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范文)

时间:2019-05-15 09: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范文)》。

第一篇: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范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第二讲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

一、“民间文学”名称的出现 甲、在国外,通常称为“民俗学”,英文叫Folklore,最早由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1846年提出。

1846年英国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在《雅典娜的圣殿》杂志上首先使用“民俗(Folk-lore)”一词,提出用“Folk-lore”作为研究下层民间文化的学科的名称,其研究的范围以庶民古俗和庶民文学为主,具体包括旧时风俗、庆典仪式、迷信、歌谣、谚语等,“民俗学研究传承下来的,主要是有一定演进及轨迹及地域分布的下层文化”,由此拉开民俗学研究的序幕。

20世纪初期,美国民俗学家森纳尔在其名著《民俗学》中创造了一个新词folkways,以代替传统的Folklore,专指民间创作。“folklore”,“folk”为民众,“lore”为知识,“folklore”也就是“民众的知识”。在西方学者眼中,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是各种社会知识积淀的产物。

二、乙、“民间文学”名称在我国的出现。

1、中国学者中较早使用“民间文学”这一汉语概念的是梅光迪。1916年3月19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此无待言。”

梅光迪 胡适

-------------梅光迪(1890年01月02日——1945年12月27日),字迪生、觐庄,安徽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即原来的东南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在胡适的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绯闻女友”,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难怪蒋介石先生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在这些“绯闻女友”当中,和胡适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要数韦莲司和曹佩声(又名曹诚英)了。

---------------胡适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追捧,除了他为人谦和,一生涉猎广泛,著述等身,令人叹为观止外,还因为在他一个人的头上,竟然戴了36顶博士帽,这不仅堪称“中国第一”,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10年(清宣统二年)7月,19岁的胡适前往北京,参加了第二批”留美赔款官费“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同年9月,胡适赴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1916年11月,胡适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和哲学史初级口试、笔试,取得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而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则早在这年的8月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这篇论文长达9万多字,胡适花了整整9个月才写完。1917年5月22日,胡适参加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按照哥伦比亚大学的规定,每位“博士候选人”都必须向校方呈送论文副本100本。为拿到博士学位,胡适开始忙着安排起自己的论文出版事宜来。然而就在此时,他的老乡,安徽怀宁人陈独秀却发来了一封电报,催促他尽快回国。

原来,此时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胡适留美期间,曾经给《新青年》杂志投过几篇稿,倡导文学改良,一时间成了新思潮中的一员大将。给他发电报的陈独秀,刚刚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经他力荐,蔡元培决定聘请胡适担任北大的教授。胡适接到电报后,顾不得博士论文的出版,也顾不上博士学位还没有拿到手,便决定立即回国。

由于博士文凭迟迟未能拿到手,在国内学界和政治界长袖善舞的胡适,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1927年初,胡适在伦敦出席完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后前往美国,希望能解决掉困扰了他多年的“博士文凭问题”。到达纽约后,他没有亲自办理这件事,而是委托了一位叫作沈有乾的朋友,替自己将已经印好的100本论文交给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经过如此周折,胡适才总算正儿巴经地戴上了自己的第一顶博士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在耗时10年、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博士”后,一顶顶博士帽便接二连三地朝着胡适“飞”了过来。

1934年12月,胡适由北平赴香港讲学,香港大学于次年1月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

1936年9月,胡适应邀出席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并以“中国的印度化:文化借贷的专题研究”为题发表了演讲,会上他接受了哈佛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

同年,胡适还接受了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这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胡适就一下子戴上了4顶荣誉博士的帽子。

1939年6月6日,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毕业生宴会上发表了演讲,并接受了母校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7天之后,胡适又接受了芝加哥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这一年,胡适因为生病后不能远行,还辞去了3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

1940年3月,胡适在一封家信中写道:去年得了两个荣誉学位,今年可得8个,连同以前的,总共有13个荣誉学位了。这年6月,胡适连续得到美国8所大学授予的8个荣誉法学博士,这8所大学分别是:韦斯尔阳大学、杜克大学、克拉大学、卜隆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学院、柏令马学院和宾州大学。至此,胡适的荣誉博士头衔已经有13个了。不过,“爱惜羽毛”的胡适也曾对此“自嘲”过.他说:“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一个是4年苦功得来的,13个是白送的。”

1942年,胡适又迎来了自己接受荣誉博土的“高峰期”。这一年,他共获得了美国10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其中有2个是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分别是达脱茅期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其余8个均为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分别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奥白林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妥尔陀大学、东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第纳逊大学。

自胡适1938年9月就任驻美大使开始,到1942年8月卸职为止,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胡适总共接受了27个荣誉博士,占到他一生中所领荣誉博士的70%以上。

胡适接受的最后几个荣誉博士分别是:1943年美国柏克纳尔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1945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1949年美国柯鲁开特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1950年美国克莱蒙研究所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

1959年7月,胡适飞赴美国檀香山出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东西方哲学研讨会,夏威夷大学授予他名誉人文学博士,这是胡适一生中所接受的最后一个荣誉博士头衔。-----------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2、1921年1月,胡愈之发表在《妇女杂志》上的《论民间文学》一文给予了清晰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流行于民族中间的文学。民间文学的作品,有两个特质:第一,创作的人乃是民族全体,不是个人。第二,民间文学是口述的文学,不是书本的文学。„„”这一定义十分清晰,表述方式也相当学术化。

胡愈之

--------------胡愈之(1896-1986)

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活动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省上虞丰惠镇人。1896年9月9日出生。1910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1911年,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1912年,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1913年,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1919年,胡愈之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1920年和郑振铎、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择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

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出版总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词典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召集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他对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的积极倡导与参与上。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胡愈之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毕生廉洁奉公,公德私德皆堪称模范。

3、也有人说,瞿秋白1921年旅俄期间翻译出版的《俄国文学史》最早使用了“民间文学”这个词。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江苏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张太雷)。曾先后出席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7月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著,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反击国民党文化的“围剿”,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翻译了苏联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还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义,年仅36岁。

丙、建国后,许多中国学者提出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定义:

1、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2.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民间文学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人民性和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等特征。

3.钟敬文等主编:《民间文学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民间文学又称“人民口头创作”,它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相对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直接创作并在口头流传,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口头文学作品。

4.谭达先主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7月初版。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也就是说,这种作品,包括从远古的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作品起,直到今天的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为止,这是与书面作家文学相对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

5.张紫晨主编:《民间文学基本知识》,1979年7初版。

民间文学就是世界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语言艺术。

6.李惠芳主编:《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7.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民间文学,是长期以来广大劳动人民所创作、享受、传播和运用的一种艺术。

。。。

----课堂讨论:你觉得上面所列举的哪一个定义下得好?为什么?

