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彻底解决问题的智慧型员工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做彻底解决问题的智慧型员工
第1节第一章智慧型员工是“钻石”
综合大家的分析,我觉得,这个员工是真正的智慧型员工,他的经历,给所有想有最大发展的员工们很大的启示:
(1)问题是发展的最佳机会
很多人害怕问题,但是智慧型的员工不仅不害怕问题,而且还会很高兴与问题相遇。为什么?
我们不妨听一下有关领导的意见。
我曾经在北京住总集团连续做了七期培训,许多管理者和员工针对如何在单位有更好发展这个话题,纷纷发表意见。在这些意见中,我格外欣赏北京住总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姜水的观点:
“单位是什么?单位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地方!
“一个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永远不要害怕问题。问题是命运送来给你的礼物,你越会解决问题,在单位就越有分量,也就越能有最大的发展!”
我认为,她的话,实际上是说出了许多领导的共同心声,值得所有想发展的员工重视!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不害怕问题,而且喜欢问题。因为他们能通过智慧地解决问题,不断创造人生发展的机会!
(2)少向外界讲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读者们知道:《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的核心理念是“不找借口找方法”——“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那么,本书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不重条件重智慧”——“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这两个理念都是最优秀员工的理念,强调的都是勇于承担责任、把问题更好地解决。但是前者强调的是方法,后者强调的是智慧。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是在通过对最优秀员工分析之后,我们进一步发现:光讲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智慧。智慧包括方法,但是又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方法。就像联想的这位员工,他能取得成功,找出方法来解决问题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并不是方法,而是做出了一般人无法做出的举动:本来与他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他以主人翁的心态去主动解决。他没有向单位要什么条件,却主动为单位解决问题,最终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单位的最大肯定。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好结果呢?
因为在任何单位里,凡是先讲条件的员工,必然是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凡事先以智慧去解决问题的员工,必然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这,不正是智慧的最大体现吗?
(3)重视“成功学的先付法则”
智慧型员工不是斤斤计较的人,更不是先讲条件再去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先付出和奉献,但很耐人寻味的是,这种付出往往得到超乎意料的回报。
这就是成功学的“先付定律”在发挥作用——
“先让你的付出超过你的报酬,然后你的报酬会超过你的付出。”
第3节会做事,更会做人
会做事,更会做人
由于懂得找方法巧干,智慧型员工必然会做事。但是,单位和环境往往是人的集合体,一个员工要成功,只会做事是不够的,还得学会做人。做人往往比做事难,尤其在中国这种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里,可能更难。这就需要员工掌握与领导、团队协作,与环境相处的“做人”智慧。
2008年4月,一个消息震惊了中国经济界和社会各界:原盛大总裁唐骏像曾经离开微软一样,离开了盛大,而其新的东家单给他的“转会费”就达到10亿元!
唐骏以其创造中国职业经理人“转会费”的最高纪录和享受的其他待遇,被人们誉为“中国的打工皇帝”。那么唐骏怎么就能取得这么大的个人价值呢?
是学历吗?不错,他有辉煌的海外留学背景。是能力吗?的确,他有超过一般经理人的能力。但是,分析唐骏的成功,却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一点——智慧。
唐骏曾任微软中国总裁、盛大集团总裁。在唐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一个特点:不管在哪个单位,他都能保证两点:
第一,必然能给所有他服务的单位创造理想的效益;
第二,与每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处理好关系。即使离开该单位,不管是原单位还是新单位,都对他评价很好。
2004年2月离开微软公司时,盖茨和鲍尔默给了他一个微软(中国)公司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2008年4月离开盛大网络时,陈天桥给他打了100分,盛大众多高管称他为“完美的职业经理人”。
这是一个很难做到的功夫。许多人换单位,要么新单位的人难以接受他,要么旧单位的人指责他。唐骏凭什么能做到人人称道,而且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更大的肯定和回报呢?
我们且看一看他做人的智慧吧。
(1)处理好与董事长的关系
“空降兵”最容易犯的错误莫过于把自己当成企业的救世主,而唐骏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曾经说:
“在公司里面,陈天桥(盛大总裁)做的事情我不做,他不做的事情我全做。我们之间没有冲突,只有互补。所以4年里我们从没有红过脸。我去盛大是辅佐,而不是取代陈天桥的。辅佐的意思就是,公司只能出现一个形象,而不是„两座大山‟,让员工搞不清楚是靠这座山,还是靠那座山。”
刚到盛大,唐骏几乎天天在吃晚饭的时候去陈天桥的办公室聊天,简称“双规”。其实他们的作息时间并不合拍,但陈天桥每天去吃饭路过唐骏办公室的时候都会问候一声。唐骏发现晚餐可以成为沟通的最佳时间,于是调整了自己的作息,很多决策就在他俩一起吃饭的过程中酝酿出来。但这种交流仅限于工作,不掺杂个人感情。
(2)处理好与团队的关系
到盛大,唐骏就制定了“学习盛大、了解盛大、融入盛大”的三步计划,与团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所以,大家对他没有什么戒心,反倒愿意和他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3)处理好新老东家的关系
“空降兵”跳槽后习惯带着旧部去新东家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样必然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老东家会时刻防备他把骨干带走,二是新单位的团队会有极强的戒备心。其结果必然是把自己陷入“泥潭”之中,但是许多人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认为“自己人”信得过,“使起来顺手”,仍旧乐此不疲。但唐骏偏偏不这么做,不管去哪家单位,他都不带“自己人”去,甚至连秘书都不带。
为什么这样做呢,且看他的分析:
“如果我带十个人到盛大,和盛大的旧部肯定会有矛盾,势必形成微软帮、盛大帮,党同伐异,无疑会影响我和陈天桥之间的关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
办公室政治是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一个杀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且更多是败。我可以忠告所有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带你的旧部到新企业里面去,去一个,失败一个。想带就不要去,想去就不要带,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关于如何扮演好角色,唐骏还有一个经典性的总结:
“职业经理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人、做事,有空的时刻再作作秀。”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感受如何?我觉得:这段话十分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分析:
排在最后的是作秀,这点,很多人容易学会;排在倒数第二的是做事,做好事并不容易,但还不是最主要的;排在第一的是做人,这是最重要的,是最难的,也恰恰是许多管理者和员工最忽略的。
唐骏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会做事需要智慧,而会做人需要更大的智慧!
