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予的故事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教材分析】
《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教学建议】
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在阅读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做适当指点。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怎么办?这为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吸水器,他冒着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在阅读讨论中,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比如,这人没有把水灌进吸水器,而是喝了个痛快,后来……,或者他把水灌进了吸水器,却没把水吸上来,于是……,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结局,并加以评价,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下面的教学片段可供参考。
一上课,我竭力和大家一起品读文章的第一段,大家仿佛看到了主人公蹒跚的步履、干裂的嘴唇、冒烟的嗓子、绝望的目光……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你,从心底里说,你会怎样对待那壶水。”
一向文静、沉默的小明说话了:“我肯定会喝掉那壶水,我实话实说。”我立即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有了前面对旅人身处绝境文字的品读,同学们都觉得小明说得的很有道理。
此时,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学生已经敞开了心扉。是呀,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谁又能轻轻松松的说大话呢?
我深情地面向大家说:“是呀,老师也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的选择,一面是唾手可得的生,一面是无法预料的结果。但是除了小明这样的选择,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小强说话了:“我选择把这壶水灌入抽水器,因为人不能那么自私,如果把那壶水喝掉了,那以后到这里来的人就喝不到水了。”
我问:“你确定会那样做吗?”
他说:“确定!现在我确定!但……如果真的碰到这种事,我就不知道我会不会……但我还会像我说的那样做的!”
两种不同的选择,无所谓对和错。我很快地让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到沙漠中,来到那位旅人曾经作出抉择的地方——沙漠中的小木屋,师生的对话开始了。
师:茫茫的沙漠,一望无边,寸草不生;骄阳似火,仿佛要烧焦每一个在沙漠中的的活物。蹒跚着,第一种旅人出现了,有请小明(刚才坚决地说要喝掉那壶水的学生)!
小明:(一愣)站了起来。(同学们掌声热烈)
师:远方来的人呀,你感觉如何?
小明:又饥又渴,快撑不住了!
师:你来到了小木屋,看到水壶和纸条了吗?
小明:看见了,我受不了了,我马上就要喝掉那壶水。
师:你就不管纸条上的忠告?
小明:管不了那么多了。再说一壶水倒进抽水器,说不定抽不出水来,那我不悔死了?
师:那你喝吧!
(小明作喝水状,学生笑)
师:甘甜的水顺着这位旅人的冒烟的嗓子,流进了他的身体。他终于走出了沙漠。
可是一年后又有一个旅人来了,他又饥又渴,他也来到了小屋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1:抽水器。
学生2:空空的水壶,和一张纸条。
师:心情如何?会怎样做?
生1:难过极了!会哭出来。
生2:(抢着说):简直是绝望!把水壶摔在地上,撕碎纸条。
师:一年又一年,不断有又饥又渴的旅人来,也就不断重复着上面的一幕,一个个生命消失了,一具具白骨铺满了小屋周围的沙路。
而另一位旅人却是这样做的,有请小强(那位决定要把水倒进抽水器的学生)!
(在进行前面同样的问话以后,小强决定把水倒进抽水器中)
师:喝了水,你干了什么?
小强:我把那只水壶装满了水,并且在那张纸上添了一句话。
师:后来的旅人又是如何的呢?
生1:他们会看到一张写了两句话的纸条,和满满的一壶水。
生2: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把水倒进抽水器里?
师:毫不犹豫?会吗?
生3:会,因为前面已有先例,纸上的话让人确信无疑。
生4:可能第二个人也会再写一句话。
师:写什么?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就在那张写有旅人话语的纸条上再添上你自己的话吧!
