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习得(治理篇)
习得(治理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得(官德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习近平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原文:同引用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引文中海瑞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尚贤者,政之本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墨子·尚贤》
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举义不避贫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习近平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顾嗣协《杂诗》
原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
《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习总书记引的这首诗,也值得用人部门深思。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从政体会漫谈》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同引用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激”浊“扬”清一说,用的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词。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决不能当“鸵鸟”,也不能当“开明绅士”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为“激浊”;践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 激浊扬清第一要义
理解习近平治理思想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是在研读他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和《摆脱贫困》等著作之后。
《干》书集纳了习近平在浙江期间的所思所言所书。书的最后一篇《从政体会漫谈》,谈及多年从政体会,他用7个词28个字概括: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
第一个词“激浊扬清”,让人眼前一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首先做的不正是“激浊扬清”吗?铁腕反腐是为“激浊”;立八项规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
《摆》书同样显示,26年前习近平到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首先做的同样是“激浊扬清”。书中,他谈到“1988年底地区在研究1989年总体工作时,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接着,于1989年1月份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又决定突出肃清腐败现象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并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对惩治腐败的斗争做了全面的部署。”
时代发展,习近平“激浊扬清”的对象、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变的是他向古人借取的智慧:“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治理国家靠百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从治理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到一个国家,习近平治理思想、用人标准不断成熟,所不变的是,“为民、务实、清廉”是他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用人之长:“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观察古人治理经验发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他说,“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治理国家需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举重若轻。习近平说,眼光敏锐,见微知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治理篇)
习得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治理篇)
2014年05月22日07: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 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 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习近平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 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 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原文:同引用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引文中海瑞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 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 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尚贤者,政之本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墨子·尚贤》
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 “举义不避贫贱”、“ 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 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 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习近平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 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 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 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 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清·顾嗣协《杂诗》
原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 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习总书记引的这首诗,也值得用人部门深思。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 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 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 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 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从政体会漫谈》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同引用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激”浊“扬”清一说,用的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词。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决不能当“鸵鸟”,也不能当“开明绅士”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为“激浊”;践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 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
(整理、释义:陈振凯)制图:潘旭涛
第三篇: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天下篇】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天下篇】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典出:《左传·隐公六年》
原文: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释义: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是我们的国宝(也是我们坚持的原则)。中国先秦思想家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自古以来友善的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亲仁善邻,是春秋时代儒家处世原则在诸侯国关系方面的运用。当下,中国有很多好邻居。如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把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作为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为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重要推动力。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谈话(2013年3月19日)典出:《邓析子·转辞》
原文: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释义: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的快车也难追上。
中国人历来讲究,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曾留下商鞅南门立木等很多有关诚信的故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说到做到。现在,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也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说话是算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是说到做到的。习近平说,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典出:《论语·学而》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有朋友从远方过来,怎么能不高兴呢。
中国人热爱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传千年而不衰背后,是中国人对这一观点的深刻认同。现在,每年从五大洲四大洋有大量朋友来中国出差旅游。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更见证了中国的热情友好。今年,在中国召开的亚信峰会和APEC会议,更是将有大量的国家元首和各界友人来华。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曾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说,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我代表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盛情邀请俄罗斯朋友们来中国旅游,欢迎你们到中国做客,观赏自然风光,体验中华文明,增进人民友谊。
国虽大,好战必亡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柏林)典出:《司马法》
原文: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释义:国家即便再强大,如果喜欢战争也必然会灭亡。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一句,辩证地分析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好战的国家必然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2013年6月5日)
典出:《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方才有真朋友。这8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要将心比心。
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曾引用此句强调平等相待和加强战略协作。他说,贵国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曾说过:“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带来和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墨两国应该坚持互尊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在探索符合各自国情发展道路的努力中,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各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也是历史必然。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习近平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他说,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2013年4月7日)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
典出:《古今贤文》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
世界经济形势不甚明朗,中国一枝独秀之时,没有忘记亚洲和世界;文明冲突论和文明终结论横行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有声有色,东方文明大放异彩。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文明,这背后都有政治。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均引用了“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他还提到,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2013年3月27日)
典出: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释义: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论语·卫灵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与此相对,《抱朴子》中有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意思是志趣相同的人,距离再远也不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首先引用这句古语,并加以阐释——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不畏浮云遮望眼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高瞻远瞩,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