唐骏所展示的,尽管是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道,但值得所有想取得超凡发展的员工们重视。
第5节第二章 问题到此为止
第二章问题到此为止
一个智慧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他会始终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问题到此为止。
他绝对不会推诿,也绝对不会先计较条件,而是以主人翁的心态,任何时候都将单位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并养成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习惯,让自己成为问题真正的终结者。
养成不计较条件解决问题的习惯
不管是《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还是本书,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一个员工会解决问题,就能因此获得个人价值的提升,并带来组织绩效的提高。
毫无疑问,本书既延续了《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在这方面的价值,又对它进行了进一步超越,那就是使你——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更强,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彻底!
一个有智慧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首先来自他有一个最突出的素养——“问题到此为止!”
这一句话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座右铭。他以一个牌子将这个座右铭放在桌子上,以此来提醒自己。
这是杜鲁门对自己的要求,我认为,这实际上也是智慧型员工应该对自己的要求:只要发现有问题,就一定要把问题在自己手里彻底解决掉。决不允许把责任推诿给别人,也决不允许自己讨价还价先要条件再做工作。不仅如此,即使不是自己的分内事,只要与单位的利益有关,也能主动地、不计较条件地去解决。
我们且看一个小小的例子:
上海R氏集团的优秀主管钟剑兰女士,曾经应我们机构之邀来与我们的员工进行交流。她讲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一次,有个外国集团要和她的公司谈合作。春节期间他们一起到海南度假,主要目的是谈合作事项。
然而,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海南房源紧张。他们一去就是十几个人,为了公事的需要,还要住在同一宾馆里。问题出现了:当时五星级宾馆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四星级的。没办法,公司只好选择了一个四星级宾馆。
外国客户中的一对夫妻向来只住五星级宾馆,知道要住四星级宾馆后非常生气,坚决不住。
她和自己的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想说服客户,但都无济于事。她本想向单位的领导汇报,但一看天色已晚,公司那边已经下班。她想到没有必要去惊扰领导,就不打电话联系了。她决定自己解决问题,一方面,她安排这对夫妇在咖啡厅坐下,让服务员给他们送上两杯热乎乎的咖啡;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打电话到北京找自己的老同学帮忙。
终于,通过多方面联系,最终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找到了一个房间,但是酒店提出:因为是临时调配房间,所以还要多交一定的费用。
本来因为春节期间房间紧张,房价就比平时调高了,现在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调价,这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是,钟小姐还是毫不犹豫,将房间订了下来让这对夫妇住下。多付的钱,她自己掏腰包解决。
这对夫妇很高兴,合作也顺利展开了。项目谈得非常地顺利。
回去之后,这件事被公司领导知道了,领导不仅对她的做法很满意,而且很感动,之后,就给了她更多的发展机会。
钟小姐的故事,与上一章讲述的联想的那位员工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遇到问题,不是只会请示领导,更不是领导答应给你好的待遇和回报才去把问题解决,而是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先将问题解决掉。
其实,在任何单位,问题都是无处不在的。在出现问题之后,不少员工总有一些等、靠、推、拖的心理。不仅如此,在领导安排他干工作时,不是先想方设法完成,而是首先问给什么条件。如果没有满足他的条件,他就不会去干;即使去干,也总是干得很不情愿,最后要么打折扣,要么让问题悬而未决。
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如何呢?往往不仅耽误了单位的工作和事业,也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与此相反,一个智慧型员工必然会不先计较条件,而赶紧去解决问题。正因为有这样的素养,所以他们往往能比一般人想到更好的方法,而且还能确保“问题到此为止”!
养成将单位的问题当成自己问题的习惯
无论是上述联想那位优秀员工,还是钟剑兰这样的员工,他们都展示了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只要是单位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的问题,决不能认为“这不是我的分内事”就把它推诿掉。
一个智慧型的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时也要学会把“分外事“,当成“分内事”来做。
要做到这一点,还得突破一个认识误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这方面,著名职业经理人李开复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李开复历任微软副总裁和Google中国区总裁等职。他初入职场时,曾经在苹果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极为不佳,员工士气也比较低落,如果不立刻找到突破口,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本应该由市场部来解决,并不在李开复的工作范围之内。可李开复没有这么想,他认为作为苹果公司的一分子,应该主动帮助单位去解决问题。
他时刻琢磨这事,积极地为公司出谋划策,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有一天,他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苹果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可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他兴奋地想:“这不正是一个问题的突破口吗?”
找到这个关键因素,他立即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
果然,所有看过报告的副总裁最后一致决定采纳李开复的意见,而且非常赞赏他的做法,很快他被提升为媒体部门的总监。结果,苹果公司平安地渡过了这次危机。
多年后,李开复遇到了一位当年在苹果公司的上司,上司感慨地对他说:“如果不是那份报告,公司就很可能错过在多媒体方面的发展机会,今天,苹果公司的数字音乐可以领先市场,也有你那份报告的功劳啊。”
如果你是李开复,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做呢?可能大多数人都决不会去揽这样的“分外事”。
为什么?他们不是想不到,也不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而是不愿意去做,而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一些认识:
“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让另外的部门去处理吧!”
“领导没有安排我这样干,我出这个风头干什么?”
“我已经把工作完成了,其他事我可就不管了。”
……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在单位里,许多人对应该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甩手不管。但是,与上述这样的人相反,一个智慧型员工,应该像李开复这样,永远把单位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解决。他们不仅不会先计较条件解决问题,而且遇到问题时,还会以“当仁不让”的心态,尽快去解决。
把单位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是团队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的高度体现。任何把单位的事当自己事的员工,都是最受尊敬的员工,也是最能引起重视并得到更大空间和机会的员工。
第7节第三章条件有限,智慧无穷
第三章条件有限,智慧无穷
办任何事情都需要条件,但是条件往往不够,这正是产生工作难题的原因。
当外在条件有限时,不少员工往往是有什么条件就做到什么程度,甚至干脆将条件有限当作推脱工作的借口。
智慧型员工,首先不会考虑条件有限,而是想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让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
总向外界要条件,是把外在的难度看高了,把自己的智慧看低了。而凡事先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你就能想出许多原来想象不到的思路和方法,那么,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机会和成功也会不期而至。
第9节先讲条件举步维艰,先讲智慧前途无量
先讲条件举步维艰,先讲智慧前途无量
“条件还不成熟,先等等再说。”
“领导又没让我做,我做了也未必有什么好处,何必多此一举。”
“像我这样最普通的小职员,去操心单位的事做什么?”
