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中期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大全)
[中期感悟] 信息技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教育的本意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成为某种工具式的器材。早在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强调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从“做真人”出发,教育同技能训练、知识熏陶紧密相关,是包含了信念、品格和伦理规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形成良好业务素质乃至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通过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和学生个人努力使之形成和发展成为大学生的特定人格、气质和修养,将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它对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涵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修养、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它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由此看来,信息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根据教学提几点粗浅的一些做法。
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人文关怀。
在过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单一的工具教学,对学生的评定只要给使用工具就可以。其实工具的使用是由人来决定的,只有“人”以及人的“思想”才是行为动力的真正“驱动器”。注意到这一点,做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既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例如对一年级学生最初几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用机习惯,这有益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在指导用机习惯上我校坚持做到:一讲、二练、三评。
一讲:在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解、示范用机常规。其中包括走进教室、开机、关机、坐姿、走动、交谈、整理桌椅等一系列行为要求。
二练: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反复练习,争取达到100%符合要求。
三评:教师注意做到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的行为及时评价,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唯有创新,才会有活力。我们充分信息技术人文资源,发展学生知觉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例如:在画图程序的教学中,我先把画笔的各种工具的全部功能教给孩子,并鼓励孩子充分利用这些功能,画出高水平的画来,而有的学生聪明,但绘画水平不高,虽然努力,却画不出高水平的画,我就让他们画一些简单的画,但要有新意,看谁的画思路好,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并可以让各类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另外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兴趣课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另外,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如在画图程序中,同样一件事物,我让孩子从多个角度考虑,解放思想,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方法。有一次我让孩子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圆形物体,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绘制,孩子们都开始借助直线工具和圆形工具组成一些脸盆、花朵,这时我发现一个孩子的画中只有大大小小的圆,看上去怪怪的,等他画完,原来是一幅“九大行星”的轨道图。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
高新二小 薛佳
第二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学校: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庐江县魏岗学校王泽维
人文素养是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理性、感情、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阅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愤慨、憎恶、喜爱、崇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的人、事、景、物,都必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最后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得积极调动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会被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历程。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世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夯实人文素质基础。
传统阅读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广闻博览。许多学生读书不多不精,积累不丰不厚,还有些学生因知识面狭窄,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难实现。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个性化阅读无疑是一良方,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求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弥补生活资源的不足,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学生阅读后,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肤浅,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课前五分钟读后感演讲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培养高尚品格。
五、注重人文阅读手段更新
借助媒体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想象其画面,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学生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阅读教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染,使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有时还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借助美读的手段。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画面有时会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来的,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语文教材中充满词汇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通过美读,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向善向美内驱力的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逐步得以提升。
借助移情的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怎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移情,进入审美活动。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更新阅读手段,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阅读,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篇: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推进信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核心素养;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云计算;信息素养;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7―02
1前言
云计算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其他网络服务,力争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愿景。在云计算环境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违反信息技术规定等一些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如何理解?
2简析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不仅仅是指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修养情操等方面,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诸多方面。素养是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
2014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体魄素质,重点指出学生要具备文化底蕴,有责任感、有理想、自立自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备各科知识、掌握基本解题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实践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有担当、有目标、有毅力、有理性评价和推断能力、有高尚的价值观。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令人担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沿阵地就是微机教室,教室中硬件设备的补充、更新、优化建设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关键手段。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优化微机室信息教育环境,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看到学校加强重视,自己上机操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倍加爱护,严格遵守微机室的规范管理条例,做到互相监督、相互监管,共同维护微机室的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意识。具备责任感是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 信息技术是学生实践中必备的技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只是指导学生操作程序和步骤,很少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他们整合语文、政治、外语等学科,制作个性化学习课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课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和信息技术,搜索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相关特征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收集起来,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中以若干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对其通过资料收集而制作出来的课件进行展示、讲解。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观都有所差异,找到的资料也不尽相同,不会出现过于雷同的现象。经过汇总展示、讲解之后,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特征有了详细了解,激发了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出对设计创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在传授理论操作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讲述因特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访问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的网站,在网上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日新月异,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依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达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学生既有来自农村又有来自县城的特点,教师把每个班分成三层,使其分层练习、进行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六人左右,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时,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布置三类作业:基础类即模仿毕业生制作的网页;提升类即参照往届毕业生制作的网页以及内容较为丰富的素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网页;??意类即结合教师提供的主题,设计网页,要求具体格式,独立设计精美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既激发自主性,又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信息、思想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思想也是有好、有坏,它们既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准确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接收那些对他们成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思想,主动避开那些消极的、无益的。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网络中曾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谣言,并告知学生?τ谕?络中的“爆炸性”信息一定要谨慎看待,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应当首先去求证信息真假,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是真的,就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淫秽、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内容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主动避开这些信息。
4)拓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对学生安排进行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信息安全”有关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通过网络更加全面地学习、获取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危害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并积极查找相关的应对策略,对自家的电脑进行“安全升级”。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未能形成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还有一定的欠缺;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但不遵守运用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面对网络中的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反动言论等劣质信息没有表现为强烈抵制,而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想情感模糊的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沾染不健康的思想,容易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地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道德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即将迈进大学的高中生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时刻监管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面对不良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养成正确运用学校计算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珍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优良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面对云计算环境的扩大化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提高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人文素养,更为关键的是在计算机运用领域中修养品德、提升志趣、完善思想,明辨网络时代的真善美、假恶丑等。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就会影响到未来的全面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从理论、思想、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新时代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苏妙云 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最主要途径,但信息技术课不能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其他方面培养。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就是教学生练练打字,制作网页、画画图吗?果真如此,那么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好了,又何必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法,上课时一再强调重点、难点,一再叮嘱学生哪些知识要记等等,却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的培养。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创设实践环境,让学习者自主在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应该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活动,老师的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只有任务设计合理了,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
1、Word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
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总之,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式的,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是为了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进而活用知识、创新知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也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或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于需要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在Word2003中如何改变改变字体和字号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字体字号和颜色不同,但文字内容相同的文件,让学生比较两个文件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说出字的字体和字号及颜色不同,然后让学生在软件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了任务,但他们的方法都一样,这时时侯老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于是,学生们象寻宝一样在软件中找其它的方法,结果学生找到了很多种方法,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使用文字效果,做出了更精彩的文字。这时侯,我再让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们评价他们的操作各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5、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同学们,你们在网上查寻资料的同时,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你们应该有一双‘火眼金星’来识别网上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我还打电话到一些同学家里,告诉他们家长,让他们配合做好工作,如注意别让孩子进黄色、暴力网站,教育孩子不要通过QQ盲目与人交朋友等。除此,学校还经常召开大会,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报告,通过一些逼真的画面和有声有色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我平时还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或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道德、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总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