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时间:2019-05-15 09:1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一篇: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摘要:点拨教学很早就有体现,无论是国外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孟子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教育思想,但在中国开始盛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研究与推介,他认为:“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培养适应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故本文旨在通过巧妙点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科学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点拨拨云见日

点拨教学是什么?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培养适应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拨”云见日,引领学生感受真知

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带学生拨云见日,才能引领学生感受真知。

1、点其要害,拨其迷障。

蔡澄清老师认为:点其要害,拨其迷障,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通过点拨,拨开迷惘,排除故障,化难为易,拨疑为悟,豁然开朗。

九下的“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这一概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一内容,我采用的是游戏教学中的情境设置:自然界中的生物千奇百怪,那是什么在决定生物的进化呢?游戏一:在黑色背景下,放上黑色、灰色、白色三种颜色的桦尺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去捕捉,时间限定为15秒,记录下被捕捉的树木,再请第二名同学上去捕捉,然后进行比较,看看什么颜色的桦尺蛾被捕捉得最多。为了了解昆虫的后代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上述游戏的基础上再进行游戏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一张黑色的纸片做为背景,用事先备好的8个圆形黑白纸片(直径为1厘米)做为桦尺蛾,均匀地撒在黑色纸片上,每组备用圆形黑白纸片若干。游戏时,四个同学轮流做捕食者,一人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每捕四次做为一代,并统计剩余的桦尺蛾,同时补充幸存者的后代(一个幸存者产生一个后代)四代后游戏结束。(在游戏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黑色背景代表的是什么?黑白圆形纸片又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幸存者的颜色大体上与背景的颜色相似?幸存者要产生后代,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等等)

记录表格如下:

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各组汇报数据,分析数据的准确性,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解释。然后进一步归纳:什么是适者生存,什么是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最后归纳出自然选择的定义。

本课堂形式新颖、多样,虽然乱哄哄,但教师能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问题抛还回去,适当点拨,化除学生的疑难,再实战训练,顿时明朗,让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真知,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画龙点睛,举一反三。

蔡澄清老师认为: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方法。

如:对于力的合成,初中阶段虽然要求不高,但在初三的中考复习中,有很多同学都会做到相关的习题。其中有这么一道题:有两个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在大试管中,把这两个试管倒过来,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因为有好几个同学都问到这一道题,于是我决定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当我要将托住试管的那只手抽走时,让学生猜猜小试管会怎样,这一下不得了,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的说会上升,有的说会下降,有的同学的解释还振振有词……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是上升。于是我进行了演示,结果却相反:小试管下降了。这时候又有同学提出:小试管为什么一定会下降?“它真的会下降吗?”我再次发问。“难道它还会上升?”很多同学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又随即演示,结果又是相反的。“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那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呢?”有名同学提出了所有同学心中所想的问题。同学们都急切地等待老师的解答……这极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就这样,我让学生下了课。虽然学生有几分“愤恨”,但我心底却高兴着……本节课,从尴尬到兴奋,回到尴尬,再回到兴奋,是教师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本课画龙点睛,再一次让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真知。

(二)轻轻一“点”,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中

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点拨教学十分注重“激趣与得趣”,强调教学应注重学生心态的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中。

1、巧用典故,“点”出意境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很强,教师若能借助一些科学小典故或一个美妙的传说来创设课堂情境,则能檫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以此来打动学生,对教学效果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借助了意大利著名的“屠狗洞”典故,讲述了化学家波曼尔的切身体验从而解释了“屠狗洞的秘密”,以此让学生产生了对二氧化碳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了学习情境中。又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古罗马帝国的一支庞大船队远征至红海时,突然他们的一艘最大的给养船着火了,大火很快就吞没了整艘船,由于是给养船,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但他们的最高统帅并不甘心,一心想查出起火的原因,从司令到伙夫,一个一个地查,最终确定竟然没有一个人点火,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大的一场火呢?难道真的是上苍认为他们这是一常错误的战争,于是点了一把火吗?每个人心中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呀,原因很简单……于是同学们就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很自然地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堂课,我用巧妙的典故设计了课堂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学习,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意境,美在学生的体验,美在学生内在的感受,让学生在美中收获了鉴赏。