……
这些都是职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
面对问题,很多人首先想到是只有单位和外界满足了我的要求和条件,才会去做;否则,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然而,我们来看看香港的“珠宝大王”郑裕彤是怎么做的。
郑裕彤曾名列香港富豪榜第3位,是香港金行龙头老大“周大福”的掌门人。
郑裕彤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养家糊口,小学毕业后,郑裕彤便到父亲的朋友周至元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
尽管做的是最底层的工作,但他丝毫不懈怠,每天早早赶到金铺,将金铺收拾打扫得干干净净。往往是等他收拾完了之后,大伙计们才姗姗来迟。
店里的伙计,大多只知道埋头做本分事,而郑裕彤,除了做好本分事外,还特别爱动脑筋,经常琢磨和研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金铺的发展。
一天,老板让他到码头接一位亲戚。在码头,他看到有一位南洋侨商上了码头向人打听可以上哪里兑换港币。
郑裕彤灵机一动,立即走上前去,说周大福金铺可以兑换,价格也最公道,并立即带路将这位侨商带进了周大福,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码头接那位亲戚。
郑裕彤的这一做法让周老板大为赞赏。
还有一次,伙计们开工好一会儿了,郑裕彤才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老板很生气,问他到哪里去了。
郑裕彤回答说,自己看人家珠宝行做生意去了。
老板不禁有些好奇,问他看出了什么名堂没有。
“我看别人家的生意,比我们店里做得精明,只要客人一踏进店门,店里老板、伙计总是笑脸相迎,有问必答;无论生意大小,一视同仁;即使这回生意做不成,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下回还会光顾!”
“另外,店铺一定要开在做生意的旺地,门面装修要讲究,特别是做珠宝生意,一定要显得十分气派。”
郑裕彤的回答让老板不禁对这个小伙计刮目相看,他没想到这些经商诀窍能够从这个小学徒口中总结出来。自那以后,老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后来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在郑裕彤的经营下,“周大福”已经成为了珠宝行和金铺的代名词。
假如郑裕彤面对那位兑换港币的南洋侨商是这么想的:“金铺又没多给我工钱,我主动去管什么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假如他不主动去琢磨怎么做生意,而是想:“我一个小伙计,就算操这份心又有什么用?”……或许,他的人生就是另一副模样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美国一所电报大楼负责一个很枯燥的工作。职位尽管不起眼儿,但他从来也不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小人物。
他每天都在想:“把电报变成文章或者是新闻会怎么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就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员工,想这个干吗?做得到吗?”
可是,他没有这么想,而是跑到一个报社去,向有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一开始人家很不在乎他,根本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此时,你或许又想:“我说的对吧?受挫了吧?”
可是他没有灰心,一次又一次地去,把自己的意见不断地带给报社。终于他的意见引起了报社的注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最后这个年轻人成了一名编辑,他就是《纽约时报》的总编——霍华德。
我们一般人做的工作,都像霍华德最初的工作那样,平凡甚至不被人重视,但如果你是霍华德你会像他那样做吗?
如果没有,就不要埋怨你的条件不够好,职位不够高,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去做那些看上去与你无关的工作。
假如你是做技术工作的,如果你看到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遇到了困难,想想办法,或许你能帮他们解决难题;如果你是一个销售员,公司的产品存在某些问题,动一下你的脑筋提出宝贵的意见,可能公司就会走出危机;
……
一流的员工,他首先会觉得那些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麻烦,无论这件事情与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无论自己职位再普通,他们都会当仁不让,而机会往往就会因此而产生。
第11节第四章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第四章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我们常常因为对环境不满就怨天尤人,甚至消极怠工,一蹶不振。
其实,这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环境是完全如意的。与其强求环境,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永远要记住:没有一个单位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只有你通过改善自己去改善单位,然后通过改善单位来改善自己,才能获得与单位共同发展的“双赢”。
你可飞到天边去,却飞不出那层薄薄的皮肤
“这份工作太没劲了,我再也不想干了”!一个年轻人怒气冲冲地对自己的哥哥说。
哥哥充满关心地看了他一眼,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我觉得你已经养成了挑剔工作的坏习惯,这对年轻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你要换的不是工作,而是心态。一味挑剔的人,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感到满意!”
哥哥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是啊,如果总在挑剔,就算是跑到天边去,就算换一百份工作,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
于是,年轻人决心潜下心来,把现在的工作好好做好。
就这样,通过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努力,他不仅得到了公司的重用,最后还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日本高科技时代最著名的企业领袖、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
对于稻盛和夫当初的抱怨,我们很多人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类似的情景,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我们身上发生?
我们似乎对工作总有太多的不满:单调乏味、没有发展的机会、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想换一个工作、换一种环境,总觉得这样就可以重新开始,一切就会变得称心如意。
不可否认,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工作,的确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如果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换一份工作上,而不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命运真的就那么容易改变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只猫头鹰想搬家。斑鸠奇怪地问:“为什么呀?”
“我的生活昼夜颠倒,喜欢在夜里唱歌,吵得大家睡不好觉,谁都讨厌我。”猫头鹰哭丧着脸说。
斑鸠说:“哦,是这样啊!那你不必搬了。”
“为什么?”
“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啊。首先,你可不可以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和其他动物一样呢?如果不行,那你可不可以在晚上不要唱歌呢?如果晚上一定要唱歌,能不能唱一些轻柔动听的歌呢?如果你不改变自己,搬到哪里去,大家还是不会喜欢你。”
尽管这只是一则寓言,但其中却包含了大智慧。
我们很多人都像猫头鹰一样,当环境不如意的时候,就想换一个地方。但是,就算能够飞到天边去,我们能飞出自己那一层薄薄的皮肤吗?
没错,我们可以从南边换到北边,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职位换到另一个职位……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不变、做事的方式不变,那么,就算是换了工作、换了环境,过去在哪里跌到的,以后还是会在哪里跌到,过去在什么地方失败的,以后还会在哪里失败。
与其强求外在环境的改变,不如像稻盛和夫一样,先从自己开始改变。与其强求单位适应你,让单位额外给你机会,不如先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创造机会。
第13节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
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
“单位实在太差劲了。”“换个单位,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类似的话,我们很多人都不陌生。
每一个人都会对单位有所期望,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单位不是天堂,我们也不是天使。
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每个单位总有与我们的期望不一样的地方。反思我们自己,固然可能有不少好的甚至优秀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可能有不少缺点,甚至有致命的毛病。那么,我们有多少理由抱怨和挑剔呢?
