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09:3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第一篇: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简介:

万绿园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东部,滨海大道的中段,总面积1070亩。万绿园独具热带海滨特色和生态风景园林特色,将蓝天、绿水、原野、现代化高楼融为一体,以海南热带观赏植物为主,还种植国内外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充分体现热带风光、海滨特色、国际性旅游景点的特点。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万绿园公园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解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了解海口市万绿园生态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掌握植物配置的各种方式,找出植物群落内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本身特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调查时间

2015年6月18日

三.调查地点

海口市万绿园公园

四.调查对象

万绿园公园内的主要乔灌木

五.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规模可大可小。

万绿园作为全市最大的滨海公共绿地,位于城市中心与琼洲海峡的衔接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意义。另外一方面,由于紧邻市中心,为了避免这片高商业价值的公园绿地遭受破坏和蚕食,海口市政府高瞻远瞩,早在2000年就已对它进行立法保护,因而得以完好保存到现在。它是在喧嚣的城市中的一方净土,一个不可多得的滨海城市中心公园。它的重要性类似于纽约的中心公园、旧金山的金门公园。

种类组成

应当指该群落所含有的一切植物,但常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等的不同有所侧重,它是形成群落结构的基础。

主路旁的大面积绿地上的主要植被有以下几种:

1.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别名假桄榔、青棕、钝叶、董棕、假桃榔,棕榈科鱼尾葵属植物。乔木状,高10-15(-20)米,直径15-35厘米,茎绿色,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环状叶痕。茎干直立不分枝,叶大型,羽状二回羽状全裂,叶片厚,革质,大而粗壮,上部有不规则齿状缺刻,先端下垂,酷似鱼尾。花序最长的可达3米,花3朵簇生,花期7月,肉穗花序下垂,小花黄色。果球型,成熟后紫红色,果实浆液于皮肤接触能导致皮肤瘙痒。

2.椰子(Cocos nucifera L.),是海南特产棕榈科、椰子属植物类有机果实,无污染,含丰富维生素B、C、氨基酸和复合多糖物质,椰子水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促进细胞再生长,可以饮用,甘甜解暑。

3.小叶榕(Ficus concinna(Miq.)Miq.),榕属植物乔木,高15-20米,胸径25-40厘米;树皮深灰色,有皮孔;小枝粗壮,无毛。叶狭椭圆形,长5-10厘米,宽1.5-4厘米,全缘,先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光 滑无毛,干后灰绿色,基生侧脉短,侧脉4-8对,小脉在表面明显;叶柄短,长约1-2厘米;托叶披针形,无毛,长约1厘米。

4.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H.Wendl.),又名黄椰子、紫葵。棕榈科、散尾葵属丛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干光滑,黄绿色,无毛刺,嫩时披蜡粉,上有明显叶痕,纹状呈环。叶面滑细长,羽状全裂,长40~150cm,叶柄稍弯曲,先端柔软。

5.美人蕉(Canna indica L.):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全株绿色无毛,被蜡质白粉。具块状根茎。地上枝丛生。单叶互生;具鞘状的叶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单生或对生;萼片3,绿白色,先端带红色;花冠大多红色,外轮退化雄蕊2-3枚,鲜红色;唇瓣披针形,弯曲;蒴果,长卵形,绿色,花、果期3-12月。

6.刺葵(Phoenix loureiroi Kunth),株高1-9米,单干或丛生。叶聚生于干顶,长2米,羽状全裂,灰绿色,裂片狭长,内向折叠,羽片长约35厘米,坚韧,在叶轴两侧排列成多个方向,下部羽片退化为针刺状。花序腋生。果实长圆形,长约1.5厘米。世界最高的刺葵位于鼓浪屿。

7.大叶榄仁,(Terminalia catappa),半落叶乔木。单叶丛生顶端,倒卵形全缘,叶基部有一对密线,长约20-25公分.萼锺状,白色五裂,花序呈穗,雌雄同株.核果,周边龙骨凸起,扁平椭圆形。

8.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是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植株高大,可 达1.5米以上。茎极短,直立性,呈木质化,生有很多气生根。叶柄坚挺而细长,可达1米。叶为簇生型,着生于茎端,叶片巨大,为广心脏形,叶长达60厘米、宽40厘米,全叶羽状深裂似手掌状,革质,浓绿而有光泽。

9.变叶木(variegated laurel),灌木或小乔木。叶革质,色彩鲜艳、光亮。常盆栽,在热带为灌丛。原产马来西亚及太平洋地区。可高达6公尺(20尺)。叶片含花青素,单色或绿、黄、白、橙、红、粉红、大红及紫等,诸色相杂。叶长10~15公分(4~6寸),形态因品种不同而异,呈细长线形、披针形、卵形或有深裂。变叶木以其叶片形色而得名,其叶形有披针形、卵形、椭圆形,还有波浪起伏状、扭曲状等等。其叶色有亮绿色、白色、灰色、红色、淡红色、深红色、紫色、黄色、黄红色等等。

10.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Adans)又名扇芭蕉、旅人树、孔雀树,为一极富热带风光的观赏植物,闻旅行马达加斯加的人,倘于口渴时,可用小刀戳穿其叶柄基部而得水,故有此名。旅人蕉貌似树木,实为草本,叶片硕大奇异,状如芭蕉,左右排列,对称均匀,它的水分贮藏在粗大叶柄基部。旅人蕉“身材魁梧”,原产地可高达30米左右,粗约50厘米,叶子既粗壮又长大,一般可达3-4米。旅人蕉虽然高大,但它不是树木,而是一种大型的草本植物。叶子可遮阳挡雨,果实像香蕉,可食。

11.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植株高大,须根系,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叶片羽状全裂,单叶,肉穗花序(圆锥花序),雌雄同株异序,果实属核果。

12.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属桑科,榕属,大乔木,高25-30米,胸径40-9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幼枝绿色,粗约10毫米,被微柔毛。

13.雪花木(Breynia nivosa)常绿小灌木。株高约50~120厘米。叶互生,圆形或阔卵形,白色或有白色斑纹。嫩时白色,成熟时绿色带有白斑,老叶绿色。花小,花有红色、橙色、黄白等色,花期、夏秋两季。

14.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是桑科榕属的植物。分布于不丹、缅甸、越南、所罗门群岛、菲律宾、印度、尼泊尔、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锡金以及中国的海南、云南、广东、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湿润的杂木林中。

15.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var.Marginata),多年生常绿草本。为龙舌兰科植物金边龙舌兰的叶。别名:金边莲、龙舌兰、金边假菠萝。用于虚劳咳嗽、吐血、哮喘。性味:性平,味甘、微辛。化学成分:叶含皂甙,金边龙舌兰水解可得海柯皂甙和9-去氢海柯皂甙元。生长地:多栽培于庭园。分布于西南、华南。原产美洲的沙漠地带,金边龙舌兰可作观赏植物。

16.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豆科紫檀属植物。原产于热带亚洲。落叶大乔木,高20~25米,树皮黑褐色,树干通直而下滑。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下垂;小叶互生,7~12枚,卵形,先端锐尖,基部钝形,革质,全缘,托叶线形,早落。花金黄色,蝶形,腋生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有香味。荚果,扁圆形,褐色,其中有1~2粒种子,而豆荚的外缘有一圈平展的翅,可帮助果实的散布。花期4~5个月,果期8~10个月,生坡地疏林中或栽培。分布广东、云南、海南等地。

17.基及树(Carmona microphylla(Lam.)Don),紫草科、基及树属常绿灌木,高可达3m,多分枝。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小,革质,深绿色,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边缘常反卷,先端有粗圆齿,表面有光泽,有白色圆形小斑点,叶背粗糙。聚伞花序腋生,或生于短枝上,花冠白色或稍带红色,针状。核果球形,成熟时红色或黄色。

数量特征

一般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证:种的多度(abundance),表示某一种在群落中个体数的多少或丰富程度,通常多度为某一种类的个体数与同一生活型植物种类个体数的总和之比。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个体数,它由某种植物的个体数与样方面积之比求得。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在地面上覆盖的面积比例,表示植物实际所占据的水平空间的面积,它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公园现状以草地为主,树木种类较少,主要为几个纪念性种植林。园内栽种有近万棵椰子树,是为主要的热带树木,同时铺种大面积的草坪。园内土壤大部分为建园时滩涂上回填的种植土,土壤肥沃,种植条件比较好。

