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时间:2019-05-15 09:0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第一篇: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包五十二中 李海花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关键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进行品赏,进行个性化地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

四、积累关键词句是悟情的深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段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中年级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

如《风筝》一文体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抓“憧憬” “依然”这两个关键词语,首先引导学生去猜想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憧憬? 大部分学生有过放风筝的经历,放风筝的快乐心情顿时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孩子们的憧憬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憧憬。他们纷纷说着:孩子们憧憬着他们的风筝越飞越高;憧憬着他们的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憧憬着幸福鸟把幸福洒满整个村庄„„带着他们的憧憬,带着他们的美好希望,朗读句子,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就这样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神情,细细品味,深化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文章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行为举止、特别的谈吐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理解课文,只有理解这些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主要体现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小男孩的聪明机智。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纸团” “摆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小男孩平常没有办法接触到高尔基,只好通过纸团来传递信息,说明他很聪明,遇事会动脑。“摆弄”一词更是反映了高尔基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小男孩对工作的认真。抓住“纸团”“摆弄”引导学生品读感受,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和高尔基的和蔼。再如,我在讲《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抓住 “相距上千里”、“终于”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质。

三、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刘勰说过:“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 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我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 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四、抓关键词句,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

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再看那_____。学生先后说出了:“ 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的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 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 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 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五、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内心

我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默默”“文静”感悟英子的性格特征,想象她内向的各种性格表现;在第三自然段中,抓住“犹豫”推测老师让英子上台讲故事时英子的心理活动,通过“骤然”一词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们想象到英子受到鼓励后的激动、感激和谢意。这些词语品读,加深了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和性格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抓关键词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品析词语、涵泳辞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学会品析关键词句,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抓关键词句_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府谷镇沙后河中心小学 王芳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

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关键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进行品赏,进行个性化地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

四、积累关键词句是悟情的深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段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中年级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

如《风筝》一文体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抓“憧憬” “依然”这两个关键词语,首先引导学生去猜想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憧憬? 大部分学生有过放风筝的经历,放风筝的快乐心情顿时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孩子们的憧憬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憧憬。他们纷纷说着:孩子们憧憬着他们的风筝越飞越高;憧憬着他们的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憧憬着幸福鸟把幸福洒满整个村庄„„带着他们的憧憬,带着他们的美好希望,朗读句子,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就这样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神情,细细品味,深化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文章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行为举止、特别的谈吐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理解课文,只有理解这些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主要体现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小男孩的聪明机智。我在教学这一课

时,抓住“纸团” “摆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小男孩平常没有办法接触到高尔基,只好通过纸团来传递信息,说明他很聪明,遇事会动脑。“摆弄”一词更是反映了高尔基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小男孩对工作的认真。抓住“纸团”“摆弄”引导学生品读感受,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和高尔基的和蔼。再如,我在讲《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抓住

“相距上千里”、“终于”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质。

三、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刘勰说过:“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 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我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 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四、抓关键词句,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

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再看那_____。学生先后说出了:“ 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的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 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 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

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五、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内心

我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默默”“文静”感悟英子的性格特征,想象她内向的各种性格表现;在第三自然段中,抓住“犹豫”推测老师让英子上台讲故事时英子的心理活动,通过“骤然”一词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们想象到英子受到鼓励后的激动、感激和谢意。这些词语品读,加深了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和性格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抓关键词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品析词语、涵泳辞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学会品析关键词句,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主动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这就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会问,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

(2)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真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提出问题,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3)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提出问题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的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等。就此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同样如此来质疑提问。(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提出问题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境界,以浅化难点,平化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5)找寻关键词句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提问。

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的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那么,教师也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质疑提问了,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关键语句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6)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

如果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矛盾有时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举一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例子):如《孔乙己》最后一段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研读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由此展开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再进而过渡到对全文主题的探究,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叙述是指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提问的落脚点。