只想单位无条件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收获的只可能是失望,结局要么换一份工作从头开始,要么就是对现有的工作失去热情,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相反,如果能够先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曾经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从部队退役后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广播公司工作。他原以为还会像以前一样,如鱼得水,发挥自己的特长。
然而,公司换了老板,自己原来主持的那档节目安排给了别人,而让他接手的是一档名叫《快乐孩子》的滑稽少儿节目,这也是全台谁都不想干的一档节目。更要命的是,这个节目播出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和半夜。
这让他难以接受,于是准备去找老板理论一番,争取为自己换个节目,实在不行,就辞职走人。
正当他准备去的时候,他突然看到办公桌上翻开的一本书上写的一句话:“适应环境,别叫环境去适应你。”
看着那句话,他想了许久,最终打消了去找老板的念头,接受了公司的安排,开始兢兢业业地做这档少儿节目。
在他的努力下,《快乐孩子》慢慢成为华盛顿地区最受欢迎的节目。老板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转变,最后,两人居然还成了好朋友。
再后来,他又担任了另一个节目的主持人。现在,他已经是美国非常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他的名字叫做威拉德·斯考特。
如果你也像斯考特一样,也要面对不理想的安排,你会怎么做?生气、抱怨、一走了之?还是不仅努力去适应单位分派给自己的工作,还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它做到最好?
看了斯考特的经历,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得到答案。
韩国总统李明博曾经对自己的新职员说:“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不要首先判断这份工作是不是合适我,而是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工作。”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让世界随着自己的意志改变,单位像自己理想中的天堂一样,工作、待遇、职位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可现实往往与我们理想中的差距非常大,于是我们又希望单位能够主动改变。可结果还是事与愿违。这时候,与其强求单位给你机会,不如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这时你会发现,改变自己,比改变单位来得容易得多。
同时你也要有信心:适应单位并不是要永远适应它不好的东西,当你在单位里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你就可以更好地去改变它,帮助它更好地提升。
当你觉得单位没能提供天堂般优厚的条件和机会时,不要总抱怨单位。要知道,你在挑剔单位,单位也在挑剔你。要想单位成为天堂,我们不妨从开始学习当天使开始!第15节给人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给人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为什么自己在单位总像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什么自己老是得不到同事的认可,领导对自己也总是不冷不热?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了,自己还是在同样一个职位上打转转?……
相信在职场中有这样困惑的人不止一个。
是领导不识才?同事嫉贤妒能?还是别的原因?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曾经有个小男孩,因为个子比同龄人要高出一大截而被别人戏称为“傻大个”。
这让他非常愤怒。为了不受别人的嘲笑,也为了让别人能“看得起”自己,他加入了街头小混混帮派,专门给别人起又损又搞笑的绰号。
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居然赢得了帮派中不少人的吹捧和赞扬,这让他非常得意。
一天,他又给一个男生取了个侮辱性的外号。谁知那个男生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开了,还冷笑着说了一句:“因为鄙视,我懒得抬头。”
恼羞成怒的他于是转过身去咒骂那个男生,这一幕正好被前来接他的父亲看见。
他一下子呆住了。因为父亲对他一直很严厉,他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教训自己。然而,父亲却说了一句:“你只有尊重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既然你希望大家都仰头和你说话,就请给他们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说完父亲便走了。留下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很久。
第二天,他退出了小混混帮派,并向那些被自己伤害过的人一一道歉。后来,他加入了校篮球队,开始努力打球。再后来,他成了一名职业篮球队员,慢慢打出了名气。
虽然出了名,但他依然很谦虚,因此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如今,他在全世界已拥有了无数的球迷。他就是曾荣获1996年奥运会篮球比赛冠军、被誉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50名球员之一”的美国湖人队前中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鲨鱼”的沙奎尔·奥尼尔。
从当年的街头小混混,蜕变成今天人人尊重的“大鲨鱼”,奥尼尔给了一个让所有人仰视他的理由:不懈的努力,傲人的成绩。
看了奥尼尔的故事,或许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在职场中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得到别人的尊敬,机会也不会毫无理由地属于你。当我们在抱怨别人不重视自己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否像奥尼尔一样,给了一个让别人仰视自己的理由?如果没有,那么,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如果奥尼尔想靠当街头小混混让别人看得起自己,那么现在身高227米的他,可能仍然只是一个谁都看不起的“傻大个”。而他最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靠的不是别的,是成绩。
假如我们也想成为职场中的“明星”,除了像奥尼尔一样,没有更好的途径。
第17节要“面子”,更要“里子”
要“面子”,更要“里子”
“那种小事情哪里是我做的?”“以他的资历,凭什么要我听他的指挥?”“我怎么能让别人知道我的不足?”……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态。
对此,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给大学和中学毕业生写的“11条人生格言”中,有这样十分重要的一条: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我觉得:这一条指出了我们不少员工存在的一个致命的错误:过于在乎自己的“面子”,即自尊心甚至虚荣心。他们把自尊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结果,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是保留了,但是失去了实在的回报,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要有发展,就必须与这种不牢靠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作斗争。
要“面子”,更要“里子”!换句话说,很多时候自己所谓的“面子”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里子”,也就是内在的能力。
曾经在名为《思维与智慧》的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个韩国小男孩家里非常穷,全家七口人挤在一间旧房子里住,酒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作为家中最小的男孩,他每天都有一项重要任务——想方设法买到最便宜的酒糟。
每天他吃完酒糟去上学,脸总是红红的,从他身边经过的人总能闻到刺鼻的酒味。
有一天,他经过老师身边,老师突然叫住他,怒气冲冲地说:“我闻到的是酒味吧?你居然敢红着脸、醉醺醺地来上学。太不像话了!”
他低下头,一句话也不说,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从未做任何解释。
此后,他帮母亲一起做豆包和爆米花,然后拿到街上去卖。
一次,母亲让他换个地方去卖,他很不情愿,因为那里邻近有一所女子高中。尽管他平时不太在意个人形象,但在女中旁边卖小吃,仍然让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不得已,他只好戴上一顶草帽以遮挡自己的脸。
然而当时是冬天,母亲见他这样很奇怪,当她得知原因后很伤心地说:“你没有去偷,去抢,是用自己的双手在劳动,这是堂堂正正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丢人的!”