外貌特征

植物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指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它是群落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生活型组成、周期性等。用各种热带花卉构成了花的海洋,黄金鸟、美人蕉、龙船花等色彩鲜艳的热带花卉植物。良好的种植环境和片片林荫必然会引来各色蝴蝶与多种鸟类,蝶舞、花香、林荫、鸟鸣,相得益彰。鸢舞晴空将成为这里的新人文景观,广阔的草坪将为市民提供广阔的风筝广场,节假这里将成为市民全家出行放飞纸鸢的,最佳选择空间。

结构特征

群落结构(structure)是指群落的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它包括层片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不同的植物群落结构分区,种植配置主要形成四种方式五大分区的结构形式。其中三种方式分别为:景观密林、疏林草地、疏林花灌和生态丛林。其中疏林草地由西向、北向和中央三大片区构成,和疏林花灌一起,共同形成全园的基调;疏朗通透的热带滨海景观,将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景观密林团团围合。既构成视觉节奏的变化,又达到了防风护城的效果。不同类型片区相互交叉联系、贯穿呼应,成为一体。海南万绿园公园种植少量高大乔木,配以花色鲜艳的中小乔木,以及大量无毒无刺的花灌木,丰富的地被植物。形式多样,色彩明快,趣味丰富。在稀疏的乔木林荫下,种植少量地被花灌。沿湖岸线乔木枝下高控制在4m以上,保证视线的通畅。树种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多孤植或三五群植。

种植的树种有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var.Marginat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雪花木(Breynia nivosa)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椰子(Cocos nucifera L.)

小结:

万绿园,海口市中心最大且唯一的城市级绿地公园,以热带海滨特色和生态风景园林特色,将蓝天、碧海、绿地与现代化高楼融为一体——南与金融贸易区隔滨海大道相望,北向浩瀚大海,东依海口体育馆,西邻高级商住区,城市中心的位置与1400亩的超大面积,使得万绿园如同城市中心区的天然城市绿肺。丰富绚烂的植物,大量配置色叶植物,色彩鲜艳的乔灌木等,利用植物之间的色彩变化,及同种植物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使万绿园构成一幅永远处于变化中的色彩画。

第二篇:植物群落总结

上海成功而稳定的植物群落配植

喜树-月桂-小檗

银杏-桂花

含笑-红花酢浆草

龙柏-木芙蓉-麦冬

枇杷-八仙花-麦冬

欧美杨-蚊母-本特草

池杉-胡颓子-黄花苜蓿

无患子-栀子花-百花三叶草

竹林-杜鹃-紫花苜蓿

青桐-杜鹃-马尼拉草

青桐-红枫-马蹄筋

有体疗功效的组合:

银杏-胡颓子-石蒜

香樟-小叶黄杨-草皮

白玉兰-茶花-金丝桃

雪松-十大功劳-麦冬

龙柏-红叶李+罗汉松-地柏

湿地松-十大功劳-龙柏球+石蒜嗅觉类:

广玉兰-栀子+腊梅-月季

白玉兰+银杏-结香+栀子-十姐妹+红花酢浆草

银杏-桂花+含笑-红花酢浆草

以竹为主景可用:

上层斑竹、慈孝竹,中层淡竹、凤尾竹,下层菲白竹、矮生竹,配以马蹄金和红花酢浆草。

行道树树种选择:

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繁殖容易,生长迅速,夏季遮阴效果显著。每年5月中上旬,易使人患鼻炎或气管炎。

市区主干道:用落叶树种枫杨、白蜡、泡桐、银杏、苦楝、槐、欧美杨及长绿树种棕榈、女贞、香樟等。如可种植双排行道树的,则常绿树、落叶树各一排,不可间种。道路狭窄以非机动车为主者:水杉、池杉、无患子、白榆、臭椿及女贞。

贯穿于工业区中的行道树树种:宜用吸抗有害气体及粉尘能力强的树种,多采用常绿树,如香樟、龙柏、棕榈、女贞及臭椿、欧美杨,工厂与道路的隔离宜用夹竹桃、大叶黄杨、珊瑚。

精密仪器厂区:不宜采用散发花粉、绒毛、种毛或随风落叶的树种,应栽种常绿树种。郊县道路一侧如为农田:则应选择落叶、树冠窄的树种,如水杉、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白榆等。

上海植物的相生相克:

相克

1、刺槐、丁香、薄荷、月桂能分泌大量方向物质,对某些临近植物有抑制作用。刺槐强烈地抑制杂草生长发育。

2、榆树与栎树与白桦不可间种。

3、葡萄园不能种小叶榆和甘蓝,否则导致葡萄大片死亡。

4、竹不可与芝麻同种。

5、丁香与铃兰、水仙与铃兰、丁香和紫罗兰不能混种。

6、果树植于花卉旁边,会加速花卉的凋零。

7、桃树与茶树不可间种,否则茶树叶枯萎、死亡。

相生

1、葡萄与紫罗兰

体现春景的植物群落

上木:雪松 中木:白玉兰、樱花+西府海棠或紫荆 地被:紫花地丁

上木:垂柳+鹅掌秋或臭椿 中木:女贞+丁香或紫叶桃 下木:榆叶梅+迎春、野蔷薇、锦带花、海洲常山 地被:鸢尾+二月兰或五叶地锦

体现夏景的植物群落

上木:圆柏+国槐+合欢 中木:紫叶李+紫薇或石榴—平枝栒子或卫矛 地被:玉簪

上木:意大利杨+栾树 中木:小叶女贞+木槿或珍珠梅 下木:月季或美人蕉 地被:石蒜或半枝莲

体现秋景的植物群落:

上木:老鸦柿或银杏+火炬漆 中木:平枝栒子 地被:阔叶麦冬

上木:水杉+湿地松+鸡爪槭 中木:荚蒾属或山楂+冰生溲疏 下木:月季+紫叶小檗或铺地柏

体现冬季景观的植物群落

上木:雪松+朴树 中木:腊梅 下木:构骨 地被:铺地柏+书带草上木:黑松+柽(cheng)柳+银杏 中木:竹类+火棘 地被:三叶草。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上木:圆柏(侧柏或雪松)+臭椿(或国槐、白玉兰、柽柳、栾树)中木:大叶黄杨+碧桃+金银木(或紫丁香、紫薇、接骨木)下木:铺地柏+丰花月季或连翘 地被:鸢尾或麦冬

上木:白皮松(粗榧或洒金扁柏)+银杏(栾树、杜仲、核桃、丁香)中木:早园竹+海洲常山(珍珠梅、平枝栒子、构骨、黄刺玫)地被:萱草+早熟禾

第三篇:植物地理学 本科教学 003.第三章植物群落

第三章

植物群落

第一节

关于种群的概念

地球上任何一个植物种总是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分布于或多或少广阔的地区,有些种的分布遍及全球各大陆,有些则只限于较小面积的地区。要了解一个植物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般说来,不可能去研究该种的全部个体,而只能研究一有限地区之内该种的一群个体。可以在该有限地区内观察它们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其它种之间的行为,可能发生的任何数量改变以及这些个体生活的其它方面,这种占据某一定地区的某个植物种的一群个体叫做种群(population)。换言之,种群是一定地区内属于同一个种的个体的总体。例如,我们可以谈论北京西山的栓皮栋(Quercus variabilis)种群,等等。

种群研究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了解一个种群的动态,而决定种群动态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率。通常在一个正在增长的种群内,具有很大的年幼个体的百分数和较少的老年个体的百分数,年幼个体除了用于替代死去的老年成员外,还有剩余。一个稳定种群具有金字塔形的年龄分布,在每一年龄上的死亡率接近于进入该年龄的新群的大小。在一个衰退的种群中,较低年龄群中的个体很少,而较老个体则不正常地大,假如这一趋势继续下去,该种群会走向消失。

一个种群的全体或其中某个具体的年龄群中的性别(雄性与雌性)比例,对于该种群的发展无疑有很大影响。例如,银杏(Ginkgo biloba)一般雄株多于雌株,在天然情况下,繁殖比较困难,种群增长是很缓慢的。

