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9: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

第一篇: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

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

【摘要】:忠于朝廷, 让起义军接受朝廷的招安, 是《水浒传》所揭示的部分内涵。“水浒”文化的历史源头乃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但在其后数百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史实的成份基本上散失殆尽,更多的是后世的幻想和虚构等艺术加工。分析梁山主要首领的性格与遭遇,了解梁山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并分析及论述《水浒传》中招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宋江、梁山泊义军受招安的种种原因,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以及它所揭示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提炼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看梁山英雄招安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及分析招安政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关键词】:水浒传;招安;影响

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道:“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优秀的作品是生命力载体。中国的《水浒传》用一百单八将,刻下了一朵朵绽开的石花。“招安”是指统治者以和平手段处理武装反叛者的专用术语,虽然招安代代皆有,但从五代才开始用“招安”这个词来表达这个社会现象。

招安是《水浒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正是在接受招安之后,梁山事业瓦解,梁山好汉走向了一条依附朝廷却为朝廷所迫害的不归之路。对于梁山的接受招安与否,从领导集团到下层群众有不同的看法但仍走向招安,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而朝廷采取招安政策的出发点又具有其深层的含义。梁山招安从不同角度探讨它的利弊,深刻分析它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一、梁山招安中的传统思想

首先是封建礼教在社会思想中的统治性。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广大群众的,使其臣服于自己残暴统治的精神枷锁。而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出世、无为。佛家的回避、超脱相互补充,几千年来一直站着统治地位。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统治者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统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其次是梁山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性。宋江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双重性:反抗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日后必然走受招安的道路。宋江是一个集“忠孝义”于一身的人,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充满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宋江接受招安,固然有其他的思想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愚忠的忠君思想。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梁山的发展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必然走向招安一途。

二、招安是朝廷现实的需要

《水浒传》一书,为我们呈现出了北宋末年腐败朝廷与忠义绿林之间斗争生活的场景,全书开头即写洪太尉误走妖魔,欺上瞒下,透露着北宋的腐败;特别是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被昏君抬举做了殿帅府太尉职事的高俅的出现,将北宋朝廷的昏聩推向高潮。本是浮浪破落户子弟,却加官进爵,自私贪婪,进而公报私仇,迫害王进,致使正如金圣叹所评,是为揭示“乱为上作”。这样一个徇私枉法、欺上瞒下的北宋朝廷,怎能不激起英雄的反抗行动。但是这样的反抗也只是给统治者敲响警钟,他们的统治正受到威胁。他们没有真正的反抗之心“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第八十回中,宋江捉了来攻打梁山的高俅,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并低三下四地说:“文面小吏,安敢判逆圣朝„„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好像被捉的不是高太尉,而是他宋江。宋江在梁山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梁山。朝廷乐于接受这样一个俯首称臣的梁山领导人,他的领导作用对于朝廷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统治者无力镇压而妥协让步,招安一途成了解决这个集团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最好选择。

“招安”是专制统治者对待民间武装反抗的政策,或者说是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另一种形态,但造反者对于招安的认同不能完全否定。如果统治者认真执行这个政策,它在历史上也是具有正面价值的。在《水浒传》中。梁山招安为统治者起到是保国安民的作用。

从当时的局势看,正当方腊在江南“造反”,“占了八州二十五县”的时候,也是“辽兵犯境,各处军马遮掩不及”以至被“劫掠山东、山西,抢掠河南、河北”的时候,方腊造反不利于国家的安宁,只会削弱国家的实力,使宋王朝南北两面受敌,形成了被夹击的形势,从而使北宋更无力抵抗辽的侵略。北宋朝廷招安梁山,既解决了梁山的威胁,也得到了一个有力帮手。从《水浒传》八十二回天子骂坐文德殿,听取童贯汇报败绩后就可见梁山的作用。“都是汝等妒贤嫉能,奸佞之臣,瞒著寡人行事!你去岁统兵征伐梁山泊,如何只两阵,被寇兵杀的人马辟易,片甲只骑无还,遂令王师败绩。次后高俅那厮,废了州邵多少钱粮,陷害了许多兵船,折了若干军马,自己又被寇活捉上山,宋江等不肯杀害,放将回来。寡人闻宋江这伙,不侵州府,不掠良民,只待招安,与国家出力,都是汝等不才贪佞之臣,枉受朝廷爵禄,坏了国家大事!汝掌管枢密,岂不自惭!本当拿问,姑免这次!”这一段话中,一方面可见童贯、高俅之流败绩累累,宋徽宗用人不善,闭塞视听,君臣平时沆瀣一气,花天酒地,不问国事;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梁山起义力量也越来越使北宋封建王朝感到威胁,害怕自己的统治在这种力量打击下会土崩瓦解,而宋江本人又自有招安、平虏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才招安并用梁山好汉。梁山对于朝廷来说只是被利用,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一旦梁山好汉出生入死,抵御外来侵略统治者自以为威胁解除之后就转而对付梁山好汉。并且在梁山征辽、征方腊后,梁山的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朝廷在收复梁山余众就简单容易的很。招安梁山对朝廷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众所周知,《水浒传》成书于明代,而其中的水浒故事孕育于南宋以至元代,这恰恰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可谓是内困外辱。然而当辽的侵略威胁着整个宋王朝时,民族矛盾便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反映在艺术中的宋江的“招安”,也正是顺应了这条普遍的历史规律,就梁山好汉而言,要是宋江不接受招安去抗辽,那么强大的辽国入侵,若将宋王朝推翻农民英雄们即使仍然能在水泊梁山快活自在,也仍摆脱不了“亡国奴”的身份。