母亲的话如当头棒喝,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家境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
这件事后,他变得自信而且坚强,也培养了他决不服输的性格。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年年获得奖学金,没花家里一分钱便取得了高中毕业证。1961年,他顺利考取韩国名校高丽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后来,他担任了韩国总统,他的名字叫李明博。
如果没有母亲的那一句话,年少的李明博可能会深陷自卑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但那又能改变什么?只能是照样贫困,依旧被人看不起。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也并不可怕,怕的是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在职场中,不乏这样的人:好面子、生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他们既不愿意被别人改变,也坚决不肯自己改变自己。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职场看重的不是谁的“面子”,而是他的能力和业绩。只有从重视“面子”到重视“里子”,深化内功,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与自尊
第19节以自己的态度改变别人的脸色,不要因别人的脸色改变自
己的态度
以自己的态度改变别人的脸色,不要因别人的脸色改变自己的态度
2007年11月,我应邀去上海参加中国培训论坛,特别约见了参加我们“白领成功训练营”的一位学员。这位学员的成长,正是被比尔·盖茨观点改变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位学员姓邓,他来自湖南一个贫困的山区,高中毕业后,学了几年汽车维修技术,然后怀揣着梦想到了上海,进了一家台资企业,当了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
尽管他很愿意吃苦,但他毕竟技术不够。于是一些老员工瞧不起他,甚至排挤他。当时,他十分痛苦,几乎想一走了之,重新找一份工作。
就在这时,单位安排他们一帮新员工来北京学习。学习结束之后的第二天是星期六,他本来要回去,但看到了我们举办的第五次“白领成功训练营”的消息就报名参加了。
就在这次训练营上,他听到了比尔·盖茨的那句关于自尊与成就的格言,使他一下警醒过来。他很激动地谈到自己的感悟:“当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被人瞧不起是很正常的。要让人瞧得起,先得自己干出个样子来!”
回到上海之后,他彻底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一是更加钻研和好学,二是更加谦虚地向同事请教。在工作上,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这样一来,不仅技术大有长进,而且,越来越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和喜爱。两年后,他被升为了主管。只有他自己知道,对于学历不高、又没有任何背景的他来说,做到这个位置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
然而,就在他刚当上主管没多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公司原来的经理被调回了台湾总部,总公司那边又派了一个新经理过来。新经理来的同时,还带了几个原来的下属过来,这样一来,他立即遭到了排挤。新经理不但对学历不高的他很是瞧不起,甚至对他百般刁难。
当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离开公司,要么忍气吞声地继续待下去。
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同时他也想,如果我这次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即使换一个新公司,我还有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难道我就这样永不休止地换下去?
他下决心改变这样的状况:无论新经理对他的态度多么恶劣,他永远都是笑脸相迎;新经理带来的下属遇到了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他也总是立即主动站出来帮忙;由于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差异,有些员工对新经理的领导不服,他就私下给这些员工做思想工作……
慢慢地,新经理感到他真的是处处在为自己着想,处处在帮助自己,于是对他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从接纳他开始重视他,到最后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两年后,公司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他被任命为厂长,管理着几百名员工。而在此之前,在这家台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全都是台湾人。
在这位学员谈完自己的成长历程后,我深深为他的自我突破而高兴,同时也进一步感到比尔·盖茨那句格言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激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在职场中,像这位学员那样,由于各种原因遇到别人的冷脸是很普遍的,而普通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因为别人的脸色就心灰意冷,或者怨天尤人:
“他的语气那么冷淡,看来成功没希望了!”
“已经让领导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再留下来也没什么意思,换个工作算了!”第21节
-奇迹,总从改变自己开始
奇迹,总从改变自己开始
比尔·盖茨的那句格言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改变外界对你的认可,首先要学会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真正以自己的实力和成就,去征服别人的心。
我在长虹集团做培训时,与该公司培训中心主任侯庆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问他在培训中,有哪些最崇尚的理念。
他给我讲述了几条,每条都很精彩。而其中,他格外强调的是这么一条:“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觉得,他讲得实在太好了。一个人要有最大的发展,一定要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而奇迹,也往往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这段话堪称经典,它阐述了改变自己是多么重要!
有时候,只要改变自己,生命就可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他从小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尽管做过20多次手术,却仍然没有治好。一次在学校踢球的时候,他的眼睛不小心被足球打中,这次意外使本来弱视的他变成了全盲,他陷入了彻底的黑暗中!
他万分沮丧,一个多月闭门不出,不要说弹琴和唱歌,就是父母和他说话,他也不作任何回应。到最后,他甚至用绝食来抗议命运对他的不公,他声嘶力竭地咆哮:“这么美的世界,我却再也看不见……”
有一天,父亲对陷入绝望的儿子说了一句悄悄话,这时候母亲惊讶地发现,儿子眼中的泪水竟然戛然而止。不仅如此,第二天,她发现儿子第一次摸索着走出了家门。出门前,他像失明前那样端坐到了镜子前,还让母亲把他打理得干净整洁。
从那以后,他回到盲人学校,靠“点字乐谱”重新学起音乐。他学习非常勤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比萨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的四年里,他一边学法律,一边勤练吹拉弹唱。再后来,他成了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弗兰科·科瑞利的学生。如今,他是意大利卢卡Boccherini音乐学院的院长,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单是他的CD《浪漫曲-民歌及咏叹调》就在全球售出了2000多万张。
他的名字叫安德烈·波切利。
而改变他一生的,就是父亲说的那句悄悄话:
“小家伙,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走到世界面前,走到人群中间,让这个世界看见你!”
对于波切利来说,苛求外在的条件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但通过改变自己,他最终创造了“让这个世界看到你”的奇迹。
虽然这是一个自我成功的故事,但是也值得我们所有的员工学习。很简单,我们一般人在工作和单位中遇到问题,比这位盲人要小得多。这位盲人能解决那么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解决许多小的问题呢?
