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顺境逆境小论文
《哲学智慧与精彩人生》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顺境逆境之我见
姓名: 学号: 班级: 完成日期: 任课老师: 顺境是指在追求美好生活、实现美丽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彼岸的优越环境条件。顺境有时也指人们渴求的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理想境遇。顺境的优势在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发展的资本,可以使个人的才能得以自由充分的发挥。但人们在身处顺境时,容易滋生停滞不前、骄傲自满、心浮气躁、意志消沉等问题。逆境则是指人们所处的环境荆棘丛生,不尽人意,在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障碍和阻力频生。身处逆境时,容易产生消沉、空虚、寂寞、苦闷、惆怅和无助等心理倾向。
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难免要经历逆境与顺境。逆境与顺境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逆境和顺境都是外因,但作用不同,取得同样的成就,当事者所付出的代价也不相同。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顺境仅是一种相对优越的境遇,并非一劳永逸。逆境也绝非造就一种积极人格的充分条件,逆境中产生的过度自卑会瓦解一个人的活力。经历逆境时,一些人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觉得生活太不公平。逆境对人的压力大部分来自内心,可以成就一些人,也可能毁灭一些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把握顺境和摆脱逆境。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不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正视现实。要珍惜顺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每个人都不可能时时与环境相宜,都会有遇到逆境的时候。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就应该设法改变自己,使自己尽可能去适应环境。“大事难事有担当,逆境顺境向前看,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眼光。”要不因顺境而固步自封和狂妄自满,不因逆境而一蹶不振和妥协丧志。境由心造,乐观的心态,是战胜逆境的精神动力;积极的行动,是走出逆境的有效途径。
在冬日,当我们面向阳光时,感受到的是那温暖与明媚,感觉到世界万事万物都如此美好,心情愉悦,这是顺境。
在冬日,当我们背对阳光时,看见的是自己的影子,也许它佝偻着提醒你,你已日暮黄昏,或让你的脸继续被冬天的寒冷所包围,它让你沮丧让你难过,甚至让你绝望„„这就是逆境。
可曾试过转身面向那太阳,以一朵向日葵的姿态,将逆境向顺境转化,用来获得更多的生活的能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成功的人,无不经过无数个失败,如果一个人面对逆境只是唉声叹气,那他永远无法享受成功的快乐。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敢于面对逆境的人,才可能享受顺境的快乐。
上帝之子耶稣好拯救迷途的羔羊,他认为拯救那些处于逆境之人的意义大于为处于顺境的人锦上添花,我们面对那些受挫处逆境的人,我们应该多多给以帮助和鼓励,以便让他人有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力量;同时我们应该勇敢面对逆境,在逆境中学会享受奋斗的快乐,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同时为你打开一扇窗,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冷静思考,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为以后的事业养精蓄锐,到你事业有成时,你难道不会由衷的对那些不堪回首的逆境说声:“谢谢!!”
当然我们在钦佩那些在逆境中崛起的人的同时,也为那些在安乐中死去的人惋惜;现实生活中不缺乏在困境无所畏惧的好汉,但有不少的人因顺风顺水时而得意忘形,终究落得身败名裂的的下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顺境和逆境?首先应该明白逆境不应该是你生活的全部,在困境中学会享受奋斗的乐趣;当你身处顺风顺水时,请千万不要忘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千古不变的名言。逆境
有时候,把我们推上领奖台的恰恰是我们的敌人。
——题记
有位运动员从小接受着特殊的近乎残酷的训练,每次跑步,教练都会放一头狮子在后面追赶。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拼命向前奔跑;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拿出超人的勇气跨越脚下的土丘与沟壑;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学会超越自我,甚至是狮子。最初的幼狮仔变成了凶猛的成年狮子,而这位运动员也被撵上了领奖台。
命运的船向似乎总在情理之中,但却暗藏着许多的意料之外,也正是这些意料之外造就了生命的奇迹。
只有嶙峋的礁石才能创造出绚丽的浪花;只有暴雨肆虐的天空才能创造出斑斓的虹霓;只有惊涛骇浪的大海才能创造出矫健的水手;只有坚硬的砥石才能创造出锋利的宝剑„„
自古英雄多磨难,无限磨难助英雄。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贝多芬眼睛瞎了,耳朵聋了,但他却凭着执着的追求以及对超越艺术的渴望,用人的牙齿感觉出了《命运交响曲》;霍金高位瘫痪,但却凭着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真理的向往,用他仅存的手指点出了宇宙中的无穷奥秘。
智慧出于急难;巧计生于临危;急流出于峡谷;雪莲生于奇寒;真情出于患难;真理生于真谛。
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块破布;
没有冰雪,腊梅不过是枝野花;
没有错误,橡皮不过是块废料; 没有压力,弹簧不过是块乱铁。
