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浮躁论文

时间:2019-05-15 09: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贾平凹浮躁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贾平凹浮躁论文》。

第一篇:贾平凹浮躁论文

浅析贾平凹《浮躁》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本文就贾平凹小说《浮躁》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展开论述,试图通过探究贾平凹作品《浮躁》中具有传统意蕴和现代气息的两类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和变化,来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女性形象 女性美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觉醒意识

众所周知,贾平凹善于写女性,尤其写善良的女性,甚至被称为男作家中最会写女性,最具有怜香惜玉之心的作家。在《浮躁》中,作家着重塑造了传统女性小水和现代女性英英和石华等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本文就贾平凹在小说《浮躁》中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展开论述,探究具有传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两类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变化,以及在两种不同文明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女性觉醒意识。

一、对女性美的塑造与追求

贾平凹尽全力去抒写女子,她们灿然俏立,“或美在诗意,或美在良善,或美在妖娆,或美在不可言传”(穆涛语)。正如穆涛所说,贾平凹最热衷也最擅长于描绘多种多样的女性形象,特别是早期作品商州系列小说中,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以抒情趣去塑造了众多的柔情似水、钟灵毓秀的少女和少妇形象,并把她们视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灵的化身。在小说创作中,使她们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承载作家自身对女性审美理想的载体,赋予其言行与心理,形象与气质,灵魂与精神和谐共构的美,体现作家对女性,尤其传统理想的独特审美情趣,这一类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就是《浮躁》①中的小水。

(一)、美与善的和谐共构——塑造小水传统女性的内在美

“具体到贾平凹的作品,女性尤其温柔的天性、细腻的情感、浪漫的气息等特征可以给予男性以更多的心灵抚慰,帮助男性战胜脆弱,获取精神的力量,激发群众生命的热情和创造的欲望。所以,女性尤其是被神话的女性往往是美的象征。”②《浮躁》生动而形象地塑造了一个集人世间美与善一身的女性形象小水——既温柔如水又美丽端庄。在她的身上,有着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切沉静、稳重与从容、善良的美德。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情节发展中进行的。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是一直困扰着小水生活、情绪喜怒哀乐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变化与发展也是最能凸显小水美与善特征的部分。这正如贾平凹在《浮躁序言之二》中谈到:“爱情故事里,写男人的自卑,女人的神驭,乃至感应世界繁杂的意象,这适合我的心境。”③他逐渐将对乡土文化的诗化之美和人性美的意识的省悟,以及对传统审美意蕴的赏玩和内在心里情感的倾泻,融合到了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如外貌的美化,性格的良善,情感的细腻,心里的波动。特别是作家内心喜爱的传统女性形象,从而实现了对女性形象塑造由外向里的侧重与深化。在小说《浮躁》之中,小水便是以一种纯洁净美的外表“美”而呈现在金狗和相关亲友的眼前,并且在这美丽的外表里面,更是蕴涵着高尚、母性、包容的内在美。例如:小说中开始一段描写小水“美”的言辞:“小水在寂寞里悄悄地发育,滚圆了肩膀,白皙了脖颈,胸部臀部显出曲线,人材十分地排场”(P22)“熟得像一颗软了的火晶蛋柿”(P24)。

这种“如花似玉”“钟灵毓秀”的外表美在小水身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女性特有的沉静而温婉、贤淑而贞洁的处世态度与善良的品质。在与金狗相恋的过程当中,小水并没有被爱情的火焰完全征服,而是存有少女应有的羞涩和贞洁,坚守美好爱情的最后一个关口。有人说,她这是传统封建思想太浓厚、太保守,是男权社会之下,女性依附心里的显现。诚然,但是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小说整体意蕴上的倾向,不难看出他对小水的喜爱、赞誉、同情之情。我认为,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的文人之一的贾平凹,尤其衷爱小水这一典型的传统理想女性。小水那质朴的思想,对金狗单纯无私的爱,才是作家所要突出的部分,而不是以之贬斥小水的落后、保守。所以,小水守“处女宝”并没有错,更不应该得到指责。在当时那个时代的农村,小水反而理应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赞美。小说中,金狗也是把小水放在内心深处当做“菩萨”一样地供奉着的,两人虽有多次身体接触,而每一次都由于小水的一再婉言推辞,才平息了心浮气躁的金狗的欲望与鲁莽。读者读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为之感动,发自内心地支持她,赞美她。因为她太纯洁,太善美了,就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萨,怎会有人忍心伤害她一丝一毫?

作家在小说中极力地想把小水塑造成一个理想的美人,具有非凡的美貌与良善。当然,这样一位如菩萨如圣母般纯洁的女性也占据了作家大量的赞赏之辞,并给予相应的解释:“小水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让他那个,小水不是怕羞,小水懂得规矩,一个做女儿的纵然可以跨越千条防线,万条防线,但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处女宝,那是一定要守的牢的„„且有隆重的仪式之后方能赠与某一个男人的”(P83)我们从作家对小水的心里剖白可以探触到她的内心,她并非怕羞,如若不是一个心地善良、贤淑女性,她又怎么会如此地坚贞地守护着那份至高无上而纯洁的爱情呢?小水单纯的如透明的镜子一般,她不会为了得到金狗的爱情与婚姻而去强求自己存有任何心机,她态度诚恳地处处为他人的安危、利害而着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做出最后的让步来成全心爱的人。不要说在当今这个社会,就是小说中描写的当时社会,小水也是做了许多女性不会做出的事。相比英英的媚态,小水具有极大的善良与美丽,是那样的质朴、清新、自然,而又令人眷恋。所以,后来金狗一直悔恨自己的一时的过失,一直深爱着小水。小水纯美的爱情观念与其美丽温婉的外表刚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共同建构贾平凹对传统理想女性的审美情趣。

如小说中,当金狗复员回来,胸怀大志,领头准备在州河上大干一番。作为金狗的心上人,小水一直在他的身后默默地为之付出。这个美丽而又内心柔弱的女孩子,当她听说英英为了抓住金狗而“送身上门”,金狗有机会去州城当记者,而又是英英的当官的叔叔介绍的。为了金狗的前程,她以极大的勇气和极度的坚韧殉葬式地选择了自己的婚姻——与一个又丑又憨的乡村男子福运结婚。她这是要了断金狗与自己的后路啊!只有这样,才会在更大程度是减轻金狗心理上的负罪感与愧疚,好让他能够一心一意地去州城,开辟自己更宽更好的前程。小说中着力描述了二人离别前一晚在州河上令人动容的一幕(P123):

“金狗站起来,站起来却呆住了。又慢慢地坐下来,双手插在沙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见小水还在痛哭,他死死抓住她那发凉的手,哭说道:‘小水,你原谅我,你饶了我,我不去报社了,我不去报社了她英英就不会缠我订婚的,你让我和你结婚吧,小水!’ “小水渐渐息了哭声,静静地别金狗抓住手,慢慢地又蹭开了他,说:‘金狗叔,这不可能!为了去报社,你在争取着,我也为你争取,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还是从大处着想。什么也不怪,只怨我的命苦啊!放到一般女子,是不会再来看你的,也不会在你面前哭哭啼啼,我这样,我是知道你心里有我,可我来看你,就是让你断了我这条线,心安理得地去报社„„

“小水劝慰着金狗道:‘既有今日,我也不悔当初,你如果还爱着我,你就去好好工作,也为我们这一辈子人争争光„„’”

作家让小水以这种甘愿委屈自己也要成全所爱的人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一个柔弱而又善良美丽的传统女性对美好爱情大善大爱的追求与向往。这样的女性在爱情上不断自主重建,以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承担了一切重担与苦难。她有“美丽而博大,神圣而苦难,非凡而难以企及的特征,是男主人公生命为之奋斗的动力和苦难的避风港。”④在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小水这种具有高尚、母性、包容的内在美的女性,是贾平凹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妻性类型。她这种容貌美丽、心地善良、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对男性关怀备至的女性,具备传统思想统治之下所规定的女性应具备的全部美德,是具有母性情怀的女子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传统中一再推崇的“圣女”类型的当代再现。作家这种对于女性极度美化的形形塑塑,尤其是“殉葬式”的美化,促使读者在她们身上发现美的极致和闪光点,犹如夜空的月亮,是圣洁,是善良,是包容的女性,是母性的爱的付出,又如一曲和音,抚慰金狗浮躁的心灵,荡漾出和谐的美的旋律。

