难,接受错误的意见像崩山一般容易。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季冬纪
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尊重他人胜过自己,先为别人着想。
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
虽穷困潦倒仍保持人格尊严,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
第四篇: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分类:选修9-中国小说欣赏+传记选读 | 标签: 项羽 史记
本纪
陈涉世家
成语
2010-05-28 10:17阅读(1838)评论(0)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古今异义、重要虚词、特殊句式等
1、第一、二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
梁以此奇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2)通假字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3)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4)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5)重点句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③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6)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
2、第三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状语后置)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5)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破釜沉舟
3、第四段字词 1)活用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②项王则夜起(名作状)2)重点实虚词
①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歌数阕
③莫能仰视 3)重点句
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饮于帐中
③项王军壁(于)垓下
4)本段成语
四面楚歌
4、第五段字词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辟”通“避”)②骑皆伏曰(“伏”通“服”)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5、梳理第六段重点词句。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6、第七、八、九自然段的字词梳理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何兴之暴也 ⑤岂不谬哉 6)成语
自矜功伐
《项羽本纪》文化知识辞典
http://6581.x5dj.com/GroupForum/6581/00492281.shtml 序言
鲁迅先生曾如此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从其历史意义还是文学成就上都堪当此誉,名副其实。其中,《史记•项羽本纪》无疑更为其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霞光。很多人都穷其一生致力于《史记•项羽本纪》的研究。然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所涉及的人名之多,地名之广,官名之杂。这无疑是进行深一步探究的挡路石。因此,编者们决心编写这本《〈项羽本纪〉文化知识辞典》,以方便广大读者对《项羽本纪》的研究。《〈项羽本纪〉文化知识辞典》基本涵盖了全部的陌生的地名、人名、官名。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对《项羽本纪》的研究,并且对研究有所邦。《〈项羽本纪〉文化知识辞典》所选择的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真实可靠,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借此在阅读《项羽本纪》之时畅通无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一、一词多义(按字母表顺序排列)拔(bá)①抽取,抽除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②攻下,攻克
已拔,皆坑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拔动•改变
确乎其不可拔角了《周易•乾》 ④突出,越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卒(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上》
持(chí)
①一只手从下托扶
左手据膝,右手持颐《庄子•渔父》
②掌握
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③控制,挟制
持吏长短《史记•酷吏列传》 ④对之,对峙
楚汉久相持未决《吏记•高祖本记》
操(cāo)
①拿着,握在手中
大王何来操《史记•项羽本纪》 ②品行,品德
有贤操《史记•张汤传》
③担任,从事
操童子业久不售《聊斋志异•促织》
惮(dàn)
①害怕,畏难
虽吴子子弟以已惮籍《史记•项羽本纪》 ②通“瘅”,因劳成病
气申明前令,哀此瘅人《明史•李信圭传》 故(ɡù)
①缘固,原因
故姓项氏《项羽本纪》 ②事,事情
讲中外之事《谭嗣同》 ③旧,与新相对
新故异备《韩非子》 ④老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⑤衰老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⑥副词,故意
广故数倍欲之,忿圭尉《陈涉世家》 穷(qiïnɡ)
①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君子亦有穷乎《史记•孔子世家》
②困,处境艰难
穷来从我《史记•项羽本纪》 ③尽,穷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④追究到底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将(jiānɡ)
①扶助,扶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②拿,持
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 ③带兵,领将
使公及恒楚将《项羽本纪》 ④将领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矫(jiǎo)
①举抬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②假传(命令)
乃渡江矫陈王命《史记•项羽本纪》
③强的样子
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 略(lüâ)
①疆界
王与之武公之略《左传•庄公二十一东》 ②侵略,掠夺
西略地至雍丘《史记•项羽本纪》 ③简略,简单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答司马谏议书》
④丝毫
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乃(nǎi)
①代词:你,你的 无忘及之志《伶官传序》 ②原来是
当立者及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就,于是
项梁及教项籍兵法《史记•项羽本纪》 ④连词,于是,才
内食者鄙,未能远谋,及入见《曹刿论战》
⑤副词:竟,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佩(pâi)
①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②佩带,挂
佩其绶印《史记•项羽本纪》 趣(qù/qū)
①意向,意旨
览其旨趣《琴赋》
②乐趣,兴趣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③通“趋”,跑,疾走
趣义帝行《史记•项羽本纪》 期(qī)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②期望,要求
良剑期手断《吕氏春秋•察今》 ③至,及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④约定
项羽及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史记•项羽本纪》
⑤副词:必定约定
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西门豹治邺》 若(ruî)
①人称代词:你,你的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 ②像,如同
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竖(shù)