丙、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1、什么是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4、合家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年”兽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5、燃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6、拜年、压岁钱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中秋节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1、中秋拜月:拜月之源,可追溯到远古人类对月亮的崇拜、在原始社会里,每当夜慕降临,四周一片昏黑,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柔和的银光洒向世间,于是原始人便把月亮看作给自已带来光明的天神。虔诚地顶礼膜拜。后来又将其列为祀典,记入史册。《尚书•舜典》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据孔颖达注说:“六宗是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月亮神便是包括其中的。”

月到中秋分外明。据《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神,由此看来,秋季拜月活动大概从周代开始。周以后,月神逐渐明确为女性。最早见于《礼记条义》:“祭日于东,整月于西,以端其位。” 古人祭月,常用饼子作供物。《初学记饼》载:“卢谌《祭法》曰:春祠用馍头。锡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大概由于月到中秋分外圆,饼形与月形相似,所以饼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主要供品了,以至形成了今天的月饼。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2、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3、广东潮汕有中秋拜月的习俗,八月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当地的农民都以芋头来祭祖。

4、江南,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5、阿昌族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中秋节。这天人们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边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6、布依族的中秋节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在当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饭的习俗。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鸣放爆竹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孩子们还要到地里偷葵花、花生,拿到没有子女的人家去炒着吃。据说这样会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2、民俗的组成部分

按钟敬文先生的划分民俗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A、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等民俗; B、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组织民俗(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做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及民间娱乐习俗等;

C、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D、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如民间俗语、谚语、黑话、歇后语、谜语等)和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形式)两大部分。

--------黑话,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特别是秘密社会,出于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江湖上的黑话,又称作切口,也叫春点、寸点、唇点。许多的行业帮派都创作出一套复杂的切口体系,有些是方言。

特别是东北土匪黑话很有影响,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用黑话打入威虎山:

1、“蘑菇,溜哪路?什么价?”半途中,五个匪徒遇见杨子荣,用这句黑话来盘问。(“什么人?到哪里去?”)

2、“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杨子荣很流利地用了黑话答复道。(“找同行。”)

3、接着,杨子荣向土匪施礼说:“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我走了九天,也没有找到啊?”)

4、土匪答道:“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

5、座山雕一见杨子荣,劈头便是一句黑话:“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

6、杨子荣立即答道:“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

---------腐败官场圈子里的“黑话”

早期的有:“这事得研究研究”、“下不为例”、“你看着办吧”等等,近年来的有:“年轻人好好干,我支持你”、“一切按规定办”、“可不要乱来”等等。这些话,都是让对方领会其意图,比直白地说出原意,效果更加强烈,当然也不可能直白地说。---------民间俗语

八字没一撇

半斤对八两

饱汉不知饿汉饥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3、由此可见,民间文学是民俗的一个部分,是包含在民俗之中的各种故事、传说、歌谣等(通常,我们把民俗语言也包括进来)。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传说两则异文

第一则:采自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了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已经产生,以口头的方式流传,是氏族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鲁迅把文学分为“消费者的文艺”和“生产者的文艺”两种,民间文学基本上是属于“生产者的文艺”,它有别于上层统治者的庙堂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

一、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A、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写作素材、典型形象;b.在艺术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对作家文学产生影响。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此外,《十朝纲要》、《九朝编年备要》、《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

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

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

施耐庵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写成这部优秀的《水浒传》。

------------竹枝词原为巴渝一带少数民族先民所创,被文人所借用,创造出竹枝词这一种新体裁

1、土家民歌:“风吹毛雨满山中,十天下了九天雨,山头山坳雾蒙蒙,问妹想晴不想晴?”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2、土家民歌:“你看天上那朵云,又象落雨又象晴,你看那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白居易《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间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熬江州病使君。”

-----------如《红楼梦》就采用了许多俗语、谚语和谜语。书中的“俗谚口碑”、“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就是民谣。

现当代作家在作品中也有不少采用民谣、方言、歇后语的,这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感染力。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采用东北方言,充满了东北地方的乡土气息。张贤亮的《绿化树》,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等作品都引用了陕北民歌,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贾平凹的《废都》引用了现代民谣,增强了时代性。----------贾平凹《废都》里的民谣:

一等人是官倒,出了事情有人保;二等人是公仆,游山玩水享清福;三等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等人干租赁,坑蒙拐骗带小姘;五等人是明星,挣得钞票数不清;六等人搞个体,挣多挣少归自己;七等人干宣传,隔三岔五能解馋;八等人是画家,画完螃蟹画大虾;九等人大盖帽,吃完原告吃被告;十等人老百姓,学习雷锋干革命。

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纪检会,书记说:该喝的不喝也不对。

喝上酒一瓶两瓶不醉。打着麻将三天四天不困。跳起舞来五步六步都会。搞起女人七个八个敢睡。

一等作家政界靠,跟上官员做幕僚。二等作家跳了槽,帮着企业编广告。三等作家入黑道,编印淫书换钞票。四类作家写文稿,饿着肚子耍清高。五等作家你潦倒,自己去把自己操。房子、谷子、票子,妻子、儿子、孙子,庄子、老子、孔子,活了这一辈子,留下一把胡子。

B、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积极方面。

(1)记录、保存作用;

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一方面通过文字手段,使许多作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广泛流传,便于各民族学习、借鉴和交流。

根据《礼记•王制》和《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我国西周时代也就是距今两千多三千年前,就有了采集民歌的活动,并传说此项活动那时已有了组织,有人专司其事,成为一种经常的制度了。