(二)、活出女人的自主美与个性美

除了小水之外,《浮躁》中还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有敢爱敢恨,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顾一切的农村女性英英;还有为爱痴狂,不惜献出身体的州城女性石华。虽然她们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见识也不一样,但她们都又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主”与“个性”。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她们有着不同寻常女子的漂亮、聪慧、勇敢与痴狂。在生活中,她们明白自己的优势,更懂得如何适当地加以利用。如若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她们敢于表露自己的私心,并主动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这表明了她们在思想层面上已经非常的主动与进步,也体现了其因积极追求而呈现出的自主美与个性美。《浮躁》中,在贾平凹的笔下,英英是一个与小水相对的女性形象。英英虽然与小水一样是土生土长的信游川人,但二人的性情却相差甚远。相比小水的温柔清丽,英英则算得上豪放大胆,不拘一格。文中一段描写显露了作家对二者同样喜欢的情感:“小水和英英两个形象,小水是菩萨,英英是小兽啊,人敬菩萨,人爱小兽”(P127)。作家以两个形象的比喻将英英与小水区别开来,在小水身上,更多的是传统文化洗礼下神圣般不可亵渎的女性自然美与和谐韵律。而与菩萨般的小水相比,英英小兽般的形象更加具有诱惑力,作家在塑造她时,似乎更多地倾注了女性富有个性而自主的品质。如在面临爱情与婚姻的抉择问题时,英英更多地是展现了一个女性自觉、自主的性格。她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懂得如何衡量自身的优势和缺点。

由于二人性情上的不同,她们在对待同一种事物时都会做出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行为和反映,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两人就有很不一样。英英因其叔叔的关系,而有机会更早走出信游川这个闭塞的小地方,去外面乡镇或县里等大地方见识世面,相应的,势必会接触到更为开发更新潮的事物。久之,这些东西会慢慢地使得她在思想上趋向追求时尚和更为开放,性格上也就变得越来越具有现代化,个性化。所以在小说中,英英不断的变换发型,又是烫又是染的,而小水的则是一层不变的老样式。衣服上更是花样翻新,专挑时兴的买,有很多都被小水称作“艳乍”。然而,英英在选择这些在周围人看来十分“艳乍”的衣服,过着更为新潮的生活时,她并不过多地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全然不顾那些负面信息,依然乐于利用自身的美貌调戏那些围着她转的花花公子,很有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意味。

这是一个极其具有个性色彩的女性,她性格开朗,活泼,又具有一种“野性”的自主选择的特质。小说中,作家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思与感情,虽然写她从小水的手中抢走看金狗,但整篇小说读下来,丝毫没有觉到作家有任何正面的指责,反而由于英英这种敢于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而去努力的女性,似乎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文中的石华,其背景与小水和英英不同,她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更为繁华的城市——州城。在爱情上,如果说小水是不懂得积极主动追求,英英懂得必须积极主动追求但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去追求的话,那么石华则是既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又懂得如何做,如何去实现。在生活中,石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她善于化妆,会打扮自己,还能歌善舞,对当潮时尚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小水与英英,能一口说出许多影坛、歌坛的男女明星,有不错的工作。平常在家是一位贤妻,在外却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性,上班与丈夫各做各的,互不干涉。特别是周末,她会把自己打扮一新,将眉毛扯得细细的,穿鲜艳衣服,看起来像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少女。这些在小水看来可以说是难以理解的,就是对于英英来说,也是很惊讶的。但石华,她对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在乎,性情非常直率敢为。与一般淑女不同,她还爱发火,甚至骂人,骂领导以权谋私,骂物价上涨,骂那些没皮没脸的男人,也骂不发表她丈夫文章的编辑。总之,石华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典型都市女性,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她不像一般妇女只在意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常琐事,而是带有一种义愤填膺式的情感,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她敢于说出内心的话,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当与金狗发生关系之后,她也没有变得惊恐不安或者羞愧,反而很坦然,“石华开始洗她的脸,开始涂粉,画眉,涂唇膏,说:‘这有什么,你是心慌吗?倒一杯糖开水喝喝就好了’”(P207),并且日后仍留他在家吃饭。原因很简单,她第一次见到金狗就爱上了他,为了爱情,石华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到后来愿为救他出狱而与许文宝发生关系。她所付出的一切,是为了拯救心爱的人,是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我生命意识的尊重。在她身上,散发出一种超然的个性与自主意识,是不受任何污染的纯真的美。

贾平凹在散文《关于女人》中提到,“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世上来就是要贡献美的”⑤。在《浮躁》里,作家在众多女性如小水、英英、石华的身上重塑了各式的美的具象,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不断宣扬美之于女人的重要性,“你打扮得风流了,也有男人好娶你。(P63)。“他塑造的女性无论命运、经历如何不同,但内在的生命原力总是闪烁光芒。”⑥

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下呈现的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体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意义、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主体意识将“人”与“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这就包含着女性要有作为女性应有的自尊、自信,而非自卑、自弱,能正确评价两性关系及作为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如在成就、竞争、发展、性等方面的满足。

《浮躁》中,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冲突的结果。在小说里,作家着重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即以小水为代表具有传统意蕴的传统女性形象,以英英、石华为代表的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现代女性形象。当然,英英还算不上一个十足的现代都市女性,只能是一个崇尚现代文明的农村女性。虽然她们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接触不同的事物,但她们都同时受到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在她们作为女性所呈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

小说中,小水完全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女性,她具有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切美德,包括温柔贤淑,美丽善良等。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在她身上更多的体现是传统的东西,如迷信、宿命。在遇到一些苦难时,她总有着传统女性宿命的一面,总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而不去思考更深一层的原因,更不用说主动与命运相抗争了。如小男人的死很突然,和她也没有什么关系,而她却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克了他,还要为他守孝。又如,当听到英英耍手段夺走金狗之后,小水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责备金狗,也不痛骂英英,她“一言不发,慢慢站起来,从屋里走出来,走到后院,抱住了墙角的一颗红棒树,软下去了。”(P129)此时,她没有责备任何人,而是怪自己,怪自己命不好。这些充分表现了传统文化在小水身上打下的深深印痕,虽如此,她仍然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只不过在小说中体现的不太明显。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在与金狗的恋情遭到破坏后,倍是伤心的小水选择了远离,她住进了白石寨打铁匠外爷家。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以铁匠铺为中心认识了各形各样的人和事,经常接触有较为先进的现代文明思想的镇上或城里人,这些人和事在小水的心理是产生很大的影响,慢慢地她开始意识到一些朦朦胧胧的女性主体意识。加上后来加入雷大空的公司,做起来公关来,与社会上更多更广的人打交道,小水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与生活的乐趣。文中一段描写:“一天天胖起来,脸上有了光彩”(P163),此时的小水已经完全战胜了自己,从与金狗爱情失败的阴影和痛苦中走了出来,人也变得非常自信了。这一切的改变,难道不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吗?她变得坚强,自尊,自信与自爱,在成长中慢慢地体味女性自主意识带给自己的无限的快乐,并自觉得追求自身的满足。

相对与小水身上的传统意蕴,英英和石华则更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她们生就美丽,天性骄傲,又会打扮自己,更是媚态百出。英英原本是仙游川的乡下女子,但由于家叔有权有势,得以有机会到外面两岔乡的商店上班。在那个经济刚起步的时代,能在乡镇有个像样的工作,便是了不起的事,并且还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城镇新鲜事物。这对于爱美、好强的英英来说,简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的文明作用在英英身上最有力的证明则是花样翻新的光艳衣服,百变的发型,以及对围绕在她身边花花公子的随意呵斥。她懂得身为漂亮女人的优势,更懂得加以利用。所以她不像小水那样对待爱情或利益畏首畏尾、保守。而是大胆地追求她自身的幸福与满足。她通过利用自己的身体利诱金狗,同时做小水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即将去州城工作的金狗,也许金狗并不喜欢她,甚至讨厌她,但她全然不顾这些,她只是在追求她认为应该得到的幸福与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她所做的这一切都能证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英英并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恶毒女子,她在想尽一切办法得到金狗的同时,对小水仍很友好,至少她会很大方地参加小水的婚礼,还给她介绍工作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她去两岔乡工作,吸纳更多现代思想之后而发生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女人的心计与人性,她作为独立的生命主体和精神主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⑦

同样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只不过石华是城市的代表,对爱痴情、敢爱敢恨是她的显著特征。其自我意识一开始就展露出来,石华的身上体现了许多现代的东西,其现代意味相当浓厚。如她可以把便条写得歪歪扭扭不堪入目,却能如数家珍地一口说出当今走红的男女明星,她对这些现代领先的知识异常热衷。她还能歌善舞,善于化妆,有时更是把自己打扮得如二十三四的少女。她对自己的言论一概不在乎,直率大胆,有时还动怒发火,她时刻发表着自己的观点。由此可看,石华她自信、自爱,明白女人之所为女人应该享受的乐趣,并对生活和爱情也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文明与现代女性的觉醒意识。最能体现这种觉醒意识的是她对金狗的爱情。小说中,描写到三个女性与金狗千丝万缕的关系,具体体现的却绝然不同,小水的保守,英英的大胆,而石华的则显得自然而顺理成章。一个深受现代文明影响的成熟城市女性,丈夫的暗淡相比金狗的刚毅英俊有为,显然,后者更具有作为情人的资本,因而石华必然会倾慕这样的更具有男人味的金狗,并很自然地与之发生关系。小说中,最后石华为了营救狱中的金狗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与许文宝发生关系,她所付出的都是为了拯救心爱的人而甘愿去做的,是她对爱情执着追求以及对自我生命意识的尊重。实际上,这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在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女性的自主意识的觉醒。