外在的条件往往是有限的,如果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界条件上,那么结局就只能是一场空。与其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等待上,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而奇迹,往往就会在改变中产生。
第22节改“尽力而为”为“全力以赴”
改“尽力而为”为“全力以赴”
在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尽力而为。”
而当问题没解决的时候,他总会为自己辩解:“我已经尽力了。”
其实,要想真正将一件事情做好,光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全力以赴,这样才能逼自己将智慧充分发挥出来。
我在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同事叫刘先琴。她的优秀,从一件小事上就可见一斑。
有一次,她奉命去新疆完成一个重要的紧急采访任务,谁知火车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出了故障。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而火车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她非常焦急,再这样下去,采访任务就无法完成。
这时候,她无意中发现附近有飞机起落,这让她非常兴奋,马上向人打听,知道不远的地方有个军用机场。于是她立即下了火车,用最快的速度向机场走去。到了机场后,她找到了机场的负责人,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并再三说明这次采访的重要性,最后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送到新疆。
让军用飞机送自己去目的地?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凭着自己的执著,机场的负责人最后居然答应了她的要求。最终,她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回北京后,报社对她进行了表扬。别人问她:“太不可思议了,你怎么连军用飞机都能借到呢?”
她呵呵一笑说:“全力以赴,要成功就必须有非成功不可的决心。”
尽管过去了十多年,但她的这句话,一直牢牢印在我心里。
是啊,要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后面穷追不舍。
可追了一阵子,兔子没了影,猎狗只好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非常生气:“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兔子带伤跑回家,兄弟们都很惊讶:“你怎么能跑过一只凶狠的猎狗呢?”
兔子说:“它尽力而为,而我是竭尽全力呀!他没追上我,最多只是挨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可就没命了。”
故事中的猎狗和兔子就像现在职场中的两种人:一种人,对工作总是尽力而为,除非有特殊情况才会竭尽全力;一种人,无论什么事都全力以赴。而成功,往往只青睐后面那种人。
那么,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对照下面的表格:
尽力而为全力以赴
完成任务通过努力获得
付出别人要求的努力尽最大努力
机械地完成工作动用自己所有的智慧
只求完成追求卓越
靠别人激励自我激励
获得工作报酬实现自我价值
满足现状永不满足
尽量少做尽量多做
瞄准任务瞄准梦想
只完成工作主动完成其他工作
如果我们能够改“尽力而为”为“全力以赴”,那么就能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让自己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第24节永远调高你的工作标准
永远调高你的工作标准
“做到这样已经可以了。”“差不多了。”“不错啦。”
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也会这样想?
但真的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吗?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我们将自己的工作标准定得高一点,往往就会做得更好。
张水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在拍摄由鲁迅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伤逝》时,正是物资严重缺乏时期,厂里限制每个摄制组的耗片比为1∶3,但因为张水华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以唯独对他例外,耗片比可以达到1∶6。
一天,张水华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跑到北影厂的领导那里说:“胶片多少钱一本?上次有几个镜头没拍好,我想用我的工资再买几本胶片。”
原来,《伤逝》拍完之后,有几个镜头尽管拍了多次,但张水华还是觉得不满意,还想重拍。
其实,他已经是电影界的泰斗,就算不重拍那几个镜头,也没有人会提出质疑。但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他,却不肯放过任何细节,而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只为拍出心中完美无瑕的影片。
但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才造就了他电影界泰斗的名声和地位。
再看看有些导演,拍摄的影片中,“穿帮”的镜头经常可见,明明是古装片,可空中却可以看到飞机掠过的身影。这些导演的影片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调高自己的标准。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同样的事业岗位,同样的智商能力,同样的起点背景,不同的人却会做出不同的成绩。甚至有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就在你为自己定的标准有多高。标准越高,对自己要求也就越严,遇到任何可能出现的困境,总能全力以赴做得更完美。
记得,我的单位市场部曾经有这样一个员工:其他业务员几乎平均每天打二三十个电话,可他总是要求自己比别人打得更多,开始是四五十个,后来他不断给自己定更高的标准,甚至到了上百个。结果,他出的单最多,那么他得到更多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时,有的员工就问了:“我觉得他的表述能力还没有我强呢?怎么我就出不了单?”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没有调高自己的标准,只有调高自己的标准,才能锻炼你的大脑,把你的最大智慧给挖掘出来。
把自己最大的智慧潜能挖掘出来,你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所以记住:
永远要调高自己的标准!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人就是那些对事业有最高标准和要求的人。
“他算老几呀?去他的吧!”
而这位学员之所以成功,就是由于他摸索到一种更好的应对态度:不要因为别人不好的脸色,改变自己积极的态度;而要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别人不好的脸色!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心态,能够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反败为胜!
第二篇:创学习型企业,做智慧型员工
创学习型企业,做智慧型员工
页岩炼油厂立足岗位学技术蔚然成风 页岩炼油厂在紧紧围绕把油厂建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治厂方略上,结合创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型员工活动要求,把人本思想放在首位,充分重视技术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和培养技术人才潜力,使一部分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该厂生产技术骨干和技改攻坚能手。
该厂是个建厂仅十几年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面临着设备和工艺落后,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这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厂站在创新思路的高度上,在培养和挖掘技术人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技改和生产当中的聪明才智。本着这一发展理念,该厂工会从2003年开始,在全厂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了内容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练兵比武活动,厂领导对此次活动极为重视,厂长何永光亲自参与制定活动方案,并聘请厂内外技术专家为员工进行理论授课、实际讲解和开展“带徒传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学技术的热潮。该厂原矿车间把技术练兵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聘请专家设计制造提升翻斗车,在制作过程中,该车间有关工种全程参与设计制作,有效的提升了技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原油车间由各部的工段长、技术员、生产
骨干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每逢周三便邀请本厂已退休的总工程师为他们讲解原油炼制原理和工艺技术,通过授课,使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该车间生产主任张永胜在经过培训后,通过实际摸索,总结出一套蝶阀控制改进方法,有效的促进了原油生产,提高了采油率。此外,电气车间还把周五定为技术培训日,由车间的主任工程师为员工传授业务知识。经过两年多的技术培训和比武练兵活动,该厂涌现出了一大批业务精干、技术过硬的技术人才。目前,自主学技术在该厂已经蔚然成风,以技术练兵促进小改小革,以小改小革推进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油厂前进的动力。
页岩炼油厂工会
2005年11月2日
第三篇:做智慧型体育老师
做智慧型体育教师
--中学体育培训与教学的点滴思考与体会
近段时间,通过学习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和特长生的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重大意义。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对人民教师,不仅要求做到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注重教师的义务感和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智慧型老师。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培训以来,我一直都在学习、思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工作。慢慢地,我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思路:要推进体育教学工作新发展,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兴趣问题.所谓兴趣就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而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则必须树立起“快乐体育”的理念。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情绪低下,在消极无奈中联系练习,甚至发展为恐惧。因此,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制地组织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提升练习兴趣,形成对各项体育动作要领技巧的掌握。
