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05: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第一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黄锦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

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教这节课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解读王安石的成功归因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归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大家都有从众心理,即使文学大家王安石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王安石为什么也会”从众”,“从众”后的他,是怎么反思自己的行为的?

(二)思考、交流 研读第三段

1、王安石认为,真正的奇伟瑰丽的景在哪里?明明奇伟瑰丽的美景在险远之地,可为什么是“人之所罕至”?试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明确:常在于险远。(板书:难度)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试用三个字概括到达险远之地的三个条件。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到了自己也没有能到达那险远之地而极夫游之乐。试以此三个条件看,作者因何而没有到达的? 明确:志、力、物。(板书)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与物的条件具备了;未至乃是因为志不坚。

3、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当他回味过来,发现力与物的条件都具备时,是什么心情?作者感慨,要怎样才无悔 明确:后悔。“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试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体会。明确:尽志无悔。(板书)研读第四段

5、作为一名学者,王安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他游洞观景而深得体会可见一斑。此次游褒禅山,他除了对游洞生出感触外,还对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小小的考证?由这一考证又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明确:因仆碑而考证华山当为花山,但大家都弄错读音了,却是以讹传讹。感叹古书不存、讹误必多,而众人不得而知。

做学问要 深思而慎取。(板书)

(三)、感悟表达

1、事实上,生活中、人世间,以讹传讹而造成谬误的,又何止是一个字的读音或一本书的真义了。对此,你有何看法或感悟呢?

2、王安石把自己没有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归“自己的努力程度”,你怎么看待取得成功的归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做怎样的归因才能走向成功?

(四)、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而是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作者通过游洞不得穷尽和华花读音缪传两事,得出“尽志无悔”和“深思慎取”的道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立业,都得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愿我们共勉。

(五)、板书设计:

—— 即事明理 ——

志、力、物———尽志无悔

难度

深思慎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转自说课稿网站(http://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

推荐访问: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领会“意志”、“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

4、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x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

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小组合作法———文言文需要小组协作。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反馈法———新知识需要及时整理。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三、说学法

1、学生的情况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也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是部分文言字词的读音、句读、释义依然会对高一学生存在一定的挑战。

2、学法的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

4、归纳法

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这也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环节与设计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第一篇课文我是详讲、细讲,后面的课文,学生在把握方法的基础上以自学为主)所以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四课时,教学环节共分三关即诵读关、通义关、悟志关,其中诵读关解决这样几个教学任务:读准字音、读准句读;通义关主要把握文章的.大义、重点实词的含义、重点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及特殊用法的整理;悟志关在前两关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包括文章的自然游览的路线、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

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1)全班学生齐背;

(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x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五、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5

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二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就是读清句读,了解文言句式的知识,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理解《游褒禅山记》所阐述的道理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词类活用,句子的翻译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四、说教学程序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要一定练习来巩固,我布置了《单招零距离》P86-P88的练习

六、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6

一、说课标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选自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

《游褒禅山记》就是在写景记游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因此游不畅而产生的感慨。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它提出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这来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和课时安排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难度不大,而且注释详细,因此我准备将文言知识的积累通过课内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完成。文中的重点细节品读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读准文言句读。

2.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3.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整体感知古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五、说教学方法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良好的引导,就不能简单地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启发铺垫,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讨论中逐渐明了,并且最终由学生之口讲出来。露滋苗始发,渠成水自流。所以,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铺垫。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凭借到位的铺垫,把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体悟出来,自己总结出来。

所以本节课以诵读法和引导法为主,合作讨论法、点拨法、串讲法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形象导入,激发热情

二、反复诵读,全面把握

(一)一读正字音

(二)二读通文意

(三)三读抓关键

(四)四读探(叹)中心

三、知人论世,主旨探究

四、课堂延伸,升华主旨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为: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二)、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等。针对重、难点,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来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3、尝试对古代散文做一点评析。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安排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来达到目的.。

2、释题和背景、作者介绍,帮助同学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3、阅读文章,疏通文意。

在这里我将采取的步骤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通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来帮助同学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了解了文章大意就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

第二课时主要就进入课文分析:

1、首先我将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然后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其次重点分析第三、四段。通过游山的“所得”,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尽吾志”,以及由此而进一步提出的“深思”和“慎取”。详细分析作者是怎样得出“深思而慎取”的道理。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朗读法、讨论点拨法,这样能带动课堂气氛和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略讲第五段内容。

