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

时间:2019-05-15 09: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

第一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

一、市科技局调研提纲

1.本市在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路径与举措; 2.本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主要特点,在省域内主要承载的责任与功能;

3.本市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大学院所、高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等基本情况;

4.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

5.本市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及手段,包括业态创新,大企业内部创业等情况;

6.本市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手段,如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科技金融发展、促进技术转移等;

7.本市在新型孵化器建设运营、培育科技中小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与特色;

8.本市在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层面的有效举措与特色; 9.本市在促进国际化发展、对外科技合作层面的有效举措与特色; 10.新经济形势下对山东半岛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二、市发改委调研提纲

1.对本市区域发展长板的看法,包括区位、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科教资源、特色产业等层面;

2.本市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经济驱动力、经济主体、产业结构、空间演变等情况;

3.本市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及利弊影响; 4.本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思路与发展举措,以及十三五发展设想;

5.本市主导产业发展态势(包括产业规模、结构、速度、重点企业与项目等);

6.本市重要经济板块、重点功能区布局情况;

7.高新区在本市及区域战略中的定位、功能赋予、产业定位; 8.新经济形势下对本市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三、市经信委调研提纲

1.对本市区域发展长板的看法,包括区位、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科教资源、特色产业等层面;

2.本市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经济驱动力、经济主体、产业结构、空间演变等情况;

3.本市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及利弊影响; 4.本市“十二五“工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总量、结构、速度、重点企业)以及“十三五”发展思路设想;

5.本市重要经济板块、重点功能区布局情况,各自的产业定位; 6.本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与问题; 7.本市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相关情况;

8.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促进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手段; 9.新经济形势下对本市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四、市高新开发区调研提纲

1.高新开发区的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各阶段发展特点,包括管理体制调整、主导产业演变、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空间动态变化等;

2.高新开发区在本市、山东省的战略位势、所承担的战略任务; 3.高新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总结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高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设和管理团队的情况; 5.新形势下,高新区“十二五”发展总体评估,以及“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6.高新开发区未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够在全国层面进行示范、引领的层面包括哪些;

7.对山东半岛六市高新区,下一步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层面的想法与建议;

8.新经济形势下对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9.高新区产业发展历程、主导产业演变、各个阶段特征总结; 10.高新区现有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 3.高新区入住企业基本情况与特点(包括企业行业类型、企业结构、企业性质、骨干企业等等);

11.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情况; 5.高新区在推动传统升级、化解产能过剩,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路径;

12.新形势下,高新区“十二五”发展总体评估,以及“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13.新经济形势下对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五、发展策划局访谈提纲

1.发展策划局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专业化队伍建设概况; 2.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构想与实施举措;

3.高新区当前及未来可预期的重大项目引进布局情况; 4.高新区下一步在空间拓展及管理体制方面的战略设想;

5.本高新区特色发展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总结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6.本高新区未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够在全国层面进行示范、引领的层面包括哪些;

7.新经济形势下对本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六、科技局访谈提纲

1.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2.高新区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大学院所、高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等; 3.高新区传统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路径; 4.高新区在新兴产业发展上,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金融、推动技术转移(包括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有效举措与特色;

5.高新区在苗圃、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与运营方面的做法与效果;

6.高新区在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跨国技术转移方面的举措与效果; 7.新形势下,高新区“十二五”发展总体评估,以及“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8.新经济形势下对本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七、规划局、建设局访谈提纲

1.高新区规划的编制及执行情况,与市、区总规划的衔接情况; 2.园区开发建设基本进程;

3.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布局情况;

4.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

5.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情况;

6.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7.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以及资金运作方式;

8.生态园区建设、环境保护的管理与监督等工作情况。

9.未来发展可扩展土地空间,以及空间拓展模式。

10.加强辐射带动的模式与机制;

八、招商局访谈提纲

1.高新区招商总体情况介绍,包括招商队伍组织、招商优势、项目来源、招商模式、引驻项目、招商奖励等情况;

2.主导产业招商情况,如针对产业链招商的主要举措,以及未来重点关注的招商方向;

3.科技招商情况,包括引进科技创业人才、研发机构、风险投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情况,以及科技招商的优劣势;

4.招商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对完善招商环境的建议; 5.本市在承接跨国技术转移的优劣势与基本情况; 6.对已建成的项目的管理和重点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情况;

7.新经济形势下对本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九、财政局访谈提纲 1.高新区近五年财政收支情况;

2.高新区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支出、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

3.高新区可支配财政收入“十二五”增长情况与“十三五”预测; 4.高新区国有控股经济实体的基本情况;

5.高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产业发展基金等运行情况; 6.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包括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做法、措施,现有科技金融机构情况;

7.下一步本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层面的资金匹配情况。

8.新经济形势下对本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十、创业中心访谈提纲

1.创新中心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专业化队伍建设概况; 2.创新中心在苗圃-孵化-加速等创新创业功能上的配比情况,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历年毕业企业数、创业主体来源、创业企业产业领域分类及占比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3.创新中心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 4.创新中心当前主要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5.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运营情况; 6.创新中心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7.创新中心在承接跨国技术转移方面的情况; 8.创新中心与高新区科技局之间的功能统筹情况;

(二)资料清单

十一、产业专业园访谈提纲

1.专业园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产业领域分布及功能定位、面积、开发建设进展、功能分区等;

2.专业园内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规模,增速,企业,细分领域,在全国同产业中的地位与竞争力表现;

3.现有入驻企业或项目情况(包括企业来源、规模、业务领域、产品、技术创新等);

4.专业园建设运营模式、管理团队、机构设置; 5.现有存量资源提升、未来增量资源导入方面的有效做法与思路;

6.专业园在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7.专业园与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局、经济发展局之间的职能统筹; 8.新经济形势下对本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效建议与要求。