结语:在贾平凹的小说里,女性一直是他描写的对象,无论是具有传统意蕴的女性小水,还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女性英英、石华,他总能以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浓厚的笔调,赋予她们诗意的美善与纯真,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笔下的女性形象逐渐摆脱男权思想对女性神话的桎梏,成长为富有活力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而敢于追求自由理想的新女性。

参考文献: ①:贾平凹原著,孙见喜点评《浮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②:房文玲: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22卷第3期。③:

④:阎建滨,月亮符号:女神崇拜和文化代码[M]当代作家评论,1991.⑤:贾平凹,贾平凹文集,[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20 ⑥:刘海微,论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才智[J],2008年第2期。

⑦:曹弋,女性意识的宣扬与张扬:贾平凹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21卷第3期。

第二篇:贾平凹《浮躁》论文

论《浮躁》主人公——金狗的形象特征

摘要:《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反映自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与现在文明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在金狗的成长历程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通过对金狗形象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变迁对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在州县上当记者到最终返回家乡,可以看出金狗思想观念的蜕变和自我的救赎。金狗的浮躁亦是作者的浮躁,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困惑和迷茫。

关键词:金狗

三个女人

反面角色

返乡

反思

一:出生的传奇性,与水结缘

《浮躁》的主人公金狗,其出生具有传奇色彩,尚有身孕的母亲在桥边淘米时被水鬼拉入水中,不见踪影,而婴儿金狗被留在了米筛之中,且前胸如看山狗形状的青痣更为其出生增添一份神秘色彩。金狗于水中出生,自然与水结缘,水性好,爱冒险,与摆渡的韩文举亲近以及后来带领同村人干起撑船这一行当等等都表明金狗与水有缘,而由撑船引发之后的种种事件,矛盾和冲突也由此展开,可见作者写作的逻辑性条理性。而在故事快要结束时,我们知道金狗又重操旧业,由水开始,也由水结束,金狗与这条“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注定着金狗不平庸的一生。

二:与田家的斗志斗勇,对官场腐败的揭露

既然说到金狗传奇性的出生预示着不平凡的一生,那其体现之一就在他与田家的斗志斗勇,最终沉重打击了以田有善为首的腐朽势力之中。贾平凹采用善恶的对立这一传统模式,在金狗与田中正等人的对立中揭露了人性的丑恶现象。在论文《主体立场: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贾平凹‘浮躁’新论》中写到,“《浮躁》的作者显示了他的启蒙主义的立场。启蒙主义的思维特点首先是怀疑主义的质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启蒙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小说中大量的对于既有的带有家族色彩的政治文化现象进行了描写和揭露,并借助金狗的眼光,对这些丑恶现象进行了嘲笑和漫画式的书写,鲜明地体现了作家对于鲜亮釉彩下的政治口号和文化现象的怀疑、反思和批判。”1可以说作者写杂性家族与田家这样的大家族的斗争所体现的不仅仅是金狗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敢于反抗强大势力,更在展现出于新时期改革下所滋生的贪污腐败的反思。

田中正好色,与弟媳有苟且且又与翠翠等女子有性关系,纵容下属为非作歹,私占国家土地,非法贩卖树木。而伪善人田有善更是他们的幕后退守,包庇田中正作恶,甚至小水的丈夫福运也是因他们而死,穷苦人民的胆小怕事、步步退让更助长了他们嚣张的火焰。如金狗的父亲画匠矮子就反复叮嘱金狗说,“世道乱了,咱不能惹外人,也别让外人惹了咱。人家这个观点,那个观点,咱什么观点也不是。”这话显然是不起作用的,从后来金狗挑起英英妈与田中正的情人翠翠的矛盾来造成舆论,给田中正施压和后来利用田、巩两大家的矛盾,达到狗咬狗的效果,再到金狗写文章揭露田家人丑恶的嘴脸来看,金狗显然是正义的化身,虽然他有时采取的方法并不正当,让自己觉得 1 刘一秀、孟繁华,《主体立场: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贾平凹‘浮躁’新论》,安徽大学学报 矛盾和痛苦。如他在成功营救雷大空后的所想的,“他制止田有善准备召开河运队现场会,他营救雷大空,在这两件事上,他金狗事成功了,但对于这种成功„„却总觉得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耻辱”。„„这种机智的周旋,他忍受不了!,他希望悲悲壮壮地大干一番,而他却不得不忍受自己的油滑,油滑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正派人所不能干的啊!”这段话就体现了金狗的矛盾性,那些看似不正当的手段让金狗痛苦,可是必须得这样做,金狗在书中不只一次提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有这农民的真挚朴实,金狗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建立在自卑之上的自尊”然而世道的不同左右着金狗的想法,这是浮躁的表现之一:向现实不情愿的妥协。

三:雷大空的衬托,浮躁下自我反省

文中雷大空是金狗的好兄弟甚至是亲人,他们都是成长在新时期的青年,都有抱负,渴望财富与成功,但后来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金狗有了老婆、孩子、事业,而大空却入狱自杀而死,不曾留下后人,归根结底是他们文化上的差异。金狗有文化,当过记者,写过文章,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看待问题更加理智,而大空走南闯北,卖过假老鼠药,和福运合作干过船运,最后开办违法的买空卖空的“州深有限公司”一步步走向毁灭的道路。雷大空代表着这样的一类人,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产生冲击,造成年轻人思想上的困惑,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自我迷失,尤其是对于文盲的年轻人来说,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大城市繁华的诱惑容易将他们引向歧路。雷大空就是其鲜明的例子。父母早丧,窘迫贫困的家境迫使雷大空很早便在大城市里闯荡。虽然他和金狗一样也是农民的儿子,但在外面游荡生活多年,农民身上的朴实正直早已消磨的差不多,更多的是狡诈圆滑,投机取巧。他不像金狗那样在走出乡村之后,面对种种诱惑,时常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农民的品性,常常在做错事之后自我批评谴责,并及时醒悟悔改。而雷大空在经历种种心酸、失败后,那种浮躁转变成良知的泯灭,也许他也曾意识到自我的迷失,也曾为自己的卑鄙而痛苦,可奢侈生活的诱惑让雷大空无法回头,甚至走向堕落,如书中描写雷大空醉酒后的模样,“大空笑着笑着就又哭起来,痛骂自己是人是鬼是半人半鬼,让他们不要恨他,他既然到了着一步,他就要一头往南墙上撞,把南墙撞到!”可见雷大空那种绝望地一头走到黑的心理。他的偏执、狂热造成了人生悲剧,是文明冲击下所带给年轻人的浮躁以致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正如有评论家说:“他们作为开始觉醒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起抗争,则是不可争议的。问题出在高文化素质要求与他们实际的低素质的文化心理结构、高扬的主体精神与强大而顽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存环境之间的严重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们不可避免的悲剧。”2

也正是在同样浮躁的雷大空的衬托下,金狗更理智的一面显露出来,无论是在当记者期间的不断自我反思还是感情上的迷失,他都能及时醒悟,提醒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于浮躁之后,经历一系列事情,让金狗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像大空一般绝望、堕落,如文中写到,“金狗将大空往床上抱的时候,大空的口袋里掉下五个装 2 韩鲁华著。精神的映象贾平凹文学创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37 在小纸袋里的避孕套。金狗也就明白大空已经在干着那些事了!”金狗虽然也有过情感的放纵,但并未像雷大空一般沉溺于欲望之中。也许金狗有时采取的策略并不高明,甚至有点卑鄙,但正如《浮躁》的点评本所说,“金狗为目的而认真选择手段,大空为目的而不择手段。”3从金狗于蔡大安和田一申之间左右逢源到利用田、巩两家的矛盾为福运报仇到再到拿着雷大空的账本状告田、巩两家,成为两家口中的“活鬼”、“恶魔”、“乱世奸雄”来看,金狗是在不断进步中,于教训中吸取经验,采取的手段更明智。正像贾平凹说:“浮躁虽不是成熟的表现,但浮躁是萌动,是成长,是生命的力量。”4金狗就是在浮躁中成长成熟。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金狗的成长历程看做是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浮躁,于一次次困惑、跌跌撞撞中发展,如有一篇所写的,“是历史前进过程中心灵的升华,是时代浮躁情绪由生发到逐渐平息而稳健突进的过程。很清楚,金狗这一系列的浮躁情绪并非他一人独有,而是改革初期民族心理的普遍状态。”