太平盛世,鹰与鸡是差不多的;风雨到来之际,鹰一飞冲天,而鸡却只能在地上扑腾。
磨难,对于弱者来说永远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对于强者来说,往往却是帮助他登上成功殿堂的基石。用力推墙,墙会对你施加同等大小的力。用心去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境吧,或许它会把你打造成一个万人瞩目的英雄。
我认为,与逆境相比,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顺境”指顺利的境遇;“成长”指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生长;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顺利的外在环境当然更有利于个人更好更快地成长,原因如下:
首先,顺利的外在环境即顺境能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从而促进个人更好的成长。如果一个人出生于穷乡僻壤,家里人都食不果腹,他不得不在贫困线上挣扎,连受教育的可能性都没有,他如何成长?对目不识丁的人而言,他只能复制祖辈父辈的生活轨道,“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娶媳妇、生娃”,这种原地踏步式的代而复始的生活怎么能叫成长?这难道不是逆境阻碍个人成长的实例吗?相反,假如他生于富裕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样顺利的外在境遇不是比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吗? 其次,与逆境相比,顺境更能给人们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促进个人更好地成长。顺利的环境让人轻松、愉悦,而逆境则容易让人紧张,沮丧,相比之下,当然人在心情好的情况成长得更好。
结合以上两点,我认为,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君不见,国家对希望工程的资金投入,君不见,各教育机构大力改善教育环境;君不见,父母千方百计地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切难道不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的成长?由此可见,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是深入人心的为大众所深信不疑的观念。如果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长,我们为什么不致力于人为地设置逆境?为什么不让孩子在饥寒交迫中学习?这充分说明,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长是说不通的,是错误的。
人性都是脆弱的,都希望自己处于顺境,顺顺利利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人生总是充满着起伏,人,一旦遇到逆境,就容易让自己一蹶不振。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逆境不等于绝境!
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知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更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而且,在国外也不例外,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无不是在深刻的苦难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这才超越了自我,创立了伟大的学说或宗教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相对于顺境,逆境更能够锻炼人,使人坚强。
其次, 面对现实, 我们看到,人们在顺境中体现的更多是惰性。人的内在潜能只有在逼迫中,在逆境中才能挖掘。试想, 如果一个人可以很容易的吃到足以充饥的面包, 他会激情十足的去奋斗另一片面包吗?他有可能会去奋斗, 但他的激情必定不高。因为他身处顺境,他没有逆境中的困难作为动力来支持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逆境带给人更多的是磨练, 是动力。正如 杨振宁教授所言, 逆境相对于顺境而言给他很好的影响, 因为不受打搅,可以专心学习。可见,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再次,真正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动力是因为逆境迫使我们面对问题,面对困难。在解决中成熟,在解决中成长。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人没有经历逆境就不会成长。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安逸的生活而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辛苦,他永远不知道米香。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把逆境放大为绝境!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化逆境为前进的动力!
所以,我觉得,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第二篇:顺境逆境作文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著名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婚姻美满,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如梦令》等,显露了卓越的才华;南渡后,丈夫去世,国破家亡,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等杰作,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参考立意:
1.顺境可以成就人生; 2.逆境可以造就人生; 3.顺境、逆境都可成功;
4.顺境、逆境并不重要,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是自身的能力、实力、才华等。(最佳立意)
环境能改变我们什么?
