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修身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格言联璧》 原文:同引用
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础。志是志向,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当官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赚个安稳钱?还是为了握着印把子,以权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心志所向,是根本的信仰问题。志还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倔强劲,越是艰难困苦,便会愈挫愈勇。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问题,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要先问问自己“志之所在”。
《诗经·小雅》里的这句话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审慎的品格。习近平引用此语,意在说明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切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论语·子罕》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义:军队的将领可以被俘虏,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这里的“志”是“志气”。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一点“志气”充盈胸中,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改革攻坚时期,面对质疑、退缩、观望等消极情绪,领导干部胸中要有一点“志气”,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否则如何担当得起历史的重责?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墨子·修身》
原文: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
部署会上的讲话
典出:《吕氏春秋·诚廉》
原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释义:石头再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旧是红色的。
坚硬是石头的本质,红色是丹砂的本色,因此,它们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固有的本性。以物喻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复杂局势和各色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考验,还是要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质。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亢仓子·训道篇》
原文: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释义: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人贵有自知之明。《亢仓子》说,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灯下黑”的时候。贤人因为性格宽容而不愿意多提他人短处,小人因有求于你而多有吹捧,亲戚因爱护你所以常顺从你的脾气。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产生完美的幻象。所以,修身要像面对镜子一样,时时反观自身,检视不足。这是反身而诚、反求诸己的修养工夫。
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就看是不是能“咬定青山”,树立根本的信仰。中国的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也需要我们植根历史与现实,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为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为政》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1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在中国古代的政统里,天下从来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拥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断政权是否“有德”的标准,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在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民心”在想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困难、什么需求,这是要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才能知道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要行王道,就要知道百姓喜欢什么,顺从民心,“乐以天下”;知道百姓忧虑什么,并且和他们有一样的忧虑,再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消除这些忧虑,“忧以天下”。
3——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
典出:汉·王充《论衡》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
王充的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向群众收集意见和问题。有的干部下基层以后,遇见农民,谈不下去;遇见学生,谈不进去;遇见老干部,给顶了回去。这反映出来的,不仅是沟通方法问题,更是更深层的作风问题,能反映出干部是否真正了解基层情况,是否按照群众思维思考和办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师心自用,无所厚薄。从孟子、管子再到老子,我们看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权谋机变的法家、崇尚无为的道家,在先秦时代虽然有诸多针尖麦芒、颉颃龃龉之处,但在政治主张方面,有一点达成了共识:以民心向背为本。在这一篇中,老子描述中拥有至高境界的“圣人”,并不师心自用,而是以民心为己心。时下,许多引发政府与民众矛盾的举措,诸如上马环境污染项目、违规征地与拆迁、变卖国家资产等,其背后,要么是官员“拍脑袋”决策,要么是从一己私利、政绩出发,这就是以“己心”代替“民心”。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原文: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7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明·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国理政的要害,莫过于使民安定;使民安定的要处,则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
农耕时代,“流民”不仅会影响经济、影响民生,而且会带来政治动荡。因此,“安民”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能让民安?张居正说,要体察他们的疾苦。隐含的后半句,是给人民解决令他们疾苦的问题。但这种“察其疾苦”不能流于“来了看看、慰问两句、送点东西”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而是真正地考察使民众疾苦的问题,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管子·禁藏》
原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
释义:不去立没有好处的功劳,也不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为民办实事,既要考虑群众的需求,也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考虑其长远的影响,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价值。例如,开发一片森林,可以增大耕地面积,但有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长远来看,不但耕地没法使用,当地也会不宜人居。这种拍脑门的决策,屡屡见诸报端。所以在施政时,必须增强科学论证环节,着眼长远利益。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汉·张衡《应闲》
原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出自大科学家张衡之口。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按理说,当官的只要把职责做好就行了,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政绩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道德建设,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原文: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
3——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原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儒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内圣外王”,将道德与政治之间直接关联。无论官居何位,权利多大,自身道德这一关(即“修身”)是首先要面对的障碍,不过此关无从谈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道德的自觉性,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弥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对党员加强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养与政治觉悟,也不时敲响警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文:同引用
释义: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好的树木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纯钢也不会用来做成钩子这样卑微的东西。仓廪丰实后那些偷吃的鼠雀兔狐之辈就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
5——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
吕本中在《官箴》中提出的三字要求,被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四库提要》专门提到,“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通常认为,为官之人真正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就能持身立世。除了“勤政”和“廉政”外,这里面还提出了谨慎处事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钱财、处理事务时,如果难以克制自我,其结果往往是被侥幸心理所害。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14日)
典出: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释义:一种心可以导致亡国,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这两种心只是公与私之间的一念之差而已。
作为一个将“立党为公”写进党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
第二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总书记重视中华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古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报将用6个整版,从修身、为学、官德、民本、治理、天下等方面,梳理“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今日推出第一期“修身篇”。资政育人,以启来者。