十二、产业联盟访谈提纲

1.联盟的职能定位、成员单位、研发方向和任务等基本情况; 2.联盟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尤其是在申请国家或省市相关项目、搭建研发平台、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3.联盟研发经费来源、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

4.联盟近年来取得重要研发成果,包括获得奖励、参与制定标准、专利申请(授权)、软件著作权、成果技术水平鉴定等;

5.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服务企业状况、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6.联盟内部创新人员流动的情况,包括对人才流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有无规定,对技术人员有无特殊奖励等;

7.联盟对区域创新环境的需求及建议;

8.联盟对山东半岛六地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想法及建议; 9.联盟对山东半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议与要求。

第二篇: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了针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的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

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2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770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68名人才,80%聚集在中关村地区。建设目标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2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东湖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成功打造“武汉•中国光谷”品牌,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里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42所、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58名两院院士。建设目标

一是在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方面,东湖高新区根据财政部、科技部财企2010年8号文精神,结合东湖高新区实际,规定了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科技成果收益分成、分红权激励和股份期权等股权激励的具体方式和比例。

二是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完善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前期准备工作。设立光电子、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五大产业发展基金,提出了设立光谷银行、股权投资基金具体方案。

三是在政府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方面,起草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实施细则》、发布了《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制定了首批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方案,先期拟对示范区内新能源照明、LCOS新型显示产品进行采购。

努力将该区建为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资源辐射区和自主创新机制示范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试验区;武汉市集产、学、研、居、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型城市功能核心区。

3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张江示范区是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通讯设备研发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了覆盖新药创制各环节的机构40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产业链。新能源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研发外包服务等高端研发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

2012年,示范区管理范围内第二、第三产业销售总收入1.88万亿元,增加值3300亿元,出口额575亿美元,税收980亿元,有效期发明专利22000余件(占上海市拥有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江示范区已成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汇聚地,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70多所高等院校,159名院士、38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万多名归国海外留学人才、20多万名科技人员以及6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汇聚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建设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国家和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发展创新集群,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端研发团队、创新基地与服务平台的引进落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区。完善金融、产业、研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鼓励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引导、支持多层次人

才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有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实现一大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和金融结合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与优势,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大力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展科技型中 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署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战略,建立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支撑体系,加强文化专业园区建设,培养文化和科技跨界创意人才和高端制作人才,为科技促进文化发展提供示范。

4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2012 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美元,人均 GDP 接近2 万美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1.29 万亿元,其中 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81%,超过 OECD 国家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 50 件,居全国第一,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 40.3%,连续 9 年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建设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达到 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2 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0%。

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点引进并支持 50 个以上,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 1000 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 10000 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 150 万。

科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型高等学校和专业特色学院,聚集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在深圳建设国家科研基地。

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0 1 4 年,苏南 实 现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9 4 0 亿元,以 占 全 国

0.2 9 % 的 土 地 面 积 创 造 了 全 国

6.1 % 的 经 济 总 量,人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超 过

1.9 万美 元,是 全 国平均 水平的2.5 倍。三次产 业 增 加 值 比 例 约 为

2.3 : 4 8.8 : 4 8.9,初 步 构 建 了 竞 争 力 较 强 的 现代 产 业 体 系。城 镇 化 率 超 过

%,中 心 城 市 综 合 实 力 位 居 全 国 同类 城 市 前 列,有个县(市)进 入 全 国 县 域 经 济 基 本 竞 争 力 百 强县 前 名。交 通 网 络 日 趋 完 善,1 小时 都 市 圈 基 本 形 成,进 入 区际 通 勤 时 代。苏 南 已 成 为 我 国 推 进 区 域 一 体 化 发 展 条 件 比 较 成

熟的 区 域 之 一,具 备 了 跻 身 世 界 级 城 市 群 的 良 好 基 础。

高端 创 新 资 源 大 量 集 聚。苏南市均 为 国 家 创 新 型 试 点 城 市,20 1 4 年,研 发 投 入 占

GD P 比例 达

2.7 %,接近发 达 国 家 和 地 区 水平。苏 南 地 区 目 前 拥 有 高 等 院 校7 所、科 研 机 构

0 多家、国家级 大 学 科 技 园 个、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和 工 程 技 术 中 心

个、国家 “ 2 0 1 1 协同 创 新 中 心 ” 5 个,科 技 人 员 总 数 达

0 万人,在 校 大学 生 超 过0 万人。近三 年 苏 南 共 引 进 高 层 次 人 才万多 名、创新 创 业 团 队0 0 多个,国 家 “ 千 人 计 划 ” 人 才 累 计 达

2 人,其中创 业 类9 人,占全 国% 以 上。南京 “ 3 2 1 人才 计 划 ”、无锡 “ 东 方硅 谷 人 才 计 划 ”、苏州 “ 姑 苏 人 才 计 划 ” 等 都 是 享 誉 海 内 外 的 引 才 品牌。

建设目标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大 幅 提 升。源 头 创 新 与 核 心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大幅 提 升,在 太 阳 能 光 伏、智 能 电 网、物 联 网、纳 米 材 料、石 墨 烯等 领 域 掌 握 一 批 具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的 关 键 核 心 技 术,部 分 达 到 世界 领 先 水平,每 万 人 发 明 专 利 拥 有 量 达

件。

创 新 型 人 才 队 伍 不 断 壮 大

。建 立 并 完 善 人 才 “ 选 得 准、引得进、留得 住、用得 好 ” 的 机 制 和 环 境,集聚0 名千 人 计 划、10 0 0 名双 创 人 才 创 新 创 业,吸 引 带 动0 0 0 名各 类 海 外 留 学 回 国 人 员 到苏 南 创 新 创 业,大 专 以 上 科 技 人 员 达0 万人。