有学者研究,现在这一代人没有老一辈那么出色。接着便是分析:或许是生活条件变好了,使这一代人安于闲适安逸的生活。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 我觉的不然。
李清照曾有段时间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等到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她的心中无限感伤,满腔愁绪化作一篇篇优美的婉约词,因而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的名、她的词都流传千古。李清照经历了那么多,生活从原先的幸福美满沦落到国破家亡,境遇差别如此之大,但她还是才华不减。
一个人的成功和境遇并没有多大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就好比一只苍蝇,即使它可以吃遍山肴海簌,即使它可以让威猛的狮子恼怒,即使它可以坐在总统腿上休息,它毕竟也只是苍蝇罢了。
以网络歌手出道的许嵩,在正式出道前,就自创了很多首歌,多次出现在热搜歌榜上,人气颇高。但是,在签约后,他的歌曲就如阪上走丸,丝毫不比当年的风采。这不禁让人叹惋。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让他不如从前吗?不是,是因为才华已尽,就像一瓶美酒喝完后,往里兑满水,看起来还是原样,但喝起来却变了味。
老师说,父母说,有人说,逆境能促成成功,顺境会导致失败。这是对于极少数例子来说的,比如勾践,爱迪生,贝利等等。但你看看那些路边的乞讨者,他们难道不是处于困境中吗,那他们会是潜藏的成功者吗?你再看看北大教授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他难道不是生活在安逸中吗?但他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辉煌至今。世界上生活艰辛的人很多,不是每个都会成为郭敬明;世界上的有钱人也很多,不是每个富人都只知道骄奢淫逸。
境遇确实能改变一个人,但又能改变多少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的很对,不过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要看自己。你自己想要成功,管它贫穷挫折,管它奢侈欲望,都拦不住你。
谈及这一代人退步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全民文化素质低,学习氛围不浓厚,和生活条件没有多大关系。
在阳光与阴影中潜行
光与影总是相伴,就像一个人生命中的悲欢,身处的顺境与逆境一般。李清照在爱情美满的时光里,展露才华,享受幸福,在南渡后国破家亡的困境中亦能成就杰作,留芬芳于后世。她在阳光里感受温暖,也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由此可见,无论身处顺境或困境,我们都应以全心绽放,努力让生命开出花来。同样是才女,萧红的一声竟比李清照坎坷得多。她的一生甚至没有一段完整的爱情,一个幸福完满的婚姻。伴随她走过一生的只是些零碎的幸福回忆与巨大的伤痛,和她的文字。我想,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大概是她和萧军在一起的日子吧,这也是她身处“阳光”中,被温暖的时光。在那里,在她的文字里,留下了那段美好的回忆。而在萧红身处战乱,度过余生的那段岁月里,她同样也留下了令人赞叹的文字。终其一生,与文字相伴。也正是她不朽的著作,让她生命之花的芬芳久久飘散于人间。在“光与影”的交替中,她成就了自己,这点与李清照是极为相似的,而且她们的一生都被文字紧密串联着。
难道在阳光与阴影中潜行的,只有那些名人?在我们身边就有呀!你看过那些在石缝中夹生的花草吗?它们是如此的平凡,几乎无人愿意驻足聆听它们生长、开放的声音。世上所有的花草,不都是由种子萌芽生长而来的吗?而那些渺小的生命,不因身处困境,就被黑暗淹没,而是探出头来,从黑暗中寻找光明。如果那些种子原本就被播种到温暖潮湿的土壤中,沐浴着阳光,是否会生长的更好? 西培尼士曾说:“人处患难之境,如香草之受压榨则芬芳愈烈。”李清照就是如此,在困境中更显其才华。但我们如何才能在困境中绽放自我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好的心态。“树欲静而风不止”,禅宗一则公案说得好:风动幡动都不是,而是心动。将心态稳住,生活中的挫折便可安然应对,也不会由于情绪不定,致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李清照若是陷入悲伤之境无法自拔,又怎会有超凡的杰作?
让我们在阳光与阴影中潜行,无论身处顺境或是困境,都全心绽放自我,如林清玄所言:“我们要以全心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样,成功才会离你更近!
