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将至影评

时间:2019-05-15 09:0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色将至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血色将至影评》。

第一篇:血色将至影评

《血色将至》:把魔鬼献给未来

2008-02-28 15:25:50

来自: 老晃

There Will Be Blood / 血色将至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把魔鬼献给未来

拍摄《血色将至》的时候,37岁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就像是被一只巨大的“库布里克之手”攫住了灵魂,尤其是那些能令人全身的骨头都跟着咔咔作响的配乐和最后的高潮场面以及落幕方式,令这部电影几度笼罩着不祥的“库布里克气氛”。但奇怪的是,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前,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在安德森身上有任何这一迹象的蛛丝马迹,这之前,人们在谈论这位好莱坞天才导演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他和罗伯特·奥尔特曼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他们同样以善驾驭多人物、多线索叙事闻名,更因为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关于他们之间是如何建立师徒关系的典故。如果将罗伯特·奥尔特曼根据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一系列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短片集》视作他的典型作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作品,应该是那部狡黠而迷人的《不羁夜》。从某种程度上讲,徒弟的作品甚至比师傅的更具浑然一体的叙事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德森在其中倾注了自己年轻时代的生命体验。1997年,当安德森在充满信心地描绘着70年代末美国色情产业“下流”图景的时候,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创作者是否要居高临下这个问题,但在1999年的《木兰花》里,他终于开始受制于自己的过人才华,为了消解内心深处蛰伏着的强烈压抑,编写剧本的时候,他在镜头里悄悄埋藏了许多令后来的发现者们感到吃惊的隐秘信息,而这种克制和压抑,终于在《血色将至》里被一扫而光!

一、音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37岁的时候,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只是个因为拍摄黑色电影《杀手之吻》而刚刚在好莱坞展露才华的“年轻导演”,在同样的年纪,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已经完成了《不羁夜》和《木兰花》,这种过早显露的才华和过早到来的成就,足以令人不安,但却证实《血色将至》具有现在这样的深刻与纯粹,实属必然。

在这部电影里,安德森显然是有意采用了“较原始的”电影语言,比如,在拍摄人物对话的时候,他极少使用对切镜头,而是一律用中景一气呵成;那些从地狱里传出的令人窒息的声音,也是佐证——他不仅使用了密集强悍的纯古典音乐,比如大量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合奏曲,令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观音乐也成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还大胆使用了一些不寻常的另类音乐和配乐方法,这些特殊的声响,在强烈感染和刺激观众的同时,事实上也在狂暴地折磨并恫吓着他们,《底特律新闻报》的记者在看完电影后写道:“疯狂的史诗、壮丽的杰出表演„„在看完影片一周之后,我依然可以听到自己大脑在狂躁的吱吱作响。”在令人印象深刻的井喷大火那场戏中,有一段好像是来自人类远古时代部落,人们用死人头骨击打出来充满巫术气氛的音乐,它贯穿了整场大火,直到次日大火熄灭另一场景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一主观音乐也依然没有适时停止,它顽固地延续了下去(这在电影配乐中非常罕见)„„可以想象,这一音乐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用来烘托场景气氛的,它其实是从故事主人公石油大亨丹尼尔·普莱维内心深处发出的地狱之声,这种声音一直在召唤着这个野心勃勃的男人一步步走向魔鬼的怀抱。但受惊吓的,是观众。

在丹尼尔·普莱维这个以石油起家的美国佬心里,一直充满着这种灵魂被用力撕扯的声音,但这音乐却只存在于他因石油崛起的那个时期。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里,当丹尼尔步入老年,当他已经攫取了他渴望的财富,这种用音乐来表现内心挣扎的做法就悄悄被压抑和自我封闭的无声镜头取代。安德森在用这种改变告诉我们的是:丹尼尔已经把自己彻底交给了魔鬼,他的内心深处不复年轻时的强烈挣扎,他在那所阴沉的巨大庄园里过着离群索居的酗酒生活,除了偶尔传来单调地他在用猎枪枪杀客厅家具的物品破碎声,整座庄园里一片寂静。

二、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

《血色将至》灵感来自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石油!》(Oil!),在看过原著之前,很难确定安德森究竟对小说进行了怎样的改编,但可以想象的是,影片在努力塑造丹尼尔·普莱维黑色人生这一主线的同时,有意强化了这个石油大亨和乡村牧师保罗·桑迪之间的对立和换位,这一处理,不仅丰富了丹尼尔·普莱维作为魔鬼的意志,同时,也是安德森对自己一向怀疑的宗教进行的一次最大限度的嘲弄,而这一点,很可能正是最终影响了奥斯卡评委投票结果的关键。

最初,年轻的牧师保罗·桑迪打着兴建当地教堂的神圣名义,邀请丹尼尔到小波士顿镇开发石油,作为回报,他希望得到5000美元酬金来修建教堂,但丹尼尔一眼看穿了这个披着神袍的利欲熏心的“上帝使者”,他获得了油田,却没有兑现他关于酬金的诺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不是因为他舍不得这笔钱,他只是不屑于向一个卑鄙的可怜虫施舍怜悯,尤其是一个打着上帝旗号的可怜虫。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的,不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对立(况且保罗代表的精神力量本身是扭曲的、非正面的),甚至也不是简单的对上帝表示怀疑,安德森通过丹尼尔·普莱维这个离经叛道者向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发出的,是最危险的挑衅和最严峻的挑战。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孤独的暴君丹尼尔不仅让上门前来索取金钱的牧师保罗原形毕露,以雪前耻,还迫使这个基督教道德的化身,亲口喊出了“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这一大逆不道的宣誓。这是个足够凶狠的诅咒,可他(既是丹尼尔,又是安德森)竟然还要保罗“用令人信服的语气说出来,用你布道的口气说!”而且连续说了八遍。