三、诏安悲剧的必然原因

在文本中作者将招安结局处理成悲剧结局,不是在于说明招安没有好下场,而是通过宋江的悲剧,从侧面揭露统治者扼杀忠良,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嫉贤妒能的残酷本质。宋江受招安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统治者不爱国爱民而是祸国殃民。宋江集团那种饥不择食,委曲求全的招安,没有为梁山换来保命的筹码。一方面朝廷以不同等级的官位换取江湖好汉的效力,这种交换应该是有担保的,要朝中有同情江湖好汉、并为江湖好汉说话的大臣当政。另一方面,江湖人要保有一定的实力,时时可以作为讨价还价的本钱。这两点梁山集团都没有具备,他们被招安的劣势就完全暴露在统治阶级的面前,他们招安则只能是失败和被毁灭。

朱光潜说:“悲剧最能使我们生动地感受到人生最阴暗的一面,揭示邪恶者的得意、无辜者的失败和命运的无情以及到处可见的罪恶和痛。”宋江在上梁山前,他就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孝子式的角色,“孝义黑三郎”,忠、孝、义充实着他的思想,约束着他的行径。他是义军投降路线的拟定者与执行者,“招安”是他的最后归宿。他的身份有二重性,一边是中小地主出身的下级官吏,一边是他进出江湖,与众英雄好汉称兄道弟。因此,他的思想也有二重性:一边是积极向当权大地主阶级靠拢,设法调和矛盾,“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这是他投降、受招安思想的产生根源;一边与众英雄好汉联手,杀富济贫,行侠仗义,因此,梁山上有宋江的一个位置。但是受招安后位于封建等级严重的朝廷中,朝中权奸恐宋江等势力壮大,威胁自身利益,于是寻机倾轧。“枢密院上奏,欲分散宋江军兵,各归原所,消灭这股庞大势力以绝后患。”宋江只能是不被允许存在于这个集团的,所以他最终只能走向死亡。

在对“忠”“义”的抉择关乎生命存亡的情况下,梁山众头领决意生死相随,众兄弟即使看透了朝廷的态度,深知前途灰暗,也愿生生死死跟随宋江以示全忠,誓不相舍。最终梁山队伍为全忠而义毁人亡。可以看到,梁山英雄的结局是悲烈的。这也和统治阶级的招安目的相符,也为统治阶级的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四,小结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对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招安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影响和意义上。对朝廷来说,梁山英雄接受招安,一方面是减少反抗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作为征辽、征方腊的主要力量,是朝廷的得力助手,招安这样有利于朝廷的政治巩固和稳定的措施自然为朝廷所推崇。梁山招安是宋江个人的意愿,也是梁山集团众多英雄的一种思想归属。然而对时局的认识不清导致了了集团的覆灭,及众多英雄的牺牲。

听课感悟

我是一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一的的学生,可以说来听梁老师的课纯粹是慕名而来。因为我早就听闻梁先生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研究生姚奠中教授,并私淑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治学上以文本考证为基础,以艺术感悟为核心,以哲学思辨为向度,自成一家。而且我也特别的喜爱红楼梦,可以说百看不厌。但自觉红楼梦博大精深,而我自知浅薄,不能真正读懂这一千古奇书。因而在选课时才选了梁先生的课,以期充实自身知识容量。

可以说上完老师的课,我自认为收获颇丰。梁老师真可谓是精通古代传统文化之精髓,并将此深深地融入到对《红楼梦》的理解之中,让我看到了自己以前对《红楼梦》认识的浅薄,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儒释道的理解。也深深的佩服梁先生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次聆听梁先生的教诲。在此感谢梁老师!