创 新 创 业 高 度 活 跃。企 业 创 新 主 体 地 位 全 面 强 化,高 校 院所 原 始 创 新 和 服 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能 力 不 断 提 升,高 水平科 研 机 构不 断 聚 集,科 技 服 务 业 对 科 技 创 新 和 产 业 发 展 的 支 撑 能 力 大 幅 提升,适 应 科 技 经 济 发 展 需 求 的 创 新 创 业 新 模 式 不 断 涌 现 不 断 产 生,覆 盖 创 新 链 全 过 程 的 科 技 投 融 资 体 系 基 本 形 成,创 业 投 资 规 模达0 0 亿元。

具 有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创 新 型 产 业 集 群 基 本 形 成。产 业 结 构 继续 优 化,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取 得 突 破,形 成 若 干 具 有 国 际 竞 争 力 的创 新 型 产 业 集 群,高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达 到 16 0 0 0 亿元,占工 业 产 值的 比 重 达 到

%。

6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6万家和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201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搭建了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合作载体,引入了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军科院天津分院、中海油新能源等一批高端研发院所及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院市合作,截至2014年,中科院累计落地项目达410项。

创新创业资源高端汇聚。天津示范区坚持面向区域产业创新需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集了高端技术、人才、资本要素,成为我国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地。截至2014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4家,引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108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达到37名。建设目标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研制出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国际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5000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大众创业精神活跃,万众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型企业蓬勃成长,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汇聚。培育10家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统筹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基地。

创新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形成创新要素聚合、创新文化融合的发展环境,打造100个众创空间,引进10000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吸引100000人创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聚集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式创新形成新格局。建立与北京、河北及环渤海周边腹地的创新发展合作机制,吸纳转化在京高水平科研成果1000项。建成一批国际开放合作发展平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理念,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7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一是长株潭三市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三市国家高新区沿湘江分布,相互毗邻,总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2013年,三市国家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三市的60%,占全省的33%;三市的591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省的90%和95%左右。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十强,拓维信息、蓝思科技、红太阳光电、长城信息等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长株潭三市及其国家高新区已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的核心聚集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密集,拥有两院院士54名,拥有2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和海外专家1000多名;优强研发平台密集,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60余所、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1000余家;标志性创新成果密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我国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其中超级计算、超级杂交稻两项来自我省长株潭地区。建设目标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四区一级”。创新驱动引领区。将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鼓励技术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创新驱动轨道上来。

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创新体制机制,重点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融资、科技人才激励等制度瓶颈,先行先试一批重大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示范。

军民融合示范区。探索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完善具有湖南特色的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为全国军民融合提供示范。

城市群协同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建立长株潭三市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发挥长沙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作用,带动株洲、湘潭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长株潭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为我国城市群协同创新提供示范。

中西部创新发展增长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

8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成都高新区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始终将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高新产业发展方面,二十多年来初步构建起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实践中坚持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并着力在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和金融、商务服务“7+2”产业领域实现突破。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拥有56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在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成都市五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四川省80%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及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14年,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达到1178.2亿元,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60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5.1亿元,增长15.7%。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排名成都市第一。

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建成了总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和49个公共技术平台,打造了“盈创动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聚集了国家“千人计划”5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67人,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50余所高等院校,省级以上科研机构50余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成都高新区新时期的重大任务未来,成都高新区将成为新兴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改革开放模范区、文明和谐标杆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加快制定示范区建设相关规划,形成指导示范区建设的行动纲领成都高新区将积极推动由省市相关部门共同编制规划,成立省、市、区三位一体的编制领导小组,形成利用区域创新资源、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系统推进力量。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模式先行先试重点加快关于职务发明人处置权、收益权、所有权的“三权”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快股权激励政策的先行先试,允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股权奖励的个税在数年内分期缴纳;支持设立适应科技企业特点和需求的保税仓库试点,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等等。

全力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业中心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在全国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成都加快创新创业、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路径。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打造“创业高新”品牌。通过汇集创新创业主体力量,完善孵化培育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业中心。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新高地成都高新区将按照“产业多元支撑、多点开花”的思路,瞄准全球产业链重点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再培育形成2-3个具有规模效应、高端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着力聚集培育高端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新体系。重点建设培育技术信息、检验检测、中试孵化等公共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链载体体系,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加快聚集科技金融资源、探索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着力构建集知识产权转让、合作、融资、交流、产业化基地和维权体系全产业链的平台体系。

9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高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过万亿元大关,企业总数超过3万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过千亿元。

2014年高新区新注册企业近7000家,同比增长60.75%,企业总数超过3万家,创历年最好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05家,总量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显示出区域创新创业的无限活力。

要立足优势,兑现价值,提升完善示范区的功能特色。要上下一心,主动作为,汇聚建设示范区的强大合力,真正把示范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和先行之区。2014年,预计高新区在册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070亿元,同比增长25%,总量位居全国114个国家高新区第三位;产业转型取得新进展,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2%,高出全市2个百分点以上;工业发展势头喜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市的20%以上,较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以上;税收结构更加合理,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8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60多所高等院校,661个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2012年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37项,其中,高新技术专项26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216项。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18家,支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19家,实施区县工业科技引导项目10个。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303.75亿元。申请专利量15029件,专利授权量3475件。建设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全产业链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西安自创区实施2025先进制造攀登计划。发展创新型服务业;支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

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在西安自创区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开展“双创”活动等。推动多层次人才创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科技金融中心。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在西安自创区开展国防专利解密与权益归属试点。强化军地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西安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市场化进程。

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充分发挥西安自创区作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和陕西创新型省份先行先试区的作用,辐射带动关中区域创新示范带发展。引领“一带一路”创新发展。大力开展全球链接,鼓励西安自创区与世界级创业团队、资本、技术的双向流动。打造辐射全球的创新服务网络等。支持建设“人才特区”。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