①直立
安都及令军士多伐松木,竖棚列营《核舟记》
②童仆,年轻仆人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之羊》
③对人的蔑称
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 稍(shāo)
①指事物末端
烟生七窍,冰浸四稍《魔合罗》 ②少许,略微
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③渐渐地,慢慢的 稍夺之权,范增大怒《史记•项羽本纪》 郤(xì)
①空隙
依乎天理,批大
《庄子•养生主》 ②隔阂,嫌怨关系上裂痕
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③地名 ④姓 幸(xìnɡ)
①宠爱
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史记•项羽本纪》 ②幸运,幸福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③欢喜
妒人之能,喜人之失《骂尸虫文》 ④希冀,期望
无其人而幸有其功《荀子•君道》 眴(xuàn)
①目动
梁眴籍日《项羽本纪》
②通“眩”眼睛昏花
臣常有颠
病《剧美新》 徇(xùn)
①巡行
广陵人吕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史记•项羽本纪》
②带兵改取地盘
当此之时,诸侯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
③示众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示众《史记•高君列传》 ④形容词:敏捷,迅速
弱而能言,幼而徇养《史记•五帝本纪》 益(yì)
①富裕,富足
如此者,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②副词:更,更加
益轻秦,有骄色《史记•项羽本纪》
③副词:渐渐的 始皇帝益壮《史记•吕不韦列传》 以(yǐ)
①用,使用
大臣怨于不以《汉书•杜周传》 ②认为,以为
臣以王之反宋矢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公输》
③率领
宫之奇以足行《左传•僖公五年》 ④原因
良也以也《与吴质书》
⑤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孙子吴起传》
⑥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⑦介词:用
以是知其能《史记•项羽本纪》 倚(yǐ)
①斜靠着
或倚夷门而笑《解嘲》
②斜依靠,仪仗
我倚名族《史记•项羽本纪》 ③偏斜
宫殿坦屋项《后汉书、杨震传》
④椅子
黄筠椅子十二只《暑中早起东•斋独坐》 纵(zînɡ)
①发放
莫敢纵兵《史记•项羽本纪》
②耸,向上引
将身一纵,轻跳入瀑布泉中《西游记》
③连词,即使,纵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三、古今异义(按课文先后顺序排列)
1、以故事得已 古:先例,旧例
今: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古:大江以西 今:省会名,江西省
3、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古:在此,在此时 今:承接连词
4、因置以为上将军
古:让……成为,把;为;当做,此意指任命为; 今:认为
5、非社稷之臣
古: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今:代表国家
6、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古:妻子和儿子; 今:指丈夫的配偶;爱人。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古:
1、缘故(名词);
2、表原因的虚词;
3、用来,靠它来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非常:古:意外事故(名词)
今:很,大(副词)
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河之北,河之南; 今:省会名,即河北省,河南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 今:鱼的肉
10、古之帝者地方千里
古:①当地的事;②土地方圆;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此外取②意)
今: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11、约为兄弟 古:有时单指兄或弟
今: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呼士兵为兄弟
1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古:歌伎,宫妃 今:美貌女子
13、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于是:古:在此,这时候 于是:今:承接连词 慷概:古:意气激昂 慷概:今:大方,不吝啬
14、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侍卫人员
今: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15、鲁父兄乃降 古:有时单指兄
今: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1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悬赏 今:购买
17、然羽非有尺寸 古:权柄,权势 今:一种单位(量词)
18、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治理或管理(国家)
今:①筹划并管理(企业等);②泛指计划和组织 二 通假字(按课文先后顺序排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
2、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伏”通“服”)
3、军彭城东,欲距项梁(“距”通“拒”)
4、已拔,皆阬之(“阬”通“坑”活埋,坑埋)
5、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倍”通“背”背叛)
6、自怀王入秦不反(“反”通“返”返回)
7、楚逢午之将皆争附君者(“逢”通“蜂”)
8、数使使趣齐兵(“趣”通“促”催促)
9、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说”通“悦”,欣赏)
10、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罢”通“疲”,疲惫)
1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被”通“披”,披着,穿着)
12、猛如虎,很如羊(“很”通“狠”,不听从,执拗)
13、将戮力而攻秦(“戮”通“翏力”,合力,并力)
14、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见”通“现”,现成的,原有的
15、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埽”通“扫”,尽)
16、皆沈船,破釜甑。(“沈”通“沉”,沉下)
17、今成能胜,高必疾妒吾功(“疾”通“嫉”,嫉妒)
18、愿将军孰计之(“孰”通“熟”,仔细的)
19、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从”通“纵”,指联合攻秦)
20、此孰与身伏鈇质(“鈇”通“斧”,斩人用的邢具)(“质”通“?”,斩人时所垫的砧板)
21、妻子为僇(“僇”通“戮”)
22、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度”通“渡”,渡过,渡河)
23、诸将微闻其计(“微”通“ ”,窥探,探察)
24、毋内诸候(“内”通“纳”)
25、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2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2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30、诸候罢戏下,各就国(“戏”通“麾”,将帅的大旗)
31、以复赵王,请以国为反蔽(“反”通“返”,返回)
32、围汉王三币(“币”通“匝”,即环线一周)
33、详惊愕曰(“详”通“佯”,假装)
34、请为王诳楚为王(“诳”通“诓”)
35、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已”通“以”,以上)
36、直夜溃围南出(“直”通“值”,当,趁)
37、辟易数里(“辟”通“僻”)
38、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信服)
39、乘埶超陇亩之中(“埶”通“势”,权势,权柄)40、尚不觉寐而不自责(“寐”通“悟”)
41、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给…看)
四 文言句式(按课文先后顺序排列)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判断句)
2、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3、封于项(被动句 于项封)
4、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前置宾语)