第二篇:从英雄到传奇

从英雄到传奇

——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新英雄主义”小说的赏析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凡 燕

1925年,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计划因弟弟杨立青的顽皮而失败,生来性格相冲的兄弟俩先后背井离乡前往广州找寻各自的前途。立青在姐姐立华和共产党员瞿恩、瞿霞兄妹的帮助下,考入黄埔军校。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以及经过东征和北伐的历练,立青成为了优秀的军人,他与进入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层工作的立仁产生信仰之争,兄弟俩在“四一二”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阵营,隔阂日渐加深。抗日战争爆发,立青在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上战功卓著,立仁则在重庆开展情报工作,兄弟俩暗自较劲。抗日胜利后,内战爆发。立青先从事我军后勤保障工作,后转至一线战场,直接面对立仁和黄埔旧同窗。国民党失道寡助,兵败如山倒,立仁从战场上狼狈撤退并带着立华等杨家眷属逃往台湾……

“新英雄主义”小说的前世今生

新时期以来,现实生活与历史讲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1950-1970年的“革命历史小说”,尤其是发展到极端的“三突出”创作原则使得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成为一种谎言,所谓“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不再被受众所接受。80年代后期,一批被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品把革命历史、理想、信念或信仰作为消解的对象,其基本策略在于把革命历史偶然化、庸俗化,非崇高化、“去革命化”,比如《红高粱》、《白鹿原》等作品,在这种“去革命化”的历史叙述中,革命历史中的英雄由为国为民为党的道德典范变成具有传奇色彩的血性汉子。

直到2002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出人意料地获得好评,石光荣式的英雄形象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讲述革命历史的叙述方式才被确立下来。使革命历 史重新进入人们的历史记忆,革命“激情”以遗产而不是债务的形态被受众所接受。《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暗算》、《士兵突击》、《闯关东》,一部部军旅题材小说把传奇式的人物与现当代的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带有英雄史诗的色彩,开创了一个“新英雄主义”时代。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作,它选取了从上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复杂、最为惨烈也最为动人的历史,描写了瞿家和杨家两个家族在其间的浮沉、兴衰和变异。以家族的兴衰直接融进历史的宏大叙事,让两个家族直接进入革命的历程,在革命的历程中完成家族叙事,同时两个家族的命运沧桑也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在其构思上,《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大叙事和小叙事的完美结合,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瞿家和杨家是完全不同的家庭类型。杨家是一个旧式的官僚家庭,父亲杨廷鹤从政当过厅长,能接受新的事物,但内心比较保守。长子杨立仁年轻时热血激进,曾试图刺杀吴佩孚的三省巡阅使,次子杨立青则顽皮狡黠,但富有正义感。女儿杨立华善良软弱。瞿家没有杨家的世袭的旧式官僚的气息,瞿恩作为瞿家的长子在年轻时为了追求进步、向往理想,带着自己裹着小脚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去法国留学,并让自己的妹妹也加入了共产党,是典型的革命家庭。

瞿家和杨家因为大革命的原因发生了错综复杂难以分割的联系,曾经的兄弟和曾经的情侣在历史的浪潮中发生着令人揪心的裂变和错位,家庭的和谐和亲人间的真挚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演绎出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剧和故事。生死恩怨,光明黑暗,敌友情仇,交织成一部激烈而精彩的历史活剧和 2 家族悲剧。杨家兄弟的分道扬镳,国共生死抉择的震荡,都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得到充分表现。

“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探索和突破

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新英雄主义”小说相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并不是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复杂多变的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人间》摒弃了人物描写“高大全”的脸谱化形象、正邪善恶分明的关系设置。在书中,立青与立仁的对立的根源在于他们各自忠于的信仰,各自秉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国”——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这是一种“家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不惜动用残杀亲人的手段,也认为此乃“家国”。在主义面前,情感不可能泯灭,情感面前,主义不可能背叛。然而“一个丧失情感的人不能称之为人”,剔除掉主义和信仰之争,立青与立仁骨子里都烙着“重家庭,认血亲,讲义气,尊师长”的印迹。《人间》在人物塑造中引入了家族、血缘、亲情、伦理、新旧、师生、同学等关系元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加入共产党的杨立青,瞿恩,瞿霞,林娥,还是加入国民党的杨立仁,杨立华,范希亮,吴融,汤慕禹,董建昌,抑或是中立的杨廷鹤,个个性格鲜明、涵义丰富,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华儿女,他们在家与国之间、在信仰与现实之间,演绎出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相较于之前的“新英雄主义”小说而言,《人间》在人物刻画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对人物的成长给予了更细腻更全面的关注。在《亮剑》等小说中,民族英雄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成长。抗日、不当汉奸是他们天生的 底色。而所谓成长,更多地体现在学习文化上,这就涉及到这些英雄最重要的特征,出身农民和没有文化。和以往的英雄人物不同,本书中杨立青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他少年时属于家庭的不肖子孙,经常惹出事端,乃至只能离家出走。在瞿恩、瞿霞的帮助和影响下,杨立青慢慢从他的家庭文化脱胎换骨,虽然他哥哥一直想制约他、牵制他,但底层士兵的生活和血淋淋的事实,让他坚定地选择了和哥哥杨立仁截然相反的道路,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者。