四:由浮躁走向现实,灵魂的蜕变

我们说金狗的成长是有一定的阶段性,而让金狗在思想观念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则是他去当记者这件事。金狗作为有志青年,有理想,有抱负,他有英雄情节,如当初他参军,就盼望有仗可打,“他不怕死,可以当英雄。”所以当金狗当记者时,就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如点评本说到,“金狗深感到一个记者,一个从州河上来的年轻人的责任;麻子铁匠和小水为什么如此结局,他们都是为了他,为了他成为一 34 野莽主编。浮躁(评点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金平· 由 “ 浮 躁 ” 延 展 的 话 题 [J]当 代 文 坛,1987 个有权有势的而为百姓说话的人。”可以说金狗一开始是雄心勃勃的,然而当金狗在据实报道而文章不被报社所发表时,当金狗一怒之下发给《人民日报》获得他人的褒扬和讽刺时,当金狗深陷与石华纠缠的罪恶之中时,“金狗沉思了,糊涂了,迷惑了,变得心浮气躁„„”金狗反思自己是否丢掉了山民可贵的质朴,而最后金狗作出了到白石寨记者站工作的选择。从进城的迷茫、痛苦、挣扎到毅然决然的返乡工作,可以看出金狗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政治的现状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就能改变的,他的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不让这股浊流将自己玷污,不要再让浮华的生活腐蚀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不让城市的喧嚣消磨自己可贵的山民本质,可以说这次进城让金狗看清了事实,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于腐烂丑恶的现实中更加清醒,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个乡里画匠的儿子„„他到州城又是来干什么的„„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干。”而返乡则是他对故土的眷念。金狗在这一时期,体会到城乡的差距,包括他所感受到的文化之间的冲突,由浮躁走向现实,无论是精神还是灵魂都有了升华,不仅维护了作为农民的尊严,而且意识的自己需要改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改革”金狗重新回到州河上,并不意味着自我的放弃,而是进入一个新的追求阶段,那种作为年轻人的狂热、自以为是转换成冷静看待问题,如一篇论文中提到,“《浮躁》对金狗的心态变化和蜕变的描写,表现了改革过程中普通人所必然经历的由心灵失重到自我裂变的过程,揭示了改革并只不是完善我们的事业,更是为了完善、提高人自身这一深刻的道理,也提出了‘人的改革’这一深远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金狗在返乡后,于渡船中遇到一名考察人,作者借考察人与金狗的对话,揭露中国社会当前的现状,金狗的反思与领悟亦是作者的反思于领悟,考察人分析当代人浮躁的缘由,“一场大的**之后,社会心理容易产生变态情绪,狂躁不安,丧失公德,不要法纪„„”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问题的暴露引起一代人疑惑,而考察人的解答显示出作者客观看待问题,对当前问题的分析让金狗受到震撼,这也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金狗一直没有插话,使他吃惊的是,这位考察人说的一席话竟似乎全是对着他来说的,是对着这个仙游川的人来说的!”虽然考察人只是在文章中出现了一小会儿,可让金狗意识到“人的改革”,金狗的思想又产生了一次飞跃,可见,人的成长就是在这浮躁中循序渐进的。

五:与三个女人的纠缠,更显人性的躁动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女性的角色是不能被忽视的,可以说她们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浮躁》这本书也是如此。小水、英英、石华是金狗一生中所历劫的三个女人,小水与金狗之间是最纯真的爱恋,不参杂质,小水是他心目中干净的神,无论他走到哪,小水的形象都如影子般跟随着他。英英与金狗之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英英“土不如小水,洋不如石华,不伦不类。”而石华是金狗自我迷失的罪恶,欲望的放纵。通过这三个女人,展现了金狗性格矛盾的一面,小水是金狗的真爱,而金狗为了金狗这个记者名额与田中正的侄女英英发生关系,违心订了婚,倒有点像裙带关系,这也是为金狗所憎恶的,英英的存在让金狗看到自己有多丑恶,多卑鄙,所以英英的每次来信纠缠都让他感到窒、痛苦,而与石华的性关系更让金狗如坠罪恶之渊,他为自己违背本性而痛苦,那种良知上的折磨让金狗意识到自己不能一错再错,所以他最后的不告而别,与小水终成眷属都在说明金狗人性的回归,于躁动不安中反省自我、谴责自我,情爱满足和伦理道德的冲突在金狗身上体现出来,“金狗与这三个女

5性的分分合合,都呈示出一种过程性的浮躁倾向。”金狗与三个女人的纠葛揭示了一个主题,爱情、权利、欲望的抉择对人性的考验。

六:总结

贾平凹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写‘浮躁’作者亦浮躁呀!”“这将是我三十四岁之前的最大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了。”金狗的浮躁、反思也是作者对社会的思考,金狗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亦是作者所有的困惑,读《浮躁》,你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不同于他之前的作品,如《商州》系列、《鸡窝洼里的人家》等表达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喜悦,也不同于他之后的作品,如《废都》、《白夜》、《上门》、《高老庄》那种对城市的病态文明的揭示,包括城市文化对乡村文明的侵袭和传统文化的失落,由《浮躁》这本书我们能看到改革中问题的出现不再让贾平凹一味的欣喜,金狗所面对的现象未尝不是社会真实的写照,金狗的浮躁是多方面的,既有名利场上的得失,也有爱情欲望的迷失。有人将《浮躁》与路遥的《人生》对比,将金狗和高加林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同样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同样受城市女人的诱惑,同样为名利背叛了爱情,同样享受过胜利的喜悦,最终又同样回到了农村,不 5 魏玮,金狗的浮躁——论贾平凹小说“浮躁”的时代情绪,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同的是金狗是在意识到错误后自愿回去,而高加林是不得不回去,他们都曾迷失过,但不同于高加林的执迷不悟,金狗的思想境界也更高,也隐含着作者对改革的信心与希望。

第三篇: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写作特征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

贾平凹的名人心态对他创作的正面效应持久而宽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名前的争强好胜,或者说为了出名而焕发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二是成名后的永不满足,亦即为了固名而导致的在创作领域的大胆试验和开拓。

获奖情况

《满月儿》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浮躁》1987年获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爱的踪迹》1989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 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05年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OO五杰出作家;

《秦腔》2006年获“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杰出作家; 《古炉》2011年获施耐庵文学奖[2] 散文《月迹》获得了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

作家学者中不乏书法高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家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在书法上名利心很淡。贾平凹与这些前辈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名利心过重。有了文学上的名声,还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主要是利益驱动。贾平凹曾得意地对走走说:“其实我写字画画挣的钱比稿费多。”现今贾平凹的字已是一幅四尺整张2万元了。

评价

比如陈传席,贾平凹在2003年给陈传席的一本薄书(不到300个页码)《悔晚斋臆语》写了一篇评论,倍加赞扬:“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后来在中华书局出《悔晚斋臆语》增补修订版时,陈传席将贾平凹这篇吹喇叭的文章作为《后记》。2004年,贾平凹给陈传席寄画约稿,陈传席就写了一篇《一超直入如来境》,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画苑·中国书画家》专刊上。文中说:“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而且浑厚、朴实、大气,金冬心之后,画界无此格也。今之画人,无此天才也。” 读者:贾平凹的书 喜欢没道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写的不错,值得一看 老贾的书一定是要看的。

作品摘要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说得婉转的是:唱的有劲;说的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别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为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部开窝:可能孩子啊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摘自《秦腔》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摘自《品茶》

作品<高兴>赏析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贾平凹以自己中学同学为原型其主角刘高兴真有其人。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作者坦言他写《高兴》的想法比《秦腔》还早只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为写这部小说我多次到西安郊区的‘拾荒村’探访和那些‘破烂王’们拉家常、同吃同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创作期间五易其稿是创作以来修改次数最多、最费劲的一部长篇。” 坦率地讲贾平凹的《高兴》要比《秦腔》好读多了。首先于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上《高兴》要比《秦腔》简洁明了得多。但是如果读进去却发现《高兴》所引发或者蕴含的问题依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沉重。比如说乡土叙事城市叙事尤其是介于城乡之间的叙事等等问题。《高兴》所叙写的用现在一种说法就是“乡下人进城”的生活。① “乡下人进城”叙事自然不能再继续称之为乡村或者乡土叙事但是它是城市叙事吗如果是又何必将其如此麻烦地加以限定或者区别呢显然《高兴》与其它叙写“乡下人进城”作品一样其笔下的人与事既是城市中的又是游离于城市之外的既是乡下人的又是离开土地的。这是一种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叙事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叙事它看似城市叙事其实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城市叙事。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叙事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一种经典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叙事形态建构那么《高兴》则是于生活上承续《秦腔》而在叙事上却是对于乡土文学叙事进行着某种解构。贾平凹在他的《秦腔•后记》中宣称“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②其间就意味着他下一部作品将转向城市或者说他将创作的视野转向离开土地之后的生活——城市生活。但是城市对于他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生命情感地带。

作品<废都><浮躁>赏析

贾平凹写了很多小说出名的也很多我认为其中有两部足以称为经典。一部当然就是《废都》了。这部书以大胆的性描写而引起轰动甚至成为禁书至今余响未绝。相信很多人知道贾平凹都是从这部书开始的。另外一部就是《浮躁》。我之所以推崇这部书因为它实在称得上是同一个题材中的佳作比之《平凡的世界》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我现在想写的不是它的优点我是特意来寻它的缺点的。表面上看这部书的调子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不过细看又不像。因为书里写了太多的权力角逐金钱斗争《边城》里虽然也写到地位、贫富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东西所以多了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相比之下《浮躁》就显得现实了许多或者说是俗了许多。这也是作家的内心使然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这句话大概没有说错。可以看得出来贾平凹作了很大的努力使自己显得不俗。所以《浮躁》里面写了一个和尚一个阴阳师。感觉和尚虽然有点罗嗦或者说是故弄玄虚但总体上还可以接受。阴阳师就显得有些突兀了仿佛是作者为了讲述那一方水土特有的民俗而故意加进去的一个人物。最喜欢开头那一段文字。“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镇街在河的北岸长虫的尻子没深没浅的长且七折八折全乱了规矩。屋舍皆高瘦,却讲究黑漆门面吊两柄铁打的门环二道接檐滚槽瓦当脊顶耸起白灰勾勒而两角斜斜飞翘俨然是翼于水上的形势。”这样抄下去就有很长的一段了大家最好还是自己找书看。