一、导入的智慧--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极有必要。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自然能使学生在愉悦中跨进知识大门。
二、管理的智慧--“多样式激励”
1、宽容式激励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老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
2、影响式激励
影响式激励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作用。
3、期待式激励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奖励其
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述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三、语言的智慧—实现和谐课堂
体育老师“呼喝”的语言,在老师与学生当中筑起了一道深深的沟壑,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幽默风趣的话语,以及简单易懂的讲解,则能更有效的吸引学生,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和谐更高效。
四、教学的智慧--“学与玩”相结合
1、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学生们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但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学生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设计多种多样的饶有趣味的游戏。
2、音乐法,开启学生的动感思维。
在教材特点允许下,选择适合教材的音乐伴奏,让音乐进入课堂,可以营造课堂气氛,美化学生个性,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新的环境气氛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推迟学生疲劳效果,提高教学效果。甚至在体育教学中一些不愿意参加锻炼、胆小、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在音乐的陶冶下,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锻炼。
3、运用学生爱模仿的特点来教学。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有味,才会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
以上是我通过接受这段时间培训以来,关于做智慧型体育老师的一点思考。基于此,个人认为,要做一个智慧型老师,达到和谐的课堂效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扎实下去。
五、反思的智慧—教学相长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还应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孩子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1、加强学习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才能在业务上有新思路、新突破,再上新台阶。课堂内容的讲解做到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宏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学情境
富有创意,即在制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方面还有努力空间。
2、教书育人
在做好教具、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工作中本着“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的原则来设计活动,并做好记录。
3、热爱学生
关心、热爱孩子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在每次的活动中,我都要以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们愉快茁壮地成长。
4、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孩子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要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孩子。
5、提升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难点、重点,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学习,多听课、多开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对突发事件恰如其分的处理,始终驽驭着教学的进程,教学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
6、和谐课堂
以后的体育教学中还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必然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气氛,师生以舒畅、愉快的心理投入教和学,形成积极的体育教学心理气氛。
总之,中学体育培训与教学过程中,在“快乐体育”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做一个智慧型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学生体质、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潜移默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做智慧型父母
做智慧型父母,给孩子一片灿烂的天空
为人父母,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在孩子的身上寄托自己的人生梦想?从孕育孩子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神圣地任命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又有谁生来就会当爸爸、妈妈?生来就懂得怎样教育培养孩子呢?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我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都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艺术家。但有些事却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看到父母节衣缩食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却成为只会做考卷,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的无用之才,我们揪心的发现:是我们这些有着无上母慈父爱的家长,亲手掠走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少年的烂漫,拽着孩子的手,把他(她)推进了人生的死胡同。我们能不痛心疾首吗?!痛定思痛,我就发誓:我绝不让我的女儿做这样于国于家无用的书呆子!我要让她快乐、健康的成长。不管她今后会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何种身份,但起码她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人。
在此,请允许我将自己家教路上的点滴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
2000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它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兴趣本身就是破译的密码。
对孩子而言,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构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天地。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使他们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打开门窗,带着孩子走进这奇妙的大世界就是我们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
从女儿出生至今,我一路陪伴着她,散步路上赏花观月、数星星、撒下面包屑捕捉蚂蚁;郊游时节摘野果、垒沙城、摸鱼虾、挖土灶、忙野炊。让她在呼吸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乐趣;我们一起饲养小动物:蚕宝宝、鸡娃娃、小鸭、小兔、小金鱼、小蝌蚪、小乌龟、小螃蟹„„许许多多小动物都曾是我家动物角中嘉宾,在给它们换水、喂食、清洗的过程中,女儿懂得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爱心;吃过的果壳、喝过的饮料瓶、用过的碎布、线头,都是我们的手工材料,在动手制作中,女儿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在我们为她创设的一个个情景中,她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爱好: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讲故事、阅读、写作、朗诵、演讲、手工小制作„„而这些兴趣爱好使她有幸结识了许多朋友,也让她体会到更多的人生快乐。
在孩子们眼里,世界是全新的、奇妙的,所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他们的探索。做家长的只能引导或激励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横加指责或扼杀。
女儿四岁时,幼儿园快速阅读教学成为一股时尚之风。在经过严格的智力考试后,女儿成为幼儿园快速阅读实验班中的一员。第一天就认了八个汉字:团、结、勤、劳、勇、敢、诚、实。我们夫妻俩都感到惊喜、兴奋,谁知还没等我们从神童梦中醒来,她第二天放学回家就罢工,坚决不学识字了。等女儿睡觉后,我仔细研读了她的教材,我发现教材的字里行间确实找不到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们那唯美、泛灵的童话世界,第三天我送女儿入园后,经老师允许留下来听了一节阅读识字课。我亲身感受了识字课堂的枯燥无趣,于是,我们做出了放弃快速阅读实验的决定。从女儿重新绽开的笑脸上我明白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二、把握机会,发掘和锻炼孩子的潜能 让我们细细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那么一些令爸爸、妈妈惊喜的出色表现。这些难忘的镜头正向我们展示着孩子身上潜在的能力和素质。可惜的是,忙碌的父母未能及时察觉,也由此错过了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机。
不到两岁就双目失明,而且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16岁考入哈佛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个著名的演说家和作家,她的书被翻译成50种语言畅销全球。她的杰出才能使她成为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盲人、聋哑人利益的代言人。为什么海伦凯勒能在身体严重残疾的条件下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因为她拥有深爱她、了解她、相信她的父母亲和家庭教师。是他们及时发现了海伦阅读书写语言表达的兴趣和优势,又及时科学地加以教育、引导,所以说,海伦的成功是智慧型家教和爱心创造的一个奇迹。
