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全)

时间:2019-05-15 09: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全)》。

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全)

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石家庄经济学院经济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自己确立的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它注定成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应当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5―0030―0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1]

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髓。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更为科学和务实的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有关理论相符合的发展观。它将成为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应当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上搞清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彻底,在发展观问题上才能清醒和彻底。[2]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构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泉和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两重涵义

从字面上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中心词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定语。“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用可持续伦理观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告诫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后代人留下发展空间。它是人类饱尝战乱灾患的痛苦之后,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对延续达300多年的工业文明思想的彻底清算。它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是因为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能给人类带来更大自由和幸福的生存方式,是能够让人类世世代代持续不断延续下去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不得不选择的生存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自然界的均衡态。当然这种均衡态在人类不存在或未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就客观地存在,它原本不是人类追求的结果。今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最强者,对已然失衡的自然界,有义务也有能力恢复和保持它的均衡态;反过来,如果没有人类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依靠人类能力实现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把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定义①)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本身的自觉、自由和文明是人类的终极追求。马克思发展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类能力的发展”[3]、“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自然均衡态条件下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每个人或大多数人,并非少部分人)。在这里,“以人为本”是超越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上的大智慧和大理想;以人为本目标实现了,作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自然实现了。(定义②)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主要动力,只要有全面而充分发展的人就会有充分发达的社会;而社会发展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条件,人类需要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来实现自身的福利、自由和进一步发展。所以,定义①和定义②是统一于一个辩证关系中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只不过作为决定要素的人的发展是较低层次的,作为目的的人的发展则是较高层次的。在社会发展尚不够高级的阶段,需要特别强调定义①即依靠人的能力。定义②即以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为终极追求,是更为纯粹的“以人为本”涵义,但这不意味着它只是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追求,相反,它应当成为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不变准则。目前阶段,人的发展作为决定要素和作为目的本身,都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因为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均为物质和金钱所掩盖,为权力和地位所践踏。因此,今天的“以人为本”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每个人的疾苦、感受和福利的增进;一是追求人类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以及更为充分的自由。前者是较低层次的目标,后者则是较高层次的更为本质的目标。

二、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现实世界发展进程和分析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理论,“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统领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提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形式,即“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马克思之所以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系统中,人是最高等的生物,那么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改造和对人类社会的一切改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促使人类自身各方面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从而使人类成为拥有最大自由和享受最大幸福的人。在这里,马克思强调把人本身作为人类活动的终端服务对象,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这也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的思想理念。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每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做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而且劳动生产率很高;人们劳动是因为他想劳动;由于各种经济资源都很充裕,集体财富的创造几乎没有限制,加之人们极高的劳动效率,财富可以轻易地、足量地生产出来,完全可以实现产品的按需分配;人们不会再受到任何物质上的限制,人们的兴趣和追求不再

是财富或能够带来财富的手段,而是纯精神的和乐己乐人的,人们在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得到的永远是乐趣。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和完全的人格独立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大程度的和谐。这应该就是终极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勾画了理想社会的运行模式:“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7]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的生产组织设想成生产者的联合,人们自愿结成一个个劳动集体;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劳动集体的周密计划和严格控制之下,生产出来的都是高品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产品,每个品种的生产量近似等于需求量,没有生产资料的浪费,完全清洁生产,不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劳动者的安全也是有绝对保障的;这种以劳动为媒介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完全可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马克思将这种良性运作的社会组织称为“必然王国”。这个“必然王国”之“必然性”就在于它是各种客观规律的现实反映。在这个“必然王国”基础之上竖立的是“自由王国”,即人类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充分体现,即人类的最高追求。“自由王国”是“必然王国”的目标和归宿;而“自由王国”的繁荣有赖于“必然王国”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这应该就是标准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了。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是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观。它注定成为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注定成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注定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

三、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人类之所以没有跳过人与自然的对立阶段,直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大抵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私有制度助长了人们对私利的追求,人类不仅过分地掠夺自然界,而且无情地掠夺自己的同类,最终导致自然界胁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同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逐步显现的,人们――尤其是当政者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而且往往要等到问题积累到自然和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才幡然醒悟,――尽管先哲们早有警示。