人生乐在相知心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原文: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释义: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朋友间需要互相了解,国家间更需要互相理解认同。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人生乐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中非之间要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到,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发展,中非人民越走越近。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典出:《孟子·尽心上》,原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帮助和利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月3月27日)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释义: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中国古人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加以概括。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中曾引用过《礼祀·中庸》中的这句经典,被评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下,中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世界不少国家也有自己的梦,如美国梦、法国梦、非洲梦等。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此句古语指出,中国梦是法国的机遇,法国梦也是中国的机遇。
第四篇:习得-古典名句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论语·为政》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论语·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人最忌自以为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个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从经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知识必然各有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能是历史中一个渺小的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诸葛亮告诫自己孩子的这封信里,留下了许多名句。纵观全篇,可见他着重强调“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说苑》的这个小故事里,子思讲了一个道理: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要解决“本领不够”的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向典型学习就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典型也是增长本领的“磨刀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官为政更是如此,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脑袋做决定,更是会贻误大事的。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须深入到基层,亲自到社区村庄和群众交流交心,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学而不化,非学也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一般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别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治理能力。因此,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学习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就容易掉进本本主义的坑里。中国传统、别国经验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加以消化、取舍、扬弃、运用,否则,难免会犯“食古不化”、“师洋不化”的毛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原文:“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
董其昌谈画,认为只有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一是要多读书,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要多游历,现代交通发达,旅游业繁荣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样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样在游历中获得生命的宽度,却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个比喻讲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打得越牢,用的时候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到用时方知少”;才能是显现出来的能力,磨砺出锋利的箭头(弓、弩;箭、镞),才能“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见识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视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飞的鸿鹄。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也需要锤炼出厚实的见识,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第五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总书记重视中华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古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报将用6个整版,从修身、为学、官德、民本、治理、天下等方面,梳理“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今日推出第一期“修身篇”。资政育人,以启来者。
习得修身篇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格言联璧》
原文:同引用
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础。志是志向,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当官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赚个安稳钱?还是为了握着印把子,以权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心志所向,是根本的信仰问题。志还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倔强劲,越是艰难困苦,便会愈挫愈勇。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问题,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要先问问自己“志之所在”。
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典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原文: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
释义: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修身讲究缓养,如文火炖物。同时也讲究急攻,如猛火煮物。养的是善性;攻的是恶因。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道理,但为什么我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屡屡犯错,甚至终身犯错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却不能“速改”。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错误”也是从“小错误”日常积累的。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
原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释义:(君子修身讲究谨慎)犹如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悬崖边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诗经·小雅》里的这句话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审慎的品格。习近平引用此语,意在说明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
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同引用
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是社会的动物,以言语沟通,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言语能传达信息,我们也在不断交流中了解彼此,表达信任。所以说,“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现实中,我们碰到不少人,好为浮言高论,却不能取信于人,不能落到实处,这些漂亮话越多,越是透支信任。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国语·周语下》
原文:同引用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等,如果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总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青年领导干部尤为切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论语·子罕》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义:军队的将领可以被俘虏,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这里的“志”是“志气”。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一点“志气”充盈胸中,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改革攻坚时期,面对质疑、退缩、观望等消极情绪,领导干部胸中要有一点“志气”,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否则如何担当得起历史的重责?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墨子·修身》
原文: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
孟子在与弟子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强力胁迫)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以道进退。新时期,领导干部面临的急难险重任务多,诱惑也多,如何能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怨,首先要问问自己心中的“道义之锚”在哪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
典出:《吕氏春秋·诚廉》
原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释义:石头再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旧是红色的。
坚硬是石头的本质,红色是丹砂的本色,因此,它们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固有的本性。以物喻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复杂局势和各色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考验,还是要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质。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亢仓子·训道篇》
原文: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释义: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
人贵有自知之明。《亢仓子》说,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灯下黑”的时候。贤人因为性格宽容而不愿意多提他人短处,小人因有求于你而多有吹捧,亲戚因爱护你所以常顺从你的脾气。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产生完美的幻象。所以,修身要像面对镜子一样,时时反观自身,检视不足。这是反身而诚、反求诸己的修养工夫。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宋·王安石《洪范传》
原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政治观。所谓出发点,就是“修齐治平”的“修”字。在中国人看来,任何设计再精妙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需落实到具体个人。因而,个体的修养水平是基础性的,能“修其心治其身”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也是从政前的准备。现在,中央的用人观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古代的用人智慧一脉相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清·郑燮诗《竹石》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
清代的郑板桥喜欢画竹,对竹子的精神深有体认。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诗意思明了:竹子生长虽没有肥沃的土壤,但凭一股坚韧劲和倔强气,经受住了种种磨砺和考验。新时期,面对重重的改革困局和各色的利益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住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就看是不是能“咬定青山”,树立根本的信仰。中国的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也需要我们植根历史与现实,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修心治身 为政之基
原 青
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这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完整的论述: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于小小个体的修身工夫。
所以,我们这个系列“习得”文章,从修身篇开端,以天下篇收尾。
习近平在历年讲话和文稿中屡次提及领导干部修身问题,多引用古代典籍佐证。从他的征引名句中,可以看到他关注的领导干部修身问题的三个层面。
一是个体层面。
习近平多次提到立志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步入仕途首先要扪心自问的便是“我为什么要当官”。志向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高度。而志向一定,更须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勇力执著前进,“无远弗届”,“无坚不入”。
习近平也多次提到慎独。《中庸》中提到的慎独工夫,便是要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似在人前一般,时时念及心中的道德律。不要以为人不知,便可胡作非为。
二是群体层面。
习近平引用《春秋榖梁传》:“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守信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为政素养。群众可不需要只会用嘴巴“开空头支票”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也提到了领导干部的度量问题。“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领导干部带队伍,要容忍不同个性和脾气,知人善用。同时对不同意见甚至尖锐批评,都要有个良好心态,宽容异见。
三是态度层面。
从习近平关于修身的引用看,贯穿了审慎而积极的态度。
审慎是基本素养。人不要怕犯错,但要知道哪里犯错。所以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所以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而积极的方面就更多了。要学会与时俱进,日新其德。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为我学习。要能痛下猛火工夫,对自己身上的不足及时改正等等。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我想,习近平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