(1)在歌谣方面,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由风、雅、颂组成,其中十五国风就是采录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此后还有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唐代敦煌曲子词、宋代时政歌谣、明清民歌等,这些民间歌谣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丰富的养料。清代李调元编纂了《粤风》,这是辑录广西几个少数民族情歌的一部专集。以前少数民族的民间作品只有零星的记载,李调元在这方面的工作远远超过前人,是民间文学史上一个创举。(2)在神话方面,我国的古代文献也记载了许多神奇瑰丽的神话作品,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3)在传说方面,有著名的四大传说,即《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4)在史诗方面,有三大史诗,即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5)在故事方面,三国时邯郸淳的《笑林》是中国最早的笑话专集,它对此后笑话书的编辑很有影响。明代辑录的笑话很多,有《雪涛谐史》等。

(6)在谚语方面,中国谚语的编辑是从宋代周守忠的《古今谚》开始的,明代的杨慎进行了古今谚语和民谣的辑录工作。

冯梦龙在民间文学辑录方面成绩最大,他编辑了《山歌》、《笑府》、《广笑府》、《黄山谜》等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民间文学作品收集家。。。。据考证,《笑林》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笑话的书,资料价值相当高。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此书原有三卷,到了宋代,已被人增添至十卷,原书今已不见,能看到的是清代马国翰的辑本。邯郸淳的笑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嘲弄刻板静止和不知变通,其中的名篇有: 有其母必有其女平原县有个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为妻。妻子年轻貌美,才艺过人,陶丘与她互敬互爱,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妻子生了个男孩,陶丘送妻子回娘家过满月,他在岳母家见岳母已年老色衰,心中不快。等妻子从娘家回来后,陶丘就急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很委屈地询问原因。陶丘说:“我见你母亲年老了,面目丑陋,大不比从前,恐怕你将来年老也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娘家,并没有别的原因。” 一叶障目楚国有个人,家境贫困,读了《淮南子》,得知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便真的去寻找。他跑到一棵树下观望,居然发现一片隐蔽着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叶片失手落地,混杂在其他叶子中,无法辨认,于是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带回家。把落叶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闹了一整天,妻子实在不耐烦了,便哄他说:“看不见了。”这人大喜,急忙跑到闹市地段,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取别人的东西,结果被扭送县衙„„

随声附和汉时司徒崔烈征召一个叫鲍坚的人入朝,鲍坚担心没见过大场面不小心丢丑,就去问别人怎么办,别人告诉他:“只要跟着司仪随声附和就行。”于是到了那天,司仪关照鲍坚说:“可跪拜了。”鲍坚也跟着说:“可跪拜了。”过了一会儿,司仪说:“可入座了。”鲍坚也跟着重复,谁知道紧张中鞋子没脱就坐到了席上也没有察觉,待离席时,他到处找鞋子也找不到,司仪告诉他:“鞋子穿在脚上。”鲍坚也赶紧跟着说:“鞋子穿在脚上。”

(2)加工、提高作用;作家从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中选取能够为自己的创作主题提供帮助的东西,并适当加以艺术加工,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再创作.------------屈原的《九歌》,是在传统祭歌基础上的加工再创作。屈原对民间材料给予了创造性的提炼,并把自己对楚国人民深厚的情感溶铸在诗中。《九歌》无论在语言、艺术表现或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原来“其辞鄙俚”,带有原始意味的祭歌。现实主义古典戏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吸取了古代传说“东海孝妇”的情节,结合元代生活而创作的著名悲剧。此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大高于原来的传说,同时它又转化为民间传说和戏曲《六月雪》,使之家喻户晓。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基础上,最后由作家再创造加工而成的宏伟巨著。这些古典长篇小说成书之后,又促使民间文学有新的发展。如王少堂的扬州评话《武松》,杨立德整理的山东快书《武松传》,高元钩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以及各种水浒鼓词、水浒戏,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小说《水浒传》的影响,这又丰富了民间创作。

1942年后,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影响下,许多作家主动深入民间生活,接受民间文学的哺育,产生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等优秀作品。解放后,涌现出大量来自民间题材而又丰富了民间创作的作家文学作品,如《百鸟衣》、《马兰花》、《金色的海螺》、《望夫云》、《阿诗玛》、《刘三姐》、《包公赔情》等。

------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合理改造写成的故事诗《百鸟衣》在中国当代文学诗歌创作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流传于广西横县一带。故事述说有个叫张亚原的青年,家贫,靠卖油炸糊口。一天,在回家途中,有只大母鸡跳进他的空箩筐里。这只鸡收养半年后竟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并与他结为夫妻。婚后开店铺,挂起“张亚原逢货有”的招牌。有位地方官见姑娘貌美,便强抢去献给皇帝。临走时,姑娘吩咐亚原日后去买一百只白鸽来,做一件羽衣,然后带着幼儿上京去找她。亚原照办到了京城,平时愁眉苦脸的姑娘见了亚原舞着羽衣,就开怀大笑。皇帝为讨好她的欢心,便脱下龙袍,穿上羽衣狂舞起来。姑娘立刻喊人来把他打死。叫自己的儿子坐上皇帝宝座。

这个故事流传在其他地方,说法有所不同,如说男主人公不是做小生意,面是打柴为主,他不是去买白鸽,而是上山打鸟;强娶女主人公的不是皇帝,而是土司。没有坐皇帝宝座的情节,等等。说法虽有异,但都是用幻想的方式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百鸟衣》长诗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夺取骏马,夫妻俩驰骋而去。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

(3)规范、稳定作用.经过作家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之后,其作品就能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稳定作用。

----------《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东海孝妇》是《列女传》中的一篇。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

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

《窦娥冤》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b.消极方面:

(1)统治阶级御用文人有意歪曲形象,曲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主题。(2)有时候作家考虑不周,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民间文学的原型。(3)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合理化”。

--------------中国四大传说在这方面都有反映。

《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东晋开始流传,到唐末张读的《宣室志》故事情节已较完整,基本与今传相同,保存了民间原貌。但是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李茂诚所撰《义忠王(梁山伯)庙记》中梁山伯的性格便被歪曲,内容也从民间反封建主题变成宣扬忠义、贞烈思想的封建说教了。甚至梁山怕死后连鬼魂也干出助官平“寇”的勾当,因平“寇”有功,梁山伯被封为“义忠王”,立庙祀之。

