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红军桥
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1932年的一天,毛泽东赴叶坪村 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途径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
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干部改变了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老谢很不安地说:“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泽东关切地问:“老俵,这水往哪挑呀?”
挑水的人叫杨家兴。他没想到会在村口遇上毛主席,边走边说:“挑回家做饭。”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这水你从哪挑来的?”毛泽东进一步问道。“池塘里。”杨家兴说完,转身就要走。毛泽东快步走到杨家兴面前,拦住说:“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俵用水桶来挑水。“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
“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
毛泽东听了之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打口井呢?”
听说要打井,池塘边的人一下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不是不想呀,以前连肚子都填不饱,大伙就没心思了,将就着喝塘水了。”
“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毛泽东动情地说。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毛泽东还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对水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红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群众是我们的手脚
1931年9月2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永丰迁驻瑞金叶坪村。叶坪的区、乡干部前几天就开始忙着动员群众让出空房,组织村民整治村周环境,清扫垃圾,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村子北头的谢老汉,早就与老伴商量好了,将楼上光线好又通风的房间都让了出来,自己搬到楼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块住。收拾停当后,见村干部领着个高个、面容和善的红军向他走来,一进屋村干部就向他介绍,这就是以前常听大名却未见着的毛泽东,安排住在你们家。谈话间毛泽东很随和地登上二楼,看见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感激说:“老谢,给你们添麻烦了。”
谢老汉一听,不好意思地回答:“不嫌弃就好!委屈你啦。” 毛泽东呵呵地笑了一阵,之后又问:“你们住哪呢?” 老谢回答说:“就在楼下。” 毛泽东笑着继续说:“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您老可不要客气哦。”
谢老汉听了毛泽东这些亲切的话语,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毛泽东住下后,与同住在这里的苏区中央局委员们一起开始着手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各项准备工作。谢老汉见毛泽东一天到晚都是忙这忙那,自己孙儿很不懂事,每天不分早晚,有事没事总要哭闹一番,影响毛泽东手头工作,很过意不去,总想找个机会搬出去。于是,找到村干部,要求搬到别的地方住。村干部也觉得他说得在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帮助他很快联系了其他的房子。
老谢从村干部家回来后,想到能早一天搬开就可以早一天不影响毛泽东的工作,于是出门邀了几个邻居来帮忙,抬的抬,打包的打包,急着要搬走。
不一会儿,搬动杂物的声音还是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满脸笑容走下楼来,问老谢:“你这是干嘛呢?”老谢只好将几个孙子吵闹要搬家的事告诉毛泽东。听说老谢要搬家,毛泽东的笑容从脸上消失了。当即批评村干部,严肃地说:“这个房子本来就是老谢的,如果现在让老谢搬走,我们就反客为主了,就损害了老谢的利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群众是我们的手脚,如果离开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寸步难行,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村干部听了毛泽东的话,羞愧地点了点头。毛泽东招呼大家把老谢家的东西重又搬了回去。随后上前握住老谢的手说:“我是你的房客,房东要走了,我还不知情,我有责任,咱们还是要同在一个屋檐下。”毛泽东风趣的话语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使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
要做群众的主心骨
1933年夏,瑞金下肖区两个干部来到沙洲坝元太屋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一进屋,毛泽东看见他们脸有难色,心急火燎的样子,心里便猜出几分,知道他们工作上又碰到什么难题了,便放下案头工作,一边给他们倒上凉茶,一边安慰地说,不着急,先歇一歇。