人类选择私有制度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选择是完全出于私心和贪欲――人类最丑恶的德行和最大的弱点占了上风。所以说,是“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8]即人类为物欲所俘虏,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偏离自身的最高追求。如果人类始终把“无尽地追求财富”作为价值取向,以财富最大化为人生目标,结果就必然是我们所看到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目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支撑经济发展,即我国的“物质条件”远未达到马恩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从而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人为障碍的阶段――那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所以我们没有条件在现阶段实现全社会共同所有的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我们还不得不利用私有产权这个强力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生产力的强大决不是社会发展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有与社会消费力和社会分配关系相适应、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同时,追求高水平的生产力,不等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产阶级的“符咒”,它呼唤来的只能是“魔鬼”,它破坏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人文精神。[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既要追求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又要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和谐,还要顾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即追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目的是走向“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今天所必须也能够做到的是要努力减轻或避免这个强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今天,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发展战略,就说明人类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是用可持续伦理观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仅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后代人留下发展空间,它应当涵盖更广泛、更深远,也是更实际的意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所认知的含义:人类本身的自觉、自由和文明。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回归。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证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前提下,追求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全体公民(无论贫富)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国各地方(包含城乡)的均衡协同发展。这正是人类追求自身完善过程中必然伴生的“生态条件”或必须具备的“环境基础”,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现[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现(序言)[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926.

[5][6][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708、651.

[7]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9]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256.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机械103班 袁强(08030510314)指导老师:肖蓉

摘要:明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把握十七大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至关重要。几年来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解读有分歧,甚至含糊。当前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解读和把握,应统一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上来。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十七大报告

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努力学习,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疑释惑100问》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XXX(XXX大学XXX学院

XX XXXXXX)

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深化。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精神实质;政绩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科学论断的深化。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是在发展问题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亦即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问题。科学发展观,全面是基础、协调是纽带、可持续是目标、以人为本是核心,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强调了统筹兼顾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是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均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及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传统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还要实现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与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并着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

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我们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为此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巨大代价。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创新我们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一段时期内快速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可持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概括科学发展观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强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充分地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新的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求;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明文化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特别要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理论,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体现并丰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的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的理论。从中可见,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又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开拓了发展的境界,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发展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矫正,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个新的飞跃。传统的发展观把追求物质需要看作是人的唯一目标,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它既破坏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性,又导致了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科学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多种价值需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确保以人为本原则得到切实贯彻。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把突出发展主体的作用,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我们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发展,人类生存在的基本要求靠发展,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新发展思路,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科技和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人、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轨道,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质是求真务实,为人民造福。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一方百姓造福,必须出政绩,而且要多出政绩。但是,不同的政绩观念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为制造“政绩”,盲目攀比,甚至弄虚作假,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坚持为人民创政绩。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工作,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都要竭尽全力去办。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脚踏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办事。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面、严格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使之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真正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的政绩无处藏身,用正确的政绩观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提高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能力的根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与政绩观的统一,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国内情况来看,21世纪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时期。关键是要抓住这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为核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牛耀堂.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天中学刊.2005年2月,20(1).2.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是.2005,(1).3.张峰.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期(总第139期).4.丁威,曹雪峰.试论科学发展观.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3卷第4期:104-105.5.李兴山.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十大关系[J].瞭望,2004,(12).6.陈跃钢.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党课参考.15-17.7.邴正,钟贤巍.从发展研究到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第四篇: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济南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处 李亚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宏伟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对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科学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根本观点,其特征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和内在联系,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理念经观点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回顾我们党对发展观的认识历史,从建国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偏颇到全面,由盲目到自觉的非常曲折复杂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拨乱反正,果断摒弃了“以阶级半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使人们的国家彻底结束了“左”的错误路线统治。但就对发展的认识来讲,还没有达到全面科学,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全国抗击非典疫情和1998年抗洪半争等经验教训,使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更加科学了。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确立,既来之不易,又弥足珍贵,既经历曲折,又水到渠成。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最宝贵,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实践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 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立为各国应遵循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进步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恰恰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大大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搞好统筹兼顾。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东部发展快、西方部发展滞后,经济指标增长较快,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性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按照“三个统筹”的要求,搞好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资源的统筹协调,克服单纯的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 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重大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的,维护好、发展好,促进人民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这一本质要求,核心的是把我们党实行的一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都归结到实现,维护和发展以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

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指导老师:王晓政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系列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和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及发展目标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它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思想;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 ,是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一、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

在发展性质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推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名言,他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下,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与兴衰存亡的重要位置。

二、从“发展为民”到“以人为本”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为民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目的等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他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精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人民。

三、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协调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了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们追求的“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内涵的重要来源。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这集中体现在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之中。邓小平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素质建设和自由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同时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要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作为载体和保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从“三步走”到“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台阶”。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三步走”战略思想阐明了发展的速度、质量、比例及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既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又明确将人的和谐发展、地区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

在发展目标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邓小平在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把“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发展目标的高度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小康社会”主要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发展水平的要求,而“和谐社会”则反映出人类社会对物质和精神发展前景的整体愿望,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和美好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充实与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参考文献: [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论

    申论金典语句----论科学发展观 1、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2、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3、又好又快的......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路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论科学发展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实践报告(论文) 系别:管理工程系班级:09电子商务1班学号:姓名:日期:2011/5/23 论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气候压力日趋......

    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