奥斯卡评委纵然个个是品格高尚的理性主义者,他们深信“上帝并不存在”,而且也清楚《血色将至》“21世纪的《公民凯恩》”这一不朽价值,他们也决不能给这部电影戴上“最佳影片”桂冠,他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表演奖颁给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不仅因为“如果丹尼尔·戴-刘易斯没有赢得奥斯卡影帝,那我们要改写对于‘演技’的定义,他与任何伟大表演都不同——他更伟大!”(《丹佛邮报》),更因为另一桩事实——丹尼尔·普莱维对上帝信仰(代表着人类的所有光明信仰)的决绝态度,不仅仅是这个角色在地狱里向人性边际发出的绝望吼叫,它也宣告着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本人对基督教伪善一面的深深不屑。

三、石油是美国的原罪,贪婪是人类的梦魇

这是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展现了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而《纽约时报》则用这句话概括了影片:“安德森的影片不是美国梦,是美国梦魇,观众将随着影片进入烈火熊熊的地狱,每个人都将在其中得到沸腾和诅咒。”某种程度上讲,《血色将至》不仅是一部个人史诗,它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西部开发史乃至建国史的缩影,更是凝聚着每一个个人、实体和国家迅速崛起又迅速瓦解的饱尝代价的灵魂蜕变史的缩影。

石油,是美国的原罪,现在更几乎成为困扰整个人类的世纪梦魇,2007年美国影坛那些良莠不齐的政治电影无不与此瓜葛,它们或者探讨政治与媒体的幕后媾和(《狮入羊口》),或者深究国家利益对个体利益的无情蹂躏(《决战以拉谷》、《引渡》),或者跨越地域思考种族仇恨对情感共同体带来的巨大伤害(《追风筝的人》、《国王》),而唯有《血色将至》,是将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罪恶的源头,它在这种罪恶埋下种子的时代里寻找线索——向上质疑非理性宗教的价值,向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对人性泯灭负有的责任,而在中间盘旋不去的,是对人存在价值的深沉思考。

四、把魔鬼献给未来

丹尼尔·普莱维的一生,不是一个人从成功走向自毁的幻灭过程,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渐变的魔鬼,他就是魔鬼本身。他的儿子(实际上是养子)说在他身上学到的是“工作的热情”,而他的反应是咒骂这唯一的亲人为“婊子”,因为长大成人的儿子终于决定要离开他自创事业,他用愤怒亲手割断了这段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亲情纽带,他让自己完全坠入那孤独的深渊。影片开始的时候(19世纪末),丹尼尔独自艰难地挖掘银矿,在一次爆破后他失足掉进了幽暗的矿井,当他拖着残腿痛苦地爬出矿坑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孤独。当事业有所发展,他带着儿子在小波士顿镇建筑辉煌未来的时候,儿子在一次井喷事故中不幸耳聋,他再次感到身体里仅存的人性离他而去,强烈的孤独感使他对一个投奔他而来的兄弟产生了依赖,他立刻将自己内心的挫败、懊恼、无望和盘托出(“我的内心总在斗争。我不愿意见到其他人成功。对大部分人,我都怀有恨意。我心中的一部分已不复存在„„投入工作的热情,遭受挫折的懊恼„„所有的那些„„那些失败的往昔都已离我远去„„我已经不在乎什么了。如果在我心里的东西,在你心里也应该有。有很多次,我看着别人,找不到半点令我中意的地方。我想挣足够多的钞票„„多到足以远离俗世的烦扰,一个人静静的生活。”),然而很快,他却痛苦地发现这个慕名而来的“亲人”其实只是个贪图钱财的下流冒牌货,他怒不可遏,开枪打碎了这家伙的脑壳并把尸体埋葬在森林深处的浅坑里,那坑里除了泥土,还有渗出地面的石油。

不久之后,他又不得不为了掩饰杀人罪行,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输油管道而在牧师保罗屈服,他在他一向心怀憎恨的大教堂里忏悔道,“我把自己的亲儿子丢在一边!主啊,请赐给我圣血。驱走我体内的恶魔。”这之后,他果然如愿地成为石油大亨,成为一个令人生畏、毫无怜悯之心的孤家寡人。最终,他又赶走了唯一对他心存感恩的养子,并让灵魂同样丑恶但邪恶远不及自己的牧师保罗在他面前俯首称臣,然后,他在绝望中疯狂地杀死了保罗,彻底投入到那个魔鬼的世界„„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已经掌握了将悲剧神话拍摄成电影的能力,他的摄影机曾饱含温情,但在《血色将至》里他学会了藐视这个世界,他用丹尼尔·普莱维这个凝聚着深刻现代性的人物,再次完美诠释了邪恶人性对人类此刻的重要意义。也许,在他身上还缺少库布里克那绝对的冷酷(丹尼尔·普莱维的养子是个重要的保留,他没有续写父辈的邪恶),但无疑,他已成功跻身到了那些世界上最伟大导演的行列。

第二篇:暴雨将至 影评

《暴雨将至》 影评

广告0801 岳秋艳 0819200104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似乎只是以一个旁人的眼光来描写在一个多事的国度,多事的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伦理之事。中国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为那些统治着中国并压榨着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外国人所效力的,我们称之为“汉奸”,对于“汉奸”这个代名词,我想只要是个中国人,都不会心存一点好感的,有的,只是无尽的鄙视与仇恨,帮凶,帮助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走狗。像《色戒》里面对易先生的描述,已经被许多中国文学界人士批判是有 美化“汉奸”形象的嫌疑了,那么,可想而知,从古至今,中国人是多么的痛恨“汉奸”了。只是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印度,那个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一方面受着殖民所带来的先进发展的好处,另一方面又无时不刻地受到他们的压迫的一种生存状态。

家庭佣人,是一个大美女,无疑就是一个看起来就很暧昧的身份,发生在那个时候的印度,也就更没什么好惊讶的了。只是处在一个反殖民统治前夕这样一个特殊时刻,这种关系的发生也就显得有点惊险了。“暴雨将至”,不仅仅是代表着雨季将要来临,我想更多的,可能是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局面的到来吧。

很是喜欢电影中一开始所出现的一些景观的镜头,静谧而悠远,让人心生安意。这样的一个无争的景色,这么个静态的表面下,一定就像是它表面那样平静吗?自然,惹人遐想,这平静的表面之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波澜壮事呢,又或者说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呢?