习得修身篇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格言联璧》
原文:同引用
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础。志是志向,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当官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赚个安稳钱?还是为了握着印把子,以权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心志所向,是根本的信仰问题。志还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倔强劲,越是艰难困苦,便会愈挫愈勇。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问题,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要先问问自己“志之所在”。
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典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原文: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
释义: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修身讲究缓养,如文火炖物。同时也讲究急攻,如猛火煮物。养的是善性;攻的是恶因。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道理,但为什么我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屡屡犯错,甚至终身犯错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却不能“速改”。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错误”也是从“小错误”日常积累的。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
原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释义:(君子修身讲究谨慎)犹如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悬崖边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诗经·小雅》里的这句话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审慎的品格。习近平引用此语,意在说明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
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同引用
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是社会的动物,以言语沟通,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言语能传达信息,我们也在不断交流中了解彼此,表达信任。所以说,“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现实中,我们碰到不少人,好为浮言高论,却不能取信于人,不能落到实处,这些漂亮话越多,越是透支信任。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国语·周语下》
原文:同引用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等,如果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总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青年领导干部尤为切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论语·子罕》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义:军队的将领可以被俘虏,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这里的“志”是“志气”。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一点“志气”充盈胸中,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改革攻坚时期,面对质疑、退缩、观望等消极情绪,领导干部胸中要有一点“志气”,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否则如何担当得起历史的重责?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墨子·修身》
原文: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
孟子在与弟子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强力胁迫)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以道进退。新时期,领导干部面临的急难险重任务多,诱惑也多,如何能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怨,首先要问问自己心中的“道义之锚”在哪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
典出:《吕氏春秋·诚廉》
原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释义:石头再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旧是红色的。
坚硬是石头的本质,红色是丹砂的本色,因此,它们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固有的本性。以物喻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复杂局势和各色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考验,还是要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质。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亢仓子·训道篇》
原文: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释义: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
人贵有自知之明。《亢仓子》说,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灯下黑”的时候。贤人因为性格宽容而不愿意多提他人短处,小人因有求于你而多有吹捧,亲戚因爱护你所以常顺从你的脾气。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产生完美的幻象。所以,修身要像面对镜子一样,时时反观自身,检视不足。这是反身而诚、反求诸己的修养工夫。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宋·王安石《洪范传》
原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政治观。所谓出发点,就是“修齐治平”的“修”字。在中国人看来,任何设计再精妙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需落实到具体个人。因而,个体的修养水平是基础性的,能“修其心治其身”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也是从政前的准备。现在,中央的用人观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古代的用人智慧一脉相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清·郑燮诗《竹石》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
清代的郑板桥喜欢画竹,对竹子的精神深有体认。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诗意思明了:竹子生长虽没有肥沃的土壤,但凭一股坚韧劲和倔强气,经受住了种种磨砺和考验。新时期,面对重重的改革困局和各色的利益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住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就看是不是能“咬定青山”,树立根本的信仰。中国的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也需要我们植根历史与现实,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修心治身 为政之基
原 青
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这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完整的论述: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于小小个体的修身工夫。
所以,我们这个系列“习得”文章,从修身篇开端,以天下篇收尾。
习近平在历年讲话和文稿中屡次提及领导干部修身问题,多引用古代典籍佐证。从他的征引名句中,可以看到他关注的领导干部修身问题的三个层面。
一是个体层面。
习近平多次提到立志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步入仕途首先要扪心自问的便是“我为什么要当官”。志向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高度。而志向一定,更须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勇力执著前进,“无远弗届”,“无坚不入”。
习近平也多次提到慎独。《中庸》中提到的慎独工夫,便是要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似在人前一般,时时念及心中的道德律。不要以为人不知,便可胡作非为。
二是群体层面。
习近平引用《春秋榖梁传》:“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守信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为政素养。群众可不需要只会用嘴巴“开空头支票”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也提到了领导干部的度量问题。“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领导干部带队伍,要容忍不同个性和脾气,知人善用。同时对不同意见甚至尖锐批评,都要有个良好心态,宽容异见。
三是态度层面。
从习近平关于修身的引用看,贯穿了审慎而积极的态度。
审慎是基本素养。人不要怕犯错,但要知道哪里犯错。所以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所以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而积极的方面就更多了。要学会与时俱进,日新其德。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为我学习。要能痛下猛火工夫,对自己身上的不足及时改正等等。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我想,习近平也是这样做的。
第三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得—治理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习近平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原文:同引用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引文中海瑞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尚贤者,政之本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墨子·尚贤》
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举义不避贫贱”、“ 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习近平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清·顾嗣协《杂诗》
原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
《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习总书记引的这首诗,也值得用人部门深思。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从政体会漫谈》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同引用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激”浊“扬”清一说,用的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词。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决不能当“鸵鸟”,也不能当“开明绅士”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为“激浊”;践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