10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设立背景

杭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杭州致力于打造“滨江天堂硅谷”,以信息和新型医药、环保、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优势。[40] 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等六条“产业链”正在做大做强,有12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软件企业”行列,15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软件企业行列,14家IT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2014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6.63亿元,占全省的25.6%,2014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48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55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3.1%。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51家,累计达2209家。年内新增11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132个。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等60多家高等院校,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120余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63家。建设目标

主要包括三步走计划,六大创新行动。

三步走计划,就是力争三年求突破、五年初建成,到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并逐步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新区方向迈进。

六大创新行动:

一是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创新经济,加强民营经济与关键技术开发、新兴产业育成融合发展,推动各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创新产业集群,即加快由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大力构建适应现代化、生态化科技新城要求的“1+2+X”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创新主体培育行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三是创新平台打造行动。围绕建设科技新城的总体目标,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大力开展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集专业科技研发、共性知识流动、应用技术推广的区域创新链条,着力优化完善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四是开放创新推进行动。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视野,持续坚持大开放、大开发策略,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加强全球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发展。

五是产城融合实施行动。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清晰、组团发展、功能配套”的空间发展思路,推进核心区和桥头堡区块的开发建设,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和交通路网规划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园区功能定位由产业园区向杭州副城转变。

六是创新机制探索行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人才集聚政策和科技金融机制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产业创新多渠道资金支持。

11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三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支持资金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提升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中科园发〔2017〕11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企业,是指在中关村示范区内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含经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申报资金支持和支持资金拨付时均应符合本条规定。

所指社会组织,是指主要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开展工作或会员大部分在中关村示范区,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并已在民政部门登记或备案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含产业技术联盟)、民办非企业单位。

本细则对于企业的支持内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参照执

第四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当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促进一区多园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规范和加强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中科园发„2017‟15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支持的项目应符合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发展定位和产业总体布局要求。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支持项目的金额,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关村管委会)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在最高限额内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章 支持方式和标准 第一节 绿色生态园区建设

第四条 支持对象

生态建设投资包括生态智慧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服务的投入金额累计总数。

绿色生态园区建设资金已支持过的生态建设项目不予重复支持。

第七条 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

(二)生态园区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及其专家评审意见或相关评审会议纪要等复印件;

(三)生态建设项目中应用生态智慧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服务的相关合同复印件;

(四)生态建设项目完工的文件材料及资金往来凭证复印件;

(五)相应园区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批复的申报单位需提供相关批复文件复印件、牌匾照片;

(六)对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建设项目,申报单位作为项目的出资方需提供相关文件材料,及项目各出资单位共同签署的同意申报的书面材料;

(七)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益分析报告;

(八)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节 存量空间资源盘活改造

第八条 支持对象

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开展存量土地及空间资源盘活改造的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

米,给予项目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一次性100万元支持资金。

第十一条 申报材料

(一)闲置低效土地改造开发类项目 1.项目申报表;

2.申报主体营业执照复印件; 3.申报项目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 4.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复印件;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6.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复印件; 7.改造面积不少于10亩的文件材料; 8.三组盘活改造前后对比照片; 9.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存量空间资源内部整理改造类项目 1.项目申报表;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申报单位为楼宇、厂房产权人的,提供楼宇、厂房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通过租赁方式获得楼宇、厂房使用权的,提供楼宇、厂房土地使用证及租赁合同等文件复印件;

4.改造面积不少于相应面积的文件材料;

5.区级以上部门对改造项目颁发的开展创新创业的授牌或相关批复文件复印件;无相关授牌或批复文件的改造项目需提供改造后入驻高新技术企业使用面积不少于60%的文件材料;

6.三组盘活改造前后对比照片; 7.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主导特色产业入驻企业楼宇面积占该园区已入驻企业楼宇面积比不低于60%。

(三)申请资金支持的特色服务平台为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建设运营公司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入驻单位联合建立的专业化、产业化平台或研发机构,提供技术研发和中试、检验测试、产业服务、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等服务,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申请资金支持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实际服务该园区内企业超过30家;

2.申请资金支持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每年实际服务企业超过50家且服务园区外企业占服务企业总数超过30%;同时,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依托该平台组织面向全市、京津冀的特色领域产业对接活动5次以上或组织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领域大赛、论坛等活动。

第十四条 支持金额

(一)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授牌、批复的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

(二)达到特色产业聚集度条件的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

(三)对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按不超过设备购置或租赁、研发、人员、材料等实际发生费用的50%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上述平台已获得各级财政资金全额支持的,原则上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四)对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按不超过设备购置或租赁、人

(三)提供服务于军民融合活动的设施设备。第十八条 支持金额

对符合条件的军民融合特色园,按不超过场地房租、设施设备购置、租赁、维护,人员等实际发生的费用的50%,给予园区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十九条 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

(二)特色园军民融合企业、技术、产品等情况汇总表;

(三)开展军民融合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及相关照片等材料;

(四)发生实际费用的票据等;

(五)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五节 引进落地“高精尖”项目

第二十条 支持对象

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引进落地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精尖”产业项目的企业。

第二十一条 支持条件

(一)申报项目符合以下引进方式之一:

1.从京外地区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到分园投资建设的“高精尖”产业项目;

2.我市中心城区高科技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到郊区分园实施产业化的项目;

0

(二)项目应符合智慧中关村顶层设计要求及申报指南中的支持方向;

(三)已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和建设方案,且已通过专家评审;

(四)申报项目应为项目征集之日前2-3年内开展的项目,且已完成项目全部建设内容,投资资金合理并有相应支出凭证;

(五)申报的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注册用户不低于100个; 2.项目上线运营时间不低于3个月; 3.平台累计访问量不低于5000次。