在理论上,种群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起始种群的个体数量。只有通过出生增加个体,或通过死亡减少个体,种群才发生变化。如果在一个地区种群没有移入和迁出的个体,种群的增长就是出生数超过死亡数的结果。到将来某个时间,种群的大小(Nt)等于该期间开始时种群数(N0)加上该时间间隔内出生数(B)和死亡数(D)的差数。这一关系可以以下式表示:

Nt= N0+(B-D)

设以r代表在此期间内该种群每单位时间的增长率,那么 r(%)=(Nt-N0)÷N0×100=(B-D)÷N0×100 只要r为正并保持不变,该种群将以日益增大的增量增长。

例如,假如有一个100个个体的起始种群,在观察的时间间隔(t)内,有20个个体的增加和10个个体的减少,净增为10,于是Nt为110。应用上述公式算出增长率为10%,下一个等长的时间间隔内,净增量为11,种群大小(Nt)将为121,第三个等长期间净增量为12.1,种群大小为133.1,如此下去,到第五个等长期间,结果得到161个个体的最后种群。可见,即使增长率保持一样,个体的增量愈往后变得愈大,原因是在每个新期间的开始比前一期间有较大的起始种群,增长率正是加到这一较大种群上。所以这种改变不是算术的,而是指数的增加。

如果按上述方式计算每一期间的增量,然后算出最后种群的大小,将非常麻烦,因此要求有一个工作公式,以便为任何期间数预测出最后的种群大小。设r代表瞬时增长率,那么种群大小的瞬时改变是r和N的乘积,dn/dt=r×N 积分之后,得到下列方程式:Nt=N0ert 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2.71。利用这一方程可以为选定期间的未来种群作出估算。

但种群并不能长时间指数式继续增长下去,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各种限制因素会变得愈来愈严重。在高密度下,由于养分、水分、光照的缺乏和寄生、疾病及竞争等等都倾向于限制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每一个环境都有它所能维持的某种最大个体数目。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在自然界,任何植物种都不是单独地生活,总有许多其它种的植物和它生活在一起。即使是基本上由一个种形成的群落,例如芦苇的单种植物丛,或播种作物的田地里,也总有少数其它种植物或杂草混生其间。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以多种 多样的方式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特殊系统。这种多植物种的系统叫做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换句话说,植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地段(或生境)的植物种群的集合。它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松散地组织起来的单位。

群落的概念可大可小,草甸、森林、沼泽、草原、冻原、农田等都是群落。分布在我国南部各省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可以称为一个群落,湖南、江西等省村舍近旁常见的小片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也各是群落。

在任何高等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内,不仅生活着各种高等植物,还生活着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周围的物理(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实际上植物群落只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植物群落始终是作为组分(组成部分)进人生态系统,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我们在这里讨论植物群落,只不过是把生态系统的植物部分抽出来加以单独考虑,这样我们对生态系统的植物部分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何况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分,对植物群落的深刻了解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植物群落,形形色色,种类繁多,锦绣般的大地就是由它们铺砌成的。它们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史中,植物群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曾经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最后才发展成我们在自然界见到的多种多样的群落,它们是自然群落。

人类为了获得谷物、蔬菜、水果、牲畜饲料、工业原料等,通过播种和栽培植物,在地球的巨大面积(超过14亿公顷)上创造了人工群落。在人工创造的播种地和人工林中,可以看到,它们具有自然群落的基本特征,植物彼此之间和对环境发生影响,也形成自己特有的群落内部环境。

一个地区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vegetation)。所以地球的现代植被不仅由自然群落组成,而且也由农业群落(人工群落)组成。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

每一个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结构,那种没有固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群落发展的先锋阶段叫做植物群聚。在着手研究植物群落 时,首先必须了解,组成的植物种类不同种类的个体的数量的比例和它们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中不仅有高等(维管)植物、苔藓和地衣,而且还有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微型藻类等。因此要鉴定一个植物群落的完全区系组成,是十分困难的,并且只有采用专门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但是,植物群落的许多非常重要的特征,例如外貌、结构、群落内环境、生产量等,主要决定于高等植物的组成。因此,高等植物的组成是植物群落最重要的特征,组成一个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随环境条件而改变。一般地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的结构愈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的种类也就愈多。如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性雨林中,2500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高等植物130种左右。在东北小兴安岭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400平方米的面积上只有约40种。东北平原西部的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群落,每平方米平均是15~20种。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荒漠,每10平方米平均出现6种。

上述数字表明,从热带性雨林到温带红松针叶林,到温带羊草草原、到温带琵琶柴荒漠,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坏,植物种类愈来愈少。

从全球来说,植物群落最丰富的区系组成出现在热带森林,那里在一个地点共同生长在一起的乔木就常常达到100种或更多。只有在特别严酷的条件,例如在强烈盐渍化的土壤上或是在瘦瘠、干旱的流动沙丘上,才由少数种,甚至1~2种高等植物形成群落。

为了统计组成某一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必组在该植物群落范围内选取一定数目的样地进行统计,这叫做样地法(sample method)。取样时,应在植物生长比较均匀,有代表性的地方,用绳子或事先做好的框架,圈定一定的面积。样地形状可以是方形(样方),也可以是圆形(样圆)。样地面积要多大,各种群落不同,要求事先进行试验。在草本群落中,一般最初用10×10cm2的面积,在森林群落中,则用5×5m2或更大的面积,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的植物种类,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扩大样地边长,每扩大一次,登记新增加的种类。开始时,面积扩大,植物种类数增加很快;往后,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最后,当面积再扩大,植物种类却增加很少。当植物种类不再有明显增加时的稳定面积叫做群落的(严格说应该是群丛的)“表现面积”。按照样地扩大和植物种类增加的累积数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绘制出种类的 面积曲线图。在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就是群落表现面积。所谓表现面积,或称最小面积(minimal area),就是说至少要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包含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表现出群落的主要特征。

一个植物群落的特征不仅取决于它的种类组成,也取决于每个种在群落中出现的个体数目。

任何一个种在样地内出现的个体数量的多少用多度(abundance)这个概念表示。多度是随时间(季节的,逐年的或偶然的变化)和空间(即一个群落和另一个群落之间)而改变的。在有些情况下,很难精确计算一个种的多度,或者时间不允许做这种精确的计算,这时就允许通过估算以评定多度。植物学家已经建议了各种不同的评定多度的等级制,在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多度等级是:

1.稀少(scarce)2.少见(infrequent)3.常见(frequent)4.多(abundant); 5.很多(very abundant)。

以前,我国植被学家仿效俄罗斯,采用德鲁德(或德氏,Drude)多度六级制,cop 3(copiosae 3)很多 cop 2(copiosae 2)多 cop l(copiosael)

尚多 sp(sparsae)

分散 sol(solitariae)

个别 un(unicum)

一个

此外,还有SOC(sociales)(植物地上部分相互接近靠拢)常与多度符号同时并用。与多度意义相近的是密度(density)。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某种植物的平均个体数量。例如平均1平方米内有多少株,1公顷内有多少株,等等。在林业上和农业上较常使用密度。

另一个说明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的指标是盖度(coverage)或投影盖度。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地面面积,以覆盖地面的%表示。例如,一个植物种在样地内的盖度为50%。表示此样地有50%的面积为该种个体所覆盖。盖度表示出是植物所实际占据(利用)的水平空间,即它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同化面积。盖度可以目测估计(直接估计或借助于透明网格板、带镜透明网格板、盖度级标准画卡等),也可以利用仪器测算。

在西方还常使用另一种盖度,即植物基部着生的面积,这叫基部盖度(basal area)。在草本群落中,投影盖度随不同年份降水的多少而有很大改变,而基部盖度(草丛基部面积)则比较稳定。

频度(frequency)指各种植物在群落内不同部分的出现率。测定植物的频度时,在群落中取大量(至少10个)小样方或小样圆(对于草本群落,常用1平方分米),登记某种植物出现的次数,然后求其百分数,称为频度指数(frequency index)F(频度指数)=某种植物出现的次数÷小样地数×100 一种植物在群落内的频度指数大,表示它的个体数量多并且分布均匀,因而它在群落结构中起的作用也较大。