又如《孟姜女传说》的主题是揭露古代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但到了明清时,有的被改为宣扬“皇朝德政”的内容了。

《白蛇传》表现了白娘子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到清朝乾隆三年黄图珌所著《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被写得妖气十足,而法海却成了援救许仙出苦海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

1、“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

2、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3、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4、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南北朝继续丰富和发展,有了悲剧气氛。在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5、以后,传说继续演绎。

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这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

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老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这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老牛传话、喜鹊架桥。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神话的“历史化”、“合理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合理化”改造。据《尸子》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子曰∶“黄帝取舍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

---------夔一足 韩非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 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牛是古时代神话奇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

《神魔志异•灵兽篇》夔牛: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

树人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1、二者创作(形成)过程不同。

作家文学可以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一篇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因此,要追溯一则民间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全民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要。

2、民间文学的流传比作家文学有更强的地域性。

一般说来,民间文学作品“有一个较为集中固定的流传地区,有一个流传中心。” 比如藏族的神话传说总是以藏民聚居区为中心;东北的二人转又以东三省为中心。相比之下,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要大得多,受地域局限较小。

3、传承方式与传承结果不同。

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历经千年,虽不免在无数次的抄写传承中出现讹误,但结果仍可见其原貌,这就是纸质媒介传承的好处。

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记,代代相传。结果是作品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革在不同讲述者口中都会不断变化,增删情节,创新内容。早在南宋时期,《水浒》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的最初情节是梁山好汉有的战死,有的遇害自尽。人们对这一结局不满,所以产生了许多梁山好汉幸存者再度聚义的传说,如《阮小二抗金兵》,京剧《庆顶珠》。

4、主要受众不同和语体色彩不同。

民间文学生之于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决定了它必然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大量使用口语与方言,如承德县的《盼歌》:

“一盼八路到俺乡,灭了胡子免遭殃。二盼八路到俺庄,打倒恶霸除肥狼。三盼八路来解放,又分房地又分粮。”

作家文学多使用书面语,这使它相对民间文学而言,在接受理解上要困难一些。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大量用典,辞藻晦涩,在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民间难以广泛流传。

当然,作家文学中也有少数使用口语和方言作成的文章,如“山药蛋”派的作品,它们其实是仿照民间文学的体式而作,在此算作特例。

5、民间文学人物性格模糊、单一,作家文学人物性格鲜明、多样。

民间文学中(尤其是民间故事)存在大量无名无姓的人物,他们被冠以老大、老

二、地主等代称,在叙述故事时,通常不提及人物的具体年龄、家世、居住地点等方面情况,这就使读者在头脑中只能呈现出感性的模糊的主人公轮廓。另外,民间文学中人物性格通常是单一的,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非诚实即狡诈,非慷慨即吝啬。相同身份人物的性格行为也趋于相同:贪婪吝啬的地主、勤劳厚道的长工、美丽善良的仙女、知恩图报的妖精等等。

作家文学往往以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见长,例如《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各个性格迥异,形象鲜明。

6、民间文学有相对模式化的文本结构,作家文学以内容和形式的新颖见长。

民间文学常常表现一个传统的思想内容,就是惩恶扬善,其结局总是好人胜利,坏人得到惩罚;在艺术形式上,如歌谣中有许多固定的格式,五言、七言为基础的句式;在故事中,有固定的套语,如“从前有个人”、“很久很久以前”等。中国的悲剧传说常常以主人公化身为石、为山、为树等等结束。

作家文学以形式新颖见长,形式的模式化只能制约作家文学的发展,使之僵死。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和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口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散文作品。

2.民间歌谣——包括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等韵文作品。3.民俗语言----包括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

4.民间戏曲——包括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小戏和曲艺(曲艺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书、相声等多种说唱文学形式)。

三、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1.口头语言的产生,为民间文学准备了物质条件

民间文学既然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那么,口头文学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口头语言的出现而开始的。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好几十万年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迫使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从树上开始移居到地面来生活。猿类来到地面以后,变攀援为直立行走,从而“迈出了从猿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手脚分工,集群而居,不仅使早期人类有了交流的迫切需要,也创造了交流的可能。因为直立行走,使猿类原来不发达的喉部及口腔内的发音器官,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了改造,慢慢地能比较自由地控制气流,形成多式样的阻碍,从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并逐渐学会发现一个接一个的清晰的音节。语言就这样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了。

口头语言的形成,为口头文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载体。

2.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民间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

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以及劳动、思维、语言的交互作用,使人对所见、所触、所知、所感的诸多事象,以及关于各种愿望、情绪的口头表达成为可能。民间文学就这样独特地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开始了它的发展旅程。

口头文学起源很早,远在文字没有创造出来之前就已存在了。汉族的文字不知创于何时,现在留下来较古老的《击壤歌》、《康衢谣》很难断定它们产生时是否已有文字,甚至更古的《弹歌》,也难说那时有无原始的文字。汉族以外的一些兄弟民族,比如解放时还处于氏族社会的鄂伦春族、赫哲族,他们没有文字。但口头文学却很丰富,不仅有短小的民歌,而且有神话,有许多优美动人的史诗。既然没有文字,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为惟一的文学。《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揭示了民间歌谣产生于现实生活及劳动中唱歌的作用等问题。

3.文字出现以后,文学发生裂变,形成了雅、俗、民三种文学,它们协调互补,各展其能。

文字出现以后,却被富人、“尊者”所独占,他们依靠对“卑者”的统治、剥削来发展自己,也包括文学,逐渐形成以载道、审美为宗旨的“雅文学”。这是文学行程的第一次裂变。雅文学在反映社会人生的深度和形式创新上对民间文学是一种超越和发展,又形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报告文学、杂文随笔在内的诸多文体共生的庞大亚生命系统,无疑使文学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但同时也令文学在整体上与民众有所疏远。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在贫富之间出现了第三等人。他们于温饱之余,也掌握了初步的文化,但因为社会地位不同,在思想和艺术情趣上,与“尊者”和“卑者”都有所区别。他们所期望的,更多是一种人生知识和消闲娱乐。这时,以知识、趣味、逗乐、解闷为宗旨的多种通俗文学(武侠、公案、言情等等)应运而生。至此,文学完成第二次裂变,形成雅、俗、民三位一体完整的生命链。