(六)项目资源成果可与智慧中关村相关信息化平台实现共享、交换和整合。数据交换的流程和规则应遵循《智慧中关村融合数据中心数据交换规范》。

第二十六条 支持金额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自身建设费用20%的比例,给予项目投资主体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已获得过相关财政经费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再予以支持。

第二十七条 申报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项目建设单位的书面申请;

(三)项目建议书或建设方案,含技术方案、工程实施方案、进度计划安排、资金预算和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项目资金支出专项审计报告等;

造、租赁的住宅公寓或青年人才公寓,须已完成改造、集中连片、规模不少于30套。

3.申报单位须建立配租机制,且已依据机制保障示范区人才实际入住。

第三十条 支持金额

(一)对纳入市公租房体系并用于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项目贷款,给予贴息资金支持。原则上贴息支持比例不超过项目贷款利息的2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一个建设项目的贴息支持连续不超过3年。

(二)对纳入人才公共租赁住房体系的项目管理单位或产权单位,给予房租资金支持。原则上补贴比例不超过实际租金的40%,且实际租金不高于住房保障部门确定的租金水平,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三)对市公租房体系以外、已用于示范区人才住房保障的项目,经所在区政府或园区管理机构确认后,参照本条第二款给予房租资金支持。

第三十一条 申报材料

(一)人才公共租赁住房贷款贴息类项目 1.贷款贴息申请表; 2.项目立项批复;

3.(委托)贷款合同复印件。同一笔贷款连续申请贴息的,第二起可不再提供(委托)贷款合同复印件;

4.市级、区级政府或市区住保部门批复文件复印件; 5.区级、园区人才公租房管理办法复印件;

(二)项目符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方向和要求。

(三)申报主体牵头研究编制重点区域或重点专项规划,实施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产业化示范、重大国际活动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建设项目,建设重点交通、商务、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项目,以及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项目。

第三十四条 支持金额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不超过非财政投入和政府采购部分已投资金额的30%给予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第三十五条 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

(二)项目申报主体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申请规划编制资金支持项目需提交编制完成的规划方案文本以及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的规划编制合同;

申请重点科技创新与产业建设资金支持的项目需提交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可研报告、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投资相关文件材料、项目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等;

申请重要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项目需提交项目立项批复、项目施工建设合同、项目竣工验收文件等材料复印件;

(四)项目投资额度文件材料;

(五)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节 中心城区辐射带动郊区分园发展

第三十六条 支持对象

第三章 受理、审核和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同一建设内容的项目原则上只能选取中关村示范区专项资金其中一种支持方向,已获得中关村示范区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再重复支持。

第四十一条 支持资金申报流程。

(一)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示范区网站发布申报通知;

(二)申报单位按照通知要求,提交相应的申报材料和文件,并提交申报资料真实性声明;

(三)分园管理机构对本分园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和现场调查,并出具推荐意见;

(四)中关村管委会根据申报项目情况,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和费用审计、核验,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评审;

(五)中关村管委会对通过初审的材料进行复审并形成支持方案,报请主任专题会审议;

(六)经审议通过的拟支持名单在中关村示范区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

(七)对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中关村管委会与项目资金支持单位签署协议,并将支持资金拨付至支持单位。

第四十二条 获得项目资金支持的单位,须按照与中关村管委会签订专项资金支持协议的约定履行相应权利和义务。支持协议应当对支持资金使用要求、项目实施评价等事项做出约定。

第四十三条 获得闲置低效土地改造开发和智慧园区建设-18

第五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京政发〔2014〕11 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 现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 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 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4 年 4 月 14 日

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 年)

为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本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在成功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 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 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 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重点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为推动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重大需求提供科 技支撑,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主要目标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部门分割和所有制限制,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政 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和成果评 价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相互联动、协同发展 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取得新突破,产业、经济、科技、消费等政策资源实现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培养和聚集一批优 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 牌。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进 一步强化,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到 2017 年,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市属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重分别达到 5.5% 和 3.0%。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更加突出。到 2017 年,全社会研 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5% ;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9.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 ;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4% ;中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达到 6 万亿元,对首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25%。

––科技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重大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食品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首都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 作用更加显著。

二、创新重大专项组织管理方式

遴选若干重大战略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改革政府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优化重大专项管理机制,努力提升重大专项实施效果。

(一)明确重大专项设置原则坚持突出创新导向,积极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

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创新储备,积极培育先导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重大民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

大公益性技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政策集成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同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坚持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存量科技资源、现有计划规划的衔接配套,提升重大专项整体效能。

(二)健全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成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主管领导为成员,负责重大专项的顶层设计、重大事项决策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委。

明确重大专项组织单位。组织单位由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组成,负责落实重大专项实施的相关支撑条件,研究提出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制定配套 政策,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及支持方式,组织对项目的监督检查,支持相关科 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遴选重大专项项目承担单位。引导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配套支撑条件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主体作为项目 承担主体参与重大专项。充分发挥企业参与重大专项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具体项目实施,是重大专项的实施主体和具体项目的责任主体。

(三)完善重大专项全过程管理完善重大专项决策机制。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和首都发展需要广

泛征集需求,提出重大专项并明确组织单位。重大专项组织单位根据重大专项目标,设计分解任务体系,明确重点任务和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发挥项目 承担单位在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健全 和完善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完善重大专项组织机制。重大专项组织单位明确企业、研究机构参与重点任务的准入条件。采取定向委托、择优委托、招标等方式遴选项目承担单 位,明确项目承担单位权利和责任,并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重大专项考核的 重要指标。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重大专项实施全过程,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检索、分析、申请、预警、保护和维护等,提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商用化水平。

