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时间:2019-05-15 09:4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褒禅山记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第一篇: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10*游褒禅山记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bǎo)庐冢(zhǒng)奴仆(pú)荒谬(miù)....B.华实(huā)窈窕(yǎo)懈怠(dài)瑰丽(guī)....C.蛮夷(yí)负咎(jiù)迷惑(huò)幽暗(yōu)....D.渔父(fù).谨慎(shèn)罕至(hǎn)梵语(fàn)...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全都。.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完成第5~8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穷:穷尽。悲:感叹。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咎:责怪 C.则或咎其欲出者 .D.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禅让/慧空禅院

奢华/华而不实 ....庐冢/筚路蓝缕 ..B.公仆/前仆后继 懈怠/感恩戴德 ....究竟/咎由自取 ..C.懿淑/化险为夷 忏悔/诲人不倦 ....诡计/雄伟瑰丽 ..D.哂笑/深思慎取 规范/奉为圭臬 ....

漫漶/涣然冰释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则其至又加少矣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字,从意义和用法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③于是余有叹焉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二、阅读鉴赏(20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直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 ②至即深山长谷之民①留之山中

燕:安闲 写:写作 壅:阻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①使记其作亭之意

②其然乎?其不然乎?

①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②君至而为亭

②驾言出游,以写我忧①以求其疾忧C.D.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3分)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3分)(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3分)(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2分)

三、表达交流(8分)

10.人们往往喜欢根据字的形体和意义,即兴发挥,对汉字巧作解释,如:“冢,一点小错,却弄得家破人亡。”这不仅解释了该字的字义,而且指出了它与“家”字的字形区别,谐趣幽默,耐人寻味。

请从“赶、运、功、悲”中,任选两个字自主发挥,巧作解释。(字数、句式不要求与示例一致)(4分)1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材料涉及问题的看法,不少于60字。(4分)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最近,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甚至争夺起了西门庆的故里,西门庆仅仅是在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大淫贼,这也起了争议,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

一、语基落实

1.答案:C

思路解析:A项,“褒”应读“bāo”;B项,“华”应读“huá”;D项,“父”应读“fǔ”。2.答案:A 思路解析:A项,“漫”是“模糊”的意思。3.答案:D 思路解析:A项,“名”,前者为“命名”,后者为“识其本名”;B项,“得”,前者为“能够”,后者为“心得、收获”;C项,“观”,前者为“观察”,后者为“景象”。4.答案:C 思路解析:C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 5.答案:D 思路解析:D项,“叹”应为“感慨”。6.答案:C 7.答案:A 思路解析:A项,“始”为“开始”“当初”之义,并非指慧褒是“第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

8.参考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2)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思路解析:翻译这两句话的重点是“其”“随”“极”“至于”“幽暗昏惑”“物”“以”“相”等词。

一、积累运用

1.答案:C 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shàn/chán,huá/huá,lú/lǚ;B项,分别读pú/pū,dài/dài,jiū/jiù;C项,分别读yì/yí,huǐ/huì,guǐ/guī;D项,分别读shěn/shèn,guī/guī,huàn/huàn。2.答案:B 思路解析:A项,“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B项,“至”,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C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D项,“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答案:A 思路解析:①③介词,“在”;②④介词,“对”。4.答案:A 思路解析:A项中的“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B、C、D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

二、阅读鉴赏

5.答案:C 思路解析:C项,“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6.答案:D 思路解析:A项,“之”:①代词,指在山石上刻写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②助词,的。B项,“其”:①代词,他;②表推测、估计的副词,恐怕、大概。C项,“而”:①连词,表转折关系,却;②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7.答案:B 思路解析: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8.答案:C 思路解析: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

9.参考答案:(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2)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3)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思路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焉”,代词,指“山”。“夫”,发语词。“其”,表推测、估计的副词;“然”,这样。

参考译文: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

见。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患。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这样还敢自我舒适安逸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服从教化。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留名于人世的人,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却没有剥夺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三、表达交流

10.答案示例: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必能后来居上。运——人的一生如同行走的云一样,不可预测。功——花点工夫,再加上努力,成功就自然而然了。悲——心上想入非非,其结果必然可叹。思路解析:解释时能结合字的形体特点、扣住字的含义即可。

11.答案示例: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是一种经济利益之争,少有科学的成分和学术的诚意,甚至缺乏道德上的斟酌。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争”,导致了大量伪文化的出现,甚至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混乱,此“争”当止。

思路解析:抓住材料表现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出巨资”“让人匪夷所思”等,分析这种“争”的实质即可。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庐冢()仆道()梵语()昏惑()华山()

窈然()瑰怪()罕至()胜道()懈怠()

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B.盖其又深。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6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⑦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①②⑦⑨/③④⑧⑤/ ⑥/⑩