三种文学,就受众面来说,民间文学最广,俗文学次之,雅文学又次之,呈“宝塔”之状。就文学价值而言,雅文学由于得益于文化精英的创造性加工和精神灌注,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更为丰富和成熟的程度,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其优秀之作,常常成为民族文学的代表和旗帜;民间文学则更多地浸润着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的原汁原味,包蕴着真实而丰厚的社会内涵,既是民族文学自然质朴的一支,也是民族文学发展演化的源头、土壤和母体;相比之下,通俗文学由于在比较浅表的层面涉及人的情感和欲望,一方面易于刺激、调动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广泛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也容易越出常规,趋俗媚俗,造成大面积负面效应,因而成为民族文学中最活跃而又最不稳定的一支。就依存关系而言,雅文学需要不断从俗文学和民间文学汲取生活和民众文化的滋养,民间文学特别是俗文学也需要从雅文学汲取精神、艺术滋养,同时它们的提高和普及,也就为雅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三种文学虽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别,但却是一个民族心智的产物,流贯于深处的民族精神应该是一致的,惟其如此,才能共生互补,融为民族文学的统一体。

4.1918年春北大开始歌谣征集,是现代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的真正开始。

由于新的文化思潮的影响,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在校刊上逐日刊登近世歌谣。

1920年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两年后发行《歌谣周刊》,出版了97期,后并入《国学门周刊》(再改为月刊),继续收集、发表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并印行《吴歌甲集》等书。从此以后,采集民间文学的工作盛行一时,在20、30年代各种民间文学作品集大量涌现。民间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校刊发表“歌谣选”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北大校刊在所登歌谣后面都附有简单的评论。

在研究观点上初期主要是文学的,如用诗歌的理论去评论歌谣之类,但也有人从教育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考察,如探讨民间童话的教育作用,或者着重从民俗现象上去谈论歌谣、故事等。

20年代末茅盾著有《中国神话研究ABC》等重要著作。

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来,鲁迅较早地运用这种理论写了一些论及民间文艺的杂文。

这时,民间文学研究方面比较努力的,有顾颉刚、董作宾、茅盾、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郑振铎、胡适等。歌谣征集处:

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搜集和研究歌谣的人是鲁迅,但鲁迅并没有付诸行动,真正实施征集歌谣的是北大歌谣征集处。

歌谣征集处的出现,功在时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的刘半农。他在1927年4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国外民歌译•自序》里说:“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与(沈)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元培)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遍,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他还说:“研究歌谣,本有种种不同的趣旨:如顾颉刚先生研究《孟姜女》,是一类;魏建功先生研究吴歌声韵类,又是一类;此外,研究散语与韵语中的音节的异同,可以别归一类;研究各地俗曲音调及其色彩之变递,又可以另归一类;„„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只要研究的人自己去找题目就是。而我自己的注意点,可始终是偏重在文艺的欣赏方面的。”[4] 从此可以见出,一,参与开创中国歌谣运动的人,不仅来自不同的学科,而且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立场,而首倡歌谣搜集运动的刘半农,是从文艺欣赏的立场进入并发动这个事业的;二,他所说的“歌谣”是广义的,包括像顾颉刚所搜集与研究的孟姜女传说,也在“歌谣”之列,“歌谣”与后来我们所指的“民间文学”是同义的。

顾颉刚 董作宾

鲁迅 周作人 茅盾

5.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文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民歌运动、文学正宗。。

1950年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把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纳入自己的组织和研究范围,1958年出现大轰大嗡的“新民歌运动”和“民间文学”争(文学史)“主流”和“正宗”的闹剧。《红旗歌谣》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成果。

1962年之后,各高等学校中的“民间文学”课,大都被赶出了课堂。1966至1976年,民间文学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976年后,从中央到地方民间文学的研究机构逐渐恢复、发展,出版了许多民间文学方面的刊物,召开了许多专题的讨论会,如史诗讨论会、神话讨论会等。。。。。。

-----------新民歌运动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酝酿“大跃进”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号召大家搜集和创作新民歌,说:“印了一些诗,尽是些老古董(指他在成都亲自编选的一本唐、宋、明三代诗人写的 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和一本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搞点民歌好不好?请各位同志负个责,回去搜集一点民歌。各个阶层都有许多民歌,搞几个试点,每人发三五张纸,写写民歌。劳动人民不能写的,找人代写。限期十天搜集,会搜集到大批民歌的,下次开会印一批出来。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两者结婚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当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现在的新诗还不能成形,没有人读,我反正不读新诗,除非给一百块大洋。这个工作,北京大学做了很多。我们来搞,可能找到几百万、成千万首的民歌。看民歌不用费很多的脑力,比看李白、杜甫的诗舒服些。”在随后的几次会议上,毛泽东都提到新民歌:“各省搞民歌,下次开会,各省至少要搞一百多首。大中小学生,发动他们写,每人发三张纸,没有任务,军队也要写,从士兵中搜集。”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指出:“从已经收集发表在报刊上的民歌来看,这些群众智慧和热情的产物,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生产建设的波澜 壮阔的气势,表现了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的高涨。‘诗言志’,这些社会主义的民歌的确表达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尚 志向和豪迈的气魄。”社论在引用了几首民歌后说:“这些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在农业合作化以后的大规模的 生产斗争中,农民认识到劳动的伟大,集体力量的伟大,亲身体 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就能够高瞻远瞩,大胆幻想,热情奔放,歌唱出这样富于想象力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杰作。”社论还号召:“这是一个出诗的时代,我们需要用钻探机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大地,使民歌、山歌、民间叙事诗等等像原 油一样喷射出来。”