理解习近平治理思想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是在研读他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和《摆脱贫困》等著作之后。
《干》书集纳了习近平在浙江期间的所思所言所书。书的最后一篇《从政体会漫谈》,谈及多年从政体会,他用7个词28个字概括: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
第一个词“激浊扬清”,让人眼前一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首先做的不正是“激浊扬清”吗?铁腕反腐是为“激浊”;立八项规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
《摆》书同样显示,26年前习近平到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首先做的同样是“激浊扬清”。书中,他谈到“1988年底地区在研究1989年总体工作时,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接着,于1989年1月份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又决定突出肃清腐败现象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并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对惩治腐败的斗争做了全面的部署。”
时代发展,习近平“激浊扬清”的对象、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变的是他向古人借取的智慧:“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治理国家靠百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从治理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到一个国家,习近平治理思想、用人标准不断成熟,所不变的是,“为民、务实、清廉”是他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用人之长:“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观察古人治理经验发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他说,“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治理国家需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举重若轻。习近平说,眼光敏锐,见微知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管子·禁藏》
原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
释义:不去立没有好处的功劳,也不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
为民办实事,既要考虑群众的需求,也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考虑其长远的影响,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价值。例如,开发一片森林,可以增大耕地面积,但有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长远来看,不但耕地没法使用,当地也会不宜人居。这种拍脑门的决策,屡屡见诸报端。所以在施政时,必须增强科学论证环节,着眼长远利益。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释义:(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还是稀粥,都是在这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作为三朝上卿,正考父深受倚重,但三次受命时他的谦卑程度层层递进,与一些官员的飞扬跋扈对比鲜明。正考父有一条经验值得官员们学习,那就是得势后仍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谦卑的待人态度,于己来说是一种提醒,于人来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诚于中者,形于外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礼记·大学》
原文: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一个人如果内心真诚,能在其外表中看出来。“慎独”是儒家讲究的重要概念,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至高要求,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还能保持谨慎不苟。一个人可能在言辞中处处粉饰自我,但其品行终究会在行动中暴露出来。不少涉贪腐的官员被抓后,人们往往发现,此前不久他们还在大谈特谈为官清廉之道。勉强装可以混过一时,却终究难免百密一疏,如果长期心口不一,在其气质上、行为中也会有所异常。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汉·张衡《应闲》
原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出自大科学家张衡之口。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按理说,当官的只要把职责做好就行了,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政绩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道德建设,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原文: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为官大忌,却总能让不少人尝到甜头,以短时间内的“政绩”骗得赏识,一拍脑袋就做一个形象工程,赚取一时的浮华名声。习近平上任以来,推出八项规定并“反四风”,亲自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开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三国·诸葛亮《自表后主》 原文: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岁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释义: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帛,外面有剩余的财物。
在这篇短文中,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给家里和后人谋私利的心境。但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特别清廉的庸官,那也不值得为人们铭记,理解诸葛亮这句话,需要结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是“勤政”和“廉政”兼备的,不但不贪,还很有能力。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对当下的领导干部提出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原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儒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内圣外王”,将道德与政治之间直接关联。无论官居何位,权利多大,自身道德这一关(即“修身”)是首先要面对的障碍,不过此关无从谈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道德的自觉性,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弥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对党员加强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养与政治觉悟,也不时敲响警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典出: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文:同引用
释义: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好的树木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纯钢也不会用来做成钩子这样卑微的东西。仓廪丰实后那些偷吃的鼠雀兔狐之辈就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一代清官包拯,据说一生只流传下来这一首诗。人们赞颂包公断案如神,却不能忽略,他能秉公执法,恰因心中无贪欲,可以无所顾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清官,他们深受群众拥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这些人带头守法,维护国法尊严。如果一个官员自己到处揩油,很难指望他能维护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义。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宋·苏辙《上皇帝书》
原文:陛下诚能择奉公疾恶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厉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
释义:去掉老百姓的祸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样。
爱人民,是古今中外对于官员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真正将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注重“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考量。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都是重头戏,其所涵盖的范围广阔,影响深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注定了民生问题将长期是官员的“腹心之疾”,群众利益无小事。
清、慎、勤
——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
吕本中在《官箴》中提出的三字要求,被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四库提要》专门提到,“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通常认为,为官之人真正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就能持身立世。除了“勤政”和“廉政”外,这里面还提出了谨慎处事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钱财、处理事务时,如果难以克制自我,其结果往往是被侥幸心理所害。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14日)典出: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释义:一种心可以导致亡国,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这两种心只是公与私之间的一念之差而已。作为一个将“立党为公”写进党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将公心放在极为重要的高度强调。何谓公心?并非是违背人的天性,让官员们完全摒弃私心,而是要在公共事务领域,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权力在手,不应用来谋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是要为百姓谋福祉。在公与私之间,关乎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明·顾炎武诗《秋山》