正如只有一个海伦凯勒一样,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举世无双的唯一。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了解孩子,发现并把握机会,我们就会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孩子多么与众不同,多么了不起!我女儿一岁半上幼儿园时,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下,她与同龄甚至比她大的孩子比,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表现能力呈现明显的优势。为了让她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特长,我们精心创设了讲故事、打电话、小品表演等活动情景,在这些小把戏中,我们发现爸爸妈妈给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简单的夸奖,都给她带来快乐和鼓舞,也从中找到自信。她的很多令我们惊讶的潜质就这样一点点地被发掘和锻炼出来。
在她成长的这十一年里,先后多次参加学校、省、市、以及全国性的各种活动。三岁半参加全省欢乐家庭文艺比赛,六岁参加全省校园歌手擂台赛,七岁登上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九岁参加全省小公民道德建设演讲赛、全省才艺宝宝表演赛,十岁参加全省学习“三个代表”演讲比赛,还有运动会、学科竞赛、晚会主持、学生干部竞选等,每一次、每一个活动的参与,都让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并努力学习,克服不足。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次难得的机会,让她走出了生活的小天地,看到外面的大世界;让她结识了许多大朋友、小伙伴;让她在刻苦学习和训练中亲身体验了奋斗追求过程的艰辛和最后成功的快乐。
三、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
从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积淀中我们找到了“以学立业,以德立身”的真理。因此,在培养、发展孩子能力的同时,我们不敢忽视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一代独生子女大多或隐或显的存在着个性张扬、不善于与人相处的毛病。尽管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但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并不是不懂,而是做不到。这种知、情、意、行的不一致性,恰恰正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记得女儿刚入幼儿园不久,为争夺一个小板凳咬伤了一个小男孩儿的手指,得知情况后我狠狠批评了她。可她非常不服。说:“第一板凳是我的,他抢我的这是他的不是;第二因为他不还给我,我生气咬了他,我看他哭了对他说了‘对不起’。”我听了没给她一个期待的评判。而是向她讲了一个《坏脾气伤人又伤已》的故事,为了让幼小的女儿弄明白故事的真谛,我找来了木头、铁钉和锤子,和她一起演绎故事的情景,用移情训练的方式让她体验伤人和受伤的不同感受,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提出去看望那个被她咬伤的小伙伴。向人家真诚的陪理道歉。就这样女儿慢慢的学会了与人相处。从此,她成了校园里最有人缘的孩子,她的友善、随和和热诚为她赢得了许多好朋友。
其实,德育往往是在细节中完成的,正如“春雨润物”一样“细无声”息。
五年前,我婆婆不小心摔伤了腰椎,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我每天下班后烧饭洗衣,给婆婆喂饭洗澡,服侍婆婆大小便„„过度的劳累诱发了我的心脏病。有一天晚上,我照例帮婆婆洗完澡,但当我去倒水时,却晕倒在洗脸间。丈夫和女儿闻声跑过来,看到我已昏迷得人事不醒,在地上磕破的后脑袋流了许多血,他们都吓坏了。我被送往医院急救,等我苏醒过来,发现女儿泪流满面的守在我病床前,用她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托着我输液的手,见我醒来,忙说:“妈妈,你不要再管奶奶了!你又不是奶奶亲生的。让姑妈她们来管她。不然你会累死的。”我听了非常生气,女儿虽然懂得心疼妈妈,但小小年纪却待人如此冷酷。我意识到过去我们教育的盲点和孝道教育的紧迫性。那天我给她讲了许多。我告诉她:“奶奶生养了包括你爸爸在内十三个孩子,也是像妈妈关爱照顾你一样照顾爸爸他们这些孩子,妈妈只生养你一个,就很辛苦,奶奶那时该多么艰难啊,现在她老了,病了,我们怎么能不管她,不讲孝道呢„„”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想明白了,从那天起,她天天给奶奶梳头、端茶递水。放学回来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奶奶床前,陪奶奶说话。我们知道德育只能渗透在生活细节中完成,所以我们总是在具体情景中巧妙而真诚的与她进行心灵的沟通。她在友善而真诚的环境里健康地成长着,她幸福的被所有人关爱着,也渐渐懂得了去关心、体贴他人,懂得了珍惜感情。同学病了,她主动送往校医务室;老师声音嘶了,她悄悄拿零花钱为老师买去清咽含片;父母生病了,她主动端茶倒水;三八节、教师节到了,她带领同学们布置教室、筹划班会,为每一个任课老师送上孩子们亲手制做的小礼物„„
女儿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下,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着。我坚信她会走好她自己的人生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坚信,今天我们给她一个机会,明天她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为孩子在宇宙间搭建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她舞出她生命的风采。让我们用智慧的母慈父爱为孩子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让她像鸟儿一样展翅翱翔。
第五篇:做智慧型教师
《做智慧型教师—创建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上周,我有幸聆听了山西省太谷县教研室主任《做智慧型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
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从学生入手,变讲堂为学堂。
1、从管理入手分好学习小组
2、采取捆绑式评价
3、对学生做好理论上的培训
4、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二、从教师入手,变教案为学案。
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四种课型怎么上:
新学课:采用导学新方案。
练习课:在黄金时间做黄金题。
试卷讲评课:两种方式:第一种教师阅卷、第二种学生阅卷。
复习课:以练代讲。
四、教师应明确的理念。
1、知识是学会的,不是讲会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2、时间加汗水型教师,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3、教师应进入做事业状态,而不应是做事情状态。
4、理解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张主任的讲座非常精彩,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案例,生动的讲述赢得阵阵掌声,让我受益匪浅。
从张主任讲述的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改革,必须改变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成为导师,教室成为学室,灌输变为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打造开放、自主、安全的课堂,让学生的主动发展成为现实。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教师下功夫备课,只有吃透了教材,吃透了学生,才能突出重点,摒弃繁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从而上出简简单单的好课。“简单”是一种大智慧,它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善于思考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对课程的准确把握和对文本的认真钻研„„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更“简单”,让教学内容更“简单”,让教学方法更“简单”。而这些“简单”让学生考试时也感觉“简单”。2013年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看完后最深的体会是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首先,它给了我们明确了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有方向,我们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再者,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策略、模式以及课堂要求。也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我们上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时间备空间等等。其中强调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及课堂要有小结和巩固练习。第三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评价形式。
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以及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高效。“高效课堂”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短语——“高效”和“课堂”,关键词在于“高效”。“高效”应该包含学生的高效和教师的高效。学生的高效是能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获得高效地发展,教师的高效是能通过课堂的教学来高质量、高收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略有提高。理所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内通过学习获得高效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习与提高练习的精心编制。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提高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我还觉得高效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对师生关系作了一些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是由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式的吸收与改进,抛弃糟粕吸收精华,或者说是一种变革与升华。这种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真正平等融洽、交流零障碍、和谐温暖的新型师生关系。当然在高效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式的,这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要求比传统课堂下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