毛泽东听完区干部最近开展工作的经过,提醒道:“有没有开展宣传动员呢,各项工作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必须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是开一两次会就可以完成的,关键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工作又多,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如农业生产、认购公债、扩红支前、节约粮食等等,工作要分轻重缓急来处理。平时,你们工作一忙,往往就顾此失彼了。”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两个村干部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毛主席,你帮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接着,毛泽东端起桌上的桃子招呼他们说:“来,吃桃子。”并对两个区干部说:“你们看,一个桃子,它就有一个桃核,桃核是很坚硬的。群众他们也应该有一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共产党。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在群众中起核心的作用,就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把解决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毛泽东的一席话,让两个区干部豁然开朗。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下肖区干部身体力行,工作踏实,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各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尤其在扩红支前活动中,出现了“八兄弟当红军”的典型,在中央苏区影响很大,还受到《红色中华》报的表扬。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巡视团巡视员的朱开铨同志,在《六十六年之革命生涯》一书中回忆道:“毛主席教育干部,从不使用刺激的批评使人难受,而总是从爱护出发,启发干部自己来认识。”
第二篇:毛泽东关心老百姓的六个真实故事
毛泽东关心老百姓的六个真实故事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以下六个真实故事正是毛泽东心系百姓、关怀百姓的典型事例。
被群众“咒骂”后仍为群众解难题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当天下午,大家正在开会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一个霹雳,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猝不及防,不幸被击身亡。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消息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个妇女还借题大骂:“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就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逮捕了这个“竟敢如此咒骂毛主席”的妇女,并声称要枪毙她。这一消息被毛泽东知道后,立即约见了这位妇女。该妇女声泪俱下,陈述了缘由:公粮任务太重,又逢3年旱灾,交了公粮,已颗粒无存。毛泽东问明原因后,不但没有责怪她,还让通信员把自己的口粮和自养的一头奶羊送给她,以解燃眉之急。随后,党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针对此事,毛泽东指出,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关心妇女“生不下孩子”问题
1944年的一天,毛泽东把当时的延安市市长张汉武找来问:听说西川侯家沟的妇女大都生不下孩子,群众很着急,有各种议论,你们知道不知道?张汉武答,是有这么回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毛泽东说:那么多人不生孩子,会不会是水的问题,可以派人去化验一下。张汉武知道,在生产落后的陕北,没有孩子将来就没有劳动力,主席为此操心,看似小事,实是大事。化验的结果,果然是村子里的水含有导致妇女不孕的物质,经过改水处理,问题得以解决。
把唯一一支“进口药”给生病孩子“救命”
1947年,毛泽东东渡黄河后,乘吉普车去河北。途中,他看到路旁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和一位泪流满面的妇女,急忙下车大步走过去,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问:“孩子怎么了?”那个妇女哭着说:“病啦!吃了药不管事儿,烧得说胡话,这会子只剩了一口气。”毛泽东眼圈泛红,马上让车上的随军医生下车给孩子看病。等医生用听诊器听完,又量了体温后,毛泽东声音颤抖地问:“有救吗?”医生回答说:“有救。”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说:“好,一定要把她救活!”医生说:“可这药……这是进口药,买不到,您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没等医生说完,毛泽东就说:“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请你马上给孩子注射!”就这样,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给生病的孩子用了。医生打过针,又用水壶给孩子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忽然睁开眼睛,轻轻叫了一声:“娘……”那妇女见孩子被救过来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毛泽东两眼含着泪花,转身吩咐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后来,毛泽东曾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么!”
请乡亲们重回门口碾米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泽东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正看地图的毛泽东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泽东皱了皱眉:“这怎么行?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毛泽东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接着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警卫员刚要走,毛泽东又说:“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正巧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大娘忙说:“不,俺去西头。”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的。”村长沉思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泽东就叫住他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看到农村妇女“偷麦子”后不让“出声”