5、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6、彼可取而代也(被动句+省略句 可<被吾>取)
7、陈涉等起大泽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起<于>大泽中)
8、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判断句)
9、有名于楚(状语后置)
10、军彭城东(状语后置+省略句 <于>彭城)
11、未闻所在(省略句 闻<陈王>所在)
12、军胡陵(状语后置+省略句 军<于>胡陵)
13、陈胜败固当(状语后置)
14、今君起江东(状语后置+省略句 起<于>江东)
15、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状语后置+省略句 心<于>民间)
16、大破秦军于东阿(状语后置)
17、西破秦军濮阳东(状语后置)
18、大破之定陶(状语后置+省略句 之<于>定陶)
19、秦兵已破于定陶(状语后置+被动句 于定陶被破)20、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状语后置+省略句 王<于>钜鹿)
21、破秦军必矣(状语后置)
22、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省略句 内<……>而)
23、及之齐(状语后置+省略句 之<于>齐)
24、使桓楚报命于怀王(状语后置)
25、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状语后置)?
26、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
27、诸侯皆属焉(省略句 属<于项羽>焉)
28、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省略句 军<于>原棘 军<于>漳南)
29、至关中不听(省略句 <秦吏卒>至)
30、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状语后置+省略句 人<于>新安城南)
31、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击<之>破)
3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固定句式 无所……无所……)
3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3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35、具告以事(状语后置)
36、孰与君少长(固定句式 孰与)
3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38、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状语后置)?
3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 40、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
41、籍何以生此(宾语前置)
42、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43、因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
4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
45、加彘肩上(状语后置+省略句 彘<于>肩上)
46、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47、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48、何辞为(固定句式 何……为)
4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5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5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52、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为+动词)
53、暴露于野三年(状语后置)
54、尝有德于项梁(状语后置)
55、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判断句)
56、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之<于>江中)
57、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状语后置)
58、奈何弃之?(固定句式 奈何)
59、楚起于彭城(状语后置)
60、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状语后置+省略句 子<于>荥)61、反国之王,难与守城(省略句 与<之>守)62、乃止壁河内(省略句 止<于>壁)
63、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省略句 命<于>怀)64、两人尝有德于项梁(状语后置)65、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状语后置)66、为之奈何(固定句式 奈何)
67、项王君壁垓下(状语后置+省略句 壁<于>垓下)68、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 饮<于>帐中)69、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固定句式 奈…何,奈…何)
70、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71、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被动句 所当者被破)72、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被动句 被困于此)7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固定句式)74、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 <项羽>乃)75、乃谓其骑曰:“何如?”(宾语前置)76、汉军至,无以渡(固定句式 无以)
7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何……为)
78、籍独不愧于心乎(固定句式+状语后置)79、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 以<之>赐<于>公)80、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判断句)8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状语后置+省略句 头<以>千金)
82、起陇角之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起<于>陇)83、身死东城(省略句 死<于>东)
第五篇:《史记》
《史记》读后感
很早就知道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史实的模式,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在阅读《史记》之前很激动,可是真正拿起书看的时候头却觉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看本纪和世家的时候,繁杂的家族谱和人物关系使我不得不经常把书来来回回地翻着看,虽然看书的过程中有点索然无味,但是在看完《史记》后,真的有了一种全新的收获。仿佛自己去过了书中记载的各个朝代,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真实感受到了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爱上了祖国这样厚实的历史积淀。《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二本纪是对各朝代历史帝王活动的记录,十表是大事年表,八书是关于社会制度及天文水利等方面的记载,三十世家是周代各诸侯国的历史和汉代列侯的传记,七十列传是人物传记,是核心部分,开创了纪传文学的先河。
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
说到《史记》就不得不提《报任安书》,在《报任安书》中我们就可以明白司马迁做《史记》的原因。司马迁作为史官地位低下,想要推贤进士而又不能,后因为李陵求情而身受极辱。作为史官世家的后代,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忍辱偷生,最终做了《史记》这一开创性的伟大著作。
通过《史记》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渊源历史,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懂得了一些历史典故,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背景、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历史影响。而司马迁的博学、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