2、巧用灯谜,“点”出生活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灯谜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科学课堂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若能将灯谜适时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必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热情,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体验到生活之美,鉴赏到生活之美。

《谜语大全》等书籍中都有很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谜语,在很多新课引入中都可以用到。如打离婚――绝缘,孔明的儿子拍照――小孔成像,景德镇――瓷(磁)场,俺大人不在家――电,山穷水尽――断路等等。但这些谜语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更实质的科学意义,故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智慧并引导他们编制一些谜语,突出科学知识的实质或特点。如:隐隐约约一副画,画中柳条却倒挂,你追我赶众少年,脚在上面头朝下――小孔成像;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本为固体状,加热就不见,遇冷又出现,但为粉末状――升华和凝华;酸红碱蓝,中性为本色――紫色石蕊试液;摸不着,看不见,推着机器隆隆转,能驱寒冷送温暖,可使黑夜变白天――电能;吸毒变宝,放氧还生,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等。其实对于一些常见的、基础性的习题,也可以将其编成谜语,如:立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又如:有一杠杆真蹊跷,不计绳重和摩擦,已知物重和效率,必求动滑轮之重。这些谜语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这样的课堂,学生始终热情高涨,教学效果突出。不仅美化了教学情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精神和意义。可见,“美”能留住学生徘徊不定的目光,“美”是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故科学教师要挖掘生活之美,“点”出精神之美,把生活、意境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收获与鉴赏之中。

3、巧用实验,“点”出教学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广泛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动脑来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一点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因为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堂化学课,故要想办法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点”出化学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于是,一走进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学习化学,变化世界。只见学生们马上高昂起了头,精神抖擞。“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吗?”我问道。“不知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氢气球放开手,只见它很快就飞到了天花板那。“知道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吗?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飞吗?”说完,我给全班每个同学派发了一个气球,同学们用嘴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有部分同学就在下面小声讨论原因,我只是听听,笑而不答,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然后,我又拿出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用吸管向里面吹气,只见澄清的石灰水变成了一杯“牛奶”。学生们异常惊奇,注意力高度集中。紧接着我又变了个魔术,把无色的酚酞滴入到了氢氧化钠中,溶液由无色变成了红色。一系列的实验,把学生的兴奋点推向了高潮。此时我抓紧时机告诉学生: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就要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而我,将引领你们步入化学之门……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之中,同时也点出了化学课堂之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点”出无穷,让师生随机应变。

实施点拨教学要将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学生主动学,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1、利用错误型资源,让教师随机应变。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认知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必然对很多知识产生一些错误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合理地对一些问题、偏差进行判断,以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

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由于在课堂上眼睛的失误,我拿了一瓶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收集到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结果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到了澄清的石灰水中时,并没有看到与预期相同的现象。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大胆地进行了猜测:老师,是不是你拿的试剂过期了?是不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几个胆大的学生跑上了讲台,把我所用的试剂检查了一遍:老师,你拿错了盐酸!“原来如此!”我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马上进行了自我批斗一翻,同时告诫学生: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做实验一定要一丝不苟。当然,通过这次错误的演示,学生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药品印象更深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利用错误型资源,“点”出无穷,随机应变,让学生在错误中感受到了真知,也促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利用开放型资源,让学生随机应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看、练。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种仅仅培养模仿能力的教学形式在我和学生之间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简易器材:一个圆柱形平底玻璃杯、一块硬纸片、若干个充了空气的气球、一块海绵和一桶水。利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三个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发生现象

示例:两个气球 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双手挤压挨在一起的气球 两球发生形变

在课堂上,学生对这类试题,还有一题多解或是一题多变等形式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在比较沉闷的课堂上,若能适当引用此类试题,能大大调节学生的脑部神经,令他们很快兴奋起来。记得我在讲解此类试题时,连一向胆小内向的小女生都举起了手,这当然也令我兴奋不已。可见,此类试题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故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开放性试题的优势,因为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展现了学生的才华;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可见,点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而是相机诱导,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理论知识等,从多方面选用创新的、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科学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蔡澄清•语文教学通讯[M]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 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印•《教育信息资料》,第5、7、10辑

第二篇:面 试 细 节 一 点 通

面 试 细 节 一 点 通

一、入座的礼仪

进入考官司办公室时,必须先敲门再旱灾入,之后应等主考官示意坐下才可就座。如果有指定座位,则坐上指定的位子但如觉得座位不舒适或光线正好直射。可以请求主考官J66光线直接照在我的眼睛,今我有些不舒服,如果主考官不介意,我是否可换个位置?”

