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蜀汉初期主要人物官职
刘备:安喜县尉(随邹靖讨黄巾)-(杖打督邮挂印弃官)-下密县丞(护毋丘毅弃官)-高唐县尉-高唐县令(弃官)-别部司马(公孙瓒)-(随田楷抗袁绍)-平原县令-平原相-(随田楷救陶谦)-豫州刺史(陶谦推荐)-徐州刺史(接替陶谦)-镇东将军宣城亭侯(汗献帝战袁术吕布)-豫州牧(投曹操)-左将军(回许都)-(杀车胄投袁绍刘表战赤壁据荆州驻公安)-荆州牧(刘琦病死)-行大司马司隶校尉(刘璋推荐)-益州牧(败刘璋得益州)-汉中王(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皇帝-(征吴大败)-昭烈皇帝(谥号)
刘禅:王太子-皇太子-皇帝-骠骑将军-安乐县公
诸葛亮:军师中郎将(赤壁之战后)-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定成都)-军师将军署大司马府事(刘备晋汉中王)—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刘备称帝)-司隶校尉(张飞死)-武乡侯开府治事(刘禅立)-益州牧-右将军行丞相事(北伐失败)-丞相-忠武侯(谥号)
关羽:别部司马(刘备平原相)-行下邳太守(刘备斩车胄得徐州)-偏将军(降曹操)-汉寿亭侯(斩颜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收江南诸郡)-督荆州事(刘备定益州)-前将军假节钺(刘备称王)-壮缪侯(追谥号)
张飞:别部司马(刘备平原相)-中郎将(刘备从曹操破吕布)-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刘备收江南诸郡)-南郡太守-巴西太守(刘备定益州)-右将军假节(刘备称王)-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西乡侯(刘备称帝)-桓侯(追谥号)
马超:(随钟徭征郭援高干)-偏将军都亭侯(马腾回京)-(潼关战曹操)-征西将军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据陇西自号)-(依张鲁投刘备)-平西将军督临沮都亭侯(兵临成都刘备定益州)-左将军假节(刘备称王)-骠骑将军凉州牧犛乡侯(刘备称帝)-威侯(追号)
黄忠:中郎将(刘表刘磐)-行裨将军(曹操韩玄)-讨虏将军(刘备定益州)-征西将军(定军山斩夏侯渊)-后将军关内侯(刘备称王)-刚侯(追谥号)
赵云:主骑(刘备助徐州)-牙门将军(长阪救阿斗)-翊军将军(刘备定成都)-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刘备称帝)-镇东将军-镇军将军(诸葛亮北伐败贬)-顺平侯(追谥号)
庞统:襄阳功曹-(周瑜死吴国送丧)-荆州从事耒阳县令(免职)—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关内侯、靖侯(追谥号)
法正:新都县令(刘璋)-行军议校尉(刘璋)-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刘备定益州)-尚书令、护军将军(刘备晋汉中王)-翼侯(谥号)魏延:牙门将军(刘备入蜀)-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称王回成都)-镇北将军都亭侯(刘备称帝)-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诸葛亮驻汉中)-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破费瑶郭淮)
蒋琬:州书佐(随刘备入蜀)-广都县长(免官)-什邡县令-尚书郎(刘备称王)-丞相府东曹掾(诸葛亮)-茂才-参军-丞相长史抚军将军-尚书令(诸葛亮死)-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大司马-恭侯(谥号)
费祎:太子舍人-庶子-黄门侍郎(刘禅立)-昭信校尉(使吴)-侍中(回蜀)-参军(诸葛亮)-中护军-司马-后军师(诸葛亮死)-尚书令(接替蒋琬)-大将军录尚书事-假节-成乡侯-益州刺史-(郭循刺死)-敬侯(谥号)
姜维:天水郡上计掾-州从事-中郎参军-仓曹掾义将军当阳亭侯(投诸葛亮)-中监军征西将军-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平襄侯(诸葛亮死回成都)-司马(大将军蒋琬)-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卫将军录尚书事-假节-(费祎死)-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后将军行大将军事(败于邓艾)-大将军
第二篇:官职级别
中国现今官职级别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部级副职:
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
厅局(地)正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厅局(地)副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县处级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县处级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乡科级正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职。
乡科级副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副职。
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广东省省长、北京市市长)部队正军职干部(如广东省军区司令员、42军军长)
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广东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各副省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广州市市长)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军副军长)
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湖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
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军后勤部部长、34师政委)
(注:以上为高级干部)
副厅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宝安区区长)各地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苏州市副市长)
部队副师职干部(如35师副政委、179旅旅长)
正处级干部(县团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徐汇区副区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揭东县县长)部队正团职干部(如105团政委)
副处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局局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市长)
部队副团职干部(如105团参谋长)
(正科级、副科级干部略)
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
政府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市长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
按例,高级干部在60或65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俗称“退居二线”
正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巡抚与布政使,为从二品 副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按察使,为正三品 正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府,为从四品 副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同知,为正五品 正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县,为正七品 副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
现在新的《公务员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公务员的职级层次,分别是:
国家级正职:总理
国家级副职:副总理,国务委员等
省部级正职:各省省长,各部、委、总局的部长、主任、局长等
省部级副职:副省长、副部长,部委归口的国家局局长,副省级市市长等
厅局级正职:各省厅、局长,各部委司、局长,省辖地、市的专员、市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巡视员
厅局级副职:副厅、局长,副司、局长,副专员、地级市副市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巡视员
县处级正职:县长、地级市的各局(处级局)局长、区长,省部委各司厅局的处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调研员
县处级副职:副县长、副区长,副处长,处级局的副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调研员
乡科级正职:乡长、镇长,处级局的科长,县局(科级局)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主任科员
乡科级副职:副乡长、副镇长、副科长,科级局副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主任科员
科员:基层公务员,个别地区在这一级还分设了正、副股级领导职务
办事员:基层公务员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部级副职: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
厅局(地)正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厅局(地)副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1)、清总体情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3)中心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5)监查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6)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把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大区书记】、【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臵,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臵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治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清代职官的品级是按官吏职位高低来分,分为十一个品级,品级数越大,职位越低。最低的职位是法官,最高的职位是正一品。中文名 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目录 宗室爵秩 2 一品 3 二品 4 三品 5 四品 6 五品 7 六品 8 七品 9 八品 10 九品
宗室爵秩编辑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封爵十二个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
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
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
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第三篇:古今官职对照
古代常见官职和现代官职对应一览
丞相---总理
太尉---国防部长/卫戍军区司令(宋代)
御史大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纪委书记
户部尚书---分管财政,经济,税务,土地,民政,农业,户口,军需,资源的副总理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武装部长
吏部尚书---组织部长兼监察部长
礼部尚书---分管教育,文化的副总理
工部尚书---主管重大工程建设的副总理
刑部尚书---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部长
县令---县委书记
县丞---县长
通判---副省长
巡抚---省长
唐代时刺史---省委书记
太守---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分区军长
总督---大军区司令员兼数省省委书记
知州---省辖市市长
知府---省长
县都头---县武装部长
县捕头---县ga局长
开封府尹---北京市委书记兼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大理寺正卿---国家首席大法官
大理寺少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三司使---财政部长
亭长---pcs所长
水师提督---海军分区司令员
尚书令---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秘书长
司空---水务部长
大司马---元帅
大司农---粮食局长兼农业部长,劳动部长
太傅---副主席兼宣传部长
待郎---各部副部长
上柱国---国安部长
待中---书记处书记
大将军---战区司令员
司徒---分管农村建设,统计,土地户口,物价的副总理 端公---公务员
太扑---林业部长
宗正---管理中南海事务的秘书长
宗伯---策划部长
总兵---战区司令员
大学士---国务委员
左督御史---国家监察局长
军师---参谋长
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中南海内部安全的官员
九门提督---北京军区司令
都司---军分区司令员
押司---保密局局长/地方政府秘书长
提刑官---司法部长
道台---副省长
中堂---相当于一个部的部长
书佐---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御史中丞---文化部长兼国家博物馆馆长兼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税务司---主管海关税务的官员相当于海务局长
巡检---ga局的大队长
大司徒---财政部长兼统计局长兼税务总长兼民政部长 执金吾---北京分区军长/负责中南海保卫事务的官员 按察使---组织部的官员
观察使---监察地方的官员
国子监---教育部长
枢密使---国家军委副主席兼陆军参谋长 宣政院首席---主管宗教,民族事务的副总理 少府---负责中南海的收支事务的官员 主事---股长
护军---相当于军长
参知政事---常务副总理
京兆尹---北京市长
主薄---一个县的常务副县长
教授---教育厅长
税课大使---县税务局长
州同---副市长
光禄大夫---中央委员会顾问
局务官---煤炭局长兼能源局长
刺史---省委书记兼大军区司令员 越骑校尉---卫戍军区司令员
廷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首辅---总理或国务委员的头
翰林学士---国家领袖的秘书兼顾问 门下省的首长---政治局常委
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兼省长 布政使---财政厅长
盐运使司运同---盐务管理局长
郎中---一个部的司长
钦天监监判---科学技术院长 百户---基层官吏
右拾遗---政府顾问
里长---村委会主任
千户长(规模较小的)---镇委书记
第四篇:文言文官职词
文言文语句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
一、解释下列例句中表“授官、做官”的加点词语
1.辟。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征。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0.仕。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1.仕宦。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2.仕进。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3.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解释下列例句中“表调动、补任”的加点词语。
1.改。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4.累迁。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解释下列例句中“表升官、加封”的加点词语。
1.拜。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 1