学生:
“相信我们的话吧,你一定会打出水来的。”
“不要犹豫了,上面的话没错。我已经饱尝了生命的甘泉。”
“生命之花将在你手中绽放”
“相信一个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人的话吧,诚信为做人之本”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明辨事理,提高认识。2.深刻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流露真情,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沙漠,结识了一位孤独的旅人。他在滚滚的黄沙中艰难行走,已经行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用真情和爱心编织起来的文章。
二、回顾课文
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讲讲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导入文章中心句:“怎么办,这位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三、品读课文
深入理解 出示中心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对于主人公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的。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通过对沙漠人处境的感悟,我们能体会出这个抉择之难,通过设想不同选择后的不同结果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抉择之难。在这样艰难的抉择之下,更能体现出这个人所做出的选择之伟大,其品格之高尚。
1、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生读第一段)抓住“迷失方向”“饥渴难忍”(学生的生活体验)“濒临死亡”(濒临的意思)“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等关键词体会这个人处境的艰难和危险,抓住“苦苦支撑”“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体会这是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处境的艰难和求生愿望的强烈。
2、师:这样一个在黄沙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的人却意外地发现远处有一间小屋,便满怀希望地走了过去。他有了什么发现?指生读第三段。生:汲水器、水壶、小条 什么是汲水器?(生补充相关资料)体会一下当他发现这三样东西时心情是怎样的?(从开始的满怀希望到失望气恼至极,到后来果然发现水壶里装满清水时的欣喜。)
指导朗读(读出这个人的内心变化)
3、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纸条上的内容(投影纸条上的话)指生读,你读出了什么?(生)
师:这意味着让这个人放弃这壶水,怎么办?这位在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投影这句话)
什么是抉择?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默读课文静心思考)
生:可以与选择比较理解、体会;联系前文对沙漠人的处境描写体会,还可以让学生从两种选择的不同结果去体会(处境艰难的词,求生愿望强烈的人;一种是把水倒进汲水器,可能会抽出水来,也有可能不出水,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另一种是喝下去,那样就会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今后从这过路的和他一样濒临死亡的人就再也不可能有水喝了)师:这样一个处境艰难、0濒临死亡而又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人,面对着一面是唾手可得的生,一面是无法预料的结果,这真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呀。
思考如果是你面临着这样艰难的抉择,你会怎样做(自主思考,引发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深感受水的重要和抉择的艰难。
师:这个人是不是很轻易地做出了选择,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品读“犹豫再三”,从这个词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个人的内心的挣扎、矛盾,思想斗争)(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个人,你可能心中会想些什么呢?(生:换位思考,角色体验)
师:那么最终这个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结果怎样?
指名读第五段。此时这个人的心情怎样?读出来(读这段的最后一句,抓住“痛痛快快”指导)
师:读到这里,这个人在你心中又有了怎样的印象呢?(体会人物的品质:一心想着他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师:这个人按照纸条上说的把壶装满了水,同时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投影纸条内容)
指生读:你怎么理解(深入体会:人在面临困难,面临抉择时,要放弃眼前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不但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还能帮助他人,抓住“置之度外”理解)
从这眼前的一壶清水中你能想象到什么?(这是前人传递下来的爱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心,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进行这“艰难的抉择”。)那我们再来看看这壶中的清水,你觉得着壶清水中还蕴含着什么?(爱心 信任 生命)这时如果再让你选择,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揭示“给予”的意义:为了别人的生命,奉献出自己的所有,这就是“给予”。我们的主人公和你一样,也把这壶水倒进了汲水器,当他把爱心传递下去之后,他终于品尝到了甘美的泉水。品读相关的句子。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四、自主作业(任选其中一项)
1.让这份爱在你手中传递下去,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
2.阅读一篇以“给予”为主题的文章。推荐篇目:《给,永远比拿快乐》(高尔基)
3.续写这个故事,让这份爱心在你的笔端延续。
五、升华主题 播放《爱的奉献》视频课件,结束升华主题。
《给予的故事》
文本解读:
本文讲述了一位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饥渴难忍的人在濒临死亡时发现了一壶救命的水,面对艰难的选择,他最终付出了这壶救命之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这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在面临艰难的抉择时,要能舍弃个人的利益,眼前的利益,一心想着他人,有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重要的。文中有很多关键的词句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也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我们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关键。
1、课题。从课题看,作者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关于奉献的故事,同时也传递了文章的主旨就是奉献、给予。
2、两个纸条上的话。这两个纸条都是写给陌生人的,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帮助和奉献。第二个纸条的内容体现了沙漠人从这件事中体会到的人生真谛:那就是人在面对死亡,面对困难、面对抉择时,如果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舍弃个人的利益,眼前的利益,那你将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而且还能造福他人。这两张纸条的内容是相互给予、无私奉献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传承。
3、描写沙漠人当时处境的语句。“迷失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苦苦支撑”、“拖着沉重的脚步”、“满怀希望”、“气恼至极”等。文章中这些对沙漠人处境描写的词语可以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他当时是多么饥渴,多么艰难,多么危险,这些都为后面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沙漠人在面临抉择时的艰难,体会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之伟大,其品质的高尚。
4、“怎么办?这位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通过对沙漠人处境的感悟,我们能体会出这个抉择之难,通过设想不同选择后的不同结果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抉择之难。在这样艰难的抉择之下,更能体现出这个人所做出的选择之伟大,其品格之高尚。
5、重点的关键词语。“汲水器”这个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陌生的事物,是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要将水注入其中才能出水的关键。“犹豫再三“是体会沙漠人当时面临艰难的抉择时的内心挣扎、矛盾冲突、思想斗争的关键词。“抉择”一词的理解,他不同于一般的选择,而是非常艰难的选择。“置之度外”,是体会沙漠人的高尚品质的关键词。
这篇文章编者将其收入第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智慧”,是有其深远意义的,他是在借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常面临选择,如何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要有智慧和高尚的品格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我们老师要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当面临选择时,有时要放弃一些眼前的、个人的利益,要心中有他人,信任他人,在相互奉献、给予中才能获得更多地幸福和快乐。
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为什么说是艰难的抉择,学生往往不容易深入地体会怎么艰难,是冒死做出的选择,是生与死的选择。这需要引导学生从沙漠人的处境,以及设想两种选择的不同结果去体会。还有从沙漠人当时的内心挣扎,思想斗争去感悟。“汲水器”一词的理解可通过图片、资料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奉献、给予的快乐,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重要。
3、会复述故事,体会文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自读课文,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指生答)
二、研读全文,感悟情感
1、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生读第一段)抓住“迷失方向”“饥渴难忍”(学生的生活体验)“濒临死亡”(濒临的意思)“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等关键词体会这个人处境的艰难和危险,抓住“苦苦支撑”“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体会这是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处境的艰难和求生愿望的强烈。
2、师:这样一个在黄沙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的人却意外地发现远处有一间小屋,便满怀希望地走了过去。他有了什么发现?指生读第三段。生:汲水器、水壶、小条 什么是汲水器?(生补充相关资料)体会一下当他发现这三样东西时心情是怎样的?(从开始的满怀希望到失望气恼至极,到后来果然发现水壶里装满清水时的欣喜。)
指导朗读(读出这个人的内心变化)
3、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纸条上的内容(投影纸条上的话)指生读,你读出了什么?(生)
师:这意味着让这个人放弃这壶水,怎么办?这位在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投影这句话)
什么是抉择?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默读课文静心思考)
生:可以与选择比较理解、体会;联系前文对沙漠人的处境描写体会,还可以让学生从两种选择的不同结果去体会(处境艰难的词,求生愿望强烈的人;一种是把水倒进汲水器,可能会抽出水来,也有可能不出水,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另一种是喝下去,那样就会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今后从这过路的和他一样濒临死亡的人就再也不可能有水喝了)师:这样一个处境艰难、0濒临死亡而又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人,面对着一面是唾手可得的生,一面是无法预料的结果,这真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呀。师:那么最终这个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结果怎样?