第三篇: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第一课时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阐释了如何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按照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的逻辑线索进行说明的。中职生只有确立正确的个人理想,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成长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为社会做出奉献,从而实现个人梦想。这是本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的重点。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社会理想起主导作用,是个人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人生不能没有人生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道理。
2.情感态度观念:人生理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自觉性,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提出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想,讨论回答。〈新课讲授〉
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根据同学们交流的各自的理想,共同归纳出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分析)展示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讨论理想的作用。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提出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个人理想?有哪些分类?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播放采访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的视频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谈体会。)
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
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
(资料分析)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成长为医学博士的职高生的心路历程(见教学参考资料)
同时提供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
想一想:中职生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体验导行)
1.班级同学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我的中国梦”的手抄报。要求:(1)结合本专业实际、自身实际;(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2.每人准备写一份“我的梦•中国梦”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运用所学道理;字数在600字左右。第二课时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奋斗意识,明确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车厢里的充实人生
1970年出生的江苏常州公交集团驾驶员邵开成,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邵开成把“保证乘客安全,让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上班、回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他认为,每天能为这么多人服务,自己感觉活得很充实。
邵开成行车10多年,从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也无一起乘客投诉。他积累下来的“三三四四”工作法,被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定名为“邵开成工作法”,并广泛推广。
行车安全:“三稳”(起步稳、行车稳、停车稳)。邵开成说,握着方向盘,想着一车人,作为公交驾驶员,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开安全车。邵开成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为的是对车辆安全部件和车厢设施进行仔细检查。为了“三稳”,行车中他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倾情服务:“四多”(在服务乘客上,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想一些,多体贴一些)。邵开成说:“多说一句,就多一些与乘客的交流。”“多看一眼,就是要做到发现问题在先、服务在先。”“多想一些,事实上就是心里多装一些车上的乘客。”“多体贴一些,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如下雨天尽可能靠近站台,让乘客少淋 些雨;拐弯时速度放慢,让乘客少些摇晃……”
面对矛盾:“四个一样”。公交车厢是个小社会,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邵开成对自己提出要求:不论乘客态度好坏,服务态度一个样;不论车上人多人少,规范操作一个样;不论车辆运行正常与否,服务质量一个样;不论情绪好坏,服务要求一个样。
思考:
(1)邵开成是如何在平凡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2)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引思明理)
1.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
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
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略)
案例故事:
姜燕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生,自营一家四星级以上的大酒店是她的梦想。毕业时,她签约了本市一家很有名气的大酒店,但是上班后却发现单位安排她做餐饮服务人员。她心里很苦恼,认为自己是学酒店管理的,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简直是对自己才能的浪费。她很不情愿地坚持了一年后就离开了,以后又换了三家单位,可仍不是很理想,不是工作条件不好,就是待遇太差。她在等待、抱怨、寻觅中过了两年,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结合上述事例,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3.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1)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图片展示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及实际工作中认真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干。
(2)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通过展示在第十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理想的现实要从现在做起。
(体验导行)
(1)访谈:你的家乡过去或现在一定出过不少名人,他们的事迹记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直接走访一些著名人士或长辈,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当然也可以直接走访部分中学生,了解他们目前的理想。
将访谈内容整理出来,谈谈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2)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名人、岗位明星、榜样人物事迹。并交流讨论: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如何创造条件克服现实困难实现个人理想的?
(3)搜集各方面信息,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环境和需求,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分别设计出长期目标、近期目标,三年计划、十年计划等,使理想能够化整为零,真正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四篇:顺境与逆境的辩论
压倒正反的问题:难道在家里好吃懒做的人能够有好出息嘛?没有经受过磨砺的人能够活出自己嘛?不都说去社会上工作需要经验嘛?那么,请问,社会经验是不是说,都是一帆风顺的?我想这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方认为逆境有利于出人才!对方辩友,我想要请问你,如果在顺境当中可以让人成长的话,军队何必行军,僧侣何必苦行呢?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吗?不正是验证了逆境有利于成长么?
正反可能出的问题:请问,一个有好家教、好习惯的人会有灰暗的前途吗?
(你们可以回答:也许有,但是他们的前途不也是要建立在有好的工作的基础上。那么,我再请问现在的大学生这么多,找工作容易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不就是能与他们正处于逆境嘛?既然说,他们拥有好的家教及习惯,那么我认为他们一定会努力冲破逆境,从而吸出教训。既然如此,怎么能不说逆境有利于出人才呢?!)