看着那一群人从这座山顶望向其余山峰的时候,他们想的是,将要在这里种辣椒,种豆蔻,而在我看来,那明明就是一种由心而生的一种敬畏感才是,怎么会有这种想要去征服的强烈的欲望的?也许这也正是男人跟女人之间的区别,在这种宏伟的大自然面前,女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敬畏,并会从心里去仰视它,而也许正是它的宏大,更激起了男人的征服欲,想要征服一切的欲望。而当那一条私家道路即将完工的时候,那冒着灰色烟圈的路标,却并不能让我产生一点的喜爱,只觉得那是一咱破坏,一种对这一整个完整宁静的画面的亵渎。但是同时,我也不能否认,这些道路的修建给印度土住的居民带来了一些收益,给他们带来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先进的技术以及知识文化等。也许,这也正是一个留洋英国回乡改造家乡的T.K内心所矛盾的地方吧,他也许已经觉察到了英国殖民者对他的同胞的压迫了,但是同时另一种希望给自己的家乡带来发展,他又希望能够帮助英国人快点改造自己的家乡。细腻的镜头,简单的对话,很生动地便能够表达出主人公T.K内心复杂的情感。

影片结尾,雨季终于来临,Henry 用手接着雨,趴在未完成的公路上痛哭着,也许是为了他没有成功的阴谋,也许是为了他后悔自己的一时失误,也许是因为他众叛亲离的状态,也许是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后悔„„总之,雨季终于到来,在某些人的期盼中,在某些人的害怕中,如期而至。

第三篇:血色母爱

血色母爱

故事一:黄鼠狼脱皮哺子。有一位老农在田里下夹子希望逮住偷吃粮食的小动物。这天清晨,他去收夹子,看见夹到了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大吃一惊,因为只有一张皮,黄鼠狼逃了。他想,这只没有了皮的黄鼠狼,一定死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于是,他顺着血迹找去,在一个河沟里发现了黄鼠狼藏身的地洞,挖开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窝还未睁眼的小黄鼠狼趴在那只脱了皮的母黄鼠狼身上。母黄鼠狼已经僵硬,而小黄鼠狼还在不断地吸着奶头。他呆呆地站了很久,把那张皮盖在母黄鼠狼身上才离开。从此,这位农夫再也不下夹子捕兽了。故事二:母亲断指哺儿。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七八个月大的婴孩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孩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自己的指头,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听到这个“血色母爱”的故事,我难以入眠。我想起我近邻的一个女人,她是我小学时的同学。有一年夏天,她的三岁的儿子,在路边的油条摊边玩,在油锅倾倒的那一刻,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滚沸的油,孩子仅一条腿被烫伤,而她的半边脸却破了相。此后,丈夫渐生嫌弃之意,她自己也陷入无尽的苦痛之中。当时,我真想到她的身边,告诉她这个“血色母爱”的故事,对她说:“你是伟大的,美丽的女人。” 后来,我如愿把这个故事说给她听,也说给她的丈夫听。她哭了,他也哭了。再后来,他与她恩爱如初。

故事三:东欧有对母女感情上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2002年2月,母亲邀女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儿滑雪道

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而未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她的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白雪,直升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文章一:曾几何时,我仰着稚嫩的小脸,对母亲说:“我要携着歌声去浪迹天涯。”母亲只是笑而不语,单身驻立在风中,若有所思地望着那飞在天空的白色的蒲公英。母亲告诉我,她知道我的梦在远方,天上最远的那颗星永远是我寻求的归宿。她说,她会永远支持我。当时,我的内心深外只是朦胧地感到母亲对我的理解,而那时的年幼无知,却让我始终没有觉察到母亲说话时的那份不舍与怜惜。时光拉长了我的身影,长大的我又重新审视了母亲的一切:当阳光驱散夜的残暮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母亲背着农具疾速行走在田间的那条小道上,光明和黑暗都无法阻止她的脚步;当星斗满天,我和同学在月下嬉戏追逐时,母亲正在将她的爱一针一针地织进我的毛衣里;当严寒冬曰,我穿着暖暖的羽绒服在火炉旁谈笑风生时,母亲正在用胀裂的双手搓洗那寒水中的衣服;„„ 于是,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被重重地击痛了,此时此刻,我开始怀疑,我的梦还在远方吗?我还能坦然地携着歌声去浪迹天涯吗? “感恩”!理性的思想向我发出圣命。然而,我是应该厮守在母亲身边,让她享受天伦之乐?还是先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再让母亲安享后半生? 清晨的朝阳已缓缓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了。我重整思绪,理智问我:“你没有坚实的臂膀,如何报恩?你没有生存的能力,何敢言报恩?你没有任何资本,拿什么偿还母亲的恩情„„?”