据毛泽东的一位机要秘书回忆:有一次,毛主席在车厢里望着北国大地快要成熟的金色的麦子,非常高兴。我当时也站在他身旁向外眺望。突然看见一位肩上挑担的农村妇女好像是往地里送饭后返回村庄,呼啸而过的列车对她来说习以为常,毫不介意。她一边走,一边用一只手一把接一把地撸着麦穗上的麦粒往口袋里装。我惊讶地对主席说:“主席,您看,偷麦子的!”主席连忙低声制止我说:“别出声,别出声!”他生怕伤害了那位妇女的自尊心,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火车上。毛主席一直望着那位妇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怅然所失地自言自语道:“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几把麦粒呢?”那天吃饭时,我注意到毛主席神色严肃,沉默不语,似有所思。我估计,他大概在想着那位妇女的事。
在三年困难时期不吃猪肉
1960年,在我国遇到暂时经济困难的日子里,毛泽东曾亲自对他的警卫员说:“我不吃猪肉和鸡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一次,毛泽东召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开会,到了深夜,警卫们与服务员商量:趁着开会,给中央领导同志做些包子,多放点儿猪肉。当他们把夜餐送上去以后,不多时,周恩来总理就出来了,悄悄地问:“主席说了不吃猪肉,怎么包子里放肉了?”大家回答说:“主席几天没有吃肉了,今天开会,我们想让主席和政治局的同志一起吃点儿。”周恩来总理听后,点了点头,但又严肃地说:“以后没有主席的话,可不要搞了。”后来,警卫们和秘书、大夫一起向毛泽东说:“主席,您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坏的,党和人民都需要您。”毛泽东则对大家说:“全国的老百姓都是这样,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这一平凡小事,折射了毛泽东厚德载物、体恤民苦、匡世济人的伟大风范。
(责编/傅建芬)
第三篇:平凡老百姓生活中感人的诚信故事
平凡老百姓生活中感人的诚信故事
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颗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整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推了出来。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
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快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推回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第四篇:感谢在最好的年华里有你感人故事
《感谢在最好的年华里有你》 黄细婷 这是一个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四季轮回,花开花谢,终于让他在最好的年华里遇上了她。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她相貌并非似锦如花,当然也没有过人的才华,但是她总是那么的充满活力,为了帮助别人而忘我,跟其它很多娇气的女孩子之中她是如此的坚强,从他认识她那么久以来,他不曾听到她任何抱怨的话。有一天,男孩开玩笑地对女孩子说:“你那么能干,身边也不需要男朋友一起与你共度难关吧,你一个人就可以把男生的活都干了。”女孩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有回答。但是,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被她身上绽放的无限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决定走进她的生活,走进她内心的世界去了解她,总是在等待最佳的时机去告诉她。所以他开始找借口慢慢地靠近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花园里散步,突然听到在一个暗暗的角落里有人抽泣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的熟悉,他走过去探个究竟,原来是她,他开始满头雾水,一向坚强乐观的她怎么会在这儿独自伤心难过呢,他想走过去问个明白,可是没走几步就打住了,因为他明白也许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脆弱的一面才会独自一人在这无人的角落哭出来宣泄吧,但是他又怕她一个女孩子家,那么晚在公园里不安全,就在暗处默默地陪着她并暗中送她回家,等她回到家时透过窗户看到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记事本借着灯光一笔一划地不知道在写什么。等到第二天见到她时,他问她说:“XXX,最近好吗?”她笑着说:“很好呀,而且还是非常好,你看到我脸上写着不开心麽?”他连忙说:“不不不,只是看你有眼带。”她说,可能昨晚睡觉不老实,没睡好吧。
他也没继续追问下去。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她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勇敢,她也会有不想被人知的脆弱的时候,只不过她从来都不向外表现出来,在她身边的所有人眼中,她总是给她们带来希望和安全感,可是她自己也是一样地缺乏安全感的人,不知道她在过去的多少个夜晚里独自一个人落泪,日记本里又记载着她的多少心酸和泪啊……他被她深深地感动了,他决定做她坚强的后盾,给她幸福。终于等到了时机,在她生日那天,他给她写了一封信:我想让今天变得更加有意义。你就是我上世的邂逅,今生我要把你留住;你的每一个眼神触动着着我的心弦,打开我的情感的另一所大门,有你的地方就是我心安之处。愿我能成为你倚靠的肩膀,再后来后来的日子都能够陪着你一起走。她看后第一次当着他的面哭了,就这样,他有了牵挂的人,她也有了依靠的肩膀,两颗心犹如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们相知相恋相爱着…… 然而,幸福有时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她后来在医院检查出来生病了,医生要求她马上入院治疗否则生命难保,而且也只有一半的机会,她很痛苦难过又不想让他为她担心,那天晚上她约了他出来说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他们不合适决定分手,他逼问为什么,她再也没回答,只送给了他一个她亲手缝做的布娃娃,原来那天是他的生日,原本他以为她会给他一个惊喜的生日纪念日,说也可笑,这确实是惊而且还是悲啊,他觉得她怎么可以这么的无情,他已经为她倾尽了他的全部感情,她是他第一个深深付出真心的人,为了这段情他觉得他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而如今她就一句不合适就把过去的一切画上零,变得什么都不是,他很不甘心决定去找她说个明白。可是第二天去她家时,她的家已经搬走了,原来她全家为了她的病前往城里的最好医院去寻医治疗了。