“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时代解读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什么这些“新英雄主义”小说会在21世纪红透半边天,根据这些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会一再成为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我想,除了历史记忆、国族神话这些宏大话语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更为切近的理由。

“新英雄主义”小说成功地找到了一种与当下嫁接的更有效方式。例如《激情燃烧的岁月》达到了“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下,它再次证明了理想的价值和激情的含义”,这或许是这个功利主义时代最缺乏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从上世纪下载激情”。《亮剑》则贡献了“亮剑”精神,这种精神很快被成功地转化为团队精神、职业培训和励志教育,“亮剑”已成为流行语被挪用到各个领域。同样,《闯关东》中的闯关东精神,《士兵突击》中的“不抛弃、不放弃”也可以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挣扎、竞争获得某种想象性表述。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主人公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的忠诚、勇敢和执着,同样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时代。可以说,这些“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文字里,澎湃激荡着我们这个时代亟需的意志和精神。另外一种和当下观众更为契合的意识形态表述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故事。“新英雄主义”小说中的英雄们,一方面他们的成功与国家、民族利益有关;另一方面这种获得成功的方式更多的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消弭掉小说中的军旅成份和敌我双方的意识形态之争,《人间》更像是励志题材的小说。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杨立青在一个又一个的考验和较量中脱颖而出,最终在革命的熔炉里百炼成钢。从这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观众找寻着自己何以失败的原因,并心悦诚服地认可这种成功的逻辑,尽管只有成功者才有机会讲述成功的故事。因此,恰如一篇报道中指出:“二战’以来,美国最著名的三所军校:西点军校、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已经培养了1531位500强级首席执行官、2012位公司总裁、五千多位副总裁,以及数以千计小公司企业家。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以及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培养领导者方面,谁做得最好?他们的答案都是是美国军队。”也许石光荣、李云龙、杨立青都是“军队”这个商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破裂的家庭,分手的恋人,坚定的信仰,炽热的理想,血腥与残酷,眼泪与背叛,天各一方,永恒别离……《人间正道是沧桑》以历史为经,以人物的命运为纬,“超越了阶级对立,上升到人性的思考”,描摹了一代开天辟地的风流人物,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家国故事,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长歌。

第三篇: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

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

作者: 蔡骐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关键词: 《大国崛起》 《走向和谐》 语境 叙事模式 话语策略┊阅读:154次┊ [摘要]:

立足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野,本文总结了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发生的三个转变:其一,《大国崛起》是应中国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崭露头角这一国际语境而生,而《走向和谐》却是中国需要进一步“走向和谐”这一国内语境的产物;其二,《大国崛起》运用的是风水轮转的“循环模式”,而《走向和谐》运用的是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进化模式”;其三,《大国崛起》为我们建构了创新、诚信和学习的话语,而《走向和谐》建构的则是冲突与和谐的话语。

如果把过去的2007年比作一条时间之河,那么,河的两岸分别有两部在央视播出且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印象深刻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左岸是在2006年冬天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国崛起》,而右岸是伴随着2008年春天的脚步而来的《走向和谐》。从左岸到右岸,一岸是一幅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为背景的恢宏画卷,另一岸则是一首解读中国和谐社会理论的长篇史诗;一岸是九个大国轮番上阵,另一岸则是中国独自演绎。在《大国崛起》仍留有余温,而《走向和谐》正炙手可热的今天,人们对“两岸”的风景众说纷纭,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它们所建构的话语又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层意义?本文将运用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野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从“国际”到“国内”的语境置换

《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都是电视纪录片,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实际上,它们为我们分别讲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展示的是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交替过程,一个描述的是中国走向和谐的漫漫长路。故事的叙述当然会涉及到种种要素,而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故事所产生的背景或社会环境,通常我们称之为语境。

放眼全球,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是美国的领先,日本的追赶,俄罗斯的复兴,还有德国和法国的努力„„这些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都曾经或正拥有着实力与强权。《大国崛起》为我们打造的就是这么一个纷繁而庞大的舞台,舞台上熠熠闪耀的九位“明星”都被冠以了“大国”的头衔,而中国今后又能否在这个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我们希望在做一个“观者”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技能”,而后舞一首倾国倾城之曲。事实上,今天中国也正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一步步奋发向前,一步步走向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要发掘自身的优势,也少不了要向他国学习。于是,《大国崛起》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中诞生。它为我们呈现九个大国的兴衰过程,讲述它们成功的经验或衰落的教训,其目的很明显,借鉴他国的崛起之路,继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创造条件。当前,中国已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崭露头角,在“大国崛起”的途中也越走越稳健。显然,《大国崛起》的出台是应这一国际语境而生,从而也为“中国崛起”建构了合理性与合法性。观看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在历史潮流中的相继崛起,那么,下一个崛起的国家将是谁?毋庸置疑,答案就是中国。