我仍不能释怀,为年幼时不懂报恩而惭愧,更为现在懂得了报恩却不知如何感恩而迷惘。此时,母亲说,她希望我铸炼一双坚硬的翅膀,造就一身独闯天涯的勇气,然后去打造自己的未来,这是她最大的欣慰。她说她会为我守一片平静的港湾,那里有一股长流的爱的源泉,无论何时,我都是她永久的牵挂。我豁然开朗,感恩像圣命,激励着我去浪迹天涯,打造自己的一方新天地。我会携着圣命去独创未来,像远飞的蒲公英种子,载着母亲的爱与恩情,飞向天空的尽头,落地、生根、发芽、开花。那时,我会含着泪水捧给母亲一片新天地,她定会露出天下最动人的笑容。

文章二:母爱是一份香包,把祝福带给子女;母爱是一团炉火,让温暖填满心田;母爱是一段蜡烛,把美好无私奉献„„每当我细品那至深至切的母爱时,我便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母亲,想起那张慈祥的面孔,想起那段生动曲折的幼时往事。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是无私、伟大的。我用心去体会,去感觉才能有资格接受这份爱,这份无价的爱。而今年的母亲节,我又想起一位哲人说的花:母亲,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啊,母亲给予的爱,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有一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有一种付出,是世间最真诚的付出;有一种关怀,是世间最永久的关怀,这便是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母亲的爱是无声的;母亲的爱是细腻的;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母亲的爱是恒久的。每个人都经过母亲的怀胎十月来到世上。从孕育小生命开始,母亲的责任便显得如此沉重,她肩负着生命的成长和延续。有些初为人母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反映特厉害,甚至出现呕吐,吃不进东西,但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们还的硬撑下去。当躺在产床上的时候,那种心情我不知道该是怎样的,但我猜想,一定是期盼伴随着痛苦吧,这一切或许只有作为母亲的人才有资格来论述。十月的煎熬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这所有的痛苦便显得如此的淡薄,也瞬时间化痛苦为幸福,也许由于母性的

缘故吧,她们精心的呵护就像对待温室里的花草一样,每一次的抚摩是那样的柔和。孩子的成长的道路上更离不开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她们为了孩子吃好,穿好,甚至可以对自己吝啬,但决不亏待孩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母亲面对困难时却从未退让过。她把一生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孩子。但作为年幼的我,总觉得在我们姊妹几个当中,母亲最不喜欢的便是我,所以心中难免对母亲有些怨恨,不理解,时常有意无意的伤害着母亲。直到长大成人,离开家乡,想念母亲,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才让我感到原来母亲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疼爱,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每一次接到母亲的电话,我都感到一种来自内心的亲切温暖,给予我这种感觉的除了母亲,我想很难再找到其他人。也许只有远离亲人,思念亲人,才更加懂得珍惜亲情吧。每一次回家看望父母,都觉得时间是那样的匆匆,与父母相处的日子是那样的短暂。正因为感觉到了时间的匆忙,所以我会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听母亲诉说家中的近况,是我每次回家的必须听到的。而母亲必须问我的问题,我也有了归纳和总结:第一:上班忙不忙?累不累?第二:个人的问题。我知道母亲的心意,希望我早日有个好的归宿,也好了结她二老的心愿。就算为了父母,我也要尽可能的早日找到属于我的那一份幸福。母亲现在年纪大了,脸上出现了皱纹,头上的黑发也逐渐变成了银丝,我知道那是母亲历经沧桑岁月蹉跎的见证,那是母亲含辛茹苦的见证。尽管我们已经长大,但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长不大的孩子,她给予我们依然是无尽的关怀。母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重要的是养育之恩,那份伟大的爱,我想我用一生都难以报答的,也更是无以回报的。我知道形容母亲的词语有很多,形容母爱的词语也有很多,像伟大、宽广、善良、慈祥等等,所以我也找不出比这些更为准确的词语来形容母亲,但是我懂得“乌鸦反哺”和“羔羊跪乳”的道理,所以我会尽可能的来回报母亲给予我的温暖与关怀。也希望全天下的儿女都能够善待老人,善待母亲

第四篇:血色英雄

血色英雄

当我们坐在温暖的家里悠闲地喝着热茶时;当我们在设备先进的校园里读书时;当我们在假期里快乐地玩耍时,我们是否会想起几十年前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的烈士们?读完《红岩》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书中那些在监狱里也不放弃追求人民解放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那些监狱里的“政治犯”是多么顽强:特务的严刑拷打经历了八年,也无法改变他们热爱共产党的心!装疯子的华子良通过买菜向党通报情报;失去自由的成岗,偷偷地带上纸和笔,在监狱里为《挺进报》(党的刊物)撰稿,他为此经常一熬就是一个通霄。

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时,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却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肩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逗留。在前进的路上,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江姐被捕后,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这就是那个刚强的江姐,她的意志永不磨灭的。

令我难忘的还有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读着他们的事迹,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残忍的失败了,顽强的胜利了!为了过去那些战士的顽强,让我们把对祖国的爱投入学习!

是界八(16)

第五篇:《血色清晨》影评:颓坏的仪式与文化的两难

如果说,1990年是一个被历史雾障所笼罩、所阻断的年头,那么,青年女导演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则是其中一片尚可辨认的血色印痕。这部取材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1的影片,事实上成了这一时代历史命名的失语症与文化的两难处境的直观呈现。如果说 1989年的震惊体验,使中国文化在九十年代初这一短暂的迷惘与悬置间 重回1984年 2的话;那么,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反思命题的重现,已然失去了它强大而热切的社会语境与断言性的自信与明晰,而呈现得更为繁复或厚重3。

同年,第五代著名摄影师侯咏执导的影片《天出血》4,在以主题的杂糅、混乱印证了第五代互本文关系网罗的同时,将八十年代中期经典的叙事母题﹕无水的土地、无偶的男人、弒父场景、乱伦故事、重写的历史场景中的政治指称,统统倾覆在一片漫延澳门风云2 非法字符娘师 www.xiexiebang.com H6M9