新民歌运动不废收集,而偏重创作。我们可以从当时报纸的介绍中看到当时新民歌运动发展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市决定3~5年内要生产50万吨钢,搜集50万首民歌,把搜集民歌 和生产钢并列在一起,内蒙全区更是要在5年内搜集1000万首民歌;安徽省巢县司集乡从“生产大跃进”以来,已创作了"12万首民歌,到1958年底还要再创作60万首民歌;河北省委曾发起1000 万首群众创作民歌的运动,结果被保定一个地区包了;山西省提出一年内产生30万个“李有才”和30万个“郭兰英”;四川仅141 个县市的统计,到1958年10月为止,就编印了3733种民歌小册 子。“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县县要有郭沫若”、“诗人千千万,李杜也寻常。”“要问民歌有几何,挤倒高山填满河。”要弄清当年全国到底创作了多少民歌,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各地新民歌创作是丰富多彩的。从形式上讲,有赛诗会、民歌演唱会、联唱会、田头赛诗会、战擂台、诗街会、诗人之家、父子赛诗台、母女赛诗台、夫妻赛诗台等。在一些地方的墙上、门上、山岩上、树干上、电线杆上、商店柜台上、酒桶上、磨盘上,到处都是诗和画。四川省叙永山区有一个7口之家,除了一 个失明的老母和两个二三岁的孩子外,全都写诗,1958年10月以前,一家就写诗3500多首。安徽诗歌之乡巢县司集乡,就创造了 “迎风挂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即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做什么事情就编什么。从内容来看,有歌颂党和领袖、水利兴 修、除“四害”、农业放“卫星”、大炼钢铁、总路线、人民公 社、教育革命、技术革命、移风易俗等,反映了从兴修水利开始 的“大跃进”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即使是出门旅行,也要加入新民歌创作的大潮。1958年11月,上海铁路列车段的乘务员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从3月起到10月底,上海列车段的“旅客意见簿”上,旅客们写下的诗歌有5300多首。直到1960年,一位作家由上海乘火车到杭州还被列车员邀请参加必须参加的赛诗会,规定每个乘客下车前必须至少写出一首诗。

我们可以从1958年郭沫若、周扬主持编辑出版的《红旗歌 谣》中看到新民歌作品之一斑:

--------------好不过毛泽东时代

高不过蓝天大不过海,好不过毛泽东时代,幸福的大路共产党开,青松翠柏我们栽。

--------------端起巢湖当水瓢

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

不怕老天不下雨,哪方干旱哪方浇。

-------------歌成海洋诗成山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

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须半杆烟。--------------一个谷穗不算长

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驰过不晃荡。

---------《山东范县提出一九六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

新乐园真正强,四面八方是楼房,有大学有工厂,公园街上百花香,柏油马路明又亮,汽车穿梭排成行,有电影有戏院,劳动以后去听唱,冬天室内有暖气,夏天开开电扇乘乘凉,生活真是大变样,万年幸福乐无疆。

-----------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农村风气大改变;

男的听到吃饭不要钱,浑身干劲冲破天;

女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做活赶在男人前;

老的听到吃饭不要钱,不服年老也争先;

小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勤工俭学成绩显;

鳏寡听到吃饭不要钱,满面春风开笑颜;

病人听到吃饭不要钱,毛病顿时轻一半;

懒汉听到吃饭不要钱,连声检讨就改变;

做活想到吃饭不要钱,一分一秒都争先;

睡觉想到吃饭不要钱,越想心里越是甜;

为什么心里越想越是甜? 共产主义快实现!

人人干劲足,个个齐向前,明年定有更多的不要钱。

-------------一个文学奇迹:农民诗人王老九

现代农民诗人。原名王建禄﹐因排行第九﹐人称老九。陕西省临潼县人﹐1894年2月23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在家耕作,16岁时读过一年私塾﹐因家贫辍学。当过学徒。18岁起做农活。曾逃荒要饭。他自幼爱听戏﹑看唱本﹐顺着戏里听来的唱词对照着戏本念,就能将一本戏全记下来。能背诵不少唱词﹐常将旧社会的不平之事编成顺口溜。32岁起﹐开始编写快板诗。

初期,他编的快板大都是些劝人戒烟、戒赌和诅咒土匪抢劫等方面的内容,如《洋烟歌》《打麻将》等。有时,遇到谁家有什么喜事,就去说一些吉祥、恭喜的话,很受当地群众喜爱。1929年陕西关中一带出现大饥荒,本乡的大恶霸秦颂丞派人抢走了王家仅有的七斗粮食和四包袱衣物,还开枪打伤了王。他就编了一首以“蒋家天子秦家臣”起头的快板泄恨。此后,他的快板逐渐成了鼓舞人民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

1946年,胡宗南任命秦颂丞为渭北“剿匪”总司令,秦颂丞更是横行无忌。一次,秦颂丞为催粮又将王毒打了一顿。王咬牙切齿,编歌唱道:“秦颂丞,胡蛮蛮,上下磨扇转得鑱,磨得百姓骨头碎,血榨净来汗抽干。有朝一日天睁眼,砸烂磨扇搁河滩。”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关中,王的家乡即将解放。他唱道:“天昏地暗黑洞洞,乌云遮日路不明;一股大风从北起,吹散云雾太阳红。”

临潼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相桥镇开大会,斗争秦颂丞的侄子秦世俭。王当即上台,将他从前编的咒骂秦颂丞的诗歌全都说了出来。时任中共临潼县委书记的董实丰认为王的一些诗歌很不错,就派人抄了下来。不久,一首署名“王老九”的《秦颂丞的画像》诗,就发表在《群众日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老九创作热情高涨。他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51年参加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会议﹐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被选为理事。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有“农民诗人”之称。

王老九56岁时学会了写字。政府派人给他讲文学知识,各报刊还经常给他赠书,国外也有人给他赠书。他利用学来的文化,满怀激情地歌颂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1951年,王应邀出席了西北文代会,著名诗人柯仲平鼓励他多编快板多宣传。此后,王经常和西北文联以及后来的西安作家协

会的同志们探讨诗歌创作问题,参加群众性的诗歌活动。他五次去北京参加会议,曾即兴和郭沫若对过诗,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曾先后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他写的《进西安》一诗,在陕西省文艺创作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王老九的重要诗作有﹕《除了肚里大疙瘩》﹑《张玉婵》﹑《进西安》﹑《进北京》﹑《歌唱三户贫农》﹑《年过六十能劳动》﹑《伟大的手》等。出版的诗集有《王老九诗选》(1954)﹑《东方飞起一巨龙》(1958)﹑《带组入社》﹑《进西安》(1956)《王老九的诗》 《儿童谜语》《谈谈我的创作生活》《和青年朋友谈诗选》《看稿杂谈》等。王老九晚年还在勤奋写作。他曾游河南﹐凭吊李白的遗迹﹐著手写他的自传体长诗《泪海波涛》。