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全周期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重大专项执行情况、组织管理、保障条件、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评估。对重大专项组织单位,重 点考核评估专项实施方案制定与推进、组织协调、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及落实、支持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情况 ;对项目承担单位,重点考核评估项 目执行、经费管理、履行义务、重大成果报告及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情况。探 索后评估制度,对重大专项验收当年及随后 3 年的效益和影响等进行科学评 估。探索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将重大专项的立项结果、进展成效、动态调整、评估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强化重大专项项目分类管理将重大专项项目划分为政府直接组织开展、政府支持开展、政府鼓励开

展三类,并根据创新链布局变化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政府直接组织开展的项目。对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较强的公益性,尚

不具备市场化条件或短期经济回报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政府汇聚资源协同攻坚的项目,以政府直接组织为主,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布局、区域协调、政策 联动和组织推进等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搭建平台,采取直接委托与招投标相结合的立项组织方式实施。政府支持开展的项目。对有技术基础,产业化目标较为明确,但市场基

础薄弱,风险较大,所属领域产业链仍不完善的项目,由政府引导并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通过竞争性项目、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科技成果 示范推广等方式给予支持。

政府鼓励开展的项目。对产业化目标明确,市场基础好,所属领域符合首都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定位,但产业亟须转型升级或向高端、集群化发展 的项目,通过政府竞争性项目招投标、共性平台搭建、后补助、股权投资等 鼓励方式和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

三、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一)完善投融资政策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鼓励多种方式筹措实施资金,积极吸纳中央企业、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鼓励金融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 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后补助等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快推进“1+6”先行先试政策,落实“新四条”政策措施。探索 采用创新券制度,促进中小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区县参与重大专项的积极性,对研发和生产分离的项目承担单位在本市范 围内形成的地方税收,由研发所在区县和生产所在区县按比例分成。

(二)强化市场拉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市场环境。加大市、区县两级财政资金对新技

术新产品的采购力度,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的政策。深化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试点工作,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以及远期采购合约等方式,带动新 技术新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以应用为导向,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通过预留、评审优惠和合同分包等方式提 高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比例。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首都产业和产品发展的标准。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 优先采购政策。研究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消费扶持政策。积极推行新能源汽车租赁、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电子商务等新 型商业模式,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

(三)创新人才机制探索建立分层次、多领域的引才用才平台,凝聚和培养一批高端技术人

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推进首都人才集群化发展。鼓励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重大专项。把人才培养和 团队建设作为项目立项、实施、考评的重要指标。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 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人才流动与聘用方式。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提高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用 于奖励研发及成果转化人员的比例,奖励不计入单位工资总额。

(四)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与行政区的融合发展和

有效对接,培育多点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市级层面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引导全市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加强对全市产业用地的统筹指导,研究完善以技术创新性强、产出效益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生态效益好为 主要目标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土地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的流转机制,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作价出资、租赁或抵押,确保重大 项目快速落地。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工业楼宇产权分割政策,盘活、新建持 有型科技物业,鼓励将经认定的集中办公区优先作为重大专项项目承担单位的办公场所。

(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创新

资源。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重点培育并优先发展科 技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孵化机构,引导孵化机构提升产业培育能力。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完善技术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化项目在北京落地。主动融入环渤海、京 津冀区域,加快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面向全社 会征集技术和成果需求,创新宣传方式和渠道,鼓励全社会参与技术创新行动计划。

四、组织实施重大专项

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和动态调整的原则,先期启动实施一批市场需求迫切、技术创新基础较为成熟且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组织管理机制的重大 专项。专项一 :首都蓝天行动

重点组织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预警预报研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任务。到 2015 年,大气污染成因与传输规律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广应用 7 万辆新

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生物燃气形成约 6000 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到 2017 年,建立动态高分辨率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准确率,推广应用 20 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生物燃气形成约 2 亿立方米生产能力,全市工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比 2012 年累计减少 50% 左右,燃气工 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大幅降低,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重点任务分解:

1.大气污染成因与预警预报研究。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开展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成因、传输规律、源解析、源排放清单研究,大气中氨排放现状及来源分析,以及细颗粒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二是开展大气重污染监控及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监测仪器设备,提高重污染 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三是协助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体系。

2.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梳理并推广应用煤炭清洁利用、半导体照明、余热回收利用、建 筑节能、住宅产业化、热泵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二是推广应用分 布式能源技术。在典型应用领域建设高效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实施生物燃气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生物 燃气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促进生物燃气规模化生产。建设生物燃气科技产业化基地。

3.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市科委、市交通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整车优化研究,采用高效电机提高整车驱动效率。优 化整合零部件供应体系,提升关键零配件性能,提高整车性价比。提高车辆 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纯电动汽车使用价值。二是研究制定鼓励个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在财政资金补助和购车指标确认上给予政 策支持,并在公交、环卫、邮政、物流、租赁、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示 范应用力度。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完善公共领域运营保障平台、智能充换电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四是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4.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市环保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严格规范环保标准。加快修订重点行业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加严污染物排放限值。初步建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二 是推进清洁生产。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开发区开展生态化建设。三是控制重点污染物排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氨、餐饮 油烟和道路扬尘治理。推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专项二 :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北京生态功能提升等任务。到 2015 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 10 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污水处理能力、再生水使用规模、垃圾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首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达到 2500 亿元

提供科技支撑。到 2017 年,形成 20 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实现再生水出水 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重大园林绿化工程良种使用率达到 95%,生态承载能 力提高 25%。重点任务分解:

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市水务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开展饮水安全工艺提升和城乡供水保障,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海水淡化应用及产业化。二是开展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推广先进污水处理工艺和 污泥处置技术,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培育一批水处理龙头企业。三是开展 水环境保护、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地治理,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推广雨水利用技术。

2.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市市政市容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垃圾处置重点环节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优化和示范应 用,培育相关产业。引导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向外地输出。二是推动建 筑垃圾、园林废弃物等的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