《大国崛起》给了我们答案,同时也给了我们思考,中国离崛起的距离还有多远?崛起后的出路又是什么?而《走向和谐》恰好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走向”代表着我们正在崛起的路上,而“和谐”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自古以来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否这样我们就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国崛起》既让我们看到了他国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国的衰落。历史上还很少见持续领先的国家,崛起之后的那些国家或因内部的争斗,或因外部的战争,经常不无遗憾地走向了衰落。因此,中国在这种潮起潮落的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希望和曙光,同时,更应该看到危机与挑战。《走向和谐》就让我们开始审视自身。勿庸讳言,今天的中国还不够和谐,我们面临着贫富分化、环境污染、三农、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它们依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中的中国还需要进一步“走向和谐”。而纪录片《走向和谐》的出台和热播,无疑正是中国国内这一现实语境的产物,也是中国民众面对挑战所给出的一种回应。

二、从“循环”到“进化”的叙事模式

如果说“语境”回答了《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之所以站在河两岸的原因,那么,叙事模式则会告诉我们,这两岸的风景究竟是如何展示于人的。在这之前,先让我们暂时回到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开篇就用这样一句极为精辟的话概述了我国的历史,确实,历史上的国家大多无法逃脱萌芽、成长、成熟、辉煌,继而又走向衰落的命运。在这里,国家的命运恰如同四季轮回,周而复始,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角。我们将这种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视为一种重复循环的过程的历史观称为“历史循环说”,而与之相伴的叙事模式则可以称之为“循环模式”。

现在,我们再来看《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交替着为我们倾尽辉煌。一国退居幕后,必有另一个大国继之崛起。虽然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主角是不同的国家。比如“小国大业”的荷兰,一个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人口仅有150万的小国,却曾努力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但历史的安排又总是那样的巧合,辉煌过后,到17世纪末期,荷兰的发展速度逐渐趋于缓慢,并最终从历史舞台的前台退了下来。再看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也从来都不是天生的大国,更非自始至终的大国,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崛起于世界舞台之上。不过,虽然主角不同,但大国新陈代谢、应运而生的规律却是不变的,于是,“循环模式”在这部纪录片里显然成了对大国轮番崛起的一种解说。虽然它并不否认社会历史在这种大国交替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但风水轮转的循环论却成了其描绘斑斓历史图卷的底色。

虽然循环模式可以独具只眼地描绘大国全球争霸的历史,但《走向和谐》运用的显然是另外一种叙事模式。一些社会理论家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那儿寻找到灵感,提出了将社会历史的发展视为朝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行的社会进化论,他们认为社会会无可避免地进化到一个更高的状态。我们把这种基调的叙事模式称为“进化模式”。《走向和谐》为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日新月异、渐趋和谐美满的进化图。中国在走向和谐的过程中,途经各种艰难,历尽各种沧桑,但是我们正在完成一个从落后到强大的蜕变与进化过程。在《时代新篇》揭开序幕后,接下来的《沧桑正道》、《执政方略》、《发展新局》、《人民福祉》等都是以“和谐社会”为中心,分别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各个角度切入进行的多层面展示,它们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从而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国家正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走向和谐。显然,这种叙事模式与“循环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循环模式”中,我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感,而“进化模式”让我们感受到的则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奋斗的欲望。

三、从“崛起”到“和谐”的话语策略

在叙事模式的潜在作用下,《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为我们展示了风格不一的景色,或者说向受众传递了截然不同的信息。而媒介在传递这些信息的同时,其目的都是或明或暗地要告诉受众一些东西。传播学中的话语策略就是用来解释媒介是如何建构话语,并传递其最终想要达成的意义与价值的。我们通常会为电视节目所提供的视觉盛宴而陶醉,事实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接受了某些话语,并且悄然认同了这些话语。

《大国崛起》为我们讲述九个大国相继崛起的故事,无疑,这其中有着一定的逻辑合理性。这些国家凭借什么得以崛起?这就是我们需要向他国学习的经验,也是该片为我们建构起来的具体话语。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创新的话语。比如英国,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它确立了新教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建立了比较开放、自由的社会体制。在思想、体制的创新下,技术的创新也被提上了日程,工业革命的爆发及成功很快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其它国家的创新因素也是其崛起的关键。其次,该片还建构了诚信的话语。当年,荷兰的一位船长带领船员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不遗余力地守护他们所运送的货物,他们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诚信。也由此,荷兰人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正是凭借着诚信的力量,荷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显然,诚信也是中国今天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确立的特质。最后,该片还建构了学习的话语。国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依托于向他者的学习。比如日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从而为自身的崛起寻找合作伙伴,之后的百年维新最终让日本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三强国。与之类似,俄罗斯的崛起也与积极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有关,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并运用先进技术帮助俄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学习是进步及发展的基础,开放的中国今天也正在努力吸纳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腾飞的经验。