就这样,他觉得以后没有她的日子就感觉没有意思了,整天无精打采的,最终也病倒了,这一病倒也被检查出肾衰竭,加上过度的伤心难过加重了病情的极度恶化,急需相吻合的肾来替换,这对于他来说上天给了他又是一个多么可笑的打击啊,可是他已经不在乎,要是以前,他一定会有很大的求生希望,因为有她在,她就是他的牵挂,而如今却不同了,没有她在身边的日子已经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了。此时的她也刚从鬼门关走过了一遭不过还需住院观察一阵子,在这段疾病折磨的这段日子是她毕生最艰难的日子吧,可是她却不知道她最在乎的那个他也正要承受同样的痛苦。在她苏醒的那一刻时,她从来没有任何时刻像这样多么希望有他的肩膀的倚靠,可以静静地倾听她这段时间的所有恐惧和痛苦,所以她决定等她完全恢复后她就回去找他,向他慢慢地告知所有发生的一切。等她完全恢复出院到他家找他时,未等到见到他的人,却等到有关他疾病的消息,此时的她觉得天昏地暗的感觉,原本她以为所有的不顺都将成为过去了,而如今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推打着前一浪。她也是很自责,如果不是她的出现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她的肾刚好可以与他的能够相匹配,不过当时她的父母坚决反对,认为她刚做完手术自己身体都很虚弱不想要自己的女儿冒那么大的风险去搭上自己的命,她却说她心意已决,为了表达对他的爱和亏欠,也为了弥补自己对他造成的伤害,父母也再三劝说无效,只希望两个孩子都能平安。
手术顺利地进行了,两个人都平安无事了,她觉得再也不敢再面对他了,又一次她选择了不告而别,除了他的家人知道她的去向外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处了。直到他苏醒过来,他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救了他,他也不想过问,他只知道他决定要彻底裤地走出她的生活,决定忘了她,忘了过去的一切一切,他把能够让他想起她的东西都丢掉了却唯独留下了他生日那天的布娃娃,因为这是他永远地告诫,不要爱上一个不值得去付出的人。就这样又是一年到他的生日的时候,他无意地又翻出了那个布娃娃,他感觉布娃娃里面好像塞有硬硬的东西,他就那剪刀剪开布娃娃的线头,原来这是一封写满字的纸团被混入到填充布娃娃的棉絮里,他打开一看原来是她的笔记,此时此刻的他心砰砰地直跳动了起来,颤动的手拿着已被揉成废纸般的字条一字一字地读了下去,此时的他全明白了,原来她也是这么在乎自己的,她所有的事都要自己承受就是怕他为她担心,那一刻,他哭了,哭得那么强烈,他在乎的那个她也一直为他着想,他想回去找回她,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也是她在医院救了他时,他更加坚定地决定无论天涯海角他都要去找她,他求父母让他知道到底该去哪里找才能找到她。后来在他的百般请求下,父母终于开口告诉她现在地址,听到了她的消息,他就什么话也没有留下,直接去找她了,就在一个转角处,两人相碰了,她(他)们紧紧地拥抱了在一起。
月光撒在了她们身上,犹如仙境一般,那情景真的好美啊!他告诉她说:“从现在开始,不论你怎么赶我走,我都不会在离开你的,我们就是上天注定的一对,无论在哪里,地球的吸引力总会吸引着两颗心在一起,不管是以前,还是以后,我们都是一体,我要给你最大的幸福。”她听后,又一次她哭了,抽噎着说:“此生有你的真心足矣。”俩人在月色下谈了这一年的很多事,他还在她的房间里发现了他之前他丢掉的东西,他很不解地问她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她一直都未曾离开他的身边,在他出院在家静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每隔一个星期都会偷偷地回去看他,刚好那天看他把她送予的东西都丢掉,她知道他肯定伤透了心,但是她又不想再去打扰他的生活,就这样每次回来静静地看着他,他的健康快乐就是她莫大的幸福。当他知道所有的一切后,他很自责,原来她一直都在默默地为自己付出,在她生病的时候不但没有安慰她和在她的身边支持她,却还糊里糊涂地误会了她。他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很心疼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够了,你为我做的已经太多了,我要用余生去爱你,感谢在我最好的年华遇上了你,无论花开花落,有你在的地方四季如春。以后多大的困难我们一起扛,多大的难关我们一起闯,开心的时候我们一起乐,好?”她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双手搭在她的肩上,还没等到她开口他连忙又说到:“反正这次无论你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此生此世我只认定你一个人。”她看到他着急的样子是那么的可爱,她笑着说:“去年的今天我欠你一个生日,而在今天我要加倍还给你。从今天开始,我把余生交给你,你负责把它照顾好,不可以让它担心难过了喔。”他听后很开心地把她抱了起来,嘴里连说:“是是是,遵命,遵命,遵命。”他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月空中,月色衬映下了两人以后最幸福的生活!!
第五篇:在美国有一则叫作黄丝带的感人故事
在美国有一则叫作黄丝带的感人故事:一个男子出狱前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说他出狱那天会从家门前经过,如果妻子能接纳他,就在门前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如果到那时没看到黄丝带.他将远走他乡。在回家的车上,这名男子惴惴不安,甚至不敢睁开双眼,还恳求司机帮他看一眼……终于,汽车上所有乘客为他欢呼,他看到了树上的上百条黄丝带在迎风飘舞。
社区矫正,正是这样一条飘动的黄丝带,温暖的不仅是矫正对象的心,更透射出社会的和谐和博爱。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既体现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文明的新理念,也包含着对人的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关注,显示出了对服刑人员深层次的人文关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7年来,各地的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依法认真履行职责,广大社区矫正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践,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7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开展社区矫正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社区矫正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人民群众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