在植物群落研究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优势度(dominance)。优势度是指一个植物种在它所在的群落中所起的作用(在该群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中的作用,对群落其它种所施加的影响)和所处的地位。一个群落通常由许多植物种组成,它们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而所处的地位也不一样,这用优势度表示。优势度是很难用定量词句讨论的一个概念。多度大而盖度也大的一个种,必然对群落具有较大的影响,即它的优势度大;多度不大盖度又小的一个种,必然影响较小,即它的优势度小,但多度小而盖度大的一个种,其影响也可能很大。例如一片油松林,虽然油松的数量比林下草本植物的数量小得多,但它所起的作用远比草本植物大。

这样看来,通过计算个体数取得的多度对于确定一种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是不够的,因为这种作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大小。因此许多植被学家主张把多度和盖度结合起来去确定一个种的优势度。他们拟定了等级表,表的每一级根据多度和盖度的结合定出。可以布瑙—布朗喀的表(Braun—Blanquet,1952)为例:

+——稀少或非常稀少,盖度非常小 1——很多,但覆盖的面积小 2——大量或至少覆盖5%的面积

3——任何个体数量,覆盖25—50%的面积 4——任何个体数量,覆盖50—75%的面积 5——覆盖超过75%的面积 但这种估计仍然主观性很大。

重量方法是将群落中各个植物种或各种生活型分别进行称重,确定它们之间的重量对比关系。这种方法虽然也有局限,但有它的优点,它使我们有可能确定进入群落组成的这种或那种植物产生多少有机物质,在形成群落的总物质之中该种组成什么样的部分(以%表示)。但重量方法只能提供植物地上部分物质的概念,因为要把全部的根挖出来不但十分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

尽管如此,测定地上部分的重量仍然提供许多有意义的信息。它使得有可能确定;

1)在植物群落占据的面积上,所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中该种的相对参加度; 2)该种在消耗土壤矿物营养元素方面的相对参加度(为此必须进行灰分分析); 3)该种以及整个群落从单位面积上提供给人类的有用生产量的数量。后者在解决实践任务(测定草场的生产量等)时特别重要。

为了测定重量,必须在群落范围内设置若干计算样地,从其上齐地面割取全部植物称重(在介绍生产量测定方法时将详述)。

在一个群落中多度大(个体数量多)的种类,如果它们的重量也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为优势种(dominant),个体数量不多,但盖度很大的种,也常成为优势,因为盖度大,一般表示它的重量也大。优势种构成植物群落的基本物质量。例如,在黄土高原“梢林”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群落中明显地可以分出三个优势种,乔木层是油松,灌木层是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草本层是四季青(Carex tangiana)。

在热带森林中,常常难以划分优势种,因为在它们的组成中有若干,甚至许多在群落中参加度大致相同的种。这种情况在某些草甸群落中也可观察到。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称为建群种(edificator)建群种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如上述的油松林,油松就是建群种。优势种以外的多度和盖度都较小的种叫附属种(subordinate)。附属种虽然也参加该群落的建设,但对群落内部环境的影响很小。建群种和优势种的频度一般较大,但附属种的频度不一定就小。

建群种是改变环境作用最大的有机体。群落中的建群种不管它的数量多少,它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占有最大的空间,对群落中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做出最大的贡献,它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群落的其余部分。

一个种或几个种变成优势,是因为它们能够比其它种更有效地摄取和利用群落的环境资源,而附属种能够利用优势种利用后的余下的环境资源部分。一般地说,附属种在环境要求方面比较特化。有些群落,例如亚热带和热带的森林,常常不容易确定出一个建群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建群种,它们称为共建种(coedificator)。了解群落中的植物的生活力也是群落研究的一项任务。组成群落的种,不是全部都能在群落中通过自己发育的完全周期的,一些植物能完全正常地发育,营养生长、开花、结实,另一些则仅能正常地发育自己的营养部分,但不开花,还有些则不仅不开花,营养体发育也很微弱。

种在植物群落中发育的能力称为生活力。布瑙—布朗喀和巴维阿尔(Braun—Blanquet和Pavillard,1922)制定了四个生活力等级:

1)在群落中通过自己全部正常生活周期的植物。2)发育周期不完全,但营养体发育尚强烈的植物。3)发育周期不完全,但营养体发育微弱的植物。4)只偶尔产生幼苗,但很快就死亡的植物。

种的生活力可提供种对群落内部产生的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大小的某种概念。关于种类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的问题。

在地球上,不论是生长草本植物的平原、森林或水体,一种普遍的特征是热带的植物(动物也如此)种类最多,向北向南逐渐减少。

不仅从热带到极地表现出这种纬度梯度,而且小而远离大陆的岛屿要比大的岛屿以及靠近大陆的那些岛屿植物种较少。一般地说,山区比平地有较多的种,半岛比邻近的大陆植物种要少,草地的种比森林的种也少些。因此生态学家提出了种类多样性概念,这一概念成为现代生态学中最吸引人的问题之一。多样性与出现在某一地区的植物种的数量有关,也与个体在种分布区之内分布的均匀性有关,它是二者的函数。因此,含有许多种的少数个体的一个群落,比含有同样的个体数,但大多数个体限于少数种的一个群落,将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如,含有5个种和100个个体的一个群落,这100个个体平均地分配在全部5个种之中,即每一个种有 20个个体,另一个群落也是5个种和100个个体组成,但80个个体属于1个种,其余20个个体分配给另外的4个种,在这种情况下,前一群落比后一群落的多样性大。

在温带和极地地区,少数的种很常见,其余的种个体很稀少,它们的种类多样性就很低,在热带,个体在所有种之间比较均匀地分布,相邻两棵树很少是属于同种的(热带雨林),种类多样性就相对较高。

为了使种类多样性定量化以便于比较,人们已建议了许多指数。其中被广泛地应用的一个是香农—韦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这一指数是根据信息论得来。计算公式如下:

H=-∑(Pi)(log2pi)

(i=1,2,3,4„„s)式中,H=种类多样性

S=种的数目

Pi=属于第i种的样品总数的个体十进制分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多数采用Shannon-Winer简化公式:D=3.3219(lgN-1/N*∑nilgni)式中N为所有物种个体总数,ni是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

该指数考虑到了种的数目和种的相对多度。这个指数可用以预测从群落中随机取出的一定个体属于的那个种的不定性程度。在计算本指数时加上负号,只不过是为了产生具有正值的数字指数。关于本指数的计算可参阅专门的手册。

种类多样性是作为在一定地区之内比较相似群落的一种度量方法。在考察全球植被时它也是有用的。

植物群落不仅由许多分类学种组成,而且也由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种组成,因而在研究植物群落时不仅要查明它的分类学组成,还要查明它的生态和 生物学组成。

没有两个植物种的生态是完全相同的。л.г.拉缅斯基曾经论证了关于植物种的生态学个性的原理。他认为,没有两个种同样地对待生长条件(对待光、水、矿物营养元素等等的保证),不论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在生长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它们都不具有同样的分布曲线,各个植物种不仅在它们对生长条件的关系方面(生态学上)是特殊的,而且在保证它们有可能在一定环境条件中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方面(即生物学上),也是独特的。植物群落既然由许多种形成。这就必然在群落组成中进入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方面不同的种。例如在北京附近燕山山脉中山带分布的辽东栋(Quercus liaotungensis)林群落,其组成中有几种乔木、若干种灌木和许多草本种。它们之中有耐阴的蒙椴(Tilia mongolia)、兰荆子(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宽叶苔草(Carex Jiderosticta)等,也有比较喜光的三桠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苍术(Atractylis chinensis)、委陵菜(Pocentilla chinensis)等,有喜寒的棘皮桦(Betula davurica)、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铃兰(Convallaria beiskei)等,也有较喜暖的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荆条(virex chinensis)等,有喜湿的蒙椴、兰荆子、地榆(Sanquisorba officinalis)等,也有比较耐旱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us)、荆条等,大多数种类适应于中性到微酸性的棕色森林土,但也有少数种类分布于局部的石灰性土,如北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vii)、朴树(Celtis bungeana)。它们的生活持续时间和繁殖方式,更是多种多样。除此以外,它们的地上器官有不同的高度,根系钻入土壤中不同的深度。各种植物群落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组成的多样性,正是它们的重要特征之一。