2、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3、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让学生自主整理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

六、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有益于学生学习。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了课文的内容,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附板书:《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

游洞(前洞→后洞)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深思慎取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包括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0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诵读

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兹举一例如下:

→独体汉字叫“文”→文字

→装饰→掩饰(文过饰非)

→彩色交错为“文”

→华丽,有文采→文辞→文章,文献→文化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毛泽东诗导入:“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自读注解①补充王安石相关内容

2、整体把握:(19分钟)

(1)范读(5分钟)难读字点拨:褒、华、谬、咎、父

(2)自由朗读(5分钟)诵读点拨:(略)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4分钟)

设计问题点拨思路

悔游:不得极夫游之乐

悟理: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结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请学生圈点、勾画,老师板书如左。)

3、理解重点词语:(12分钟)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语法推断(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谓语,故用为动词,可解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形训推断(阝,古作“阜”无石之山,故从“阝”之字,大都与山、高下有关,阳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成语推断(今有成语“前仆后继”,“仆”意为“倒下”,据此结合语境,不难判断此处“仆”即为“倒下”之义)

(4)独其为文犹可识联今推断(联合现代联合关系词汇,如文字、文章等,据同义联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义,此处便不难断为“文字”。)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语境推断(穷,穷尽,据文中语境“游”,不难理解此处“穷”可解为“走到尽头”。)

(6)则其至又加少矣迁移推断(加,此处解为“增加”显然不通,若联系曾经学过的“民不加少”,知此处“加”为“更”之义,便可马上推断“加”的意义:副词,更。亦可用语法和联今法,此处“加”作状语,联系现代汉语有“更加”一词,亦可推断出正确意义。)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对位推断(此句后有“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与“险”义相对,结合语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义,联系常用语“夷为平地”亦可推断。)

强调:以上的方法可以综合运用,推断将更为准确。

4、自由朗读全文(5分钟)

5、课内巩固练习(7分钟)

①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②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④入之愈深,甚进愈难,则

其见愈奇。()

⑤不出,火且尽。()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

提示:

①联今推断

②语法推断

③语境推断

④语法推断

⑤迁移推断

⑥迁移推断

⑦成语推断

7、课外迁移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加点词。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口巽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口巽血:含血喷出。

附:高考原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xxx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文章来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只有内外条件都具备,才能欣赏到无限风光。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叙议结合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x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文本,问题探究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x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x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四)艺术特色

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

(五)整理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如:

(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6)有泉侧出

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2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 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第三篇:游褒禅山记 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五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与学情简析:

《游褒禅山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言简而意丰。学习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文本。单元话题是“山水神韵”前边已欣赏了赤壁、冷雨、康桥,从锻炼学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习惯的角度想,应放手让学生去欣赏“褒禅山”。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观”“之”等文言常见词语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言的精妙说理艺术,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以”“观”等文言常见词语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当堂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引入本课第三段的讲解。

二、初读文段,梳理文意:

1、听视频朗诵,把握节奏。

2、朗读第三段至六自然段,梳理文意。(1)齐读,正字音。

(2)自由读,圈点重点词,梳理文意。(3)同桌合作,翻译文段。

三、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1、小组讨论

(1)这几段分别主要讲什么?

(2)可以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3)解释重点字词

(4)归纳:“以”的意义和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2、师生互动(1)点拨

①这几段分别主要讲什么?

——明确:(3-4):议论——游山心得。

(5-6):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②找出第三、第四段作者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即具有概括性的核心句。——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补充:知人论世:王安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尽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以无悔矣”。③解释重点字词

④归纳:“以”的意义和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2)解疑: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第三段告诉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哪些条件?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 么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如:当我________时,我要___自己:“ ______________”,我应该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

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 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六、堂上练习,小试牛刀

1、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①用“叹”领起下文。(于是„„)

②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古人之观„„,往往„„,以其„„也)

③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而世„„,常在于„„,而人„„,故非„„也)

④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有志矣,不„„也,然„„者,亦不能至也;有„„,而又不„„,至于„„,亦„„也。然„„焉,于人为„„,而在己为„„)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尽„„也,而„„者,可以„„矣,其„„乎?)⑥回应段首(此„„也。)

2、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可以单独背诵,也可以合作背诵。

七、课外作业:

完成《金版学案》课内阅读(阅读三、四段完成7—11题)

附【拓展延伸】参考:

当我在学习上感到迷茫时,我要勉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我应该把眼光 放长远一些,坚持心中志向;

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要激励自己:“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应该咬紧牙关,靠自己的毅力迎难而上;

当我在学习中感到疲惫时,我要告诉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应该不 断加强锻炼,让自己充满力量;

当我在努力后停滞不前时,我要提醒自己:学习要“善假于物”,我应该借助 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的学习条件,虚心请教他人,以帮助自己进步。

附【游褒禅山记】原文 作者: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四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游褒禅山记》记叙的就是作者与弟弟和朋友等人同游褒禅山的经历,并抒发自己由游历而引发的治学的态度的深刻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

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对提高语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在情感上,作为高一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还不久,面对学习任务量加大,学习难度提升的现状,如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引导他们学习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上: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古今异义词(至于、非常、于是、幽暗昏惑),背诵第三段,而且能够通过文章的深入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上 通过朗读诵读来感受文本

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对文章进行思考,从而提炼出对治学思考,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旨 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说教法和学法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抛弃文言文本,一切也就消失殆尽了,所以文言文教学仍然以反复诵读为主,当然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依据学情和这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取诵读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法、探究法、点拨法、辩论法等教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 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课上重视诵读感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小组讨论互助学习。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游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体会文中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的文笔,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六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导入的方式就是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出褒禅山的秀美奇绝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也能真的感觉自己就置身于褒禅山、置身于深远幽暗的洞穴一样,去思考接下来将发生的一些问题。环节二 复习朗读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字词句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甚至有了一些情感体验,那么通过复习的朗读再一次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架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将上节课所学于这节课衔接起来。环节三 分析文本,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我们已经知道文章整体分为三部分 游山的经过,游山的心得以及补续同游者((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接下来就每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会提问的方式,引领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文章理性的思考,为下一个环节深入探讨做准备。

如我会逐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在第二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为何如此安排?

明确:记游华山洞经过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

4在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 的?

明确: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 1、2小题难度较小,我将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3、4题主要是针对本文的重点提出,相对有一些难度,我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中心观点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我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且要对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分析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环节四 深入探究

知识反馈

在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安石在文中提出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志、力、物,即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和可凭借的物质三个条件。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进行探讨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如此讨论的目的不在于是得出哪个因素更重要而是使学生明白,不论研求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那么即使结果没有成功我们也没有遗憾了。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王安石在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不仅限于此,因此最后设置一道开放试题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这一题呢没有绝对的答案,启发可以是由文章本身得出的,可以是作者思想的共鸣,也可以是通过这一契机引发更多的启迪 我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一扇门,引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人生的一个深刻思考。

环节五作业设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巧妙的运用了三首描写男女爱情诗词中的句子阐释治学做事的三境界,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浅谈你对着三境界的理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五篇:游褒禅山记_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王安石写就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这来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

本单元在语法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

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高二学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不是查找资料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过去教学这篇课文,多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逐段研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现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熟读精思,教师讲解每节课在15-20分钟之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二、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分析

根据如上的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所确立本课的教学策略是“言”、“文”并重,以“言”为突破口,以学生诵读讨论为主,完成对文本的审美和智慧的汲取。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教学重点:重点积累 “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教学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方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五、教学流程

前置学习:课前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

(一)导入

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问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与以往所学的文章有何区别。

(二)文体简介

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为代表。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3、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四)文言知识归纳(详见备注)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字词句。

2、理清文章思路:由题目可知这是一篇游记,那么文章哪些地方在记游? 明确:

1、2两段。

问:那么3、4、5段又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

3、4两段议论,第5段交代同游者(补叙)问:由此文章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1层(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层(第2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1层(第3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2层(第4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小结: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最后补叙同游者。

(六)、品读课文

1、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褒禅山(山名)——名字由来——禅院——华山洞——仆碑,以山名起,以考证山名作结,环环相扣。原因:写仆碑是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2、第二段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略写前洞(19字)。

这一段中的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作者游洞出来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4、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有8句话,可分五层意思: ①1句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2句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3句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4、5、6句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7、8句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小结: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5、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思考:

①“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②“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③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小结:《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这是从个别到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6、学生自由朗读第五段,思考:作者最后交代同游者的姓名、籍贯,是不是赘语呢? 明确:不是。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与前文游记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等内容相呼应。②最后交代同游者的姓名、籍贯,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③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七)了解文章艺术特色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八)拓展探究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2、有人认为本文第一段“褒禅山亦„„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密切,为赘语,宜删去。你觉得如何呢?