3.提升生态功能。市园林绿化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开展 森林、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加快景观生态林建设、营造及多功能 经营,提升健康绿道景观多样性与功能,推进湿地恢复与保护。二是开展林 木优良种质资源保护、繁育与利用,建设资源数据库和基因库,开展特殊濒危种质资源重点保护,培育、驯化及繁育优良乡土树种。三是开展生态修复 技术推广应用与产业培育,以及土壤质量评价、污染防控与有机质提升。专项三 :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

重点组织实施城市运行效率提升、重点行业运行安全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到 2015 年,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形成重点行业 运行安全保障技术产品体系,集成一批高效实用的应急救援装备,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 2017 年,编制和修订一批精细化 管理与应急保障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运行安全监控手段和应急救援装备的原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装备,推动城市管理与应急保障由人力支撑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重点任务分解: 1.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面向特大城市的交通体系规划研究。二是提升城 市交通智能化水平,建设地面公交智能运营系统、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及综合 枢纽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三是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动静态信息采集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公众出行信息一体化服务。

2.重点行业运行安全保障。市市政市容委、市交通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提升水、电、气、热、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运行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预测预警和风险研判能力。开展地下管线及其生存环境的探测检测、远程监控及物联网新技术感知设备的应用。二是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开展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控体系建设,以及应急处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3.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市科委、市应急办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应急处置相关通信、信息技术创新,开展救援处置成套 装备和集成解决方案研究,加强火灾、危化品泄漏等事故控制能力,加快救 援技术及装备研发,支撑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北京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产业园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 与研发基地、同方威视安检设备产学研基地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促进成果 孵化、转化,吸引企业集聚发展。

专项四 :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

重点组织实施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全保障、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保障、食品物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等任务。到 2015 年,研

发集成应用食品安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 320 种以上 ;建立健全种养业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研究开发加工食品品质评价和鉴别、食品加工过程有害 物形成控制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展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和智能化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开发与应用,搭建多品种、全方位、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检 测服务平台 ;实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本 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 97% 以上,食品安全平均检测准确率达

到 95% 以上。到 2017 年,有效支撑设施种养殖业加快升级,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水平,实现肉蛋奶等重点产业食品安全 全程可追溯,全面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重点任务分解:

1.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全保障。市农委、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推动食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创建及升级改造,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快生物农业安全投入品研发及产业化,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三是实施“菜篮子”安全生产技术集成应用,加快优质、高产、低碳、循环 等先导技术的转化应用。

2.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保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安全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与产业化,打造国产婴 幼儿配方奶粉安全品牌。二是加快安全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与食品制造技术升 级。三是建设安全食品产业聚集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示范。

3.食品物流质量安全保障。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在食品安全物流中的集成应用。二是开展农业物联网、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三是深化食品安全 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信息采集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4.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面、链条完 整的追溯体系。二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新技术研发,推动食品安 全风险评估防控体系建设。三是研究高通量、高精准检测技术,开发智能化、数字化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专项五 :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

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和首都特色学科创新研究等任务。到 2015 年,形成 5 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 20 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 60 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

到 2017 年,形成 10 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 30 个处于国内

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 100 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重点任务分解:

1.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二是开展提升重大传染病综合防 控能力的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开展提升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的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开展重大创新成果惠民应用。

2.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和首都特色学科创新研究。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培育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二是促进首都临床特色学科的保 持与发展。专项六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及产业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技术突破与标准研发,芯片、终端与系统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等任务。到 2015 年,在第五代移动通 信技术(5G)、大数据、自防御网络(SDN)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参 与国际标准制定,巩固本市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领域排头兵地位。到 2017 年,关键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形成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 与互联网领域技术群与产品群,培育、聚集核心研发团队,催生可持续输出原创性核心技术及创新产品的龙头企业,加速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各行业 的广泛融合。重点任务分解:

1.技术突破与标准研发。市科委、市质监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预研与标准制定。二是开展云计算及大数据关 键技术攻关与标准突破。2.芯片、终端与系统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突破核心芯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二是突 破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三是推进智能终端研制与产业化。四是 加快推进系统设备产业化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3.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应用服务。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促进龙头企业开放应用服务平台资源。二是拓展云计算 与大数据应用服务。三是开展以北斗导航为主的空天信息应用服务。四是推 动智能终端与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服务。专项七 :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

重点组织实施数字化增材制造(3D 打印)创新及产业培育、机器人及自 动化成套装备创新及产业培育等任务。到 2015 年,数字化增材制造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和专用材料;在养老健康、文化教 育等领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机器人及成套装备产品,并在典型领域 应用验证 ;以增材制造和机器人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产业实现产值超过 120

亿元,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 2017 年,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在航 空航天、船舶、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大众消费和创意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 应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 ;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值超过 230 亿元,形成“北京创造”品牌。重点任务分解:

1.数字化增材制造创新及产业培育。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推进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 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持续产出原创性技术。三 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四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2.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创新及产业培育。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以整机为牵引的关键技术攻关、功能 部件及成套装备研发。二是推动整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系统集成商。三是培育壮大机器人市场。四是引导在海淀、大兴等区域形成机器人产业集聚。

专项八 :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支柱产业跨越发展、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等任务。到

2015 年,重点培育 1~2 个百亿级企业和 1~2 个 20 亿元以上“重磅产品”,10 亿元以上企业增加到 20 家,5 亿元以上品种增加到 25 个,生物医药产业实

现总收入 18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0% 以上。到 2017 年,生物医药产业力 争成为支柱产业。重点任务分解:

1.实现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 开发重磅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重大产品突破,推动形成支柱产业。二 是布局一批原创性前沿技术,储备一批临床前创新品种,提升持续创新能力。2.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统筹产业规划和土地供给,巩固大兴区(亦庄)和海淀区、昌平区“一南一北、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发挥临床、金融等对产 业的支撑作用。三是发挥产业政策和市场对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专项九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提升高端装备研制水平、提升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加大城市轨道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等任务。到 2015 年,在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养护、维修、检测、施工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出 20 项新技