而来的沙海之中。在 天出血 时的几滴沙漠细雨间滑稽模仿式地送别了不无悲壮的八十年代。而一个对他人之妻的爱情、越狱以及夺宝故事的混杂叠加的情节框架,则呈现着九十年代初艺术与商业、个人与政治、社会间进退维谷的无奈和绝望。而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则置身于这文化网罗之中,又越居其上,以一种更为顽强的现实主义姿态,以及远为独特、细腻的艺术才具,直面着裂谷侧畔不无狰狞的文化断层。

事实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事为李少红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个别致而独特的事件依托来重现并改写八十年代 文明与愚昧 的经典命题;影片核心的被述事件﹕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不再是一种魔幻,一种荒诞不经的偶合与残忍,而正是一场至为残忍的愚昧对文明的虐杀。不再是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圣地亚哥,影片男主人公的姓名﹕李明光,无疑是一个象征/文化符码。作为这一锁闭、贫穷、荒芜小村中唯一的民办小学教师,李明光是这里愚昧生存状态中唯一的一线光,唯一一扇洞向外部世界的狭小而残缺的窗口(以《大众电影》等杂志的订阅为指称),唯一一个对文明朦胧的向往者(诗作 《我是一片绿》、《大水坑放歌》)。然而,在叙境中,明光并不足以充当与愚昧生存相抗衡的文明使者。与其说他是文明透入的一线光,不如说他只是映出外部光照的一块残片。明光所拥有的文化,是一个已经退潮的时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 副产品 ﹕ 过去村里住过城里的学生,明光就是和他们学出来的。如今教村里的娃娃 5闭锁的山村曾在灾难时代的震动中瞬间裂开一道缝隙,而后又沉重而深刻地封闭起来。于是,明光的存在便成了小村生活中的一个畸胎,一阙遥远的回声,一个不谐的音符。因其如此,他 命定 地、而不是如原作中那样偶然地成为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的牺牲品,成为愚昧巨大的毁灭力量的施暴对象。于是,当红杏(另一个纯真、美丽的献祭品)未曾交出她身为处女的证据时,明光便成了绝无仅有的嫌疑犯、罪人。毋需指控或起诉,愚昧/传统的生存逻辑自身已然完成了它全部审判程序。愚昧终于虐杀了文明,黑暗吞没了这线细小的光与希望。

然而,在《血色清晨》的意义网络中,对这一 谋杀案 的呈现远非如此的单纯或直露。圆睁着恐怖、困惑、无辜的双眼倒在利斧下的明光,确乎是愚昧、传统势力的牺牲品,但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上,明光亦因传统/愚昧生存方式的解体而丧生。尽管他 命定 地被指认为这一无端悲剧中唯一一罪人;尽管势必是他,而不是别人,将为这愚昧的 审判 所指认,但是,在本文的叙境中,他并非必然将他的血淌尽在那贫瘠的土地上。只是因为一连串相关之典仪的未完成、或曰颓坏,明光才会悲惨地死去。事实上,这桩 谋杀案 的双重意义在影片的片头段落已然清晰地呈现出来﹕环绕着清晨破败的古庙/今日的乡村小学,一个长长的运动镜头,依次呈现出这一别具意味的特定空间。似乎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部;然而,尽管喧闹的孩子们给这古旧的空间添加在几分活力和动感。但衣衫破旧的小学生仍不可能掩饰古庙(传统文化的指称)的衰败﹕运动镜头滞重而细腻地呈现出无头的佛象,巨大而残破的古钟,已然看不清铭文的石碑,朽坏的殿堂;直到一声叫喊﹕ 不好了!李老师被杀了!、孩子们纷纷奔出,这座废弃的、并将自此再次被弃的古庙才更显出它的荒芜、破败。

影片中破损的典仪之链以红杏的新婚之夜为开端。其中古老的婚俗,因新娘处女的证据、也是男人/丈夫初夜权的印证 白被单上的血迹既告阕如而崩溃。且不论此间男权文化的暴虐、荒诞与脆弱;显而易见的是,这与其说是不贞的铁证,不如说是一种愚昧、过时的偏执与幻觉。现代生存、现代农村妇女的生活(姑且不论妇女解放的意义、更与性解放风马牛不相及)已然取消了这一古俗存在的依据。但这一古俗瓦解后的空白却不曾为现代文明的内容物所填充,它与其说被废弃,不如说被悬置了。于是,在这一古俗的逻辑中,上面啥也没有 的白被单,只能意味着失贞,意味着存在一个未曾出场的罪人,一个 奸夫。继发的下一链环便是雪耻复仇。退亲行为决定必须去雪耻的是新娘的家人。另一典仪、或曰乡俗必须出演。它规定此时新娘的父兄应扬言复仇,并执刀叫骂、威胁 奸夫 而后,村中的长者 在此应是村长率领民兵夺下凶器、捆绑并关押扬言复仇者,直到**平息。因这一典仪的出演,伤风败俗者背上了恶名,蒙耻的家庭修补了名誉、重获了体面。在传统的、有效的社会体制中,这与其说是愚昧、野蛮与残忍,不如说只是维系古老生存的一个典仪,一项不无表演色彩的程序,一个因事先张扬而不必发生的谋杀案。充其量它只是一个陋俗,一个其势汹汹、却不必血刃的的闹剧。然而,现实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化的解体,权力结构的更迭,再次造成了典仪的颓坏。尽管李平娃、李狗娃兄弟依例行事﹕从红杏处逼供出 同谋,立刻磨刀霍霍,大肆张扬,并坐定清晨村庄的集散地﹕早点铺中插刀狂饮。但最重要的环节再告缺失﹕ 都啥年月了,哪还有民兵? 而被唤来的村长,则只是把平娃兄弟的刀 下了,咋也没咋,打发他们家去了。这不仅在无言中宣告了典仪的无效,同时将表演指认表演﹕ 都以为咱不敢,都看不起咱,不说清楚?不说清楚就真干!凶杀因之而不再能避免。否则,平娃一家将背负双重耻辱。能洗净这一切的,只有明光的鲜血。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便具有了双重意义﹕明光是传统文化/愚昧索取的献祭,同时则是传统社会解体所必需的代价。