顺境往往把自己囚禁在安全、熟悉的地盘里,犹如鸟笼,让自己的能力遭受极大的限制,失去真正成长的机会。而逆境使人奋发图强,积累经验去超越自我。逆境中踏踏实实做事并不蓄意追求成功的人反而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对方辨友你问我如何界定逆境和绝境?让我来告诉你,同样一件事情,在逆境下,我通过努力可以做到;而绝境中我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到,这就是区别。
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什么叫做在顺境当中能够解决问题,那是人家帮你解决问题呀!我在顺境当中,父母帮我解决衣食问题,老师帮我解决课业问题,同学帮我抄笔记,解决了可能会被老师点到名的问题。在这样的顺境当中,我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的解决吗,我这个人有成长吗?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先我们必须承认人都是追求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亦即“顺境”。
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此时,我们的出发点是:“成事”而非“成长”。就是说对于每一个追求顺境的人来说,他的愿景,他追求顺境的理由,只是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而已,而不是自身的成长。
这是可以理解而且符合事实的。我们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的思维是:为了做成这件事情,我需要什么;而不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我需要什么。
一个学生遇到了难题,为了作出这道题他可以寻求老师的指导,此时他的目标是作出这道题;而如果为了自己的解题能力有大的实质的提高,他应该选择独立思考而不是老师的帮助。顺境可以帮助你达到目的,然而在外部环境辅助下获得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自身的成长是有限的或者说起码是小于在逆境中的成长程度的。为什么?这个就好证明了,我方可以列举出逆境对人的种种帮助,而这些,是身处顺境的人所永远无法体会的。
总结上面这段话,核心是:“成事”不等于“成长”。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对方很有可能会打到的点,就是同质比较。
对方提出要比较,就要对同一个人进行比较,这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应该是一样的。现在对于一个各方面都一样的人,自然是顺境更有利于成长。好比2辆汽车性能完全一样,当然是公路上跑的比小路上快。
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对方这种比较,这种所谓的看似合理的“同质比较”的要求本来就是不符合现实和逻辑的。因为逆境之于顺境的最大优点就是会让人接受更多磨练,心理更加成熟,坚定;这样的2种情况下即便同一个人也是不可能同质的。说到这里又想到,对方即便提出这个问题,他们的出发点还是“成事”。
“逆境出人才”与“顺境出人才”
学校的第三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是顺境出人才。这场辩论赛的辩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所以材料准备起来比较容易,辩论赛也很精彩。首先剖析“境”,是成才、成长的环境。顺境,就是良好的环境;逆境就是不利的环境。
正方陈述了“逆境出人才”论据,逆境是检验强者和弱者的试金石。借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论据来论证本方的观点。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故事非常多,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等。陈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伤仲永”和刘禅的故事等等。
反方则陈述顺境更有利于成才。陈述为什么学校、老师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国家创建良好的、稳定的发展环境?是因为顺境更有利于发展,更有利于成才。还引用化学反应,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很多反应根本无法进行。我为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欣慰。
顺境和逆境,要辩证的理解。逆境出人才,顺境同样出人才,并且顺境出的人才更多。
不利的环境磨练了人的意志,激发了人的潜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许多仁人志士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终成大器,靠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不利的环境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勇于面对困难,在困境中找到通向胜利的彼岸。心理上保持轻松、舒畅,外部的不利环境也就变得无足轻重,被变被动为主动。
同样,顺利的环境中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安于顺境。要充分考虑到前进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承受苦难和挫折的能力,要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无忧无虑的学习、成长。但长期处于安逸、顺利的环境中,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心理问题不能忽视。学生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往往不能自拔,形成心理上的障碍,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就会产生压力,压力也就是一种心理的逆境。所以,家长和老师也要锻炼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经常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眼前的困惑,寻找解决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个轻松的“心理顺境”,以克服外界的“逆境”。
你可能无法选择外部的顺境和逆境,尽可能去寻找和搭建顺利的环境。但你尽可能调节个人的心理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心理的“顺境”,安然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困境。
善待顺境挑战逆镜
我们有过一次辩论赛,其主题是:善待顺境,挑战逆境。至于本次活动的一些情形,我记得不多,但这次活动给我的感触很深。从那时起,我对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处世,宜当善待顺境,而挑战逆境。
人的一生,顺逆交织,有谁能预知下回的分解!
遇到顺境,既不苦其筋骨,也不饿其体肤,有左右逢源之乐,无横过加身之忧,在此情况下,若能奋发努力,锲而不舍,定能取得不凡业绩。
例如诺贝尔,他家就很富有。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且家庭也大力支持他。凭着家庭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最终在物理、化学等领域都有了极深厚的造诣。
优越的条件,能减少很多妨碍人成才的因素,但若不充分利用,而陶醉其间,可能会乐极生悲!
顺境,固然可喜,但人的一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遭到一些挫折的,但不要紧,“真的猛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
屈原遭放逐,挥笔著有《离骚》,残疾人邰丽华也能登上世界顶尖艺术殿堂;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o凯勒亦能成为著名作家„„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逆境,甚至不幸,都不意味着生活充满灰色与失败,只要我们以一颗不灭的上进心,以坚强的毅力去挑战,去拼搏,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有句古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
“顺境易成才,也容易造就蠢才”,我们面对顺境,不能陶醉其中;“披一路尘土,数千载风流,看夕阳西下,唱大江东去”,我们面对逆镜,不能萎缩。
这次语文活动给我的感受是深刻的。朋友!让我们共同牢记:“善待顺境,而挑战逆境”这句话吧!