若无指定位置时,可以选择主考官对面的位子坐定。如此方便与主考官面对面交谈。

二、自我介绍的分寸

当主考官要求你作自我介绍时,因为一般情况都已事先附在自传上,所以不要像背书似的发表长篇大论,会令主考官觉得冗长无趣。记住将重点挑出稍加说明即可,如姓名、毕业学校名称、主修科系、专长等。如主考官想更深入了解家庭背景及成员,你再简单的加以介绍即可。“时间就是金钱”,通常主考官都是公司的高级主管,时间安排相当紧凑,也因此说明愈简洁有力愈好,若是说得过于繁杂会显不出重点所在,效果反倒不好。

三、回答问题的礼节

当主试者提出某些问题令你觉得被冒犯且与工作无关时,可以有礼貌地请问为何要提出此问题,或委婉地回答:“很抱歉,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与我所应征的工作有何关系,是否能等到我们对此职位有共同观点,且我已进入贵公司工作后,再来讨论私人问题。”但千万别说:“怎么问这么不礼貌的问题啊!”

毕竟对方将来有可能成为你的顶头上司,若因此而触犯了主考官,不但可能丧失掉一份工作机会,倘若被录取,也恐怕日后处事有所不便。所以即使对方所提问题非常不礼貌。身为求职者,也不能意气用事或表现出不礼貌的言词。你可以拒绝。但口气及态度一定要婉转温和。

四、其他细节

正在面谈时,千万不要出现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一些小动作也会被主考官列作评判内容。以下举例说明须留意的小节:

*别弯腰垂头。这不但显得没朝气、精神不振,也会令人觉得你对此次面谈缺乏兴趣。正确的姿势应是腰干挺直,双手放置适当位置(千万别撑着下巴),双眼直视对方双目并面带微笑。

*离座时记住椅子要还原,并向主考官行礼以示谢意。

第三篇: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点金石教育心得

星期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日记,题目是《今天我当家》。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利用星期天来感受一下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长辈的呵护,有父母的腻爱,促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星期一,阳光明媚,同学们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了学校,我用笑脸迎接着一个个可爱的学生,他们也一个个用甜甜的声音问“老师好!”

第二节是语文课,我微笑着说:“怎么样?孩子们,这个星期过的愉快吧。”我发现今天的学生不象往常那样快言快语,你看:有的抿嘴微笑,有的噘起了小嘴,还有的做出了苦笑不得的样子。看到这个情景,我倒是乐了,因为我的目的达到了,有话可说了。于是,我抖了抖精神说:“那好,现在谈谈感受吧!”这下,可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商场那么多菜,都不知买哪样好了,好不容易挑了几样,妈妈还说我买的太贵了。”有的说:“我炒菜,拿不准盐,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还有的说:“我也不知道爸妈喜欢吃啥菜,结果吃的没有剩的多。”我听了学生的话,故意说:“哎,难为同学们了......这就需要把功夫下到平时啊,多留心,多观察。才会把事情做好.”“那么,这次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呢?”“爸妈真不容易。”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的。“是啊,爸妈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可口的饭菜,确实不容易呀!同学们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以后,该准备怎么做呀?”有的说:“好好学习,不再挑吃挑穿了。”有的说:“以后,帮爸妈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有的说:“老师,这星期天,我还想当一次家。我尽量做好,让爸妈满意。”多可爱的学生啊,我使劲地点点头。

今天早上就有家长打电话告诉我:“星期天的作业日记太好了,不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长了见识,还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以后,经常这样就好了。”是啊,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深切感受到了父母养家糊口的不容易。一些家长还说,在和孩子的谈话过程中,孩子把烦恼讲给父母听,父母也把烦恼说给孩子听,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既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又加深了父女母子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感恩教育不是随随便便的给父母做一次家务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感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伟大,体会父母的无私。从而使学生珍惜父母的爱,懂得感恩父母。因为知道感恩父母,才会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布置作业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的成为可爱的小天使!