第四篇:贾平凹

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浮躁》简介

《浮躁》是“商周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曲折。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文学大奖。

《浮躁》-简介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

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个现实世界的商州,而是存在于作者心里的,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描画出来的商州,半虚半实的,饱蕴陕西的风物人情,时时有秦腔回响的商州。“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这就是小说里的舞台,时间是在80年代,各色*人物们便在这州河和州河两岸的小村镇里忙活起各自的生计和谋划来。

金狗是两岔镇穷画匠的儿子,参过军,复员后便在州河上放排为生,胆子大,志气大,又有些文化,却生活在一个拳脚施展不开的地方。“两岔镇的穷在商州出了名,但谁也得说这地方好风水,因为这里的两个大姓巩家和田家,都产生了极有头脸的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两大姓里掌权人物的存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裙带关系催生了特权人群,他们的家人亲信们把持关键职位,享受种种不正当的便利,升迁则自己人升迁,发财则自己人发财,普通老百姓们是没有机会的,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敢言也无处告诉,只得苦守着一份贫穷度日。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金狗-阴-差阳错地得了个机会,去州城报社当记者,代价是离开和他彼此爱慕的恋人小水,去与田书记的侄女英英结婚。他渴望这个机会,当了记者就可以和巩家、田家相抗衡,虽是无官无职,却可以通过报纸为乡亲们谋得公平和申述冤屈,然而对小水又是难以割舍的。正犹豫间,英英找上门来,将生米煮成熟饭并大肆张扬,这便由不得金狗选择,带着对小水的愧疚踏上了去州城的路。

《浮躁》-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把写实性*的具体描写和象征性*的总体构思成功地统一起来的长篇巨着。它通过州河上小小的静虚村、两岔镇,写出了中国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情绪(或称作“民族心态”),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浮躁”这个词,就是对时代情绪的总体概括。小说展示的是具有封闭性*、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艰难而又不可逆转地发生某种深刻变化的乡镇社会生活图景。这个社会确实是很古老的。不静岗上的佛寺,渡口与渡船,矮子画匠的画笔,麻子铁匠的铁匠铺,小水对传统爱情方式的恪守,等等,都是传统乡镇社会的生活面貌。甚至巩宝山、田有善、田中正这些党员干部,在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社会宗法势力的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金狗出现了,欺诈而又愤世嫉俗的雷大空出现了。他们像投到湖面上的石头,在传统乡镇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了一层一层的波浪。他们既动摇着封建宗法势力的顽固统治,也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田有善和田中正不得不利用他们,甚至被他们斗败;那些在巩、田两大家族的统治下小心翼翼生活了许多年的人们开始寻求经济上的富裕和人格的自由。当然,这种变化中充满了痛苦、挫折、混乱乃至荒诞。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的金狗有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在欺诈中不失真纯与正直的雷大空死于非命;小水保持着传统的质朴与纯洁,被金狗称作“干净的神”,但与英英和石华相比,她又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竞争力;矮子画匠对世事的变化又迷惘又胆怯;求神问卜中新中国的领袖成了-阴-阳师供奉的大神,插在香炉里的是“大前门”牌香烟;等等,都说明了这个变化过程的曲折、复杂。不过,无论过程怎样曲折、复杂,最后生活还是前进了:金狗走出了监狱,并且在州河上发展自己的事业,形成了一股势力。由于作家熟悉商州山地生活,所以小说对以静虚村和两岔镇为主的乡镇生活的描写细致而逼真,充满乡土气息。但是,只看到上述这些,尚未认识这部小说的全部价值。小说描写的是州河边上小小的乡镇社会,但力图揭示的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文化变迁轨迹、心态特征。所以小说追求总体构思上的象征性*。在小说的序言中,作家声称:小说中的商州是“虚构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小说中的州河是一条“太年青”的河,“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小说力求写出民族文化“令人振奋又令人痛苦的裂变过程”。所以设计一个考察者对州河进行考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州河的性*格、命运,并结合州河谈民族心态。小说中那条既连接着州城、两岔镇、静虚村、白石寨,又贯串整个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州河,决不仅仅是一条蜿蜒于群山之中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而是具有很大象征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或者曲折动荡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作品中州河被赋予了与金狗、与时代、与小说作者同样的品格——浮躁。小说最后预言州河将爆发有始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实际上是暗示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正是这种象征性*使《浮躁》这部以乡镇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成为民族心态的活标本。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明确表示这篇小说追求“更多混茫,更多蕴藉”,这一目的的确达到了。上面分析的那些,大约只是这部小说思想蕴含的一部分而已。象征性*追求还给这部以写实为基本内容和主要风格的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比如小说写到的金狗神奇的出生,看山狗古怪的习性*,和尚玄妙的高论,-阴-阳师的装神弄鬼,自杀的寡妇和死去的老铁匠将-阴-魂附在一个病女人身上,等等,都神秘而又耐人寻味。

《浮躁》不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故事,看完之后没有值得我们愉快回忆的情节。但 4 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它是一部好书。真实的暴露,太真实了。虽然真实往往是人们刻意回避的,但它的美丽却又就在真实。

《浮躁》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他后来写出了《废都》等一大批有影响、有争议、风格各异的长篇,但我总认为还是他的《浮躁》耐读。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三十五岁以前最大的一部”,就份量而言,可以称得上“重量级”。

在这里他写的还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然而,出现在《浮躁》里的商州,不再是贾平凹轻车熟路、笔底生花的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商州,这个商州,是贾平凹有意识对整个中国改革的现状作焦点透视和宏观把握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作为一个把现实关怀和人文思考逐步自觉化的走向成熟的作家,贾平凹写出了一个超越俚俗风情与自然景观意义上的大商州。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一切都处在如箭在弦、一触即发、极其活跃奔放的情势中。然而,是不是就可以任情惬意地 “一路奔腾一路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改革是新与旧的痛苦的裂变,它需要人们付出代价,如同凤凰涅盘必须经受烈火的焚烧。

于是,便伴生出一种特有的时代心态:浮躁。面对商州经济新的课题,既渴望置身其中又无弄潮之力,面对种种非正常因素,既深恶痛绝又不愿挺身干预。“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牢骚怪话,羡慕嫉妒,或者放下肉碗骂娘,或者任尔东南西北风只管“跟着感觉走”。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和低文明层次的不谐和形成了当时普遍的浮躁情绪。那么,对于这么一个时期的心态,该如何评价呢?贾下凹设计了一条河。这便是他家乡的河,一条他认为是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太年轻„„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这真是一种着眼宏观、意义深远的概括,既形象,又准确,令人回味。

浮躁当然有害,但绝不可怕。历史的大河总是在流动中淘汰泥沙而滔滔东去。无论如何,社会在进步,板块错动里新的传奇将不断形成。而奔腾的又何止江河?还有时代,还有永远高扬的民族精神。它必将摈弃浮躁再度涅盘,成为主宰我们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概,这就是贾平凹当时在小说文本之外想要揭示的。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给予读者阅读的快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深层次的思索。今天来看,他的上述寓意,也许是真诚的祈祷,也许是善良的愿望,也许是过于乐观的自信;也许在激扬之外还有冷 5 峻,在高亢的背后还有苍凉。也许,还有更多。

浮躁的对应是沉静。那是一种自省,亦是一番彻悟;是柔韧的力,是洞明人生与命运的智慧。以沉静的态度读《浮躁》,我想,当可读出些许现实的启迪和新意来:

时至今日,我们真的克服浮躁了吗?