文明 文化 文物

然而,李少红的明敏,不仅在于她准确而独到地捕捉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更迭、权力结构的变迁如何造成了典仪的颓坏;传统文化及生存方式的解体,如何使典仪的执行成为赤裸、嗜血的疯狂。更为重要的是,她准确地发现并有力地表述出,典仪的颓坏与其说造成了一处权力的空白,不如说这处空白中充塞着远为繁复、丰富的内容物;与其说它是一处未死方生的空白与裂隙,不如说它是历史幽灵与现代魔鬼出没同乐的空间。在此,典仪的颓坏与复活,是《血色清晨》中谋杀事件意义的正反面。

在《血色清晨》的意义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并非明光、红杏、平娃狗娃兄弟;而是新郎张强国。和原作不同,故事中的新郎不再是出身显赫而神迷莫测的外乡人,在影片所呈现的元社会中,强国作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人物,是一个走出复回到小村的、见过大世面的 农村青年。他 出外打工,赚了大钱。与其说他因此而成了现代文明的代表,不如更为准确、直白地说,此行只是使他成了现代社会唯一的令牌、动力和润滑剂﹕金钱的执掌者。这个 尝过城里女人滋味 的男人在金钱的支持下做出了他的价值判断﹕ 找老婆还得咱乡下女人。这判断的潜台词里已明确地包含了对贞洁的苛求。在金钱魔杖的点化下,一个古老的典仪必须被复活、被完成﹕洁白的被单上,必须点染上处女殷红的的血迹。这与其说是古老典仪的要求,不如说是千金一掷的奢侈。尽管在古老的社会结构中,婚嫁始终是一种以女人为中介物的交换、流通 行为;但在《血色清晨》的叙境中,古老婚俗的启用,却明确地具有了一种 商检 性质,是对 价有所值 的确认。失贞意味着赝品。是张强国袋里的金钱,使他实际上成了这一历史断裂处正在即位的 新神。是他无所不在的精明与自信,使得年长的李平娃无地自容,在百感交集中反复地称张强国为 哥、大哥 也是他在自己的婚礼上为乡亲们请来了戏班子,用百元大钞钉成双喜字样,并以此捐资村里办学。显而易见,在此张强国接替了传统文化中尊者的角色,开始行使特定的权力功能。清晨的惨案与血污,事实上,是以张强国为元凶的。于是,这桩谋杀案与其说是愚昧对文明的戕害,黑暗对光明的肆虐,不如说是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金钱之手所书写的罪恶。

而平娃兄弟、尤其是平娃的的复仇行动,与其说是一场 单纯 的典仪,为了家族的荣誉与体面;不如说有着更为真实与利益的动机。作为对原作的重要改编之一,这场以张强国为间接但唯一导演的清晨血案,其前史却是他直接导演的一笔至为 划算 的买卖﹕不出彩礼娶到红杏,同时嫁出、或者不如说是甩掉自己病残的姐姐秀娥。于是,这场嫁娶采取了最为原始的婚姻形式﹕换头亲。尽管木肭的李平娃也一眼看穿了这无疑是一场极不平等的 交易,但这却是他这个三十六岁、一贫如洗的汉子唯一一个得到女人的机会,这样他才能过上一份庄户人无甚奢望的生活,才有可能了却含辛茹苦、多年守寡的母亲的心愿。事实上,当村口土岗上,两支迎亲、送亲的队伍交错而过、喜乐齐鸣时,场景中 乎充满了别一番喜庆。但是,一如 换头亲 所孕含的原始婚姻的意义﹕一旦红杏被验明为 赝品 并遭退亲,秀娥势必被抢回。喜融融的亲上加亲的表象即刻破碎,买卖、交易的内容暴露无遗。于是,平娃仍可拥有秀娥,但必需是 拿钱来领人!这显然是全无希望的。因此,臆测中的 恶棍 明光的罪行不仅在于夺去了红杏的贞操、玷污了李家的声誉,更重要的在于,他的 行为 毁灭了平娃一家全部微末而寒酸的希望与未来。明光之死,因之已不只是典仪的颓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是与贫穷相伴生的绝望、愚昧制造的暴行。

至此,《血色清晨》已不再是对八十年代 文明与愚昧 主题的重现,而且成了对这一主题的解构。如果说红杏之不贞的确认,以及她遭到退亲、毒打、最后疯狂自尽,是传统文化/愚昧肆虐的证据,而这一悲剧的制造、执行者张强国却是叙境中可悲复可憎的现代文明的指称;如果说明光之死是传统、愚昧力量对文化的践踏与扑灭,但他确乎因传统文化的解体、失效而丧生;在这一切背后,是以金钱为先驱者、驱动力的现代文明的进军步伐。于是,和八十年代的类似主题不同,不再是现代文明作为唯一的历史拯救力,现代文化则是这一切的前驱;而是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潜在的彼此对抗,前者以以张强国及其金钱为指称,后者则以以李明光和小学校为标示,于是这显然是文化力不胜任对抗。在此存在着一种金钱与愚昧及传统势力间的潜在共谋。《血色清晨》因此更为深刻地切入了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文化困境。不再是一份断言,而是一次陈述、些许困窘。在这个彻底改写过的悲剧中,历史与现实不再陷溺于命名的失语与混乱之中。

