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议论文:乐观,是开在心灵上的花
九年级议论文:乐观,是开在心灵上的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著名的作家顾城写过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苦痛和挫折,在人生中或许让我们无能为力,但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会让我们学会感恩,感谢命运,感谢生活,感谢挫折和不幸。乐观,是开在悬崖上的花。在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上,漫天黄沙,寸草不生,但却生长着一种花,它极细小,却洁白,它八年才开一次,生活环境的艰难使它更顽强;虽然漫天的撒哈拉的黄沙点缀着这洁白的小花,它却依然乐观地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开得洁白芬芳。
乐观,是开在黑暗里的花。有人问一位盲人:“你生长在黑暗之中,你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说:“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瘫痪的人比,我能走路。”面对不幸的遭遇,不公的命运,盲人想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乐观地对待。他不比幸福,不比健全,比的是对生活满怀感激之情,海伦凯勒,小时候因聋致哑,可是她始终不放弃生活,努力地学说话,学写字,我们暂且不说她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但她让我们心存感恩之心去看待生活,感恩生活赋予她的不幸,努力做着最好的自己。乐观,是开在尖刀上的花:“美丽是一种恩赐,而痛苦使我坚强”,这是中国著名残疾舞蹈家王丽说的,她与丈夫一个没有双腿,一个没有双臂,却要奔放热烈的拉丁舞,丈夫双腿瘫痪,她就推着他跳,她腾空而起,丈夫就用双手托着她,每一节拍,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艰难,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乐观地看待苦痛,踩在“刀尖上”虽然如履薄冰,但她们快乐地舞着。
乐观地看待生活,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乐观的人看到自己拥有的,自己身边美丽的;悲观的却只能对着镜子自怨自艾,忽视身边的幸福和快乐。
有位哲人说过:“我们都容易成为远视眼,忽视眼前的幸福,但如果你乐观的看待命运给予我们的,坦然接受它,你就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中,有人自己打开幸福的门,有的人自己紧闭幸福的门。后者只记得悲痛,忘了生活还在继续,忘了命运可以改写,我相信就算遭遇了挫折,拥有了残缺,但只要你坚持你的梦想和信念微笑着,面朝太阳,就会看到美丽的天空。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比喻的妙用。
标题将乐观比成心灵上的花,宛若妙女之美目,让人怦然心动。主体部分的三个并列分论点均用了比喻,分别将乐观比成“悬崖上的花”“黑暗里的花”“尖刀上的花”,不仅说理生动形象,而且将花开的恶劣环境与乐观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乐观的重要性,有力地论证了“乐观是开在心灵上的花”这一中心论点。
第二篇:开在心灵上的花朵演讲稿
开在心灵上的花朵
——艺术节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开在心灵上的花朵》。
二○一○年八月我大学毕业回到宁阳,考取了教师编制,开始践行我幼时的梦想。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我的角色定位很神奇的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第一次见“杏山”是在填报志愿的表格上,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开满杏花的世外桃源,所以我选了它来开始我自认为会是诗意的、充满芬芳的职业生涯。然而接下来并没有漫山遍野的杏花出现,真正构成我生活的是清苦单调的农村、狭窄有限的圈子、成片的庄稼地和荒凉的大山。所以在第一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问自己,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和同龄人相比,我不知道,我永远都不会再回来的二十三四岁的年华会不会是晦暗的、苍白的、见不了世面的。面对与同龄人生活的巨大反差,我无数次的追问自己:我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无处安放的青春将会怎样枯萎死去?