第五篇:贾平凹获奖

贾平凹获奖

报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于27日11时公布,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blog)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四部作品获此殊荣。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末三流的货色,特别是贾平凹的《秦腔》更是平庸。我以为。评委和读者们普遍对杨志军的《藏獒》、范稳的《水乳大地》、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三部作品比较看好,然而,这三部作品没有获奖。

早就听说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背后暗箱操作和小圈子的倾向,今天看来,果然如此。茅盾文学奖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当代青年奉献出了《平凡的世界》。接下来,猫子耗子都能获得此奖,令人汗颜。这表明在如今奖项有些泛滥的年代,茅盾文学奖所谓的保持冷静的专业尺度和独立的文学个性标准只不过是一种幌子而已,它成了某些作家和评论家的大餐。

首先看看茅盾文学奖终审评委,是怎样肉麻吹捧贾平凹的。第一位是“青年才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谢有顺的批评路子是典型的“聪明人”的路子,优点是艺术直觉敏锐,文风不虚假僵化,缺点是讨巧,缺乏深厚学理,更缺乏属于自己的批评思想,今天他谈“下半身批评”,明天他谈“神性写作”,后天他又谈“鲁迅”,大后天他又谈“钱穆”,他自己到底是怎么思考的,一点系统都没有。一个批评家没有属于自己独到的批评观,如何开展批评?谢有顺是贾平凹的密友,已经为圈子人所共知,平时,两人吹吹拍拍。贾平凹肉麻称赞谢有顺是“天才批评家”,谢有顺肉麻称赞贾平凹是“最好作家”。具体欣赏一下谢有顺是怎样吹捧贾平凹的,“《秦腔》是贾平凹近年来极为重要的写作飞跃,尤其是他对乡土中国变迁的精细刻写,以及对这种变迁的沉痛忧思,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都为同类题材所难及。”“谁都知道,贾平凹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重要作家,但他在《秦腔》中一反过去用情节结构小说的写作路子,而是用琐碎的细节、语言来推动整个叙事,这是一种艺术的冒险,我很高兴,评委们用睿智的眼光,肯定了这种艺术冒险的重要价值。” 我以为,谢有顺有将他自己观点强加到别人的意思。

再看另外一位评委陈晓明说:“《秦腔》是一部非常宏大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现当代汉语文学写作的水平,是我个人十分重视的一部作品。无论是从小说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乡土中国叙事的历史及其未来的面向来看,这部作品的力量都是独到的。” 陈大学者早在他的博客中撰文写到,中国靠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贾平凹和莫言。在谈到推荐贾平凹的理由的时候说,“贾平凹是一个大作家,且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与莫言旗鼓相当。要说典型的本土或汉语言特色,贾首届一指。” 九十年代以降,批评变得越来越技术化、格式化、量化。个性是学术的灵魂,因强调学理而剿灭个性,此种批评,当然丧失批评精神。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快捷与活力,针砭时弊、披沙砾金、廓清迷雾、澄清是非、激浊扬清。作者敢于提出质疑和批评意见,直抒胸臆,一针见血,快人快语,观点鲜明,尖锐泼辣,以理服人,并且富有艺术素质具有很强的敏锐性和穿透力。优秀的批评文字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心,深邃的精神,直指灵魂的。当然,在我看来,哪怕是酷评,只要不是出于哗众取宠耸人视听的病态心理,也总比那些关系批评、人情批评、金钱批评好出许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陈晓明必须抛弃自己那套不死不活的学院式的批评,必须摒弃老是兜售概念术语的毛病,将自己的学术语言转化为易被读者接受的信息,通过媒体将其有效地传播出去。纵观陈晓明的文学批评,概念满天飞,生吞活剥西方理论,缺乏生命体验。在北大听了他的课程以后,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厌恶情绪。严格来说,无论是谢有顺还是陈晓明都是操弄着老好人的批评,与真正的批评精神相距太远了。这是一种病,是批评的软骨病。写作的基本精神是爱,基本态度是同情,尤其是对底层人和陷入悲惨境地的不幸者的同情。这是判断伟大的文学的尺度,为什么这样的常识就不被尊重呢?

贾平凹的《秦腔》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读者自有自己的观点。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像谢有顺和陈晓明吹捧的那样。首先,我觉得《秦腔》的语言十分糟糕。据说文学评论家白烨也读不下去,是硬着头皮读完的。李敬泽甚至要请一个陕西籍的朋友用西安话朗读,才能弄明白一些方言的意思。那么像我这样的安徽人,如何读懂呢?他那种半文半白类似于明清小说风格的语言,夹杂着陕西方言,是刻意为之的矫情文字。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在这点上,他不如路遥,路遥真诚而不造作。其次,在文化人格上,贾平凹身上有一种病态的精神因素,精神格局狭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个性使然。他提倡大散文写作,自己的散文却大都纤巧轻灵。他不是神秘文化的追随者,而是一个故弄玄虚的文人。他反复声明自己是个农民,实际上却是一个旧式文人。《秦腔》给我的感觉是整篇文章没有骨架,没有精神,零散,杂乱。感觉是很牵强地将商州农村的生活画面,粘在一起。人物杂乱。整篇文章出现的人物有上百个。又交代不清楚。让人看起来很费劲。加上主人公不清楚,人物形象苍白。白雪、夏风等人,让人觉得像张纸画一样,没有血肉。时间上的混乱,时代背景很牵强。尽管作品还是有生动独特的地方,但总体上说,实在粗糙。但是,批评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著名批评家李建军说过,贾平凹的《秦腔》他则并不看好,认为是“一部形式夸张、内容贫乏之作”。我完全赞成这一看法,态度则更为悲观。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既是茅奖的悲哀也是陕西文学的悲哀。相比《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比起来,贾平凹的《秦腔》差得太远。

贾平凹的获奖,既是评委的耻辱,也是茅盾文学奖的耻辱,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耻辱。

下面我来谈谈对贾平凹的看法。

从当年的“贾平娃”到如今的“贾平凹”,真是今非昔比啊!现今的贾平凹已经成了一个陕西“文霸”,享受着一个作家的特殊荣耀,颇似《废都》里的庄之蝶。

贾平凹一直生活在类似西安那样幽闭和落后的封闭的空间里,有着农民身上的狡黠,却少了陕西作家身上的淳朴,他的精神性格一直没有得到伸展,从小性压抑,到了青年时代,内向委琐,木讷自闭,拙于社交,见人害羞,极度内缩,对于两性关系充满神秘好奇,想入非非,毕竟对于女性隔膜,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把女性描写成天使,另一方面又尽情地意淫,尤其在他的小说《废都》、《天狗》、《太白山记》、《白朗》、《陨石》等小说里,贾氏设计了许多令人恶心的女人与兽媾和的情节,有批评家指出这是“性景恋”,这样病态的性心理让人恶心,诸如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构成了贾氏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一则小说,说什么一个女人在深山老林里实在熬不住了,跟狗干了起来;还有一则小说,一个女子莫名其妙地死在床上了,人家掀开被子一看,满是血,被窝下有好几个被血浸透了的玉米棒„„到了《废都》,这种性压抑一下子象决堤的洪水,描写的都是黏糊糊、湿漉漉之类的。对待女性,他一律赏玩,保持精神的征服和占有,他的“意淫意识”,“意奸意识”,“意欲意识”充斥在小说之中;性欲的枯竭,也是丧失创造力以后的征兆,此后,贾平凹的小说果然一落千丈。贾平凹缺乏农民身上的健康,勤劳,质朴,身上却有着一种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习旧气,娇情、脆弱、迂执、幽闭、柔弱,这难道是命运的吊诡吗?

贾平凹的失败,从根子上来说,就是做人的失败。很早我就读过陕西作家孙见喜的《贾平凹之迷》,里面详细介绍了他的童年、求学、婚姻、创作和 获奖情况,在我看来,贾平凹做人上是彻底失败的,不过是一个勤奋高产的农民作家而已,与大作家注定无缘,不管他获得什么奖项,也不能摆脱这样平庸的命运。贾是农民,在他的自传里,要么哭哭啼啼,要么充满了炫己的言辞,看不到他对苦难底层的认识,或者说,他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苦难。客观地说,农村出来的很多孩子,是很有上进心的,肯吃苦,肯努力这是他的优点,但不得不说的是,性格上的很多缺陷,比如,很敏感,过度自尊,虚荣心和攀比心都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他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是当他一旦成名成家话,这就全都是可以值得发扬的优点了。贾平凹谈不上“家学渊源”,他的第一批作品,也是为水利工地的黑板报写作的。为此,他充满着一个乡下人的自卑。他要进入文化人的圈子里,以后果然进去了,再也没有出来。林贤治先生精辟地指出,如果缺乏明确的角色意识,而一味以“农裔作家”的血统自豪,那么,事情将因为失去知识分子的警觉和自我批判,而适得其反地成为上流社会的保护人。