群落组成的多样性还因为,通常进入群落的每一个种以大量个体出现,它们在年龄和生活状态上是各异的。在具体植物群落范围内,任一植物种的个体总体构成群落种群。如在有花植物种的群落种群组成中,包括处于土壤中或土壤表面上的有生活能力的种子、幼苗、少龄植物、未成熟植物和成年植物。在某些草本植物的种群组成中也进入处于再度休眠的个体(根茎、鳞茎、块茎、未发育的地上枝等)。在同一个植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的群落种群,可能既在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目上,又在不同年龄群的个体对比关系上(年龄谱)彼此强烈地不同。群落种群的复杂组成乃是保证植物群落中种的巨大稳定性的适应。

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许多植物的种子,在它们被埋在土壤中的情况下,长期保 持着发芽力的性质。故在草甸、森林、草原的土壤中大量积累有生活能力的种子。它们的数目在草甸土壤中从1平方米内几千变动到几万,在森林土壤中从1平方米内几百变动到几千,而在荒漠土壤上则从几十到几百。由于土壤中有生活能力种子的储存,甚至在没有植物下种的情况下,这些植物种也可以进行它们的种子更新,从而保证群落中种的稳定状况。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

相对稳定了的植物群落具有固定的结构。一定的结构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显而易见的特征。

首先可以看到,任何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都分成许多层次,这叫做成层现象。不论陆地或水生群落都是如此。可以说,植物群落实际上是一种成层的系统。植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环境逐渐发生分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要的、高度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不同植物常常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型,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以它们的同化器官(枝、叶)和吸收器官(根)排列在空气中的不同高度和土壤中的不同深度。在水生环境中,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生态要求不同)也在不同深度的水层占据着各自的位置,这样就出现了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垂直配置的成层现象。

联合在一个层的植物种,在对光的需要方面,比起不同层的植物来,彼此较相似。但它们对其它生态条件——热、矿物养分,等等方面则可能要求不同。在森林中的灌木层,比较耐荫的植物能正常地发育。不仅被乔木层,而且也被灌木层遮荫的林下草本植物就更加耐荫。在森林上层有时也会出现对光要求不同的种,例如欧亚大陆北部由云杉、松和白桦组成的混交林就是这样,但这样的上层组成大多是次生的和暂时的现象。

群落中的每一层,在利用生态环境的意义上是相互补充的。成层现象保证了群落充分地利用空间,使一定空间内允许更多的有机体生长。

在陆地植物群落,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地上分层)和地面以下的层次(地下根系分层)。

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清楚。一般森林从顶部到底部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前三个层次还可以再分出亚层。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层现象最为典型。草本群落则通常只有草本层和地被层。乔木层的林冠是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生产食物的地点,它对森林的其余部分有重大的影响。如果它是疏开的,相当多的阳光就会到达下层,灌木和下层林木就会发育得很好,如果林冠层是密接的,灌木和下层林木以及草本层就发育得不好。不同类型的森林内,其灌木层不同,除了上层乔木层的遮荫对灌木层有影响外,坡向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北京附近西山一带的落叶阔叶林下,阴坡以三桠绣线菊、蚂蚱腿子(Myriopnois dioica)、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中生灌木为主;阳坡则以荆条等旱中生灌木为主。

草本层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上层的密度、海拔高度、坡向等也有影响,所有这些在不同地方的森林中是不相同的。

地被层指贴地生长的苔藓地衣层。苔藓地衣之下就是枯枝落叶层,或叫残落物层。残落物层是重要的森林分解过程发生的地方。有些群落或群落的有些地段,没有苔藓地衣层的发育,草本层之下直接就是残落物层。

热带森林的层次结构最为复杂,可能有的层次最多。那里有森林巨树的树冠、一般的树冠、两层或多层小树、以及灌木层和草本层,但灌木层和草本层常常不很发育。

除了以上所述基本结构层次外,森林中经常存在的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它们附着或攀缘在直立植株的不同部位,本身不构成一个层次,称为层间植物。藤本植物一般是喜光的,它们的叶层总是高踞于群落的最高层,而附生植物则有不同的生态习性,有些阳性喜光的种类附生在大树的上部,耐荫喜湿的种类,则附生在森林内荫湿部位的树干上。热带森林的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多。

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的根系可伸入土壤的最低层,灌木的根系分布较浅,草本植物的根系则更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在草本群落中,各种植物的根系密接,强烈郁闭,分层常常比地上部分还要复杂。

成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形态上的表现,但它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义。因为每层的植物都处在不同的环境(生境)中,从群落最上部到土壤表面,光强度逐渐减弱,光质也逐渐改变,CO2含量也是愈近土壤表面愈高。从群落的外部到内部,空气湿度加大,气温变化趋于缓和。在叶子聚积最多的层次,单位叶面上空气的体积比叶子稀疏地方的要小些。由于这个原因,不同高度的叶子,它们在光照和CO2的保证性等方面处于不同的条件中。土壤的不同深度,在水分、养分、通气状况,温度变化等也都不一样,这就给植物生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生境,因而使各层具有独特种类成分和生活习性的植物。层的分化反映了组成植物本身生态上的分化。成层性的研究有很大的生产意义。农业上的很多措施(间作、套种、“多层楼”等)就是利用群落层次结构的原理。如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获得高产,产量比单种禾本科牧草或豆科牧草的要高,这是因为在混播中,两类植物的地上部分彼此配合,能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特别是它们地下部分能相互配合,可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如上例禾本科牧草的须根系分布于土壤表层,豆科植物的直根系则入土较深,它们各从土壤的不同深度吸取养分和水分。禾本科牧草主要利用雨后由土表下渗的水分,豆科牧草则利用土壤内的毛管水,豆科牧草的根系从土壤深层吸收较多的钙,当其残体分解后,可满足禾本科牧草对钙的需要,禾本科植物的根系能吸收较多的磷,又能提供给豆科牧草。此外,豆科植物的根上有根瘤菌寄生,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可供给禾本科牧草以氮素养分。禾本科植物和豆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根系的这种彼此互补的关系,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地下成层现象的实质。

我国滇南的西双版纳地区,热带植物栽培工作者采用“三层楼”方法栽培热带经济植物,上层三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中层罗芙木(Rauvollia sp.),下层千年健(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或上层三叶橡胶、中层金鸡纳树(Cinchona ledgeriana)、下层砂仁(Amomum villosun),就是模拟天然的群落结构,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植物群落除了这种垂直划分以外,还存在水平方面的不一致现象。任何群落在水平方面的不均匀性表现为划分成斑块,这种斑块在不同植物的数量比例方面,在郁闭度、生产力以及其它性质方面都不相同。例如,在一个草原地段,密丛草针茅(Stipa)形成建群种,但这些草丛并不构成连续的植被,而是彼此相隔一定的距离(30—40厘米)分布。各个针茅草丛之间的空间,则由各种不同的较小的禾本科植物和双子叶杂类草占据着,并混有鳞茎植物,其中的某些植物也出现在针茅草丛的内部。因此,伴生少数其它植物的针茅草丛和针茅草丛之间生长其它草类的空隙,它们的外貌、它们的种间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都有很明显的不同。但它们的差别与它们作为组成部分而参加的那个植物群落——针茅草原比较起来,是次一级的差别,而且是不很明显的和不很稳定的。在森林中,在较阴暗的地点和较明亮的地点,也可以观察到在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类似差异。群落内水平方向上的这种不一致性,叫做群落的镶嵌性(Mosaic)。这种不一致性基本上受制于生境、动物活动、植物的环境形成影响以及人类的影响等。

在群落范围内,由于存在不大的低地和高地因而发生生境的改变,形成镶嵌,这是受制于生境不一致性的镶嵌性的例子。由于土中动物,例如田鼠活动的结果,而发生的情况也属于这类,在田鼠穴附近经常形成不同于周围植被的斑点,只有经过相当长时期,这些差别才能逐渐消失。

以上所述植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都是属于形态方面的结构(尽管有生态学涵义)下面将转而讨论植物群落另一类性质的结构——生态方面的结构。层片(Synusia)是生态结构单位的代表。层片概念是加姆斯(Gams,1918)引入科学中的。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它所包含的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是相应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所以,任何群落都可以从生态上划分出一些结构单位,每一个这样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生活型,至少是相近的生活型的植株组成。