影片有着一个别具匠心的结局。当这一大悲剧终于 成就 ﹕明光丧生利斧之下,红杏投水身亡,李平娃被处死刑,李狗娃终生监禁,刑事调查员无奈而痛苦地离去之时,他在昔日明光的小学校/古庙前慢下了脚步。失去了孩子们活力的古庙此时更为破败、空寂,几个已然失学的孩子在附近徘徊。而两个陌生人正将一块崭新的木牌钉在庙门旁,上面书写着 静慧寺 国家二级保护文物。犹如一声凄婉而哀伤的拖腔,回声般地暗示着一个悲剧中悲剧﹕这里不再是一个虽寒酸无奈、但毕竟生机勃勃的校舍,而是一个死亡文化的遗迹﹕文物。这是双重毁灭的印证﹕诡计多端的历史之手在扑灭了文化/文明之使的微光的同时,断裂了一个悠长丰满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文物化,或许也可以名之为一种 进步,但它同时索求着超值代价。

叙事 结构 修辞

和原作一样,影片选取了回溯、或曰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追忆,而是惨案发生后立刻开始的刑事案调查。于是,调查员的行动构成了影片中的现实行为线。但事实上,关于这桩案件并不存在着任何谜团或疑点﹕因为它不仅是事先张扬的、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凶杀 认无疑、凶手确认无疑。于是,调查的重点便转移为对犯罪动机的确认。而动机同样昭然若揭﹕雪耻复仇。事实上,调查的重点围绕着犯罪动机是否真切,即红杏、明光间是否存有 奸情。对原作所作的另一处重要改编正在于此,在原作中,新娘安赫拉之婚前 失贞 是一个确凿的事实;而在影片中,这则是一个不曾确定的无解之谜。尽管创作人员无疑将它作为一种愚昧信念中的无稽之谈,但无解的原因在于它无关宏旨﹕影片《血色情晨》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而显然不是一个侦破故事。于是,围绕着影片中的调查,红杏是否 失贞,明光是否有罪,便成了一个结构影片叙事的虚假的悬念。而在对这一悬疑的调查中,创作者成功地组织起一个多义而丰满的现实乡村生活画卷,一幅远非明媚动人的现实主义景观。对于影片的叙事而言,这正是一场极为成功而深刻的调查。它所揭示出当然并非隐秘或 奸情,而是明光悲剧更为深刻的社会成因。事实上,正是诸 证人 的证词与他们指认明光、红杏有罪的方式,使《血色清晨》较之八十年代的同类影片远为深刻地再现了 文明与愚昧冲突 主题。诸多证词表明,村子里的人们以或兴味盎然、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接受了对明光 有罪 的指认,因为他独有的身份、爱好与稍有差异的生活方式确定了他是村中的异类。他的破旧小屋确实长时间地吸引着两个年轻姑娘,但人们不能、也不愿去了解的是,吸引她们的,是明光生活中那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信息(《大众电影》)和菲薄的文化 氛围 在他们看来,那更象是一种无耻之徒的诱饵(半夜三更也去,能干啥好事儿?),或者干脆是诲盗诲淫的渊薮(少女的泳装照片)。不仅如此,人们对明光的 共识,还建立在长期愚昧生活中形成的、极为深刻的对文化的敌意与轻蔑。一个种不好庄稼的小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异类,而且是一个次等村民,一个毫无价值而言的废物﹕ 瞧他那几亩地种的!就为一个教书的,就把条命搭上了?!那人就跟豆腐似的,真不经戳,三下两下就完了。而作为本文一个极为有趣的修辞方式,叙事人在查询证人、确认犯罪动机的大组合段中,进行了声画错位的处理﹕在多数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间,出现的是几不相干的画面,而这些场景都以声称为目击者的证人之缺席为前提;而与展现真实场景的自然光效不同,呈现证人陈述的场景则出现内景、人工光的阴影之中。这与其说是提供并展现证词,不如说是以声画错位的方式揭示着一种极为深刻而潜在的悲剧冲突;这与其说是一种无耻的伪证,不如说是一类偏见的共识,一次关于愚昧的曝光,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呈现。