指名读第五段。此时这个人的心情怎样?读出来(读这段的最后一句,抓住“痛痛快快”指导)
师:这个人是不是很轻易地做出了选择,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品读“犹豫再三”,从这个词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个人的内心的挣扎、矛盾,思想斗争)(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个人,你可能心中会想些什么呢?(生:换位思考,角色体验)
师:读到这里,这个人在你心中又有了怎样的印象呢?(体会人物的品质:一心想着他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师:这个人按照纸条上说的把壶装满了水,同时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投影纸条内容)
指生读:你怎么理解(深入体会:人在面临困难,面临抉择时,要放弃眼前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不但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还能帮助他人,抓住“置之度外”理解)
投影两张纸条内容,想想这两段话的来历,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两个人都是在帮助他人,他们把这种对他人的奉献,给予延续下去,体会相互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很重要)
a)
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
b)
大胆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人喝掉了水结果会怎样,假如他没在纸条上加上那几句话又会怎样?你有什么感悟?
师: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当面临选择时,有时需要我们放弃一些唾手可得的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心中要有他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在相互奉献给予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五、作业: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
第二篇:励志故事:给予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汲水器不出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能暂保自己的性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真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第三篇:给予的故事
《给予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北小学董艳香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培养学生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2.抓住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主人公关爱别人、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
3.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2.体会沙漠中的饥渴之人在生与死面前艰难的抉择。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结合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展示:
大家好,今天的课前三分钟由我来展示,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天堂和地狱》
天堂和地狱
一个人问上帝:‚为什么天堂里的人很快乐,而地狱里的人一点也不快乐呢?‛
上帝说:‚你想知道吗,那好,我带你去看一下。‛ 他们先来到地狱,走进一个房间,看见许多人围坐在一口大锅前,锅里煮着美味的食物。可每个人都又饿又失望。原来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
上帝说:‚我们再去天堂看着吧。‛
于是他们来到另一个房间,看见的是另一副景象,虽然人们手里的勺子也很长,可是,这里每个人都显出快乐又满足的样子。
这个人很奇怪。上帝笑着说:‚你看下去就知道了。开饭了,只见这里的人们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别人的嘴里。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天堂里的人的快乐吗?谁愿意和我交流?
(其实,快乐并不在于那把勺子有多长,而在于你如何去用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谁愿意和我交流? 这节的课前三分钟展示到此结束,请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下面把时间交给老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结识了一位孤独的旅人。谁来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用真情和爱心编织起来的文章。
二、小组内交流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温馨提示: 认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为什么说旅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划出相关的语句,并结合这些语句在空白处写出你的理解,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读一读。
三、班级展示,获取新知
汇报方式:大家好,我是**组的成员,我给大家汇报交流的是……。以上是我们组汇报交流的内容,请大家对我们的汇报进行补充和评价。
另一组上台尽量不交流同样内容。预设:预设一: 旅人的处境。
1.片段:抓住‚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放眼四周、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苦苦挣扎、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向前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及这个跋涉者对生命的渴望,具有坚强,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此时看沙漠的环境,(课件)想象当时这个旅人的样子。(课件)
幻灯出示茫茫的沙漠,感受炎热与饥渴。
2.同学们想象一下,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此时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假如是你,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3.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实,也就是在我们看来真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然而他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他表现得很坚强,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读书时展开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与老师、同学们交流。】
过渡:在极度饥渴难忍,濒临死亡,他还苦苦支撑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课件)
预设二:旅人对水充满期望
1.抓住第五自然段‚他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去做。‛犹豫再三是什么意思?他在想什么?是什么力量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联系三、四自然段,说一说。当他这样去做以后,他收获到的是什么?抓住‚痛痛快快喝了个够‛ 此时的旅人是什么心情? 教师引导:只有充分信任别人,才能在濒临死亡之际,把救命的泉水倒入汲水器,这样不但自己喝到了甘泉,也为别人留下了生命的水源,留下了生的希望。作者用这一段简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沙漠旅人,从犹豫再三到饱尝信任的喜悦,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旅人心情的变化。(再读第五自然段)
预设三: 艰难抉择的设想结果 第四、五、六自然段