明确:不能删去。理由如下:第一,本文标题为“游褒禅山记”,自然要首提此山之名的由来;第二,山名之正误也是后文发议论的一个根据,故还是要提;第三,游洞是记叙的重点,必须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使读者明确洞址,再以洞为参照物,指出仆碑的位置。这些文字从面到点,由远到近,由历史到现状,体现了严密的历史顺序和空间顺序,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故不能删。

3、有人认为假若王安石与其弟弟和朋友一味地走下去,也许会出危险,所以有人及时提议返回,应该值得肯定;做学问也是如此,如果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明确:观点一:若只从探险的角度来看,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提倡探险,但毕竟生命最可贵,所以安全应放在首位。但此文作者行文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讨论洞中探险的本身,而重在抒发由此事引发的感叹:完成事业,志、物、力必须同时具备,而志最重要。所以,我们不必讨论提前出洞行为的正确与否。那么,做学问蛮干,会不会有好效果?当然不会。但何谓“蛮干”呢?这个概念不清楚。文中并没有“蛮干”,而是强调要有“志”治学。故以上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可不赞同。

观点二:我认为,做学问也有蛮干的时候,如条件不具备,资料不全面,却硬要去研究某一个超前的问题。如果一千年前的人研究宇宙飞船,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只补充这一点,因为观点一的说法太绝对。

总评:两个观点想得很深,说得也好。第一个观点着眼于文章内容之间的照应关系,分析得很透彻;第二个观点着眼于文章观点的科学性。各位同学的观点颇有辩证性,能给人以启示。

课堂小结: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品格,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磨练自己的品质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九)作业设计

西哲云“我思故我在”,可见有自己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结合本文的学习,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认识,要有独到的见解。

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根据教学重点和本课特色,我的板书分预设和生成两块。预设板书设计为结构思路和写作特点。生成板书以强调和答疑为主。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仆碑(1)

游洞(前洞 → 后洞)后洞(2)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 力 物(3)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

写作特色

即事说理 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结构严谨 前后照应

备注:

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fǔ,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2、古今异义

①而卒葬之

古义:终于;死。

今义:士兵;完毕。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一。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凡,非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表原因,„„的缘故。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往往表结果。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⑤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了„„的地步。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达到某种程度。

3、一词多义

【道】有碑仆道(路,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这里指单个文字)

其其文漫灭(文章,文中指碑文)

【然】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然而、但是)【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称名,命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说出、解释)【得】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观)【谬】

盖音谬也(形容词,错误)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弄错)【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②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⑦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⑧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⑨既其出——助词,无义。⑩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⑾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⑿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在本文中有四种用法: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副词,放在句首,表反诘语气,译为“难道”④助词,无实意。⑤物主代词

【夫】

①作代词,常放在名词之前,表近指与远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表远指,相当于“那”)②助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不必译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或“了”。悲夫!【于】

①介词,对,对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于人为可讥;余于仆碑 ②介词,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③介词,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介词,不译。

常在于险远

⑤组成复音虚词“于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同)。于是余有叹焉 【以】

作介词用:

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凭。可以无悔 作连词用:

①相当于“而”:余与四人拥火而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险以远”;“由山以上”。②相当于“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与“所”结合,相当于“„„的原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之】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结构助词“的”)

④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代词)

⑥其孰能讥之乎(代词)

⑦此余之所得也(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①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⑤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⑦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⑨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⑩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名词作动词,责怪)

⑾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②倒装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③省略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动词“随”后省略了宾语“之”)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然力足以至焉(此句为转折复句,“焉”后后省略了另一句“而不至”)

6、相关成语

谨小慎微:对细微的事也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意同“深思慎取”。

下载《游褒禅山记》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褒禅山记》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褒禅山记》范文大全

    《游褒禅山记》“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疏通全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有事说理,循理......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5篇可选)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广西来宾市一中 韦茂亮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原文地址:《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者:真的爱你《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

    游褒禅山记赏析[定稿]

    《游褒禅山记》赏析《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