影片在调查员的查证过程中,以一个外来者的视点,缓慢、细腻、甚或冗长地展现着谋杀案的前史与后果,直到推出了影片的 高潮戏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这已是全然不复悬念的叙事行为;但在这一完整的顺时叙事组合段中,全知视点张驰得当地组织起令人窒息而悚然的戏剧张力。这无疑是全片充满残酷诗意的华彩乐段。如果说,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圣地亚哥‧纳赛尔终于成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的牺牲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图景中荒诞的一幕,是阴险、邪恶的人类心灵的一次曝光,是种种命运的巧合、微妙的心理动机、怪诞的机遇之偶然的汇聚;那么在《血色清晨》中,明光之死则是沉滞而又变迁中的社会、坍塌或被改写的权力、信念体系,以及愚昧的、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 6共谋的必然。正是在这一大组合段中,叙事人以不动声色的冷静,勾勒着鲁迅先生所谓的 麻木的国民灵魂 7。尽管在这一段落中包含着最为重要的一次典仪的颓坏,但叙事人所着力表现的,是村民们的 群像。是他们如何以典型的 看客 8心态,在旁观、默许、甚至怂恿着平娃兄弟对明光的谋杀。一如原著,事先张扬 的目的,正在于使谋杀计划流产、而不是实施。但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拒绝在获取消息之后,采取有效的行动,实际上这已然是在促使谋杀行为的实施。事实上,当平娃兄弟磨刀霍霍,扬言杀人之时,在村民中引起的并非慌乱与恐怖,而恰恰是一种兴奋,一种幸灾乐祸、却不动声色的欣欣然。人们或迟缓(以示其漠不关心)、或积极(以示其尚有良知)地 行动 起来,相互传递、印证消息,渐渐汇聚为 看客 的、颇为壮观的阵容。仿佛人们在一夜之间都传染了 大结巴 的生理疾患,于是在人们对明光的预警中,最关键的词句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被遗漏了(不知道也好,看吓着他!)。影片在原作的两种说法﹕谋杀之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或一个阴霾的早上之中,选择了前者。于是,明光在这个阳光明媚、似乎一片祥和的清晨,在众人的默许里,在一无所知之中走向残酷的死亡,便构成了一次极为强烈、饱满的视觉与心理冲击。明光与平娃兄弟相遇、即谋杀的地点选在村口石台旁,村口的小路、石台、错落的石阶形成了这一场景的舞台式格局。而聚集在石台上的人群便成了 天然看台 上惨案的看客。人们对夹着课本、如往日一样走来的明光发出的仍是 起哄 式的、语焉不详的警告﹕ 你怎么出来了? 都说你知道了!? 还不快跑?!人家都来了!对明光略呈惊异的疑问﹕ 出啥事儿了? 知道啥? 人们的回答是﹕ 你干的好事,你还不知道?!自己作的孽 这一片渐次升高的噪音终止在一声高喊之上﹕ 报应!这无疑不是示警,而是宣判,一种自得其乐、急不可奈的 观众 席上的宣判。人们已在明光缺席的时刻判定他有罪,并依据有罪推论判定了明光的死刑。在噪音嘎然而止的时刻,明光迎面看到了手执利斧、柴刀、杀气腾腾的平娃兄弟。这 寻常 的相遇给明光带来的是安全感,他松了一口气﹕ 是平娃哥呀。当绝望地冲过来,试图哀求哥哥住手的红杏终于使明光意识到异常与恐怖时,一切已经太晚了。当明光在极度的恐惧中试图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已在一片血泊中倒在平娃兄弟的柴刀、利斧之下。高速摄影呈现出的凶杀场景将其中的残忍、野蛮与荒诞推到了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在这一镜头段落的最后时刻,明光对来的太晚的村长说出了他的 遗言 ﹕ 大叔,他们 把我杀 了。一如原作,极为精当而别具匠心地,明光的 遗言 是一个陈述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人们陈述了一个已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实。与其说他是在向人们陈述,不如说他是在让自己相信﹕因为这一切对他说来,是如此的不可能,如此的荒诞不经、耸人听闻。他无法相信或明白。他也不再需要相信或明白﹕在他的语声断掉的时刻,他已蜷缩着身躯,倒在自己的鲜血之中,圆睁着一双无辜、恐怖、要求解答的眼睛。

作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重要改编之一,不再是十七年之后,当年的新郎带着两千多封安赫拉十七年间写给他的情书(情书按时间顺序排列、用彩带扎着、一封也没有打开)回到了她身边,此时,圣地亚哥在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遇害已成了遥远的传说;而是红杏投水自尽,平娃兄弟伏法。事实上,平娃兄弟被公安机构押走的场景成为影片中另一个撕人心肺的时刻。李平娃留给他孀居的、将失去全部儿女的母亲的、最后的话是﹕ 妈,买化肥的钱在炕席底下。不够你再跟人借点儿!而绝望的母亲已哽咽不能言。没有无耻的邪恶与嗜血的疯狂,没有歹徒与恶棍。有的只是太过普通的普通人,普通 的善良,绝无奢望的微末希望。除却消失在事件进程之中的张强国,这是一个以牺牲四条年轻生命为代价的无端惨案。无所谓元凶,却有着太多的被害者。在影片的规定情境中没有人能从中获救。

老中国的历史景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卷,在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为素材的影片《血色清晨》中成功的缝合在一起。不仅是历史的控诉或现实的曝光,而是历史叉路口文化与现实的两难处境。退路已然隐没,前景尚未明了。李少红便如是以《血色清晨》为1990年的中国留下了一部令人难忘的影片,留下了一份历史的、冰川擦痕式的社会档案。

下载血色将至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血色将至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暑假将至

    暑假将至, 注意消防安全 防止被骗。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莫贪小便宜,勿将个人信息及家里情况轻易告诉别人,防止被坏人利用,也不要轻易相信所谓同乡、网友介绍假期打工、做......

    寒假将至

    史岳宁寒假读书计划一本书,就象那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滴水滴,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大世界。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在浩瀚的书海里尽情邀游,用一滴水的力量汇聚成一片知识的......

    血色浪漫观后感

    血色浪漫花了整整四天时间,终于看完了《血色浪漫》这部电视剧,结局很伤感,一个特殊的年代,一群北京人的成长史。现实是残酷的,有时它都不会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我们只能一直向前......

    《血色母爱》读后感

    《血色母爱》读后感 人们常说,母爱是最伟大,最纯洁的,读了《血色母爱》这篇故事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 故事发生在奥地利,罗莎琳是个性格内向的13岁女孩,因为家境的贫困,她常受到......

    《血色母爱》读后感

    伟大的母爱一一读《血色母爱》有感河南省安阳市钢城小学六(5)班 王学梅“索菲娅用岩石割断了自己的动脉,然后在血迹中爬了十几米的距离,目的是想让救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她们的位......

    血色浪漫读后感

    血色浪漫 谁说鲜血和浪漫无法统一?这就叫血色浪漫,钟跃民,一个背着菜刀的诗人„„ 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都是高官和将军,他们曾是满怀激情的红卫兵战士,但是到了1968年,这......

    《血色浪漫》读后感

    《血色浪漫》读后感我是先看的这部电视剧,被里面的主人公钟跃民所吸引,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的语言很生动,幽默搞笑但又不乏冷静理智,比起电视剧来我跟喜欢书中的......

    《血色浪漫》读后感

    《血色浪漫》读后感淮海经济研究中心在不经意间,我看了电视剧《血色浪漫》,与原著相比,虽然改变了些情节,但我觉得还是能体现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语言方面也基本上符合原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