层片和层或亚层的概念是不同的。层片有时和层符合,有时则不符合。例如分布于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Larix dahurica)纯林,兴安落叶松组成乔木层,它同时也是该群落的落叶针叶乔木层片。在混交林中,乔木层是一个层。但它由阔叶树种层片和针叶树种层片两个层片构成。

另一方面,同一个层片可以进入到不同的层。例如苔藓地衣层片既可以出现在土壤表面,也可以分布到不同高度的乔木枝干上。

如上所述,每一个层片占有一定的空间,但不同层片的空间可以重叠。例如,在草原群落中多年生杂类草层片和一年生杂类草层片,彼此经常是交错重叠分布 的。

群落内部的那些具有季节性特征、决定某一季相的植物群,也是层片。例如,荒漠中的短命植物层片,它们只出现在春末夏初的短暂时期,其它时间是看不到的;又如,欧洲栎树林中的草本层也至少有两个层片,春季类短生植物层片和夏—秋草本植物层片组成,等等。

重要的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层片时,要分出基本(或建群)层片和从属层片。前者基本上决定了群落的内部环境,它们通常提供出群落的大部分植物物质。在森林中,这是木本层片之一,在草原中是旱生草丛禾草层片,在高位沼泽上是泥炭藓层片,等等。从属层片占据由建群层片所决定的局部环境。建群层片的优势种就是建群种。和层结构一样,植物群落层片结构的复杂性,保证了植物全面利用生境的生活资源,产生或多或少稳定的最高植物生产量(在该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并且能最大程度地影响环境,对环境进行生物学改造。

最后,关于“生态位”(niche)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动物学家(Joseph Grinnell,1917,1924,1928;Gharles Elton,1927)提出的,但也适用于植物,并早已为植物群落学家所采用。

任何群落都包含了多种植物,群落的资源在它们的个体之间进行划分。植物种类愈多,资源的划分也就愈细。生活在一个群落中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它们是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被选择出来,能够在该群落的环境中共同生存的种。它们每一个占据着独特的小环境,并且在改造环境条件,利用环境资源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群落中每一个植物种所占据的特定的生境和它执行的独特的机能的结合,叫做生态位。通俗地说,生态位就是一个植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它包括该有机体在群落中的住所(在哪里),也包括它在群落中的基本作用(做什么)。过去在地植物学文献中把niche一词译为生态小生境,那是不确切的,因为它没有表示出该词所包含的群落中植物种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特征,即它所起的作用。

既然组成一个群落的每种植物都占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那么,自然可以把群落看成是生态位的一种集合。

如果有两种植物,它们利用同样的生活资源(光照、矿物养分、水分等),那么 它们的生态位就会发生重叠,但这种情况是不会持久的,因为根据实验得来的生态学理论证明,没有两个种能够在同样的生态位中存留,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将会消失,或者其中一个或二者通过自然选择趋异到不同的生态位,这叫做竞争排除理论(competitive exclusion theory)。

一个种的生态位由许多环境变量(位置、光照、水分、养分、土壤pH值,等等)和机能变量(采食它的动物,残落物影响土壤的性质,等等)所确定。

三、生产量及其测定

植物群落实际上是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无声工厂。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本身在内)在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依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积累的太阳能量。其它生物是没有能力独立地固定太阳能量的。所以,没有绿色植物,没有绿色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地球上不可能有繁荣的生命界。由此可见,植物群落的力能学研究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地球表面每年接受5×1020卡的太阳能,在中纬度地球表面每公顷每年接受大约90亿卡,然而植物群落只能固定这一巨大能量的较少的部分。例如,森林能够利用投射到它上面的太阳能不超过0.5%(Duvingnaud,Tanghe 1973)。这是根据积累下来的生活有机物质计算得到的。实际植物在呼吸作用时不断消耗掉一部分有机物质,还有一部分作为枯枝落叶损失掉。如果把呼吸和干物质掉落时损失的能量考虑在内,那么植被对太阳能吸收的百分数可增加2—3倍。然而就是这一指标(1.0—1.5%)与太阳投射到植被上的那巨大热量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E.奥杜姆(Odum,1975)指出,植被固定太阳能的上限是5%,并且只有在某些生产力最高的热带森林中可以达到。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由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叫第一性生产分量。E.奥杜姆曾引述了关于第一性生产量的世界分布资料,这是地球各种生态系统中,自养组份即植被活动的结果。最大的能量固定出现在珊瑚礁、河口湾、冲积平原和集约农业地区。在投入大量补充能量的集约农作物群落中,一年之内一平方米可固定达25卡的能量。

任何一个群落,单位面积内,随时间积累下来的第一性生产量,叫做生物量(biomass),或植物生物量(phytomass)。换句话说,生物量是我们在野外调查时直接 测得的当时的群落有机物质的数量,按克/平方米,或公斤/公顷计算。生物量应该既包括群落地上部分的数量,也包括它地下部分的数量。但由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十分难于测定,通常所指的生物量多半只是地上部分的。

必须把生物量(或储存下来的生物量)与生产力(Productivity)概念严格区分开来。草本群落储存下来的生物量比森林小几十倍,但它们可能比森林有较大的生产力(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

测定植物群落的生物量是野外地植物学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最简单的测定生物量的方法是收割法。对于群落的地上部分来说,一般是在群落内布置收割样地(大小和数目根据条件和要求的精确度而定),然后齐地面,或在地面以上一定高度将全部植物割下,进行称重(鲜重和干重)。对于根系,则采取整段土壤,用水把根冲洗出来称重,也有在实验室或温室进行培养测定根系的。

由于收割法是对植物群落的一种破坏性测定,近年来在国外发展了许多非破坏性的测定方法。如测定光合作用时的CO2吸收量的气体交换法(使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根据天然群落的叶绿素含量和它们的第一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的叶绿素法,利用C14O2研究光合作用和糖类在植物系统内部运转的放射性示踪法,通过在一定时间间隔测量与干重有关的某些参数(如叶长或草丛直径的增长)的无破坏指数法,根据探测器的电容与探测器中容纳的牧草数量关系的电子法,以及β—射线衰减装置等等。

生物量是群落生产力的指标,而群落生产力研究的生产意义是很大的。首先,这种研究使我们能了解不同环境的天然生物生产能力,从而有助于合理安排生产,其次,由于植物产量取决于热量、水分、矿物营养元素,而这些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作用加以控制和改变的。

第三节

植物群落内部环境

植物群落不仅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同时它本身也影响着外界环境。

每一个植物在它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甚至在死亡以后,影响着它周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植物的大量的根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向土壤分泌有机酸(包括碳水化合物、酸、酶),它的死亡残体又将有机物质和矿物质归还土壤。在它生 活期间还向周围环境分泌各种挥发性物质,以此改变周围环境的化学特点(生物化学场)。同时它也对周围环境发生物理影响,包括在它周围形成特殊的辐射场(荧光和放射性)、电磁场(例如,每棵树具有一定的电压,很容易借助于伏特计发现),以及特别是热场(通过反射光、遮荫、传导热等影响与周围空气和土壤的热交换,从而在自己周围形成特殊的热环境)。

在植物群落内,大量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周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影响更加显著,这使得群落内和群落外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在群落内形成特殊的群落内环境。这种群落内环境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光状况方面由于上层植物对光的吸收、反射、再辐射和漫射,到达下层的光在强度方面己大大减弱。如在某些森林深处,到达林地的光只有森林顶部光照的千分之几。经过上层枝叶的反射和透过,生理有效光大部分被上层所吸收,透入群落内部的主要是生理无效光(黄光、绿光),所以在林下往往只能生长一些需光量很低的阴性植物。此外,含叶绿素植物还产生自己的荧光。据国外资料记载,天山云杉(Picea tianschanica)的针叶总亮度系数为0.67,而荧光亮度系数是0.13—0.07,即只小4—10倍。因此,在植物群落中存在质上和量上完全特殊的光状况。