B.①②⑨/③/⑤⑧/⑩

C.①②⑨/③/⑤⑥⑧/⑩

D.①②⑨⑩/③⑤/⑧

7.标识停顿有误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11.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⑥/②/③⑤

C ①④/②/⑥/③ D ①③/②/④/⑤

12.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 4 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4.翻译下列句子: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5.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文学常识

20.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和_______家。

语言运用题

23.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去年12月26日因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长期碰撞而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离岸不远处的海底的强烈地震继而引发的巨大海啸,使8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至少16万人死亡的重创。

第 17课 游褒禅山记

1.褒禅(bāochán)庐冢(zhǒng)仆道(pū)梵语(fàn)昏惑(hūn)华山(huà)窈然(yǎo)瑰怪(guī)罕至(hǎn)胜道(shēng)懈怠(dài)2.A、B。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3.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

4.D。因为。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5.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6.B。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④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的。⑤来,使动用法,使……来。⑥厌,形容词,满足。⑦行李,古今异义,使者。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7.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8.C注意学者的古今异义。9.C照明。

10.D(第一组,第一个意为正当,第二个将要。第二组第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那。第二个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

11.C(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因为。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来。⑥介词,因为。)

12.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13.(1多(2)由,沿着;窈,幽深。(3)将要。(4)或,有的人;咎,责备。14.(1)即使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2)进入越深,前进也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也越奇异。

(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相比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两边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4)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洞,而没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15.作者作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作用:为第三段议论作铺垫。16.A(嘱咐,委托)17.D(就;A于是/凭借、利用;B表承接/表目的;C在/从)18.B(①勤勉④严于治理⑥敏于事理)19.B(并非“一并关押”)20介甫,北宋,临川,政治,文学。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散文文风雄健峭拔,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起码的常识,不能不记。2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然力足以至焉,6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2、1、绝句(或“七言绝句”); 屈原;无奈被贬,心系国事(或“身在江湖,心系朝廷”)。用的是移情于景的手法(或“拟人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悲苦。23.去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离岸不远处的海底,因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长期碰撞而发生强烈地震,继而引发巨大的海啸,8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重创,至少有16万人死亡。

第三篇: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bāochán)庐冢(zhǒng)仆道(pū)梵语(fàn)昏惑(hūn)华山(huà)窈然(yǎo)瑰怪(guī)罕至(hǎn)胜道(shēng)懈怠(dài)怠()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答案.A、B。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 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答案.D。因为。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答案.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

6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⑦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①②⑦⑨/③④⑧⑤/ ⑥/⑩ B.①②⑨/③/⑤⑧/⑩ C.①②⑨/③/⑤⑥⑧/⑩

D.①②⑨⑩/③⑤/⑧

答案.B。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④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的。⑤来,使动用法,使……来。⑥厌,形容词,满足。⑦行李,古今异义,使者。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7.标识停顿有误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答案.C注意学者的古今异义。◆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答案.C照明。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答案.D(第一组,第一个意为正当,第二个将要。第二组第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那。第二个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

11.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⑥/②/③⑤

C ①④/②/⑥/③

D ①③/②/④/⑤

答案.C(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因为。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来。⑥介词,因为。)

12.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答案.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二)2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3)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1多(2)由,沿着;窈,幽深。(3)将要。(4)或,有的人;咎,责备。14.翻译下列句子: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答案(1)即使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2)进入越深,前进也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也越奇异。(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相比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两边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4)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洞,而没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

15.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作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作用:为第三段议论作铺垫。文学常识

16.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和_______家。

答案。介甫,北宋,临川,政治,文学。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散文文风雄健峭拔,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二)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zhǒnɡ)

何可胜道(shēnɡ)B.盖音谬也(miù)窈然(yǎo)C.安上纯父(fù)无物以相之(xiànɡ)D.咎其欲出者(jīu)瑰怪(ɡuī)

提示:A.“胜”应读“shânɡ”;C.“父”应读“fǔ”;D.“咎”应读“jiù”。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提示:C.观:景象。答案:C 3.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距其院东五里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提示: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诘语气。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提示:A项,十分之一/数词。B项,治学的人/学识渊博的人。D项,不同寻常/很,十分。答案:C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提示: 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答案:A 6.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提示: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为景象,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夫夷以近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提示:A项感慨,B项平坦,D项谁。答案:C 8.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提示: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答案:B 9.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提示:A项,因为/而,来/可以,所以,皆为固定短语。答案:A 1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提示: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答案:C 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提示:D项已是另外一段的内容,与题干无关。答案:D 1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提示: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答案:C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三)1.选出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慧褒(bāo)庐冢(zhǒnɡ)B.音谬(miù)窈然(yǎo)

C.好游者(hào)咎(jiù)D.何可胜道(shēnɡ)王回深父(fǔ)答案:D解析:D项“胜”应读“shânɡ”。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②④ 答案:C解析:③⑤那,那个;①语气副词;②他们;④自己。3.从下列各项加点词中选出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乃使从者衣褐 D.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意动用法,D项为使动用法。4.选出对下面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A.“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B.“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C.“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D.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答案:D解析:D项“某”不是自谦,“王某”即王安石。