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解释下列例句中“表贬官、免官”的加点词语。
1.贬。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解释下列例句中“表辞官”的加点词语。
1.告老。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解释下列例句中“表兼职、代理”的加点词语。
1.假。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解释下列例句中“与官员任职相关”的加点词语。
1.知。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
5.下车。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
6.坐。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参考答案
一、表授官、做官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0.仕:做官。
11.仕宦:做官,任官职。
12.仕进:进身为官。
13.任:担负、担任。
二、表调动、补任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六、表兼职、代理
1.假:临时的、代理的。
2.兼:兼任,同时监管。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5.权:暂时代理官职。
6.摄:暂代官职。
7.署:暂任、代理官职。
8.守:代理官职。
9.行:代理官职。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
1.知。主持。
2.典。主持;主管。
3.主。主持,掌管。
4.视事。表示在任的。
5.下车。官吏初到任。
6.坐。因犯……罪或错误。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第五篇:文言文官职词语
文言文官职词语
一、任职任命: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4.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5.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6.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7.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8.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9.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0.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11.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12.放”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二、提升职务
1.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4.升。提升。如《后汉书·王符传》“以此遂不得升进。”
三、贬官降职
1.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2.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3.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4.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5.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6.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7.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8.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9.窜: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10.废:废弃不用。如: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11.替:废弃不用。如: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四、离职退休
1.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2.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7.引:辞职(引老:年老退职)如:才微甘引退。——钱起《晚归蓝田旧居》
8.告老:年老辞官。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9.致政。因年龄大而辞职。如《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五、调任官职
1.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2.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
4.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5.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6.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六、推举选拔
1.举(举荐)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2.辟(招用)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4.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5.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察:考察和推举。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7.引:推荐。如:选贤引能
8.诠: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如:诠录(选择录用);诠授(选授官职);诠简(选拔);诠拣(选择)
9.鉴:考察
10.进:推荐。如:《北史·裴侠传》武威将军进侠于帝
七、代理官职
1.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2.行:代理官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
3.摄:代用官职。《左传》:“羊舌鲋摄司马。”
4.假:暂时代理。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汉书;苏武传》
5.替:代理
八、主管掌管
1.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
2.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3.知:掌管,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
3.典:主管
4.当:担任(当侍东宫)
5.为:治理
6.理:治理管理
7.节度:管理管辖
8.治:治理管理地方政务所在地
9.视事:主管政务。
九、其他
1.劝:鼓励奖励。如:劝课农桑
2.课:督促、考核、征收。如:劝课农桑
3.劾:举报检举揭发。
4.闻:报告。
5.矫:假托假传。
6.党:伙同、偏袒、包庇。
7.输:缴纳赋税。
8.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9.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10.仕进:投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11.俸、禄、饷:俸禄。
12.秩:俸禄或官员品级。
13.同官:同一部门做官。
14.下车:官员刚刚到任。
15.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16.视事:官员管理政务。
17.宰牧:主管管理。
18.就:官员就职。
19.居:任职。
20.部:官署、辖地。
21.佐戎:辅佐军务。
22.用事:当权。
23.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