群落内形成很特殊的空气环境。大气分子组成在群落内部发生明显的改变。森林中CO2的含量各层不同。如,在草本植被覆盖不多的近土壤表面,它是0.08%,要比正常情况(0.03%)几乎大3倍。在树冠区(白天)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CO2的数量降到0.02%。但这种数值随不同群落和不同时间而有很大不同。在前苏联,欧栎(Quercus robur)林中曾经测得的CO2梯度是,土壤表面为0.68mg/L,1.15米高处为0.46mg/L,林冠为0.44mg/L,我国云南南部热带雨林群落内,白天测得的CO2浓度仅为0.015%(0.2mg/L),比大气中CO2的正常含量低1倍,可能是由于CO2强烈被下层植物利用了的缘故。森林下层CO2浓度大是因为大量CO2来自土壤微生物的呼吸。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植物还以不同的挥发性有机物质供给群落的空气环境,其中包括植物杀菌素在内。分泌物中占优势的挥发性部分是碳氢化合物和大量的芳香族物质。各种植物分泌的数量是不同的。例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k)通过其叶子气孔分泌的挥发性物质的数量是1.4(1平方米叶面上1小时分泌的体积百分数),兔儿条(Spiraea hglpericfolia)是0.1。

土壤表面本身可以减弱风力。植物群落减弱气流的影响更要大得多。K.希托克(引自Geiger,1931)于风暴期间在帚石南(Calluna vulgaris)群落中,在距地面不同高度曾测得这样的风速,在帚石南高10cm处是1.0米/秒,在植冠30cm高处1.4米/秒,在50cm高处3.7米/秒。而在群落之上风速达到9.3米/秒。由于稠密枝叶的妨碍,在一些密林,如热带雨林内部可能完全无风。

风遇到像森林这样的强大障碍以后,风速大大减低。防护林的营造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植物通过残落物(枝、叶、花、果、种子、花粉、树皮)和死亡残体,把大量有机物质和灰分元素加入到土壤中,改变了土壤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平均说来,在热带森林,每年残落物达到12吨/公顷,在温带是2~5吨/公顷,在荒漠是3吨/公顷。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群落每年残落物可达12.83吨/公顷。同地区的牡竹林是11.01吨/公顷,飞机草(紫茎泽兰,菊科)群落则只有5.16吨/公顷。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4.5吨/公顷。当地热带雨林群落通过残落物归还土壤的灰分元素及氮素总量为2638.5公斤/公顷。残落物不仅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物质和灰分元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伴随着淋溶过程和土壤矿物的分解过程,把盐分从土壤上层带到深层。自养植物又通过根的吸收活动,促进了群落内进行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

植物群落以一系列的群落因素,植物的蒸腾、光合和呼吸以及热容量等,控制和改变到达群落内的太阳辐射,从而改变了群落内的热状况。森林中最高温度比林外低,而最低温度比林外高,即整个热状况的波动比较和缓。不仅森林如此,灌木和草本群落也是一样。

落到植物群落的降水,一部分到达地面,一部分被植冠阻留。如郁闭的百龄欧栎林,其林木层大约阻留年降水量的10%,落叶松是12%,松林20%,云杉林25~30%。灌木和草本群落的这种阻留量也很大。例如据国外资料,燕麦和雀麦的草群可阻留25%以上的降水。

群落内植物蒸腾出来的大量水分,加上枝叶阻留水分的蒸发,使群落内的空气湿度经常保持很大(群落内的湿度比群落外的高10~25%),加上蒸腾消耗热量和植物遮荫所引起的低温,容易发生较多的雾、露、霜等降水形式。大量观测资料证明,林区的降雨量也比无林地区多。

由于枯枝落叶可以保蓄水分,森林对所在地区的水文状况也有良好影响。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

在自然界,植物群落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基本形式有三:

(1)季节性的变化,(2)逐年变化,(3)演替。三种形式是相互联系的。

季节性的变化就是群落的季相。在一年中气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的地区,植物的生活活动随着气候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在不同季节通过不同的物候阶段,这样使整个植物群落发生明显的外貌上的季相更替。

在中纬度的草原群落,季相更替最为明显,可以分出来的季相也最多(7~8个)。在热带,那里由于终年炎热多雨,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划分,植物群落的季相更替也不显著。

记录表明,任何地方各年的气象和水文条件都不完全相同,特别是降水丰富的年和干旱少雨雪的年常周期性地交替重复出现,使植物的生长条件有年际的改变,从而发生植物的年际波动。

这种波动有时颇大,有时较小。例如草本植物的数量比例,有时较大程度地按年波动,有时较小程度地按年波动,地上和地下器官的生产力也是一样。但是在年际波动中,由于区系组成的稳定性,因而没有一些种的退出和另一些种的定居进来,这是和演替不同的地方,而后者是要发生区系组成的改变的。此外,年际变化有可逆性,就是当去除了引起改变的原因以后,群落通常相当快地恢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态,而演替不是如此。演替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年际改变特别清楚地表现在草本群落中(草甸、草原),在水文状况按年改变的地方(河漫滩等),在气象条件足够明显地从一年到另一年改变的地区。在草甸,在草原,在荒漠,这种改变被研究得最为完全。

演替(succession)是植物群落动态中的最重要的特征。没有一个群落永远地存 在,或迟或早它将被其它的群落所更替。

没有植物生长的裸露地面称为裸地。裸地的环境条件是很极端的。那里光照强,温度变化剧烈,或者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没有有机物质,有些基质还有移动性。这样的地方,大多数新移入的植物是不成功的,只有那些能忍受裸地极端条件的顽强的先锋种才能生存下来。一代又一代,它们的残遗物积累着和分解着,增加有机物质到矿物基质中,逐渐形成了薄层的土壤。于是,其它生物种现在可以在这里存活下去。当这些种进来以后,老的先锋种被排挤出去。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中它们不能与新的侵入者竞争;随着土壤继续变肥沃和地面的更多被荫蔽,又给另外的新种创造了条件,使它们可以侵入进来。同样,这另外的新种又会被其它的种类所代替。这样,从少数小型的分散生长的先锋植物,发展到匍匐地面的灌木和草类,再到灌丛、小树和大树,随着每一群植物种的出现,也发生土壤肥力的增高和近地面大气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最后达到一群生物种,在这群生物种中,幼年个体能与成年个体共同生存,这时群落的改变成为觉察不到的缓慢,于是达到成熟的群落,森林、草原、冻原等等。像这样,每一群植物种为它们的继承者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当土壤变得更为肥沃和更为稳定,以及当地面以上的环境变得更为荫蔽;更为湿润和变化更小时,创造这种条件的每一种群本身又被消除。这一有规律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叫做植物群落的演替(Plant succession)。

裸地有两种主要类型。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段(例如冰川移动露出的地面,火山喷发新造成的岩面,流水的新沉积,风沙的堆积,山坡的崩塌,滑塌面等)称为原生裸地。原来有植被覆盖,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植被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原来的土壤还多少保留着,土壤中还有原有植被中某些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叫原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则叫次生演替。不论哪一类演替,都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组成一个演替系列。对原生演替的讨论通常以两个极端性的类型作为代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这两种类型的演替,特别是早期的几个阶段,在各地都非常近似。

一、旱生演替系列

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维持森林植被的气候环境中,裸露的岩石表面是干旱的生境,这里可能首先被地衣所侵入。地衣是能够忍受严酷气候条件的顽强植物,它能生长在暴露于阳光和干旱之下,酷夏炎热,严冬冰冻的裸岩之上。这种侵入到暴露的,没有植物生长的地区的坚强有机体叫先锋植物。地衣生长的地方迟早可能出现像苔藓这样的其它有机体,以后又出现其它草本植物,然后也许是灌木,最后出现乔木。但有时乔木或灌木也可以成为先锋植物。随着植物种的改变,动物也发生改变,并且当演替往前发展,出现的种的数量加多。所以森林地区旱生演替系列是,(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演替之所以进行,是由于植物分泌有机酸类腐蚀岩石,植物并且有助于阻留通过空气吹来的土壤颗粒。经过长时期之后,有机体把自己的残落物以及其它动植遗体加入到土壤中,使环境的水、热、养分条件得到改善,为下一阶段的植物侵入提供了可能。