5.对“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为()A.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好多游客来,还不及十分之一。

B.大概我所到的地方,与喜欢游览的人相比,还有十一处未到。C.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还不到十分之一。D.大概因为我所到的地方,与喜欢游览的人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答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5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下列四个句子,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大王见臣列观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③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 B.①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 C.②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D解析:①“观”为动词,意为“观赏”;④为名词,意为“景象”。8.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表示转折关系。A项表递进;C项表递进;D项表并列。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答案:C解析:A项,劳作;B项,不寻常的;D项,到了。10.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凭着他们的深入思考,因而无处不到过。B.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C.是因为他们深入探究,处处思考问题。D.凭着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精神,无所不在。答案:B 11.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答案:A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四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庐冢(zhǒnɡ)

梵(fàn)语 退避三舍(shě)舍(shě)己为人 B.禅(chán)院 封禅(shàn)何可胜(shânɡ)道 无物以相(xiànɡ)之 C.谬(miù)误 窈(yǎo)然 咎(jiù)其欲出者 瑰(ɡuī)怪 D.讣(fù)告 慧褒(bāo)春华(huá)秋实 王回深父(fǔ)【解析】 “退避三舍”中“舍”读“shâ”。审音表已统读“胜”为“shânɡ”。【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于是余有叹焉

E.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F.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析】 其古义为A项非常:不同寻常;B项至于:到达;D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E项学者:求学的人;F项十一:十分之一。【答案】 C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A.于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C.焉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 A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B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D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答案】 C 4.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解析】 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两项属于名作动,C项形容词作动词,D、E两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F 5.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解析】 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答案】 B 6.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孰能讥之乎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吾其还也 ⑧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⑦ D.①②④⑥⑧

【解析】 ③表反问语气,⑤表推测语气,⑦表婉商语气。【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盖”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盖音谬也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解析】 A项表假设语气,B、C、D三项均为“大概”之意。【答案】 A 7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解析】 A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项①能够,②得到;C项①观察,②景象;D项均为流传。【答案】 D

第四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记‛实为杂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格,不便归类,于是称为‚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等。

2、学生疏通字词,教师补充:

庐冢(lú zhǒng、卒(zú)、仆(pū)

独其为文犹可识(shí)

瑰(guī)怪、褒禅(bāo chán)山、窈(yǎo)然

咎(jiù)、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庐陵箫君圭(gūi)君玉

余弟安国平父(fǔ)

3、学生自读,并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记游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三、研读第一、二段

(一)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

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明确: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碑文)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

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第五篇:《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语文组

梁秀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道”、“由”、“文”、“至”、“其”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现象。、3、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弄清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师: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文本解读

1、解题

师: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师: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走进作者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断句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1)无物以相之(xiàng)(2)长乐王回深父(fǔ)

(3)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四、赏析文章的主旨

师;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

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生;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

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师: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生: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师: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生: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师:“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师:“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生: 至洞之深处。

师: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生: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师: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师: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随之”。

师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师: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①(1~2):记叙——游山经过 师: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生:“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师: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生: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师:后一点呢?

生:“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五、学习第一段 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2.学生练习背诵。

六、梳理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卒”:

① 死,“卒葬之”。② 终于。

③ 士兵,“疲敝之卒”。

2、“文”:

① 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 文字,“独其为文”。

3、“道”(完成课后第二题)① 道路,“有碑仆道”。

②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 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 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词类活用:

⑴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⑵ “名”:

①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⑶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3)、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文言句式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点拨答疑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讨论。生: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明确: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

开。

师:“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

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八、课后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二、讲读第2段

(一)梳理文言知识 补充注释

1、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4、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词类活用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一词多义 由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由山以上五六里

(二)分析课文

师:第二段写了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师: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师: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讲读第3段

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一))梳理文言知识 补充注释

1、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2、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3、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4、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5、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词类活用

1、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一词多义

1、至

(1)险以远,则至者少(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观”

① 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 景象。“非常之观”。

③ 建筑物的一种,读 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3、“得”

① 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4、“夷”

①平坦。“夷以近”。

② 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

① 帮助、辅佐,读 xiàng。“无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读 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 表并列。“险以远”。

② 表承接。“由山以上”。

文言句式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2、“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3、“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4、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5、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二)分析课文

师;本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

指名朗读、口译

(一)梳理文言知识 补充注释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一词多义:

1、“悲”

①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胜”

① 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

② 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 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 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类活用

(1)“后世之谬其传……”“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后世之谬其传……”“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3)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4)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文言句式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二)分析课文

师: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讲读第5段

师: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师: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课堂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

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附材料: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下载游褒禅山记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褒禅山记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

    游褒禅山记 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五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与学情简析: 《游......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黄锦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