重新审视现实,我才发现,与其追求物质外在的浮躁喧嚣,不如静下心来坚守自己的心田。内心的成长与丰富是任何外在的功利追求所不能赋予的。就像冰心说过的,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我心生向往,我也要在我的心中种满花朵,美丽自己也芬芳他人。在教师这个最伟大职业的映照下,我自己也要成长为最优越、最深刻、内心最富足的一个。我相信,精神的富足会成为我清醒认识自己、清晰面对人生的坚实后盾。我知道,我会强大到
不畏惧、不后悔,在教师这一职业道路上无畏前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那群让我心之所系的孩子们。
就是那一群孩子,一群在课堂上总想自信满满地告诉你他的想法的孩子,一群校园里到处都能洒下欢声笑语的孩子,一群知道上进、做点什么有成就的事都想给你炫耀炫耀的孩子。这群孩子们,总是猛然从某个角落跳出来叫我一声老师,然后叽叽呱呱地说一堆无关紧要却又让人非常感兴趣的童言稚语;总是让我能欣喜地俯身倾听他们并想拍拍他们的小肩膀;总是能给我最坦诚、最无邪的笑容,那是能让我望到他们心底的纯净微笑。
一个个的小天使们在我心中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却有一位身患残疾的孩子在我心中占据着巨大的位置。他整个脊柱是侧弯的,连手指关节也变形,写字的时候都要五个手指头攥着。他却偏偏又是一位留守儿童,身边只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吃饭大多是水和馒头。也许这种环境造就了他性格内向,有委屈只会掉眼泪,慢慢的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从不与他人交流。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该怎样去抚慰他幼小的心灵,于是我试着和他从简单的交流开始,关心他的想法,树立他的自信心。放学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在学校和老师一起吃饭吧。”他两眼呆呆的看了看我,眼圈都红了,我拉起她的小手,向食堂走去,我多希望牵起他的小手走向的是有希望的生活,能给他一些支撑。可能是在我的影响下,班里的孩们都热情的帮助他,性格的内向和自信心的缺失,我也都尽力一一为他矫正。我不断鼓励他能勇敢面对自身的残缺,阳光的面对生活。整个班级的氛围融洽而和谐。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我会主动渗透一些人文意识,教他们学会善良、努力、信任、坚强、尊严这些美好的字眼,构筑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完整人格。对于他们真诚的信赖和无上的拥戴,我怎敢辜负,所以我要把
我的知识和心血都回馈给他们,让他们的人生在最开始的时候能有最丰富的给养。这群在我心上的花儿们,他们蔓延了我整个生命,渲染了我整个人生的色彩。
敬爱的老师们,既然走向了三尺讲台,就应无愧于园丁的神圣,既然选择了教育,就不要怕耕耘的辛苦,等我们辛勤的汗水洒满耕耘的沃土,定能看到面前满是累累的硕果和如花的笑容。
第三篇:乐观是成功之源议论文作文
人生得意,可喜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人生难免不如意,面对事业的挫折,人生旅途的失误,理想的破灭,有很多人会哭泣,会放弃,但现实生活是残酷冷漠的,它不会对身处逆境者的眼泪施以同情。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一不是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国人情小说高峰《红楼梦》出世于一个不为困难所打败的背景。曹雪芹早年家道中落,被满门抄家。书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真实写照。晚年的曹雪芹生活穷苦,到了举家食粥的境地。可是他挥干了挫折的眼泪,微笑着迎难而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字字都是血的《红楼梦》。
牵着马匹,踩着木屐,拄着拐杖,穿过竹林,浅吟低唱。在官场中沉浮多年,“乌台诗案”使苏轼被一贬再贬,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坚定的心。同伴已经有许多丢盔弃甲,苏轼却仍然能欣赏着这蒙蒙细雨。将被贬当作一次旅行,微醺,春风钻进衣袖、瑟缩再前行,山那边斜下的一缕阳光,天已放晴。
才华横溢的谪仙人,一身抱负却终不得志,几经周转才被玄宗招至翰林院,却只能在皇宫内写诗取乐,以酒消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他在酒醉之下让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仰天大笑,环伺众尔何其洒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在苦闷中释放自己,辞官远游。他虽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考留其名。”但他仍然笑着走出这里,寄情于山水,放下了自己的一切忧愁。
历史上风云人物的乐观虽不只是这浅浅一角,可是也有留下了些许苦涩和惋惜的。
西楚霸王一代枭雄,最终不敌劲敌刘邦,面对军队溃败,人心向背,项羽更多的沉浸在对过去的思念,所以至今人们都在“思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王安石叹道“江东子第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河的那一头有希望,可他却不肯面对失败,自刎乌江,成为了“壮士一去兮不归还”的悲壮。
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失意,纵然我们没有对未来具有洞若观火能力,但却一直拥有一双抓紧现实的手,乐观地面对一切。磨难与挫折是人生常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乏其身。”踏恋恋风尘,度岁月之舟,知人之常态,明心之乐观。即使身在谷底,也不要忘记抬头仰望天空。
第四篇:九年级(上)语文议论文阅读(一)
九年级(上)语文议论文阅读
(一)罗平二中邱志愿 整理编辑
姓名:班别
为别人喝彩
我曾应邀参加一所中学的运动会,有一个班获得了“道德风尚”奖,我向校长提出心中的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那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它班高出多少。校长说,其实你忽视了一个细节——在同学们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惟有那个班的学生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为别人喝彩,竟值得这样推崇。
由此,我还想起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喝彩的场面: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运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的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了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他们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是弱者。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咱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
为自己喝彩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一自然段属论据,它证明的观点是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这个材料的作用。
学会宽容
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
英国谚语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 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有朝臣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
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三国时那个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宏的气度,自古至今皆然。据《宋稗类钞》记载,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吕蒙正装着没听见。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让吕蒙正追查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得好。”吕蒙正后来终于成为北宋的宰相。
清朝金缨说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又说:“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碍便大。”学会宽容,关键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明志,有所追求;同时要推己及人,以直抱怨,与人为善。在此奉上朱老总《游七星岩》诗共勉:“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是:
2、文中列举娄师德的例子论证的观点是:
3、试写出第4段的总括句:
4、简要说说“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这句话的意思及其表达目的。
勇敢的追求真正的美
秦牧
①爱美是人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力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②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她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他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③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④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环节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地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⑤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
说得很有道理的。
⑥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仪表美、修饰美在某种阶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熠熠闪光的缘故。
⑦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⑧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1、本文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2、第②段中作者采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强调什么?第③段中契诃夫的话和第④段中托尔斯泰的话,都是理论论据,两者是否可调换使用,为什么?
①; ②。
3、读了本文后,你对“真正的美”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现实和自己的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
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答:
2、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1)(2)。
3、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4、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议论文专题复习
九年级语文(上)议论文专题复习
(一)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1、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
答:
2、具体说说于右任老人把莲花图和对联挂在一起的深意。
答:
3、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事例。(1)请结合霍金事例中让你动情的句子,简答这一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
答:
(2)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答:
4、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答:
(二)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干,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③自然段列举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答: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
(三)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 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2.第③段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是
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 论据,这两句话所论证的观点是。
3.根据全文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答:
4.文中说:“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我们在课内也学过《论语十则》(或八则)请任意引用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体会。)
引文: 思考和体会:
(四)为你自己高兴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还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部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叉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⑥争取不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
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
答:
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
”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 的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3、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答:
参考答案
(一)1、常想一二(或由一副对联想到的。或有关八九和一二的思考等)
说明:紧扣论点、论题;题目新颖、精练。
2、答:莲生于污泥间,却开出鲜艳的花朵,不正像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笑对人生的苦难?因此,图和对联包含的思想是一致的。
说明:由莲的品格联想到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通顺、完整。
3、(1)答:读霍金叩击在投影屏上的文字,我被震撼了。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还能豁达地说,我还有手指、大脑、理想、亲人和朋友、感恩的心。这种胸怀只有常想一二的人才有。这事例,以情感人,更以理服人。
说明,结合动情的句子谈霍金;点明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语言通顺、完整。(2)说明:事例可以证明论点;事例典型;语言通顺、概括。
4、说明:结合文章的论点谈,有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谈感受或见解时作一点言之成理的分析;语言通顺、完整。
(二)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意思对即可)
2、选做题。(1)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
(2)用该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3、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三)1.精神 他们只拥有现实世界,缺少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2.人们从读书学做人(或“人们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或“读书加惠于人们的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道理(或理论)
读书可以使人向善避恶。
3.可以就第3、4段的第一句话谈,言之有理即可。因为读书可以增广知识,陶冶精神,能使人不断追求崇高,情趣变得高尚。4.引文(略)思考和体会(略)
(四)1、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3、①“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而不要总是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做出最大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