二、水生演替系列

以水池或湖泊为例。这样的环境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变干,它们或者被切开出口,使水排出而湖底干涸,或者可能被冲刷到盆地中的物质以及生活在该水体中的有机体的死亡残体所充填。当水池或湖泊形成之后,逐渐有水生植物和动物定居,微生物则分布到开扩的深水。在较浅的部分,光线可以透入到近底部,着根的沉水水生维管植物将侵入进来。在更浅的水中,可能生长具漂浮叶子的着根水生植物,在水深还要更浅的地方,将出现其大部分基叶露出在空气中的植物(挺水植物)。在岸上,则能忍受土壤水分饱和的植物(湿生植物)占优势。这些植物类型中的每一个形成一个群落。并有若干种动物与上述每一个主要植物类型相联系。

由于有机物质和泥沙经常地积累着,使水的深度逐渐变浅。随着环境的这种改变,所有群落都向水池或湖的中心方向前进,每一个群落侵入到处于较深水中的它的下一个群落中,然后它自己的地方又被处于较浅水中的后一个群落所侵入。这样,当发生填塞过程时,沉水水生植物将被浮叶根水生植物所代替,后者又被挺水植物所代替。演替继续进行下去,挺水植物将被水分饱和土壤地区的湿生植物所代替,这些又依次被通常的陆地植物所代替。就这样,陆地群落逐渐地移到曾经是开敞水体的地方。这样,水池和湖泊淡水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系列即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演替的结果导致该地区的生境条件逐渐由严酷向中性转变。同时植物群落逐渐地向着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于该地区气候条件的稳定状态转变。这种适应于现时气候条件的、结构稳定的群落,美国学者(F.E.Clements)称为顶极群落(climax);例如北京附近排水良好的高地上的顶极群落是栎(Quercus)、椴(Tilia)、梣(Frazinus)、榆(Ulmus)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在顶极中植被和环境或多或少处于平衡状态。它以在总第一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之间,从太阳截取的能量和通过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之间,从养分的摄取和通过枯枝落叶掉落的养分归还之间的一种平衡为特征。对于顶极有三种理论途径。一种是单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主要由F E.克勒门茨(clements)(1916,1936)所发展,这一理论承认只有一个顶极,完全由气候决定,不管开始时环境条件的多样性有多大,如果时间足够,一定地区的全部群落将最后趋同于单一顶极(single climax)。整个景观将为相同的植物群落所覆盖。克勒门茨相信,气候是植被的决定因素,任何地区的顶极只不过是它的气候的函数。任何给定地区存在的不是顶极的,但显然处于平衡状态的群落被给以“亚顶极”(subclimax)(接近于演替最后阶段,它可能持续一个长时期,但最后会被真正顶极所取代)、“偏顶极”(disclimax)(即顶极群落被扰乱以后,代替顶极的群落,例如,过度放牧可能引起荒漠草原变成灌木占优势的荒漠,而不是顶极草原)等名称。另一途径是多顶极理论(polyclimax theory)。A.G.坦斯黎(Tansley,1939)是多顶极思想早期的建设者之一。多顶极理论认为,在一给定地区可以识别出许多不同的顶极群落,例如,被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坡地朝向、动物的活动以及其它因素控制的顶极。

第三种是顶极—模式假说(climax—pattern hypothesis),这是威特克(Whittaker,1953)提出的多顶极观念的一个变型。威特克强调指出,一个自然群落适应于它生存其中的环境因素——气候、土壤、火、生物因素、风等的整个模式。当单顶极理论认为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而多顶极理论认为有若干顶极时,顶极模式假说则认为是顶极类型的连续(continuity climax types),沿环境梯度逐渐地变化,不是截然地分离成离散的顶极类型。顶极是一种稳定状态的群落,其组分种群与环境梯度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模式的中心的和最广泛分布的群落是优势顶极(prevailing climax),它是最清楚地表现地区气候的群落,例如美国东部的栋树—山核桃林,或山毛榉—槭树林,就是这种优势顶极。

最后须要指出,不能形而上学地、机械地理解顶极概念,因为顶极群落也不是完全稳定的,它只不过比系列群落(演替过程中顶极以前各阶段的群落)较为稳定而已。顶极群落中的动物种群经常在巨大地波动,群落的植物成分也或快、或慢地在发生变动。那种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不改变,顶极群落也永远保持不变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其错误,没看到群落运动和发展的内在源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群落的种类成分(主要是建群种)的生命活动的结果,总不断引起群落内部生境的改变,特别是土壤性质的改变,因而不可避免地使群落本身也发生变化,使原有的种类成分改变成另一些成分。上面说到的水池丛生的演替过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此外,外部环境也不是永远静止不变的,气候有短期的比较明显的变化,也有长期的缓慢的变异过程,这些变化都不能不反映在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上,所以我们说到顶极群落的稳定性只是相对于系列群落而言的。

第四篇:万绿园社区喜迎新春文艺汇演

万绿园社区喜迎新春文艺汇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日,万绿园社区联合社区老年大学举办了一场迎新春文艺汇演。汇演前,社区精心准备,通过社区宣传栏、张贴通知等方式加大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经过认真排练,汇演现场,只见演员们各个神采飞扬,尽情表演,观众们有声有笑,好不热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支持民生,关注民生,万绿园社区还多次举办类似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学雷锋万绿园环保志愿者活动策划

机电工程学院12农机一班万绿园

“学雷锋”活动方案

机电工程学院12农机一班万绿园

“学雷锋”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及学院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也为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特组织同学参加此次志愿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4年3月2日(如遇下雨,日期再定)

三、活动地点

海口万绿园

四、组织者

12农机一班全体班干、团干

五、参与对象

机电工程学院12级农机一班全体学生

六、活动安排

(一)前期准备

提前弄清去万绿园的公交路线,提前通知每人要求准备一顶帽子(不要求统一),由班费统一购买手套及垃圾袋。

(二)活动期间

1、下车后,选择一点集合,三人一组,其中一人组长,组员二人,然后分发工作所需的手套和垃圾袋,统一再次集合的时间和地点后由组长带领各组组员到指定的地点工作,各组具体活动地点到现场后再定;

2、各组达到指定范围内,开始志愿活动,主要是清理路边及草坪上的生活垃圾,同时委婉劝阻游客一些不好行为,比如乱扔垃圾、乱折花草等,遇到路人需要帮助时,尽自己的努力提供帮助。

3、到了集合时间,由组长将组员带回集合地点。清点物品后坐车回校。

(三)活动后期

计划3月3日举办班会,在班会上各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活动总结。

七、活动注意事项

(一)组织者出发前要清点人数,并且着重强调安全问题,包括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任何人活动期间严禁外出游玩或提前回校,有任何事需要提前和班长联系;

(三)要注意仪容仪表,举止文明大方;

(四)返校时要再次清点人数,知道回校后方可解散;

(五)学生自备零钱打车,自带矿泉水;

(六)如遇下雨活动推迟。

八、经费预算

12农机一班班级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下载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万绿园植物群落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园林树木学电子教案植物群落的基本知识及栽培群落在园林中

    园林树木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基本知识及栽培群落在园林中的应用 (该章2学时,重点讲授植物群落的基本知识及栽培群落在园林中的应用)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概念 自然界中......

    调查报告

    抵制“三无食品”从我做起 一、活动背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不管你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是贫是富,每天都要吃饭。以前,人们想要吃点好的,但又买不起。现在好了,社会进步了,大家也......

    调查报告

    湖南鑫农油脂有限公司 5000万元调查报告 湖南鑫农油脂有限公司融资500万元,期限4个月,采用存货抵押担保方式。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企业基本情况 信用等级AA+ 注册资金......

    调查报告

    关于惠阳荣丰制衣公司的财务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无论任何企业都把“财务”作为企业运作的核心,只有过硬的财务预算才能给企业带来先前无后的经济效益的发展。为了将在......

    调查报告

    关于金平县农村低保调查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制度的推行,对于解决农民贫困,......

    调查报告

    深刻查找原因认真进行整改推动“三新”促发展 ----0九0一公司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调研报告根据“大力弘扬许昌精神,推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的要求,按......

    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经过了近两年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自己在企业管理知识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调查报告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如何用来分析各种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个途径......

    调查报告

    题目要求: 选择一个你比较熟悉的企事业单位,对它的主要领导者进行一次采访,请围绕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写出一篇部少于600字的调查报告。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位于阜阳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