其实,逆境有利于成长,这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有利有弊的,要找出那种绝对不利的东西来,还真不容易
因此,要证明“有利”,不难。
不过,您没有清楚说明对方的立场,是【逆境不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这2者差别还是有的,至少攻击角度不同——因此,在这里只能针对您的立场进行分析,或
者说,只能帮您说如果防守,无法大量提供进攻手段
逆境确实有利于成长,哪怕对方提出再多的反例,证明有人在逆境中夭折了,但是,我们只有有哪怕一个例子,证明逆境曾经对成长有帮助,我们的观点就可以成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绝对耳熟能详吧?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意志品质是得不到锻炼的永远只在顺境中成长的人,他的人生经验无论如何总是有很大缺失的——至少至少他不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失败,如果“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因为他从没“跌倒”过
当然,如果对方愿意配合我们,说:在顺境中也是会“跌倒”的,ok,那么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顺境也是不利的„„
如果对方不愿意承认这点,那么,我们这个论据就得以确立
于是,对方陷入两难„„
=================
虽然不是您要求的“反正越多越好”,不过我觉得,贵精不贵多,有杀伤力的,一招制敌不是更好吗?
降龙十八掌一招,绝对抵得上长拳短打一大堆,您说呢?
第五篇:顺境与逆境教学设计方案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教材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的第二框题。第二单元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矛盾观点为指导,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主。本课的内容是对第一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延伸,使学生们学会正确对待人生境遇中的顺境逆境,并能够理解顺境与逆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体验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正确看待客观环境,正确看待自己。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难点:顺境与逆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好本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学生自身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有自卑观念,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能做到勇敢地去面对,本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学习动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学习模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手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多种资源,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 1
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心里共鸣。
播放刘德华励志歌曲《今天》,提出探究问题,歌词包含着怎样的哲学道理? 走过岁月我才发现世界多不完美 成功或失败都有一些错觉 ……
我不断失望不断希望 苦自己尝笑与你分享如今站在台上也难免心慌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前途漫漫任我闯 ……
通过学生的讨论,一方面回顾了上一节课的哲学知识,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又为接下来的内容做了铺垫,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罗琳的事例引入新课。使用典型案例,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
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罗琳生活极其艰辛, 母女俩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只有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在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童话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她时常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将女儿放在桌边的婴儿车上,就在女儿的吵闹声里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第一本书前后共写了5年。故事成文后,罗琳多次遭出版社拒绝,最后一位小印刷商接下印刷权。童话一出版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随后罗琳又分别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等系
列作品,形成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哈利〃波特”飓风,被视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她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自己也成了英国第三富婆。
小组讨论:
1、罗琳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榜样(爱迪生、爱因斯坦、司马迁、张海迪等),并且谈谈他们是如何成才的学生发言总结:顺境、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顺境、逆境。归纳: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但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积累人生的经验,催人奋进,同样可以走向成功。
通过“温水煮青蛙”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们对顺境逆境辩证关系的探讨,得出“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论断。
“温水煮蛙”出自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引申:青蛙效应强调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顺境之中如果只顾享乐,不思进取,那顺境也会转化成逆境;如果在逆境中如果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那么也可能会开创一片新局面,使逆境转化成为顺境。
有人真的作了试验,把青蛙放到冷水里面加热,青蛙却自己跳了出来。科学家也有争论,不过“温水煮青蛙”故事背后的依据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能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在温度变化明显的情况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当水温变化很微小的时候,青蛙就难于察觉,而失去逃生的机会。我们可以自己亲自去试试,或许有可能会有想不到的答案和结论。(为第三单元做了铺垫。)
送学生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引申出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座右铭,结合自己的感悟,归纳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归纳: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要有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要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正确看待过去,总结经验教训,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三)课堂小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
(四)课堂探究:(10分钟)
通过一则新闻报道,触发学生们对自己当前就业境遇的感想,使学生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信心,也使他们明白机遇不能等不能靠,只能自己去创造,明白如何做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
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95%左右。中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因素还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但与此同时,挑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连续多年火爆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明年可能面临一个转折点。一方面,在经历了连年的大幅扩招后,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如今一些大学生们不断降低就业期望值,也开始成为与中职毕业生抢饭碗的“竞争对手”。
(五)布置作业:
小论文: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思想观点写成论文,既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同时也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思考,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自信地投入学习,进而自信地步入社会。
个别内容的节奏把握不到位,可以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还应加大课堂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契合度,进一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六、板书设计
三、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1.顺境①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②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2.逆境①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②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③可以积累人生的经验④可以催人奋进 3.顺境与逆境是辩证统一的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 2.要有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3.要保持必胜的信念
4.要正确看待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5.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永不言败