术新产品。到 2017 年,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具

有行业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和“专、特、精、新”企业,形成 50 项新 产品,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建设及运营技术水平,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任务分解:

1.提升高端装备研制水平。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支持铁路货车、机车、城市轨道车辆等装备 制造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规模。二是支持通信、信号、指挥调度、控制、信息系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支持系统集成创新,提升测试、试验、认证能力。三是提升丰台区、海淀区等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核心竞争力,推 动已规划和在建的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园、产业基地建设。

2.提升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市科委、市重大办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提升铁路和城市轨道路基、桥涵、隧道、轨道工程施工、检测等技术水平。二是提升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咨询、监理、工程承包等技术服务水平; 完善试验验证、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加大城市轨道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市重大办、市交通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 备制造、运营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打造集成 “北京创造”品牌产品和自主创新技术的示范工程。二是开展适合北京城市发展的立体轨道交通体系研究,加快中低速磁悬浮、跨座式单轨、现代有轨电 车等制式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专项十 :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与辐射带动 重点组织实施能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攻关,加快能源科技和产业资源集聚,促进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等任务。到 2017 年,在化石能源和

新能源领域取得 50 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形成 60 个由“千 人计划”专家领衔的能源研发团队,初步建成未来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园、中核科技园等 8 个能源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北部研发带能源科技和产业资源 进一步聚集,实现产业规模突破 1500 亿元,进一步增强对全国能源发展的辐 射带动作用。重点任务分解:

1.能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攻关。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在化石能源领域,重点支持石油和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勘探与高效开发、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火电节能减排、重型燃气轮机、特高 压输变电、智能配用电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二是在新能源领域,重点推动太阳能、风能核心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支持核电先进堆型关键技术研 发和服务。

2.加快能源科技和产业资源集聚。市科委、昌平区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未来科技城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聚集,促进项目合作和 信息交流 ;鼓励未来科技城集成生态、低碳、绿色的新技术、新设计、新产 品并推广应用。二是促进未来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园、中核科技园等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协同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一批工程服务、技术服 务骨干企业。

3.促进能源科技产业发展。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支持软件研发、数据解析、检测认证、设计咨询等工程技术服 务能力提升,聚集金融、商务、科技等要素,推进北京科技商务区(昌平)建设,扩大能源科技产业规模。二是推动中央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本市能源设施、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中应用 ; 支持新型能源管理模式推广。三是通过技术交易、工程服务等形式,发挥龙 头企业在国家重点能源工程中的集成优势,辐射带动国内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专项十一 :先导与优势材料创新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纳米材料原始创新和集聚发展、先导材料国产化开发和高端产业培育、优势材料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辐射带动等任务。到 2015 年,建成

国家级纳米科技产业化基地,形成 5 项以上国际一流原创性成果,占领全球 纳米科技战略制高点 ;实现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用高性能高温合金、增材 制造用相关金属与高分子材料等先导材料的国产化开发,促进非晶带材与高性能磁性材料等优势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做强优势材料产业并辐射带动 相关下游产业。到 2017 年,推进纳米材料在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

领域的应用,实现 80 项以上纳米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 20 项以上高温 合金、增材制造材料等先导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开发和批量生产,持续提升非晶带材、高性能磁性材料等优势材料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任务分解:

1.纳米技术原始创新和集聚发展。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支持纳米原创性技术攻关,搭建共性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吸引全球纳米 顶尖人才和团队来京创新创业,建设国际一流的纳米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加 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培育高端纳米产业,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建设北京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三是组织召开大型国际研讨会,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制定,提高北京在全球纳米领域的 影响力。2.先导材料国产化开发和高端产业培育。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支持一批先导材料的国产化开发,促进先导材 料及其产品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先导材料的应用产品开发,培育 先导材料高端应用产业,支撑下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3.优势材料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辐射带动。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优势材料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提升,增强 优势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优势材料的应用研究和相 关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优势材料的大规模应用,辐射带动下游产业发展。专项十二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服务业重构等任务。到 2017 年,培育一批知名设计品牌,设计产业总收入超

过 1600 亿元,形成一批年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集聚一批

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实现超过 1000 项重大科技成果交易 ;形成完善的科技金

融服务体系 ;培育 1000 家特色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 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应用创新和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分解:

1.科技服务业促进。市科委、西城区、海淀区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研发服务创新,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实施首都设 计产业提升计划,加快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建设。三是鼓励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提供工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和国际化发展。四是推动 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五是推动技术交易服务业发展,促进技术市场发展,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

2.科技金融创新。市科委、市金融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 完善首都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 资本对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建立和 完善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引导社会投资积极参与,促进创新创业。

3.文化科技融合。市科委、市文资办、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提高对重点文化领域的 科技支撑水平,培育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二是加强文化 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事业服务能力。三是推进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区建设,支持服务文化科技融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业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现代服务业重构。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建立完善 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服务业应用创新和转型升级能力。二是促进 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加快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支撑和服务 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下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化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化 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2号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推荐)

    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创新创业主体 3第三章科技研发成果转... 4第四章人才资源 5第五章科技金融 6第六章土地利用 7第七章政府服务和管理 8第八章核心区建设 9第九章法律责任......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宣传报道方案

    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宣传报道方案 新闻综合广播 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宣传报道方案》要求,新闻综合广播制定以下实......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一览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一览(一)《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院校国企纳入股权激励机制试点该意见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北京市属高等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登记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34号 【发布日期】2011-06-24 【生效日期】2011-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北京市 中关......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国际借鉴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国际借鉴 摘 要: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加速,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国政府推进国家自主创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高新技术企业认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材料清单 (成立满半年不足一年企业) 企业申报材料应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作指引、关于完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