与《大国崛起》努力总结经验及教训不同,《走向和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揭示与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让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它们,并最终实现“走向和谐”的目标。如果从叙事话语层面来考察,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它为我们确立的基调是冲突的话语。作为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没有陷入传统的“歌功颂德”的老套模式,而是大胆地揭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上学难、看病难、环境治理难等,其触角更是直接指向了贫富分化、三农问题、外交问题等敏感话题。片子让我们感受到冲突无所不在,而这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既是我国的现状,又是我们走向和谐所必须跨越的障碍。在任何一个社会,冲突都不可避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向他者学习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并完成国家的崛起。如果我们无法实现和谐,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地崛起。和谐既是我们努力前行的目标,也是该片为我们建构起来的另一核心话语。在这层意义上,《走向和谐》与《大国崛起》讲述的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传递的也是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崛起”与“和谐”这两个关键词上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两部纪录片也正是通过以上的话语建构完成了对民众的政治启蒙。

综上所述,《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都在特定的语境中诞生,在精心构建的叙事模式中成长,并因其建构的具体话语最终赢得受众的青睐。在今天这样一个娱乐化大行其道的浮躁社会,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纪录片在静静地叙述历史,讨论现实,实属幸事。同样,在今天中国纪录片市场并不那么乐观的前提下,它们还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和好评,实属不易。如今,《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都已在众语喧哗中落幕,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会持久而绵长。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第四篇:深度解剖苹果公司,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

苹果公司近来虽略有颓势,但无疑仍是公司中“高帅富”的最佳代表。苹果这个“高帅富”是怎样炼成的?有评论人士说乔布斯的成功更多得靠的是运气,其 实他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有人说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将“廉颇老矣”;也有人说,苹果公司更像一个宗教组织„„苹果无疑很神秘,在苹果公司里,所有的东西 都是秘密。它毫不含糊地坚持“口风不严战舰沉”的原则。苹果公司总部的苹果商店里有一款对外出售的T恤,上面写着“我参观了苹果厂区,但苹果只允许我说这 些。”

美国《财富》杂志高级记者亚当·拉辛斯基深入苹果内部完成大量的调查挖掘工作,在其新书《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中,他为我们揭示了苹果的核心文化、产品运营模式、保密制度、领导力战略及如何保持创业之初的激情等“苹果密码”。

1.“不合时宜”的史蒂夫·乔布斯

2000年,心理治疗师、商业教练迈克尔·麦考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洞察深刻的文章,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分析了企业界的三类高管。第一类是 “性欲型”(Erotics),这类人需要人爱,重视价值共识,因此不是天生的领袖。管理者需要给这类人安排任务,并在他们完成工作后加以表扬。第二类是 “强迫型”(Obsessives),这类人是谋士,拥有能让火车正点开出的本领。高效的后勤部长或基层技工都是典型的强迫型人格。而商业领域的伟人大多 属于第三类,即“高效的自恋者”。他们是富于幻想的冒险家,拥有“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企业界的自恋者都是有着超凡魅力的领袖,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寻 求胜利,根本不在乎这是不是招人喜欢。

史蒂夫·乔布斯就是“高效的自恋者”的典型。原本默默无闻的乔布斯因为把其他公司叫“笨蛋”而出了名。在漫长的马拉松式会议中,他手下的高管会时而被 夸为英雄,时而被骂为笨蛋。乔布斯为电脑科技界带来了艺术家的双眼,他的偏执症则促使他创立了一家像中央情报局一样极度机密的公司。

图片来源:《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

常理来说,企业CEO不该是混蛋,不该让员工痛哭流涕,也不该包揽团队取得的荣誉。但乔布斯就是这么弄的。苹果所走的路,背离了企业界数十年来所积累 的智慧。多年来,商界推荐的都是“领导权力下放,激励员工自主性”。而乔布斯却把微观管理提升到了惊人的高度,甚至渗入了公司的最底层。从批准公司策划的 每个广告,到决定谁能参加公司的绝密会议,乔布斯事必亲躬。每当苹果召开对外的产品发布会时,乔布斯总是主要新闻发言人,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言人。

2.苹果公司像个特工组织、宗教机构?

绝大多数公司都有组织架构表,但在苹果公司却根本不存在,因为那是员工不必知道、外人不该知道的信息。从外部看,苹果让人敬畏;从内部看,它就像一个 宗教组织,每个新人只知道一点点信息。在达到一定的级别之前,在苹果是很难玩办公室政治的,因为普通员工根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参与游戏。苹果员工就像戴着 眼罩的骏马一样,只能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其他事情都与他们无关。

不少企业将透明视为美德,但苹果公司内部设置了重重关卡和禁止入内的隔离区,一位前苹果员工曾说过:“在苹果公司里,没有开着的门”。这是不是让你联 想到了特工的工作?非相关人员严禁入内,不能知道一丁点信息,包括工作之外的闲谈都不可以。如果苹果员工不管有意或是无意泄密了,不仅会遭解雇,还会被全 力起诉。