第四篇:教师的正确评价让学生开出一朵朵幸福的花儿

教师的正确评价让学生开出一朵朵幸福的花儿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在参加继续教育,尤其是这次参加乐山市中小学老师的远程学习,让我对语文这个自己教了很多年的科目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可能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他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应试为目的,也不管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学得好不好,一切以分数为标准,考得好的就是学得好的,考得差的就一无是处。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小学评议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在一段时间内,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求提升其语文素养。因为学生是在成长发展中的,尤其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变化更快。总结性评价过多,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受到的限制也大。形成性评价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记录,一段时间后总结评价结果,描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掌握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做到正确评价。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所以在学习过后的教学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及时给予表扬,让字写得差的同学不再自卑,告诉他:“你只需要把你写字的火车开慢点,手握笔时放轻松一点,你的字一定就站直了,有精气神儿了。”而不是向往常那样一边发火一边数落道:“不晓得你练了弄久的字,是咋练的,这么丑的,你看XXX,人家的字就那么漂亮„„”结果这几个字写得差的孩子脸上一下就焕发出了神彩,眼神也不像往常那样暗淡无光,似乎有一小簇火苗在眼中点燃。呵呵„„还比如在作文批改时我也尽量勾出孩子们优美的句子,让那些画上波浪线的词句在一篇普通的文章中奕奕生辉;在评语中也不再是简单的:“再修改一下会更好!”之类的让孩子无所适从的,找不到方向的语句出现,而是说:“如果在动作描写上再下点功夫,把你做这件事时的情景在脑中好好回味一下,一定会找到恰当的语句来描写,让人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到他们写作文时前所未有的劲头,真的,我觉得从学习中我有了收获。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让身边的孩子更幸福快乐地学习吧!

第五篇:《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_001范文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师生互致问候。“由白居易的《忆江南》引入板书: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江南是怎样开发的?”导入新课

1.历史上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如何?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的第24页。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解决两个问题:

(1)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发现疑问。

2.小组之间交流研读成果。

关于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图例来分析本课所指的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在指导学生看图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全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指导学生归类整理。

归纳并板书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在反复读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准确把握江南地区的概念。

让学生在图上获取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即表现在:兴修水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有了发展等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归纳。

3.引用史料,对比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本次开发成效显著吗?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记载?

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 中司马迁关于江南地区落后状况的描述,及教材所引《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开发后的状况描述。

请同学们继续读图,看看我们的家乡是否经历过本次开发?

本次开发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呢?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史料,学习用史料证实历史观点或结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根据方位读图的方法。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

分析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时间。

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时间概念,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学生明确本次开发的时间:三国时期开始。

2.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为什么不早不晚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

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为本课其他知识的学习做进一步的铺垫。

师生讨论、归纳整理并板书:江南自然条件好,人民勤劳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明确:

江南地区的发展是因为三国以后北方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4、学习“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了解北方战乱的情况,深刻理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对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

5.提出问题:如果有时光隧道,让我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我有搬迁到江南的条件,可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因此在南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现在请各位同学为我出出主意。

问题的提出是考查学生对北方的战乱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用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观点说明南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是否认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板书:北方战乱

讨论后,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形成认识:北方长期的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南迁到自然条件较好,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的南方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

3.学生讲述“淝水之战”,了解淝水之战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用“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江南,江南就没有战争吗?” 的问题过渡到“淝水之战” 一目的学习。

关于淝水之战,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淝水之战的大致经过; 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2)淝水之战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3)淝水之战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启示。教师可以视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因素,在课堂上灵活安排此讨论。

学生思考、交流。

淝水之战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从淝水之战的目的、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思考。

4.归纳总结。(结合板书)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南北分裂。后有淝水之战,前秦瓦解,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勤劳,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讨论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现今的开发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

下载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