(7)从比较中质疑提问

毛主席说:“有比较才有辨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差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重点提高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实施教学需要重点提高的是“抓住重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去听课)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小虾》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环节:“那么小虾还有哪些特点?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翻开书,快速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句话也叫作这个自然段的什么句子?(生:中心句)那哪些句子是在具体写小虾有趣的?请你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你的体会。老师还有个温馨提示: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你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整节课不但抓住了词语,而且还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小虾的吃食的小心和脾气不好的特点,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所以说这节课是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也进一步进行了文本细读。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的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一枚金币》一课时,这位老师就是紧紧围绕关键词语“受不了”进行“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受不了’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儿子为什么受不了? 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学习时理解词语,就能读懂文章内容。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没学过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查字典理解词意;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有时不一定适合,甚至还会弄巧成拙。所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捭益的。比如三年级《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学习时应先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最终能让我们的学生会问,会思,会答,会读、会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这个目的。

第四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披文入情。

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教师以“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画出来并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试着找关键词,作批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删除关键词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完善自己的批注。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的4——10自然段,并出示学习要求:一是反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二是揣摩关键词句,写上批注。学生先自读学习、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课文的重点内容2—10自然段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第二个步骤是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4—10自然段,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而的对昆虫的痴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第二题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能读出孔子是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不

畏艰辛,积极进取,知道学无止境的人。从学生的做批注情况来看,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写好相关的批注。具体数据如下:

做批注找到3处关键词句的有2人,占全班的5%。

做批注找到4处关键词句的有10人,占全班的26%。

做批注找到5处关键词句的有6人,占全班的15%。

做批注找到6处关键词句的有9人,占全班的23%。

做批注找到7处关键词句的有8人,占全班的21%。

做批注找到8-11处关键词句的有4人,占全班的10%。

能找到5处以上关键词句的占全班的69%。

可见,学生都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五篇: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②答案 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7.阅读下面的几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反复吟诵这三首词,体会词的共同情感,并说说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句子表达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反复品读三首词,比较表达愁绪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玉案》一词“愁”是以“烟草”、“风絮”、“黄时雨”为意象,体现词人对倾慕女子所生的闲情闲恨闲愁,又以“一川”、“满城”等语言为载体,烘托渲染作者在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无限的愁怀恨绪。《虞美人》则以“一江春水”来坦露这位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武陵春》中的“双溪舴艋舟”意象则形象而又夸张地写出了女词人在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环境中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3)通过这三首词的涵咏,你对古代诗歌表达抽象的感情和心志方面有什么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代诗歌的情感、心志一般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即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不同的“愁思”,这也是古代诗歌具体化的技巧之一。正是这样的技巧,使得中国诗歌就更具有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也正是古代诗歌富有含蓄之美的原因。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拍,诵读时,每拍之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请你朗读诗歌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2)这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

(3)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已点燃,但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村更显安谧宁静,表现作者欣慰、喜悦之情。

(4)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风格而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这一创作特色,请你细细品读,然后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岛以“幽奇寒僻”风格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首联从听觉、视觉相互衬托,“闻寒水”、“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又寂静、凄冷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又如颔联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兼之落日昏黑之时,更令人不寒而栗,诗句从声、色两个角度体现了幽深险僻的诗的境界。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现出诗人对由燕雀、蝴蝶、蛛丝、月影、溪水等构成的乡村清丽景象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乡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下载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 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三、 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政治生活关键词句集锦

    《政治生活》主观题答题关键词句集锦(主体是公民和政府) 一、有关公民为什么、怎么做? (一)涉及的知识点 1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1......

    抓词句品析

    抓词句品析,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

    “如何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康各庄联小“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语文教研活动研讨稿 杨桂兰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提出以下看法。文章的思......

    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

    生活是一部多幕剧,在不同的场次里,人们变换着不同的角色,需要自己去领悟。以下是小编搜集的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欢迎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时过境迁瞬......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开县敦好镇中心小学 肖英 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 语文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把感受和体会到的说......

    抓关键抓重点

    抓关键抓重点持续夯实案防工作基础-什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召开1季度案件防控工作联席会议2013年4月9日,什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召开了“2013年一季度案件防控暨安全保卫工作......

    作文抓关键

    一、有跑题嫌疑或容易写跑题的观点 1、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实际上这个题写的就是打破思维模式。 2、最简单的方式。是说不要把问题想复杂了,要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加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