原文: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释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百姓情愿以死相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任人皆知,却往往忽略了他的成功背后,是越国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人民愿意支持什么样的政权?从勾践的故事中不难看出,是愿意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紧密相连,为群众谋福祉的政权。“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当下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就是因为扎根泥土,深入群众。
古来官箴 启示当下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中国历代有修“官箴书”的习惯,甚至有些刻在了石碑上,留存至今。古时入朝为官者,需先熟读,由此可见在古人心中,官德好坏与政权兴衰存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即所谓“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无论是“公生明,廉生威”这种家喻户晓的话,还是“清、慎、勤”这样的官德标准,都源自“官箴书”。
如今的官员,所面临的是与古人不同的制度环境与人民,不能以古为纲,但从问题意识来看,古代官员与今日领导干部,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与追求。古人所探讨过的公与私、廉政与勤政、服务人民、科学决策、居安思危等等问题,对于当下的官员们来说,仍然是核心问题。
我们不必过于教条,只从“官箴书”中找智慧,但不妨将这种做法本身也视作一种智慧,有意识地将官德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更值得借鉴的是,将官德视作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如若无德,一票否决。无论从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清官故事里,还是从史书、奏折、佛经、家训、对联等文字记录中,都能找到启发今日官员的经典论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习近平至少从20多年前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古人的官德论述进行过阐述。尽管万变不离其宗,但他在引用中,多次提到要为古人的话语赋以时代的内容。在引述时,他经常进行注解,并引申开来谈当下的问题。
从习近平的文稿和讲话来看,他对于官德的引述,主要在做人和做事两个层面。官德首先是对于做人的要求。“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将道德看得比官位还重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时时保持敬畏之心;“诚于中者,形于外”,注重品德的修养;“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重视榜样的力量。
官德也提出了做事的标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搞形式主义那一套;“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担当;“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将服务百姓作为第一要务;“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做事要先科学论证。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有过文武清廉政通人和时,亦有过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时,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发酵,是塑造今日官德的宝贵矿藏。而当下需要做的,是将它们擦亮于这个时代。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古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
修身篇
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典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释义: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
释义:(君子修身讲究谨慎)犹如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悬崖边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国语·周语下》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论语·子罕》
释义:军队的将领可以被俘虏,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墨子·修身》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习近平在中央 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吕氏春秋·诚廉》
释义:石头再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旧是红色的。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亢仓子·训道篇》
释义: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宋·王安石《洪范传》
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清·郑燮诗《竹石》
释义: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为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为政》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荀子·劝学》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学而不化,非学也——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清《格言联璧》
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础。志是志向,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当官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赚个安稳钱?还是为了握着印把子,以权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心志所向,是根本的信仰问题。志还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倔强劲,越是艰难困苦,便会愈挫愈勇。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为了谁”、7 “依靠谁”、“我是谁”三大问题,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要先问问自己“志之所在”。
民本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典出:《管子·牧民》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
典出:汉·王充《论衡》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私心自用,无所厚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史记·殷本纪》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同时,“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官承担着中国最基层治理的重任。在习总书记心中,像焦裕禄那样,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能“遂了平生意”。在任上为百姓真正做实事、造福一方,才是每个基层干 部应当追求的目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官德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汉·张衡《应闲》
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清、慎、勤。——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治理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官之至难者,令也。——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管子·牧民》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治乱绳,不可急。——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天下篇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左传·隐公六年》
释义: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是我们的国宝(也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谈话(2013年3月19日)
典出:《邓析子·转辞》
释义: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的快车也难追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论语·学而》
释义:有朋友从远方过来,怎么能不高兴呢。国虽大,好战必亡。——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
典出:《司马法》
释义:国家即便再强大,如果喜欢战争也必然会灭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2013年6月5日)
典出:《论语·卫灵公》
释义: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2013年4月7日)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典出:《古今贤文》
释义: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携手合作共同发展》(2013年3月27日)
典出: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释义: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人生乐在相知心。——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释义: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典出:《孟子·尽心上》,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帮助和利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月3月27日)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第五篇:5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治理篇)
2014年05月22日07: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习近平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原文:同引用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引文中海瑞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尚贤者,政之本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墨子·尚贤》
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举义不避贫贱”、“ 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习近平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清·顾嗣协《杂诗》
原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
《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习总书记引的这首诗,也值得用人部门深思。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原文:同引用
——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修身、民本、官德、治理、天下篇之治理篇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中国梦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