1.结合四自然段‚如果倒进去汲水器,汲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生命之水?‛和六自然段‚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理解旅人宁可放弃生存希望,也要相信别人,留下水源,为后来人留下救命之水的奉献精神。
2.他在经历了这样一番经历后,甘愿把自己的做法与心情给予别人,他想把这种欢乐告诉每一个沙漠旅行者,让每一个饥渴难忍的人都能收获到这份置之死亡喜悦。
希望这句很富哲理的话,也会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同学。齐背这句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读、想、问‛,提出值得探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确立探究学习的目标,深入了解沙漠中这位旅人的做法,领悟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从而进一步感悟‚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
四、拓展阅读
快速默读短文,思考: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有一年,俄(é)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他。儿子在院子里栽了好些花儿。
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儿盛开了。高尔基看着窗下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你走了,但你栽的花儿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问题:你怎样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
给我一个承诺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美国推销员克雷斯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的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去帮助他。”
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要求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都给了他同样的承诺。
六年后,在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中,克雷斯被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克雷斯永远也忘不了的那句话:“我不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五、有效练习1.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一谈。
我也曾因为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你认为给予是什么?照例子仿写。给
予
给予是手留余香的共享 给予是先人后己的谦让 给予是不怕超越的真诚 给予是不畏生死的无私 给予是
____________
给予是
____________
结束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份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快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濒临死亡 →
艰难抉择
→
品尝甘泉
(不轻言放弃)
(信任别人)
第四篇:给予的故事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2.深刻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流露真情,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重难点:
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沙漠,结识了一位孤独的旅人。他在滚滚的黄沙中艰难行走,已经行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用真情和爱心编织起来的文章。
二、回顾课文 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讲讲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导入文章中心句:“怎么办,这位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学生自主谈论对中心句的理解。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
引入中心问题:“一壶水的取舍对于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
在书上写自己的感受和批注。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出示中心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对于主人公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的。
结合学生回答,重点品读文章的第一,第四两个自然段(并出示学法,指导学生结合相关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和对水的珍惜。
思考如果是你面临着这样艰难的抉择,你会怎样做(自主思考,引发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深感受水的重要和抉择的艰难。
2.从这眼前的一壶清水中你能想象到什么?(这是前人传递下来的爱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心,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进行这“艰难的抉择”。)那我们再来看看这壶中的清水,你觉得着壶清水中还蕴含着什么?(爱心信任 生命)
3.这时如果再让你选择,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揭示“给予”的意义:为了别人的生命,奉献出自己的所有,这就是“给予”。
我们的主人公和你一样,也把这壶水倒进了汲水器,当他把爱心传递下去之后,他终于品尝到了甘美的泉水。品读相关的句子。
4.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四、自主作业(任选其中一项)
1.让这份爱在你手中传递下去,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
2.阅读一篇以“给予”为主题的文章。推荐篇目:《给,永远比拿
快乐》(高尔基)
3.续写这个故事,让这份爱心在你的笔端延续。
五、升华主题
播放《爱的奉献》视频课件,结束升华主题。板书设计给予的故事 濒临死亡艰难抉择信 任品尝甘泉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万龙中心校赵亚玲
第五篇:给予的故事(答案)
给予的故事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
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②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
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失望到了极点。
③ 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
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
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
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用横线划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并分析人物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因为,这个人饥渴难忍,接近死亡。原以为小屋旁的吸水器能吸出谁来,结果滴水全无,他又将面临死亡,希望落空,所以感到极度失望。
2、“小心翼翼”说明他
3、文中第四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属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它反映了
人物怎样的内心。反映了人物矛盾、犹豫的内心。
4、请把“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这句
话改为意思相同的陈述句。
5、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这句话揭示了有收获和成功的道理。
6、联系短文,怎样理解题目中的“给予”?
答:“给予”就是付出,“给予”需要勇气,为后来的人提供帮助,能使自己
得到回报。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