而苹果员工之所以能合作,是由于苹果命令加控制的组织结构。曾任苹果应用软件营销副总裁的罗布·斯科本(Rob Schoeben)说:“每个人都知道,只有各部门无间协作,才可能发生奇迹。在苹果,不同的团队经常要一起工作。如果你说‘不’的话,史蒂夫就会把你的 头扯下来!”他说这话的时候,乔布斯还活着。相比之下,微软在比尔·盖茨的统治下,以内部明争暗斗而闻名于世。这说明,盖茨喜欢“适者生存”法则之下的胜 利者。

苹果文化的竞争本性有强大的影响力。曾任苹果供应链部门高管的史蒂夫·多尔(Steve Doil)说:“苹果是一个你每天都要去的职业拳击赛场。你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分心,也会拖慢整个团队的脚步。”另一位前苹果高管也用相似的说法来形容苹果 文化。他说:“苹果的文化是一种卓越的文化。这种文化让你觉得,你必须做到最好。你不想拖公司的后腿,你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不能让公司倒闭。因此,每个人都非常努力、非常专注地工作。”

3.苹果产品导向、设计导向的专注

在苹果公司,每年最多只有三个项目能引起高管的重视。这就是精简化。管理团队常常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开发相应的技术。如果你同时做100件事,那你就 不可能是在按苹果的方式做事。绝大多数公司都不愿意像苹果一样,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因为,这么做很可能以失败告终。要从25个创意里挑出4个,那是件很恐 怖的事。乔布斯曾提醒大家:“战略就是弄清不要做什么。”

苹果设计理念的关键点在于,设计是苹果产品的开端。苹果的工业设计水平高到让竞争对手吃惊。设计咨询公司Fuseproject的CEO伊夫·贝哈尔(Yves Behar)说:“绝大多数公司都先做好所有的计划、营销方案和产品定位,再把它们交给设计师。”在苹果,这个过程是反过来的,公司其他所有人都要遵从设 计师的思路。贝哈尔说:“假如设计师说材料得保持一致,那么全公司都会同意。”换句话来说,一般公司的设计师要听制造者的话,听他们说应该做什么、应该说 什么,苹果则完全相反。看透设计,才能更好地理解苹果的一切。

苹果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精密规划了制造产品所需的各个阶段,包括由谁来操作、各部门如何分配职责、任务该于何时完成等等。这样就能使技术的部分自动化,从而使苹果可以集中关注设计的部分、艺术的部分。

乔布斯曾说过,“艺术性就是洞察别人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所以,苹果大多数产品的诞生,没有小组讨论,没有市场调查,没有竞品分析,甚至不愿意“伸出一根手指来测测顾客需求的风向”——这是乔布斯多年来最喜欢的比喻之一。

4.如何保持创业之初的激情?

苹果公司采取极端的责任制,它用DRI(即直接责任人,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的形式体现“责任”这个概念。在苹果公司,什么人该做什么事,大家都非常清楚,因为一切都关乎细节。有前苹果高管曾想把这一制度带 到其他公司,人们会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呀?”他们总想两三个人共同负责一件事。DRI是非常强大的管理工具,被视为苹果公司的最佳实践成果。

苹果和其他公司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按职能而不是按产品团队或其他组织方式架构起来的。举个例子,当Ron Johnson刚领导零售业务时,还无权掌握零售清单,时任苹果全球运营高级副总裁的库克掌握着这份清单。Ron Johnson也无法选择把哪些产品放进零售店,但他能决定很多事,比如零售店的选址、设计、房地产等。在多数公司,负责电子商务网站的高管要负责网站上 的图片选择。但在苹果却非如此,它有一个平面设计团队为全公司选择图片。

“综合”管理是苹果组织架构的第三条轨道。综合管理就是要推广从房地产、供应链到营销、财务都擅长的综合性人才。20世纪80年代创建苹果公司的时 候,乔布斯批评像宝丽来和施乐这样的大公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在1985年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说:“当公司发展到数十亿美元的规模时,公司总会或多 或少失去愿景。公司管理层和做事的员工中间加了很多级的中层管理者。设计人员不再对产品拥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因为饱含热情的他们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正确 的,还得先去说服五层领导者。”

但当乔布斯重返苹果的时候,他发现苹果已成为了他10年前所厌恶的那种“大”公司。他说,苹果出毛病的地方不在于独立贡献者。必须清理掉大约4000名中层管理者,让优秀的技术人员晋升管理层。

苹果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这是从一位无所不知的CEO开始的。乔布斯虽然不是工程师,但很了解工程师能做什么,也能和他们说清楚要为顾客设计什么样的产品。

清晰的发展方向、个人责任制、紧迫感、快速反应机制、明确的使命感,把这些公司属性放在一起,你就会渐渐了解苹果的价值观。

对苹果的企业文化建构来说,100人规模的小团队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并非只有苹果这样,很多公司一直在摸索如何培养独立的“特殊团队”,或是将重要任 务分配给分散的小团队。亚马逊就有一个“双比萨”法则:所有的团队不能超过一定的规模,两张比萨就能让所有成员吃饱。苹果通常把重要项目分配给各个小团 队。例如,只有2位工程师编写把苹果Safari浏览器转化为iPad应用程序所需的代码。这就是创业之初公司的优势所在。

5.后乔布斯时代 突破“一人瓶颈”?