1969年2月14日逝世。

王老九的诗﹐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翻身作主的欢声笑貌。唱出了亿万农民坚决跟著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高涨热情。他喜欢民歌﹐熟悉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对联﹐善于从中汲取养料。他的诗富有生活气息。在表现上通俗﹑生动﹑活泼﹑流畅﹐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1、“秦始皇、胡蛮蛮,上下磨扇转的残;磨得百姓骨头碎,血榨净来油抽干。有朝一日天睁眼,砸烂磨扇撂河滩”。

2、《恶霸秦颂丞》:“秦颂丞,大恶霸,相桥为王坐天下;狼心狗肺老虎牙,猪脸猴眼灰头发,两肋无肉尖嘴巴,睁眼不认他乾大。”

3、《自序诗》:“毛主席文艺方针明光闪,工农走进文艺团,老九翻身又翻心,手握犁把编快板。”

4、《进北京》:“枯树开花朵朵红,死了的竹子又发青;老马脱毛变成龙,生锈的古铜变光明”。

5、《麦糠干部》:“东飘飘,西扬扬,身子轻的像谷糠。根子,扎在天上;群众,不在心上;干劲,挂在嘴上;成绩,画在纸上。”

6、“富平是个诗窝窝,诗歌更比牛毛多;唱一个产十个,三年唱不完一个牛耳朵”。

7、“我日日夜夜想见面,我胡子盼白也见不着。今日得见老兄面,我心里喜欢得好像蛤蟆跳,希望兄长手托我,共同往共产主义跑。”

老舍与王老九-

四、课堂讨论

1、说说你对“夔一足”和“黄帝四面”的理解。

2、你觉得现在民间文学受到重视了吗?

3、你如何看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民歌运动”?

4、你觉得高考作文中应该写诗歌吗?

第二篇:姓氏的定义、起源及分类

姓氏的定义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唿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唿衍氏,也称唿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名、号为氏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以谥为氏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以技艺为氏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德行为氏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以事为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以物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以任所为氏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

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赐姓、冒姓、改姓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着《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上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它姓源

中国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错杂。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书.京房传》记载:「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着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着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第三篇: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家谱起源与发展 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录;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

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作者:汪俊)

第四篇: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跆拳道的起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远古时代的朝鲜人民为了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和防止野兽侵袭,必须同野兽搏斗,这就产生了搏斗的各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要求人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一定的搏斗技能,这样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定,这就促使了跆拳道雏形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本能的强健体魄和自卫而产生的搏击逐渐演化为有意识的技击活动,从而产生了朝鲜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跆拳道。这种形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朝鲜的古代历史。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朝鲜最古老的三个国家先后兴起,新罗国、高丽国和百济国。三国互相连年征战不断。三国都把跆拳道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保卫国家的搏击武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从高丽国国都丸都古墓中的舞俑冢和三室冢的玄室壁画上可以看到两人相互角斗的场面,而在三室冢玄室的顶壁上则绘有两名身强体壮的男子用跆拳道技术进行格斗的姿势。类似的壁画还有很多,这都说明跆拳道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

在百济国,由于当时自己国家的兵力较弱,因此全国上下都以强身健体,保卫国家为头等大事,当时在国内广泛推行马术,跆拳道和射箭等武艺。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建立了一种“花郎制度”。到真兴王时,便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一本描写新罗风俗习惯的书《帝王韵记》中,记载着跆拳道活动。据朝鲜史书记载,新罗人习武方式为:两人对面直体站立,互相用脚踢对方的身体。当时分为三个练习阶段,初学者用脚踢对方下段(腿部),技术稍熟练则可用脚去踢对方中段(胸部),技术高超者可用脚踢对方上段(头部)。后来新罗国在我国唐朝统治者的协助下统一了朝鲜,在公元918年建立了高丽国。士兵们的战斗力来自平日的训练和对跆拳道的喜爱。他们平时常常用拳掌击打墙壁或木块,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十分喜爱徒手搏斗的忠惠王曾专门邀请臂力过人、武功超众的士兵金振都(亦有称金扼郁的)到宫廷表演手搏技艺,使跆拳道声望大震,并日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1392年,高丽王朝被李朝取代,武功及跆拳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民间,这一活动却始终没有停止。1790年汇编成书的《武艺图谱通志》中收录了“手搏”、“跆跟”等武艺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动作图解和一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将很多技击性很强的武术技艺融会到跆拳道的技法之中。跆拳道这一武艺被很好的保留与发展下来。

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后,建立起殖民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动,跆拳道自然在劫难逃,在朝鲜境内销声匿迹。一些不甘寂寞或被生活逼迫的人远离国土,到中国或日本谋生,同时把跆拳道延续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将其与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交融与结合,孕育了新的技术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卫术再度兴起,从异国他乡回归故土的朝鲜人也将各国的武道技艺带回本国,逐渐与跆拳道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跆拳道体系。1955年正式称朝鲜的自卫术为“跆拳道”。

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并成为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1973年5月在汉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简称世界跆联)。1975年世界跆联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拳道联盟。迄今为止,世界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跆拳道训练。

1986年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先生率领的韩国跆拳道代表团来我国作访问表演。并于本年,该项运动被列为第10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1987年 跆拳道被列入泛美运动会、全非运动会以及东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88年 24届奥运会在韩国首尔拉开帷幕,主办国经不懈努力,使跆拳道被列为24届、25届和26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为跆拳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与动力。

1994年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 103届会议决议,跆拳道项目列入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样,跆拳道也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友好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美运动会、南太平洋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适应国际重大比赛,跆拳道的技术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世界跆拳道联盟的总部中有一特别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改进现今的跆拳道技术。当然,今日的跆拳道动作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圆滑流畅,也不似以前那样重视运动中身体的平衡。然而对当今跆拳道技术的检验并不在它的外观,而是在于实战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在实战对抗中或在大街上遭受袭击被迫自卫的情形下,新型跆拳道的技术无疑要比拘于形式的老技术更胜一筹。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它的变化,跆拳道也将不断地发展延伸下去。