贾平洼起先写作,目的就是一个:成名成家。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忍受一切屈辱。于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开始了模仿中艰难的摸索,模仿的结果只是失败,他完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自觉。这与鲁迅和沈从文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前者(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鲁迅那里面,我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和挣扎,先生多关注病态社会下不幸的人们;鲁迅的笔下,最典型的是闰土和阿Q式的在命运的压迫下无言、绝望和麻木。而鲁迅对于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者(沈从文)对于文学和社会的理解是透过“生命”、“人生”、“人性”、“爱”、“美”这样一些抽象的原则。“我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无论是“乡下人”沈从文还是“逆子贰臣”的鲁迅,虽然本质上有着区别,但是,他们都有一种现代的价值参照系作为参照,他们对于变革的社会都有痛楚和挣扎,并非是蹭痒痒似的轻轻抚摩。同样是描写自然之美,沈从文与模仿者贾平凹就截然不同。正如旷新年所说,沈从文的散文《湘行散记》和《湘西》以绮丽的文字烘托神秘奇异的湘西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达到了一种美丽的极致。沈从文从楚辞、六朝文学,以至《圣经》那里吸取了文字的色彩和技术。他的作品文与白、欧化和俚俗、理性与情感、节制与放纵、古典与浪漫、平淡与华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罕有其匹的富有惊人的艺术才华和葆有纯粹的艺术感觉的艺术家,用文字作为工具,进行民族品德的重造。再看贾平凹呢,带着生活的感伤和所谓的政治失意,以一种逃避放逐的心态来写“商州”的山水和自然风光,为了美文而美文,刻意雕琢,并没有在描写中有精神价值的发现。林贤治先生就指出,贾平凹的《商州初录》零碎、芜杂、浮浅,缺乏富于血肉的具体描绘,完全失却了一部作品所应具有的滂沛元气和个人激情。相比之下,沈贾二人境界自然可以分出高下。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应从那种天崩地陷、满目疮痍、率兽食人、鲜血淋漓的丑恶和腐烂的表层之下看到一种非人性的残忍,毕竟对于丑恶的社会来说美是奢侈的。贾平凹是一个善于遗忘过去的人,又是一个缺乏“审痛意识”善于消解痛苦的高手。一个无视历史阴影的作家,他的心灵是不在场的,这样的作家十分可疑。这一些年来,贾平凹忙着擦去身上的泥垢,用“美文”和书画把自己千方百计地包装起来,为了所谓的“美文”,在书斋里拼命淘,在枯燥的知识堆里爬,插上 “名士”、“雅人”的标鉴,文字日见酸腐,枯滞,琐屑,不见早年的清澈和性情,其实灵魂里早已腐烂。躲在书斋里或自造的精神象牙塔内,做着与生命和灵魂无关的文字把玩,玩来玩去孰不知到头来“玩知丧志”,变成一俱没有灵魂的假骨头。

说贾平凹是一个“文化小农”,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小农意识,抵触现代工业文明,早期作品都是讴歌田园风光,稍遇挫折,便怨天自抑,中期来点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是,稍纵即逝,他的怀旧,他的自恋,他的多愁善感,他的狭隘,他的粗鄙,他出身农民,却对这一阶层的艰辛和苦难缺乏疼痛的感觉,表面上也写一些平民,实际上不过是作秀而已,文字虚浮无骨,内容空洞无物,他崇尚道家,装神弄鬼,把自己打扮成现代名士,实际上丧失了根基,不过是一种对于传统的一相情愿而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的对城市的仇恨而自卑的心理,以反文明的姿态出现的优越感,其实都是农民意识,不是平民意识。后者是一种民主意识,有更大的容受力。农民意识是农民所特有的,是被宰割被禁锢的土地所培育起来的一种品质和精神,它是与生活于其上的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相适应的。其中,保存了人类天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为别样的阶级所不曾具备的优秀的成分,但是,也明显存在着狭隘、保守、忍耐、卑贱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世代农民的悲剧所在。贾平凹为居所命名为“凤凰阁”、“虚静村”、“上书房”,参禅打坐,有研究相书的余闲。又自称“花奴”,将室内枯树根称作“残美人”,复在弯躯上系一弦索,谓之“美人琴”,题诗曰:“千古寂寂事,独弦觅知音。”别人索书,常以“禅静”、“禅悟”等见赠。这样的作家对于“奴在其身”和“奴在其心”的疼痛哪儿去了呢?贾平凹把农民的生活拿来把玩,真是一种残忍的审美。在他的笔下,看不到来自生命本性的颤栗、冲动、压抑、分裂、痛苦,绝望、深渊、地狱,更无法由对人生的痛感,轨化为对自身超越的快感及对人类苦难的通感经验。他极度匮乏一种存在的勇气,只能不阴不阳不死不活不痛不痒。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可以风花雪月,可以大江东去,但是,最根本的东西不能匮乏。文章的后面往往站着一个人,一个健全的人性的灵魂。对于贾平凹来说,这是一种致命的欠缺,这种欠缺无法简单的修复。

离开了对于存在的痛感,就只有胡编乱造了,他的小说既缺乏明晰的现代意识,又缺乏对传统的深刻浸淫,只有一种小男人才有的对于自己的自恋和感伤,读读《怀念狼》、《高老庄》、《病相报告》、《秦腔》,可以发现贾平凹小说的彻底失败:缺乏对于苦难现实的疼痛感受,没有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的洞察,匮乏真正的现代意识,纯粹私有形态的梦语,和腐烂传统相调情的伪文化意识,这一切都决定了贾平凹与大作家彻底无缘。即便被批评界看好的小说《浮躁》里,直面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诸如改革为名,玩弄伎俩,谋取私利,拉拢亲信,排除异己,贪污受贿,奉迎拍马,搞取形式,蒙敝上司,滥用职权,搞地方主义等等,但是,作家的主体依然没有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焦灼和痛苦,更不具有一种扣问灵魂追寻存在的纬度,只有一种对于文字的雕琢和把玩,作家的灵魂处在哪儿?一直以来,贾平凹走上文坛以来,一直在摹仿,模仿沈从文,模仿孙犁,模仿张爱玲,模仿明清小说,模仿道家的老庄,模仿寻根小说,模仿的同时,贾平凹迷失了自己,他的主体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不要说建立,他那里根本没有鲁迅笔下“无物之镇”的现代意识,更不要说采取什么方式面对。在贾平凹那里,只有逃避,再逃避,把自己的躯客逃避到老庄的包裹里,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老庄精神,他隔膜的又是如此之深。《废都》里的庄之蝶,不过徒有现代名士的外形而已,他贪恋着女性的肉体,何来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呢?平心而论,贾平凹的散文写的不错,但是绝对不是吹捧者说得那么好的。他占便宜的地方在于文笔的轻峭乖巧,并且又迎合了一些小文人失意内缩的想象。他比较能够欣赏女性并体会她们的心理。女性离功利战场比男性远,心比较静,又看重情感生命,容易与他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其实,还可以加上另外一个原因,他的“阳痿”给了女性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拉近了他与女性读者的距离。写作分紧张和轻松两路,老贾走的就是轻松一路,是闲适,闲适,再闲适。他的“轻松”不是一种经历大风浪后的淡定,是一种于无奈苟且之中找出安静的闲暇而已,这种闲适没有经过灵魂内部的搏杀。一切值得尊重的伟大的写作行为,其实都是一种冲突的形成以及缓解,是作家与现实,与灵魂事物之间的一种内在斗争。我总觉得贾平凹实在太流于阴柔,失之轻靡,不是为文正道,总觉得才子则才子矣,就是有些邪气和腐气,如同邱华栋所说这是个“小里小气的老文人的东西,零碎,无聊,散漫。我看他从来都不可能写出来一本有长度、厚度和难度的东西的。”周作人前年也勃起过一阵子,也就如此而已,老贾怎能和他相比呢?周作人在做隐士以前,曾经和鲁迅并肩战斗过。可惜,老贾太聪明了,知道什么时候该发言,什么时候该沉默。看似超然物外,淡泊明志,其实也是他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这是中国文人古老的生存智慧,学习一点也并无不妥,但是,在老贾那里过早的疏远人群全身保命,缺乏一种自我选择的能力,他的文化人格自然错过了锻炼的时机。“安顿自己的灵魂”于是成了贾平凹写作的出发点,也成了写作的终点,这不难理解。我无意苛求贾平凹积极介入社会,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本来他就不是知识分子。但是,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作家,考虑到作品要面对公众,我提醒他少一些病态的自恋。

鲁迅将一些无特操的文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忙文人,一类是帮闲文人。所谓帮忙文人,是给主子出谋划策、起草文件的,位居重臣;而帮闲文人,却不过叫他献诗作赋,“俳优蓄之”,只在弄臣之列。王彬彬曾经这样分析这类作品,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显示的冲动,是他们作品共有的功能。对‘帮’的殊途同归,才是把他们视作同类项的最坚实的根据。”在我看来,贾平凹的作品已经成了一种与现实无关的摆设,在他的作品里,你永远看不到什么是真相,什么才是真善美。贾平凹曾说:“我是一个对政治不大感兴趣的人。”对政治可以不感兴趣,但是,不能缺乏对政治的敏锐以及主导下人的苦难处境。贾平凹一方面大谈老庄,玄学,禅学,称是“气功思维法”,强调意念作用,灵力判断;另一方面,他可以坐享一个“专业作家”的特殊荣耀,捞取名利,真是滑稽之至。贾平凹在官员的陪同下到江南“开放”地区深入体验社会改革,企图再写出类似《浮躁》那样歌功颂德的文章,然而,他先天孱弱,匮乏那种创作的滂沛元气和个人激情,自从《废都》的出产,就宣布了他已经彻底丧失某种能力。作为一种低俗消极的农民文化现象,越来越侵蚀我们的感觉,遮蔽着时代的血和痛苦,对他的解剖,文坛做的十分不够。再有才华的批评家,也无法把这样平庸的作家捧起来。