很多创立伟大公司的创始人都有“权力错乱”的困扰。在手握大权、极具破坏性的人当中,“权力错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苹果内部有个小秘密:乔布斯是 个“一人瓶颈”。乔布斯毕竟也是人,他在一天之内能做的事就那么多。苹果员工说,苹果有两类工程——乔布斯关注的工程、乔布斯不关注的工程。苹果希望成为 一家“一次只做一件大事”的专注的公司。可以说,乔布斯直接导致了苹果有所不足的领域。一位前苹果工程师的比喻很形象:“乔布斯是个单核处理器,所以其他 事情都会被挂起。”还有一位前苹果软件工程师说:“苹果产品是为乔布斯设计的。乔布斯是一个用户,苹果所有的产品都围绕着他转,都是为他设计的。”

乔布斯还长期忽视苹果的人力资源部,只关注他认为至关重要的招聘环节。不过,他已经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由于回避综合管理、缺乏有传统商业背景的领导者,苹果错过了很多东西。

而苹果新掌门人库克的全新管理体制可能会带来苹果细微而健康的变化。也有证据表明,苹果在后乔布斯时代会成为一家更亲切、更温和的公司。

第五篇:从懦夫到英雄的动力励志故事

积极心态能使一个懦夫成为英雄,令心志柔弱者变为意志坚强者。

积极心态能使一个懦夫成为英雄,令心志柔弱者变为意志坚强者,让软弱、消极、优柔寡断的人变成积极的人。

积极心态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虽然人人皆可拥有积极思想,但有些人在将之应用到实际时会发生困难。这是因为某些奇怪的心理障碍会导致积极思想的无效。一个人若是不断地怀疑、质问,那是因为他不想让积极思想发生作用。他们不想成功,事实上他们害怕成功,因为活在自怜的情绪中安慰自己,总是比较容易的。有时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当别人提出新的建议(例如积极思想),以有助于我们度过难关时,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使这些方法失效。这样我们便认定是这个原则无效,而不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一旦我们了解到正是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在作祟时,积极思想便开始发挥它的功用了。

我们因为做错了某事感到内疚,便希望被人惩罚;如果仍无法纠正,我们往往通过失败来寻求自我惩罚。人性通常如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须将这些过错清除,负疚感才会随之消失,自我惩罚的行为也就不必要了。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积极思想便能发挥极大功效。

有时候,积极思想之所以无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真正去实行这一原则。积极思想需要不断训练、学习及实践。你必须主动地坚持实行,有时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看到成效。

本·霍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高尔夫球手,他自称去球场练球是“训练肌肉记忆力”。当他上场时,总是重复练习同一动作,直到他的肌肉都能“记住”动作的规律为止。我们的思考习惯也是如此。我们必须重复训练思维习惯,直到当我们遇到麻烦时,思维能有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做出反应为止。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必须被训练成积极思考的模式。

积极思想只有在你相信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功用,而且你必须将信心与思想过程结合起来。很多人发现积极思想无效,原因之一是他们的信心不够,用怀疑和犹豫不停地给它泼冷水。他们不敢完全相信,而一旦你对它有信心,便会看到惊人效果。

具有勇敢而大胆的信仰——这是一切成功的法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远阻挡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集中一切力量,正如《圣经》中所说:“只要你有信仰……你将无往不胜。”不再迟疑、不再怯懦、不再猜测,要勇敢而大胆地相信这一切,你就能胜利。

积极心态真的有效。只要你愿意耕它耘培植它,积极心态便能发挥力量。但养成它并不容易,它需要艰苦的工作和坚强的信仰,它需要你诚实地生活,拥有想成功的欲望。同时,运用积极思想时,你必须坚持才能成功。当你确定已经掌握它时,你应再进一步发展积极的心态。

卡耐基有一位朋友加斯汀·达特瑞,他是克萨尔药品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一名很棒的销售人员和公司领导。他说:“积极思想如同打高尔夫球,你打了一两个好球,便以为懂了这种运动。但下一步,你可能就击不中球。所以,你必须反复地实践积极的心态,并且不断地学习。”

达特瑞说得一点也没错!你必须每天不断地学习,调整你的思维方式。如此一来,你所得到的效果也会超乎你的想象。这样的回报是值得你改变习惯并付出努力的。

下载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