五、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4年5月,在河北省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当时共有15个单位1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世界强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跆拳道世界冠军。我国跆拳道奥运冠军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 微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级冠军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30届筽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五篇:第二讲 极限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第二讲 极限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一、数列极限及其性质

1.数列极限的定义:

xn收敛于a0,NN,s.t.xna,nN。

值得注意的是:1)N依赖于,但不唯一,而事先给定;

2)不等式xna中的可以用K来代替,其中K0不依赖于N,;

3)N可以通过xna得到,需要解不等式或作适当的放大。

例1 证明:a0,an

n!

n0。

分析:直接求解不等式

时 an!用放大法。记m[a],则当nm0是不现实的。

n!12m(

从而 1)nm(1n)m(nm,1)

am(m1),n!m1

注意到a[a]1m1,因此0

即可。

证明:0,不妨设1。记m[a],取Nannm(m1)从而只要解1,m1m1aanmln(m1)ln,则当

ln(m1)lna

nN时有

am0(m1),n!m1

因此由极限定义得annan

n!0。

2.用定义证明极限存在的方法

1)放大法:如前。

2)分步法与拟合法

例2 设xna,证明x1xn

na。

分析:若把xn中每项看成a,则

x1xn

n的值恰为a,因此

n

x1xn

n

a

1n

n

(x

i

1i

a)

n

i1

xia。

其余要借助假设xna来证明。给定0,N,当nN时xna,因此不能控制的项为x1a,x2a,,xNa。但好在这种项只有N项,从而可以调整n来控制它们。

证明:0,由xna,N1,当nN1时xna/2,从而

x1xn

nnN1

n

a1

N1

1n

n

(x

i1

i

a)

n

n

i1N1i1

xia

/2

n

i1

xia/2

n

xia。

又收敛数列有界,不妨设xnM,n,则

N1

n

i1

xia

N1n

Ma。

N1

12N1

(M|a|),则当nN2时令N2n

i1

xia

。

最后,令Nmax{N1,N2},则当nN时有

x1xn

n

a。因此由极

限定义知

x1xn

n

a。

□ 我们看到,这里我们先利用了极限的定义,然后再利用极限的性质(有界性)来完成证

明。

例3 证明:若pk0(k1,2,)且lim

pn

p1p2pn

n

0,limxna。

n

证明lim

p1xnp2xn1pnx1

p1p2pn

n

a。

分析:把xn中每项看成a,则极限号后面的式子的值恰为a,因此

p1xnp2xn1pnx1

p1p2pn

pk

a

p1xnap2xn1apnx1a

p1p2pn。

然后我们在试图用分步的方法来估计。记qk注意到qk

(k)

(n)

p1p2pn,k1,2,,n,0,因此若nk,则当k时n,从而

(n)k

0q因而qk再由qk

(n)

pk

p1p2pn

n

qk

(k)

0,0,k。0,由limxna,N1,当nN1时xna。

(n)

0,k,N2,当nkN2时0qk

p1xnp2xn1pnx1

p1p2pnq

(n)

k

N

2(n)

。于是

n

a

q

k1

(n)k

xnk1a

n

nN1

k1

xnk1a

knN11

q

(n)k

xnk1a

kN21

qk

(n)

xnk1a

我们看到,只有中间的项得不到控制。为此我们设法使得中间项不存在,即要求

N2nN11。为此,只需要nN1N21即可。因此我们取NN1N21。

Ex1: 请完成上面的证明。

注意在上面的例题中,我们都利用xn的极限来拟合数列的项从而简化问题。这种方法称为“拟合法”,它经常与分步法同时应用。这个方法在很多类型的题目中都会用到,今后在出现相关例子时我们再作说明。

我们看到,如果在例3中取pk1,则得到例2。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如下: 例4 设xna,ynb(n),则lim

n

k

n

xn

k1

ynk1ablim

n

k

n

xn

k1

yk。

Ex2:证明例4。

n

例5 设x0时f(x)x。xn

n

i1

2i1fa,a0,证明xna。2naa。于是

证明:用x拟合f(x),则xn

n

i1

2i1n

xna

i1n

2i12i1aa 22f

nn2i12i1

faa。22

nn

i1

由假设,0,0,当0x时有f(x)xx。取N则当nN时,对1in有0从而

n

2a

,

2i1n

a

2n

a,xna

i1

2i12i1faa 22

nn

n



i1

(2i1)an

a。

因此由极限的定义有xna。

例6 设ana,证明lim

aaCaCana。1n2nn02

n

提示:利用1

n

n

C

k0

k

n

以及lim

n

Cn2

n

k

0(k1,2,,n)。

二、极限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极限的性质

1)收敛数列(函数)的(局部)有界性

2)保号、保序性

2.极限的四则运算:条件—在极限存在且四则运算有意义。

例7若xna0,证明存在自然数N,当nN时证明:取

a2

a2

xn

a。

0,由xna,存在自然数N,当nN时有

a2

a2xn

32a。

xna

下载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起源与发展(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团队的定义与分类

    团队的定义与分类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团体便是构成人体的各类系统,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个人则是组织或团队的最基本的细胞。 (一)什么是......

    精益生产管理的起源与定义

    精益生产管理的起源与定义 2012年4月27日10:47:11来源:转载阅读数:192 精益生产起源与定义精益生产管理起源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

    农业综合开发(定义与分类)

    目录 1农业综合开发 .......................................... 1 1.1定义 ................................................................................. 1 1.2......

    导游人员的定义与分类

    导游人员的定义与分类导游人员由于业务范围与业务内容的不同,服务对象和使用的语言各异,其业务性质和服务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 按业务范围分,导游人员可分为出境旅游领队、全程......

    包装机械的定义与分类

    包装机械的定义与分类 一、标准定义 国家标准GB/T4122.2-1996《包装术语•机械》中包装机械的定义是:“完成全部或部分包装过程的机器,包装过程包括成型、充填、裹包等主要包......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1)茶饮的广泛盛行 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 宫廷茶饮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湖州过去贡茶数额不多,“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一、什么是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候称“瘦辞”或“隐语”。 谜语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文义谜语是谜的统称,它包括文义谜(即灯谜)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