中国文学缺乏直面灵魂和存在的根基,这已为一些批评家所认同。中国人自古缺少一种所谓外在超越的宗教价值体系,个体精神的探索方式叫做“之远知返”,不是放纵它畅游绝对精神的超验王国,而是最终落脚在现实人生的经验范围,人与人外在的、物质功利性较强的相互关系,因此就带有本质的意味。真正好的作品,与灵魂和存在有关。贾平凹无疑是很勤奋的作家,但是却始终在二流和三流作家之间徘徊,这是他和一些当代作家无法抗拒的命运。更让人可悲的是,贾平凹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命运,而是意识到了,从不敢去正视。在他那里,面对急剧变迁、支离破碎的乡村,已经失去了失去了记录苦难的能力,尤其缺乏一种沉思、解析、痛悔。让一个所谓的当代著名作家否定自己仅有的一点成果,这不是要他的命吗?现在的贾平凹再也不是当年自卑的乡下娃了,一副隐士派头,俨然当代的名士,前呼后拥,附庸风雅,写字做画,再也不用躲进所谓的“静虚村”里装隐士了,热中个人名利,抛弃结发妻子,恨不得马上就把政府投资兴建的7000万元的“贾平凹文学苑”更改成“平凹旧居”,恨不得马上就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多半以现实利益为中心,缺乏超越性的价值目标,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消解机制,任何人进去后脊梁骨都会软掉,出来后便多半成了名、利、权的奴隶。犬儒、逍遥、冷漠、虚无、颓废、纵欲、不介入、寻求刺激,丧失责任感,嘲讽理想与正义等生活方式及生活哲学正在我们的社会中风行一时,将自身的所有欲望合理化、美德化。贾平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仿佛生活在一个真空世界的婴孩,与民众隔膜太甚。贾平凹就是某学者所批判过的“丑陋的中国文人”,这类文人全面地继承了中国旧文化,而没有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更新自我人格的那种文化人。请回头看一下他走过的路,他能不为自己根深蒂固的自恋而脸红吗?他的庞大的700多万字的作品不过裸露出了某种烦琐的悲哀,他的那一些不入流的狗屁书法作品,果真就比当代的一些书法作品值钱?说实在话,贾平凹的人品和书画作品比起他的陕西乡党现居北京的作家老村差远了。清醒一下吧,别在做梦了,已经到了考虑入土下葬的年龄了,贾平凹如何还看不透彻红尘色相呢?他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确切价值观的人,梦想着不朽,梦想着写出《红楼梦》一样的作品,这是笑话,他让我对于当代作家感到深刻的无助和绝望,贾平凹尽管忙碌着经营他的名利,可千万别在公众场合再来作践卑微的文学,让文学留给那一些出身卑微依然还对人性和生活报有希望的仍然苦苦挣扎的年轻人吧,不就是让人人前人后喊你贾老师吗?不就是要用文学抬高自己的身价再消磨一个崇拜你的美女吗?已经彻底成了这个腐朽和黑暗时代的装饰品了,他和这种恶劣的环境一起在戕害着人的感觉。或许,一个具有真正品格的文人必须与贫穷为伴,因为肥腻的头脑与敏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的一种偏见吧。看看现在的贾平凹,被名利和美色包围,身边簇拥着一批别有用心的功利之徒,何曾与苦难的底层保持血肉联系?快一点将自己的臭皮囊抽身名利场吧,贾平凹的佯装看透名利的假姿态,崇尚“生活在别处”,灵魂全面缺席,让我看到了他灵魂的腐朽。“贾平凹现象”越来越构成一种“文化腐败现象”,这种现象证明,在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重财轻义的社会里,当代中国作家已经丧失了对人生存处境的疼痛感受,他们瘫软在文化酱缸里不能自拔。

再回到我喜欢的鲁迅,他是一位终生都把手指紧紧按住现实生活脉搏的伟大作家,在他那里,有一种对于存在难以化解的灼痛。鲁迅所感受到的却更多地是黑暗,是人性自身中的罪恶和无可救赎,是喧嚣中的死寂。作为中国的读书人,考虑具体的生存处境,过早的轻飘的生活状态,未免不实在,要时刻背负一定的精神重担。高行健从禅宗那里获得解脱,毕竟是经过时事历练的。反观贾平凹,艰难困苦的农村生活怎么就没有打动过他呢?下层平民的生存形态难道就从来没有进入他的灵魂吗?在纷繁浑浊的时下生活中,他个人的声音在哪儿呢?令人吃惊的是,他的笔下充斥着风花雪月的趣味,他玩味着汉唐文化的根雕泥塑,他对于农村生活采取了美化与修饰,他已经堕落到对于苦难现实的麻木和不敏感,用所谓的庄禅佛来给自己制造奇妙的“精神逃路”,什么《邵子神数》,什么《奇门遁甲》,并且囿于一己的视野狭窄和思维局限,玩来玩去,早已经玩物丧志,彻底废掉了。再来重温一下孙犁当年为贾平凹散文集所作序言,“人之一生,要经得住清苦和寂寞,忍受得了污蔑和污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那一些经不起考验的,到头来往往是跳梁小丑。”孙犁一生承受住一切,是耐得寂寞的一生,这是文人的可贵的节操。而贾平凹呢,这个当年“静虚村”里念着“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现代庄之蝶呢?到底没有真正过了这关,被脚下名利的绊子绊倒了,而且变得俗不可耐,成了一个反讽。一切都透着假,这样虚假的灵魂怎能承担一个时代的责任?鲁迅对这些看得太透彻了,光阴过去六十年了,依然是:“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坟•论睁了眼看》)。文人作家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反思知识的知识。他们并非读书读得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作家是社会良心的基石,也是社会前进的火车头。一旦缺少了起码的良心或良心被狗吃了,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突然想起哈罗德?罗森堡《荒野之死》中的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必须承接起属于自己的历史的任务,否则就只能从历史的版图中消失,被时代迅速抛弃,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他怎么试图彰显自己。

除了贾平凹个性的原因,还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专业作家体制”也是导致中国作家缺乏创造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应该警醒。贾平凹长期担任文化官僚和刊物编辑,基本上都是“体制内”的产物。这种体制既解决了“专业作家”个人的生存问题,满足了想当文化人的虚荣心,反之,“专业作家”也付出了自由和独立的自由。贾平凹这样一个“名士化”了的人,怎么可能存在着对抗社会不公的能力呢?怎么可能直面社会转型时期的污秽和鲜血呢?再比如今天,游民、众多打工者、艾滋病患者、维权最终却得不到维护者、失学者、血汗工厂、童工„„现在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社会,而类似贾平凹这样的“专业作家”居然高调大谈闲情和禅佛,他们已经习惯了在笼子里待惯了的套路思维,早就没有生命力了。的身上有很深的奴性,除不掉奴性,就无法进步。在主义毫无变化底层民众生活苦难得不改观的情况下,任何毫无节制的“消闲写作”都是可耻的。这里没有一味地谴责作家缺乏独立的人格的意思,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谓人格之完整是谈不上的,非要装出圣人的样子,也很虚伪。但是,不能把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丧失完全归因于产权单一制的剥夺,我们必须同时在人性的普遍弱点和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中去寻找原因,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的灾民理性中寻找原因。扣问一下自己,依附性传统对我们心理是否影响太深了,即使在能保持人格和独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仍然热衷于作权力的谄媚者和帮闲者?胡适当年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救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这句话送给贾平凹是最合适的。我用“昏聩”来形容贾平凹,自然不为过分。

现在的文坛和学界大约只会培养一种“伪人格”,读书人身上的冷气、假名士气、小男人气、鬼气、暮气、迂腐气似乎多了起来,鲁迅先生强调说真话,立足当下社会,自觉肩负“历史中间物”的使命,不想不朽的事,而踏踏实实地做事。自省、自觉、独立,不躲避、不虚伪、不庸化,不庸俗、不造作,不颓废,不离世,该做事时做事,该发光时发光,即使看透了将来,也绝不嘻皮笑脸一脸冷嘲,也不再回到昏睡和沉寂的状态,仍然坚韧地向前走下去。环顾四周,这样的作家都死绝了吗?

对于贾平凹这样堕落的作家,我恨不得一下子掐死他。

我最讨厌的就是假装清高沽名钓誉没有灵魂的“专业作家”,这样的人对于名利太热爱了,话说刻薄一点,贾平凹先生,在你早死以前,请给年轻人让点空间,别让你臃肿的身子阻碍了他们的呼吸,你难道就拿《废都》这样的“精神食粮”给年轻人吗?我想说的还很多,对贾平凹想说的大概只剩下最后一句:站直了,别趴下!你应该“人”一样地活下去!否则,就不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下载贾平凹浮躁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贾平凹浮躁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贾平凹作品集

    贾平凹先生,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

    贾平凹作品集

    贾平凹作品集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贾平凹作品集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

    贾平凹讲稿

    一、贾平凹介绍 贾平凹(1952年),现62岁。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取“洼”解,乃是“坦途”之意),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

    贾平凹doc

    贾平凹创作中的家园意识 摘要: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是以他的故乡商州为原型,根据他自己心中的商州而写出来的,小说中无不透露着贾平凹深深地眷乡情节与浓厚的家园意识,而本文......

    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其写作风格和写作素材均以陕西地方特色为主。 贾平凹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风雨》教案 贾平凹

    《 风 雨 》 教 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

    贾平凹风雨阅读

    风雨 贾平凹 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的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